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范文第1篇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误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以上三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二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论文百事通由此可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二、审计风险的三种表现形式

(一)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评估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二)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控制:第一,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第二,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第三,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低。

(三)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但实际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因为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以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

简而言之,评估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是主观确定的,而终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项目时,可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

三、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从总体样本特性推断总体特性,而样本特性与总体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因此,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审计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普遍地存在于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选择客户时存在聘约风险;制定计划时有计划不充分风险;搜集证据时有证据不足或不够有力的风险;进行审计抽样时有样本数量和抽样方法引起的抽样风险;编写审计报告有措辞不当的风险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其中既有客户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审计人员方面的因素,包括审计方法使用不当、确定证据数量不足、执行审计业务中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等。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审计风险都会导致审计责任。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

(四)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虽然审计风险客观而又普遍的存在,但不是说审计风险无法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进行评估,但不能控制,只有检查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预先设定的较低的可接受的总体审计风险水平可以通过控制检查风险达到。

四、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审计范围拓宽。审计是因受托责任而产生,并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受托责任的内涵不断扩大,受托责任的内容也扩展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审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审计提供服务的领域从财务报表的验证和财务咨询扩展到环境审计、质量审计、风险评估等业务。审计服务范围的拓宽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风险和压力。这是因为,审计职业界适应社会要求拓宽业务范围所从事的这些本不熟悉的审计业务,会引起包括审计执业水平、审计效果评价、审计期望差距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而给审计职业界带来新的挑战。

2、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所谓期望差距是指审计职业界对本身的认识与公众对审计职业界的认识上的差距。长期以来,审计职业界一直坚持认为,按照审计准则去执行审计业务就履行了其应尽的职责,并把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区分开来,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就是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仅仅是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准则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舞弊和错误。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责任的理解不同产生了期望差距。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审计结果的过高期望,与审计人员实际审验能力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

(二)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审计人员是审计实施的主体,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审计风险的发生。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续教育的力度不足,使审计风险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

2、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很重要的。极个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违背职业道德,置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让虚假盈利预测报告过关,甚至协同企业作假、出具虚假审核报告。

3、审计方法存在缺陷。现代审计广泛采用抽样技术,即根据总体中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另外,受审计成本效益的制约,审计人员往往会舍弃一些对审计意见形成影响不大却费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种取舍审计程序有可能会导致审计意见失实。审计人员对所运用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进行选择需要以接受一定的审计风险为前提。

五、对防范审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须是综合性的。根据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存在环节,提出几点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明确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会计责任是指企业对其应编制的会计报表负责,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审计责任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及出具审计报告等应负的责任。合理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对于防范审计风险非常重要。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法》等有关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或对报告反映内容进行限制,以避免被转嫁的审计风险。

(二)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1、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只有造就一批同审计工作相适应,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例如,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事务所应定期举行政策法规,特别是新税制、新财会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制定事务所人员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考核、奖惩的办法,以规范和约束其行为。再有,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可以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规范进行岗位培训等。新晨

2、确保审计作业质量。控制好审计工作的质量,重点要抓好以下环节的控制点:首先,事前要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确定审计方法,编制实施计划;其次,事中阶段控制要使审查计划安排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同时,要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且应由专人负责审定。

审计风险范文第2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对新时期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成为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目前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如徐政旦、胡春元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如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在审计教材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和可控性的基本特征。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

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但法律不可能规范经济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里出了纰漏,哪里才有法律,法律总是滞后于纰漏的,譬如安然事件后的萨班斯法案。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范围是一个渐大过程,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做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美国多起案例的判断也说明这一点。

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成本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性,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因此,审计满足社会需求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些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表明了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全部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3.现代审计方法自身存在着缺陷。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为了维持应有的实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具体应用到审计中来,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离总是存在的。

四、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及完善

结合我国审计实践的状况,应用风险基础审计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

1.充分重视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扩展审计证据范围。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要求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看做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形成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的评价。这种评价从企业整体讲包括它的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评估,是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确定发生重大错报可能的领域与方向的重要依据。了解的结果及相应的风险评估,应该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此类证据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应该以书面形式将对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沟通。

2.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共20项配套指引,标志着“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亦可以根据固有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符合性测试:对决定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的,亦可以根据业务性质及数据转换特点,确定不同的内控风险水平。一方面可以平衡淡、旺季超负荷工作,难以把握审计质量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完成项目所需的总工作量水平。

3.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科学地把握审计质量。分析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减少细节测试数量,提高抽样检查的针对性。因此,审计人员应在审计计划阶段、报告阶段充分运用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审计财务,报表质量,同时,在各类经济业务(循环)及账户余额的检查中,也应尽可能运用分析方法取得相应的审计证据,为在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减少细节测试工作奠定更可靠的基础。

4.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审计实践中,具体测试所收集的证据,是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所投入的审计资源比重最大。然而,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却存在很大随意性,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但实际操作缺乏可行性,存货盘点工作即是一例。因此,合理的细节测试策略,应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固有风险评估、内控风险评估、审计计划的分析性测试的关键性项目因素基础之上。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可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5.积极运用电脑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电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管理领域,应用风险基础审计,要求我们在专业领域更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更方便地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各项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评估结果调整审计作业计划,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政旦、胡春元,1998,“论民间审计风险”,《审计研究资料》,第1期.

审计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导向设计;成本;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91-02

1 审计风险模型研究

1.1 审计风险模型的概念

审计风险指的是因财务报表中含有重大错误,而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后所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模型则是对于审计风险的一种数字表达形式,它对审计风险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反映。

1.2 审计风险模型应用局限性

(1)具有较高的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中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需要在审计之前,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此外,还需要具有较高审计水平的高级审计人员和合伙人的参与,这就形成了相对较高的技术成本。在审计程序当中,风险的观念是贯穿始终的,在审计过程中如出现了问题,就要对于既定程序进行重新的评估。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企业没有做好自身的经营管理,对于内部的监督控制不利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时间的延长,这都将会使审计成本加大。

(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当前,我国企业中不乏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则了解的不够,缺乏对于数据的积累。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对客户的环境和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无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审计和会计知识,还应当对薪酬管理、业绩评估、战略管理的现代管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审计人员在应用审计风险模型时,才能对重大错误报错风险加以识别,这亦是对风险导向审计引进的最大桎梏。

(3)对于审计软件的开发欠缺。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于整体的客户经营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针对客户的不同风险,来为其进行个性化审计程序的设置。然而,现实是我国对于审计软件的开发存在滞后性,这不仅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也使得评估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4)信息资源缺乏共享性。要想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导作用,就应当具体单位和单位环境进行清楚的了解,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和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风险。但是实际中,存在着很多信息都不能共享,例如,外部环境报表和统计数据等。从而导致重复性工作,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

1.3 风险审计模型应用

(1)对于期望审计风险的设定。不同的审计实务往往会由于政策、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偏好、审计对象及能量水平的不同,而对期望审计风险的水平进行不同的设定。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单位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就可设定一个主管的、试探性的初步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进而再对期望审计风险的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对于重大风险错报的评估应当按照三个审计程序进行实施,包括:对于审计单位及单位环境的了解;对于重大错误风险定理地进行分析;进行风险评价集的建立。当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重大错报风险同检查风险水平呈现出反比的关系,错报风险越高,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

2 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2.1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出发点,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降低检查风险,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此外,风险导向审计也通过对审计成本的节约,来起到提高审计效率的作用,进而促进审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属于一种多维的、新型的审计模式范畴,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2.2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审计导向同其他基础审计制度相比,显示出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立体观察理论的应用,来对审计风险进行动态全面的分析评估;第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会应用到审计风险模型;第三,风险导向审计被运用到整个内部控制当中;第四,对于风险的检查与分析具有综合性;第五,能够起到有效提高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的作用。

2.3 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基本步骤

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准备、实施及报告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第一,对程序进行分析,通过了解、调查、评估、分析等方法来对重要标准进行确定,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价,并对重要审计范围和审计计划进行确认和编制;第二,对于重要的资料来源进行了解和评估,其目的在于对控制弱点的查找和确定,通过对企业、行业的预备研究,作出分析性的检查,进而对相关控制进行确认和评估;第三,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查了解,并作出初步性的评价。先是对于固有风险的考虑,从这一基础出发,进而作出对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第四,对于审计计划的拟定和执行,进而获取审计相关证据,综合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来确定评估结果和风险水平;第五,对工作底稿进行汇总,通过对审计结论的全面评估,来做成书面文件,进而进行对于审计报告的拟定。

2.4 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首先应当对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目标进行确认,之后对目标产生的影响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水平,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建议,最后再通过后续审计的形式,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进行测定。在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应将审计重点放在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这样的风险审计应用,可以针对于直接的企业问题和风险,并在事前和事中对风险评价进行反馈和延伸。审计人员将企业目标同风险直接联系在一起,其审计服务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都是相当有价值的,从而确保了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重要地位。

3 小 结

通过对于审计风险模型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风险导向的审计应当以审计风险模型为突破口。审计风险模型同风险导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改变,一个是对于审计风险要素、种类及关系的研究,一个是对于从过程、多角度地对审计中审计风险的作用进行分析。审计风险模型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组成,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采用已经是趋势所在,但是在实际的事务审计当中,还缺乏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实践基础,在不断的学习与借鉴当中,逐渐积累审计经验,提升自己,以最终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合理、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质量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概述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对审计对象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包括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是互相联系的,未能完成职业责任往往会导致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则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师秉承职业操守和保证执业质量的保障。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将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作为已符合公允地揭示要求的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基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样本抽样审查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虽然可以控制但难以消除。

(二)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相互联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必然的职业责任和或然的法律责任越高,其审计风险就越大。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是遵从审计准则、法律和法规,而审计准则体系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审计风险。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活动的独立性程度越高,审计活动揭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强,从而使审计风险越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人员素质等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是以社会心理意志约束力表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审计职业道德水平愈高,审计质量愈高,风险愈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因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承担的审计法律责任就越高,风险便越大。

二、审计责任相关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审慎选择客户

审计机构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深入了解客户之业务,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采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抵制管理人员串通舞弊情况下,继续采用制度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可以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将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分配审计资源,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领域和范围。在接受客户委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不接受能力以内的委托。

(二)明确委托范围

明确委托范围是明确工作范围和责任,减少与客户之间的期望差距的有效方式。在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或委托合同时应当列明委托条款,阐明委托目的、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的性质及来源、报告向谁提出等。业务约定书要清楚的说明客户负责的工作,注明客户须对其提供的数据或文件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负责,保证客户知悉自己的责任及说明依赖客户或其他方的程度。业务约定书还要述明其他有关的专业人士的职责,要清楚划分事务所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职责。当客户直接或间接决定会计师的工作程序的性质或范围,业务约定书应说明客户须对程序是否足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负责。

(三)提高审计质量

首先,增强执业独立性、紧守独立原则、保持风险及操守意志是保证审计活动客观、公正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公众利益减少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其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自身业务质量的提升,努力做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思想开展单位审计业务。最后,审计人员素质是关系到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素质两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工作中遵循审计四大准则的要求。业务胜任能力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执业能力,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加强专业知志和技能培训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特征;成因;规避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30-02

1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11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的特征

12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注册会计师对所有业务均采取翔实审计是不现实的,所以现代审计大多数采用抽样的方法,从总体样本中抽取部分样本,以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样本的特性,但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误差,所以审计结论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仍会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

12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

123审计风险的隐蔽性

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早些时候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存在。后来随着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诉讼的不断出现和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风险的隐蔽性。注册会计师的每一次审计工作都伴有相应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一种无形的、可能的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的,并且审计责任的显现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人们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不同。我们不可能通过精准计算来确定其风险值,只能从理性方面去认识它,并依靠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

12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但由于注册会计师是审计的主体,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畏手畏脚地不敢承接业务。我们可以通过风险识别加以分析,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只有认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才能促使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2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会计制度不健全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财政部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是由于经济业务纷繁复杂,会计制度的制订与修订总有一个滞后性,新经济业务产生的同时却不能立即制定和颁布适用新的会计制度;另外在实践中由于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复杂而难以被有效地执行和运用。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也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审计人员所处的审计环境相对良好,审计风险也相应降低;反之,则风险加大。

22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风险

被审计单位没有内控或者内控不完善,或者表面上虽有完善的内控,但实质上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一支笔”、“一言堂”,一旦出现错误或舞弊行为极有可能不会被发现,或者即便发现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如果被审计单位或员工为了达到其他目的,恶意串通舞弊,有意篡改资料,审计人员极易被蒙蔽,掌握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严重不对称,必然存在风险。

23缺乏独立性

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被审计单位作为审计客体,它既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审计对象的生成者,同时又是审计业务的委托人,这一双重身份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加重。另外,由于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有时候面临着来自行政部门的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24事务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其出具的各类鉴证报告应客观公允,获得的财务数据应完整适当的保存,所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管理和人员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开展是以注册会计师为基础的,审计报告在形成过程中环节多,经手人员多,若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人员管理失效,则意味着审计活动的低品质和低质量,潜伏着较大的风险。

25审计人员经验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智力活动,需要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专业胜任能力,有些情况,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更何况现有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上,很少采用风险导向以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审计事项,找出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虽然审计了但是并不透彻;或者判断失误、审计结论不够准确,或者“正确但无用”,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3审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每个审计项目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如何有效地规避与防范风险是每个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31创造良好的审计社会环境,保证审计独立性

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来看,不少虚假审计报告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创造良好的审计社会环境,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建立同业互查制度,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和社会可信度。

32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制度,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的要求执业,做到有章可循。

33规范审计程序,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审计程序是获得证据的手段,从审计项目的确定到审计过程的实施、再到审计报告的出具,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规范审计业务流程,严格执行各环节的审计工作规范,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建立重大审计项目审议制度,完善三级复核制度,并留有工作轨迹,做到有据可查。

3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首先在技术层面上防范审计风险,就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培训以及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其次在法律层面上,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但要掌握本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还要熟悉其他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审计监督行为,同时也可以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5加强自我保护,分散和转移审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可以事先通过风险评估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决定项目的承接与否,如果承接,首先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是否存在账外资产等情况做出承诺,对担保、抵押、诉讼、关联交易、期后事项等做出说明,以防范和化解此类审计风险。目前在西方国家,提取风险基金或者购买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