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市两区,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总人口460万。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80所,小学987所,幼儿园178所,教师共计4.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60%以上。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5)强化部门协调。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职责,更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财建、教师、基教、电教等各个部门要紧密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与各中小学校要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本期教科室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修工作。这项工作我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汇报。

一、领导重视,营造氛围

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以来,我校领导始终把它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校长多次召开校委会商讨有关校本研修的话题,他还经常在学校例会上大力宣讲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搞好研修,不仅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器。领导的讲话,使老师们内心受到触动,思想上更加重视。我们教科室精心组织安排,使得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大力开展校本研修,主动研修,在我校以蔚然成风。

二、机制保障,带动学习

针对校本研修,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导处决策安排,教科室具体主抓实施。首先我们教科室拿出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总方案,并予以公示,收集意见,修改完善。老师们在大方案的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上交存档。平时无论是参加集中培训活动,还是自研活动,都要求做好笔记,以备不定期的检查。对于过程管理,我校根据上级精神和“白云路模式”制定了《子陵中心小学校本研修考评细则》;对于结果的评价管理,我校又制定了《子小能级考评表》,《子小校本研修奖惩方案》等。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教师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研修的活动中去,保证了一定的质量。

三、活动引领,促进发展

本期研修活动,我们主要做的有:

1、积极反思暑期国家级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培训活动。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参加了今年暑期的网上教育培训,每个人都认真学习,仔细笔记,还保质保量完成了多次网上作业。今年开学领导检查了笔记,学校统计了成绩,我校每位教师都合格,特别是严小春、张金梅两位老师作业得了100分的满分,被树为我校的典型。九月针对此次培训,学校组织教师们分教研组或集中讨论收获,写心得体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打算,并要求大家把学到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1、进一步落实并修订《*区教学管理规范》,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常态教学、常态教研活动。规范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课程管理常态化。在做好常规教研活动的同时,要抓好学校的主题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作好教材培训工作,帮助教师吃透教材、深挖教材,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深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抓好新课程备课研讨会。每学期开学初都要举行以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互动交流式学科新课程集体备课活动。以此为平台,促使教师养成教材研究常态化、深度化的习惯。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课例为载体,采用重点课例剖析法对典型课进行系统、精细的研究,围绕“真诚、深刻、精致”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5、开展以实施有效教学和常规教学为主题的校本教研。以教研组为依托,以落实课标用好教材为基础,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为重点,让教师立足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利用同课异构、主题研究课、教师之间听常态课、观看名师课、人人上一节亮点课等校本研修手段,浓化研究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6、扎实开展联片教研。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和联片教研组长的作用,在联片校范围内的每一所学校至少开展一次联片教研活动。

7、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好各种教学比赛。有: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优秀教案评比、校园歌曲比赛等。

8、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上教研的研究。借鉴远程教育研修的有效方式,通过学科教研网页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在线观课、评课等活动,以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做好*年教学评估工作,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发展提高上,把评估与学习相结合,评估与指导相结合。

10.发挥兼职教研员的辐射作用,在教研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在区域内或在联片校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二、科研工作

以解决现实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重点,以应用研究为主,以“面向实际,面向学生,面向一线”为工作方针,全面开展好教育科研工作。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教科研工作的中心,抓住课程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科研网络

(1)加强二级管理职能。

全区教育科研实行区、校二级管理。

区教育科研室是全区教育科研中心,负责对全区教育科研的统一规划、组织、指导和立项研究、评审验收等管理工作;组织对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经验的总结、鉴定、评奖和推广运用;开展教育决策咨询;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组织立项研究解决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促进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

学校是教育科研的基地,既要接受市区级科研部门的指导,承担区下达的教育科研任务,负责具体的实施与管理;又要负责对本校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组织,并立项解决对本校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队伍研究水平

力争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研究水平高,组织能力强,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专、兼、群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骨干作用,发挥其研究、组织和教育科研的职责。

2、加强课题研究深化教育改革

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教研、促进教改;选准突破口,推进整体改革。继续开展健康心理生活实验研究工作,扎实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活动。每位教研员、教师都要树立小课题意识,从工作实践中寻找研究内容,切实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科研与教研的有机结合,突出教育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教研员要帮助、指导已立项的教师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解决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

3、大力开展校本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和支持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水平,有计划地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创新教育实验研究要有新的突破。

4、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科研领先,常规压阵,向管理要质量。要把课堂教学的管理与指导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主阵地,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化的研究》课题研究为依托,探索我区常规教学及管理的特点、规律和提高常规教学与管理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广常规教学及管理的成功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益。

5、加强课题管理,确保研究质量

我区共有国家教育学会课题1项、省教育学会课题15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校课题12项,创新基地校课题9项,个人课题64项。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服务,确保课题研究质量,以便顺利结题。

工作要点:

1.各校上交已立项课题研究各月活动安排。

2.各校及时上交国家、省、市级课题资料备案。

3.到学校了解课题研究情况。

4.参加秦皇岛市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现场会。

5.开展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6.编撰《*教育》第六期、第七期。

7.举办第五届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检测暨第六届学生手脑奥林匹克创新竞赛。

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化研究》阶段小结。

三、师训工作

以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能力为目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突出培训工作时代性、创造性、实效性,促进全体教师更新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培训目标

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青年教师,重点培训骨干教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我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建设,不断推进教师培训方法的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培训内容

(1)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研修,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艺术研究(2)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学科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综述,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3)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等;(4)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研究结题与成果鉴定等教育研究专题;(5)走出校门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开扩视野,增长知识,借鉴经验;(6)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实施策略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为重点,力求培训模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要模式,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活动安排

(1)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①师德培训:针对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对教师进行行为规范及礼仪培训。(观看录像+研讨反思)

②新教材培训: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培训,并举办“案例研讨”。

③学科教师教材教法考试。(1次)(区级)

④依托天网地网人网做好关于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及班主任培训。

(2)岗位培训

①利用自身资源,对部分学科作总结提高培训(继续开展新课程经验交流活动)。

②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与北京东城区联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聘请优秀教师作课、说课,共同研讨。(每学期1次)

③开展专题性的业务领导论坛工作。

④依托市级干训工作做好我区的校长提高培训工作。

⑤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

(3)组织参加河北省*年中小学教师培训

①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②高中英语教师高级研修;

③小学薄弱学科培训者培训;

④中小学班主任培训。

(4)完成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5)充分利用“*教师研修工作室”、*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等博克,组织教师学习,并参与网络教研、论坛

(6)落实《*区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和使用办法》

(7)检查指导学校校本培训工作

(8)组织教育管理干部及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9)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及交流教师的管理

四、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含高中)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活动,择优参加市级评比。

2.完成我区中小学河北远程教育网会员制工作。

3.组织*年度*区优秀CAI课件展示交流活动。

4.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择优参加市级评比。

5.认真组织好*中考信息技术学科的考核工作。

6.组织中小学*年优秀课件制作与评比活动,择优参加省市级评比。

7.真抓好电教教材费的使用和管理,做好08年春、秋季电教教材的征订、发放工作。

8.一步加强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建设、指导和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电教课题的研究工作。

9.进一步加强*年自制教学具、动植物标本的开发研制工作。争取有5件以上的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

10.组织初中毕业与升学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工作。按上级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制定试题及评分标准,落实考务方面的各项措施,确保考试工作安全顺利实施。

11.继续做好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工作,在进一步做好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12.阅览优质课评比。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课题研究;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48-01

农村中学生活环境比城市更封闭,学习先进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差得多,外出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时间、机会、经费都十分有限。一方面培养任务是那样的紧迫,另一方面现实条件又这么差,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校本培训就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开展“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式”的课题研究,探索确实可行的措施和经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个人迅速掌握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能力,创造出有二色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

一、加强学习,树立全新的教育技术观,完善培养机制。

1、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能力的真正含义,树立全新的教育技术观;然后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大家把自己的认识交流、集中、提升)更具体、明确,升华预期研究目标(对后期目标科学调整、合理安排);根据不同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培训,通过多种层次的培养,形成一支有组织、懂管理、有理论、通技术、精干务实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队伍。

2、进一步强化研究培养机制,完善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

(1)加强政策研究,不断完善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更新教育技术能力,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2)进一步修改完善学校执行的教职工学习、工作的激励奖惩制度,形成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制约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3)进一步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完善年终考核评价细则和教职工激励奖惩细则时,把掌握和应用先进教育技术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占25%的比例考评大家的业绩。

(4)建立教育技术规划机制,准备建立持续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可行性制度。

(5)建立校本教研与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机制.

(6)统筹管理机制。

二、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技术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体系。

1、加强培训建设的专题研究,构建有二色的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体系。

(1)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

(2)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

(3)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培训计划实施质量和效率。

(4)根据校本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经常性、经济性等特点结合二中农村中学的实际进一步搞好分层次(基础层次、整合层次、研究层次)培训的策略指导,进行培养实践研究。

(5)培训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确定。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线,(内容的设计上)注重适用性、突出实效性,使广大教师在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础上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率。

(6)整个培训过程贯穿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计划主编一本培训教材(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整合方式、整合技巧、新的研究等)。

2、加强培训方式、方法策略研究,探索适合二点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1)任务驱动,学用结合的培训模式(适合多学科教师的集中培训)。

(2)具体学科任务驱动的行动研究模式(适合单学科教师的集中培训)。

(3)研修一体化的渐进式网络教学模式(适合能上互联网的学校,学员带任务巩固和发展学习的成果)。

(4)以课题研究驱动学习的自主探究模式。

(5)求真务实的评价模式:培训时间策略――短期+论坛;培训效果反馈――调查+总结+评价。

3、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

(1)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开展有效活动。

(2)采取切实措施,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通过扎实的研究过程全方位取得研究成果,不断的创新研究成果。

(4)在活动方式上和活动内容上有所创新。

三、注重提炼各种信息、积累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组做好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实践探索,加强对基层学校教师迅速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指导和服务。

2、特别注重及时将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观点、见解记录积累下来,及时发现新问题、提供新思路、尝试新的解决办法等。

3、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新的观点、写成相关文章,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增长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本领,不断发展教师发现新问题、研究它、提供解决它的科学有效方法或思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准备最有力的支撑。

四、对相关研究新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员对培训目标不明确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有不少学员并没有真正从观念上认识其重要意义,没有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甚至有不少人把教学能力的培训当作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或认为就是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完成每年的培训学习任务,拿到相应的培训学分。

(二)学员的能力、环境差异大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大,良莠不齐。如有一些教师教学水平低、技术落伍,而有一些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建设城域网,而有些地区电力问题都无法解决;有些地区教学资源充足,但有些地区教学资源匮乏;有些地区统一的标准对加快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有些地区统一的标准却制约了建设与应用;有些地区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而有些地区管理体制不完善。现实情况复杂多样,而培训却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全部受训者接受相同的内容,理想化地认为所有受训者在同一起点上,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

(三)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不能学以致用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偏离教师需求。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般都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他们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日常教学实践中能够应用的理论和技术,而当前的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没有注重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性。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之后,虽然掌握了教育教学的理论,但仍不能充分地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

(四)培训方式单一

培训方式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或以“机灌”代替“人灌”的方式。以前的教师培训大多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而现在上课期间也要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校比较散,教师少,往往是一位老师去参加培训,就没有人上课,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五)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

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培训机构只关注培训的经济效益,忽视培训的社会效益。教学能力的培训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技术支持,同时要求培训机构具有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及相关资源,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条件。但当前的低水平重复培训、杂拼任课教师、随意设置教学内容、蜻蜓点水式教学方式、欠佳的培训环境,仅仅保证了培训组织单位的经济效益,却浪费了参训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六)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比较薄弱

参训教师数量多,培训周期长、任务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培训都是“一次终结式”培训,没有建立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运用的长效机制,后续的跟踪指导和支持服务比较薄弱。

二、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认识,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必须学习和掌握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论,这样才能指导课堂教学,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二)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环境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各级中小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硬件投入力度,同时注重软件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库。要重点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有效应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信息技术培训应从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培训内容要符合教师的学习规律,包括受训者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还要考虑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年龄特点等循序渐进;要因地制宜,不必要求完全相同,应侧重适用性。

培训内容的确立应突出教学设计的核心地位。进行教学设计培训,首先要依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比如是对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抑或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单一的讲授式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培训需求。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在教学硬件条件和受训教师的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远程培训、校本培训、课程进修、短期培训、自主研修等,努力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基础的教师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培训的目标和方法上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使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提高。

(五)学以致用,做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教师参加培训,只是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项目的开始,更重要的应该是教师接受培训后,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培训,回到教学实践中,要能担负起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把教育教学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训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能力,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可以有意识地从课程设计、内容传递、课堂活动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尝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打破固有课程、学时、课堂内外的界限,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学。

(七)培训的后续支持

提供培训后在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支持,这种支持和帮助既来自于同事之间的合作与支持,也来自于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来自于高校、教师培训机构的后续支持。这是巩固和延续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项目成效的有效保障。不同地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集中、分批、必要、实时的跟踪、培训、指导,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相应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站,提供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视频教学片段,让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自主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