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书香校园申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校与家庭沟通
为了让“书香家庭”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庭”,学期伊始,学校就积极与各个家庭结对子。
首先,学校向“书香家庭”推荐阅读好书。适合孩子年龄和心理成长的书,才能让他们感兴趣,也才能真正滋养他们的精神。因此,我们学校利用校信通短信,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鼓励学生每人带一本课外书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每天多读课外书,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带头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常和学生交流、探讨读书心得,尽量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快乐。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阅读兴趣,开始给孩子们推荐整本书,我们先后推荐了《童年》、《唐诗300首》、《名人传》、《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爱的教育》、《昆虫记》等等。今年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和写作兴趣。孩子们怕写作,主要是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我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帮助孩子积累素材。
二、倡导亲子共读书活动
其次,积极倡导亲子共读活动。2016年3月,开学之初利用家长会,老师讲解班级微信的好处,并一一介绍了加入班级微信的方法,建议家长开通微信。班级微信就是学校和家长、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家长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疑惑和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提出班级建设意见或建议。
我校一直要求亲子共读好书,每天都布置有读书任务,要求每天读书半小时,并由家长签条,督促孩子读书。充分利用校讯通向家长们发送短信,或通过家长会讲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为孩子阅读
提供有利的条件,督促孩子坚持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多和孩子一起读读书,并跟孩子交流读后感,以自己的读书热情去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并全程记录共读全过程,把读书感悟写在微信上。
三、活动反思
本次“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从制定方案、宣传发动到评选结束,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从上报材料来看,差距较大,总体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
(1)家长的重视程度和在准备材料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否认,本次活动的出发点是正向的,但家长对此次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却千差万别。有自始至终就非常支持重视且按学校制定的实施方案真正付诸行动的,如五年级冯晨好家庭、六年级冯玉霖家庭他们申报材料的内容和时间上就能证明。
但大部分家庭的申报材料,是在学校或班主任的督促提醒下才做整理和准备的。缺少了评选细则中的好几项内容,如亲子读书计划、亲子共读相关记录、孩子的读书心得或小练笔等等。还有部分家庭虽然重视,但在准备材料方面没有经验,无从下手,也有的家长在编辑材料方面有一定难度,不会把图片、孩子证书的影印件等整理到一个文档中。
(2)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惑。有的家长对这项活动认识不够,有些家长因实际困难不能与孩子一起读书;有的家长坚持的时间不长,一天、两天可以,一星期、两星期还行,可是时间长了就坚持不下去了。有的家庭藏书数量还远远不足,条件差一点的甚至没有孩子的读书角,读书体系还不够健全,书香家庭的读书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3)作为学校,我们能体谅不同家庭的不同表现,因为家长在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决定了在申报材料方面的参差不齐。
(4)作为家长,也应总结反思一下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真正为孩子的读书、成长,为争创“书香家庭”尽到心力了吗?是心有余力不足?还是根本就没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如果每位家长能跟孩子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您就不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孩子苛刻要求或求全责备了。
四、活动收获
(1)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书香家庭”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辅导能力越来越强了,亲子共读,丰富了家庭文化生活,读书活动让不少学生家长放下扑克,丢掉电视,离开电脑,和孩子一起走进了书乡,每天晚上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的视野都开阔了,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2)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评出了优秀“书香家庭”。六年级的冯玉霖家庭光荣的被学校授予“书香家庭”称号,并颁发了《书香家庭》证书。家长感言,说这一次的活动,再次重温了他们童年的读书梦,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书香的魅力。“书香家庭”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读书兴趣,实现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与学习、阅读与生活、阅读与成长的融合。此次活动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都获益匪浅。
五、活动感言
2005年,郭云海校长在学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经过八载耕耘,和谐教育已经成为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鲜亮的办学品牌。
时代对教育的适切召唤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建校二十余载,由于地处经济实力雄厚的广州开发区,从建校之日起,就担负着“以一流教育匹配一流园区”的重任。相应的,其配套设施也相当完备而先进。
从2005年起,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开始从全国各地招聘优秀教师。
至此,学校已具备了相当优越的办学条件。寻找合适的路径,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成了刚接任的郭云海校长日思夜想的问题。
其时,改革开放渐趋深入,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洪波涌起,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碰撞、融合,形成了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等等许多新的理念,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引发了郭云海校长的深度思考。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郭云海校长觉得,学校教育的受教者是人,施教者也是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始终应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但我们当今的教育经常忽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忽视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的提高,忽视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模式单一、内容统一、标准唯一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由此郭云海校长认识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不但需坚守,而且要深化。
就在此前不久,学校刚刚经历一场由于广州市区域调整,开发区并区带来的阵痛。这场阵痛让郭云海校长深深地体会到,把老师的事情揣在心里,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爱来教,学校教育才可能成功。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郭云海校长深刻地体悟到,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事物发展总是从繁难到简略的过程,删繁就简也是教育的至理。
说到底,教育并不复杂,就是一种朴素的成长,不需要额外添加什么,按照它本原的路径,保持教育自在、和谐的态势,就可以看到绚烂的景致。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郭云海校长也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2005年,学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并于2008年开始正式实施“和谐教育”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和谐校园文化,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至此,学校发展脉络逐渐明晰,走上了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管子》有云:“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意思是:有道则和,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和合”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
从美学的角度看,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简言之,和谐教育就是教育诸种元素协调发展的教育,是运行方式上具有“完美”意义的教育。
这是郭云海校长最初选择“和谐”的理论承接。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的到来,“和谐”更成为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师生们的行动风标。
让齐步快跑成为和谐的景致
和谐教育,首先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校园关系。在诸种校园关系中,郭云海校长最为看重的,是良好的教师关系。
教师强,则学校强。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赖以发展壮大的根本。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很多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有时难免发生竞争或碰撞。如何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关乎和谐教育能否落实。
郭云海校长的办法是给他们一样的舞台,让他们齐步快跑。这种公平起跑的机会,创造了和谐友好的竞争氛围。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有一个传统,每年都要“导演”一个经典美文诵读节目,并代表本区参加广州市的经典诵读比赛。由于事关学校声誉,此前一般都由有经验、能力强的教师来承担此项任务。这就在事实上让其他老师失去了机会。郭云海校长让老师们改变做法,每年都由五年级师生领受任务。这样,由于班主任是循环担任,每位师生就都会有机会参与编导与表演。
刚到开发区一小任职时,郭云海校长发现学校的学科发展是不平衡的,语、数、英具有明显的优势,科技和艺术学科也频频参加重大赛事,唯有体育学科,参加竞赛还没得过名次,在区运动会上甚至曾创下总分“0”的记录。这就造成了各学科间事实上彼强此弱的印象。
郭云海校长要让他们一样“强”。他和体育老师们一起查找原因,结果发现学生训练不得法。他让体育老师想办法加大训练量,不断创新,体育竞赛立标。一年后,学校体育屡获殊荣。
郭云海校长不光在学科发展上高瞻远瞩,在后勤保障上也想得深远。
2009年,郭云海校长要求食堂人员准备参加评A级。校园内外一时飞短流长。按要求,学校食堂达到B级餐饮卫生标准就足够了,评A级完全没必要,且评上A级后还“后患无穷”,逢查必检,这无异于自找麻烦。
但当学校所有学科和部门都获得过荣誉,都得到过工作被认可的激励,教师们心里那种“完美”的满足感是非比寻常的。
而今,在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单纯的荣誉、奖励已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即“我的价值在哪里”已成他们内心更为急切的追问。
精神境界的提高,还跟他们考核机制的改革有关。
尽管人人都有了一个舞台,但上这个舞台得有时间和学生的配合,所以有一段时间里,教师为了一时的荣誉或学科成绩,可能抢学生、争时间,导致了另一种不和谐。
改变评价主体成了唯一的办法:只奖第一,不奖第二;只奖团队,不奖个人。
这种类似利益共同体制度的建立,让教师们认识到“单打独斗”的时代结束了,不协作互助,不关注每一个个体,已经行不通了。
换言之,不和谐就不行了。
由此带来的改变是教师学会了在教育教学“技术”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挖潜力。与此同时,也更加懂得了互相理解、宽容、帮助、支持的可贵。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教师走上了和谐互助的良性发展轨道。
为什么让教师齐步快跑?
郭云海校长总结说:“只有好的关系,才会有好的教育。好的教师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也是和谐教育的一个要义。”
2005年,广州市准备挑选一批英语骨干教师,选送英国学习深造。尽管当时开发区师资力量平平,基本没有被选上的机会,但郭云海校长听说后,觉得是个好机会,于是千辛万苦争来一个名额,经综合考虑,选定卢焕玲老师作为“苗子”,送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三个月。
临走前,学校给她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等学习用具,并要求她住在当地居民家里,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熟悉他们的语言习惯。
学习归来后,卢老师深感自己备受领导关爱,更加发奋图强,以起到“表率”作用。2006年,郭云海校长指导卢老师对照特级教师评审条件,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并在递交材料的前一天,亲自为卢老师修改送审材料至凌晨两三点,结果一举成功。这对于当时还很不自信的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的教师们来说,不啻是一支兴奋剂。
这之后,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的教师们频频参加各种比赛,屡屡摘桂。
一次无意的“挑战”, 打开了教师发展的一扇大门。
2010年,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的另一名英语教师黄小燕参加广东省特级教师评审,同样顺利通过,当时只有34岁,是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时至今日,在萝岗区举办的四届中小学“十佳教学能手”评选中,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有9名教师获此殊荣,其中4名位列第一。
郭云海校长心里很清楚,这不是偶然因素起作用,更不是“公关”的结果,而是学习力的胜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事实上,在每年的评选中,郭云海校长都要求教师们集体参与后台工作,准备资料,研究程序,掌握规则,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由于办法得当,短短几年,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就培养了2位广东省特级教师,6位校长,6位后备校长,4位市十佳教师,还有一批市区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
毕加索说:“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教师的成长,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和谐的教师关系。
事实上,在评选的背后,是郭云海校长赤诚的襟怀:“做教师生命中的贵人,成惠人达己的事。”
而今,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的每位教师都热爱着自己的事业,魂系学校,心情舒畅,团结进取。
德育也可以是圆融的艺术
当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而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
这是郭云海校长重视和谐德育建设的动因。
和谐,形态上应是一种圆环,一种没有残缺的完满。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运行高效,协同一致,全方位育人,这种体系才能是和谐的。
追求细节完美的郭云海校长,自然也希望德育也是和谐圆融的。
在他看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社会同心、同向、同步教化育人,是学校和谐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
为了实现“和谐”的德育,郭云海校长和老师们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和谐联动,整体育人”的德育理念,大力建设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实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
他们首先在时序上进行了整体设计。
郭云海校长认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只有契合了他们的成长特点,教育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措施,应该是有时序性的。
比如,一日常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学校就设定一个行为习惯教育月,教育孩子们轻声走路、轻声说话、轻摆物品,说话文明、做事文明、待人文明,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尊敬他人,如此等等。
这种“一日规范”的系列德育活动,以得促德,确保了德育的常态化和有序性。
在年度德育系列活动的设计上,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并不是完全结合重大节庆日或纪念日,而是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比如开学的第一个月,学校重点抓学生的一日常规,因为假期生活没有规律,学生心思还没有回到校园生活上来。这个时候他们就抓常规,直到学生行为习惯恢复正常。这是让学生从动到静的过程。
从第二个月开始,各种活动就要正常开展了,因为经过一个月有规律的学习,学生们的心理已经沉静下来,活动可以活跃他们的精神状态,使他们重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这是让学生由静到动的过程。
如此动静交替,交互作用,使学生松弛有度,学养两全。
在活动的具体设置上,学校主要结合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项目或比赛。近几年,学校每年都应邀参加广州市跨年晚会,2011年,还应邀在英雄广场参加了广州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了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另外,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在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每个年段的德育工作都有重点。一、二年级孩子小,主要学习一日常规;三、四年级孩子懂事了,重点进行感恩和社会公德教育;五、六年级的孩子心思开始变得复杂,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励志教育。
如此科学合理的德育活动设计,很好地整合了一日、一年和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体现了螺旋上升的规律,实效性很强。
和谐教育在内容和途径上必然是协同有序的,因此,郭云海校长指导教师们逐步完善了德育课程体系,使各课程之间运转协调、步调和谐。
具体来说,就是在开设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例如,学校一直重视科技教育,是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争当小实验家”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广州开发区科技协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利用这一优势,学校编写了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的科技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培养了学生可贵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又如,学校精选国学经典作为诵读内容,设计了详细的诵读课程,纳入常规管理,每天利用早读15分钟的时间齐声诵读,同时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组织师生和家长代表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今,国学经典诵读已成为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的一大特色、一道风景,在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完善道德品质的同时,也推进了学校品牌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写字课程”编印了6个年级12册的“席殊汉字正写法”校本教材,在引导学生规范写字、培养审美情趣的同时,养成细心、耐心、恒心等良好品格。“每周一歌课程”精选部分革命传统歌曲,经典传唱以及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适合小学生的欢快校园歌曲,使革命歌曲和中华传统代代传承。
这种德育课程体系的逐步建设和完善,为学校的德育活动提供了内容、方法、时间和空间,确保了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
由于学校每天的课程设置和安排都考虑了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动静结合,让孩子在合理释放多余能量的同时,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形成品德,促进了师生协同发展,实现了整体育人。
作为和谐教育的引导者,郭云海校长尤其重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们通过建立家长亲子沟通工作坊、教师心理沙龙、学生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制度,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促进理念认同和精神统一,推动了“和谐教育”品牌的打造。
总体而言,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的校本课程设置是在“和谐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样式和力量的有机融合,兼顾了各科内容,培养了学生求真、尚善、崇美的精神。
和谐德育要求空间上是全景覆盖的。据此,郭云海校长认为,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是德育主体,都担负着德育的责任。
同时,学校认识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尽管与外界接触较少,但其成长仍然会受到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建设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生活环境,促进各种教育力量的互动协同,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2005年9月,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为了突出其作用,学校大力创新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努力把家长学校办成学校主流文化的传播场所,成为推动学校教育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