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致谢一: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衷心感谢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为我们辛勤授课的安泰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正是老师不辞辛苦的教学,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感谢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时间评阅和评审本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关键词:高校;双专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11-02
双专业,又称双学位或第二专业,通常指在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全日制再主修另一学科门类本科专业,达到某高校规定条件后,被授予第二学士学位。我国的双专业起步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各种社会制度日益完善。国家急需一批跨学科高层次的特殊专业人才,以满足目前的需要。为了快出人才,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第二学士学位与辅修二学位的教育政策。目前,在我国本科制的高校中开设双专业已较为普遍。
在浙江财经大学,这一制度已实施几年,《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修读双专业实施管理办法》(浙财院[2011]64号),对选修双专的宗旨有明确的表述: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势,实行各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第一专业的同时,攻读双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工作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增强办学活力。可见,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制度。
一、高校双专业教育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学生选修双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要归结于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学校盲目扩招,很多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供大于求,人才过剩,使得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双专业,热门专业,从而提高就业率。
其次,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双专业,即在本科学习期间(或适当延长)完成两个跨学科专业的学习,获得两个专业的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目前双专业教育已经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很多学生通过学习双专,扩大就业渠道。
再次,一些学生由于高考考得不理想或者是填报志愿的盲目性,进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对本专业学习失去兴趣。这些学生通常希望通过双专的选修来弥补高考失利带来的遗憾,也为大学的学习带来一些动力和乐趣。
最后,大学生经过12年基础阶段的教育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大学阶段各种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三级证书等)几乎人手一份,已经不能作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用人单位只能从其他方面来考察学生,因此选修双专成为学生增加本科文凭含金量的重要手段。
由于以上原因,双专不但被学生看重,各个高校也在不断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保障双专教育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的本科全日制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双专,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双专的开设的确带来了成效。
(一)缓解本科专业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国家包分配,转向通过“双向选择”就职于多元化的工作单位,这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双学位制之后,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学科较全、门类众多的资源优势,开设面向市场双专,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分流到辅修专业去学习,使长线专业既减轻压力,又适应市场需求。
(二)促进了学生的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入校后有转专业的机会,但是条件很苛刻,很多学生只能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上熬四年,这就给自主性学习带来了障碍。双专业的设置满足了这部分学生的要求。双专业教育有助于缓解学生因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而带来的问题。另外,它有助于打破学科专业障碍,逐渐淡化专业色彩,有利于突破原有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自身优势,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
二、双专业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浙江财经大学,选修双专刚实施几年,在这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完善这一制度。
(一)对双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目前为止,学生选读双专之前无选择地从各个方面咨询相关情况,在面临选择双专时一方面是和家长沟通,另一方面是向学长咨询。家长会建议学生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学长则从课程好不好通过考试,学位好不好拿的角度给咨询者建议。因此,学生或者选择就业热门的专业,或者选择好拿学位的专业。例如:会计、国贸等,很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管自己的学习兴趣如何,也不管学习能力如何。
(二)本末倒置
许多学生在选择双专之后把大多的精力都投放在其中,疏忽了对本专业的学习,拿双专为借口在专业课上请假,专业成绩节节下降,反而影响了正常学位的获得。据笔者对学生的走访,发现学生对双专的学习都是疲于应付,这势必影响本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学习内容流于肤浅
据调查,大学的双专课程都是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授课的,基本上在双休日和晚上。一方面,教师一周的课程完成之后体力精力都比较疲乏,双休日还要上班,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学生在双休日上课大多心不在焉。另外,双专课程的教课内容相比于专业课程也浅显很多。学生真正学到的双专内容其实并不多。
(四)学习氛围不够
选修双专的学生大多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彼此之间不熟悉,下了课各自分散,因此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也无法和同学探讨。这就使双专的学习只是在课堂上和考试前,平时只能靠自己自觉来学习。其结果,虽然选择热门双专的人很多,但真正钻进去学习的人很少,学习的成效也大打折扣。
三、完善双专业制度的发展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不单浙江财经大学存在,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就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法。
(一)增加学生对双专业的了解渠道
即在学生报双专之前应举行一个说明动员会,把开设的双专具体情况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把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将开设的具体科目向学生说明,使学生清楚每门双专课的课程设置,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还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荐不同的专业。对本专业学习自顾不暇的学生应坦陈选修双专对他们的利弊,让他们作出适当的判断,避免选择上的盲目性。
(二)加强监督和督促
第一专业的教师应时刻提醒选双专的学生不要疏忽了本专业的学习。目前从笔者所教授的课程来看,在大一阶段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一旦到了大二,选了双专以后,上课时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也有下滑的趋势。这说明双专的学习也需要占用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如果不安排好学习时间,很容易干扰到主专业的学习。尤其到高年段,面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更要提醒学生不能拿双专为借口来敷衍专业课。
(三)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提高双专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要从教学管理上入手。在排课上尽量合理化,不要占用太多的休息时间,学生休息得好自然学习劲头就足。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双专学生的特殊性,在教材选择和课件制作上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双专也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教师,建立选择同一双专的学生之间的联系,多组织课下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建立良好的双专学习氛围。这样学生遇到学习问题知道向谁请教,遇到困难可以和同学一起解决。
(五)缩减双专人数,保证教学质量
从目前的双专选择来看,报热门专业的人数特别多,一般安排的是大班授课。一方面大班授课教师压力较大,很耗费体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经常躲在后排做其他事情。因此,应适当地减少热门双专的选修人数,采取小班化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给双专业授课的教师一般课程量较多,利用业余时间授课精力不济,导致教师疲于应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适当安排平时课程不多的或者精力充沛的年轻教师来担当。
总之,双专业制度在我国高校已实施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今后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但好的制度如何实施,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是我们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浙江财经大学双学位制存在的问题不少,这不是个例,而是国内高校双专制的通病。因此,我们更应该把这些问题拿出来分析解决,而且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应把每个工作环节切切实实地做到位,使这一制度真正成为惠及学生的制度,从而使高校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丁善耘.对我国高校第二专业现状的思考[J].河南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朱秀娟.高校第二专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J].高教与经
济,2008,(1).
[3]王红玲.我国高校第二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
[4]李莉.我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
[5]粘永昌.高校第二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6]陈斌岚.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第二专业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
关键词: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大量的本科生涌向劳动力市场,本科生“就业难”“就业差”“就业等于失业”等现象凸显。诚然,现今的本科生确实比往年多,但随着经济发展,就业岗位也在日益增多。伴随着“就业难”和“就业差”,“有业不就”的现象也层出不穷,高校在提升本科生就业率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如改变思路、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很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改变本科生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精细化就业指导,顾名思义,是面向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群体,除了给予普遍的、常规的共性职业指导和培养外,还需要分门别类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资源匹配,对学生做精细培养,不仅达到使学生成功就业的目的,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还能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模式或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思想,是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也是将本科生的成长成才看成是第一要务的人本思想。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以及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可能的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模式或方法:
一、更新就业观念,变“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
1.不断解放思想,提高学生就业的自觉性
在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接收的信息较多,各种思想充斥在学生的周围,让他们很迷茫。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读大学是为什么、大学毕业后干什么的问题,更对今后的就业一片空白。他们整天按照课表上课,而没有从思想上认真考虑过四年后或者长远从事什么行业或职业的问题。因此,学校作为育人之地,需要先从思想上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场意识,让学生树立职场目标和今后的奋斗目标,让他们从思想上的无意识变为有意识,日常行为中的无目标变为我要奋斗并不断取得进步。
2.强化思想引领,减少学生就业的盲从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南,具有先进创新就业思想的人,必定在职场也会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但现今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盲从就业,缺少思考和观察,常常是两三个人签约一个公司,随后更多的学生蜂拥而至,一起签约该公司。殊不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公司,经常出现某些学生在公司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转向其他公司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在签约时根本没有思考,没有从思想上重视,随大流现象严重,根本不考虑为什么签约,进什么岗位,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职业指导中,需要加强思想引领,教会学生去思考,在面对就业时关注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就业岗位等,更好地给自己定位,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企业,减少盲目就业现象。
3.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想法多,就业观也较为多元化。在他们中间,急功近利的想法多,努力勤恳苦干的想法少,找份稳定工作的想法多,扎根基层的想法少。这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他们总以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为目标,一旦就业目标没实现,就业深陷失败的泥沼。从这方面讲,高校更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懂得从基层做起的道理,求真务实的重要性,更要明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业的道理。另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涵养,让学生稳定地在企业干下去,做出成绩,更快地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带动周边的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不断进取,为单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细化就业指导内容,将“课堂指导”拓展到“实践指导”
1.加强课内实践指导,丰富课堂职业指导内容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单纯地讲解较多。大多数学生对单一的说教有较大抵触情绪,即使教师讲课的内容很丰富,学生能专心听讲的也很少。其实,在就业指导课上,学生更希望得到的指导多为简历如何制作、介绍信如何写、协议书如何填写以及面试时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非常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程以从单纯地讲解走向实践指导并重。这也要求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能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填写相关的就业材料,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筛选就业信息,甚至在课堂上模拟就业面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职场面试的实战技巧。另一方面,邀请往届的毕业生做经验交流,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专家给予现场交流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内实践指导形式。此外,在就业指导课中,让学生作主讲人,其余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互动的形式也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这可以让学生主动强化自己的就业技能和积极参与职场的实践。
2.开拓课外实践指导,不断创新职业指导新形式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较关注毕业生是否参加过课外实践或者在读书期间是否参与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其实,用人单位关心的就是招聘的学生能否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缩短培训时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更快地让毕业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鉴于此,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而不是那种毕业后还需要到技校去回炉的半成品。因此,高校应当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到相关专业的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去。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加深用人单位和学生、高校的交流,让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同时,用人单位可以尽早在高校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学生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定向培养,学生也可以加深对用人单位具体岗位的了解,排除自己在未来职场上的迷茫。
3.注重细节与过程,将职业指导贯穿学生本科教育的始终
据了解,更多的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课程从大四向低年级倾斜。也有不少高校提出从大一学生入学就进行职业指导,其职业指导的时间跨度应涵盖到大学生涯的全部,改变以往只有大四才有就业指导的突击教育模式。这说明职业指导应贯穿本科生教育的始终,应像基础课和专业课,甚至选修课一样被学生所选。因此,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从专业课的角度去规划,让它既像其他学科一样存在课堂教学,又有实习环节,更可以在大四阶段如其它学科一样做毕业论文。只有将就业指导切实地加入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并且根据专业差别做适当调整,让它成为各个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实实在在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得到赞同、认可和固化,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能。
三、齐抓共管,整合资源,合力优化职业指导
1.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性,以专业为依托进行职业指导
按照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的形式,更多的代课教师是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其实,这种代课模式忽略了另外一支活跃的、优秀的职业指导力量,那就是专业课的教师。不少专业课教师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有着合作关系,他们深知某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将这部分教师纳入职业指导的行列,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需求信息,企业实习的机会甚至是顶岗实习的机会。此外,依托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很多学生可以在较低年级(大二或者大三)得到在单位实践的机会,学生能尽早地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科课时,要或多或少地带入职业指导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得到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
2.联系社会资源,开展校外职业指导
在学校之外,还有社会上的职业指导资源,如职业介绍所、中介机构或社会保障局等机构。这些社会资源所提供的职场信息可能比学校更为迅速、精准,更能全面反映市场对求职者数量,所需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这些社会机构每天工作的重心就是处理求职者和企业之间人才供需方面的工作,他们的就业指导更富有实战性、实用性。因此,可以利用社会上的职业指导资源,广泛开展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共享职场的信息(求职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里给学生讲解有关求职技巧、就业法规、劳动保护等方面较为实用的信息。他们的案例更加具体和贴近生活,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工农业生产的实际。通过他们的指导,学生更能了解书本上的职业指导(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上的职业指导的异同,更能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自己的就业目标更贴近实际,从而更切实际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利用亲属、朋友等人脉资源,用切身实例实施职业指导
每个人身边都有不少的人脉资源,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将会给职业指导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众所周知,知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因此,用好人脉资源是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身边不乏成功人士和大量的成功案例,利用好成功人士的经验将对职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之外,成功人士也会为我们创造大量的就业信息和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跑,能赢在起跑线上。同时,他们的推荐意见,对于用人单位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对于成功应聘某岗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今,就业压力一年高过一年,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是未来职业指导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更全面、更专业、更深入地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各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或者团体,都在不断探索精细化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相信在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中,精细化职业指导将会更加精准地为未就业、再就业,甚至在职人员,量身打造一套特定的职场方案,让未就业人员就业更成功,在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小燕,尹杰.“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初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06):89-91.
2015年6月,韩洪刚大学还没毕业。在被校医院诊断为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后,他回到宿舍看到室友,突然就哭了出来。
同年7月2日,他在北京入职、安顿,之后立刻去了医院再次检查,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和韩洪刚的初次见面是在北京芍药居地铁站旁的一家咖啡馆。在约定时间晚上8点又过了40分钟之后,他回复我说,到了。
我到门口去接他。他在微信上说,看到了吗,一个刚进门的胖子。我扭头确认看到的就是他。从一个媒体看片会匆匆赶来的韩洪刚,目前是商业新媒体《好奇心日报》的电影记者。
很难把眼前这位戴着眼镜、胖胖的、挂着一脸笑容的小伙子和抑郁症联系起来。但他并不避讳且颇为真诚地告诉我,确诊后他曾断断续续吃了近半年的药,最近因为失恋,病情复发,他又重新开始吃药了。
得病的何止一个韩洪刚。
如果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抑郁症”3个字,时下会出现8530万个结果;输入“心理咨询”4个字,会出现6890万个结果;输入“心理治疗”4个字,则会出现2040万个结果。据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姜涛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远超9000万人,有近1.58亿人患有各类精神疾病。
隐秘而旺盛的市场需求正在催生大量心理服务机构的涌现。
黄伟强在心理服务行业已经工作了12年,由他的团队着力打造上线的壹心理,更为强调心理科普的重要性;前高校教师简里里离职创业推出的简单心理,希望成为心理治疗需求者与心理咨询师对接的平台;暖心理创始人金Z早年曾遭遇心理疾病的重重困扰,治愈之后决定投入该行业,帮助更多在灰色地带彷徨不安的人;InMe心迹创始人许瑶已带领团队从轻服务入手,逐步切入到了心理咨询市场;前情感类节目主持人青音的创业项目一启动即受到无数粉丝的垂青;初心客厅创始人舒翔聚焦女性用户早期心理危机,且已初步探索到可行的商业模式……
如今,亲子心理、情感咨询、情绪解压等诸多细分领域已有无数创业者快速进入。过去两年间,国内已有数十家心理类创业公司成功拿到了融资。
但他们无疑也正面临着同样的棘手问题,比如心理学在中国仍普及不深、大多数用户付费意愿不强、社会大环境不重视甚至不支持等。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被认为正处在一个升腾在即的风口之上。
心理咨询服务在美国的发展轨迹或可为当下中国提供些许借鉴。1965年,美国人均GDP攀升至3000美元,此时心理咨询服务开始起步;1976年,美国正式推行心理咨询师注册体系,市场爆发。一个被认为具备参照意义的数字是,1976年,美国人均GDP在7000美元上下,而2016年,中国人均GDP恰好刚刚超过7000美元。
恩颐投资全球合伙人、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认为,虽然心理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尚处早期,但需求是巨大的,许多机会仍在摸索中,而互联网必将在未来行业演进道路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初识抑郁
2015年年初,韩洪刚第一次隐隐感觉自己的状态不大对。“不开心,容易累,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同年4月,他到北京实习,住在朋友家的沙发上,因为和朋友生物钟不太相同,作息有些紊乱。中途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他经常在厦门和北京之间穿梭往返,加之出国、找工作都不太顺利,在6月初回学校参加一个连续两天熬夜的学生活动后,他觉得自己已经把精力全部耗光了。 黄伟强在心理服务行业已经工作了12年,由他的团队着力打造上线的壹心理,更为强调心理科普的重要性。
一天,韩洪刚在学校餐厅吃早饭,在听对面患抑郁症的好朋友描述自己的症状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好像并无不同。回去之后,他开始上网翻阅资料、对比症状,发现自己非常符合抑郁症的病情描述。随后他去校医院问询,校医将之归为“毕业综合症”,“也有可能是抑郁症”。
韩洪刚并不介意向别人讲述他的病症。在校医初诊后,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结果他吃惊地发现,不少师友和他一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24岁的pumpkin(化名)看起来是个开朗阳光的女孩子,齐耳短发,面容清秀,聊天过程中她一直保持着微笑。
大学毕业两年来,pumpkin一直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工作称得上清闲。偶尔,她会跟朋友抱怨一下公司的同事“很没意思”,平时没事儿时还会跟朋友去LiveHouse嗨一把。相熟的朋友普遍认为她是活泼乐天的。
但这只是表面。pumpkin说,她从小就发现,自己的“开心点”很高,可以说几乎没有――经常觉得一切都好无聊、好没意思。在朋友面前,她一般充当服务开导对方的角色;在家里,父母管得比较松,她也算听话,不太依赖家庭;只有在谈恋爱时,她才会觉得自己是在依靠别人,所以每次分手,她都会情绪崩溃一段时间。
2016年年初,刚跟上一个男朋友分手的pumpkin,感觉自己状态特别不好,记不住东西,晚上也总睡不踏实,想去看心理医生。跟父母商量之后,父母不支持,觉得她在瞎想。
pumpkin有位初中好友,从小学习特别优秀,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只是在清华大学读大四那年,据说因为不想写论文,休学了,申请到的哥伦比亚大学也没去成,最后去了美国另一高校,但前阵子再度休学回家,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看到朋友的遭遇,pumpkin感到害怕,她再次跟父母商量。父母说,你要想看就去看吧。
2016年9月,在认识的安定医院的朋友先期介绍流程后,pumpkin去医院挂了号、问了诊、拿了药,药物的对应病症分明写的是强迫症和抑郁症,费用共计五百多元。药吃了四分之一后,她觉得自己的状态好多了,但她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己想明白了”。
InMe心迹创始人许瑶2013年因为其他人的抑郁症而产生过巨大的挫败感:那两三年,周围的亲人朋友中不只一个人因为抑郁症自杀,而她当时对他们的帮助微乎其微,只是劝他们要坚强一点,不要这么软弱。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在国外留过学的人,都对这件事情这么愚昧,更别提我的父母了。”许瑶说。这也成为她从传统行业跨界到互联网行业创业做心理服务的直接原因。
与许瑶的经历类似,暖心理创始人金Z2008年之前在IT公司工作,后来一度陷入到莫名的自我否定中,不愿出门,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进而正常工作都已无法招架。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认为她有抑郁倾向,建议她去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金Z先是在网上找了一套抑郁症测试题,答完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的确生病了。只能正视。后来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她自称迎来了新生。
感觉到心理学“太了不起”之后,32岁那年,金Z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去读了心理学研究生,还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后来她和老师一起,共同创办了线下心理咨询工作室,再之后她独立创办了暖心理。
在抑郁症、强迫症等各类常被提及的心理问题之外,如今人群中更多存在的是与社会竞争压力变大、生活节奏变快相伴相生的焦虑和状态不佳。
北京安定医院在2006年特别开设了抑郁症研究治疗中心。此前,在该院就医的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几乎占了一半。以该院主任医师姜涛为例,他曾最多一天接待过200多名门诊患者,即便平均下来,每次门诊人数也都在100人左右,平时病人想要在医院挂上他的号都非常困难。
“中国精神科从业医师太少,有执照的不到2万人,缺口高达40多万。”姜涛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说。
不只医师资源匮乏,更大的问题在于,普通民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认为,目前中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的最大障碍是,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学,对该学科存在认知偏差,因为担心被歧视,主动寻求心理服务的仍占少数,大多数人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
行业演进
在北京安定医院已工作24年的姜涛仍清楚地记得,1992年大学毕业刚到该院工作时,一次去北京市卫生局开会,主持人说,安定医院的来了,结果全场医生都大笑起来。提到这一幕,姜涛至今仍无法释怀:“那么多医院的同行在那里,一提到安定,他们居然在底下哄堂大笑。”
从事心理学培训职业的叶壮对自己的大学第一堂课同样印象深刻。在老师讲完主要内容后,许多同学问:老师,我们不学星座吗?什么时候学解梦,什么时候学催眠啊?
北师大心理学在读博士刘朝莹在谈及自己的体会时说,很多人甚至经常把心理学和占卜算命联系在一起,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心理学除了临床心理学这个部分,其实它的内容非常实际和枯燥,属于理科专业。”叶壮说。
20岁获得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硕士学位的简里里,2007年刚回国在中央财经大学党务部工作时,很多同学问她是什么星座。“中国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张口闭口谈星座的国家。”不过,简里里在奇怪之余,也尝试着去理解这件事情,“我觉得,人们的内心深处是很想知道自己是谁的,但因为中国历史的原因,背负着很多创伤,而星座是一个简单粗暴解决个人心理需求的方式,像一个创可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歌猛进,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了解自己、治愈自己有了更为强烈的需求,也具备了这种可能性,而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程度更高的90后一代的逐渐成长起来,则让这一演进过程变得更为顺畅和快速。
从字面看,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为科学基础的分支,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之前,心理咨询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伪科学。”简里里介绍称,“直到90年代初,一批德国专家到中国培训心理咨询师并将规范诊疗流程引入进来,这一情况才逐步得以改观。” InMe心迹创始人许瑶已带领团队从轻服务入手,逐步切入到了心理咨询市场。
2001年4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2002年7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项目正式启动,此后全国统一鉴定考试每年举办两次,分别是5月和11月。
2002~2010年,一大批有心理援助需求的人苦于在国内找不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来解决问题,他们开始自学该领域知识,有些甚至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曾有来中国讲课的国外心理学专家坦言,在那期间,有时他们的授课过程都难以正常进行下去――每位听课者都试图将这一课程变为一个“你来治疗我”的咨询过程。这一时期,心理咨询服务市场基本发力在培训上,并且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从业者并不具备执业能力。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自2004年首期推出后,一直颇受观众欢迎,据称很多人是受该节目影响而投身心理服务行业的。
不难发现,也正是在那些年,许多在专业上仅粗通一鳞半爪但非常擅长炒作营销的投机客博出了名头。他们纷纷通过登陆中央或地方电视台的方式亮相,虽然没有专业资质背书,却有了媒体背书,收费陡增,整个行业一片混乱。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举世关切。多位受访者向《财经天下》周刊记者提到,当时地震灾区曾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归根结底,大量不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涌入灾区,已令人厌烦。不过,在暖心理创始人金Z看来,2008年实为中国心理咨询元年。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也明显感觉到,2008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后国外心理学专家一拨拨地持续来中国提供培训,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在不断提升。
在2010年之前,因为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缘故,简里里家里不时会有人过来找她解决问题,她一般顺手转给认识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大夫。有一天,一位经常合作的精神科大夫打电话给她说:“从你那过来的人情况都太严重,不要再转给我了,以后就让他们直接去医院挂号。”但从2011年开始,简里里感觉情况已有微妙变化:一些不错的朋友找到她,想就个人成长、婚姻、择业等问题,跟她讨论一下。
2012年,工作之余,简里里开始在豆瓣上解答一些网友的心理求助问题。慢慢地,她发现人们针对心理危机所提的问题总是大同小异,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把那些比较高重合度的问题写成文章,得到了大量关注。简里里的体会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她发邮件,但大多没有严重问题,往往只是想有一些个人了解,想要知道自己是谁。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姜涛称,工作场合被哄堂大笑的情况近些年再未出现,反而像与高血压类似的疾病,专科医生有时还会找到他们做辅助治疗――某些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症状会有明显减轻。
毋庸置疑,无论是医学界还是社会公众,大家对心理学的重视程度相较早年已大为提高。
心理学科普正是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多年来一直大力推动的事情。
2008年,黄伟强创立心理学门户网站蓝心网并出任总编辑。2009年,他和两位心理学博士共同创办博曼心理,切入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公司的初期定位是为大型企业提供专业的员工心理帮助服务。
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黄伟强逐渐发现,线下服务实为买方市场,企业EAP并非刚性需求,用这种方式,他找不到心理学人的专业尊严。2011年,经深入思考,黄伟强离开博曼心理,创办了壹心理。
基于多年媒体运营经验,黄伟强将壹心理的使命设定为“传播科学的心理学”,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心理需求的释放,再以轻度、低门槛的服务逐步切入心理服务市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用户对内容的消费日趋碎片化,”黄伟强说,“以前人们只有在家里和办公室两个场景下上心理学网站,而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为此,他们根据不同场景撰写相关文章,同时更具针对性地生产有趣、有网感的内容吸引90后用户。
对接风投
在最初感觉自己状态不对之后,韩洪刚尝试过自我调节。当时他按照某些资料上的指导,为自己设置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并严格遵照执行:早上7点起床,洗簌、吃早餐,之后散散步或者跟当时在美国的女朋友聊聊天,9点多骑自行车到健身房,从9点半到11点,进行两个小时的锻炼,下午写论文或者去图书馆,有时还会拿出专门时间用来冥想或听歌。
与韩洪刚的应对方式类似,数位有过心理治疗经历的受访者向《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表示,跑步、游泳、瑜伽、找朋友聊天等是他们日常自我疏解负面情绪的主要方式。
成立于2015年4月的InMe心迹,将发展目标设定为“都市轻心理生活服务平台”。InMe心迹创始人许瑶早前在国外从事地产投资业务。在内容这一重要引流入口之外,InMe心迹另在心理咨询师个人品牌包装推广上倾注了巨大心力,并将主打业务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比如引入瑜伽、插花等环节,吸引用户付费报名,方式则包括线上线下两种。
许瑶直言,创业前自己对中国心理服务市场的估计是过于乐观的:与数年前相比,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水平的确提了上来,但大家的付费意愿依旧不高,大部分人还没有养成为一个看不见的服务买单的习惯。这也是InMe心迹选择从生活方式切入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暖心理创始人金Z早年曾遭遇心理疾病的重重困扰,治愈之后决定投入该行业,帮助更多在灰色地带彷徨不安的人。
2015年年底,许瑶曾与团队一起到北京CBD核心区的国贸一带做过一次市场调研,但结果不容乐观:这些参与问卷的高级白领们情绪低落时,女性多会选择买买买,男性则往往表示会去喝酒。
2016年6月,InMe心迹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团队压缩,人数由20人锐减至10人。许瑶决定,在InMe心迹App这一主阵地之外,努力探索社交、游戏等周边产品的可能性,希望以此获取更多用户,带动核心业务成长。许瑶表示,他们更多的是在服务没有严重心理疾病、只是需要疏解情绪的用户。
泽厚资本创始合伙人刘国炜早年在国外留学时既已对心理服务有了相当了解。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服务品类,它算不上特别新,但中国起步较晚,近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年轻白领们心理减压的需求在增长。InMe心迹在心理咨询师这一环节把控比较严格,并且通过场景化的服务方式,淡化了疾病的特征,用户能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里完成心理疏导,这是泽厚资本颇为看重的两点,因此很快就作出了投资的决定。
2015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情感类节目主持人青音宣布离职创业。作为心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青音的最大优势在于,她自己就是一个“大IP”――效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逾16年,积累了大量忠实的粉丝。在拿到天使轮融资之前,她在移动端论坛――微社区上开通的账号,已连续16周排名第一,超过韩寒、陆琪等人。2006年,她加入号称中国心理咨询界黄埔军校的“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简称“中德班”),开始接受长达3年的深入而专业的心理学治疗培训课程。
2016年1月4日,青音宣布成立“青音魔法学院”。这是一个旨在帮助都市白领心灵成长的学习计划,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开设线上线下两种课程。在内容丰富的基础上,青音邀请到了堪称强大的师资力量前来授课,这其中既包括心理学专家,也包括能够广泛吸粉、颇具人气的当红主播。当然,这些课程都是收费的。该项目推出不久,青音便顺利拿到了创新工场的A轮融资。
做了这么多年的情感、心理节目,青音认为,其实大部分人并非心理有问题,只是一时遇到了情感难题或情绪困扰,而这些问题不一定非要通过心理咨询师才能解决,有时靠知识更新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能逐步将其化解。所以,青音想做的事情,更多是在“泛心理”这一块,用户是那些有困扰但还没有真正患上心理疾病的人,至于心理咨询,暂时还不是她们的业务重点。
6月23日,心理咨询平台初心客厅宣布获得由引力创投、粉粉日记和某知名女性社群平合投资的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初心客厅聚焦情感咨询,目前看,98%的用户为女性。该平台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获取用户,已推出付费节目、课程及电话咨询,日均100多个订单,客单价为80~100元/50分钟。此外,它还与众多第三方平台进行内容合作,比如大姨吗、秀美甲、闺蜜圈等,并获取分成。
在心理危机用户的选择上,初心客厅更偏重于预防期。“恋爱过程中的很多人,在某些节点或场景是需要做心理或情绪疏导的,再加上女性和男性的减压方式不同,有些话她们不愿意跟身边人说,这就是我们做线上私密咨询的原因。” 初心客厅创始人舒翔介绍称。
简单心理上线伊始就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连接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平台。创始人简里里看到,她从小生活的环境里一直都是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太少,在医院之外,人们很难找到此类可心的服务。在高校供职时,她也曾尝试到线下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兼职,希望接一些社会上的收费案例,但她后来了解到,市场上大部分心理咨询机构都不够规范,而且它们的获客途径大多是百度搜索,成本很高,很多咨询师为此要背上销售任务,否则很难维持正常运转。
2014年,简里里幸运地申请到了硅谷英雄学院针对年轻创业者的扶持项目。在那里,她展示了自己的这一心理服务平台。该学院创办人――德丰杰创始人、硅谷重量级投资人Tim Draper爽快地答应给她期望中一半的天使投资。回国之后,她又找到华创资本和真格基金,拿到了计划中的另一半。
2014年6月,网站版简单心理正式上线。在上线前两天,简里里给之前写邮件向她求助的最近20人发了邮件,推荐了简单心理。令她颇感振奋的是,上线首日就已有用户为服务付费。
求解商业化
虽然市场在升温,但整体进展远称不上迅猛,从业者仍需慢慢摸索。
创业暖心理之前,金Z已经在互联网产品上做过诸多尝试,曾推出过一款名为“巧克力减压”的产品。这款产品以工具切入,用户在线答完压力测试题后,将会收到站方推荐的各类解决方案。因相对枯燥,用户忠诚度不高,2015年3月,金Z决定停止运营该产品,转而推出心理健康咨询App――暖心理。2015年7月,暖心理拿到由鼎晟天平投出的天使轮融资。
历经在App上陆续加入杂志、社区、趣味工具、咨询4个版本的迭代后,2016年7月底,暖心理宣布获得薛蛮子投出的数百万元Pre-A轮融资。正是在投资人薛蛮子的建议下,2016年9月,暖心理上线了直播功能。通过邀请心理导师直播,再将流量引入导师的“暖店”,“暖店”里可以放课程,也可以放个人咨询服务,暖心理从中抽成。
如今入驻暖心理的很多大咖基本都是自称“比较接地气”的金Z本人一个个登门拜访邀请过来的。
从2012年到2014年,壹心理团队先后推出了壹心理、心理FM、口袋心理测试3个App;微信公众账号则以壹心理、心理测试、心理公开课、心理FM为主,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方式全方位传播心理学知识。目前壹心理累计全网用户已近1550万、心理咨询师6000多位、专栏作家600多位、心理主播400多位。
回望创业路,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坦承,之前的一些战略战术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涉及很多特定原因,他们其实踩了很多坑。他建议后来者如果想要再在心理领域创业,最好能够单点突破,而不要像壹心理一样横向做很多事情。
2015年2月,黄伟强尝试B端变现。奈何小半年之后,该项收入不足70万元,他深感团队气质不适合做B端生意,最终将其砍掉了。
2015年下半年,壹心理遇到了资金困难。彼时公司账户余额仅够支付两个月的员工工资,但商业模式仍未找到。先后跑了70多家投资机构,黄伟强颇为伤悲地发现,资本对他们基本上持观望态度,虽然最后倒也拿到了几家机构的Term Sheet,但估值远远低于预期。
投资人质疑之处大同小异: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虽然很大,但暂时还看不到爆发期,而且看不到有想象力的变现方式。 前高校教师简里里离职创业推出的简单心理,希望成为心理治疗需求者与心理咨询师对接的平台。
2015年10月,黄伟强决定啃一啃商业变现这块硬骨头――推出了付费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课程。用户的付费转化率大概为5%。壹心理还在计划和其他平台展开合作,比如一些亲子、情感、职场类App,通过API的接口给他们提供心理测试,多一条变现通道。
但黄伟强依旧认为,市场需求的释放不是特别理想,用户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不高,需要用轻服务的方式去慢慢切入。目前入驻壹心理的6000多位心理咨询师,经过筛选,在前台展示的大概有700多位,每个月约有300多位专家能在平台上接单。
黄伟强一直希望能够在商业与理想之间求得一种平衡。但今年,黄伟强称,壹心理必须成为一家赚钱的公司。
谨遵专业规范是简里里对简单心理的基本要求:每位咨询师在申请入驻简单心理平台时,他们需要通过严格的筛选,而该筛选标准是比照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标准而设定;过筛后还要接受咨询服务经验调查及督导面试,目前综合通过率在20%以下;不只如此,咨询师入驻后,简单心理还将持续对他们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早期设计产品时,出于专业性的考虑,简里里还舍弃过不少产品的商业属性。比如求助者提交预约申请需经咨询师确认,再让来访者确认,咨询师也可以选择拒绝。在后面咨询量变大之后,这一功能设计被取消了。但在早期,这些兼顾求助者和咨询师双重利益的专业性做法,让简单心理通过口碑传播,迅速在行业内打开了知名度。
目前简单心理的核心业务是个体咨询,用户需支付300~1800元/50分钟的费用。其他付费业务包括简单倾诉、电话咨询等,为用户提供轻心理服务。上线迄今,简单心理付费咨询人次累计已达10万,营收则以每月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2015年4月,心理咨询师柴欣入驻简单心理平台。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心理咨询行业摸爬滚打了8年多。刚刚入驻简单心理时,他在该平台的接单量不及他日常工作量的一半,如今则已占到了2/3。
即便在轻服务上,简单心理也做了很多专业性设置。拿简单倾诉来说,它的设置是,每位电话倾诉者每周给同一位聆听者打电话的次数不能超过3次,全部通话次数则不能超过9次。虽然这一做法显然与商业利益最大化相违背,但简里里认为,只有严格遵循学科规律,才能真正在求助者和倾听者之间架起良性互动的桥梁。
简里里也强调,心理咨询并不仅仅适用于病理性用户,普通人同样需要;虽然心理咨询在国内发展缓慢,但从轻服务切入时,依然需要兼顾专业性,否则就会“略危险”。“轻量级服务不是不能做,而是需要在更规范的方法下去做。”据简里里介绍,简单心理也在探索各类轻服务。
在保证个体咨询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简单心理正逐步完成心理健康服务产业链各端的布局,包括向用户提供精神科服务、心理知识课程以及向成长中的咨询师提供督导服务、教育培训等。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投资总监任栋认为,心理健康服务市场虽然没有特别明显的高速增长,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突破了该服务的时空限制,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有效淡化了患者的病耻感,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隐私,这为行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想象空间。
就心理学科普作家唐映红的观察,当前大众所谈的心理问题其实很多并非病理性的,这些此前甚至未被视作问题的情绪或情感困扰,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知识的普及而逐渐凸显了出来,而关注是改变的起点。
辽宁省阜新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二科主任李海鸿认为,这些创业项目的服务方式都有可取之处,但更重要的还是看用户希望解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舒缓一时情绪,这些服务是能够提供帮助的。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姜涛在采访中表达了他对当下心理创业热潮的担忧。虽然他也认为互联网对心理治疗的认知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一些情绪问题的确可以通过倾诉和疏导等方式得到有效解决,但在这一过程中,依然需要设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合理的评估体系,以确保服务的专业性。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侯玉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他表示,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是很容易诱发精神类疾病的,从统计数字上看,近年罹患心理疾病的人群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有上升趋势,但当下心理服务创业机构,如果没有多年专业学习与经验积累,是很难科学应对真正复杂状况的。不过他同时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或许会为这一行业带来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