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 高中英语 因材施教
一、英语教学法简介
英语作为全世界被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教学方法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数百年,在这期间形成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教学法。每一种教学法的提出与发展都有其时代的特点。以下介绍几种我国应用过的主要的英语教学方法。
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作为早期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语法的学习,由于起源于拉丁语教学法,拉丁语作为世界上最难以学习的语言之一,语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语法教学法的特点就是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母语并且依靠母语讲解语言语法知识;反复进行母语和目标语的互译。
2.听说法。听说法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军队需要在短期内培养能够掌握外语的人才,听说法应运而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强化和训练士兵的听说能力,对于这种“简单粗暴”的外语学习方法,在各国引用后又加以改善,使其在英语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强调听说的重要性;强调语言是其母语者日常所说;强调语言是一系列行为习惯。听说法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
3.交际法。交际法主要理论依据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交际法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认为外语学习以需求为主;社会交际功能为语言的主要功能;而外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交际法的特点为:分析学生会对外语的需要;教学过程要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在交际活动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语言。
二、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种主要的教学法我国都有过应用,尤其语法翻译法。在我国最初开始重视英语教学的阶段,国内的英语教师数量并不多,而且教师的质量也并不高,英语教学被认为与母语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语法翻译法就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法。那时的英语应用主要停留在翻译和阅读上。
随着我国和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对英语学习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听说法传入了我国。由于听说法更注重实际的交流,英语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在交谈中。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意句型的教授,并且开始强调英语式的思维。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的过渡对我国英语教学是一次比较大的挑战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际法的出现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逐渐在国内受到欢迎,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始逐渐的受到重视。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英语作为“世界的语言”是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必不可少的工具。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国内的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学习者的眼界开阔了,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也在提高。小学初中也都开设了英语课,这就使学生可以在英语学习的最佳阶段接触英语学习。在高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
三、英语教学法的共同应用
1.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我国的大多数英语考试中都占据着极高的分值,所以阅读教学的策略就变得极为重要。语法翻译法虽然属于英语教学法中比较传统的老式教学法,但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依然不能忽视。英语考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生层次的增加,阅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很多考生在阅读文章时就会发现虽然单词的意思都理解但是整个句子的含义却无法理解。这就是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语法知识掌握的不够灵活,尤其对于高中生或者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将语法的特点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将两种语言的互译作为重点,最起码要了解句子的涵义。
2.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也是国内英语考试的重点内容,而且写作教学需要学生将英语词汇和语法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式的思维及其重要,并且要有足够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办法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交际法强调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式思维会得到很强的锻炼。语法交际法又注重语言的互译性,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不清,中式思维等问题会得到改善。
3.听说教学。听力和口语的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受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加强,在强调语言应用性的今天,听说能力已经变成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评价指标。听说法的基础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听说法更注重的是反复的操练从而形成习惯。如果将交际法和听说法相结合的话,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提高就会更加高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条件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反复的模仿,这样会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加强。
关键词: 歧义 语言 英语教学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Kess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一书中甚至提出“语言无处不歧义”的理论。他说,“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不能不惊奇地发现普遍存在的语言歧义现象。)
我们虽然不必极端地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Kempson指出:“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而Leech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不过,以上对于歧义的理解多把它局限于以词语、句子为单位的语言素材中,其实,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如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
本文将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蓄意歧义(intentional ambiguity)和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 ambiguity),并分别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其中前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或一语双关,或声东击西,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后者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语言交际中出现的语病和误解有时就是无意歧义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分类,能显示语言创造性的积极的一面和因节约性而引发的消极的一面,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无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 ambiguity)与英语教学
1.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以及笔者建议的解决对策。
a.名词(动词)+动词(名词)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例如:
Our club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即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那么在实际交际中,就有可能被理解成:
1)Our club demands to have some change.
2)The demands of our club are not the same as before.
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读现象发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来表明这些易混词的词类。如在demand前使用情态动词will,demand词尾加一般过去时的后缀;change前加a或some。也可demand前加限定词the,或在change前使用情态动词,这样使之分别呈现出名词或动词的特征。
b.修饰语+名词
English teacher是在交际教学中时常引起歧义的一种现象。它既可能是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也可能是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要限定English teacher是表达1)或2)的意思,关键在于明确它是复合名词还是由修饰语加名词组成的名词短语。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靠重音模式来区分上述不同结构。如果重音模式为主重音―第三重音(primary-tertiary stress),则表示1)的意思,即English teacher是复合名词;如果重音模式是次重音―主重音(secondary-primary stress),English teacher就成为了名词短语,表示2)的意思。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重音来强调、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另外,也可以通过常识和交际语境来进行推理。
c.动词词组+名词宾语
下面也是引起语言歧义现象比较典型的句子:
The doctor looked over my head.句中的over是副词还是介词?如果是副词,则和动词组成复合动词,意为examine quickly;如果是介词,则和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意为look above。因此这种句子在交际中会有两种解读方式:1)医生检查了我的头。2)医生从我头顶看去。
避免和消除这种歧义现象,可以通过提示学生over一词在句中如果用次重音并且在over前不用持续连音,那么,听者就会over理解为副词,而词组为复合动词词组;反之,over一词在句中使用第三重音,并且over之前使用持续连音,听者就会把它理解为介词,与其后的名词组成介词短语。
d.名词+修饰语+修饰语
如果名词后面紧跟两个修饰语,其中第二个修饰语既有可能修饰名词,也有可能修饰第一个修饰语。如:I visited the woman with the kid who was sick.其中who was sick是修饰the woman还是the kid?
另一种容易造成歧义的结构是修饰语+名词+名词,这时往往使人造成迷惑的是修饰语到底修饰的是哪一个名词。如:young women and men,就有两种理解方式:年轻女人和所有男人;所有年轻的男女。在交际活动中,为避免这种歧义,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和连续连音,以及调整词序等方式,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
2.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有两种形式: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和拼写相同的多个词。虽然孤立状态的多义词会有多个词义,但在交际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语料都有语境相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就会出现无意歧义。如:
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可释义为1)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2)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这个话题。
词汇歧义形形,这里只略举数例:
Look out!There comes the train!(当心!火车来了!/看外面!火车来了!)
They passed the notice in the dark.(他们在暗中传递着通知。/他们在黑暗中传递着通知。)
He turned out a wounded soldier.(他赶走了一个受伤的士兵。/他原来是个伤兵。)
这几个例子都是同形同音异义词(组)。
有时,词(组)有本意和引申义之别而造成歧义:
We saw the light.(我们看见了灯。/我们明白了。)
He is well-known for his long face.(他因脸长而著名。/他因常闷闷不乐而著称。)
We were standing by the moment he lay low.(他伏下身那会儿我们就站在旁边。/他下葬那会儿我们就在旁边。)
甚至有些词(组)的肯定与否定形式反而各有一解,如:
a dress that is much worn.(一种很流行的服装式样/一件穿旧了的衣服)但是:
I want a cloth that will wear.
I want a cloth that won’t wear.
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意思是:我要一种耐穿的衣料。之所以wear的意思变化无端,是因为它既有“磨损、穿破”的意思,又有“耐磨、耐穿”的意思。同样身兼相反两义的还有overlook(监视,查看;忽视,不看)等词。
二、蓄意歧义(intentional ambiguity)与英语教学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甚至误解,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但“Every coin has two sides.(万事有利有弊)”,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又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可帮助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蓄意歧义。
在交际活动中,最令学生感到难以琢磨的应该算是语言幽默了,而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利用语言上的歧义。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故意安排,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下面就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讨论蓄意歧义造成的这种效果。
1.语音引起的蓄意歧义
在利用语音制造蓄意歧义交际效果时,同音(形)异义词(组)(homonym)经常被用来进行有意识的巧妙安排。如flour(面粉)和flower(花朵),need(需要)和knead(揉面)等,他们发音相同,但意义各异,常常会使人产生误解。如一家健身房的广告是:
We have courses to make grown men young and young men groan.
这里就采用了蓄意歧义来制造幽默效果,因为grown(成年的)和groan()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被巧妙地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幽默油然而生。又如:
“When does the baker follow his trade?”
“Whenever he kneads the dough./needs the dough.”
这里利用的是need和knead这一对同音异义词,并配上dough一词的多义(面团;钱),造成了两种解读方式:1)当他揉面时;2)当他需要钱时。这里蓄意歧义形成了双关来达到幽默效果。
另外的一个例子:
A hopeless widower said,“Nothing can mend a broken heart.”
A widow answered,“Except repairing.”
“修理”(/ri?pe?藜/)和“重新配对”(/?ripe?藜/)发音基本相似,只是重音有些细微的差别,但正是这一点差别让听者有了联想的余地,而语言幽默效果也表现出来了。
2.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不仅产生于发音相同而意义相异的两个词,还产生于同一个词的两种不同意义,即一词多义。因此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必须由其语境来判断。语境不同,或语境不明,或故意弄得模模糊糊,多会产生双关或暗指这样的特殊交际效果。比如:
“Fourth floor, please.”sai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ere you are,son.”
“How dare you call me son?”
“I brought you up,didn’t I?”(我带你上来的,不是吗?/我把你养大的,不是吗?)
又如:
“Why the gym is not air-conditioned?”
“Because it’s full of fans.”
“为什么体育馆里不装空调?”“因为有很多电扇。”而fan也有球迷的意思,这句话还可理解为“因为有很多球迷”。
再如:
After the boss signed the document,the secretary found there was a spelling mistake.So she retyped the document and put it on the table.The boss was out at that time,therefore, she left a note.It said,“Please resign.”
很显然,秘书所写的resign应意为sign again,可是resign还有辞职的意思。这是她的疏忽,还是她的故意呢?
英国著名作家Oscar Wilde有一部作品名为“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Earnest 是名字,可它也有诚实的意思。在这部作品中,Earnest就是一语双关。
3.句法结构引起的蓄意歧义
句法关系的不同也可以制造出蓄意歧义的效果,即在同一句子的内部因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句法关系而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而形成蓄意歧义。比如:
For more than a year,a man had eaten in a small restaurant where the sign read:“Mary’s Home Cooking”.However,he had never had never seem Mary.When he finally curiously asked the waiter why Mary was never around, the answer was“Mary was just where the sign says she is,home cooking.”
招牌上的这句话,其中的“’s”结构,从句法结构上看可以是所有格形式,这是意思为“玛丽的家常拿手菜”;也可以是to be的缩写,这就成了“玛丽在家里做饭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蓄意歧义达到的交际效果,意识到幽默是智慧的体现。蓄意歧义体现了智力的优越,而能够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需要智慧。在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让他们尝试在交际中自己使用一些结构,体验其效果,可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对交际教学而言,由于歧义现象是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跟踪歧义的触发、显露、消除和利用的全过程,会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相互协调有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语言的语音和文字形式之间有着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这种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全面、辩证的语言观,建立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的理念。
其次,对歧义现象的关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歧义或暗含歧义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于主流教学的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结构及其运用规律,了解语言各层面之间的微妙关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英语实践方面,由于歧义是由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因而在组织学生按照交际情景学习语言时,不应忽略语言结构形式的掌握;而同样在教授语言结构形式时,也不应放弃其交际功能的学习。在讲解词汇和结构形式时,不应单纯着眼于其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
总之,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其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无意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应被避免和消除;而蓄意歧义的巧妙使用,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教学相联系,无疑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
歧义研究是个大课题,其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非寥寥数言所能尽述,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更不应该忽视这一独特语言现象,应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地对其加以研究和利用。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提高英语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展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法、渊博的知识,真正让学生折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新课改下优化和创新英语教学方法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过去我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认识甚少,似乎只要解决了动机问题,自然就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兴趣”不应与“娱乐”混淆,也不能被堪称是对感知的直接刺激。我们应从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思维的深处发现兴趣的源头,使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既有意义又十分有趣,而不是说一些肤浅的笑话让学生取乐。同时,兴趣的概念又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中学英语课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练习应生动、幽默,带有挑战性,还可以利用投影仪、录音机、动作、表情、小表演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其引入特定的情境,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故事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二、注重创设课堂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谈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
为了体现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坚持每节课前5—10分钟的两两会话或口头演讲会给学生很大的展示空间,他们一开始的演讲或对话内容可能只是关于家庭、自身、学校、班级、朋友的简单话题。时间一长,学生的思路、语言表达水平就会明显增强,话题会延伸到科学、文化、等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言语,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余热活动。
英语有一则谚语:“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和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境。语言总是和情境连在一起的,没有没情境的语言,有了情境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如2008年10月份,我们学习了有关如何制作“香蕉奶昔”的话题。农村学生很少有机会吃西餐,我将教材内容改成“制作水果沙拉”,把课堂搬到了食堂。我事先将学生分好小组,布置好工具及相关物品,在交待了学习任务之后,同学们群策群力,兴致盎然地用所学语言边叙述边动手切、拼、拌,制作了一盘盘精美的水果沙拉,惹得食堂的师傅们纷纷驻足观看。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小结课堂主要内容或唱一首歌曲等。
教师讲解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教师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教师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三、因材施教,关注学困生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顺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影响,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在关注中上等生的同时,更加关注学困生。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如可以依据学生开学第一次测验时的分数,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练习,多辅导,多启发,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如在记单词时,针对尖子生、中等生,要求他们要识记生词表中的全部生词,但对于学困生只要求将黑体词记住即可。不论设置哪种目标,都要按照学生素质的不同分别给予相应的评价。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这样做可使每位学困生均有收获,同时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如此坚持,两极分化的速度就慢了许多。这样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是开放的、发展的。要想真正转变目前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减少两极分化,只有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课堂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等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
【关键词】英语词典教学 非英语专业 师专
就师范专科类院校而言,由于专科院校的学生通常存在自身英语薄弱,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等问题,因此会大大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传统,因此英语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异。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固然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词汇学习,由于现阶段教师与学生对英语词典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英语词典教学与师专英语教学两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希望为其他教师提供一点建议。
一、师范类专科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1.学生的主要现状。
(1)学生在学习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在进入师专之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英语素养并未养成。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受过长时间的英语教育,因而英语学习能力较强,水平较高,这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情况给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
(2)综合学习能力上比较缺乏。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这一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在词汇的掌握、口语表达、写作等方面均需达到一定要求,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记忆,这就造成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死记硬背,但对于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就会对形成完善的英语思维造成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
(3)缺少扎实的基本学习能力。无论是词汇、语法、句法,还是听力、口语、写作、阅读,都需要建立在学生扎实的基本学习能力上。目前来说,大部分专科类院校的学生在这一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并且眼高手低,遇到不明白的词汇不愿意动手去查,知晓意思后不愿意去记,导致下次再出现同一词汇还是不明白词义和用法。在听力方面也无法跟上教师和音频的速度,在口语训练中表达不够流畅,这些都是师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学的主要现状。
(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目前就国内教育来说,无论什么年级、什么专业,都在进行积极的改革,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过去的教育模式过于传统,师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也不可免俗的存在这一问题,教师并没有根据教学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通常情况下,在师专英语课堂上,教师仅采用“讲授――接受”的教学形式,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使英语课堂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并不符合现在的教学要求,不仅无法使学生对英语知识深入了解,还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忽略英语教学的真正意义。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切教学手段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能力与英语思维,让学生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但在考试的压力下,许多师专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反而将英语当成学生升学的工具,仅注重成绩,让学生的英语能力一直处于缺乏培养的状态。
3.对学习工具(词典)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现在电子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功能越来越多,学生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传统英语学习工具――词典的重视性不够。
(1)学生不够重视英语词典的作用。由于兴趣、专业等因素,非英语专业的师专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忽略自身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们忽略了英语词典之于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导致英语词典被束之高阁,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购买一本英语词典。对他们来说,英语词典并不是学习的必需品,只是偶尔使用罢了,是可有可无的。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对应于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不高以外,教师也有着主要责任,许多英语教师对英语词典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也就不意外他们的学生为什么对英语词典不重视了。
事实上,英语词典的作用已经远不止为使用者提供语义、语音和用法了。好的英语词典所展现的词汇网络功能十分强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的进步,许多英语词典的功能也在逐步发展与完善,可以无形中提高学习的词汇量不说,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学生眼界,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可以这样说,再优秀的英语教师的知识面也不会比英语词典的更广。至于学生更喜欢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网络工具,其优点是便携、查询方便,但其提供的信息纷繁芜杂,规范用语与不规范用语并存,干扰信息较多,学生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不够,无法去伪存真,有可能会有错误识记或受到其他干扰。
(2)学生缺乏学习词汇的主动性。词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好比地基对于建楼的重要性,它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之一。作为传达思想的载体,词汇量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各个部分。目前对于词汇的学习,大部分师专的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学习词汇的主动性。
二、英语词典教学与师专英语教学
1.语音教学与英语教学词典。检验一门语言学科的学习是否到位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口语表达。作为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语音是师专英语教学的第一关,任何一名学生在进入师专院校后都必须进行语音考核,开始上课后还需要在开设的语音课上接受系统的语音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考核,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掌握语音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发音就十分标准,因为虽然这些原理和规则可以在很多语音中得以体现,但是英语单词的发音还是存在很多特殊性,像地名、人名等等。例如gourmet学生在读它时根据一般规则会读成['g??mit],这是错误的读法,正确的发音应该是['g??meit]。还有像Roosevelt之类的人名,按照一般英文单词的字母组合规律,oo的发音是[u:],学生一般会按照这种方式去读,但实际上这个人名的正确发音中oo是读作[?u]的。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遇到人名或地名时就要勤查字典,这是一条用于正音十分有效的途径。另外,根据词典的国际音标注音来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减少口语表达上给对方造成的误解。例1:A: 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You are so hot. B: Oh, I have come a wrong
(此处应为long) way. 例2:A: I’ve bought a big watermelon. B:How nice! A: Can you give me your knife? B: Shocked.
2.语法教学与词典。毫无疑问,英语教师在语法的应用和掌握上都是驾轻就熟的,但教师对语法的熟练掌握并不能保证学生不出现语法错误。例如,经常有学生造出以下句子:(1)I bought one kilo of apple and three watermelon;(2)I think she is not right;(3)Yesterday we have seen a film.想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单纯只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语法知识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独自去查字典,找出自己造的句子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印象才能深刻,确保对语法的正确运用。
3.词汇教学与词典。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只有词汇作为保障,语音才能发挥交际作用,语法才不是抽象的规则。对于词汇的学习,依靠词典来掌握词汇的语义和用法是十分有效的途径。目前,在学生们倾向购买比较多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在这里,笔者认为《柯林斯英语词典》也是很值得推荐的教学词典,里面的词汇解释均采用完整的句子,并且基本使用口语化和简单的词语,易读易懂。例如capsule这个单词,该词典是这样解释的:A capsule is a very small, rounded container with medicine in the form of a powder inside, which you swallow.这个的的英语解释用的单词都比原单词浅显易懂,不仅让学生完整而准确的掌握词义,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造句。
综上所述,词典教学在师专英语教学中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查字典查的多了、勤了,英语思维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游d萍.英语教学词典与师专英语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 2001,01:82-83+103.
[2]张慧.英语词典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对词汇教学的作用研究[J].英语教师,2015,06:151-153.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或者说词汇是语言的生命。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糊,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有的语言家把语法比做修建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而把词汇比做砖块和基石。而且词汇量的扩大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一个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大小和正确的运用词汇的熟练程度,是衡量其语言水平的尺度之一。因此,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它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高中英语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题材广泛,其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特点――词汇量大,每个单元约五六十个单词与短语,因此记忆词汇自然成了学生的艰巨任务。因此,如何激发、调动学生记忆词汇的积极性,如何帮助学生高效、持久地记住所学词汇,就成了我们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实践自始至终地注重词汇教学。以下是我在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英语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量庞大,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寻,掌握基本的构词方法,能很容易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词根、前缀、后缀是构成单词的三个元素,在构词法上叫词素,词根是主要元素,前后缀为次要元素。”其三者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钥匙。一般来说,前缀只改变词的意义,但并不改变其词性。把词缀同它前面的单词或词根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记忆单词的词性和词义。后缀不仅改变词的意义,而且使单词由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词根具有固定形式和一定意义,是构成单词的主要成份。一个单词最少含有一个词根,有时也可含有两个或更多个。利用词根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熟知的词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清楚词义,更加有效地记忆单词,构词法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一种较科学的方法。我还注意分析词形,力求做到“肢解”单词,使学生理解单词内在与外在联系。这里所说的联系包括词形、词义、词根、前缀、后缀与读音等多方面的联系。如在教“成功地”一词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扩展形式:
Suc+cess=success(n)
――(un)successful(adj)
――(un)successfully(adv)。
二、课堂上词汇检查形式应灵活多样
一成不变,学生厌倦了,势必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我既采用以前教师说汉语、学生说英文单词的做法,还采取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如幻灯片打出释义,即给出单词内涵与外延的方法,要求学生猜出单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思维,而且也可在学习新单词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词汇。我还常采用在不改变原意的条件下在句子中进行同义替换的形式,增强了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其特点,高中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分散,耐力差”。因此,我在课堂上尽力用了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水平。这样我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注意用生动形象化教学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如果把讲解词语与适当补充与其相关的知识、幽默、笑话或习语、谚语等,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扩大其知识面,开阔其视野。例如,在讲解hang 这个词时,当它为 hanged hanged时,是规则动词,意为“绞死”,但为 hung hung 时是不规则动词,意为“悬挂”。就可以用一句有趣的话来概括“规则的就“绞死”,不规则的就“悬挂”。又如,lie作“撒谎”时,是规则动词,作为“躺”时,是不规则动词,我就可以说“规则的是撒谎”,不规则的就“躺”。
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