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前言

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本次调查报告,着眼于了解农村中学社团活动的情况,积极探索农村中学开展社团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调查概述

1、调查目的:

了解农村中学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积极探索农村中学开展社团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调查对象:

常德市武陵区某镇中学和某乡完全中学学生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在学校校园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由学生当场填写并收回。同时,走访学校学生、老师,询问社团相关情况。调查走访主要调查两个方面:①农村中学开展社团情况,包括社团的分布、场地、师资、活动资金等。②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主要调查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参与率。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达100%。走访教师6人,学生约三十人。

三、调查结果

经过对回收的100份问卷调查报告逐题统计、分析后,数据如下:

四、调查数据分析

1、开展社团数量少,且社团分布不合理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校社团总体数目偏少,特别是对于某些完全性中学来说,一个学校学生人数多达两千多人,可社团数目仅个位数,这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需求的。

同时,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社团大多以文学、艺体类社团为主,天文等科学类社团较少,这导致学生动手等实践性较弱。在调查中甚至发现有的学校根本未设立社科类,如机器人等社团。社团类别分布及其不均。

2、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国家及上级领导部门明确要求每个中学都应有社团,且要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举办社团文化节,但农村中学由于师资或经费、场地等原因,对社团重视程度不高。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学有些社团的运作机制不够健全,开展社团活动较少,缺乏指导老师,导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偏低。

3、社团活动场地、经费、指导老师不足

农村中学师资力量有限,每个老师都担任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学校很少成立单独的社团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社团各项事务。一般由音乐、体育、美术、语文等各科任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社团指导老师一般都担任了一个或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导致指导教师在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紧张。甚至有的老师还同时担任好几个社团的指导教师,导致社团指导工作效果不好。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社团活动的开展。

同时,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活动场地有限,且办学资金紧张,根本无法为社团提供大量地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有的学校体育社团所使用的体育器材早已使用多年,早已破烂不堪;有的几个社团公用一个教室或公用一台电脑查阅资料,这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4、学校、家长、社会对社团活动认识不足

农村中学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差,有些家长思想落后,只期望学生多读书,考个好大学,今后找个好工作,认为社团活动是“不务正业”。加之学校缺乏对社团活动的有效宣传,导致部分学生家长对社团活动的认识不够,对孩子参加社团活动支持度不够,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查显示,当问及“若家长和老师反对,你还是否会参加社团活动”时,回答“会”的仅占20%,“偶尔会”的占24%,“不会”的则高达56%,由此可见,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是否参加社团活动有非常大的影响。学校、教师,应该加大对社团活动的宣传,帮助家长、社会认识到社团活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的作用,从而促进社团的良好发展。

五、调查体会

近年来,众多农村中学在实践素质教育,探索社团活动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它们还是勇于探索,积极钻研的,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对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活动主题:

宣传荣辱 共建和谐 崇尚科学 重视实践

深入企业 了解社会 体会亲情 完善自我

二、主要内容:

2019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我系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我系学生在家乡就近就便参加分组进行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各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聊大东昌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开展聊大东昌学院2019寒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结合此次调研成果开展关于乡情调查的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系学生可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我系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对挑战,把服务地方作为每一位学子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我系专业学科和创新人才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掀起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奋斗目标,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要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开展广泛深入我为家乡献力量的社会调查、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和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全系学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也可深入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每位经法系学生在春节期间自行组队集中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为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青年、贫困学生、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办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要从困难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

三、活动方式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艺术消费 艺术需求 郑州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1 艺术消费的类型及特征

“艺术消费是指为了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享受需要,用货币购买、欣赏艺术产品和参与艺术娱乐的经济活动。它是艺术市场存在的前提和发展动力。”艺术消费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当前消费时代下的艺术消费具有大众性、商品化、符号意义化等特点,由此也带来了艺术消费的公平性缺失。认识艺术消费的特点,理清艺术消费的误区,对建立合理的艺术消费观具有积极意义。

1.1 艺术消费的类型

艺术消费有多种形式,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消费类型:(1)投资性消费。这种消费类型针对性强,可替代性较弱,消费品大多具有唯一性特点,例如古玩收藏,听钢琴、小提琴演奏等。(2)娱乐性消费。这种消费类型情况比较复杂,可替代性非常强,选择多样,消费方式也比较多样,消费者容易在多种消费方式中选择。(3)被动性消费。可替代性十分强,消费不固定也不稳定。例如,由学校或单位组织的观看文艺演出,还有受广告影响而产生的消费等。

1.2 艺术消费的特征

(1)消费情况的复杂性。艺术消费情况不仅受到艺术品本身质量的影响,同时消费者个体的差异,诸如思想观念、审美水平、个人爱好等,也会对艺术消费产生较大影响。(2)消费群体的复杂性。由于艺术门类众多,且多具有个性化特征,所以导致了消费群体的复杂性。(3)与艺术生产的辩证关系。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是辩证互动的关系,艺术生产决定艺术消费,艺术消费反作用于艺术生产。

2 郑州市城镇居民艺术消费现状

2.1 艺术消费结构整体趋向多元化

与郑州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郑州市城镇居民的艺术消费结构也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查分析,郑州市城镇居民艺术消费结构目前已发展到五种主要类型:一是通过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视听媒体进行的艺术消费; 二是围绕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的艺术消费;三是在KTV、影剧院、酒吧等纯粹娱乐场所进行的艺术消费;四是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活动中心等官方艺术活动场馆举办的艺术活动;五是以社区活动、节日活动、广场街头活动等文艺表演为核心的艺术消费。

2.2 城中村居民文化艺术消费形式趋向单一

在针对郑州市城中村居民的调研中发现,郑州市农村居民文化艺术消费单一,形式传统。虽然近年来郑州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保持较高比例,但被迫上楼的农民似乎对从村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还缺乏适应,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同样也反映在他们的娱乐方式上的单一、传统。

“您有空的时候喜欢做什么”,在50位被调查对象中有48位被调查者选择看电视、看电影,比例高达96%。紧随其后的是打麻将、打扑克,有30人选择了该项,占比达60%,表明城中村村民文化艺术消费比较单一,且基本上集中在娱乐性活动上。他们在空闲的时候基本上是选择看电视、打麻将、打牌等来消磨时间。老一辈村民比较喜欢的赶集、逛庙会、听戏等传统文艺活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几近绝迹,而新的艺术形式如音乐会、展览会等其他活动还没有被村民们认识并接受。这种过度追求电视、麻将等单一性娱乐活动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那些不需要审美能力的娱乐节目带来的快乐和刺激是极其短暂的。如果这一点不及时引起重视,这种单一化的趋势会愈加严重。

2.3 艺术消费主体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化

在郑州,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年龄一般集中在28~55岁,他们同时也是经常进行艺术消费的主要人群。他们进行文艺消费有属于这个群体特有的特征:为了排解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他们常常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艺术消费进行心理减压。另外,不同的教育水平对艺术消费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学历越高,艺术消费能力也越强,随着高等教育惠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青年的艺术消费能力远远大于老年人。在年消费金额2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中,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最小,仅为3%,而20岁以下年轻人最高,达7%。不同的教育水平对艺术消费需求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历越高,艺术消费能力也越强。

2.4 艺术消费需要加强引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根本需求,满足人们对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人民大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坚决抵制某些庸俗无聊的消费趣味,促进艺术消费的发展和繁荣。调查中发现,社区活动是城镇居民参与艺术消费的重要一块,城镇居民对其消费需求非常强烈。高达83%的市民表示需要政府以街道、小区为单位,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同时高达80%的城市居民都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对相关的艺术培训提供支持。在艺术消费上,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以自发为主。因此,迫切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节,打造民间传统艺术等,引导民众特别是农村居民开展多样的艺术消费活动。

3 如何提高郑州市城镇居民艺术消费需求

3.1 增加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艺术消费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多彩,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6年来,郑州市将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理的实事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关系民生的公共文化设施获得优先建设。尤其是 2012年,郑州市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1个创建城市之一之后,郑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获得巨大的支持力度,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好郑州广播电视中心二期、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商都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加大对市区影院的改造升级,推动数字化建设。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设施广播电视的市域全覆盖,实现每个行政村和社区每月放映1场电影。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的艺术消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3.2 加强对城镇居民的艺术教育,培养艺术消费主体

郑州市艺术消费市场的薄弱和居民的艺术知识的贫乏以及由此引发的艺术观念的淡漠有很大关联。提升市民艺术素养的可以推进艺术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市民的艺术教育,培养艺术消费主体,对繁荣艺术消费市场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社会艺术机构的公益性艺术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艺术中心、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教育功能。通过实行对公众免费开放、专家学者的定期讲座、画展的定期举办、媒体的参与、时装的、电影的放映、艺术的表演、艺术作品的购买和收藏等,以诸多形式的链接和融合为艺术教育创造较好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氛围,使艺术深入人心,打造出生机勃勃的艺术消费市场。

3.3 拓宽艺术消费途径,提倡社区艺术消费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组织单位,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人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内部归属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建设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区成员成分的不断复杂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引进、融合,社区文化的发展要更为注重包容性及多样性。为使普通民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并参与到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中去,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兼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老人与儿童这两个大的群体,带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文艺活动。这不仅是因为,在很多小区,老人与儿童的比例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艺术消费。二是社区艺术活动应当注重社区成员不同层面的需求,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活动,又有下里巴人的媚俗表演。三是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与本社区经济情况相符的艺术活动,争取使大多数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

3.4 拉动民间艺术消费市场,培育本土化艺术消费理念

中原地区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音乐、绘画、工艺美术、戏曲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目前多元化为主流的文化倾向,直接导致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而对自己民族的艺术文化,却知之甚少。在河南的广大地域至今还遗留和传承着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工艺,被专家、学者称为“活化石”、“活文物”,如历史上限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淮阳“人祖庙会”和“泥泥狗”、源于唐、宋时期的开封汴绣、宣和风筝、唐三彩、汝瓷、钧瓷、独山玉和豫西、豫南的皮影艺术及民居建筑等。高雅艺术因其曲高和寡,致使广大民众往往是望而却步,而民间艺术,由于其一贯的朴实性、本土性以及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被各个收入阶层的人们所青睐,所以,将民间艺术消费纳入整个城市艺术消费当中,必将能提升城市消费的整体文化水平,且能实现艺术消费的生活化。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可以大大提升郑州市城镇居民的艺术消费水平,是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本文系郑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郑州市城镇居民艺术消费现状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霍邱二中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广大农村。随着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很多的孩子留守在农村,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或“教育”,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文明素养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不断老化,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监管,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存在诸多问题。霍邱二中的生源较差,不仅新生的入学成绩较兄弟学校低,而且很多学生在行为习惯、文明素养、思想意识等方面与兄弟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霍邱二中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不仅是学校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客观需要。基于此,霍邱二中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出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立项申请,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开展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德育实践。

二、实施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德育实践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我们首先结合课题的研究实际,广泛开展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现状调查,并以霍邱二中为实验样本,深入开展了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探索。1.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课题组分别制定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问卷调查表》和《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问卷调查表》,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全省范围内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和中学生的行为及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充分分析研究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2.以霍邱二中为样本,开展德育实践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的诸多问题,结合霍邱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际,制定了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实践规划,并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德育实践。首先是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每年开展三次主题教育月活动:3月份突出文明礼仪教育的养成教育月活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为抓手,提出治理“十乱”的管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有校本特色的文明礼仪规范;5月份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强化学校与家长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如何适时有效开展家庭教育进行培训,同时在每年的5月份母亲节时召开家长会,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9月份开展突出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月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已经累计开展了责任教育主题、法治教育主题、遵规守纪教育主题、励志教育主题等教育主题活动。其次是经常性开展大型签名活动,让学生告别不良习惯或远离不良诱惑。针对当前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大型签名活动,时间选在周一到周五的大课间,每次一至两个班级,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组织有关班级发出倡议,其他班级积极响应,签名后的签名簿悬挂于教室之中,以警示他人,教育自己。

近期,课题组主要开展的大型签名活动主要有:一是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性,开展告别不文明陋习签名活动;二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开展告别网吧签名活动;三是结合学校为六安市禁毒示范学校的特点,让学生知毒、识毒,开展远离签名活动等。再次是积极开展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环境影响教育学生。主要构建四方面的校园文化:一是班级文化,定期开展班级文化评比;二是走廊文化,让杰出校友、优秀学生走进走廊,以他们的成长事迹、格言寄语丰富走廊文化内容;三是校园长廊文化,以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先进事迹来感染学生,同时通过读后感和演讲比赛来强化教育效果;四是寝室文化,校园文化向寝室延伸,以寝室的美化、香化、文化为目标,定期开展检查,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最后是积极开展以国旗下讲话为主要内容的持续性思想教育活动。每周一规范地举行升旗仪式,让班旗与校旗、国旗一同升起。国旗下的讲话一般由升班旗的班级同学代表和班主任进行,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的国旗下演讲;二是班主任针对发现的不良行为发表有针对性讲话等。3.撰写中学生教育读本为了更好地让课题研究成果持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组从2008年底启动了《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的撰写工作。课题组先是编写了《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60讲》,在霍邱二中广播站每天播出一讲。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决定对该书内容进行扩充,尤其是2009年安徽第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结束以后,课题组把高中新课程的有关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内容写入了读本,最后定稿为18万字的《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100讲,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连续再版五次,累计发行近40万册。

三、实施效果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认同;文化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079-02

2011年9月,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根据这一意见,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加快推进中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一致呼吁,要加强农民工文化研究、推进农民工文化建设,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快形成促进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合力。可见,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和现状,并开始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最终实现市民化,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转化,农民工才能最终完全融入城市。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重视和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联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为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至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可是也必须要看到,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的1.5亿多农民工依然没有最终融入城市,在政府、市民和农民工自身眼里,他们还不过是城市里的过客,处于边缘地位。由于体制制度观念等原因,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迫切而又艰难。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与实现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相比较,满足农民工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维护农民工文化权益更为关键。为农民工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主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标志。

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应该通过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为农民工参与文化生活提供便利,丰富文化生活方式,满足文化需求,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突出的供需矛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为逻辑起点,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的运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的生产和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保障,还有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财政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的指导、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内容。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对于常年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又尚未真正融入城市、还没有成为市民的农民工来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他们基本上享受不到,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和他们又有相当的距离。这对于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是十分不利的。关心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和实现农民工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是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益,是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1.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农民工的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时,其他方面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当前农民工逐步增长的文化需求显得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民工中占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和传统农民工不同,他们在城市的梦想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物质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需求,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样迫切。改革开放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条件的均等。关心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包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无疑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以文化融入促进社会融入,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在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已经形成深深的文化和心理鸿沟。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和身份融入相比较,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化。一方面,文化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农民工接受现代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熏陶,加快其思想、文化、习俗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参与文化生活,可以在精神层面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以自信、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融入城市新生活;同时,通过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可以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并能逐步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原有看法和成见,促进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的重要桥梁,是其他任何手段都不可替代的重要纽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搭建文化桥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心理沟壑,以文化融入促进社会融入,推动农民工在职业转化、地域转移、身份转换的同时,加快文化层面转变,不断提高知识文化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加快向城市的融入,最终实现市民化。

3.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从文化建设层面来看,文化建设是“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农民工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作为全会主题,对文化建设做了全面的部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较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惠及城市里的市民和农民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民工和市民享受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先进文化熏陶和塑造新时代农民工,利于引导农民工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农民工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发挥好现有公共文化体系公益性特点,可以提升农民工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民工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明进步。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育公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基。经历了长期的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中国公民社会已初具规模,但迄今为止还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正在发展中的公民社会,形成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培育中,公民意识总体上比较薄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有效制约国家权力,是公民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远不能达到成熟公民社会的要求。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随着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公民权利意识空前强烈,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政治参与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认为自己理应平等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不应和城市居民有所差别。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其共享城市文化服务,用现代文明熏陶他们,逐步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自信心和政治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农民工人数日益增加,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不可替代,他们的政治参与无疑会加速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R].20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