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课程

审计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课程

审计课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审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展审计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困难,然后提出通过改造审计实验课程设计来解决实验教学的困难,提高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将审计课程纳入财经类学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但却没有开设审计实验课程,也有的学校开设了审计实验课,但实验内容仅仅是采用案例教学,没有教授学生如何按实际工作的审计程序进行分析、审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方法获得感性的认识,而案例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为什么会生产实验内容与目标脱节的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开设审计实验课所遇到的困难 

(一) 实验课所需要的素材在数量和业务内容上要求比较高 

审计是对企业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的一种监督,因此对于审计实验课所需要的材料在时间上跨度要求比较大,所反映的业务内容也要求比较多。如果材料数量少,业务内容不多,可能学生不需要通过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及相关的审计分析手段就能发现问题,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而要收集数量多、内容广的材料对学校来说就不是订一书审计实验教材那样简单,还要进行分类和筛选,工作量比较大。其次是对于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完成对大量材料的分析、审核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实验的模拟情景及书面材料的局限性 

审计实务中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审计对象要进行风险评估。审计人员要对被审单位的环境、内部控制进行调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询问、分析、检查和职业判断。这些方法在模拟情景中是很难实现的,首先询问对象很难设制,再者审计对象的环境和内部控制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而重大错报风险也必须要到实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再根据职业判断才行得出,靠书面材料是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结论。 

(三)审计实施阶段涉及的内容多,实验操作难度大 

审计实施阶段要进行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在内的审计测试,它针对所有业务循环和所有的报表项目的审计。要运用各种具体的审计方法对内控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工作量很大,而且学生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分析能力,因此要进行每个循环或是每个项目的审计实验是很难实施的。 

(四)缺乏配套的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它是审计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审计工作底稿应由符合性测试、截止性测试、分析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底稿以及试算平衡表、审计差异调整表等组成。虽然不同对象的审计都会形成不同的审计工作底稿,但也有很多格式化的调查表、分析表都是大体相同的,而目前审计教材没有提供比较全面的审计工作底稿的样式。很显然学生是没有能力去完成全部的工作底稿,一般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来制作,这也使得审计实验很难开展。 

(五)无配套的审计实验软件 

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实验课程,会计实验软件开发的较早也比较成熟,功能上已和实际工作中的软件无差别,能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财经类高校中普及率较高。而审计实验软件开发得晚,普及率远没有会计实验软件那样高。如果运用手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则效率很低,这也使得很多学校未能开出审计实验课程。 

上述这些困难确实是影响到了审计实验的实施,但我认为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改造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实验的操作性。 

 

二、审计实验课程的设计改造 

(一)确定审计实验目的,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一般财务报表审计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接受审计委托阶段、计划审计工作阶段、执行审计工作阶段、报告审计结果阶段。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内控体系确定可审性及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度。但不深入企业实地了解情况,只有书面资料是很难提供一个完备的企业情况说明的, 而且可审性及审计风险的重要程度也有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作出的。这种能力的锻炼是很难通过几次实验来提高的。

审计实验的目的不是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全部的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获得感性的认识。为此在实验资料中可以直接给出前期调查的结论和确定的风险重要程度,指出企业可能在哪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审计程序。如可以给出资料“从内部控制调查表和控制测试中发现,该公司销售发票的开具与发运单、装货单的核对机制较弱,致使出现了销售发票与相关凭据不符的情形,为销售发票的虚开提供了可能;对应收款项未能定期与客户核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较为混乱。”这样可以导引导学生将审计重点放在对销售收入的确认上。 

(二)确定重点业务流程审计,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 

采用业务循环审计的目的在于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般而言,可以将交易和账户余额划分为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生产循环、工资与人员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等。实验课时的限定,进行所有的业务循环审计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根据审计实验需要强化学生在哪方面的能力来确定一个业务流程作为审计实验的重点。如确定为销售与收款循环,则在设计时可以在材料中增加一定比例的销售业务(最好是以商业企业为例,这样可以简化操作难度),并且增加“审计陷阱”业务,以提高学生的业务分析能力。 

(三)合理设计材料内容及操作进程 

审计实验所需要的资料一般是一个年度的业务资料,这么多的资料如果学生不熟悉的话,在进行审计实验时就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般财经类的学校都会进行基本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实训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及财务报表。我们可以根据审计实验的要求合理设置业务内容。如是以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作为实验方向,则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实训期间分别完成1-6月和7-12月的业务处理,每月业务数为25-30笔,其中销售业务笔数为10笔左右,而“审计陷阱”业务可以放在12月份销售业务中,一般为3到4笔。由于目前高校会计实验均采用财务软件进行实验,工作量并不会太大。学生通过资料的账务处理对业务资料会有比较深的印象,这就为审计实验的开展节约了时间。 

 

四、根据审计内容,使用规范、实用的审计工作底稿 

规范、实用、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但目前绝大部分审计教材都没有提供比较规范和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光靠学校“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工作底稿是由各会计师事务所自行设计。.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与当地规模比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如果实验过程中能使用规范、实用的工作底稿,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还增能强实验的仿真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 

 

五、利用财务软件输出功能和excel计算功能实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审计实验对数据的分析工作是比较多的,但由于审计软件目前还远没有普及,如何实现审计数据分析的电算化?其实财务软件一般都有excel表格的数据输出功能,而excel自身就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它不仅有加总、排序、筛选等功能,还能将各表的数据进行链接用于数据的整体化分析。这些功能都能满足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学生完全可以运用excel设计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分析表,这样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审计课程范文第2篇

项目课程的出现,源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可以预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并能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种种迹象看,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令人心动的成绩。因此本文将对《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设计。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我院会计类专业培养财务审计能力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于一体的课程,包括审计基础知识与审计实务两部分。课堂中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为主线,将会计师事务所实际审计案例与实际工作底稿引入教学课堂,实现审计课程与会计师事务所实际工作的融合,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手段来引入审计基本原理,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会计学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重要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审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社会审计、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与前修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学生在学习完上述课程之后,对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具有一定的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审计的技术方法,认识做好审计工作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实训和练习,使学生具备相应专业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审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能胜任审计助理人员的工作岗位。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按照教学计划,与本课程平行课程有《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整个财务专业相关课程做到融会贯通,起到复习及巩固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学期开设的《企业内部审计实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审计环境,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业特点、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掌握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包括职业道德概念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审计、审阅和其他鉴证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3)掌握审计基本原理,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以及审计工作底稿;(4)掌握审计测试流程,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程序;(5)掌握审计循环测试,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服务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以及货币资金审计的特点及技术方法;(6)掌握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的要求。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审计程序在不同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纠弊查错;(2)能够运用文字表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能够运用控制测试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能够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撰写管理建议书;(3)能够运用所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证据收集,能够运用工作底稿的基本内容将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编写在工作底稿内;(4)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应审计方法判断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采购与付款业务循环、生产与服务业务循环、筹资与投资业务循环、货币资金管理等业务中的漏洞并纠正会计处理错弊,熟练编写审计工作底稿;(5)能根据审计计划阶段、内部控制测试阶段和实质性程序阶段所获得的证据,形成的各类审计底稿,完成审计报告阶段的各项任务,形成审计结论,能独立撰写内部审计报告。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保持独立性;(2)培养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3)培养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做出职业判断;(4)培养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违反诚信原则的态度;(5)培养遵循保密原则的习惯,按规定使用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和信息;(6)客观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7)培养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妥善处理好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关系;(8)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四、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应实施教学过程与审计过程的统一,按照按照“知识+技能”的思路,以模拟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项目为导向,以具体报表项目审计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主线来重组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师讲授审计理论知识和演示审计实务操作复习会计理论知识与演示会计实务操作教师分配审计任务学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完成审计任务”开展审计实务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工作,做到:1.设计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在收集企业业务资料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出典型交易和事项,并设计审计疑点和错报;2.设计审计实务的具体情形(含内部控制、审计证据等)和参考数据,从而使审计实务有据可依,同时也给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3.通过分析审计实训案例,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为主线,进行审计职业能力培养。而《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应结合以上四种类型企业的审计过程,以模拟企业(以ABC石化有限公司为例),涵括四种类型企业的所有审计程序,将课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学习情境:根据以上学习情境,教师设计出模拟企业(ABC石化有限公司为例)的环境资料、财务数据、模拟错报等资料,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审计小组,每个审计小组为一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教师将资料发至每个小组,组员根据教师教授方式方法、教师扮演的各个角色,分工合作,完成模拟审计项目。这就是将《审计基础与实务》按系统化工作过程进行分割学习的过程。

五、结论

审计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理论 审计实务

《审计》是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难度较高,不仅综合性、实务性较强,而且有很多抽象、枯燥的理论,所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均感到难度大,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很多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后,什么感觉都没有,对于审计是什么还是不明白,习题也不会做,甚至无法下手,这与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性都比较强的特点有关。

要学好《审计》,必须把握本门课程的特点来学习,应深入理解它的内涵、本质特征。根据教学中的观察和体会,我认为要学好审计的理论与实务,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建立起审计的思路

审计不能用会计的思路去思考,一定要建立起审计的思路,以独立客观的第三方的角色来看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刚接触审计的学生来讲,审计的入门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建立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感觉,学会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分析、判断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和如何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分析问题。比如说,被审计单位在利润表当中列示了营业收入5亿,首先被审计单位认为这5亿是没有错报的,也就是说他对收入相关的认定是5亿。我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就是对他的认定进行再认定,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具体来讲,注册会计师就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列示5亿的收入是确实发生了吗?金额是5亿吗?真实吗?是否是假的?有没有漏的?有没有错的?进而结合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收入在各月的记录金额,以及毛利率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营业收入当中具体在哪个方面或哪几个方面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因此,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将理论融会贯通、熟练地运用到实务中。

要学好《审计》的另一个要点是要熟悉会计知识。审计说白了就是审会计,在审计过程中离不开会计,注册会计师要用会计准则作为标准去衡量和判断被审计单位所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公允。这就要求同学们对被审计单位已发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或报表项目的列示是否正确作出正确判断,进而决定是否要做出审计调整。

二、全面了解《审计》的内容,准确把握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是以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对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描述的。《审计》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有关审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职业管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第二部分(5-7)章,介绍审计理论与方法,包括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等,这部分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难点,第三部分,是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较具体的介绍审计实务与审计报告,对于这部分实务内容首先要明确它的前提,教材表达的审计思路是从审计一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循环的划分也是建立在制造行业企业的经营流程上,即: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筹资与投资等循环。所以,我们要知道,教材中说明的循环并不适用所有企业,例如金融企业就不存在上述的若干循环,但前二部分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理论和方法却是适用于每个企业的。这里说明的就是我们学习教材内容,先要清楚教材表述的前提条件,或是假设,然后再理解就相对容易了。

《审计》的学习很多是基本理论部分。审计理论是人们从审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客观实际,合乎审计工作规律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基本理论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所以我们对基本理论部分,应当花大力气认真学好。所以强调一个字“懂”字或“通”字。教材的第二部分是我们审计的重点理论,主要是用风险导向理念来做的介绍,既有审计的思路,又含有大量的审计准则的内容。很多用语是非常专业的,甚至是抽象的,所以有不明白的,也是很正常。所以,同学们应认真上课,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仔细看书,再进行思考、总结,把相关的知识点真正地串起来,就不再是云里雾里了。同学们在听课时,也应尽可能地注意听老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做总结和串联。

三、循序渐进,兼顾全面,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相结合

我们在刚开始学习审计时,获得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概念、程序、方法均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是作为单独的内容来掌握的,所以,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刚开始不要考虑的过于复杂,也先不要考虑将其连接起来,先按照知识点内容来学习,将单独的知识点弄通以后再实现理论和实务的融合才有可能。

举个例子,作为审计工作本身应该怎么开始,这个就涉及到所讲的审计流程问题了。书上强调在计划阶段,就是审计工作的开始阶段了,第一个环节,强调就是要在计划审计工作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业务情况,(通过初部了解,如果你认为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很差,不打算接这笔业务,那后面的其他程序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认定了被审计单位基本业务情况还是不错的,你可能才去考虑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进行审计活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前提下,才能签约执行审计工作。接着往下走,如果你签约了,你此次的审计项目将如何执行,是详细审计,还是抽样审计,要不要实施控制测试,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显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包括内控制度等若干个方面做出评估,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重要性水平,决定以后的审计程序,应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总体的应对策略和具体的审计程序,收集并评价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所以有关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实际上就已经产生了、连贯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根据审计内容来讲,同学们在进行审计这门课程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就是要对审计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练,思路要比较清晰。第二,《审计》又十分强调实务性,要求将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财务报表项目的具体审计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要花大力气学好基本理论,还应当掌握财务报表中具体项目的审计程序,要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操作,结合具体的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并结合相关的会计知识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110页)四、善于连贯思索,掌握主要关键知识

一门学科有它的体系结构,前后各章是相互联系的,它和其他相关学科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学习时,不能孤立地阅读某一章节,而应把这一章节看成整本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从整体上掌握它,而不能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有全面地,相互联系地思考,才能加深理解,掌握本质。具体说:

1.加强前后各章的连贯思索。多看书、多联想、多理解。把前后各章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思考,有助于领会其实质,加深理解,有时还有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审计实务各章时,就应联系前面审计基本理论各章来思考。通过这样的联想,既加深了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审计实务知识。教材中的实务部分从循环入手,相当于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各个循环思路进行的审计,在每个循环的审计中,都会涉及到我们的各个账户和报表项目。这个思路一经确定,到底如何进行审计工作,应该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就在第二个部分审计理论知识中,比如应收账款的审计,自然想到与高估有关,而要高估则会计通用的手段或会计处理有那些,再想到如何发现与审计---自然就想到函证---替代程序:是从账查到原始凭证(如:发票、发运单、合同以及相关的存货盘点)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将之前学完后获得的一个个知识点与我们教材中的循环内容结合起来,相当于将珍珠一颗颗串联起来的过程。

2.注意对重难点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审计》学习的重点在于考察同学们对审计基本理论及概念的了解程度和对重点内容的掌握领会程度。在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抓重点。《审计》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基本理论和特有的专门论述就是重点,如责任方、预期使用者、风险导向审计、独立性、审计目标、审计报告等这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内涵,这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审计课程范文第4篇

我国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其发展明显滞后于会计信息化,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审计信息化人才的严重缺乏,高校在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就审计信息化课程如何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并提出以下建议,包括:建设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科学的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创新审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及搭建多维立体的审计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审计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广泛应用,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完成会计工作,会计的业务处理、数据存储、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计的对象是会计资料,会计工作方式的变化也必然对审计带来深远的影响,审计信息化应运而生。相对于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发展明显滞后,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审计监督能力弱化”和“审计手段落后”是各审计机关直接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顺利、快速地开展信息化审计已成为审计领域所探讨的主流课题。近些年信息化审计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尚未跟上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缺乏信息化审计人才,是制约信息化审计推进的主要因素。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只教授传统的审计课程,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但大多以掌握某一种审计软件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于审计人才的审计信息化能力的需求。如何提高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审计信息化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涉及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变革等几个方面。

1高校在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方面应发挥关键作用

我国目前既精通审计理论又掌握信息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大部分审计人员由财经专业的人才构成,计算机方面的水平比较欠缺,而审计人员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大多缺乏审计方面的知识与经验。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无账本”,审计人员如果不具备信息化相关的能力,将面临无法审计电子账的窘境。我国审计长刘家义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指出人才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审计实践中,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已经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审计业务,有调查表明目前现有的审计信息化人才的数量与社会的需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系统、专业的高校教育进行培养,二是利用工作中的后续教育对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更新。理想的培养方式应该是上述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审计人才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能。由于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规范的过程,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马上缓解审计信息化人才的供需矛盾。但高校对于奠定人才的专业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审计信息化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审计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2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优秀的人才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大学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先锋。学校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审计教育的重视,将会为信息化审计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具有多年经验的老员工虽然知识基础扎实,但是他们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的主观意识和能力与年轻人相比之下稍微逊色,计算机知识基础薄弱,对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缺乏热情。他们习惯了传统模式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习惯了先前的固有模式,为普及信息化审计工作加大了难度。高校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亟须加强。目前多数高校以培养具备财务会计基础,掌握审计、税务知识与技能的审计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上仍然以教授传统手工审计知识为主。部分高校近些年才逐渐开展审计信息化教学,因为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各高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关课程的设立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侧重系统开发、数据库技术,这对于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开发知识的要求很高,而审计相关专业学生这方面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这类课程不适于纳入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二是侧重理论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审计、电子商务审计和网络审计等,此类课程过于理论化,有的是前沿领域正在研究的内容,将未成熟的理论纳入高校本科教学也并不合适;三是偏向某一款审计软件的操作,仅仅将熟练操作软件作为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过于浅显,无法适应社会对于审计信息化人员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在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方面明显能力不足,学生在高校的长期学习期间没有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毕业后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后续学习,这显然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初衷相违背。如何将审计与信息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培养符合当代要求的审计人才,使其同时拥有审计方面的能力和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3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建设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必须将眼光放远,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现实的问题。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不仅要加强对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还要及时补充新的人才加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是生命的延续,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希望,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收适应能力强,因此,加强高校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是建设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的直接来源。通过专业、系统的培养,他们将成为知识全面、专业扎实的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后备军。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系统包括一系列内容,教学的主体为教师,客体为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通过课程体系、教学的软硬件、教学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体现。在设计审计信息化教学系统之前首先要了解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经分析发现,审计信息化的研发人员的需求较低,这部分工作一般由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与审计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审计信息化应用领域是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审计业务,此类人才需求巨大,这也正是审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方向。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建设相关实验室,这必然涉及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内容的构成、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模式的改进、审计软件的选择等方面。

3.1建设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审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是构建信息化审计教学系统的关键。学生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知识认知的高度和深度,高校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建立一支适应信息化审计教学的教师队伍十分有必要。审计信息化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对教师的综合性知识与实践能力要求很高,授课教师不仅应精通会计、审计、税法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与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岗培训是建立适应信息化审计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主要方法,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轮流实践,总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从而形成经典审计信息化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也可将审计信息化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成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审计专业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加入到信息化审计教学队伍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审计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从相关企业、机构聘请有实战经验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加入到高校信息化审计教学的队伍当中。除此之外,对现有的审计教师队伍也要持续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与信息化的发展同步,与实际中的信息化审计工作接轨。知识是在持续更新与补充的,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审计信息化教师必须继续学习。不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高度重视起教师的继续教育,快速掌握信息化审计的最新信息,是适应现代化审计工作多方面、全方位的要求。

3.2构建科学的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在拥有一支适应信息化审计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还要完善信息化审计课程体系,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理论知识充分融合。目前,很多高校并未认识到审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仍未设置相关课程,部分开设此课程的高校,基于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大多重点培养学生审计软件的操作技能,侧重其操作的熟练程度,较少涉及审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内容所包含的范畴比较局限,导致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需要审计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确定可实施的信息化审计课程教学方案,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学生深刻理解信息化审计课程,要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匹配,在进行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扩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范围,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学习信息化审计课程,在校园网络图书馆上传资源,让更多的师生浏览到信息化审计课程的知识,自主学习。

3.3创新审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

开放化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复杂化的信息化审计软件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难题,停留在黑板上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因此,要改进信息化审计教学模式。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能力,必须注重实践教学。最好的方法是学生亲身投入到审计单位实践工作中,但是目前能提供这种机会的单位比较少,所以这种方式的可行性相对比较低。如果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实习确实存在困难,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审计全仿真模拟实践,这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也可采取间接实践的方式,在审计信息化实践课上,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熟悉信息化审计业务流程,增强自身能力。还可以对于课堂中的案例,进行模拟实验,由教师做出评价与指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应用中存在偏差,要使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就必须大量进行上机实践,建设高校信息化审计人才不能局限于传统审计教学模式。

3.4搭建多维立体的审计实践教学平台

审计信息化教学需要软硬件的支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审计信息化实验室,搭建审计教学平台,完善审计教学软件,设计完整、仿真的教学案例库。构建信息化审计教学平台可以及时地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学生进行系统的审计业务模拟训练过程中,还能够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将所学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化审计技能相融合,从而解决实际审计问题,在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应加大经费的投入,建设网络实验中心和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更为方便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审计实践。同时,利用校友资源和自身优势,积极寻求学生校外实践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为建设高校信息化审计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审计信息化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领域,其课程建设的内容也非常丰富。随着审计理论创新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中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这需要从事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提出改进课程的建议,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高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改进审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联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践教学平台。

作者:吴鹤 王俊琪 赵媛媛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杨俊德.浅议审计信息化与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7).

[2]杨霞光.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探讨[J].财会教育,2010(7).

[3]王德国.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J].机构与行政,2013(5).

[4]黄妍.深化审计信息化课程改革培养“审计———信息”复合型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2013(4).

[5]聂培超.六大举措强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10(4).

[6]卢加元.高校计算机审计实验室的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

审计课程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教学也不符合审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3]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