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苏格兰的阿伯丁劳伊特研究所发现,番茄还可能是抗血栓的关键物质。血栓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这是发达国家中死亡率最高的两种疾病。番茄子周围的黄色胶状物质可以防止血液中血小板的凝结,从而消除危险的血栓。这种胶状物质可能为找到一种替代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疗法指出了方向。阿司匹林被广泛地用于抗血栓治疗,但会造成患者胃部不适和出血。对一小群志愿者所进行的实验显示:仅仅4个番茄中的胶状物质就可将血小板的活性降低72%,而且不会造成胃出血。
生吃西红柿可以防乙肝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成功了一种含有“乙肝疫苗”的转基因西红柿。据有关专家介绍,在今明两年内,人们就将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这种西红柿了。用吃西红柿的法子预防乙肝自然比打针更易于让百姓接受。
降低心脏病突发的危险
芬兰医学专家认为,经常食用西红柿和西红柿制品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芬兰库奥皮欧大学营养学家蒂娜・利萨宁最近发表学术论文指出,西红柿对人体健康有益是因为它含有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种营养素在西红柿酱中也不会受到破坏或消失。该论文着重论述番茄红素与降低患心脏病危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也是该大学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冠状动脉病危险因素研究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对库奥皮欧地区700名中年男子的跟踪观察发现,血液中番茄红素水平低的男子犯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男子的3倍多。
番茄具有抗癌的作用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专家最近则发现,番茄具有抗癌作用。研究人员把口腔癌细胞培养液加进番茄天然色素后,癌细胞很快失去活性,逐渐死亡。
虽然研究人员目前并未能确定,番茄红素是如何制服口腔癌细胞的,但他们认为,番茄红素能激发围歼不正常细胞的抗体。人体的抗体能够抵御普通病变细胞的侵袭,使之在抗体包围下“自杀”。
番茄同时也能缩小前列腺癌肿瘤。今年8月,美国底特律维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证实,用番茄制成药用胶囊治疗前列腺癌病人,获得明显疗效。研究人员对26名等候手术的前列腺癌症患者进行分组试验,一组服用他从番茄中提取的番茄红素制成的胶囊,每天2次,每次15毫克;一组不服用这种胶囊。3周后他惊奇地发现,服用番茄红素胶囊的病人,肿瘤明显缩小,有的几近消除。
多吃番茄可以美容
2、每周食用若干次黑巧克力。研究已经证明,黑巧克力有益心脏健康,其机理在于巧克力中叫做类黄酮的化学物质有助于动脉保持弹性。巧克力所具有的甜性物质使得动脉不易结块,预防血液因氧化而形成“坏”胆固醇LDL和斑块。黑巧克力中还含有丰富的镁和纤维素。需提醒的是不要食用牛奶巧克力,因为所含牛油脂肪较高,易导致胆固醇升高。
3、每天一杯啤酒。美国《农业和食品化学》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每天饮用一杯啤酒连续一个月可以降低胆固醇,提升血液中有利心脏健康的抗氧化物,降低导致血凝块的血纤维蛋白原。
4、每天清晨服用复合维生素B。瑞士科研人员让200名接受过打开动脉手术的人员服用3种B族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或安慰剂,结果发现服用维生素的人群体内的半胱氨酸量下降40%,这是一种可以增加心脏病危险的物质,而服用安慰剂者则无变化,前者的血管也比后者宽。
5、及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如果你在夜间有鼾声,说明可能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症,一整夜呼吸可能暂停数百次,这可引发高血压乃至心力衰竭和中风,应及时医治。
6、保证充足睡眠。哈佛大学对7万名女性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者,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即有所升高。缺乏睡眠可以增加应力荷尔蒙,提升血压,影响血糖水平。但每天睡眠也不要超过9小时,否则,也会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升高。
7、每周至少食用一次鱼。《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女性比每月吃一次鱼者患心脏病或因其死亡的可能性要低1/3。对男性来说也是如此。另一研究发现,经常食用鱼可降低患心房纤维性颤动、心律不齐以及过速的风险,这些都是猝死的主要致因。
8、每周早餐至少食用4次高纤维谷类食物。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每天摄入23克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的纤维素者与11克者相比较,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几率低23%。对男性而言,高纤维饮食可以把患心脏病的几率降低36%。
9、在每天食用的谷类食物或酸奶中撒一盎司(约等于28克)亚麻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2克的ω-3脂肪酸。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一健康的脂肪有助于预防心脏病,降低因心律异常而导致猝死的几率。
10、用一勺匙亚麻油拌新鲜色拉调料。一勺亚麻油中含7克ω-3脂肪酸。如上所述,这是改善心脏健康的好方式。
11、每天饮2杯茶水。红茶绿茶均可。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5000名健康的居民在6年内每天饮用2杯或以上茶水,患心脏病的几率仅为2.4%。而从不饮茶者的患病比例则为4.1%。另一项研究报告发现,每天饮茶3杯,可将患心脏病的几率降低11%。
12、在炒菜里放入一把榛子。每天只要摄入1.5盎司(约合42克)这些有益健康的干果,即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食用榛子的另一方法是将其碾碎涂在鱼或鸡上,然后烤制。
13、每周食用几次豆类。科研人员发现每周食用几次豆类与很少食用豆科类植物者相比,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可降低22%。
实际上,作为“焦虑的专门器官”,心脏疾病往往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影响更大。因此,相比治疗方法的进步,国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学科带头人胡大一更看重心脏康复和“双心门诊”的推广。袁端端
“焦虑的堰塞湖”
2014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在北京召开。“在所有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名首位。”长城会创立者、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告诉记者:“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病。”
长城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家、高级白领心血管患者不断增多。一项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2000名企业高管的健康调查显示,超重或肥胖者为55%,血脂异常率为全国平均血脂异常发病率的2倍以上,脂肪肝的患病率为全国成年人脂肪肝发病率的3倍以上。如果没有科学的血管健康管理,这些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极高。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学科带头人,胡大一出生于医学世家。1987年,他从美国回国,就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建了心电生理科,如今还会去国内几百家医院会诊指导。但多年下来,他发现心血管疾病从医疗模式,到公众对疾病的认知都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心血管病预防最重要,但那么多大医院,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在胡大一看来,医院好多都是坐堂医生,等着人生病求医,病人则总是不注重恢复和预防。久而久之,陷入了“医生等得病,病人等复发”的怪圈。
尽管年近七旬,但胡大一身体矫健,语速很快,思路十分清晰。在长城会开幕式上,胡大一宣布下届大会主席将由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担任。而他担任会长的这些年,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之首。平均每十秒钟就死一个患者。一半的人首次发作就是心肌梗死或者猝死,所以心血管病往往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很高。同时,心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患者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心肌梗死患者都不到五十岁,且以男性居多。
胡大一一直认为心脑血管病是一个“堰塞湖”: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一边是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用很高的成本,比如很贵的支架、起搏器、药物来维持一些患病群体,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进入到这个“湖”里。
尽管我们的人均寿命和欧美相差无几,但我们的健康期望寿命男性只有四十岁,女性只有四十八岁,这意味着,至少有二十年我们是带病生存的,发达国家只有十年。“我们的企业家非常爱惜自己的汽车,定期去4S店做清洁、定期保养、定期检修,却从不对自己的心脏进行保养,很多患者心血管问题做了支架,出院后还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注意复查保养,结果血管又堵了。”
我们的心脏需不需要支架?
上世纪90年代初,胡大一就开始推广冠心病介入疗法、支架技术。如今,我们医院越来越大,检查设备越来越多,支架手术越来越多。冠心病的支架手术,十年前是每年两万例,2013年是四十多万例,今年将突破五十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支架手术最多的国家。
胡大一将这些数字记得详细,他认为现在的医疗模式是趋利性的医学模式。每个医院都在宣扬毛收入多少,手术例数多少,仪器多少,支架数多少。公立医院水平用手术和毛收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而且医生支架手术做的越多,就能发表越多的论文,名气也越大,“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
当大量医疗卫生资源都用到了心脏问题发生后的急诊救治和手术上了,病人反复住院、反复造影与介入治疗以及高手术费用,这会造成一部分过度医疗。从而导致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及患者对医疗结果的困惑与不满。另一方面,心脏事件后的康复与二级预防体系基本缺失,且缺乏医保支持。
胡大一将医院比喻成是卖汽车的,卖了之后就不管了,没有售后服务,病人回家后,没人帮他保养维护。患者经常是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搭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客观的说,心血管疾病大多数不是先天性的,而是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很多人认为只要放了支架就可以一劳永逸,其实心血管病到了需要放支架的程度,已经不能逆转为原来的健康状态,支架治疗只能是多害相较取其轻。”而由于医学的未知状况,我们还很难完全避免不必要的诊疗和治疗。其次,西医是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容易忽视病人的心理问题。
胡大一曾遇到一个31岁的女病人,胸闷气短来看心脏。一开始,医生让她CT、造影做了一堆,什么都没查出来。后来,我和她聊了发现就是因为焦虑导致的。如果缺乏对心理影响生理的正确认识,必然导致对生物技术的过度迷信,依赖检测设备和结果。
对于心血管病的患者,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心理。一个人精神不行,整个免疫功能,心理防线就全崩溃了。所以心理处方非常重要。上面我说的几个患者,都是对支架机制不了解产生的焦虑,焦虑到极致产生了惊恐。要知道,心理和生理是互动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转化为生理的表现,进而加重病情。最近有一个从成都来找我的病人,因为放了支架不敢坐飞机,宁愿坐三十个小时的火车来。其实不可能出事的。我和他说,你回去千万别再坐火车了,出事我给你担保。如果医生能从心理角度为患者着想,说服患者,让患者安心,就会好很多。
心脏如买车,需要售后保养
记者:现在病人的困惑与不满主要在哪儿?
胡大一:现在有三类病人都活得很痛苦。第一种,不需要做支架手术的做了支架。这种病人肯定感觉不好,不舒服。第二,即使支架做得很好,很成功,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康复保健,病人还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对疾病不了解,即使放了支架,病人会很纠结,担心支架会出问题,患者会出现很怪的行为。比如有个患者睡觉前,会觉得支架在叮叮咚咚作响。医生会说,怎么可能有问题?支架贴在血管壁上,不可能响动。这个患者不停地去看急诊,觉得自己又犯病了。最严重的时候,患者会出现濒死感,再度入院。第三类是一些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素质问题,做不了支架,搭不了桥的病人。他们总是忧心忡忡,觉得内科外科都帮不了自己,肯定没救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记者: 2012年,您卸下北京人民大学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的职位,加盟民营医院,是想改变什么吗?
胡大一:我一直想做“双心”(heart & Mind)服务,希望看一个病人,同时看心脏,也看心理,但这么多年我在公立医院很难运作,因此想在和睦家做一些尝试。现在,我有充足时间和病人沟通,也可以实现对病人康复治疗。在整个医学模式中,谈到康复,大家都很难理解,觉得康复是给瘫痪病人的,治好病的人不再需要了。实际上,治疗完后,病人营养怎么关注,运动如何开展,心理如何调节,都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做,而不是静养。医院最重要的其实是服务,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服务为模式,对患者管理服务和关爱。说的绝对一些,我们现在的医院,除了不服务,啥都做。
记者:那么心脏康复到底指的是什么?
胡大一:心脏康复就是对有问题的心脏进行保养,帮助患者修复心理与身体的创伤,恢复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从而回归社会。对于心血管病,医生不仅要知道病人治疗的情况,更要跟踪病人回家之后的恢复情况。病人手术后,至少应该进行三个月的康复治疗。我们要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恢复运动,不仅要个体化的调整药量,还要辅导他们的心理。数据显示,有康复治疗的人与没有康复治疗的人相比,总死亡率下降20%,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0%,再次住院率也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在美国、欧洲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临床指南都将心脏康复列入一类推荐,并有相应的医保配套支持。其中的一些城市,心血管病人手术结束进入康复医院是硬性要求。
记者:我们国家现在做的怎么样?
【论文摘要】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可导致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周身症状。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成为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因此,除根据病人情况对症治疗外,还要有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房颤通常分为三类:①阵发性房颤,发作几分钟,几小时,甚至1~2天,一般不到7天。大多自行转为正常窦性心律,但反复发作。②持续性房颤,房颤发作2天以上,未能自行转为正常,需用药或其他干预治疗后才能复律。③永久性房颤,也称慢性房颤。指房颤发作持续一周以上甚至几年。药物治疗很难转复成正常的窦性心律。
房颤发作时,大多数患者可有心慌症状,部分患者感觉到头晕、乏力、容易疲劳,严重者出现胸闷、气短,尤其是上楼、活动时更加明显。少数人有一过性眼睛发黑表现。少数房颤患者可无任何不适症状,仅在体格检查和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频繁出现的心慌、疲乏、憋气限制了患者的活动,降低了生活质量,造成患者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失去工作能力。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可以引起脑中风,6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脑中风发生率是没有房颤患者的6~8倍。再者,房颤还可以引起心力衰竭。
房颤的主要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采用一些药物如:心律平、可达龙、倍他乐克、地高辛等。可控制部分房颤患者发作,降低永久性房颤的心室率,改善症状。但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多,随病程延长,药物疗效渐差,难以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形成,预防脑中风。
(2)外科手术治疗 是预防房颤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但需开胸、创伤性较大,仅限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需要人工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房颤外科手术治疗。
(3)射频消融治疗 目前研究发现,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是由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异位兴奋灶,发出冲动引起心房颤动。环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是目前的主流方法,成功率80%~90%,不需开刀、恢复快,住院一般10天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自2004年起开展国内首例环肺静脉隔离――“三管齐下”根治房颤,术后为每位房颤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门诊随访,成功率达90%以上。这些饱受房颤困扰的患者,有的是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有的是药物无法控制的持续性房颤,还有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慢性房颤患者,经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心律恢复正常跳动。这种治疗方法给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
(作者每周四下午有专家门诊)
封面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