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这种教学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凭据,并交流合作,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从而弥补了《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09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PBL教学法组)和对照组(系统讲授法组),最终符合研究要求(包括收回有效问卷)的学生数分别为研究组23人,对照组21人。

1.2 教学内容和时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病机、治则章节内容,教学时数为14学时,其中病机教学8学时(2学时为课堂启发,4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治则教学6学时(1学时为课堂启发,3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

1.3 实施方法

研究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在学习病机、治则章节前一周,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选择相应的病案,要求学生分析其病机、治则,以建立问题情境。(2)分组思考: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复习或预习教材相应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每组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提出新的问题。(3)课堂启发: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思维方法、知识要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但不做结论性发言。(4)集中讨论:各组推选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5)归纳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详细分析有普遍意义或争议较大的问题,总结归纳病机、治则章节重点、难点知识。

1.4 考评指标

通过教学质量考评(态度、过程、效果)、学生问卷调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智能考核(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等对PBL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估。

2 研究结果

2.1 教学质量考评

学习态度考评听课状态、课堂纪律和学习兴趣诸方面,其中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6.96%学生具有学习兴趣)较系统讲授法组(80.95%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过程考评自觉学习、理解接受、课堂气氛诸方面,其中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1.3%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6.67%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明显改善;学习效果考评完成作业、掌握知识和学以致用诸方面,其中学以致用方面PBL教学法组(82.61%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系统讲授法组(71.43%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有所增强。

2.2 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PBL教学法组认为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分别为82.61%、86.96%和78.26%,系统讲授法组分别为61.91%、71.43%和52.38%,PBL教学法组好于系统讲授法组。

2.3 智能考核

结果显示,PBL教学法组学生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优良率为78.26%,系统讲授法组为66.67%,PBL教学法组好于系统讲授法组。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2篇

一、结合课程内容,采用病案导入教学法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病例设计成PPT课件的形式,然后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纲,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板块,再用整体观念对每一个相互独立板块之间的联系进行体现;利用目录导航形式,设计简洁、直观的课件。在课件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收集案例资料,比如阴阳五行、病因学说以及四诊八纲和治疗治法等方面的影像资料、图片;通过目录导航,把中医基础理论案例与影像资料、图片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文字、图示对案例进行阐释,而且还可以根据所需适当用大字号、加粗、不同色彩以及下划线等形式,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涉及的课件风格,应当与教学内容统一起来,不仅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2]。

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还可根据课程特点、内容等,对案例运用多种导入形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前期,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哲学基础以及思维方法等,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建议采用讲述为主的案例分析法[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先对理论部分进行讲解,还要适当地穿插一些医学案例,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比如,中医领域所注重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临床上有异病同治之说,即不同的病,表现出相同的症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中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在此过程中,应当适当培养学生们的中医思维意识和能力,案例的导入和应用,以问题导入为主。教师在讲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供他们思考,并且针对问题导入所选的经典医学案例,比如,病因之“七情内伤”方面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以“喜”为例提出问题。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那么喜乐情绪可导致人体疾病吗?此时,有很多学生想到了范进中举的故事,当问及如何治疗时,多数学生则回答不出来。此时,可讲授“以情胜情”治疗法,并导入典型的医学案例。比如,《冷庐医话》中提到一名江南书生,考中状元后因太过高兴而发狂,进而大笑不止。这便是中医所讲的“喜伤心”:一位名医故意欺骗他病重将死,结果治愈了状元的“喜”病。之所以会起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喜为心志、恐为肾志,根据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而水能克火,因此可用肾之志恐,治疗心之志喜疾。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导入该案例可以让学生们对情志内伤所致的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情志内伤特征、治疗方法等有很好的掌握,对五行生克的原理有理解。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就刚进入学校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因相应的知识结构比较匮乏,不容易理解古代医案文字之艰涩,所以若按临床医案从理法方药等进行全方位讲解,必然会加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难度。因此,在导入病案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新课程要求,根据相关的理论对医学案例的适用性、语言等进行优化处理,必要时还要进行文学修饰,更为形象、更容易接受,就像在听故事一样,既要让学生感到中医非常有趣,而且还要让他们“钻”进来,自主地去学习。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将案例的重点引入讲述、论证理论上,避免出现偏离主题现象。通过以上努力,才能使临床案例更加的通俗易懂、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基于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基本上对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概念、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可转变角色,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组织学生以案例为中心,积极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当先准备好讨论的案例,比治则治法―“反治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通因通用”法,即可插入病案讨论。比如:明代名医王肯堂,在其八十岁高龄时患上了泄泻病,久治不能愈,邑中诸医也无能为力,数月后病情日渐加重,便写信给李中梓(也是一位名医),于是李中梓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终于得到病榻前凭脉审证,弄清病症结:即医生们认为该病是因为求年迈体弱,所以就多用补剂,然而越补越滞。王肯堂乃当世名医年事已高、德高望重,所以李中梓非常的为难。全面考虑以后,便如实说道:“公体肥多痰,当有迅利荡涤,能勿疑乎?”王肯堂同意李的观点,回答道:“当世之医,推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于是李中梓出了新的医治方法:即用巴豆霜一味,结果王下痰涎数升,疾病被治愈了。根据这一故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对案例进行解释,重点把握病案所讲的中心内容。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设定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比如:上述病案是哪种类型?王肯堂的病机重点是什么?李中梓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深?在该病案讨论以后,你认为该种治疗方法体现了我们中医理论和治病的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先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长发言,最后再总结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本文所提到的医学案例,可适时对学生进行中医方面的思维、医德教育,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更加直观和具体的展现出来。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抽象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3篇

为了适应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形势,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组合中医眼科的课程体系,使之更科学化、现代化,我们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加强和重视眼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基础理论这一模块是西医院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西医基础理论课程放到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同的高度来重视。强调西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亦不能放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相取得实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中、西医眼科毕竟有区别,中医强调整体,西医强调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而且在眼科学名词方面亦存在着区别,如中医眼科聚星障见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以保持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理论特色为授课基本点,同时吸收西医现代技术理论,更加深化和延伸中医眼科学理论。通过授课,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切合点,从而把西医理论自然地渗透到本学科中,使中、西医按恰当比例兼容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鲜明,直观性强,视器是个光学器官, 通过一些光学仪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角膜、前房、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 直至前房角、睫状体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览无遗。大多数眼科疾病有其形态学特点,可以想象,如果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都不清楚的话,如何进行眼科病理和临床辨证方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从基础着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化眼科教学手段

采用比较式、问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中医,突出中医特色,又要与西医进行比较,阐明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西医学是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医学是东西方文化孕育的产物,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整体、功能,西医强调结构、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诊病;中医注重动态性,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强调规范性,凡是诊为同一种病,就要用同一常规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临床常见眼科病例,如近视眼、青光眼等,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分析判断,通过比较式及问导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以西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既能接受西医,又能接受中医的双重思维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效果。在眼科学教学中,许多疾病从理论角度去讲往往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把眼科学中的各种疾病用图片、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立体、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精力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学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中医眼科学基础和西医眼科学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见病例,如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一些Flas,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又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更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立足于中医理论,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借助现代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疾病的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而在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保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系统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教师,而现在真正具有扎实的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教师并不多。如何建设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师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教学的需要,需要努力学习,教师应先行中西医结合,必须强调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教学质量。带教教师必须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修养,刻苦钻研,这样才能够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当然,教师应关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动态,能经常把新的研究成果、学术动态介绍给学生。当前,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日趋深化、细化,有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更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性研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课堂上,有助于学生对中西理论的综合运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兴趣。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中西医临床实践经验。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临床课教师都应该有适当的时间下临床,积累实践经验,并选择典型病案,以不断充实、更新课堂内容,在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有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知识,能在举例时用中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来说明同一种病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基本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本学科西医理论,做到胸有成竹,授课时才能中西结合。此外,临床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急能力、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关心学生成长,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热爱教育的工作作风。教学过程中,要求带教教师提供完整的教案,课前全科集中讨论,精心做好课前准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适当组织病案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往往对眼科学的基本病症有一定的了解,达到较好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4篇

《生药学》对药学生药相关就业岗位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好的改革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生药学;高职教育;药学专业

《生药学》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对常用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熟悉常用生药的功效与运用的能力。本课程对生药相关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最新版国药基本目录、《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均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在药物行业秉持的“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现代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合岗位,岗位需求的药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生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真研习了相关研究[1‐3],结合自身以往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对《生药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做了如下几方面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将生药的来源、性状鉴别、功能主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生产加工、来源鉴别、显微鉴别、药理作用作为熟悉内容;产地、理化鉴别、化学成分作为了解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析后,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生药学》课程具有以下两个困难:缺乏《药用植物学》基础,未形成生药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动、植物自然分类体系,那么在药材鉴别中就不能更好地利用药用植物自然类别进行来源鉴别;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而缺乏《中药学》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不能很好地将药用植物上升到药物的理性认识。这都加大了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以上分析,对教学内容作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1)将生药性状鉴别法作为理论与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辨别生药真伪优劣的技能。(2)将《药用植物学》知识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生药分类体系,比如,黄芪、甘草、苦参等均来自豆科,在讲授以上药物前,增加豆科药用植物特征内容,加深学生对豆科植物及药材性状的认识。(3)充分发挥学生已具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通过讲解“功能与知识”内容,加强学生对生药运用的认识。

2教学方法改革

2.1项目教学法课程内容的处理原则为“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相适应,以生产为对接,以实训条件为依托”,处理依据包括“基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基于学校教学条件”、“基于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五个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处理成四大模块,16个项目,16个工作任务,三大模块分别是总论、植物类生药、动矿物类生药、综合实训与考核模块,并根据实践指导意义强弱、生药临床使用率、鉴别难易度、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分别对三大模块划定重难点内容。

2.2理论教学改革《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时处理应达到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一比一。本课程共计90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时分别45。教学内容不变,授课学时减少,为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地完成,采用以下两个改革手段:

2.2.1翻转课堂式教学理论课之前,将相关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预习课堂内容,同时针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录制微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预习效果。通过世界大学城布置相关作业,便于学生自我检测预习结果,同时,可起到督促学生自学的作用。理论课堂上,主要对知识点进行提炼讲解。例如,生药的性状鉴别法为重点讲解内容,学生事先通过微课熟悉性状鉴别法一般如何开展,然后借助课件了解每味生药基本性状特征,理论课堂上主要对每味生药的性状鉴别法关键点进行讲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能够更好地为课程内容服务。

2.2.2生药材进课堂将生药材引入课堂,以引导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等方法总结每味药材关键鉴别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很好地将课前自学的理论知识提炼并直观化。《生药学》课程理论知识庞杂,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较枯燥,将生药材引入课堂,引导式教学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2.3实训教学改革《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将实训课课时进行改革,共计45课时,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性状鉴别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采用阶段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训课共分为三阶段,分别为基础阶段、上升阶段和应用阶段。基础阶段主要是进行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法的方法学习,其中,以性状鉴别法为重点内容,显微镜使用以及制片法为难点内容。本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熟悉生药四大鉴别法,为后续生药鉴别实训打基础。上升阶段主要针对各类生药开展鉴别工作,教学重点是各生药材的性状鉴别法。本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常见药材的鉴别方法,尤其是最简单直接的性状鉴别法。应用阶段与实际相结合,主要是采用性状鉴别等方法对临床常用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定,以及中成药的鉴定。本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鉴别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为相关就业岗位服务。

3考核方法改革

在课程教法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应的课程考核方法也作了改革。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强调对其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核。改革后,考核指标由四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占50%,实训操作成绩占30%,平时作业成绩占10%,综合素质考评占10%。生药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加强学生对实训操作的重视,同时,学生对实训操作的重视度、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笔者主要从以上三方面对《生药学》课程的授课思路进行了探索并改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工作可以加强,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法,均可以为教学服务,提高授课效果,这些仍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朱华,陈旭.生药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3(3):112‐114.

[2]王立娟,张华.药学专科专业《生药学》课程教学三项改革浅谈.课程教育研究,2014,(19):231.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70-01

1、中药学的教学特点

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庞杂,主要表现在总论部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各论部分药物种类繁多,性能、功用各自有别,又相互交叉。因此,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往往感到本门课程知识零散、逻辑性较差,内容难以把握,记忆起来相当困难,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欠佳。

2、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

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中药学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并适当延续教学时间和空间,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调动主动求知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1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

本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贯通理法方药,通过生动、启发性的训练,深化学生的中药知识水平,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观念。

2.2归纳比较教学法

本法强调以主要功效为主线,在求同比较中使学生掌握药物的基本功用;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或以共有的功效、共同的主治、相同的来源、相同的病证(症状)……为脉络择要而比,把零乱繁杂的中药学知识连珠成串,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中药学知识网络。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把归纳比较贯穿于整个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前后纵横、多角度、多方位比较,使原本枯燥内容,看似重复的中药学教学变得鲜活,有了生机。开阔学生的思路,改变某些同学“死读书、读死书”的格局。把课本读薄、读透,抓住精髓所在,使之系统化。

2.3实践教学法

本法能有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训练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具体方案比如:(1)对中药药材辨认,除通过PPT课件第一感官初认外,增加标本馆药材饮片、蜡叶标本的辨认,集中时间亲临药材市场实物考查和上山野外药材实物采集;(2)改变传统的纯理论课堂教学,穿插相关中药药效学验证实验及中药调剂学实验。如90学时教学课时中,增加12学时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变动为72学时,3学时中药调剂、3学时中药炮制、6学时中药药理等实验教学,拓宽了学生对中药科学研究的学科知识面的认识,并进一步培训了学生科研技能的基本功,使之兴趣黯然,增加了对中医药的热爱。

2.4趣味教学法

本法需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张弛有度的贯穿安排。在讲清概念、重点的基础上,为强化知识,将临床病案、药名来历、药史趣话、典故、谚语中医药优秀文化、中药现代研究知识引入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本法,可显著活跃课堂气氛,不但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还可以使他们从中体味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此类趣事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如某一时段课堂气氛沉闷,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听课感到疲劳或内容确实相对枯燥时,适时讲述,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应用该法需把握一定尺度,它只能是适时、适式,作为点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而用,应点到即止,而且是在讲透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时起辅助作用。在总论和各论有关章节中适当增加此实验教学法。

2.5现代化综合多媒体教学法

本法具体内容如下:

(1)利用各类现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PPT、CAI、Flas课件等用于教学;

(2)创制式教学: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性的制作一个有关中药知识方面的小幻灯课件,在课堂上若讲到相关知识点时,把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此法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很好的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3)利益校园网络的教学平台,将中药学各章节的各种练习题编辑成手机题库,分章节适时,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课外主动下载练习,通过软件自动判分,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法通过对教学内容多样化的信息表达,把每一味中药,从活生生的植物(动物)到饮片,从枯燥生僻的功用文字表述到生动有趣的临床应用阐释,以直观灵活的方式、鲜艳形象的动画、优美悦耳的音乐……深受学生喜爱。课件内容既要精心设计规划,又要忠实教材,避免冗长文字显示及过多的屏幕阅读。使教学内容的构架合理、完善,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在教学始终中增加此实验教学法。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的新型、立体化教学方法,其在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及科学思维方法上的作用优势突出。该法能使教学过程中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师生互动有机融合,形成保证和提高中药学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立体融会贯通教学方式。这样能有效改变传统中药学教学长期沿用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媒介、板书或PPT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注入式”教学法。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