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景;原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24―01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同时,由于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地区出现连年颗粒无收的现状,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笔者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和了解,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发现我校“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感情脆弱,自卑感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2.性格缺陷。由于农村文化的影响,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嘲热讽,使得他们性格孤僻,忧郁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断层。

3.价值观的扭曲。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更早地摆脱贫困,大多数农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为了自己的腰包比别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胀,攀比之风盛行。逢年过节回家,不关注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问题,甚至对孩子不闻不问。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关心照顾孩子,从而内心愧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养成了他们奢侈浪费、摆阔攀比的陋习。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

1.重视社会帮扶的作用。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有营养健康问题,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同时存在,相生相伴。要解决好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要同时解决好其他问题。为此,社会爱心人士可以多关心一些这类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各部门各单位都可以开展一些爱心帮扶活动。另外,社会应加强网络监督和引导,比如为留守儿童建立绿色网络,各类场所提供绿色通道,切实关爱留守儿童。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些孩子虽然不能长期和父母在一起,但父母不能推卸教育的责任。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的方式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积极倾听子女的心声。安排好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还应保持与老师的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使子女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封闭式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不稳定,使得他们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从而孤立自己,喜好独来独往。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心灵的港湾、情感的依靠,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对生活感到无助、失落,不爱与同学交流往来,期待真情真爱,渴望亲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及游戏,尤其是亲子活动。亲子活动的开展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手拉手,看着别的父母正在鼓励和安慰他们自己的孩子时,留守儿童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因此会形成不愿参加任何活动的心理。留守儿童在伤心难过或做错事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便没有心灵的“顶梁柱”,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自信,产了自卑。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然而,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得到弥补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残留守儿童的“定时炸弹”。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精心挑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再如,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为他们做备案,建立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跟踪调查。联系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直接联系他们的父母,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采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教育与引导,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阴影,让“留守儿童”享受被关爱的阳光,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合理、及时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慰问与引导。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首先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应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还可以开通“悄悄话”邮箱,通过“悄悄话”邮箱传授相关的知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可倾诉、无处可倾诉的痛处,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其次,教师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和行为有偏差时,应及时处理,防止学生的心灵重创加深,要防微杜渐。教师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应多运用鼓励性、赞美性、商量式的语言。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学生的情绪才可能稳定,学生才能积极配合工作,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最终才可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农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成长,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提高农村人民素质势在必行。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农村可以设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闲性的、乐器性的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生活在、玩耍在一个高文化、高素质的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园,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才能弥补家庭关怀的不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者整天忙于劳作,文化程度不高,无暇顾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正在青春期的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做事情欠考虑,自我保护意识低,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感染、左右,心灵比较脆弱,从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烟酗酒、泡吧游戏,容易被社会不良人士带坏。因此,学校应加大校风校纪的宣传力度,杜绝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未成人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大家共同携手为留守儿童铸造一个爱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游”,留守儿童已成为各大网络新闻媒体的焦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期待、渴望的眼神反复出现。这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父母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养家糊口进入城市务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积极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学校自古以来就承载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现实,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感,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 、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长效优势

    关注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心。我校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内在潜力,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效优势,创新教育管理的既有理念,拓展教育服务的时空范围,创建留守学生生活教育服务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全员教师监护人制度,本着“就近、就熟、就亲”的原则,关照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既可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地。

    一、摸清现状是关爱教育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全校外出打工的家长有203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有68人,母亲外出打工有6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41人,母亲在家照顾的有21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34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6人。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父母,他们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4 、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建立长效机制是关爱教育的保证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二是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退休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儿童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况等;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爱的呼唤

        留守孩子往往认为世界只有日记这么大,不愿意接触外面的世界。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面对“留守学生”,我们不能因其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差就歧视、放任不管,而应从生活、学习各方面施以真挚的爱与热情。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改变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多关心他们,使他们逐步消除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促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接受教育引导。“良言一句三冬暖”,校园的长廊、小道、曲桥等都成为我们老师与留守孩子促膝谈心的好场所。孩子的心是清纯的,老师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舞的手势,一句关心的话语,胜过千叮万嘱,从孩子泛着红晕的脸庞上分明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心与老师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二、真挚的互助

        老师不管怎样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毕竟不可能总在其身边,因此为了能使留守孩子真正达到与一般孩子一样的状态,学生间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学校组织爱心队员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互助对子,同学之间无话不说,学习上的难题解决了;生活中,父母在家的孩子给了留守孩子细心的照顾,让他们品尝到了家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同学之间的友善、热情、鼓励,让这些留守儿童燃起了友爱的火花,他们从学习互助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从同学亲切的关怀中重新找到了亲情,享受到了同学间相处的欢乐……爽朗的笑声又回到了留守孩子的身边,他们脸上的笑容如九九艳阳天般灿烂,“自卑”、“自锁”的心态一扫而光。

        三、“留守儿童之家”

        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教育、引导“留守孩子”光靠少数人奋战,难免顾此失彼,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孩子们在这块他们的天地里可以尽情地倾诉、畅谈。

        1.“和老师相约”。

留守孩子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想法,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老师点拨迷津。我们在“留守儿童之家”里设立了“和老师相约”信箱,留守孩子们可把困惑、疑虑、想法等写成文字投到信箱内,学校安排老师定期解答,需要个别解决的单独谈心,共性话题采取师生对话交流会的形式解决,这样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劲头就更足了。

     2.留守儿童“沙龙”。根据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因素,老师将留守孩子组建成了若干小组,定期举行“沙龙”活动,孩子们定期根据他们喜欢的话题参加活动。有孩子生日时,大家和过生日的孩子一道开展“祝你生日快乐”活动,过生日的同学充分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阳光,信心倍增;有重大节日活动或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时,孩子们之间互相交流心得,畅谈体会,相互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质量。

        四、“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学校教育开放日”

        由于留守的孩子们多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们往往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为帮助这些爷爷、奶奶们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正确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学校创办了“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做到“四落实”,即学员对象落实、讲课教师落实、教学内容落实、各项制度落实。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些爷爷、奶奶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学校就是好,教育好孩子我们有本钱了。”

        每个学期学校会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开展一次教育开放日活动,邀请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们来校听课、看活动、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让他们了解学校教育学生的全过程。

        五、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为促进留守学生的自主发展,真实反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我们帮助每一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记录留守学生自己、老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如优秀作业、活动记录、发表作品、记录自己学习活动的照片、磁带、实验报告等。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留守学生在一个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

        六、“爱心大使”、“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