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心理学论文

经济心理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心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心理学论文

经济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体育经济学认识分析

体育经济是以发展体育事业为根本目的的,体育经济学是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等体育实践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人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人的思想、习惯对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的影响等等;体育资金的有效利用、体育行业的投资与收益等。提高各种投资在体育实践中的收益,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我国的体育经济学研究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以取得了部分成绩。第一,随着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大部分体育经济研究者的付出,我国体育经济研究收获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包括体育经济学相关专著的发表,体育经济学相关学刊的发展等。第二,体育经济学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的成熟和完善,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第三,高校对于社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积极的促进了体育业的发展。当前,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社会在发展、体育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不断的扩展,只有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适应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指导。

1.2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在体育经济学发展前,我国的体育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无足轻重。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观赏等的兴趣日益浓厚,形成了迅速膨胀的消费市场,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第三产业的领域,,使社会产业布局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第二产业发展,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体育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实现。并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全民身心的健康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体育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2.1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到今天已取得部分成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发的深入,当前的体育经济学研究已不能满足体育行业发展对经济理论的需求,体育经济理论亦不能科学的、全面的指导体育业的发展。第一,目前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重心仍停留在以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体育行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对于体育经济理论体育的构建研究不足。第二,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对实践经验的概括较为成熟,对于实践概括的加工、提炼、升华不够深入,体育经济学理论对于体育经济实践活动的指导力不足。第三,对于国外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成功过于极端。要么全盘否定,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到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要么盲目借鉴,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真实情况考虑的不足。但不论那种情况都不利于我国体育竞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四,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属性定位仍有一些分歧,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滞后和盲目。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特点,应为经济学属性;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投资等,应为体育学属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像这类的分歧影响了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并制约了体育经济学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2.2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趋向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增长的物质财富为人们的精神追求鉴定的基础,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消费。体育经济实践的发展丰富了体育经济学理论,促进了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同时,体育经济作物社会经济的一部分,与整体经济有着情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化促使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日趋复杂化,这就要求研究者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拓展体育经济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出发提高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水平。并能注意体育业发展中大众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市场等因素,将其作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研究。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的体育经济已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受国际一些思想、理论的影响,国内的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以促进其对体育实践活动更广范围的指导作用的实现。

2.3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

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换而言之经济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反之,体育也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我们一定要看到经济与体育的内在联系,理解二者的重叠性、互交性,避免片面的属性争执。对于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联系我国的基本国情,以体育经济实践为基础,科学的、事实求是的进行概况、分析、研究,并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客观的、理性的借鉴其他理论成果,结合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融合、加工,以形成适应我国体育业发展的体育理论体系。在体育经济发展中,“人”是发展的核心理论,对于人力资本论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一,人力资本论是西方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我国虽以政治经济学作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并不能因此排除一切“异己”,应结合我国国情、制度以及现状,科学的、理性的对该领域较成熟的理论加以引入、吸收和利用。第二,人力投资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例如,对体育教育、体育保健等进行投资,提高人在体育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人获得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在我国体育经济实践中真实的存在过程,因此不可忽视。产业组织论是产业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体育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拓展了第三参与,对相关的第二产业也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因此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需重视对产业组织论的研究,使这一理论能更好的指导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业的繁荣。体育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等知识产权都属于体育业无形资产,此外,体育业的无形产权还包括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特许经营权等,这些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体育业发展的良好秩序,是客观存在于体育行业的财富。因此,对于无形资产论的研究对于体育经济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无形资产形成中,“人”投入了相应的资金、智慧等成本,促进了体育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升了体育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体育业的无形资产可用货币竞相计量,属于可交易商品。同时又具有产业经济效益、供给的有限性等特点,利用无形资产论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体育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利用,对于促进体育业发展极为重要。总之,体育经济的核心理论是以体育经济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对体育经济发展过程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和提炼体育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以理论为基础更好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3.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

3.1体育经济学定位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科学的定位体育经济学对于提高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效率、效果极为关键。在体育经济学研究定位中,主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实践是一切理论发展的基础,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必须重视现实中的体育经济现象和体育实践,通过对体育领域各种现象、实践的总结、思考、分析获得更高层次的体育经济发展规律,从而利用体育经济的相关问题解决体育利于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及经济现象,促进体育业的发展。其次,重视“人”的因素对体育经济现象的影响,通过对人的活动、意向、需求等的研究深入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各种行为、需求等变化规律,以促进体育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再次,理清体育经济发展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索体育实践中各种因素的相互渗透、影响等,通过研究分析提炼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规律,用以更好的指导体育业的发展。

3.2体育经济学科学定位的思考

科学的定位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体育经济现象及实践研究中,人们不断的发现、总结其经济发展规律。然而体育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体育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对于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首先,在当前理论研究基础上,全面的掌握、分析体育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律、特点,联系实践在体育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基础上对该学科进行定位。其次,对于体育经济学定位过程中的分歧要全面的分析、研究、领悟,不能盲从他人观点,轻易做出结论。例如体育经济学的属性定位,面对体育经济学的“体育学属性”、“经济学属性”、“多学科交叉属性”这三种不同观点,一方面,要联系实际,通过对体育实践中经济现象的发生、体育实践问题的解决等对其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要打破界限,挖掘最有利于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属性定位,以创新思想求得该学科的最有利发展途径。再次,研究定位是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关键,对于研究的定位一定要突破抽象的表面现象,深入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找准影响体育业发展的关键进行定位。第四,人才是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培养的定位要联系社会实践,突破学科差异、思想差异,以人力资本论为基层,培养多元化人才,促进体育业和体育经济学的发展。

4.结语

经济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1)以竞赛激励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主人。高中教师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开展竞赛激励活动,能够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积极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2)以竞赛激励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把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分小组开展竞赛活动。这样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锻炼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解决疑问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能力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

(3)以竞赛激励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辅的学科,许多学生认为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学好主要的几门学科,便忽略了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采取竞赛激励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竞争中发挥出不甘落后的进取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从而认真对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例如,高中计算机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评分考核,到期末考试后,把学生的操行评分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进行总评分。对平时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教师除了在班级中点名鼓励外,还适当发放学生行为“赏识卡”,而对学习不积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增加练习的任务量,使其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进一步地温习和掌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在竞争中更好地表现自己,提升学习责任感。

(4)以竞赛激励策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计算机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而且还会使学生难以深入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在计算机的学习使用过程中,课本理论知识以及上机实践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相比之下,很多计算机知识及技能都需要在上机操作中学习,所以上机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学习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PhotoShop画图课程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中,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展画图竞赛活动,了解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学习不足之处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中的各种画图工具。通过这样的实践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牢固地记忆知识,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2.结束语

经济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能够使得学习者、工作者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工作的效率。这种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业务水平、盈利水平,同时还关系到企业的盈亏。另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社会人在终身时间内都需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促使其他能力的发展。因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说,职业核心能力一项难能可贵且十分重要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通过对一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调查发现,当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普遍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认知水平不高,也就是说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没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于实用经济数学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认识到实用经济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实用性,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学生没有感到该学科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用处。因而,严重的缺乏积极性。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建立

由上述可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尤其是高职类的学生发展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当下的许多高职院校内,本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都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在实用经济数学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如何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却成为了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笔者在此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而做出一些贡献。

1.数学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结合

就笔者看来,要想提高实用经济数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就要将实用经济数学中的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如在教材中,或者是教学的过程中,添加关于数学的职业方面的实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时刻的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

2.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数感”的训练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体地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在职业核心能力不同等级标准的训练中,培养一个人的数感是指能够从数字信息中以数学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数字以及数量关系的把握,筛选适当的方法,对数字实施运算,从而得出结论并展示运用于实际工作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实用经济数学是一门比较奇妙的学科,它能够使得生活中、工作中,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序,并在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一定的规律。而数感的培养,能够很好的将职业核心能力运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将职业核心能力很好的应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还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学生、教师、校方等等。以上只是对职业核心能力几个方面且比较浅显的研究。所以,以上所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高校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经济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由上述可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尤其是高职类的学生发展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当下的许多高职院校内,本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都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在实用经济数学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如何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却成为了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笔者在此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而做出一些贡献。

1.数学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结合就笔者看来,要想提高实用经济数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就要将实用经济数学中的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如在教材中,或者是教学的过程中,添加关于数学的职业方面的实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时刻的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

2.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数感”的训练“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体地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在职业核心能力不同等级标准的训练中,培养一个人的数感是指能够从数字信息中以数学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数字以及数量关系的把握,筛选适当的方法,对数字实施运算,从而得出结论并展示运用于实际工作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实用经济数学是一门比较奇妙的学科,它能够使得生活中、工作中,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序,并在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一定的规律。而数感的培养,能够很好的将职业核心能力运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将职业核心能力很好的应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还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学生、教师、校方等等。以上只是对职业核心能力几个方面且比较浅显的研究。所以,以上所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高校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结语

经济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性质

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企业不过是投入和产出的生产函数,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组织背后的制度因素被忽视了,因而长期以来企业理论被称为"黑箱"。企业的契约性质第一次由科斯揭示出来,被称为开创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先河。企业不再被认为是一个生产函数,而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企业性质中不同的流派。

一、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性质理论是由科斯[1]首先提出来的,在其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将之用于经济分析,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他认为作为价格机制替代物的企业,实质上是企业家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长期契约。在企业内部契约中,生产要素所有者为获得一定报酬而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具有一定强制性权威的企业家的指挥。

张五常[2]进一步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出现是用资本市场代替产品市场,或一种契约方式代替另一种契约方式。市场交易的是产品或商品,企业交易的是生产要素。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两个市场是不可分割的,因为顾客向生产要素所有者支付的款项等于向产品销售者支付的款项。而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市场分离的前提。

杨小凯和黄有光[3]在《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一书中,通过消费者--生产者两分法、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一般均衡契约模型。认为作为促进劳动分工形式的企业,尽管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当劳动分工经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时,企业就会出现。由于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因此,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一种非对称的剩余索取权结构在改进交易效率的同时,还能避免直接定价和贸易中交易效率最低的活动,从而促进劳动分工。由于对管理者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及其产出水平的测量要花费极高的成本,所以,管理者的剩余索取权安排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结构。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4]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中也对企业的契约性质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中的每个雇员与雇主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报酬合约关系,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的差别在于一个队对投入的使用,以及在所有其他投入的契约安排中有些团体处于一个集权的位置,他是一个队生产进程中的集权的契约人--但它并不具有更为优越的强制性指令或惩戒权力。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代表人物就是威廉姆斯和哈特。威廉姆森[5]认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交易中,许多资产具有专用性。这使得事前的竞争被事后的垄断取代,导致将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攫为已有的机会主义行为。用纵向一体化替代现货市场则可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因为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中,机会主义要受到权威的监督和长期雇佣关系的弱化。显然,威廉姆森也认为企业的本质在于节约交易费用,只不过他进一步将资产专用性及相关的机会主义作为决定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从而对企业产生或存在原因的解释更加透彻。

格罗斯曼和哈特[6]在坚持契约论的基础上,通过引"不完全契约"概念将企业性质理论推进了一步。他们将契约分为完全契约与不完全契约,并且认为要素市场的交易契约是一个不完全契约。而正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不能在订约前把要素买卖双方的一切权利义务全部规定清楚,没有详细规定的剩余权力就必须赋予投资决策相对重要的一方在履约过程中行使。因此,在他们看来,企业本质上是权利义务条款没有事前完全界定,要素一方有权在履约过程中追加规定的一种特别契约。

三、委托理论

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中,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7]提到,由于一些生产活动具有团队性质,即多人在一起合作生产的效率要高于他们分别生产的总和的效率,因此适宜采取企业的形式。但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生产贡献较难与另一个人分开,从而就较难按照生产贡献来准确支付报酬,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鼓励偷懒,因此需要有人来监督。因此他们让团队监督者拥有团队的部分剩余索取权,以激励的方式约束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观点为企业委托--理论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詹森和马克林[6]在《企业理论:经营者行为、费用与产权结构一文中提到:"委托人可以采取适当激励人的方法和承受约束人越轨行为的监督费用的方法,限制人与他本人利益的分歧"。

哈特[9]在《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中提到:"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无关紧要。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公司中所有个人可以被指挥去追求利润或企业的净市场价值最大化,或者去追求最小成本。个人因为对公司活动的结果毫不关心而只管执行命令。每个人的努力和其他各种成本可以直接得到补偿,因此不需要激励机制调动人们积极性,也不需要治理结构解决争端,因为没有争端可言。"

张维迎[10]在其《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一书中,对于企业中谁应该是委托人这个问题,发展了一个企业的企业家--契约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解释了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内部委托权安排的因素,资本雇佣劳动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科斯等制度经济学家看到了企业的交易性质,把企业视为一组契约的关系,企业内的各经济主体通过契约结合在一起,契约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责任,从而将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了的生产的制度结构引入到企业理论中,强调了契约、产权等制度对企业效率的作用,使人们重新关注企业内部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性质理论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但是,无论是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理论,格罗斯曼和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还是代表了新古典理论完全信息假设的委托--理论,实际上只是市场均衡论框架下的修正,认为企业的存在只是因为市场的失败,企业没有主动权。然而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组织,是许多因素的综合体,包括隐藏于这些有形和无形要素之后的能力、企业家的创新、企业的文化等等。因此, 如何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起关于企业性质问题的综合分析模式,将是今后企业性质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科斯.企业的性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5]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6]哈特.企业、合同和财务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8]詹森和马克林.企业理论:经营者行为、费用与产权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