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语课程

日语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语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语课程

日语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字:课程改革;日语;义务教育

G633.41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外语课程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日语作为外语语种之一,也经历了历史性的改革。迄今为止,依据教学计划制定并出版的基础教育日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共8种 。我本人希望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阶段日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各版本进行对比研究,以增强我们对日语课程改革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日语课程标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

日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指导中学日语教学的纲领,也是编写中学日语教材的依据。因此,研究和分析日语教学大纲对运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一、义务教育阶段日语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

1.中国外语教学的恢复性发展阶段(l978年―1990年)

综观第一阶段的日语大纲,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初期的教学大纲多为初高中一体,比较注重日语知识的传授,后期则强调通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听、说、读、写几方面具有初步运用日语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日语打好基础。教学要求上提出了量化标准,比以往更明确、具体。

2.中国外语教学的基础性提高阶段(1988年一一2000年)

第二阶段的课程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科学、规范、开放、完整”等方面。说科学,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大纲特别是义务教育初中日语教学大纲的编制和实施是作为一个研究和实验项目来完成的,在全过程中注意历史文献、国内外理论资料和来自实践的数据、调查观察、测量和定性定量的分析。说规范,主要指从调研、编制到大纲的实施、实验、评价、审查、试用、再评价等一系列的环节中,组织有序,滚动推进。说它开放,一方面指引进国际上有关语言教学的先进理论和观点,另一方面指反复充分的征求社会各界和全国各地教研部门、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意见。说完整,高中日语单科编制了1993年大纲,保证了日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中国外语教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阶段(1999年―至今)

三阶段日语课程发展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合和机会,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本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之一是将“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主要差异在于: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其结果的行为描述,范围涉及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二、教学大纲比较

1982年《纲要》规定:“中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日语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着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日语打好基础”。《纲要》既强调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同时提出了在一定的阶段着重培养阅读能力;要讲授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有关的规则和用法,但是,必须处理好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教学内容上,《纲要》只就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提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1989年大纲比86年进步之处在于,现在实施的《全日制中学日语教学大纲》就中学初、高中的六年日语学习提出了一个总的教学目的,没有具体明确地划分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教学阶段所应达到的不尽相同的教学目的。《初中日语大纲》明确地规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日语教学的目的,这祥更有利于初中日语教师围绕日语教学所达到的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去组织教学,可以说这是大纲编写工作的一大进步。

1990年大纲规定,中学日语课程设置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巩固日语课程的设置,调整规模,促进日语教学的改善,提高日语教学效率。

1996年大纲对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及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语的各方面人才.因此,把外语列为高级中学的一门。

2001年―2011年的十年间,是新课标的实施与实验阶段。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日起,研制组一直关注日语教学实施状况,并先后与2003年和2007年对中学日语教师做了有关《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问卷调查,在总结经验与不足的同时,关注国际外语教学理论和实施的发展趋势,注意借鉴其他国家初、中等教育阶段开设日语课程的经验,认真完成修订工作,并与2011年颁布《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它更好的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结论

本文简单分析历次基础教育日语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这将有利于认清已经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日语课程改革的理论;也有利于开展纵向、横向比较研究,对促进中国日语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理论指导,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为教材编写提供理论支撑,为一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供帮助。通过对各阶段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比较,积极吸收好的方面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日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法系统考察 李家祥 人民教育出版社 外语分社,北京 课程、教材、教法第32卷第8期2012年8月

[2]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012年3月第3次印刷

日语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共日语 人才培养导向 基本技能 实训体系

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高职公共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和变通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有高职特色的、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公共日语课程体系。

一、日语人才需求与社会人才培养导向

随着近年日资企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的兴起,长三角地区对日语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目前有服务外包企业500多家,其中服务外包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较大。

为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各类本科、高职院校纷纷试办日语类专业,我院针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现状,发现单一以日语为专业的人才已经渐渐失去竞争优势,专业技术加外语模式的复合型人才更适合当前社会。对于公共日语课程,我校在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上做出了调整和创新,改变了日语课程学习内容单一的局限性,针对社会人才培养的导向,注重日本的文化、礼仪学习。

二、高职公共日语课程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弱于本科院校学生,语言的学习相对较为枯燥,公共日语课程并非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学生学习日语的重视度还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该教材对于初学者入门较易,经过不断修订和整改,该版本内容偏向于实用性,对于语法的讲解还比较模糊,不能满足学生日语等级考试的需要,所以在课堂上必须针对一定的知识点加以补充。

公共日语教学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上还是延续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师授课侧重于单词、语法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比较枯燥,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课堂上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公共日语在教学环境上与公共英语相比起步较晚,学生人数较少,相关的学习和辅导资料也较为匮乏。在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公共日语远远没有公共英语形式丰富多样。

三、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特色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我校鉴于市场的人才需求,提出了“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契合了对日经济、技术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全国市场的需求都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公共日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正好契合了社会对日语人才需求的广泛性。随着社会对于日语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高职院校加强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日语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普遍年轻化,大多是应届硕士生,教学模式基本都遵循本科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在高职院校是行不通的,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较欠缺,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师资的选择和培训极为重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院教学质量提高、学院发展的重要保障。

1.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建设

公共日语虽并非专业核心课程,但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的现状,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专业带头人除了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科研能力较弱。青年教师从主观上很想尝试做科研项目,但苦于没有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清晰的专业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工作,也是公共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的先决条件。

2.重视青年教师自身建设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力军,其建设工作需要重视。现今正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工作,青年教师自身的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青年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之外,还要加强师德教育。高职教师面临的学生群体可能和本科教师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学习能力,以至于学习兴趣都不强,面对这样的状况,高职的教师不能够放任不管,反而应该更有责任心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合点。应该充分让高职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形式多变地调动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能体现出新时代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师德。

当然从教师自身的层面,可能单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升是不够的,高职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日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怎样运用就是青年教师要去研究的一项工作,单一的专业知识显然不能满足高职公共日语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应该每隔一两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经常和企业相关人员保持联系,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以后工作中涉及的语言知识。不同专业的教师在经过充分的企业挂职锻炼和调研之后,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公共日语课程内容,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地实现“零公里就业”。青年教师的建设工作是公共日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实现“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职业素养、语言素养和职业技能三大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过多方面的企业调研,企业目前反馈最多的就是人员的流动性太大的问题,刚刚熟悉了业务的员工,可能由于更丰厚的薪资报酬而选择跳槽。我校在经过校企合作之后,确实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因此在公共日语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职业素养部分必须狠抓。对于职业素养这一方面也是针对目前行业的需求,开设IT素养(计算机操作技能)、弟子规(行为规范、职业操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培养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在语言素养的培养方面,以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进行日语的教学。目前我校有五个专业方向:信息技术、商务管理、金融、纳米生物、数字媒体,公共日语是为这五个专业提供教学的公共课程。在语言素养这一方面,不能依照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而应结合教师在挂职锻炼、企业调研之后,根据各个专业对于日语人才的行业需求进行语言素养的教学。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以职业素养和语言素养为基础的,职业技能方面也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的职业技能。如商务管理、金融专业主要开设商务日语、商务礼仪、商务函电的课程,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技术专业主要开设软件日文测试式样书的学习,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

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应该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之中,职业素养、语言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职业为导向的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四)重视建立校内外实训体系

要构建好一个课程体系,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训环节。实训环节不仅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运用的环节,还是检验实际教学效果的环节。

实训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环节充分采纳、运用了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调研中所归纳出的要点,由日语教师和日语外教联合授课,在校内不断强化学生在工作中熟练运用日语的能力,进行反复的练习、实践,校内实训是日语语言知识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高度集成。校外实训能更准确检验校内实训效果,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由于有校内实训作为铺垫,在校外实训环节中就会更容易地进入工作状态,但期间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即校内外实训的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发现,除了要解决它,更重要的是做好系统的反馈工作,从而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体系,为更好地构建公共日语课程体系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语人才的就业要求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完善高职公共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我们只有基于公共日语发展的现状,抓住日语人才需求与社会人才培养的导向,有专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构建,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日语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第二外语日语 课时设置 课程跨度 考研需求 教学模式 教材选定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一体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日趋频繁紧密。外语作为各国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工具,作用更加重要。在母语的基础上,再掌握一门外语,已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

这种形势下形成的外语热,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得益于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又苦于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让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更有竞争力,成为摆在每一个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难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很多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各有特点又大致相同的课程体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外语+本族语(汉语);

外语+另一门外语;

外语+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如商务、金融、法律、管理等)。

第一种模式其实是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母语素养的问题,很多外语工作者,尤其是翻译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感到在翻译语感等把握上力不从心,翻译出来的内容没有美感,这其实就是汉语素养不足的表现。而汉语素养的提高,由于大学生已具备小学、初中、高中数十年的汉语习得,往往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即便有更多学习的需求,由于一般大学均设有中文专业,也开设大学语文公共选修课,因而能轻易学习到。

第二种模式最为常见,学生既精通外语,同时又通晓某一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马上进入相关专业的各种状态,将外语作为自己的特长和有力工具,为自己另外一个专业服务。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上却又有自己的缺陷。主要问题有:“一是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1+1

第三种模式,其实就是外语专业设置第二外语课程的问题。理论上而言,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再掌握一门新的外语,成为具有专业外语、第二外语、母语三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外语人才,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课程设置,也会极大的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几乎每个学校的外语专业也都开设了第二外语课,并作为专业必修课在教学大纲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实现了“外语+另一门外语”在理论上和现实性上的可行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第二外语课却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为什么第二外语课程在具备理论和实际进展可行性的情况下会成为外语专业学生的鸡肋课程呢?

笔者在高校主要从事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工作,因此在本文中仅对为什么第二外语日语课程在具备理论和实际进展可行性的情况下会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鸡肋课程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对第二外语日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包括大部分第二外语日语工作者在内的大多数教师和同学都认为第二外语日语并不重要,他们往往觉得第二外语日语和将来从事的专业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在笔者接触的教师中,曾有教师公然对努力学习第二外语日语的学生说:“你们将来又不靠它(即第二外语日语)吃饭、干嘛用那么多时间学习、会耽误专业的”等等。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了对第二外语日语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一问题。那么,第二外语日语真的不重要吗?毫无疑问,绝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专业,第二外语日语仅起着辅助作用。但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今后若从事外贸工作,难免会和日本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若从事翻译工作,也难免会涉及到有关日本的各个方面;若从事教育工作,日语作为多掌握的一门外语,也必然会在语法、文化等多方面拓宽语言视角,增加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总之,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是有利无弊。

此外,每一个外语专业的学生都明白,第二外语是研究生考试中的重要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在研究生考试500分的满分中占据了100分的份额,第二外语成绩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能否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即便是在通过了研究生初试后的面试中,第二外语亦是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因此,第二外语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而言,虽不像专业那么重要,但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正因如此,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才把第二外语定位于专业必修课。

二、课时设置较少

课时设置较少是第二外语日语成为鸡肋课程的另一原因。

据了解,在本科学生四年的学习中,第二外语日语一般开设三学期,共计约216课时(4课时/周*18周/学期*3学期=216课时),而若扣除掉法定节假日以及考试时的复习等课时,真正的课堂学习时间不足200课时。专科学生则课时设置更少,往往在两学期左右。与此同时,70%以上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第二外语日语教材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旧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版)》、《新编日语》等。在这三类教材中,《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旧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版)》建议的学习时间为每册约150课时,《新编日语》建议的学习时间则为每册240-280课时。

此外,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从来没有接触过日语,第二外语日语学习要从最基本的发音部分开始。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约200课时的第二外语日语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三、课程设置时间跨度较短

第二外语日语课程设置时间跨度较短是第二外语日语成为鸡肋课程的又一原因。

一般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日语课程往往开设三个学期,即三年级第一、二学期以及四年级第一学期。由于时间跨度较短,第二外语日语课程对学生而言,犹如速食面,虽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相当于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三级甚至三级以上的知识,但对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却相对较弱。听力、口语两项基本是一片空白。

而且,由于课程设置时间跨度较短,学生必须在第二外语日语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级分化。努力程度不够的学生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越来越偏离平均水平。个别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课等不良现象。

四、考研难度要求较大

考研难度要求较大亦是第二外语日语成为鸡肋课程的原因之一。

截止2010年为止,全国约有二百多所具有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权的高等院校。除了部分院校要求约相当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旧版)》初级上下两册,即国际日本语水平测试三级(笔试部分)左右的水平以外,绝大部分的院校则要求相当于国际日本语水平测试三级(笔试部分)以上二级以下的水平,即相当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旧版)》初级上下两册、中级上册或《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旧版)》初级上下两册、中级上下册的难度;还有约14%左右的学校则要求参加全国统考,即和其他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参加的研究生考试的难度相同。

由于几乎所有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英语专业学习之初,都对第二外语日语毫无接触,再加上课程设置时间较少,跨度较短,因此,要求达到相当于国际日本语水平测试三级(笔试部分)水平已经非常困难,而若要求达到相当于国际日本语水平测试三级(笔试部分)以上二级以下的水平则是难上加难,更莫提要求参加全国统考。非外语专业学生一般从初中起便开始学习日语,拥有近十年的日语学习经历,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其根本毫无可比性。

考研难度较大,导致外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大大降低了在趣味性上的关注。

五、教学模式死板

由于以上各种各样的原因以及第二外语日语教师队伍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第二外语日语教学往往课堂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习得效果大大降低。这也是促使第二外语日语成为鸡肋课程的原因之一。

六、考研院校指定参考书种类繁多

考研院校指定参考书种类繁多是促使第二外语日语成为鸡肋课程的重要原因。

据笔者对2009年全国约二百多所具有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权的高等院校第二外语日语参考书目的统计数据得知,虽然近50%的院校选择将《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旧版)》作为指定参考书,但另外的50%以上的学校制定的参考书目却种类繁多,有《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版)》、《新编日语》、《新日语基础教程》、《新日语教程》、《基础日语》、《新世纪日本语教程》(冯锋主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新世纪日本语教程》(二外、自学用,清华大学外语系编)、《新编大学日语》、《大学日语简明教程》、《基本日本语》、《大家的日语》、《新编日语教程》、《新编日语(一)》、《日本语初级综合教程》、《日本语中级综合教程》、《日本语教师のための言语学入门》、《大学日本语》等等。此外,还有没有指定参考书的院校以及要求参加全国统考的院校。考研院校第二外语日语指定参考书种类繁多,对学生第二外语日语习得水平要求的参差不齐,导致各院校英语专业在第二外语日语教学过程中对日语教材的选择难度加大,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苦于教材的选择。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大三第二学期甚至是大三第一学期就开始考研准备,但这时考研院校往往尚未最终确定,存在反复的可能性。因此大部分学生在第二外语日语教材的选择上往往很迷茫,而考研院校第二外语日语指定参考书种类繁多,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途需要重新学习另一本日语教材,造成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第二外语日语课堂学习的重视度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导致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成为鸡肋课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这些因素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习得效果的不良影响,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才能提高英语专业的考研率,才能切实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日语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级日语 教学环节 设置 效果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概况

本课题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六届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高级日语课程。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目标为结合校日语教学的特点,探讨高级日语教学的教学环节设置,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并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分析鉴赏能力的目的;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结合教材《新编日语4》、《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的使用、研究设置本科阶段高年级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教学环节;高级日语教学阶段多种教学手段的交互、综合利用以及互动式教学具体形式的开发及应用效果研究。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采取实证性研究方法,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组织主题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研讨与观摩以及学生的反馈等获得的实证资料作为研究素材及依据,完成课题的研究。

二、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高级日语课程的概况

高级日语课程为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社会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于三年级的上学期,即第5学期开设,按照层次等级共分为高级日语1-高级日语3这三个阶段。其中在2008版的教学计划中高级日语1、高级日语2的学时数均为每周6学时,即每学期96学时;高级日语3为每周2学时,即每学期32学时,均为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授课。

(二)高级日语教学相关情况的调查

为了获得直接的研究资料,笔者于2010年12月在在校日语专业2008级学生中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目前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环节设置是否合理、其效果是否理想等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课程的研究及改革提供依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专业2008级所有学生为总体,采取普遍调查、自由参与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2008级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本次调查者共65人。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问卷由16道问题组成,包括日语学习基本情况、高级日语课程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等三大类相关问题。问卷发放及回收均由各班班长完成,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5份。实际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一。

3.结果与分析

(1)高级日语课程的课堂学习情况

从学生自身学习方式来看,43.1%的人在课前有选择地进行预习,占多数;有时间就预习的人和坚持预习的人分别占了32.3%和23.1%;53.8%的人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老师讲解,而35.4%的人则基本依赖老师的讲解;47.7%的人表示课堂上认真记笔记,课后复习,而46.2%的人则是认真听老师讲解,偶尔记笔记;在复习方面,课后1-2天内复习的人占36.9%,有时间就复习没时间就算了和考前集中突击复习的人分别占30.8%和21.5%,而课后当天复习的只占了10.8%。

教学方式和环节设置方面、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74%的学生认为两者应结合使用;97%的学生认为在高级日语课程中应该设置独立的口语表达训练环节,主要的形式按照选择的多少依次为分组对话、模拟即席翻译练习、个人演讲、复述新闻。

讲授方式和授课内容方面,91%的学生表示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满意;高级日语课程的讲授重点按照选择频率则依次为单词、语法、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的意思、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互动方面,72%的学生认为课堂互动情况一般,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课时少,班级人数多无法一一兼顾等;6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可以获得足够的练习机会。

考试形式及评价方面,65%的学生认为像高级日语这样的精读考试的形式应该为笔试,另有29%的学生认为应该是笔试加口试的形式;就评价而言,65%的学生认为考试未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

(2)高级日语课程的课外学习情况

课外学习的情况分别设计了3个问题,具体数据构成见表二。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学生目前参与的与日语学习有关的活动当中,学校内部的活动所占比例不及学校之外的活动;通过日语原声影音资料来进行课文学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手段;对学校及院系在课外学习上的投入学生们抱有较高的期望。

(3)高级日语课程的建议及意见

总体来说,对高级日语课程的建议与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应该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应该侧重于培养学上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用日语的交流,增加练习口语的机会,传授更多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希望课堂形式多样化,调动学习气氛,形式更活泼。

4.小结

整合以上调查数据,高级日语的教学相关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比较高,进行预习、复习、课堂记笔记的人数所占比例大;但是不能说很理想,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主要依赖老师的教学,未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课堂中应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表现出对课堂授课形式的更高要求;对高级日语课程中设置独立口语表达训练环节的愿望比较强烈,说明学生重视口语实践能力,希望能有更有效的方式来获得良好的训练。

(3)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满意度较高,也提出了课堂互动不足的问题。

(4)对现行的考试形式学生基本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变换考试形式的愿望。

(5)在课外学习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相关活动都是积极参与,课外学习的手段多样化,也可以反映出目前社会提供的学习条件的提高。同时学生们也对学校和院系在创造学习环境和氛围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高级日语课程的学生评教、座谈及同行观摩情况

考虑到与学校相关教学活动安排的一致性,本课题中涉及高级日语课程的学生座谈均安排在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一并进行;同行观摩则根据学院每学期三次同行听课的规定,由教师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具体的反馈情况总结如下:

1.学评教及座谈

关于高级日语课程的评教,自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至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共四学期,学评教的分数均在90分以上;在座谈中,学生对高级日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同行观摩

自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起,每学期均安排教研室教师听课,从课堂表现、授课内容、教学手段、课堂效果等方面对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评价,总体评价为良好以上。

(四)总结

综合以上情况,总体来说,高级日语教学作为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情况良好,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规范性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学生及同行评价良好,教学效果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内容学生反映较为生涩、与实际联系不强;学时少造成进度快,课堂中的互动不够,教学环节的设置不足,教师一人讲的形式多等。

三、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环节设置及效果评估的若干思考

依据以上情况,针对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及效果评估的方面进行一些探讨,设想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为充实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

在今后的高级日语教学中应在环节设置上注重考虑以下几点:

1.口语表达训练环节应引起重视并加强

高级日语课程的开设是在第5学期,对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前4个学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但要想更进一步地提高,则需要更多的训练和实践。语言的实践除了阅读、写作之外,口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在高级日语课堂上设立相对独立的口语训练环节来满足学生的这部分要求。在形式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变换,比如可以进行个人演讲、复述新闻、分组对话和模拟即席翻译练习等。

2.语言教学环节应更加充分地挖掘教学手段

日语专业学生其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大多数学生为零起点生, 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学习日语。这就决定了基础日语教学相对侧重语音、基础词汇、基础语法、听力、会话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高级日语教学内容更加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注重文章的读解,让学生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以及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欣赏性、评判性阅读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结合大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可以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思维。具体形式包括:组织专题讨论;学生开展调查,发表调查报告等。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现代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贯彻这种理念,不能由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应充分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利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形式可以是游戏、小型竞赛、分角色演剧等。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利用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语言学习的乐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交互运用

研究表明:人们感知客观世界,从外界获得信息,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实验表明,多媒体的展示不仅能加速和改善理解,并可以提高信息接受者的兴趣,大大提高信息接收的效率。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表现力强的特点,能对学生构成强烈的多方位刺激,利用视频、音频文件,简洁明快地切入课文的相关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①但是也不能一味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根据具体内容及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及优势,不能一概否认。实践教学中证明,传统与多媒体手段的交互使用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估

目前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主要评估手段为笔试,着重检查的是学生课本知识及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如对文字、词汇、句型、语法等的理解、使用情况,偏重于书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分数的构成为期末考试的成绩或者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综合成绩。从在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习的水平。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这种应用不仅限于书面的使用,也包括口头的语言表达。作为高级日语阶段的评价标准,只考查书面应用能力是不够全面的,应同时兼顾对口语表达的评定。应考虑在高级日语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中加入评定口语表达的部分,以笔试加口试的综合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语言水平。另外还可考虑在试卷出题的形式、批阅方式等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三)高级日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难

1.教师自身意识

高级日语课程与基础日语课程相比对教师要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高级日语阶段,教师不仅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句子结构, 还要介绍大量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注意扩大学生视野, 拓宽知识面。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纳入反映当今日本社会、文化为主的内容。而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由于高级日语教材的内容难度大,涉及较多新的语法、词汇,所以在讲解时很容易就讲成较为细致的泛读课,对语言本身的过度关注淡化了对文化社会背景的理解,偏离了高级日语课程的根本目的。所以如何扭转授课教师的意识,促使他们重视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的传授等是高级日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问题。

2.学时不足对授课效果的影响

在我校2008版之前的教学计划中,高级日语1、2的授课时间均为每周6学时,而高级日语阶段课文内容难度大、量多,6学时只能基本满足讲解的需要,所以为了赶进度,课堂上应有的互动时间被压缩甚至删减,造成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而2009版教学计划修订之后,高级日语1、2的授课时间被调整为每周4学时,学时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学时不够的情况下,教学的相关环节无法展开,不能保证与学生的互动,对教学方式的新尝试也没法开展,这会成为高级日语教学改革中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结语

教学大纲中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高年级课程中结合学生的语言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先进的手段真正理解日本人、社会、日本文化, 冷静思考中日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高年级教学作为提高能力、扩展知识的重要阶段,如何与基础阶段课程衔接并体现相应特点是重要问题。

本课题对高级日语课程中教学环节的设置及效果进行了一些探讨,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探索特色日语教育。要在承认一般语言习得规律的同时, 通过比较语言研究进一步认识中国外语学习者特有的规律, 讨论包括教学法在内的中国日语教学理论的构建。课题本身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探索高级日语教学改革的道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后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注释

① 谢彩虹.《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12):147.

参考文献

[1] 谢彩虹.《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

报,2009(12).

[2] 于琰.高级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基于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的调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3).

[3] 吴立新.关于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

究,2000(4).

[4] 侯志公,邓传俊,全晓云.研究性学习下的高级日语教学实

践与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日语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经贸日语 教学问题 教学对策

当前,国内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日益增多,日语学科已经从一个小语种变为大语种之一。开设日语专业的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为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分别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经贸日语课程作为实用性较高的课程,受到众多高校的关注并得到了较大的推广。独立学院作为教育型大学的主体之一,在经贸日语教学上也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我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遇到了普通高校面对的共性问题之外,也遇到了独立学院自身开展该课程的个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面临的经贸日语教学问题

(一)从教学课程地位看。

就课程地位而言,独立学院的经贸日语课程课时不足,在日语系课程体系中地位偏低。我国的大学日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零起点的日语教育,日语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般是以培育从事翻译、教育、科研人才为主的。而这些学生获得的学位基本上也是日语语言文学学位。零起点的日语教育决定了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日语精读课程时间比重会很大,普通高校日语专业大一至大二基本每周都有8―12个学时的精读课程。大三之后也基本保持了每周6节的精读课时。再加上日语作文、泛读、听力、语法等课程通常是必修课程,进入高年级后才列为选修课程的经贸日语通常课时相对较少,在日语系的课程中地位较低。这些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独立学院中同样也存在。

(二)从教学工具看。

教学工具可以包括最基本的教材和师生能够利用的教学设备资源。虽然整体而言,我国经贸日语教材的横向纵向都还处于一种起步的阶段,无论是从知识的范围的跨度和深度都显得不足。但近些年来国内出版发行的经贸,商务日语教材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除了日语经济类的教材,还有外贸函电、谈判等实用性教材,其中有些可以称得上是精品之作。应该说这些教材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贸日语教学的需求,但这些年来开发的商务或者经贸日语教材多以高年级或者成人学习为对象,以低年级为学习对象的教材几乎没有。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生源整体素质相对于重点高校存在着差距,实际接受能力不足,在精品教材的适应上能力上略逊一筹。此外,经贸日语由于其本身的课程地位偏低,教学设备配备相对缺乏,缺少属于自己的教学实验平台。

(三)从教学对象看。

教学对象也就是学生。日语专业通常为小班教育,学科人数不及英语系这样的大系。这就造成了经贸日语选课受众少、课程开设成本高的问题。经贸日语课程通常属于选修课,是拥有日语基础的学生的能力提高课程,本身具备选课资质的学生数量就很少。再加上和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由于是自收自支,对课程的开设均有成本核算,未达到一定人数的话课程开设难于进行。即使有的学生的学习意愿很强烈,但是该选修课如果选课人数很少的话最终则无法开课。存在着课程开设最终能否成行的风险问题。

此外,独立院校多属于三本院校,考生中有高考发挥不佳的优秀尖子,也有混迹学校的态度不端的学生,学生间层次差距极大,整体的能力偏弱。如何让参差不齐的学生参与到这类能力提高型的课程之中并且跟上教学节奏富有挑战意义。

(四)从教学主体来看。

教学主体,即教师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首先,独立学院由于缺乏财政的资助,自收自支的性质较强。在师资的配备上通常人数较少,教师个人承担的课程量较大,这在日语专业的师资人才配备上也不例外。而且教师除了承担专业日语教学外还要兼任学校的二外日语和公共日语课程,师资匮乏现象较其他高校更加严重,致使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展更多的经贸日语课程教学。此外,经贸日语课程的培养模式为“日语+经贸”的培养模式。但经贸课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既包括经济、金融、财政、产业经济等偏向宏观的经济科目,也包含了国际贸易实务、金融投资、财会、物流体系、生产品质管理等偏向企业的微观经营的科目。即使是专业的财经类大学、经贸类大学,既精通日语又精通经贸某一专业课程的教师也是屈指可数的。因此,要展开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经贸日语课程教学困难较大。此外,日语教学中的教师以日语语言或者文化专攻出身的教师居多,缺乏在企业中的实践经验,在经贸日语教学的质量上也和现实差距较大,存在着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独立学院的经贸日语课程的改进对策

以上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四大因素考查了独立学院的经贸日语课程存在的问题。那么针对这四大要素,独立学院该以怎样的对策来应对这些问题呢?

(一)首先在课程地位上要努力提高经贸日语课程地位。

在课程体系上,虽然提高经贸日语课程地位,将其列为必修课程非常困难,但独立学院由于运营机制较为灵活,可以将诸如语法、词汇学等的必修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上,这样就相对间接地提高了经贸日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实践也证明在选课体系中,经贸日语课程通常选课率都大大高于语法、词汇学、日本文化等课程。伴随着经贸日语课程选课的常态化,经贸日语课程数量的增加也自然而然地列上了教学改革的议程,这对增加经贸日语课时,提高经贸日语课程地位都有较大的意义。

(二)在教学工具上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突出重点。

经贸日语课程由于课时相对少,这就要求在课程和教材选择上要精简,力争兼顾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在广度上,教材选择既要包含商务日语,对外贸易谈判这样的微观的实务课程,也应该包括经贸日语阅读这样的较为宏观的经济知识的课程。在教材深度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习得水平有所欠缺的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也是方法之一。例如东南大学的《新编商务日语综合教程》实用性较高,深度较好,但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单词过多,识记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保持例文格式下对信件、契约、订货等内容进行要约,由于重点明确,对学生的学习则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种编写从理念上来讲是在“经贸+日语”的学习中侧重了经贸方向,将语言的学习比重相对缩小了,但在实践上它却体现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强而识记能力态度较差的特点。应该说是否对教材进行编写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的。例如我校选用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商务日语文章选读》教材,其内容多出自日本报刊的新闻内容,比如《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精简缩略不利于日文原版经济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提高。在经贸阅读课上,这类教材基本就是直接地运用较为合理。

此外,积极和校内其他部门共享,整合资源也非常必要。例如经贸日语课程的外贸活动需要借助模拟商务平台。我校经贸学院的模拟外贸商务平台对包括日语专业在内的外语类学生同样开放。这就较好地解决了经贸日语专业缺乏实践平台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对于教学对象,如何克服选课受众人数限制,注意因材施教是关键。

虽然经贸日语课程是选修课,选修的大学生数量人数相对其他专业而言是非常少的,但是通常独立学院的日语教育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班级,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学生数量还是不少的。即使某课程选课学生少,在选课后进行合班教学的话基本上就不存在开课学生数量不足的问题。此外,借鉴日本国内经济系的一些做法,某选修课两个年级跨年级选课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如果预测某个年级选这门课的人数可能会很少的话,那么,将选课对象年级范围扩大,从原来的一个年级扩大为两个年级的话(比如选课对象由三年级扩大为三、四年级),选课人数不足的问题也必然能够迎刃而解。

此外,依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也是经贸日语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比如经贸日语课程的特色就是培养“经贸+日语”的复合型人才,但两者孰重孰轻的侧重却完全依靠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重点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薄弱,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识记单词语法,学习态度上也有所欠缺。但动脑能力和实践社交能力均不逊于重点本科类院校学生。依据学生的特质,在教学中除了提供实用型的商务日语教育外,对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积极采用“自上而下模型”阅读模式推进教育。学生通常能根据上下文的行文意思猜测判断单词句意,并对前期的阅读进行错误修正然后再预测,其能力并不逊色于重点高校学生。此外,财经类院校学生兼修其他财经课程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在这种模式的学习中,学生体现出跨学科联想力通常较强。“自上而下模型”阅读模式教学跳出了日语阅读教学中的“自下而上模型”的主流模式,即“假名―单词―词组―短句―句子―语篇“的线性序列来读取信息的方式,这样更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身特征。

(四)在教学主体上要积极引进富有经验的日语和经济类的跨学科教师,找到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配备上,独立学院可以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积极地引进兼有日语和经济学基础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的教师担当此类课程的授课。高年级经贸日语课程教师师资可以选择日语语言文学大学本科背景,具有经济或者MBA硕士学位,或者在日企或日本拥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这类教师对商务日语、经贸日语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能够在课程中穿插较多的日本企业文化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课堂上的实证举例较为丰富,比较受学生的欢迎。此外,兼具日语和经贸知识或社会经验的教师,除了自身具备普通语言文化类教师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外,也拥有一定的人脉,对邀请日企企业家或者从事商务的人员举办讲座、安排学生实习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对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都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教学主体并不仅仅指教师这个单纯的个体,主要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独立学院在借鉴普通高校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找到适合自身教学的方法。可以在经贸日语阅读就展开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如以ESA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推进经贸日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策略,将课程设置划分为激发兴趣、研究型学习、研究型运用、综合评价等环节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扩展阅读量。此外,教育心理学理论对阅读过程提出了三种阅读模型,“自下而上型”“自上而下型”“相互作用型”。对其进行了进行有效的比较,依据独立学院本科生的特点,在课堂内积极地推广符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模型、开展经贸日语阅读课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自上而下型”的阅读更加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性,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预测能力。

此外,对于经贸日语重要组成部分的商务日语这样的课程,模拟实践作为课堂设计的一个环节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商务日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语境设计,而且需要注重商境的设计。在商境的设计上,要积极创设虚拟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虚拟空间实施商务函电的写作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其做法是规定选课学生的角色,包括进口商、出口商、交易产品类别,等等。让学生成为了明确了进口或者出口任务的“贸易业务员”,让其以业务员的身份和对方进行邮件沟通,邮件的抄送栏中必须输入教师的邮件地址。这样,教师能够全程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同学们则跟随着课程进度完成谈判、寄送样品、价格交涉、报价、订货、签约、支付、运送、保险等一系列外贸流程,老师则可以及时监控了解学生的虚拟交易情况,同时又能发现商务日语教学或者函电写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纠正,可以将优秀的学生成果和新颖的点子引入课堂,既能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又能丰富教学内容。

三、结语

独立学院的经贸日语课程面临着课时少、课程地位低、师资不足、设备资源缺乏等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生源档次较差、选课学生数不足不能正常开课等特殊的制约因素形成的个性问题。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也具备机制灵活,日语学习班级有平行班,选修可进行合班教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等有利条件。教师只要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课程,一定可以克服课程地位低下,教材及设备、教学对象、教学主体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找到解决独立学院的经贸日语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吴蓉斌.独立院校二外日语教学问题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1,(2):102-104.

[3]葛菁菁.经贸日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1,(3):121.

[4]管春林.创设虚拟交易空间,提高外贸写作教学效率[C].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1.

[5]李棠.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0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