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基石。作为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体的中学生,如何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美德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元素。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能把教学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既可以用传统美德教育增强政治课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开放性。本文着重探讨思想政治课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有效路径
周华英,女,福建省泉州中远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中华传统美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也是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基石,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因此,思想政治课理应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存在一定问题,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手段和理念相对滞后,难以解决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教师对思想政治课中的传统美德元素教育常常一笔带过,教学缺乏有效性。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真实有效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探索,以期为思想政治课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整合提供思路与参考。
1.教师应主动提高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和传统美德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自身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和传统美德教育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传统美德教育有所进步,课堂生动且有活力。当前我们身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只有符合时展的要求,才会让整合进传统美德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堂鲜活生动。这就要求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政治教师在提高传统美德教育意识的基础上,具备相应的传统美德教育能力,包括拥有比较深厚的国学功底,注重传统美德知识积累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践行传统美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美德示范榜样。正所谓学高为师,行正为范。
思想政治课传统美德教育的真实有效,离不开教师对思想政治教材的充分挖掘。如《经济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正确的消费观以及诚信观念与市场经济等内容;《政治生活》中以人为本与治国理念,和谐思想与外交政策等方面;《文化生活》中的仁爱、法治、孝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等框题;《生活与哲学》中对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探讨。与此同时,教师应将传统美德教育元素与现时代文化特征、道德环境在教学载体、课堂模式、道德实践等方面有机结合。总之,思想政治教师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美德教育能力,这是实现传统美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
2.教师应学会设计凸显传统美德教育的教学活动。优化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展开的蓝本,要有良好的课堂,必需要先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前应全面学习研究中华传统美德,找到思想政治课能够由表及里加以整合的切入点,形成凸显传统美德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一第三课“多彩消费”最后提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重要性,但没有进一步展开,学生对于“勤俭节约”美德精神的理解如果仅停留在文字上,很难转化为美德实践。对此,笔者设计了相应的主题教学:“世界粮食危机VS中国的粮食浪费”。全班先收集资料,就本课主题进行手抄报比赛;“勤俭节约”小组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选举本课小老师,进行主持;安排第一小组制作“世界粮食危机”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由第二小组制作“从土地到餐桌中国的粮食浪费惊人”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设计“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绝食24小时,呼吁立即采取行动消除饥饿”的角色扮演;开设“粮食危机是中国最大的劫难”论坛;两位同学事先准备主题发言:《粮食危机是中国最大的劫难》和《我校学生食品浪费现象调查报告》,配合PPT进行;全班学生签署《节约粮食》宣言;发放勤俭节约美德评价表,包括个人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学生撰写勤俭节约美德养成日记。
本课以世界粮食危机事件为载体,激发学生践行勤俭节约精神的自觉性。相信那些饥饿的脸庞能警醒浪费的学生,美德评价表能让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美德养成日记则有助于学生把美德意识转化美德行为习惯。
3.整合传统美德教育的社会资源,结合教材进行主题教学。主题教学要求突破以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注重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着眼于德育工作的大系统,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学应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应整合传统美德教育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作用,结合教材,进行主题教学。
例如,笔者所在地福建泉州是郑成功的故乡,这里留下了众多郑成功史迹,乡土教育资源丰富,政治教师可以把与郑成功相关的教育资源与政治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参观史迹、品读故事中内化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如此,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市区,除了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外还有丰富的街巷文化,古朴悠久的街巷文化中蕴涵着闪亮的传统美德人物故事。礼让、孝顺、互敬等是泉州人民崇尚的传统美德,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观念,还通过古街巷的地名来加以宣扬。礼让巷彰显的是相互礼让、和睦相处的美德;孝感巷则刻画着泉州人民对孝道的推崇,对孝子懿德的赞赏和传扬;执节巷里唱响着泉州人对诸葛廷瑞爱国精神、高尚气节和廉洁人格的赞扬和推崇。显然,泉州的古街巷是泉州传统美德凝固的乐章片段,作为泉州人民生活的背景音乐,是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城市的精气神。政治教师可以结合街巷古迹、人物传说,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游记式主题教学,引领学生在街巷中徜徉,领悟传统美德的历久弥新。
此外,政治教师还可以开设美德讲坛,让家长、社会美德达人、教师学生美德典范参与进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设计互动环节,整合内容,以期实现传统美德主题教育的不断创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成为传统美德的弘扬者与践行者。
4.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如今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把课堂的一部分交给学生来主导,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内心的需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实现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在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中成为传统美德的继承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以美德来命名,如“明礼诚信”组、“勤俭节约”组、“爱国主义”组等。每一个主题组在一学期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在课前学习和探究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寻找本组主题与思想政治课知识的结合点,并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当小老师,与同学共同开发美德教育的新模式。
5.建立健全传统美德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还应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外化为学生的行动。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美德成长记录袋,以此形成传统美德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保障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建立美德成长日志,如运用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美德。教师通过学生成长日志的记录情况来进行评价,还可以使每位学生感受到美德成长的阳光体验。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美德践行群,在群中师生可以通古博今,营造出传统美德教育的浓厚氛围;甚至可以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美德践行合作平台,进行亲子家庭美德展示,引导学生编写班级、家庭美德故事汇总或者建立美德家谱,使传统美德深远持久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0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教好书,更要肩负起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引路人。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认识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格熏陶的最直接、最实用、最基本的主要途径。毋庸置疑,作为教师,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并统一思想,提高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也才能真正开展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联想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 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时,通过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配以图片形象的说明,指出他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对他们教育不用假币购买物品等,主动的调动了少年儿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三、实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如果教师能把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此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在现场统计时,实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让学生观察行人和车辆的行走方式,设想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情景模拟后,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会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从而有机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四、融入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在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知识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教育。简明的让学生明白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实时渗透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充分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另外,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因此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上接第301页)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资源 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资源共享等新兴媒体的发展迅猛,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与其拒绝网络,不如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所用,全方位拓展学校的德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 潜移默化,课堂上良好习惯自然养成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小学阶段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都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挖掘德育元素,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润物细无声”中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促进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了更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
1.1 课堂教学中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初次进入计算机教室时,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对号入座、爱护计算机设备的习惯。上课前和下课后的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之一。
1.2 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元素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具有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课堂上教给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使用各种软件,如何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信息。但现实中网络的世界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再好的过滤软件也不可能把不适合学生访问的网站屏蔽掉,而且有许多常用的网站中也存在很多不适合学生浏览的内容。小学生对于信息不能很好的甄别,如果这时候没有恰当及时的指导,就有可能沉迷于其中,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渗透德育知识,重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认识这个精彩、复杂化的网络世界,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擎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空谈爱国主义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例如,《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十七课介绍了计算机发展史,让学生对于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把计算机发展成为世界水平叹为观止,激发了学生为祖国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
3 诚信做人、尊重他人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传统美德,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有个别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想动脑,不追求操作过程和方法,去“抄袭”和拷贝别的学生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诚信和尊重渗透到信息技术课中。
把教学内容与校园中的“诚信”信息相联系,整合在一起进行主题活动。我校提倡的就是“诚信”校园,校园中有很多“诚信”信息。在低年级的“创作图画”主题活动中,我举行了 “小小画家”计算机绘画比赛,主题是“寻找校园中的诚信”,学生用鼠标绘画出校园中的“诚信”画面,这样既传授学生计算机绘画的操作知识,又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到“诚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在信息技术课上,我察觉到很多有教育意义的问题的发生。例如,有的学生在自己练习时趁老师不注意打游戏,而且还把游戏“分享”给旁边的其他学生,有的学生不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的学生破坏或删除别人已经保存好的文件夹或文件等等这些行为。针对这些行为,我教育学生尊重别人,并不是表面上的尊重,不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作品、文件),也是一种尊重。4 创作电子贺卡,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中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恩情教育训语。事实上,现在的学生却普遍缺乏感恩之心,认为父母教师的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教会孩子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利用相关节日创设情境,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等作品,给学生去表达自己感激之情的机会。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用Word软件绘制一张母亲节贺卡,送给自己最爱的母亲,让学生知道付出和获得同样都是快乐的源泉。
【关键词】参与目标制定 学习动机 学习需要
如同赛跑需要目的地,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既然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那么反过来理解,学生有了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学习动机,并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
一、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意向和兴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其实已经很少了。我们都非常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充当的角色是学习引导者。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学生们对课堂学习仍然缺少积极性,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不多。原因在于,教师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甚至从课前学案的准备开始,就在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内容。我们常说备课中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凭空地推断是“备”不了学生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从目标制定开始就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目的和动机之间虽然不对等,但往往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通过整理学生制定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学生”,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是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目标,这样师生在课堂中的导、学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二、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持学习动机持久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我们最常采用的手段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与“备学生”一样,创设问题情境也不是凭空的。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往往成为教学设计中的难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常常是不同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动去学习和发现问题,才能给课堂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在《社戏》一文教学结束后,孩子们在课后总结中写道:“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无论是哪一个,都表现出了农家少年那种淳朴的品质。每一个童年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童年趣事总会使我们记忆犹新……”“童年对许多的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年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更美好、更有意义,等我们成年后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在课前整理的教学设想中,其中一份设计是这样写的:“一、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即可;二、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系;三、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强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的教学设想是好的,但是如果按照此种设想,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叙事详略上,只对人物性格稍作了解,似乎与学生们看课文的角度是有差别的。学生们更愿意从农家少年的淳朴中体会童年的纯真,缺少了值得回忆的人,再美的事也成了遗憾。在课堂中,学生们对“返航途中偷豆”的情节津津乐道,尤其喜欢当中的孩子王――双喜。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具有独特性格的人,学生们愿意谈谈这些淳朴的人。教师处理时,同样可以从对人物的品析入手带领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条达成目标的捷径。
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可以通过对疑难问题的整理,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问题再去创设情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层次引向一个新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和加深。
三、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延续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动机效果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目的明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
如在《邓稼先》一课中,学生提出了三个预习问题: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写;为什么气温在-30℃的情况下,别人劝他离开,但他不愿意离开;在写邓稼先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然后整理出学习目标:了解文章的写法;了解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学会使用对比的写法。根据学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让学生对“我不能走”这一情节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邓稼先很固执,万一他遇到危险也是国家的损失;还有学生认为邓稼先是在做表率,恰恰体现了他的坚强品质,是他献身精神和纯真人格的体现。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兴趣,在课堂中就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相互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叙述历史,备课时就有针对性地准备好相关材料,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在课后的总结反思中,有学生写道:“做人要求实勤奋,勇敢正直,邓稼先的选择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沉淀的结果……”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音乐;优化;情操
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德育具有重大意义。初中音乐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重点,其作用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受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只有让学生经过高度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不在于课本,而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优化好教学结构。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教学。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用特别专业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也不要用非常不专业的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专业手段在于让学生学到知识,非专业手段则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好教学步骤,实现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将音乐课程变成生动活泼又具有创造力的课程,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与发现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特别是对古典名曲进行赏析的时候,一定要讲求教学艺术,用富有创造性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发挥,鼓励学生去追求美与创造美,逐渐地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对音乐充满兴趣的,但是他们的兴趣方向主要集中在流行音乐方面。对于音乐课本中的一些古典名曲,以及反映青少年积极向上的音乐的兴趣不大。如何让学生对课本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同化的方式。在学生欣赏古典名曲的时候,先用一些熟悉的音乐、画面、生活场景进行引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梁祝》的时候,我给学生播放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画电影;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给学生展示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律动的方式。在教有关青少年积极向上的音乐时,我主要采用了这种方式。例如,在教学《行进中的歌》时,我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并且先给学生做示范,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这样通过学生的律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体验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比较真实的情景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并且很快掌握知识。这样做,也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音乐理论课上,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印发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背,由于学生对作者不了解以及没有欣赏到他们的作品,因此在记的时候有很多困难。我先给学生讲讲有关作者及作品,然后让学生记忆就容易了。我还将学生分成小组,采用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有了竞争,学生不甘落后,都认真地记,最后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习《黄河大合唱》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放入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一定氛围,动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配备比较真实的画面,这样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快进入了角色,在演唱的时候一下进入情境中:在广袤的青纱帐里,中华儿女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中。我用数码相机及时录下并在大屏幕播放,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四、适当地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知识
适当地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知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也显得很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变化,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乐曲起伏较大,不仅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还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及情感息息相关。所以我给学生拓展了音乐背景资料——资产阶级大革命,贝多芬本人的经历。这样学生有所感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又如在欣赏《游击队之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特意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版本,学生很快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我趁着学生的兴趣正浓,又介绍了相关的音乐背景。学生被背景中的故事所感动,自觉地静静聆听,仿佛随着音乐进入了那个时代。
参考文献:
[1]吕欣.培养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J].艺术教育,2011(2).
[2]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2009
(6)
[3]特里斯·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