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立几种科研训练模式(以化学学科为例)
近几年,我校化学与化工系对各类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创设了验证型实验、应用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验证型实验可使学生通过课本描述的完整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这一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应用型实验旨在学生通过教材提示的实验要点,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并按方案完成实验。这一类实验是对验证型实验的应用和补充;设计型实验是教师给予学生实验题目,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交由教师修改后完成实验。这一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实验的比例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型实验不具有创新性;设计型实验与社会实践无联系,无法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联系我系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尝试。优化实验内容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对我系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都过于简单,没办法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使学生对于科研训练不抱太大的希望而没有热情参加。所以,针对这一结果,我们的做法是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实验难度,使实验教学成为科研训练的基础。应用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也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改革的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改革后的实验更像是科学研究,不再是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操作的单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在实验改革中,我们更加注重化学实验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验方法和实验难度上都有所提升,既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分段式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科研训练计划。针对大一的学生,我系主要通过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对于大二的学生,开展多方式的实验内容,开展初步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归纳实验的能力。而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或有意愿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可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或学术基金,通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完成实验并书写论文;大三的学生,科研训练的形式上查阅文献并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后书写论文的一系列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为大四的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学生也可在课余时间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学术基金;对于大四的学生,主要是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积累,学生基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书写论文提交。以教师科研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为依托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高校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任务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分支出学生科研训练的课题,也使教师在辅导学生的时候更加全面和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科研训练的模式。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请,小组式的科学探究,有别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指导几名学生,指导更加仔细,也能矫正学生实验操作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进行科研训练的兴趣。学生可利用暑假期间到化工厂等实习,到生产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实验课程与科研训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厂生产的一线,结合生产的实际,更好地思考自己科研训练的计划,使科研训练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在科研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踏上三尺讲台六年来,我一直奋战在高中教育教学第一线,面对高中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教学的现状,虽清楚其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始终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位多年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教授的讲座,恍然大悟,现将自己在一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各位教育教学研究者共享如下:
1.反思之一:技能与境界?
著名的钢琴家傅聪认为:学钢琴的人认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朗朗,其实5-10年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 “光鲜的手指”而已,这与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与此相似的是,在以往的教育中,甚至说在中国绝大部分的中学教育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教师教学技能本身,即:教学水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成绩、升学率等等。于是,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考查教师的教育技能,教师也以此为导向,拼命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这本无错,这也是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我想说的是:在拼命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同时,恰恰忽视了一位教师作为教育者本身所应具有的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因此,教师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会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反映、代表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会把成绩不好的学生当做教育教学中的“累赘”和“包袱”,进而教师会把他们的座位排在后几排,只要他们不影响到前面的成绩好的学生就好了,只要他们不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在课堂上他们做什么都可以,放任自流。
为加强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个学校都在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行政式”的课堂教学秩序检查,我认为课堂教学秩序的彻底改变从根本上说不是来自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而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
我们有必要反思:技能和境界的差异?
2.反思之二:教书匠与教育者?
中学生作文课常用的一个写作材料是三个工匠都在盖房子,一个说在砌墙、一个说在盖房子、一个说在实现理想。
在讲解这则材料时,老师想当然对学生讲解着自己的种种评价以及要求学生怎么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和现在的学习等等。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却从没有反思自己的职业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职业内涵,虽我们也常说“教书育人”这样的语句,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的是“教书”还是“育人”?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种种考核中,我们的教育思路就是:教好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着力提升升学率。于是,我们的教师拼命地做题,练习题、模拟题、高考题,并要求学生拼命地做更多的题,“题海”战术不仅在学生身上体现,更多的在教师身上体现。长此以往,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解题技能、考试成绩等,更多时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当我们自以为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时,当我们引以为傲自己有多少学生都考上大学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我们除了给学生分数之外,我们还给了他们什么?是否有想到我们仅仅是一个“很棒的教书匠”罢了,我们同工厂的机器的区别又在哪里?
我们有必要反思:“教育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3.反思之三:满腔热情渐渐褪去时的“程式化”?
两情相悦的恋人们在经历最初的欣喜、兴奋、激情、誓言的告白后走进婚姻生活,日子简单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每天的电话简短、实用,每天的问候实用贴切,节日的礼物也渐渐实惠起来甚至不送,爱情好像渐行渐远,亲情和责任好像渐行渐多。
用此作为例子确有不贴切之处,但只是想用形式上的相似说明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从最初的满腔热情到最后的机械化、程式化、公式化这样的过程。于此不同的是,爱情最后化为亲情和责任,教师的热情最后却化为了简单生硬、淡漠甚至是对学生的不解与嘲笑。
每一个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心里都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对职业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充满了对学生的热爱。日子一天天过去,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教师热情的心被一点点啃噬掉。而在此时,既没有在思想上及时化解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仅在简单的“升学”理念的指导下,使得我们的教师从业之后不几年,甚至说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已经把自己最初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以及由于对学生的热爱所产生的耐心细致的教导和疏解的现象浑然抛于脑后,一张口就是“学生很差、学生很赖、学生差劲、学生不像话”之类的话语。
老师不是不热爱学生、不是不热爱教育事业,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及时更新、完善教育教学观念而省去很多环节,直接说成绩,进而使教育教学变成了一种“公式化、程式化”的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教学。
此时此刻,听了教授的这一番教育培训之后,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应该走出教学成绩的束缚,学习、接受更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时讲时新,每一天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是鲜活生动的,每一天面对学生时都是快乐的、享受的。
我们有必要反思: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到每一天、每一次面对学生都是快乐愉悦的?
结语:
本文认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引导员工运用已获得的显性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培训实践”,使其直接感受隐性知识,二是通过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能手等作为“经验载体”指导、评价员工的行动过程,使其间接感受隐性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培训实践”能够使员工直接得到行动体验,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经验载体”能够使员工在有限的培训资源里得到指导、点播,获得更广泛的隐性知识。综上所述,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需要对于“培训实践”和“经验载体”均衡使用,确保员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下既能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又能触类旁通地理解更广泛的知识。
二、电力科研企业构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丰富的教育培训“硬资源”已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显性知识,然而由于员工缺乏亲身的体验式“培训实践”,缺乏面对面的与“经验载体”接触的机会,无法运用以及巩固显性知识,更无从掌握隐性知识。因此,为员工提供“培训实践”及“经验载体”的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势在必行。
1.培训实践。
培训实践可通过两方面实施:一方面,电力行业正处于开拓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电力科研企业更是面临诸多未知的领域。新业务的萌生亟需新的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因此,新业务的开展便是提供培训实践的机会。电力科研企业在培训实践中需紧紧围绕新能源技术发展开展将新理论、新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层次培训实践。另一方面,岗位锻炼是培训实践的最佳基地,现场生产、基建工作是培养专业技术的必备环节和基础环节,安排员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现场一线锻炼既能使员工尽快接触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最后,
2.经验载体。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知识管理;数字化;构建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学术研究从问题出发》报告中从为什么从“问题”出发、什么是“问题”、“问题”在哪里、学会解决“问题”四个方面讲授了学术研究的体会和方法。结合当前图书馆工作实践,为大家讲解如何选择标题和研究方向,最后提出论文写作需先建立认识熟悉对象,在撰写阶段要确立好文章基本结构明确观点。
南京图书馆副馆长、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全勤《图书馆员必修课——如何写好案例》的报告共有五个部分:图书馆案例的意义、案例与论文写作、如何写好图书馆案例?并列举了佛山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的案例写作作了详细分析。聆听这一场报告,我看到了案例与论文的区别,学到了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的写作实例明晰了案例写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我在实际工作中去撰写图书馆案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明在题为《图情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的报告中,分八个部分先后论述了论文选题的内涵、原则方法和途径,介绍了近期国内图书情报学的热点和根据选题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点明了来稿中选题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稿件录用的两大因素:选题和刊物,阐述了图情期刊论文撰写的技巧和提高投稿命中率的策略,使我的论文写作方向更加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