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1篇

提高认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改革开放后珠江口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沙漠化等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提高认识,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

改善珠江口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是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也是珠江口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推手。

1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恢复是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一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各地监测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统筹规划与部署,形成全面完整的珠江口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二要建立珠江口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实时系统,注重开展环境现状及趋势性评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三要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近10年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海洋环境质量主要受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影响,在2008年的珠江椅湾底栖生物调查中甚至出现无生物区,加之珠江口沿岸河网密布,点污染源众多,因此有必要开展珠江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2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和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生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增殖放流是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改善生物种群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濒危物种,可在短期内实现资源量的快速恢复。增殖放流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生态环境,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珠江口增殖放流,一是要注重放流品种的选择,应以当地的经济鱼虾类和濒危物种为主,如黄鳍鲷、鲻鱼、刀额新对虾、锯缘青蟹和黄唇鱼等,避免巴西龟和雀鳝等外来物种的误放;二是要注意放流鱼苗的规格,鱼苗规格要在体长3cm以上,保证放流鱼苗的成活率;三是要注重宣传,强化社会参与,可通过开展增殖放流知识展览、举办休渔放生节、建立放生主题公园和提供社会认捐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为社会参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搭建渠道,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3建立珠江口禁渔制度,促进渔业资源恢复

为保障南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关于在南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的通知》,于每年6月1日零时起至7月31日24时止,禁止所有拖网、围网及掺缯在南海区规定水域作业。为加强伏季休渔力度,南海区伏季休渔10年后,农业部将南海区伏季休渔的时间延长半个月,调整为每年5月16日12时至8月1日12时,扩大作业类型,除单层刺网和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均在休渔之列。南海区伏季休渔制度,对遏制珠江口渔业资源衰退,保护物种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珠江口是我国南方水生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咸淡水渔业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华白海豚、黄唇鱼和鲥鱼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索饵场和繁殖地,有必要实行更为严格的休渔制度。由于产卵期间单层刺网、钓具同样对渔业资源造成较大损害,且在伏季休渔期间,部分单层刺网、钓具渔船存在非法携带三重刺网作业的现象,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珠江口海域可实行禁止一切作业类型作业的禁渔制度。由于珠江口鱼类产卵与繁育多数在每年的4—7月,禁渔时间可定为4月1日12时起至8月1日12时止,既照顾了珠江口鱼类的生长规律,又与南海区整体休渔时间和珠江流域禁渔时间很好地衔接起来,方便了统一管理。

统筹规划布局,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海洋开发向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方位推进,海洋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东莞市为例,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估算为534亿元,占该市当年GDP的12.6%。然而,由于海洋国土观念淡薄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等因素,海洋开发仍处在粗放型阶段。海洋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的本质表明了海洋资源一旦受到严重破坏,短期内将难于恢复,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海洋产业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资源粗暴利用型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1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口东、西岸空间布局,推进珠江口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特别要突出地方特色,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如,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重点开发小虎岛石化基地、南沙港深水码头、万顷沙生态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圳、珠海要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沿海及海岛旅游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东莞市要充分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优化虎门港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山市要做大做强养殖业,在实现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注重优、特水产品种的推广,建立全国标杆。

2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据不完全统计,珠江口海域现有拖网、掺缯、刺网、笼捕和钓具等各类作业渔船500余艘,作业渔民约1100人(不含渔民家庭其他成员),处于超负荷状态。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和作业成本的增加,这些渔民大多生活在贫困边缘。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减轻珠江口渔业资源承载量,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利用珠江口特有的海洋属性资源,发挥渔民专业和特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①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提高鱼产品附加值,增加产业利润。②结合特色养殖发展渔家乐,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③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渔业为载体,承载游客出海,领略海上风光,体验渔民生活,集合了旅游观光、海上捕捞体验、品尝海鲜风味、社交洽谈和娱乐于一体,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渔民收入得到增加,海洋文化得到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3打好海洋文化牌,做强海洋文化产业

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海洋文化产业是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文化产业之一,其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其资本盈利率也相对较高,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珠江口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曾经的鱼米之乡,疍家文化源远流长,做大做强海洋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可利用珠海横琴岛和虎门威远岛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海洋主题公园、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山、广州和东莞沙田等曾经的疍家人聚集区举办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水文化艺术节,依托当地动漫产业园,加强以海为主题的动漫影视产品开发等,主打海洋文化牌,带动整个区域服务业发展。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2篇

1.回归自然思想指导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是当前人们急需要加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就要使理念不断的回归自然,通过一些自然化的手段,使人们在生产、生活的时候,能够很好的联系到自然,从而使得心灵上面的放松。在艺术上,要强调室内环境的设计,从而使得其创意和功能能够达到和自然和谐处理的效果。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运用一些花草来点缀室内环境,从而使得室内环境的提升。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应该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强调自然的理念,从而使得室内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能够给你更好的集合。

2.生态文明观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运用生态的建筑模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首先需要有一个科学、良好的外部生态构架。工程建筑模式,要跟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环境特点,从而运用科学的生态观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合理的安排建筑以及周边的环境关系,运用一个科学的技术手段,合理的对现建筑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进行安排,使得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良好的结合,使得人与自然环境能够很好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建筑模式的特点主要是:使用非粘土的砖体,使得人类在生产活动的时候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利用新型的材料,从而减轻工程的自重,隔音、隔热小朵,利用双层的玻璃来减少噪音的传播,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的作用,利用新型的太阳能,从而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生态建筑模式应该为室内施工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在进行装修的时候,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条件,从而能够更好的营造一个舒适的室内坏境,这就使得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减少了装修的时候对环境的破坏。通过简单的造型,减省的材料,来构建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在当今社会,文明一直大力的倡导简约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室内环境设计理念。就室内设计而言,不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简约注意一直都是贯穿室内装修的整个过程,究其原因,简节的造型不仅仅不容易导致审美疲劳的产生,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简约的室内装修风格,不仅仅蕴含着生态文明的精神,而这个精神和现在社会注意的旋律则是相辅相成的,利用自然的建筑自身的朝向通过玻璃采取自然光线,保持空气的流通,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的条件,使得热传递效应使得室内的温差比较合理,从而营造一个和自然相互接近的物理环境,而在室内的装饰运用,应该用适当的绿色植物进行装饰。从而使得室内的空气更加清晰,增加自然的气息。在装饰材料的选择方面,尽量使得生态环境的材料,以使得室内的环境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在选择具有化学成分的材料的时候,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尽量使得室内的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二次利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产品,开发和使用可以循环可利用的材料和家具,通过水的循环利用,从而使得生活废水的减少,从而节约水资源的利用。合适的运用照明、通风设备,以便能够使用资源能够更好的循环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的可再生资源,从而使得室内环境的更加清晰。室内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装饰材料,在装修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合适的材料会使得污染更加的严重。比如:现在的装饰材料,往往包装都比较好,而包装材料的丢弃会照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装饰在购买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的使用包装简单的材料,以减少装饰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在使用一些比较奢华的视觉效果的材料时,总是喜欢采用一些比较昂贵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在运输的时候,需要使用运输工具,这样既增加了能源的消耗,也增加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在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3.生态文明观对室外景观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导

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从而进行生态、自然环境的设计。绿地是现在城市的肺,不仅仅能够给居民提供自然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对城市的小环境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从而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再以混凝土为主的现在城市中,一些可以提供城市休闲的绿色环境,可以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城市环境,在涉及到一些景观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运用各种植物、水等等各种景观,要保证景观的空间有足够的绿地系统,从而凸显现在设计中的自然生态景观,从而满足人们亲近的自然景观,在景观的设计者,应该尊重设计区域内的环境,自然资源的和谐相处,要有效的利用现在的自然条件,避免大规模的工程改造,以避免自然资源对现在社会生活环境的破坏。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很好的利用当地的地形、水土和植被情况,避免对自然的大规模的破坏,避免对当地的气候和生物链的破坏,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现在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人类能够更好的近亲自然,了解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的发展,从而避免认为对自然的破坏。因此,根据生态环境的建设,文明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整体的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很好的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从而使得城市的绿色体系能够很好的结合。在当地的生态文明景观建设的是,应该在不破坏城市绿色系统的时候,适当增加人文景观,以使得人文景观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使用者的需求。在景观设计的时候,应该重视植物的多样性,从而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和本土的生产服务功能结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过于单一的植物环境,在进行人工绿化时,为了使其绿地系统能够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所以在景观设计的时候更需要注意物种的多样化和物种的本土化,一方面要使用物种的多样化,利用物种的多样性,其相互作用来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物种多样化要能适应本土的生态环境,以避免或者过多的购买植物进行绿地设计,尽量利用本土的物品和当地的植被,一能够更好的适合当地的环境,避免购买和移植异地的植被而照成生产困难的问题,同时也要预防好异地植被对当地植被的生物链的破坏。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一些体积过大、耗能过多的景观,从而减少成本的使用。在现在景观设计者,不应该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功能消耗过多的情况,避免片面的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消耗巨大的那些情况。因为选择比较多、人流量比较少,使得许多设计的景观设计会出现闲置的状态,这种华而不实的设计,不仅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对水电的消耗浪费也非常的大,这个和现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的,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的时候有脚踏实地的以人文服务为基础,才能够使得现在社会的景观设计更加服务于现在社会,使得人文景观更好的服务于人。

二、结语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3篇

1.1“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

“道”是老子自然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源泉。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同时,“道”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最和谐的发展状态,是人与自然向本真和天性的复归。

1.1.1道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一”,“一”是宇宙万物原始混沌状态。“一”产生“二”,“二”是哲学上阴阳,或说天与地。“二”产生“三”,“三”是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尽管这里对其“一”“二”“三”的具体解读各有说辞。但是,我们在这一段浓缩的言语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老子是在向人们表达一个“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与其有规可循的道理。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等句子中也均是想充分地表达出其“道生万物”和有“道”可循的基本观点。因此,可见,对于老子而言“道”乃“万物之母”“天下之源”。

1.1.2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法”之蕴意,可谓是妙义纷呈,博大精深。“人法地”是指:君主、民众均要效法大地,按照大地的规律和法则进行活动。“地法天”:大地要效法上天,日月星辰、斗转星移、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地运行和轮回。“天法道”:天不可违背于道,道,乃德全覆。“道法自然”:道所效法的就是其自我本身,自然而然。所以,这句话从整体上可以理解为在告诫我们:无论是人类自身社会还是自然界,我们都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其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相反,使他们顺其自身的进化轨迹,自然而然的发展。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等篇章均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最好引证。

1.2“万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态社会进步观

“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是老子生态伦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也是老子自然哲学观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多处诗句均是在向世人描述他的“天道无为,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理想社会,他主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1万物自化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指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该句话意指:天地阴阳之气相调和、相统一,就会降甘露滋养万物,尽管民众们没有命令它,但结果甘露却是自然均匀地分布。从老子这简短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地万物之间是在不断地实现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在过程当中,他们之间又是相互和谐、相互统一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也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篇章都是在表达着天下万物的自化过程及在自化中人们过着幸福、安逸的和谐生活,从而进一步勾勒和描绘出老子其“万物自化”的理想国。

1.2.2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在告诫人们:虚名与生命哪个重要?身体与荣华富贵哪个重要?损失财务和丢掉性命哪个损失更大?人们不要过分地追逐功名利禄,过分地贪得无厌。相反,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哲学道理,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会越多,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生活情操。《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也写道:“知足者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等语句也表达出了老子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守道存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

1.3“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生态和谐统一观

在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蕴藏着丰厚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和谐观念。“合一”“得一”“为一”的哲学思想是万事万物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生存机制。

1.3.1天人合一

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老子指出:“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道”主宰着天、地、神、谷,乃至于万物、侯王,如果能“得道”便一切和谐。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老子的主张:“道”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1.3.2物我为一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种将王,即将人与万物放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来讨论人与自然之关系,可谓是对人与自然,物与我之间关系的一个和谐的界定与统一。综上所述,“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万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态社会进步观和“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生态和谐统一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与此同时,老子的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又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对我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极其巨大的时代价值。

2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评价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对其当时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推动意义。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巨大的启迪和现实意义。当前生态环境的种种退化、恶化现状均和人类的不合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类为了眼前利益,为了一己之私而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破坏生态,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而这一系列的罪恶举动最终都会使人类社会自食恶果,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通过学习和掌握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人类社会尽早地意识到和纠正好自身极端错误的不良行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中积极地贯彻和践行生态伦理观,从而为把我国建设成青山、绿水、蓝天的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为了帮助人们走出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误区,为了引导人们树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观,为了实现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构想,不仅需要全社会健全生态文明意识,更需要不断地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借鉴和传承,而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伟大发现就是我国生态文明社会最好的传家瑰宝。综上所述,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是可点可圈的,是应不断地发扬光大且丰富、继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3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文明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遵循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共生共荣、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伦理形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生态与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据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GDP年均增长为9.5%,其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间关系问题,而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生态构想具有巨大的现实启迪。

3.1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自然信念

在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已经开始危及到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日益显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1998年全国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难的频发,无疑不是人类破坏自然,无视自然最终所获得的有偿报复。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类社会改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而谋求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必将走向衰退和败落。《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于自然且统一于自然的,其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的,人类只有从自然界中汲取营养和能量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因此,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自然信念已刻不容缓,同时,该信念的树立也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3.2提高遵循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的生态意识

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其特定的、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人类在面对规律时,只能遵循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一旦人类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和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例如:土地荒漠化、饮用水短缺、海平面上升、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人类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例证。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自然无为,万物自化。自然,是事物本性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则是顺其自然,遵循其客观规律,不强加妄为的意思。老子认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老子认为,认识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是聪明的举动,而不尊重其规律的惘然行为必将会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这种顺应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遵循规律的生态意识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题中之意。

3.3确立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发展的文明观念

中国古代“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西方自卡迪尔以后的主体性思维一直在某种程度上主宰着近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关系,他们认为,人作为实践的主体,自然作为实践的客体,主体作用于客体,人类可以对自然任其攫取和征服。但是,事实上,他们却忽视了自然作为一种与人类平等的生物,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物质,他也会对人们的不宜行为进行有力的回击。《道德经》中第五十二章写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这句话恰恰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强调自我中心主义,不要强调自我的主观意志,我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人与万物平等的文明观念。而在人与自然关系愈加紧张和恶化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树立一种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最高价值取向,树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生共荣的平等观念,同时,这一取向和观念的确立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3.4建立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的需要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了满足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开始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肆意的索取和开采,而这种无止境的行为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日趋恶化。追求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追求过分的精神享受等行为活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形势。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曰:“常德乃足”;在第三十三章:“知足知富”等“知足”与“知止”的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人生只有拥有常德,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足”“常足”的快乐。而如今的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越来越体会不到消费所给我们带来的也正是因为我们丧失了“常德”,我们被金钱、被虚荣、被奢靡所迷失了双眼,迷失了自我。与此同时,这种盲目的、过度的、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人类社会对资源的依赖与攫取,最终导致了资源的短缺与破坏,严重地阻碍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建立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

3.5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4篇

1.1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理论依据

以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为主要内容的SCP分析,认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14]。平衡记分卡建立的衡量体系包括财务、业务管理、客户、人员培养和开发四个方面,其考核指标包括对过去和未来业绩的考核[15]。循环经济的3R原则体现了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依据SCP分析框架、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和循环经济3R原则。本文认为,矿区管理制度等影响矿区行为,矿区行为又影响矿区环境等绩效;生态文明矿区不仅要关注绩效的衡量,也要关注影响绩效的行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评价;生态文明评价应体现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

1.2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框架

本文以生态文明矿区概念为基础,以上述理论为依据,构建生态文明矿区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要包括对过去绩效的考核指标,也要包括对影响未来绩效的企业行为和环境的考核。因此,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包括“驱动力—行为—绩效”3个环节。驱动力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发展的动力源泉;行为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行为;绩效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输出结果。“驱动力—行为—绩效”3个环节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考虑生态文明矿区指标评价体系设计。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资源绩效、生态绩效和环境绩效等4个方面;行为主要包括开采加工、综合利用和设施运行等3个方面;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管理和技术2个方面。经济绩效方面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资源绩效方面采用“采区回采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吨原煤生产水耗”、“选煤电力单耗”、“选煤补水量”等指标来衡量;环境绩效方面采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噪声”等指标来衡量;生态绩效采用“采煤塌陷地治理率”、“工业广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衡量;煤炭开采与加工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比例”、“原煤入洗率”、“贮煤设备工艺及装备”等指标来衡量;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采用“矿井水重复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抽采瓦斯利用率”等方面来衡量;环保设施运行采用“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放射源和辐射装置使用”等指标来衡量;管理方面采用“环保管理机构和制度”、“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环保培训和宣传”等指标来衡量;技术方面采用“环保项目占科研投资比重”、“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数如表1所示。

1.3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等级界定

查阅各类文献中关于综合指数的最终评判原则,本文以生态文明指数来表征生态文明矿区发展水平,并设计出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分级标准[16],见表2。

2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方法选择

总结生态文明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熵权法等。层次分析法把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用于解决层次多、目标多的复杂系统评价。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有的指标通过标准计算即可得到分值,有的指标需要专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得到分值。另外,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不仅可用于对多个矿区进行相对评价,也可对一个矿区若干年的指标进行评价。本文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将指标权重与无量纲化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生态文明矿区的各级指标得分。用公式表示如下:S=∑i∑j∑l(αijl×Cijl)(1)式中:S表示目标层(即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数);i表示准则层;j表示指标层;l表示策略层;αijl表示策略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ijl表示策略层的具体分值。αijl权重数值由层次分析法获取,Cijl数值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取得定性指标得分,即邀请环境保护、生产技术等专业不少于5位专家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为该指标最终得分;通过监测或者核实后的企业有关数据直接计算获得定量指标得分。为了使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判断矩阵,可引入1~9级标度。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因此,判断矩阵A的元素aij一般用Santy的1~9标度方法给出。但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多准则下的排序问题,建议使用指数标度e0/5~e8/5或e0/4~e8/4[17]。本研究使用YAAHP软件进行计算,因此使用指数标度e0/5~e8/5。对于重要性判断不一致的判断矩阵A,对应于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记为w。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否有效通过一致性检验来判断。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验同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是否合理,避免因个人判断失误导致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而丙又比甲重要的矛盾情况。当λmax=n,CI=0,为完全一致;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一般只要CI<0.1,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重新进行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重新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维数n越大,判断的一致性将越差,因此应放宽对高维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要求。于是引入修正值RI,并选更为合理的一致性比率CR为衡量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当一致性比例CR<0.1时,认为A不一致程度可以接受,检验通过。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在构造出判断矩阵并求出层次的单排序后,我们还需要进行从最高层向最低层逐渐进行的层次总排序,计算出同一层所有的元素相对于最高层重要性的排序权重。

3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3.1传统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正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负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采用极值化方法对变量数据无量纲化是通过利用变量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介于某一特定范围内(如“0~1”)的数据,从而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影响。折线型和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是考虑指标值和评价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选择的方法。当然,无量纲化方法在使用时,应尽可能选择适合于讨论对象性质的方法。本文构建的指标值与评价值之间不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选用简单、直观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考虑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的最好与最坏有一定的阈值,而且能用于各矿区之间的比较,因此选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阈值法。

3.2本研究设定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本文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经过处理后,得分均为0~100分。为了能够更准确表示矿区是否达到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和满意标准,本文设定了视同为100分的满意值和视同为60分的标准值,依据正向和负向的不同指标类型,设定双限型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4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运用AHP法确定权重。邀请20位专家(每个单位各5位)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打分。使用YAAHP软件,在专家群决策结果中,判断矩阵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表3列出了三级指标相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权重。从表3可以看出,一级指标层的绩效(A1)、行为(A2)和驱动力(A3)相对于目标层S的权重分别为0.27、0.29和0.44。表明生态文明矿区建设不能只注重结果,要从驱动力源头抓起,并注重行为控制。二级指标层中,在绩效类、行为类、驱动力类三类指标中,各自权重最高的指标分别是生态绩效(B4)、设施运行(B7)、技术(B9)。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来讲,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C24)权重最高,为0.1480。各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表明判断矩阵可以接受。

5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采集某矿区2009-2012年数据,研究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动态变化。各指标的数据采用二手资料调研和企业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由于某矿区属于低瓦斯矿井,因此需要对抽采瓦斯利用率指标进行取舍。取舍后,对隶属于综合利用(B6)的其余指标权重进行再分配。依据各指标的权重和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方法得到某矿区2009-2012年间的三级指标表现和生态文明矿区指数水平。表5和表6分别列出了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动态表现结果。表6说明,驱动力和行为在该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彰显的潜力持续向好,表明该矿的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前景较好。绩效指标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滑,主要是受国际国内大经济环境影响和能源企业面临的危机所致。表7数据显示,某矿区在生态文明矿区建设方面总体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尤其是2010年比2009年有较大改善。依据本文设定的生态文明矿区分级标准,该矿区在2009年至2011年间属于先进生态文明矿区等级,2012年达到了近卓越生态文明矿区等级。

6结语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第5篇

1.1高校老师等工作人员的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身上,具体如下:第一,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相关概念,没有充分调查环境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环境导致的一些疾病,在对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老师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层,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第二,老师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在生态文明意识中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师没有生态环保的忧患意识。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根本就不担心我们生活中的环境变化,没有对生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忧患观念。二是老师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目前高校的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很少与身边的人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说明老师的生态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三是法制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法治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和生活中没有较强的生态法制意识。四是生态消费意识薄弱。所谓的生态消费,主要是指环保、节能、生命三个方面,生态文明工作者们在购物自备购物袋、不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等消费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样可能会危害到将来后代的生存发展。五是没有参与意识。在日常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很少有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对环保事业比较冷淡,也没有很强烈的生态参与意识。六是教育者没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很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充分做到对用过的物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循环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第三,生态文明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生态实践行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部分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实践行为。

1.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薄弱。众所周知,校园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校园生态环境、课堂教育等对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生态文明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和意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但是目前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上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活动不知情,这也说明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环保生态活动比较少,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很多是从影视广播、杂志报刊或者是互联网等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第二,没有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学校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规划格局、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环境产生共鸣之感,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第三,学校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是衡量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的师资人员比较少,在快速发展的环境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具备充分的环境问题前沿知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没有先进的教学技能,老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充分,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措施

2.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反思

针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他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目前,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表层,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规律,这样就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影响整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素质培养。其次,高校应该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开展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并不是十分完善,许多高校不能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工作中只是按照上级国家规定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这样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

2.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文明老师的指导和规范工作,主要是体现在对在职老师进行专业再培训工作。在对老师的生态环保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培训阶段,培养老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使老师可以脱产攻读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的学位,同时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老师开展短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活动,并请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专家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的讲座,组织老师经常参观和实地考察环境,这样能够增强老师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上,老师之间就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交流,提高老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技能。其次,要加强对师范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这样能够为该专业储备更多的后续师资资源。众所周知,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老师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应该在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这样能够使其更快地在行为、生活、思维、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关心环境和生态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促使这些未来的老师在今后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学生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除了在师资方面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前提保证之外,高校也应该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生态文明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人类自身应履行的义务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教育观念。利用学生的文化活动主阵地开展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号召学生参与社区、企业、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活动和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现状的认识,理解生态文明知识,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这样能够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活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他律到自律,充分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生态文明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