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条件论文

贸易条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贸易条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贸易条件论文

贸易条件论文范文第1篇

为反映农民的公共品需求状况,笔者将目前的农村公共品大致划分成基本生产类、基本生活类和福利保障类三类,在每类中都列出具体的公共品项目,并要求调查户根据其期望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下面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农户排序的统计结果。

(一)基本生产类公共品需求

众所周知,农田基础设施(机井、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和技能的推广培训等)、农业灾害防治(水旱灾害、火灾、病虫草鼠害等)、农业市场与信息服务(集贸市场、农产品买卖行情等)、农业生产资料(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等补贴)和资金支持等是目前影响农村生产的重要变量。表2是调查农户根据重要程度的排序统计结果。①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农业生产的公共“硬品”需求优先。从表

①调查中对全部调查项目进行分项统计,并赋予各顺序与其序号相同的分值(即排序为第1位记为1分、排序第2位的记为2分,以此类推),用各顺序的被选频数乘以其相应分值,再累加计算总分,依总分值由小到大为序,即总分愈小,排序愈靠前,总分相同时,以第1位被选频数多的选项居前。2可以看出,相比较农业科技、资金支持、农业市场与信息服务等公共“软品”,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排在前两位,充分表明这两类公共“硬品”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础性意义,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公共品,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有近40%的农户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生产类公共品,总体需求也是名列前茅。

第二,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公共品需求迫切。从各选项不同顺序的被选频次看,被列为相对优先项的为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等,说明调查对象中多数人对这三类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公共品需求迫切,同时也说明这些公共品的现实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之前,集体经济的实力相当雄厚,这为大型水利设施建造、农田整理及大范围推广农业科技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而且“强制性”的义务工制度也为这些公共品的供给准备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但在农村改革之后,集体经济迅速瓦解,集体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动员资金和劳力来进行大规模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现有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产需求,因此,农民对这三类公共品的需求极为迫切。

第三,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尽管资金支持的整体得分排在第4位,但调查结果同时说明将资金支持列在第一位次的有47位农户,仅次于农田基本设施,由此也可窥出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一斑。

(二)基本生活类公共品需求(见表3)

上述基本生活类公共品需求排序的结果表明:

第一,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最为突出。农村医疗卫生是使农村劳动力得到迅速修复和补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在目前广大的农村,疾病往往使农民陷入贫困陷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也使农民充分意识到健康对于本人和家庭的重要性,调研中有65%以上的农户将看病就医看作是第一位的需求,总体得分也是远远小于其他生活类公共品,由此可见农民需求的迫切程度。

第二,基本生活公共品需求较高,物质需求优于精神需求。结果显示,农民对看病就医、乡村道路建设、清洁饮水有较高的需求,这充分说明,目前对于农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能便利地出行以及能喝上清洁卫生的水。而当前农民收入水平、对时间价值的评估以及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农户更为关注的不是新型能源,而是如何低成本、方便、及时地获取燃料;电视机的基本普及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的建设也使得单户农民有了自娱自乐的方式和渠道。因此,当前农民对于基本生活需求和基本生活质量的公共品需求优先于能源和文化娱乐项目,对物质类公共品的需求优于精神类公共品的需求。

(三)福利保障类公共品需求(见表4)

从表4和调查结果可以看得出,农民对公共卫生医疗、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而对职业教育、农业保险、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需求则较弱。这说明当前农民把关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福利需求排在对宏观环境需求之前,农民公共品需求显现了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的特征。

从理性角度看,农民的这些排序有其合理性。在目前阶段,农民更为关注的是涉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相关公共品,比如要能及时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能让自己的子女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能让自己老有所养等等,但对于那些未来十分重要、对整体十分有利的公共品,如职业教育、农业保险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暂时还无法从中受益或受益很少,因而给予了较低的评价。

综上,当前农民的公共品需求主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即硬品优先于软品;物质需求优先于精神需求;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这四个特征反映了目前农民的现实需求,必须在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中加以考虑,同时也要求政府必须加以合理的政策引导。

2农场、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分析

农村公共品品种繁多,涉及面较广,为此,问卷设置了10项公共品,让被调查者选出最满意的三项公共品和最不满意的三项公共品。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5和表6。

(一)合意的公共品供给

1.公共卫生防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表5可以看出,农民对公共卫生防疫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最高。第一满意到第三满意分别为35.47%、30.7%、20.11%,三项平均达到28.76%。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题调查也可以看出,农民对这一“兴起——衰落——重新兴起”的合作医疗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为94.17%,91.63%的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体运行状况表示“满意”,并且有99.57%的调查户选择明年继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契合了目前的农民需求,提高了农

①在我们课题组另一调查小组以县(区)、乡镇为被调查单位的数据汇总中也可以发现农户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较高,莱芜市的平均参合率为87.8%,而历城区则达到了93.5%。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使农民的疾病风险得到部分地分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作为一种恢复性的制度安排,在引起人们对以往制度无限怀念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农民对新制度的信赖程度,因此,尽管这种新的制度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农民仍对其给与了最高的满意度评价。

2.粮食直补政策

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为了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进行了粮食直接补贴的重大改革,这对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粮食直补项政策改变了过去对农民多“取”少“予”或只“取”不“予”的分配关系,赢得了民心,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影响。因此,农户对这一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前三项平均比例为25.49%,名列第二位。

3.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切中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害,符合了广大农民的需求,而且在国家统一政策标准①的要求下,各地的基础设施基本都能按照大体相近的标准进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另外,从基础设施的运行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两进两出”,不仅大大方便了农村的农产品销往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也为城市的资金和居民流向农村提供了方便和可能②,因此,基础设施的供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对其的满意程度较高。

4.农村义务教育

出于文化背景和历史的原因,本次调查的3个省份的农民都特别强调了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和校舍达标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而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也使得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大大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农民从中切实得到实惠,因此,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二)不合意的公共品供给(见表6)

1.农村社会养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且长期化趋势日趋明显,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只能留在农村,但随着农村土地的逐渐减少和农业经营相对收益的下降,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开始弱化,“家庭养老”和“养儿防老”的伦理观念也在受到冲击,这就对农村的社会养老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并没有在农村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农村社会养老的供求之间出现巨大缺口,因而,农民对其的满意度评价最差。

①如村村通柏油路。

②这也可从蓬勃发展的乡村经济和农家乐旅游中得到部分验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比较发达的地区,农家乐、农产品开采、生态旅游开展的十分红火。

2.农村金融服务

农户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可及性差和利率水平高两个方面。调查中,有86.64%的农户没有从正规金融机构贷过款,有87%以上的农户表示当前贷款利率水平“太高”和“较高”。当前在农村金融领域,农业银行在不断收缩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作为主要服务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则垄断严重,利率居高不下,服务效率较差。农村金融机构短缺和服务不足,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见图1)。

3.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农户对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也给予了较低的评价。调查中发现,在遇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时,只有9.52%的农户选择了请教政府技术人员这一途径,90%以上的农户认为可获得的信息量不多,有36.1%的农户一次都没有得到县乡农技人员的服务,有近70%的农户认为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表7)。人员补充和培训机制以及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要的主要制度原因。

4.文化娱乐服务

调查表明,有10.11%的农户把文化娱乐服务排在最不满意中的三项公共品供给的首位,与之相对应,只有1.67%的农户表示对文化娱乐服务表示满意。这可能是由于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集体文化活动稀少、文化娱乐设施匮乏,使农民对文化娱乐服务的满意度较低。

此外,表5和表6还说明,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与不满意现象同时并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户对生活类的基础设施如乡村道路、有线电视入户等工程建设表示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对生产类的基础设施如农田整治、灌溉工程等供给表示不满的混合效应所致。

(三)公共品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高低主要与公共品规模、公共品价格、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和公共品质量等因素有关。

1.公共品规模

公共品的非厌足性决定了农户对供给水平低下的农村公共品的评价较低。公共品的供给规模并不仅指其绝对量,也包含相对量的涵义,公共品供需缺口会影响到满意程度。笔者发现,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而言,供需缺口都由真实缺口和放大缺口组成,前者是农民的真实需求与现实供给的缺口,后者则是放大需求与现实供给的缺口。尽管我们目前还难以甄别两类缺口的准确分野,估量其规模,但明确两类缺口的存在具有认识和决策的意义。某项公共品供给水平既定时,如存在放大需求,则缺口加大。由此可以部分地解释,供给绝对数量和质量较好的公共品(如农村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并不必然排在前两位。

2.公共品质量

农户给予供给存在或数量比较充分的公共品以不高评价的原因在于,农户对此类公共品质量存在诉求。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以及权益意识的增强,农村居民公共品消费城乡“均等”的要求凸现。国家对“两免一补”义务教育投入总额远大于对粮食直补投入的数额,但农户对义务教育的满意程度要低于粮食直补,这一方面反映了“负价格”与“零价格”公共品在消费者满意与否决策中的价格因素的较量,另一方面则说明农户开始对某些公共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调查显示农民对城乡均等的义务教育有强烈认同,要求自己的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能享受到素质教育。

3.公共品价格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民与公共部门存在公共品购买交易假设条件较弱,但定性分析各类公共品供给满意的程度,可以发现公共品的价格分摊机制影响到了满意度。农民能免费或以“负价格”得到的公共品,抑或分担极小部分价格消费的公共品,其往往隶属于合意的公共品。调查显示,与“零税费”相连的“负价格”性质的粮食直补、近乎免费的义务教育、只承担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价格的“村村通”工程,都属于合意的公共品。当公共部门应供给的公共品以私人品的形式要价,或以较高价格提供公共品时,农户对此类公共品的评价就会降低,因此需要农民自己付费解决的农村养老问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问题等就构成了不合意公共品。

4.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

多项式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见表8和表9)。

回归结果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防疫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出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在于农村中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户对此类公共品供给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所致。随着年龄上升,被访农户对义务教育的满意概率也出现下降,年龄偏大家庭其子女可能已不属于接受义务教育的人群,农户对自身享受不到的公共品难以给予较高评价,这反映了家庭年龄构成会影响到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

不合意公共品供给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上升,农户对农村社会养老的不满意概率增加,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年龄较长的被访者对关乎自己将来的养老制度安排表现出了更大的关注。随着收入上升,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提高,多元的文化消费降低了富裕家庭对农村文化娱乐服务不满意的概率。

这种人口社会学背景对满意度的影响,也说明了政府供给总量的增加并不必然提高每一农户的满意度,因为每个农户的受益并不严格相等同。

3、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分析

为全面考察当前阶段农村公共品供求之间的衔接状况,作者根据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强弱以及政府供给的多寡,同时考虑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状况,建立了一个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矩阵,由此将当前农村公共品分为四类(表10)。

(一)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充分,农民满意度较高

主要有农村卫生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

如前所述,这些公共品都是农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政府加大此类公共品的供给切实符合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能得到农民的大力拥护。但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对此类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更多带有低层次性、相对性的特征,是对公共品供给“量”上的满意而非“质”上的满意。即尽管这些公共品供给在解决农民就医难、行路难、上学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乡村卫生院设备不足、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偏低、基本用药目录补偿范围窄、报销率偏低、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是困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又如,“两免一补”的义务教育使得农民负担减轻,农民切实得到实惠,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财政支持教育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再如,基础设施的后期维护还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等等。另外,农民最急需的但不是最不满意的公共品也说明,农民对当前以财力有限的政府为公共品供给主体适时提供公共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如,农民当前最急需的卫生医疗公共品因为政府供给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得需求方对此类公共品的供给表现出了相对高的满意度。

(二)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主体缺位,农民满意度较差

主要是农村社会养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

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民的公共品需求层次有提高迹象,在水、电、路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农民对更高层次的公共品显现出旺盛的需求,这也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村金融服务这些公共品供给最不满意说明了农民对政府的少作为或不作为行动的不理解,这固然是公共品供给决策内在的滞后效应所致的供给不足的反映,也恰恰说明在政府公共品供给链条上此类公共品提供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在加强“家庭保障”功能的同时急需探索各种新的、有效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应建立政府主导公益,市场主导经营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新机制;在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引入多种层次、多种所有制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同时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三)农民需求不强,政府供给较少,农民满意度中等

主要有文化娱乐设施、农村能源和一事一议。

这些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的真实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政府在没能深入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的情况下提供此类公共品,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成本,而且还不能得到农民的较高评价。调查中发现,这类公共品即使提供给农民,由于不能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从而出现了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譬如,虽各村均建有体育锻炼设施,但高强度的农业劳动已使农民十分疲惫,年富力强的农民又大都外出务工,因此这些设施的利用率十分低下;再如,沼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尽管在经济性、环保性方面优势突出,但由于技术、气候及农作物自身特性原因使得沼气在北方地区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因此,调查中农民对这一新型事物往往表现出排斥,即使在政府补贴情况下部分农户家中建有沼气池,但往往使用率不高。因此,应立足实际,建立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顺畅表达渠道,逐步实现农村公共品供求之间的衔接。

(四)农民需求不强,政府没有提供,农民满意度中等

主要有农业保险、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农业灾害防治。

此类公共品需供双方均没有行动意图,并不表示就处于供需均衡状态,即使在某一点上暂时处于均衡,也是低水平的均衡,并不具有长期稳定性。因为此类公共品中的大多数外溢性较强,因此,作为具有“父爱主义”特征的政府应先期规划此类公共品供给,做到未雨绸缪。

4、结论

1.当前农民的公共品需求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硬品优先于软品;物质需求优先于精神需求;现实优于长远;切身利益重于宏观环境。从理性角度看,农民的这些排序有其合理性。这四个特征反映了目前农民的现实需求,必须在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中加以考虑,同时也要求政府必须加以合理的政策引导。

2.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公共品的规模、价格、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及公共品质量。合意的公共品供给有公共卫生防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直补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义务教育。不合意的公共品有农村社会养老、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

3.影响农民对公共品供给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公共品的供给规模、供给质量、价格以及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等。是否存在放大需求所导致的供需缺口,公共品的供给质量是否与之前有所提高、是否和城市供给质量相同,农民能否以较低“价格”甚至是“零价格”消费公共品,以及农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

4.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矩阵将公共品分为四类,即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充分,农民满意度较高;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主体缺位,农民满意度较差;农民需求不强,政府供给较少,农民满意度中等;农民需求不强,政府没有提供,农民满意度中等。

5.根据公共品供需衔接状况,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程度,实行不同的公共品供给策略。对农民急需政府供给不足农民不满意的公共品,迫切需要政府加快建立相应的供给制度;对农民需要政府供给了的农民比较满意的公共品,需要政府完善此类公共品供给体制、机制和制度,在“质”的方面做文章;对农民无需求而政府供给了的公共品,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入了解农民无需求的真实原因;对农民目前没有需求动机而政府也没有供给的公共品,需要政府做出合理预期和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1]岳书铭,綦好东,杨学成.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公共品融资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47-52,79.

[2]廖清成.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公共品供需偏好研究[J].浙江学刊,2006(1):54-59.

[3]张素罗,张义珍.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基于河北保定120个农户的调查[J].经济问题,2007(4):76-78.

[4]赵宇,姜海臣.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以山东省11个县(市)的32个行政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5):52-62.

[5]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樊丽明,石绍宾.税费改革后的县乡财政运行分析——以临沂市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05(4):65-70.

[7]樊丽明,石绍宾.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格局分析——以山东省Z市为例[J].财政研究,2007(5):12-16.

贸易条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贸易条件 变化 波动性 入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反映了每单位出口商品所换回进口商品的单位数量,是衡量一国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以贸易条件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入世前后贸易条件变化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以贸易条件的变动为客观依据,研究入世对我国 经济 福利和贸易利益的影响,弥补当前判断我国入世之后经济福利和贸易利益变化时客观标准不足的缺憾。

我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

(一)数据说明和 计算 方法

本文结合《

2类商品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化也呈现恶化趋势,从2005年的99到2006年的71,下降了28,通过h-p值可以看出其恶化趋势不断加剧,幅度大于整体贸易条件,该类产品贸易条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为6.7%,低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9.1%。

3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虽然也是恶化,但是恶化程度并不是很大,从1995年的109到2006年的102,通过h-p值观察到的恶化趋势程度从1995年的-0.57%到2006年的-0.07%有所减轻,3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在入世前为7.6%,入世后上升为9.2%。

4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是上升的,h-p趋势值从1995年的53到2006年的99,但其上升的趋势在不断减弱,因其h-p值从1995年的12.2%逐年下降为2006年的1.6%,同时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为17.2%,入世后为16.8%,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

5类商品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是恶化的,1995年为110,2001年为92,2006年为68,并且其恶化趋势在不断地加剧,h-p趋势值的增长率从1995年的-2.2%变化为2006年的-6.8%,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小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前者为7.1%,后者上升为8%。

6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也是恶化的,1995年为126,2006年为72,且恶化呈下降趋势,入世前的年均波动则小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分别为4.4%和5.6%。

7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从1995年的124恶化为2006年的95,但是恶化趋势有所减缓,其入世前的年均波动11.1%则高于入世后的年均波动7.2%将近4个百分点。

结论

第一,从贸易条件的变化分析来看,我国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从1995年到2006年处于下降趋势,但入世前则是较为缓慢地下降,幅度较小,入世后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于不同的分类商品,除了4类商品外,其他种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类、5类、6类商品的贸易条件在入世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第二,从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分析来看,入世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比入世前较大,这跟入世以后整体贸易条件的明显下降有关。从分类商品来看,2类、3类、5类、6类商品入世后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性大于入世前贸易条件的年均波动,这与这些商品入世后贸易条件的明显下降有关,3类商品(虽然未出现入世后的明显下降,但是其贸易条件入世后的变化幅度要大于入世前。0类和4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入世后的年均波动则小于入世前,而7类商品贸易条件整体上呈现正弦式的波动。

第三,结合我国入世前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性分析,可以看出,入世前后我国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和绝大部分种类的商品贸易条件是下降的,整体商品的贸易条件在入世后下降更为明显。入世后我国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和大部分分类商品的波动性大于入世前,且入世后的贸易条件出现明显下降的分类商品,其入世后的波动性也比入世前较大。

可见,入世前后我国整体贸易条件和分类商品的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研究入世对我国贸易利益和 经济 福利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入世通过哪些因素以怎样的路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产生了影响,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 文献 :

1.崔津渡,李诚邦. 中国 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

2.韩青.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基于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

3.胡飞.中国贸易条件变动及改善研究[j].安徽财经大学优秀硕士学位 论文 ,2007

贸易条件论文范文第3篇

张先锋(1968-),湖北兴山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摘要:文章运用1981―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实际资本存量的迅速增加和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Gmnger原因。文章据此认为,宏观经济内部失衡,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迫使企业低价出口,是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贸易条件;内外部均衡;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4-0020-06 收稿日期:2008-12-29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Prebisch和Singer提出“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以来,大量的文献就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进行研究。Findlay(1980)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或投资的增长不仅没有引起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改善,反而引起了贸易条件恶化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Singer(1999)等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替代出口初级产品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其结果只能是转换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价格贸易条件却在不断恶化。Sarkar(2005)的研究表明,韩国制成品的出口结构迅速高度化,其贸易条件却呈下降的趋势,制成品出口结构的改善对价格贸易条件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贸易条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张建华等(2004)将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归结为:进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状况、汇率和进出口商品的构成状况。曾铮、胡小环(2005)认为,我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位于产品内分工的低价值链部位,是造成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并存的原因。韩青(2006)认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外资企业出口是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最重要原因。王平、钱学锋(2007)认为我国长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韩青(2007)认为,实际汇率、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和贸易收支长期都在不同程度地恶化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其中又以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恶化效应最大。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一部分,而我国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内部失衡,因此,应把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问题纳入内外部均衡的框架内加以探讨。

二、内外部均衡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理论分析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在封闭经济中,国民储蓄必然等于投资,投资是储蓄转化的惟一方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储蓄=国内投资+经常账户余额,储蓄一投资缺口直接表现为经常账户余额。因此。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不断扩大正是国内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进而储蓄率高于国内投资率的结果。我国储蓄率偏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福利与社会保障被取消,另一方面,转型时期,我国的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及教育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由此导致预防性动机储蓄增加;第二,由于税收制度原因,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中,收入分配过度向政府部门和企业倾斜,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而住房、教育等价格的快速上升对一般消费品产生较强的挤出效应,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第三,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也成为制约消费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国投资率偏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国内过高的储蓄率压低了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水平,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推动了投资率的上升。第二,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出于经济增长、税收和就业的考虑,政府采取鼓励民间投资、激励外商投资、放宽金融政策及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激励投资率的上升。第三,国企投资体制改革不彻底,预算软约束没有根本消除。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不很充分,企业的所有者没有拿到应有的红利,这使得企业掌握的营业盈余比较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拥有巨大的土地出让收益,为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提供了资金基础。与此同时,政府投资低效率,为了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迫使投资率必须处于高位。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在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但是从长期来讲,过高的投资率会不断形成新生产能力,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第四,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较多。在消费需求不足、投资率偏高的情况下,大量过剩产品在国内难以找到销路,势必会低价涌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使我国出口剧增,在形成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此同时,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出口退税、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土地供给优惠政策、劳工标准偏低、资源环境的成本没有被企业充分内化等,一方面,这些优惠政策为企业降低成本,低价出口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导致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出口快速增长是以国内经济失衡为基础。以国内要素市场的扭曲和社会成本增加为代价,并伴随贸易条件的恶化和贸易磨擦增加,而贸易条件恶化,造成企业出口利润低下,工资增长缓慢,而工资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国内需求不足和内外部经济的进一步失衡。

根据以往的文献及上述分析,本文把影响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因素归纳为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贸易结构变动、汇率变动、加工贸易在货物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六个方面。

三、内外部均衡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本文中,货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分别用NBTT、INBTT来表示,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货物出口额(IPR)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供业制成品出口额(CPR)来衡量贸易结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用SITC5+S1TC7表示:用加工贸易总额/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IT/GT)来检验加工贸易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用货物出口贸易总额/GDP的比例(DFF)来表示国内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用TFP来测度技术进步,用实际资本存量代表资本积累,用REER代表实际有效汇率。

本文所考察的时间区间为1981~2006年,这一时期是我国货物及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本文的1981-2004年货物及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数据来自黄满盈(2006)的博士论文《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2005~2006年数据按黄满盈的方法算出,并以2000

年为基期调整而来。在估算实际资本存量(k)时,本文引用了汤向俊(2006)核算的1978-2003年我国物质资本存量,2004-2006年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由本文测算。具体方法如下:以1978年为基年,折旧率参考大多数学者的做法选择5%,本年K(1978年不变价)=上年K(1978年不变价)×(1一折旧率)+本年固定资本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对实际资本存量数据进行了统一调整。对于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本文运用C-D函数,假设中性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使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测算,通过回归计算得出ak=0.68885,al=0.3115,并进一步测算出我国历年TFP数值。本文REER的数据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国际金融统计,其它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二)货物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首先需要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只有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变量才可以讨论它们是否协整。本文对NBTT、IPR、CPR、TFP、RC、IT/GT、REER、DFr的对数值和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l。从表l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对数值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除InCPR在5%显著性水平上外,其它各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单位根假设,可见各变量的对数值均为I(1)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InNBTT、InIPR、InTFP、InRC、InREER、InDFT的ADF单位根检验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协整检验对滞后阶数比较敏感,滞后阶数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虚协整”。本文使用AIC、SC信息准则和LR统计量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标准。根据以上准则,可以确定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各方程拟合优度很好,回归残差序列均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由于协整检验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以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该VAR模型的滞后期应该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即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期确定为1。本文采用Johansen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迹统计量接受了r≤5的零假设。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接受了r≤4的零假设。综合起来看以上六个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即在95%的概率下,技术进步、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实际资本存量、实际有效汇率、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口货物贸易总额/GDP与贸易条件的变化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估计出的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式为:

InNBTT=1.553251LNTFP-0.186008LNRC+

(0.06979) (0.01170)

+0.356630LNREER-0.015025LNIT/GT+

(0.01643)(0.00905)

+0.273068LNIPR-――0.2029071nDFr

(0.00605) (0.01611) (1)

(1)式中括号内为标准差。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在同向变动关系中,TFP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远大于IPR对贸易条件的影响,TF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货物贸易条件变动1.55325个百分点;其次是实际有效汇率,REER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0.356630个百分点:第三是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的比例,IPR每变动一个百分点,NBTT变动0.273068个百分点。在反向关系中,首先是出口贸易依存度,DFT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贸易条件变动0.202907个百分点,其次是资本积累的影响,最后是加工贸易的影响。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InNBTT、InIPR、InTFP、InRC、InREER、LNIT/GT、InDPTX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对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根据VAR模型,利用AIC和SC准则对不同滞后期的VAR系统进行评价,得出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实际资本存量变化、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GDP变化与贸易条件的变动存在因果关系。加工贸易进出HI货物贸易进出总额、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不是贸易条件变动的Granger原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技术进步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在所有变量中,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大;第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降低是贸易条件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采取的人民币汇率低估政策在促进出口增加的同时,也导致商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第三,货物贸易出口总额/GDP、资本积累对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积累的快速增长,商品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第四,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对货物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表明,贸易结构的高度化并没有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

(三)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1 协整检验

时间序列LNINBTTJnCPRJnTFP、InRC、InMER、LNIT/GT、lnDFF的平稳性检验见表1,JJ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InINBTT、InlPR、InTFP、InRC、InMER、InDFT六个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估计出的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式为:

LNINBTT=0.462426LNTFP-0.119049LNRC

(0.25592) (0.12193),

+0.300990LNREER+0.433951LNIT/GT

(0.04188)(0.05451)

+0.613176LNCPR-1.0586461nDFT

(0.18020)(0.06810) (2)

(2)式中括号内为标准差。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贸易条件呈同向变动的关系,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GDP、实际资本存量的变动与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进一步对InINBTY,InCPR,InTFP,InRC,InREER、

LNIT/GT、InDFF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根据VAR模型,利用AIC和SC准则对不同滞后期的VAR系统进行评价,得出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5所示。从表5看出,技术进步、实际资本存量、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加工贸易进出H/货物贸易进出总额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GDP与贸易条件的变动存在因果关系。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与贸易条件的变动不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技术进步有利于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改善。加工贸易进出口占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例的上升有利于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改善,其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与加工贸易密切联系的FDI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伴随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贸易条件有改善趋势;第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GDP的变化率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在所有变量影响中,该变量前面的系数最大,货物贸易出口总额/GDP每上升1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恶化1.058646个百分点。同时,实际资本存量的增加也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第三,实际有效汇率的降低是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第四,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与贸易条件的变动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并没有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

四、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1981-2006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人民币汇率的低估,二是实际资本存量的迅速增加,三是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加。从理论上来讲,实际资本存量增加,改变了资本劳动的组合比例,有利于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应该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但由于我国相对需求不足,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投资和出口受到激励,投资与出口快速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造成了我国企业生产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迫使企业低价出口,引致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论文范文第4篇

有关传统数据表明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揭示了各国贸易利益的分配,但在现今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下,贸易条件的福利含义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最重要的就是,在改变了资本不流动的假设后,一国贸易条件的属地属性与一国国民利益的属人属性之间会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的矛盾。我们对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无计可施,可以通过投资一体化分散贸易条件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一国的总体收益。从分散贸易条件波动的风险考虑,人民币的逐步自由兑换可以增加我国在全球化中的收益。还有,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可以放松贸易的金融约束,从而促进其贸易开放度。

【关键词】

贸易条件;金融;投资

0 引言

贸易投资是国与国之间重要的联系之一,其核心就是为本国的经济利益合作和竞争的过程。实质其实就是贸易利益分割问题。但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假定只存在商品贸易而没有考虑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和贸易投资一体化迅猛发展,国际间贸易分工利益总量显著增加,也是的国际间的利益分配更加趋复杂,尽管这种贸易投资一体化活动产生的国际总利益不仅高于各国在封闭条件下生产交换的个别利益之和也高于要素不流动条件下各国通过商品贸易进行国际交换式的贸易分工利益,而且每个国际都能通过参与更深层次,更紧密的国际分工获得更多利益,但是贸易分工总利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各国参与分配的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

1 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来源

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基础是要素分工,是国际分工从以产品为界限的产品分工向以要素为界限的要素分工发展的产物。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主体是跨国公司,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贸易投资有关国家一般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要素参与国际迂回生产,并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就其来源看,还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利益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基础,使得国际分工利益整体放大在分析利益的根源时,不同贸易理论针对不同的贸易现象,有不同的介绍,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是完全竞争且不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现象,由于贸易按照国际分工各自产生具有比较封闭条件下各自产出之和为多,这样总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

其中一些分析还指出各国产生要素是形成比较优势和直接原因。而新贸易的理论,分析的是相似的国家质检以及产业的贸易现象,认为在规模寂静或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开展贸易后,贸易国总的福利水平会提高,贸易利益的产生不仅可能得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更重要是由于分工后产生集中,产生规模扩大,形成过膜经济,从而能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或增加不完全产业的竞争,促进同类产品差异化,优化资源配置,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觉并有多样化的选择,从而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不发达就是看人民的经济收入,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国家的经济也就跟着上去了。只有本国的经济进步了才能去更好的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从而引进别人的技术,别人的经济。

2 传统理论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利益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是麦克杜格尔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资本从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主要是各个国家之间利率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的。可是很多地方是存在的竞争的,资本的价格不是有一个人说的算,主要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决的。很多国家资本是很富裕可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低,价格很不是很高,很多贫穷的国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高,价格却非常的高,有时在价格的影响下,贫穷国家的资本慢慢的流入了富裕国家去了,导致了输出资本的边际生产提高,世界资源利用率提高,总产量增加,各国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麦克杜格尔模型包含严格的提前假设,在现实中这些前提假设有很多都是不成立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模型的基本逻辑,应当说,该模型对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都有较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许多经济学家还对国际直接投资利益的产生及相关方面做了一些更具体深入的分析。某些人认为,很多的公司会去果味进行投资,去赚更多的钱主要是因为它有自己的垄断行业,能够很好的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这是也就是为什么国家资本好的反而资本边际生产力高的原因。任何产品成熟起来,都会选择去富裕国家去投资,这样可以取得很大经济的利益而且能赚更多的钱,这也就是各个国家直接要去投资之前要做的分析等等。

3 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分配

对于各国来说,无论是民营企业,国企,最关心的还是本国从贸易投资一体化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就是贸易一体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利益分配基础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传统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分工变成了要素分工,这一改变及即使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在利益分配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就比如说一下几点:

3.1传统的国际贸易,是贸易国按照国际分工完全利用本国资源生产贸易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的贸易活动。现有的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等一般都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这些理论也就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即要素在国家间不流动,这样国家间不流动想进步都很难的。

3.2贸易的投资突显了贸易利益必定是要属于贸易国的国别界限的。有些贸易品是需要有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要素或中间投入品的形式下变化而来的,贸易品的成本不仅仅是贸易单个国家生产要素根本,而且还是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在内的多国生产要素下的产物。所以贸易国不能仅仅只在乎独享贸易利益,更要在乎贸易与各个国家的紧密关系。

3.3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有利有弊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价位的高低直就影响到得收入的最基本点,这是显而易见的,国内的产品出口的性价比高那GDP相应的就会增长,国内的生产量就会加大。生产量大了就代表着销售渠道也要跟着增大,不然会导致国家经济倒退,劳动者白费劳动力。

4 金融服务贸易与金融开放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贸易的开放是离不开金融服务的,他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专家都在探讨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之间的利弊问题,提出了很重要的看法,权威人士指出“入市不等于开放,加入WTO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这是一大误区” 因为在金融这个领域里我国还不是“孰能手巧”一定要脚踏实地的落实每一个计划,金融服务开放度的提高对这一行业的人士来说可是一大优势他提高了资金外换和产品出口安全控制度,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贸易信贷,而且会降低国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促进国际资本流动。Natalia T.Tamirisa的研究指出,对于银行、保险和证券投资,股票投资这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贸易来说不同行业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中国内地的保险行业就不是很乐观,这是一个高端的行业,但是他的人员流动量就很大,但是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保险行业就要比我国做的好的多。

很高的金融经济对贸易开放有着一定的的负向影响的,这代表着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不高的国家,其贸易机会的不需要用投资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说贸易和投资是可以替代的。所以金融开对放贸易开放是具有正面关系。我们需要利用他们的关系去制定更好的方案,提高国家的经济。

5 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

简单而言,国际经济活动上在于拓展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贸易的开放直接关系这经济增长的发挥机制,但是,很多国家的进京活动与国外的经济活动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要想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效果,主要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有进行了分析才能了解并且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货物贸易开放和服务贸易开放是贸易开放的两个方面。货物贸易开放,促使各个国家有了密切的销售往来,东西不仅仅只限于本国商品。服务贸易开放能增进各国之间的关系往来,不在闭关自守。

进出口伪报,是通过非法或虚假的经常项目交易向政府汇报确实有道的方式通过低开出口发票或高开进口发票,就可以实现资本的非法流出;反过来,通过高开出口发票或低开进口发票,就可以实现资本的非法流入。这是非法商家经常采用的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服务贸易中,很多的高端产品出;进口不上税偷谁的现象是很严重的,由于很多服务产品的价值难以准确确定或者是交易难以监管,更是为非法的资本流动提供了渠道。

6 结论

贸易融资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金融的发展包括了数量增长,质量的提高,总量运用的交易技术,交易机制与交易模式的创新,通过对贸易的增强,使得金融的渗透度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贸易发展越高,金融的效率就越高,反之,贸易发展越低,金融的效率就越低,贸易的开放是指一个国家从事对外贸在生产,加工,制作,分工,交易,等方面的国际参与程度,贸易的开放包括了,国际分工阶段国内市场的开放,本国贸易参与国外市场的程度,贸易政策的开放和与国际经济组织规章制度的趋同,这几方面都的认真对待才能有效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部融资是其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可以利用外来的资金调整自己国家的经济。所以,金融开放可以通过影响进出口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赖寒.贸易投资一体化下的贸易利益与金融开放[J].《学术界》,2006.1

贸易条件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持续的发展,累积了大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万亿美元的大关,2008年5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近1.8万亿美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已成为涉及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简要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就人民币升值,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1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

1.1背景

2003年,中国经济在扩大内需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带动下,经济保持年增8.2%的强劲势头。我国近10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目前已成为排在日本之后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的国家,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在长期内影响着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使得人民币面临着长期持续的升值压力。

1.2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和整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国外要价合理让步和对我发展整体有利为前提,我国政府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它标志着中国在迈向真正有弹性和可浮动的汇率制度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历史一步。在公布了这一政策后,人民币持续小幅度升值。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利弊影响

2.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长期以高能耗,低效益,技术含量低,甚至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低估人民币币值,鼓励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虽然赚取大量外汇,但回报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资本积累相当困难。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尽管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技术、管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是我国向更高的技术领域、更高的产业层次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可以生产更高技术要求的产品,扩展市场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的商品价值,还可以开发许多原材料替代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尤其是外汇资本的投入。现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美元价格的设备转换成人民币要少得多,引进投资品的成本变得相对低廉,同样的专利技术、同样的先进设备,却只需支付相对低廉的成本,这将大大调动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购买新技术专利的积极性,最终将会加快我国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贸易结构调整并激发其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币升值可以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要素价格,对于国内那些利用较多国外资源、较多地进口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是一定程度上的鼓励。相应地,人民币升值起到提高与出口相关的各要素价格,也就是说对那些以大量资源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为竞争优势,附加价值较低竞争力不强的出口商品,相对于高附加值出口商品起到更大的抑制作用。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和产业技术的提高。

(3)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

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2003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4.7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9.7,贸易条件指数为95.4%,低于上年的98.8%。这就是说,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下降,即我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国民福利向外流失。人民币升值可以促使我国企业做出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加速先进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改善贸易条件,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减轻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使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成长。

(4)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减少反倾销诉讼。

我国出口增长长期快于进口增长,在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经济内外部失衡风险增大、一些国家还越来越多地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商品出口设限,贸易磨擦频繁发生。中国近几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近10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贸组织成员中遭受反倾销投诉和调查最多的国家,大约占世贸成员投诉量的三分之一。就近一、两年的国内外市场形势看,我国出口增长速度略微放慢一些,进口增长适当加快一些,总体上有利于缓解这类矛盾和问题,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

2.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1)人民币升值会促进进口进一步增强,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大消弱其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使国内大量相关企业面临优质进口产品的更大冲击,同时,出口企业在价格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被大大削弱,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导致自身贸易条件恶化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

(2)人民币升值过快过猛,将造成我国出口的大幅缩减,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人民币升值过快和幅度过大,一方面,可能造成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这样不仅对资源性、低价位和低附加值商品,也会对整个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以及就业造成较大打击;另一方面,是可能刺激一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甚至引起一定的通货紧缩。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多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造业及电子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主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于其产品相比其他国家同类产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产品之间差异化程度小,相互替代性强,这些行业的产品出口价格弹性较大,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这些行业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1-7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754.70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7.55%,增幅同比回落约7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出口退税的减少。

(3)人民币快幅升值挫伤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国内,而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在中国国内销售外,一大部分份额都用于出口到国外。这一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我国总出口额中的一度保持了较快增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受此影响,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影响对我国“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4)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

我国一些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期较长,一般从签约到交付使用大约需要5-10年,而付款时间可能更长。如果人民币保持不断升值,企业对远期汇率水平难以预测,目前金融机构现状是一般只提供一年左右的外汇对冲工具,所以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以及规避风险的成本将较大,这将不利于我国出口大型成套设备。

3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人民币升值对一国经济发展存在以上诸多负面影响,从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来看,就人民币升值,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3.1降低国内企业对外贸的依存度,积极扩大内需

我国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企业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注重内需的发展,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

3.2努力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增强外贸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和途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我国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匮乏,使得众多外贸企业缺乏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渠道。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应着力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增强消化汇率升值而带来成本的风险的能力。

对于那些单纯以自己的成本和资源来获取比较优势的外贸出口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对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应着力提高其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3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

(1)对出口退税率要进一步调整,对那些高能耗低附加值商品要减少出口补贴。税率下调会使我国的出口增长放慢,从而使得经常项目余额减少,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合理控制、适度利用外汇储备。从微观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大量外汇储备来进口石油、粮食、矿砂和技术设备等我国紧缺资源和急需技术,这不仅可以缓解因大量外汇储备所累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最终促进对外国的产品出口,从而充分发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有利作用。

(3)转变观念,转变只重视出口,忽略进口重要性的唯顺差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巨额的贸易顺差,为缓解这一压力,消化庞大的外汇储备。就要加大进口力度,进口时必须首先考虑进口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及相关技术和不可再生的生产资料,如石油、铜、铁矿砂等我国稀缺资源,保障国家安全作必须的准备。超级秘书网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得出,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善贸易条件、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原有模式的出口大幅缩减,对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影响。面临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现有阶段,人民币升值需要与国内的市场利率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规避其不利影响,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国际贸易顺差,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