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识字教学论文

识字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识字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识字教学论文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等原则。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教学内容迥异。识字教学的内容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而达音形义的统一。汉字本身的特点与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心理特点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特殊原则。把握了这些原则就等于把握了识字教学的关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

一、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据汉字本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汉字字数多而音节少,《汉语大字典》收字55000个,国家颁定常用汉字7000个,而音节只有410个,音同音近的字很多。汉字字形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五种,常见笔画28种;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常用偏旁140个,《新华字典》偏旁部首189个,独体字数百个;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顺序。汉字字形复杂但可分为三个层次,有规律可寻,掌握了规律便不难书写理解记忆。汉字字义有一字(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有近义词、反义词之分。汉字可独立成词(单音词),又可作语素而与其它语素构成双音词、多音词等合成词,(有的字独立无语义,如徘徊,要二者合起来才组成一个语素,因数量极少,此处不多说)。汉字字(词)义复杂,构成新词的能力强,是汉语成熟的表现。汉字构成新词后,其义或与本义同,或与本义近,有的还与本义大异,但大多有迹可寻,可据本义及前后文进行理解。

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见形而知音义,兼及闻音而知义形,表义能辨准字音,写出字形。

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我们就要以分析字形为突破口,再根据汉字造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特点,先讲音或先讲义,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如教象形字“羊”,字形象羊,是一种家畜,读作“yáng”。如教指事字“刃”,字形是刀口上加一点表示刀口,刃便是刀口的意思,读作“rèn”。教会意字从分析意符入首,再涉及义与音,教学便生动形象有意思。如田中草为“苗”,不正即“歪”,犬叫为“吠”;又如双木为“林”,表示许多树林,三木为“森”,表示更多的树,多得遮天蔽日,三人为“众”,由此引出一条规律:凡三个相同的独体字(意符)组成的新字都表示多或程度深的意思。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教学时先分清声旁与形旁,再先讲义或先讲声,如教“急,声旁是“几”,读“jī”,形旁是肉(月)旁,肌指动物身上的精肉,词语有“肌肉”。形声字多,规律性也强,但因古今音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音,有的成了近音,有的音差别很大,所以要加强正音教学。对部分形旁声旁换位而组成的不同形声字,如“晖”、“晕”、“纹”、“紊”等尤须注意区别。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这个谜语是:‘一口吃掉牛尾巴。’(打一字)”同学们听了,脸上都闪烁着兴奋而好奇的光彩,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这时候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到底谁说的对?”孩子们齐声回答:“想。”“那么,请你们翻开书本,读一读《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生字,从里边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充满激趣的导语,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活动。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但他们平均每天都要认识十几个字,而识字教学本身又很枯燥无味及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又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识字学词学句(一)1》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整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旅游的大情境,在愉快的旅游中分成六个环节,让学生识字。

1、买票:自读生字,组词。

2、浏览景点:认识景点名称(即山东泰山、安徽黄山、杭州西湖、贵州黄果树瀑布、西安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四川乐山大佛、南京中山陵)。

3、扫除拦路虎:认识“徽、杭、瀑、俑、洛、窟、陵”等字。

4、请小导游介绍景点特色。

5、奖励优秀小导游。

6、请优秀小导游再带大家浏览景点,再认读景点名称,巩固生字词。整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学得津津有味,效果极佳。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为便于教师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笔者简要介绍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三种字理识字教学方法。

1.图文并茂,形象法

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如“日”字教学,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象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理解了“日”字的形义联系,便会掌握“日”字的构形原理。

图文并茂,形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编制字谜,联想法

汉字繁难的笔画、复杂的结构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字谜是用暗示字义或描摹汉字形体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它分为两类型:

(1)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乖:乘人不备(拆字法)。俄:先人后己。化:华北。乃:后起之秀(特指法)。更:与人方便。今:用心读书(反拼法)。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券:拳头对刀(移位拼字法)。翠: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悲(会意拼字法)。

(2)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我们从上述字谜可以知道制谜的两大要求:

(1)语言要求。谜面用字都是熟字,谜面用语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词、成语、俗语以及语意完整的句子。这就是说,编制字谜这种识字教学法是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或形义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通过丰富的联想,用熟字教生字,以“已知”解决“未知”。

(2)内容要求。谜面内容应体现以下“三性”:

思想性。谜面内容应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这样的字谜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益智性。猜谜本是一种智力游戏,它对开发儿童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制谜要有利于学生的猜谜,让学生根据谜面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猜准谜底。

知识性。谜面虽小,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物事,社会现象等都可入谜。这样的字谜才能达到通过识字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之目的。

制谜要求告诉我们,编制既通俗、形象、简短,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和知识性的字谜,让学生猜,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或意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3.动作示范,示意法

汉语单音节动词中,有很多是表示人体动作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做示范动作,让学生从中领会动词的意义,掌握动词的构形特点。如睁、握字的教学:

张开两眼——睁(目字旁)

五指收拢——握(提手旁)

动作示范,示意法既可用于动词的词义教学和词形教学,又可用于动词的听写,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的词义和使用。

4、形近比较,辨异法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合而成,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用这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成数万汉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要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重点是辨“异”,即区分形近字的不同点。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构字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

:字中间是“”,以“”为声符的形声字,韵母为an,如缓、暖、援、媛等字。

爱:字中间为“”,以爱为声符的形声字,音节是ai,如嗳、暧、嫒等字。

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寻同辨异,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规范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认读和使用。

5.部首表义,求同法

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辞书中有三大部首系统:一是形体部首系统,如一、|、乙等部首,它们一般与字义无关;二是形位型部首系统,如“叛”字中的八部和又部、“颖”字中的水部、“腾”字中的马部,它们有的与字义无关,有的与字义有关。三是形义型部首系统,它按字形分部,以表意的偏旁作部首(亦即按义分部)。因此,形义型部首系统是辞书中主要的部首系统,它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体字,尤其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部首都存在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顶”、“项”、“颈”、“额”、“颊”等字的意思,让学生认识页部的表义类属:从页的字,字义与人体肩部以上的部位有关;分析“儒”、“侠”、“俭”、“侈”、“仰”、“伏”等字的意思,认识人部的表义类属:从人的字,字义多与人的类别(儒、侠)、品性(俭、侈)、行为(仰、伏)等有关。

部首表义,求同法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部首的表义类属,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汉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望文生义的理解能力。

6.构件分解,形缀法

有的合体字尽管结构复杂,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认识到,陌生的合体字大都由熟悉的构件组合而成,合体字的形、义、音是由构件的组合关系来体现的,这就决定了合体字结构的可分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合体字: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体字的形、义、音;再将合体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合体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合体字。如“葬”字的教学过程:

葬:

A.葬字读zai,本指掩埋死人。

B.把葬字分解成(草)、死(尸体)、(双手)三个构件。

C.将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葬字:手把尸体掩埋在草丛间。

构件分解,形缀法是一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构件与合体字的内在联系,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这两方面掌握汉字的形、义、音。

7.意义合成,义缀法

意义合成是会意字的一种会意方法。这种会意字的特点是字义为各个构件义之和。因此,这种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应该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连缀起来,理解该字的意义,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个方面掌握该字的形体。如尖、卡字的教学:

尖:由小、大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小下大的东西。

卡: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不来、下不去,夹在中间。

意义合成,义缀法是从构件与字的意义联系这个角度,让学生掌握意义合成的会意字的意义和形体。

8.反义联系,辩证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非常有趣的是,有些汉字的形体、意义和造字方法正充分体现了矛盾的这种同一性。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为探究提供方向。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当学生都已描画出很多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比一比谁剪的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图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可以给它们分类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分为几类。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三)自主探究、合作建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模型)设计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

.自主探究阶段。学生明确了问题之后,就会带着急于解决的心向进行自主探究,经过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把图形分为四类:①长的一类,②短的一类,③大的一类,④小的一类。有的分为三类:①细长的一类,②稍宽的一类,③正方的一类;有的分为两类:①大的一类,②小的一类。有的也分为两类:①长方形的一类,②正方形的一类……学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图形分成了不同的类别,表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思考,只做积极的旁观。

2.合作建模阶段。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组员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内选择一种比较好的分类方法,作为本组的代表。当各个小组都形成自己的意见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分别谈谈各自的分类方法以及这样分的依据。最后经过全体同学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活动形成一致的意见,这些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方形、一类是正方形。

(四)拓展应用、求异创新。必要的应用练习是形成技能技巧的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之后,设计了必要的练习:

1.基本题。①判断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用屏幕分别出示每一个图形)。②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

2.综合题。屏幕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数出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3.开放创新题。利用学具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颜色不一)纸片,你能拼摆出什么图案,看谁拼得最美丽。

该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

四、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学习的环境宽松、民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问题,大胆猜想、自由讨论,甚至允许学生到处走动,学生可以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

(二)课堂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能力由学生自己在自主探索中形成。

(三)课堂上信息交流以多向交流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向的:小组内组员之间的交流;集体讨论时全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建模时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等。

五、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识字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