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点 记忆技巧 规律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7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中文”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繁杂,这需要有良好的记忆技巧。在此,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忆技巧。

一、联想记忆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中提到,摘除葡萄梗时,需要先清洗,再去梗,以防止微生物感染。这一知识点可以联系生活中洗菜的方式。洗菜时也应当先洗,再择菜,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又如,在记忆糖被具有、保护的功能时,可联系平时吃火锅:很烫的食物进入有糖被的食道后,并未将食道烫伤,这可能就是食道表面糖被的保护作用。再如,记忆胡萝卜素是橘黄色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胡萝卜是橘黄色来记忆。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选择好联想的中介,且有时并不完全准确,但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此外,这种方法还需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口诀记忆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通过口诀形式记忆。比如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滤纸条上的颜色从上到下可记为:胡(胡萝卜素)叶(叶黄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在记忆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时,可采用以下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而微量元素的口诀可用:铁很凶猛(锰),碰(硼)上了新(锌)买的木(钼)桶(铜)。

又如,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可描述为:前期,仁膜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规律记忆

通过总结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必修一”中学到:凡是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就肯定需要水,该过程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储存在ATP中。故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关。

以上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零散知识的记忆。但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还必须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四、图示记忆、列表记忆、概括记忆

图示记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知识画概念图。通过绘制概念图,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每学完一章后,将这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系统地梳理出大致的内容和结构。比如在记忆蛋白质一节的内容时,可绘制以下概念图帮助记忆。

列表记忆的方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概括记忆。对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要学会概括。例如总结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再如概括仅含有C、H、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有糖类、脂肪、固醇。又如在课本“必修一”中首先学到构成细胞的元素,它们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紧接着就学习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再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

五、通过实验现象增强记忆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力立意;问题中心;有效课堂;复习策略

课堂教学是高考复习的主阵地,也是关键所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是系统全面的章节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巩固所学生物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所以,教师的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能力立意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瞻前顾后,滚动提高

高三学生生物必修课本已经学完,我们重新拾起复习时,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学会回头看、向前看,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滚动提高。复习课中这种方法可以用在讲任何知识点的时候,只要涉及前后知识,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展开联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串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中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复习,就不能像学习新知识那样,只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点的复习,而应把这些知识点与必修二中“减数分裂”知识,选修三中“胚胎工程”等知识点相联系,通过比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其中的规律,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我借助相关教学媒体,串讲知识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归纳总结,从而构建细胞增殖的知识体系。

同样的内容再来复习时绝不能像上新课那样教学,一方面是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高一的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各期的特征就行了;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减数分裂的知识、胚胎发育以及遗传变异等知识相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注重瞻前顾后,滚动提高,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聚焦,教师点拨

一轮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逐节逐章层层递进,全面系统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遗漏一个知识点。课本上正文、附文、图片等都不放过。生物高考以来,没有哪一道高考题目是脱离教材的,可以说题材在教材之外,知识在教材之内,能力在基础之内,所有的高考题目的答案都在教材之内。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案教学,把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总结归纳,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能力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细胞分裂”的复习课中,我先发给学生复习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完成细胞分裂的问题,我再带领学生总结归纳细胞分裂的知识网络,弄清楚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一部分知识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也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同样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还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思路的引领、学法的指导。传经布道的关键在于传授技艺、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以梯子,讲爬梯子的要领,让学生自己爬上去”。在综合能力上,老师的责任是抛砖引玉,授之以渔。一轮复习备考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然后针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反馈到课本的知识点当中,从更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这些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加强训练,不断提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高考能力的提升需要千锤百炼,离开了必要的练习,学生答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一片新天地,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习充满乐趣,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在“减数分裂”复习课中采用的

试题:

1.给几个细胞分裂图(图略),请判断下列细胞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该细胞叫什么?形成的子细胞是什么?

2.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只供给含31P的原料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再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则最终所产生的八个中,含31P和32P标记的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50%、25% B.100%、25%

C.100%、50% D.75%、25%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以上三道题中的第1题比较简单,是此内容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就可以回答,这可以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第3题所考查的内容则比第1题又进了一步,需要学生把细胞分裂的基本知识和遗传知识进行简单的小综合,才能作出回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课标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二、 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图解见课本),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三、认真备课、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在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由于课堂复习容量的增大,要在重点问题多花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大撒手”,每堂课都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情讲精练,同时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解题活动和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教师一定要把课本和资料认真地分析比较和联系归纳,这样才能清楚地启发学生,如“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就要对它们的功能、所含的酶等方面比较,然后总结出各自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复习过的内容条理化和网络化、学生才能有序记忆、才能把课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尽可能让学生做完课本的实验,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就临阵不乱。

四.制定周密的复习备考计划

在整个高三《生物》总复习中,我们将整个高三《生物》总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专题复习、综合与模拟测试,查漏补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分章复习阶段(第一轮复习时间从9月中旬开始,至第二学期3月初结束),该阶段复习的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本阶段按照高中《生物》课本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然后对于主干知识强调纵向引申和横向扩展,所谓的“纵向引申”是指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所谓的“横向扩展”是关注知识点之间的相互渗透,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应重视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量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上,该阶段历时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一定要夯实基础,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由点到线串起来,在此阶段可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此阶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A.注意用专业术语描述生物学现象的能力,使第二卷答题规范化、标准化、力求提高第二卷的得分率。

B.注意培养学生从图表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将有关生物学问题用图表数据描述出来,训练学生此项能力。

C.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专题复习阶段(第二轮复习时间) 从3月上旬至4月初结束,在此阶段将整个高中生物教材19章内容编为八个专题,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专题化、系统化,使学生能将知识点由线组合成面,构建起生物学知识网络,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打好基础。在专题复习阶段,除完成专题知识的复习外,还要穿插高考试卷的各类题型特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专题讲座,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使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方法;以生为本

 

药物分析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分析和控制的科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能够胜任药物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应用中的质量分析与研究工作〔1〕。作为药学类专业的主干学科,药物分析相关知识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都是非常实用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种“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将学生从教学对象转变为学习主体,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习能力充分发挥。笔者作为医药院校的专业课老师,承担了多个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基于学生的层次差异及学习习惯,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因材施教

 

学生的层次不同,培养目的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3〕。目前我校开设此课程的专业有药物分析专业、药学专业及生物技术专业,其中药物分析专业和药学专业在第五学期授课,生物技术在第二学期进行授课。由于专业和年级的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知识层次均有所差异,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也有所不同。

 

1.1不同专业教学侧重点不同对于药学与药物分析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药物分析课程均是在第五学期开设,所用的教材均为杭太俊主编的药物分析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但某些内容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专业就业方向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得专业能力。比如“体内药物分析”这一部分内容,药学专业的学生是作为一章来学习,共2个学时,需让学生掌握体内样本采集方法、前处理过程等知识点;而对于药物分析专业的学生,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时,不讲授这一章内容,而是在第六学期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这一门专业课程,共20个学时。体内药物分析方向是药物分析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要进行重点学习和讲授。

 

1.2不同专业教学知识点难度不同对于生物技术专业来讲,药物分析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二学期。不同于药学或药物分析专业的学生,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化学及医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知识点的难度和宽度上都有所降低。首先,生物技术专业选择的教材为张振秋、马宁主编的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比,简化了一些章节和内容,比如在“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这一章中,“高分子杂质检查”这一知识点的篇幅就由单独的一节内容,简化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一节中的一个知识点,将高分子杂质的来源、分类、结构特点及检查注意事项均省去,只保留了控制方法相关的“凝胶色谱法”和“自身对照外标法”知识点,且“自身对照外标法的原理”和“缔合物形成的条件”均有所简化;另外,删除了一些论述行业发展现状及拓展性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更加注重行业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对于比较难懂或者过于专业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首先设计一个贴近学生自身经历的场景,让学生有代入感,再进行问题设计。当学生有强烈求知欲的时候来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4〕。

 

以药物分析中“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一章为例:抗生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切身经历作为切入点,比如季节改变时,很容易感冒,进而可能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需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那使用的抗生素属于什么类型,结构、性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该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以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比如“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开篇设计一个生活情境:由于药物的特殊性质,会有一些用药禁忌的传言,比如某些药物不能和牛奶同服,吃了某些药物不能晒太阳等等,那么这些传言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证,就要了解这些药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应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可对书本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列表对比,具体内容(见表1)。这样讲授,学生一目了然,既能够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也会对药物分析相关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

3归纳整理知识点

 

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多且杂,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交叉记忆。比如在各论药物鉴别中常见的“芳伯氨基的反应”,涉及到多个章节,多种药物,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内容(见表2)。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也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总结知识点。

朗朗上口的口诀也是促进学生记忆的有力工具。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在知识储备及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上的优势,将知识点浓缩成记忆口诀,除了降低学生记忆难度外,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兴趣。比如“抗生素类高分子杂质检查”这一部分内容,高分子杂质分离和定量的原理比较难以理解,笔者将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如下:“高分子杂质,一定要控制,分子量大不必说,来源广泛、结构多。凝胶色谱来分离,大先小后靠孔径;杂质限量很难找?自身结合做外标。”学生普遍反映,采用这一口诀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药物分析课程中,遇到有争议的知识点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进行思维启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的学习习惯。比如“抗生素类药物的高分子杂质检查”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上的观点是,需要对其进行检查的原因是高分子杂质会导致速发型过敏反应〔1〕,而有研究表明产生此类过敏反应的原因是由于青霉素类药物分子本身属于半抗原,其代谢产物在体内与蛋白或多肽结合形成抗原〔5〕。笔者在这一知识点的讲授时,强调这些问题仍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进行论证,鼓励学生去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启发了学生思维,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生为本,即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对于药物分析的知识点来说,即抽象且繁杂,学生在刚接触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作为任课教师,不能机械地灌输知识,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贮备及层次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实现自身最大的学习效果。我们会继续研究完善,在不断的实践中作出进一步的总结。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1.

 

〔2〕高翠欣,姜伟,喻芒清,等.“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73-74,77.

 

〔3〕李明娟,吕立华,朱琪.药物分析课程中层次与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449-2450.

 

〔4〕郭琼,慕雅婷,李甜,等.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探讨如何学好组织学与胚胎学〔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3):432-435.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作为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对备课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事。备课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中学教师备课的总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本文由收集整理,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中专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进行备课呢?

第一要备“切入点”:一节课如何开头,如何引入,找准切入点很重要。找准切人点,引入才能有渲染性、启发性。如讲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节,我是这样引入的。早在19世纪中后期,生物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进行植物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今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你能发现一规律吗?这样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为之跃跃欲试。学生学习的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进入活跃状态。

第二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有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例如:在讲神经调节这一节时,先要提问复习初中生物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如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种类以及完成反射的途径——反射弧。在此基础上,才能讲授新的知识点——兴奋的传导。只有备好起点,新的知识才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才好。

第三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层层展开,再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教师心中有重点,讲中体现出重点,学生学习中领会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堂课有个灵魂。例如:在讲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这一节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第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是重点,教学中紧紧围绕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这条主线,归纳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规律。学生思路清晰,重点明确。

第四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例如:,rlle讲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时,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教学难点,我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形象地把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体现出来,这样,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减缓知识岭坡度,使学生容易理解,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目的。

第五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生物知识前后章节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例如:在讲基因的概念时,我把基因、dna、染色体三个概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三者的结构、成分、功能,相互间的存在关系、相互间的数量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尝试用图解的形式来表达。虽然学生在结网的过程中有些困难,画出的图解还不够完善,但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科内的联系的理解,在将知识由点——线一一面—一体的联系过程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第六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创求疑探索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光合作用——光反应教学中,我设置了阶梯型问

题,即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深入,形成了一条阶梯型的问题链,学生在思考答疑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第七要备“关键点”:在平时教学中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学的关键点。例如:根据三大遗传规律,推测亲代或子代的性状、比例,是从一般原理去推知个别具体情况的演绎法。在讲分离规律后,教师选择典型例题,介绍常见解题方法:如隐性纯突破法,根据后代分离比解题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八要备“热点”: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当今世界科技新进展,要与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科学知识对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科学知识对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根据当今世界生物科学发展有关的社会热点去创设问题情景。

第九要备“训练点”:就是要考查哪些知识点。教师通过哪些例题、习题和作业题考查这些知识点。教师还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哪些有梯度的问题;教师更要考虑用哪些题训练学生哪些能力;如何安排训练层次等,把这些内容恰当地安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讲、练、结合序列,按此有秩序进行教学,能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