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校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体校英语教学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面对生源基础差、兴趣不足等现状
体校学生由于训练时间长,学习时间短,而对于英语这一科教学困难则更大,因为学生没有频繁的接触英语,所以久而久之,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障碍的累积,兴趣爱好的缺失,学生产生了不愿学,学不会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英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兴趣不足就一味地降低教学大纲甚至放弃教学大纲。相反,英语教师要积极面对、迎难而上,调查原因,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用始终如一的责任心与诲人不倦的感化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习。
(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素质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不断充满这通水,才能保证每个学生有一碗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立足于英语课本和大纲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与兄弟学校以及普通中学英语教学管理的交流,扩大知识面进行跨学科教学,运用先进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工具,努力尝试找出适合体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三)体校毕业生的单招
职高生有两条路:一是毕业后直接就业,二是对口单招考大学。第二点做得好也是体校吸引更多优秀生源的砝码。英语对口单招复习考试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即是对口单招重点:1.名词数;2.代词格;3.形副级;4.时态语态(语境);5.口语交际(文化差异)。
二、提高体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一)充分做好教学准备,灵活使用教材内容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按教学大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来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好任务的各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加以预设。
在教材处理上,一方面,要合理地使用教材,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水平相当,生词不宜过多,而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材。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照本宣科,提倡教授内容尽量和学生本身的专业相结合。如讲授sports meeting一课时给学生补充各自训练专业的英语术语。
(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应贴近真实生活,让他们能在用中学,学以致用,从而培养起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诸如上网搜索资料、角色扮演、模拟场景会话、做调查问卷等,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然,在任务设计上,教师应注意任务的形式不能仅限于表面的热闹,诸如唱歌、猜谜、做游戏等,虽然能极大地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热闹之后,不能失去教学目的,应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创造语言的交际情景,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加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扮演角色,自由对话,看图叙述、唱英语歌曲、做一些小游戏等活动。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有效利用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既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图片、实物、简笔画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简单明,易操作.是教师必备的帮手。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应用录像、幻灯片、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形声兼备的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视听语言环境。
(五)合理评价教学效果,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关键词 体校 英语教学 校本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 对“教学校本化改革”的理解
时下,很多学校和学者都在倡导和研究“校本化教学”。通过学习,笔者认为,“教学校本化改革”的含义应该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使之更适应学校学生的实际。改革的基地是本校,改革的对象是现有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服务的对象是本校学生,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本校某一学科的教学效果。
2 体校英语教学现状呼唤校本化改革
学校性质决定工作重点。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担负着为体工队和高校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其性质决定了体校工作重点是提高体育训练水平,很难真正做到“读训并重”,因为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尺度就是输送人数、金牌数、比赛总分。
学生出路决定课程模式。上世纪,体校承担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任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整齐,毕业生可直接分配到小学体育教学岗位,所以体校这种师范培养模式与普通高中相比,具有较大优势。而1998年后,随着大中专院校学生分配制度的打破,体校的优势不复存在,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给招生带来困难。为了能使更多的学生能通过考大学(高水平和对口单招)谋求更好的就业出路,体校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采用了普高的模式,沿用至今。英语教材先后使用了国标高中英语和牛津高中英语,这些对普高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教材,完全脱离体校学生薄弱的基础,毫无吸引力。加之体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无法完全保证等原因,学生的英语成绩一直难以提高,英语成了难教难学的科目。
因此,为了不致使英语成为学生升学中的“鸡肋”学科,体校英语教学亟待改革。
3 英语教学校本化改革的探索
体校英语校本化改革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落实:
3.1 重新理解教学任务的含义
不少老师在撰写教学总结时往往都这样说:“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圆满完成了本学期教学任务。”这里的教学任务多半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量,比如:高一第一学期完成必修1、2的教学。笔者认为,在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学生时,教者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完几篇课文、几册书这些表面的“量”的问题,而是多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少程度上培养和维护了多少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因为兴趣决定和影响了学生的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再比如:我让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有多少?因为教育不是计件的,衡量你教学质量的不是你教过多少学生和你教完几本书。如果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不管学生能否听懂,只顾完成自己所谓教学任务,必然导致学生越来越厌学。很早就有专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换言之:教学的任务是为了不再教学。怎么理解呢?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离开老师的时候能自主学习。
3.2 转变评价机制
单一的传统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模式往往是期中期末考试决定学生一学期的学业成绩,对老师来说,这种模式简单易行,但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英语基础本来就不好的体校学生来说,他们很害怕考不好,因为高中阶段正值学生青春期,学生爱面子是很正常的,一旦自己的弱项暴露给了老师、家长和同学,会觉得很丢面子,进而产生挫折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弱化终结性评价,注重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和运用,笔者曾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7月第一版的《发挥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中有过具体阐述。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毅力等的评价,教师通过设计出的《学生形成性评价表》详细记录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背诵、进步或退步幅度等的动态表现,平时成绩来源于形成性评价,并加大平时成绩在整体评价中的比重。①如果老师能巧妙地运用形成性评价,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的氛围,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重拾对英语的兴趣,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3.3 灵活选用教材
跳出教材的束缚。现在,通过对口单招进入高校学习是大多数体校学生的出路,所以整体采用普高教学模式也是适应形势需要。但,实践证明,我校曾使用过的高中英语教材对体校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使英语教学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后来,通过组内会商,达成共识,我们大胆地放弃《牛津英语》的使用。
采用《新概念英语》作为主教材。第一学年采用《新概念英语1》给学生打基础,因为它起点低,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多样,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多数学生能抓住这次从头再来的机会。第二学年的目标是《新概念英语2》前半册的学习,因为这套教材的梯度较大,如果一味追求速度,也会出现学生“吃不下”的现象。当然,如果学生基础进步较快,也可以考虑多讲授一些课文。
以自编的辅助教材为课堂教学增色。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一些与体校学生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辅助教材,如:有关体育项目、体育比赛等使用的英语,生活趣味英语,轻松英语,幽默、笑话,等等。第三学年,在《内招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语法、词汇的梳理归纳,并配以适当的练习,尤其是历年内招试卷和模拟卷的汇编,使学生对内招考试的题型、风格有较完整的理解和认识,并积累考试方法和经验。
3.4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英语教学方法很多:翻译法、直接法、模仿法、问答法、视听法、认知法、归纳法、演绎法、发现法、交际法等,有古老的和时髦的,有传统的和创新的,如果老师能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而加以灵活运用,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②在体校,老师应该以“务实有效”为原则,从师生课堂磨合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当体校英语教学步入困境时,老师们不能怨天尤人,抱怨学生基础差,教学条件落后,不能为“困”所“惑”,而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和胆略走出困境,即便开辟的这条路仍然不平坦,甚至很难走通,但不要紧,因为探索的脚步已经迈出。
注释
(一)美国运动员自小学到大学的文化知识学习及发展规划
在美国一个运动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并不会压缩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从小学开始,家长鼓励孩子多多参与体育运动,参与的方式为家长出资参与课余时间的各种运动俱乐部,并且参与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从体育锻炼中得到体质和自信的提升,并不急功近利地追求运动成绩。到了中学阶段,学校就有了各项体育运动的校队,在这些校队中学生可以得到科学系统的训练,在这个阶段就有了具有管理权力的监督机构,例如美国高中协会联盟,该机构负责落实相关法规,以保证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跟上文化课的学习,平衡运动与学习的关系。中学竞技体育是美国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业进步,追求健康人生的有效手段,约50%中学生从事体育运动,他们从事运动的动机是获得快乐、健康和大学奖学金。由此可以看出,此阶段仍未出现因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并且在中学阶段不设全国锦标赛,这一点对于平衡运动员追求运动成绩心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大学阶段才出现运动员因训练及比赛而频繁缺课的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被默许,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通过严格的管理及科学的训练手段,使得大学生运动员可以得到足够的学习时间,并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满足大学的毕业要求,成为与一般大学生相当,甚至更加优秀的人才,而这一部分的体育人才正是奥运会的后备军。
(二)国内运动员培养模式
国内的运动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及运动员家长在内,多数人一旦选择投身体育事业就自然而然的放弃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美国的教育模式不同,国内自小学开始学校就组建校田径运动队,并且设立各式各样的全国锦标赛事,运动员身份的自我认知来得非常早,再加上很多家长因相信“学训冲突”而放弃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使得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将文化知识的学习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到了中学阶段,“学训冲突”的矛盾就更加得到凸显,高中在录取新生的时候专门为体育表现优异的学生开放绿色通道,这使得原本就将文化知识学习放在第二位的体育特长生更加缺少了学习的动力,也就是从这开始,运动员的就业之路越走越窄。并且有些学生在中学毕业之后选择的不是进入高中学习,而是进入体校继续进行运动训练。我国的体校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不聘请文化课教师,而是将本校的学生委培到周边的重点高中进行文化知识培养,但实际上高中对这些体校学生的教育普遍流于形式,结果就导致高中阶段的体育特长生忽视了宝贵的文化知识学习机会,直接导致后来进入大学的适应不良。到了大学阶段,学校依旧延续了过去初高中阶段的重运动成绩轻文化教育的模式,对于高校运动队学训矛盾的原因有另一种不同理解的观点是由代永胜、陈鹏、陈亮三人在《湖北省高水平运动队教学与训练现状及对策》一文中提出。他们认为,学训矛盾的造成的原因在于高校对于在校运动员的定位上,高校大多特招运动员的原因是为了让运动员代表学生去参加大型的体育赛事,并为学校获得荣誉,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这些教练员和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定位为“运动员学生”,而非“学生运动员”。
这种做法无疑是十分功利的,为了达到学校的目的不惜牺牲这些运动员在作为学生时正常接收学校文化课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逃课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加上学生运动员这个群体本身文化课缺失并且缺乏兴趣,教练员和这些教育工作者对高校运动进行错误的引导,是致使高校高水平“学训矛盾”更加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这种培养方式,给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现实难题:运动生涯结束后走向社会明显缺乏就业竞争力。运动员进入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大学文凭,那么到了毕业的时候,择业范围自然比一般大学生窄的多。然而在此之外还有一批完全不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专业运动队的队员,在这部分队员当中涌现出很多高水平运动员甚至是奥运冠军,但是大部分运动员退役之后仍然得自行解决就业问题,这部分退役运动员较之体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更加匮乏,除了少数被保送进入大学深造的顶尖运动员,大多数无法凭借自身的实力考入大学。纵观我国运动员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运动员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被与一般学生区隔开来,这就注定了在将来退役之后文化知识水平成了求职的最大阻碍。
二、运动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资源不足
尽管国家体委颁发了《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免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但是退役之后能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运动员仍然只是少数,只有运动水平高、在大型赛事上表现出色的顶尖运动员能够获得免试的机会,大部分运动员无法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因此只好转向类似函授、自考一类的学习途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继续教育方向的选择比较迷茫
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退役运动员在进行继续教育的选择时常常不知道该投入到哪一领域进行学习,尤其是在学习与体育运动无关的学科知识的时候,不知道哪一科最适合自己。
(三)针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尚没有成熟的体系
现有的继续教育主要是对脱离正规教育,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进行的,是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这就与运动员本身的实际情况产生了落差,既不能从头开始学也很难跟上现在的进度,学起来事倍功半。相较于国外的运动员的继续教育,国内缺少了专业的对运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而这恰恰是运动员继续教育中的核心部分。
三、建议
(一)退役之前未雨绸缪,多充实文化知识
运动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最主要动因就是,转业之后所需要具备的文化知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并未学习过,因此很多运动员在选择继续教的时候不知道该学习哪一门学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运动员应当在退役之前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并且由于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现实,很多运动员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确定了今后十几年的运动员身份,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更早进行,思考自己希望自退役之后从事何种行业的工作,这样就能有目标地选择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因为在中高考是存在绿色通道而放松警惕,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文凭去读大学。
(二)效仿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提高对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的要求,改变社会大众对于运动员的刻板印象
国内运动员在初高中就与一般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产生脱节,然而却鲜少有运动员意识到这样的知识脱节会成为将来就业最大的阻碍,要改善这一问题就要从改变运动员以及运动员家长,甚至是社会大众长久以来对于体育人的刻板印象开始。通过比较国内外运动员培养模式可以发现,在一些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中始终贯彻严格要求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尽管也存在“学训冲突”的矛盾,但可以通过科学优化训练方案来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学训冲突”这样的刻板印象也需要改变,学习与训练不应当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让运动员在初高中毕业时可以达到一般学生的水平。
(三)政府应当吸收国外先进培养经验,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政策
很多国家在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部分是由政府出面给予政策及资金帮助,不论是推出帮助计划还是与职业规划公司合作,政府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但政策帮助的核心理念不是政策安置,而是让运动员在退役之后有足够的竞争力,例如总结运动员退役之后的普遍走向,提前为运动员安排相关专业的课程,或是开办退役运动员论坛相互交流经验。
(四)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经常参与
继续教育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而进行的,运动员也一样,不断寻找自身的短板,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维持竞争力。
参考文献
——某某中心小学申报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自评报告
我校始建于1912年,1977年定为镇中心小学,1998年镇政府投资1270万元易地重建,现学校占地面积63亩,建筑面积9680平方米,在校学生24个教学班共1312人,在编教师56人。学校于1999年评为中山市一级学校,2004年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现为中山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中山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全国棋类教学实验基地、广东省绿色学校、中山市信息技术实验学校。
作为镇中心小学、省一级学校,我校秉承“致力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师生个性化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办学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校就作为中山市田径传统校,开展小学生田径竞技体育苗子的培养,在着眼于提高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在校内初步形成了让每一个学生懂体育、爱体育、会体育、练体育的良性体育环境,获得市镇教育界、体育界的高度评价。
我们基本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条例。
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体育法》和两个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严格按照中山市教育局颁布的课程计划现学校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保证体育课质量是我校一直致力研究的主要课题。如今,我们在过去的偏重技能,与近年的课改游戏体育中找到了结合点,重新认识“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础兴趣;培养学有兴趣、学有所长、学有技能的健康学生。体育课质量稳步上升。我校长年坚持每天早上8:15--:8:30为早操时间、10:05—10:20为体育大课间时间、下午3:10—3:15为眼保健操时间,下午4:15--5:00为学生体育自由活动和课外活动时间,两操一课和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纳入学校文明行为规范班级考核和教师绩效考核,努力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运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健康起来。”十多年来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合格率100%,优秀率达95%以上。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运会,学生参与面达40%;每年举办一次趣味体育美育节,学生参与面达100%。
我们认真抓好体育常规教学工作,确保优质的教学质量。我们注重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原创:学校制定了《体育课教学常规》、《体育活动安全保护制度》等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安全参加体育锻炼。十多年我校没有出现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我校还被全市文明单位。我们要求体育科的教师(尤其是负责传统项目的教师)必须制定好学期的工作计划,设计出每周、每节课授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手段、器材等,使教学工作能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重点而有所侧重。2004年11月,我校徐永岩老师的体育试验课获得专家们的好评,并推荐代表三乡参加全市体育录相课比赛获佳绩。近年来,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自2005年以来,我校作为市首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学校,认真评估学生身体素质并及时上报,同时还参与指导本镇兄弟小学进行测试上报工作,受到镇教办领导的好评。
在面向全体,全面做好学生体育锻炼工作的同时,我校逐步形成了田径、乒乓球等特色强势项目。八十年代初,在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郑慕贤校长争取到了市田径传统校的学生训练任务。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把田径传统校的管理和训练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校成立了田径传统项目领导小组。五任校长亲任组长,再从行政中抽调一名体育专干具体分管田径训练队,并安排专职体育教师操作教练。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的领导,我校田径传统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按照有关对体育工作进行了计划和总结;我们还制定了各个时期的竞赛目标,检查训练计划,落实训练经费,协调训练场地,使我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常规、有序地进行。经过不断地总结,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抓好田径传统校训练工作的常规管理经验和科学训练经验。2006年2月,学校具体分管该项工作的刘瑞明主任还在全市传统项目学校工作会议上作了主题发言。
二、条件保障、训练科学
条件是基础。我校体育训练场地和条件经验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逐步完善过程。八十年代初的祠堂学校,学生训练场地狭小。1998年学校迁址新建后,我校建有标准300米6道田径运动场(目前正在改建塑胶跑道)。学校一楼大堂建有风雨体育场,雨天学生可以大堂锻炼和训练。1999年,学校建设了80平米方沙池体育器材场;2003年,学校筹资建了700多平方米的“欢乐天地”主题体育园地,学校还有两个标准彩色地面篮球场、五个羽毛球场练习场地、一个250平方米的乒乓球馆。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我校体育设施建,已决定投资800万元新建内设两个篮球场的综合体育馆。各样体育运动器材配备齐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和器材进行课余训练。
人员是保证。为了抓好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工作,我校配备了三名专职田径训练教练员(其中一名本科生、两名专科生)、四名兼职体育教师。其中三名专职训练老师均多次参加了镇、市的教练员培训班,两名教练员是三乡镇业余体校教练。
经费是动力。为开展了传统项目训练,镇体委每年补助训练经费一万元,学校为训练教师发训练补助、每年购买教练服。据统计,学校每年所用项目基本经费、教练运动员补助、器材设施购买、外出竞赛等费用达五万元以上。
训练是生命。我校每学期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纳人工作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刘杰校长和分管领导刘瑞明主任林荣立副主任能深入实际,掌握传统项目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体育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生活问题。年级组长、班主任能支持、关心体育传统项目工作。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并制定了三年的体育发展计划,按照有关对体育工作进行了计划和总结;我们还制定了各个时期的竞赛目标,检查训练计划,落实训练经费,协调训练场地,使我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常规、有序地进行。同时,我校非常重视与市内各传统项目学校的联系、沟通,经常与他们召开座谈会,互相交流经验,还与镇业余体校实行教体结合,互补长短,形成课余体育训练的网络,使我校的田径训练能蓬勃开展起来。
梯队和时间。我校田径队训练每周平均训练7次,晨练每次60次分钟,下午每次90分钟。在梯队建设方面,我校田径项目建有校级竞赛队、中年级组、高年级组参赛队、班校运会运动队,我校十分注意年龄梯队衔接,目前,9—13岁年龄段均有队员训练。
三、创新机制、形成制度
激励成体系。为更好地进行常年、科学的业余训练。我校田径训练工作到做到三有五固定(有计划,有救案,有总结;计划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固定、器材固定、人员固定),为了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学校制定了《运动员守则》、《运动员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考勤、奖罚制度,保证运动员准时参加训练,促使他们在训练中刻苦认真,吃苦耐劳,按照教练的要求自觉苦练,确保训练的质量和收到应有的效果。我们注重抓好队员的思想表现和文化学习,教练员经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队员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对学习态度不够好、成绩比较差的队员,班级除进行教育外,还抽时间给他们进行学习辅导,保证他们不掉队。为了更好地了解田径队员的身体形态、技术状况、文化学习和其他资料,我们建立田径队员登记卡,把队员每学期的学习成绩、每学年的身体素质测试和技术测试、每年的体检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对不同的队员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科学训练的效果。
竞赛成系列。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了校内以传统项目为主的小型多样竞赛制度,安排了各种的系列体育竞赛活动。每年都举行体育美育节和校运动会,今年,将迎来我校第二十届运动会的体育盛会。我们还根据体育传统项目的特点,开展男子、女子田径对抗赛际、年级比赛,此外还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围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四.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由于市镇体育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全力支持和我校的高度重视,我校的田径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校十多次被评为中山市优秀传统项目(田径)学校,近十年共输送40多名运动员到市体校,郑颖诗等12位运动员被纪中中山中学等省重点中学录取,3名运动员输到省体工队和。在竞赛成绩方面,我校毕业的郑妙诗在80年代初获全省标枪第一名,破省记录、获全国性比赛标枪第三名,郑观航代表参加全军运动会获跳高第一名;毕业生郑惠霞获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射箭第一名。郑建忠、陈淑琴、黄嘉怡多次代表中山市参加全省比赛都获得优异成绩。何文欣、郑建清、刘楚甄等运动员多次打破市跳高、60m市纪录。其中郑永春同学92、93、94连续3年打破市小学女子跳高纪录。我校多次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奖。其中:广播操获市体育节比赛3次获一等奖。篮球、田径多次获市级比赛第一名。去年我校单独组队参加中山市第五届运动会田径丙组比赛,14人参赛11人获奖,并获团体总分第四名。我校教练员16次被评为中山市优秀体育教师和田径训练先进教练及市优秀教师。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优化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完善德育制度,形成有效机制
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由分管副校长、学生科长、团委书记、教务科长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和约定,在全校范围内做到时时育德、处处育德、事事育德、课课育德。每学年制订有详尽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学期有初评,学年末进行总结、评比、奖惩。
还制定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和《班级量化管理办法》,每周汇总,作为评价班主任和班级工作的主要依据,每学期的总量化成绩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团委、学生会的工作积极性,让学生实施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驾驭。执行《导护制度》,每天由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带领多名教职工全天候在校内巡查,确保校园平安,杜绝违规违纪事件。
二、优化育人环境
1.在校内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一是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具有技工教育的特色,标语、口号、板报、墙报、专栏、广播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班级的主题班会要有声有色;三是开办业余党校,培养学生骨干;四是以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感恩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活动定期开展。五是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和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六是定期进行“和谐班级”“文明宿舍”的评选活动等。
2.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结合
学校教育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之间存在偏差,导致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对提高技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竞争、合作、奉献、创新的现代企业精神传递给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学校积极探求,并与相关企业合作,一是在校内建设体现企业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实训(基地)车间;二是企业冠名原有实训(基地)车间,并进行相应改造;三是在企业建设(改造)适合技能教学的车间,以便于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四是接受企业委托进行“订单”培养,招收冠名班学员。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生产实际,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适应新的生活。
三、突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最重要的具体实施者。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同时将班级工作成绩纳入教师量化总评,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及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四、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1.优化德育课程体系
在部颁德育课大纲基本框架的指导下,组织学校的相关德育工作者,根据技校学生的特点,在总结原有德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德育教程做了适当调整,形成了一套德育教本,其中融合了常用法律知识、劳动法常识、职业道德、常用礼仪、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企业文化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学、易懂、易做,收效明显。
2.提升德育课教师素质,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采取多种方式对德育课教师加强培训指导,不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在德育课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走出去,请进来,将课堂摆到庭审现场、酒店大堂、招聘现场,让学生亲身参与,不断提升教师道德水平。
3.优化其他课程的德育作用,收到课课育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