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培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新闻教育;职业道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突飞猛进,生机盎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青年才俊,“新闻记者”成为许多青年学生向往的理想职业。伴随着新闻行业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类大学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的热情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等院校中新闻与传播学类专业点已经接近700个,在校生l3万多人,每年毕业的学生则高达3万余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新闻从业人员结构的较大改变。有关资料表明,截至1983年底,全国设有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l4所,在校本科生1482人,研究生103人,共培养新闻专业毕业生5200多人。其中分配到新闻单位的约3000人,仅占当时新闻从业人员的1.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当时高等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对新闻业的影响是很小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开始飞速发展。1997年上海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学科背景为新闻传播学的占到30.6%,而25岁以下的年龄组中,比例更是占到了45%。另据对2002年上海新闻从业者的调查,有新闻传播学教育背景的从业者已经占总人数的49%_2。可见,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充分说明这些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背景会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为了使自己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上手快、高效率、多技能、新科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成为各新闻院系的共同选择。于是,各院系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上煞费苦心,而在人文教育方面却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高等教育紧跟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与经济社会接轨与生产企业沟通完全必要,但如果完全由过去的“象牙塔”转变为社会的“服务站”,过分偏倚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人素养,这种模式很显然背离了高等教育的精神,其潜在危机将很快暴露出来。综观目前新闻教育,由于多年来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及完整人格塑造的忽视,已经给媒介自身和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闻从业人员角色意识差,职业道德严重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品质和传媒形象,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针对这些问题,高等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还要充分研究由于社会发展而引发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变化,适时提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高等院校要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扮演主角,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充分认识社会现实对新闻教育在伦理学方面的挑战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的形态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同时,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种发展尚未定型,尚有诸多不确定性存在的传播形态而言,与之相连的新的教学内容的开拓更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设了《“网络社会”中的责任:今天和明天的新闻伦理学》作为研究生选修课,他们认为,因特网正成为日益重要的传播媒介,然而大量有关资料表明,对于网络空间不负责任地滥用的现象相当严重。而今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将是未来的新闻传播学界与新闻传媒管理的骨干力量,他们必须认清网络使用中的社会责任问题,学会对有关问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评判,学习制订相应的决策、规范,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接受因特网带给新闻职业道德的挑战并研究制定相关的传播政策。
二、加大新闻伦理和道德课程的分量
我国的新闻伦理和道德课程开设较晚,从1980年代,一些大学的新闻理论课或新闻业务课才开始以专题或者专章的形式讲授新闻职业道德。到1990年代,这种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大学的新闻院系开设了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系统讲授新闻伦理道德,从而结束了我国大学新闻院系未开设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的历史。虽然有了相应课程,但是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并没有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而被纳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许多院校把这一课程列为选修课,有的院校甚至根本就未开设。反观一些新闻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大都十分重视大学阶段的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美国大学的新闻院系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例如1924年出版的纳尔逊·安特宁·克劳福德著的《新闻伦理学》就是大学一个学期的新闻道德课的基本课本。
我国高校的新闻院系应该充分认识到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新闻伦理和新闻职业道德课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列为学生的主干课程,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学好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事业的必要条件,只有打好了道德基础,才有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前几年,新闻界广泛开展的新闻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而高校新闻院系承担着培养未来新闻从业者的重要责任,应使在校新闻学子打好政治理论根底和职业道德基础,为新闻单位输送合格的新闻人才。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通用性与前瞻性
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能覆盖一些带有前瞻陛的问题。如在网络传播中有很多伦理道德问题都还没有定论,像“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问题”、“对取自网上并用于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的核实”等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如果在教学中,把这些问题融人对新闻传媒业具有通用性的新闻道德基本原则之中,如遵守有关法律、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防止新闻失实,反对以讹传讹的原则等等,则会对学生有莫大的帮助。
新闻伦理学教育内容中通用性与前瞻性的平衡,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深刻认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并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传媒环境中奉行新闻道德原则的高素质的新闻人才。虽然新媒介的发展及其介入新闻传播活动在新闻行业的伦理道德中引入了新的问题,但是新闻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仍然是阐述新闻传播工作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与道德要求,提供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关系,规范新闻从业者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其基本原则是具有稳定性的,并且是探讨与网络空问有关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及其对策的基础。
四、强化新闻职业教育
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人手,从讲清道理人手,给受教育者打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新闻从业人员只有掌握了新闻学的系统知识与理论,才能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诸多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在职业生活中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与责任。我国的传统新闻教育囿于能力教育模式,偏重新闻操作技能的训练,对新闻学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的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的文章《新闻教育错在哪里》提出了新闻教育的三条原则。他强调,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新闻教育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素养;不能把新闻简单地等同于传播和媒体;不能把新闻学同广告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相混淆。新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理念,真正弄清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弄清新闻事业的宗旨、任务和职责是什么,什么是新闻事业应当做的,什么是新闻事业不能做的;弄清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等等。
五、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职业伦理[1]是关于从事一定职业的群体或个人所应具备的总体性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要求,是蕴含在人们职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是对于从事医学编辑工作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由其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他告诉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应该如何评判自身行为规范的真与假、对与错、合理合法与违纪违法、高尚与卑劣等等。伦理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对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医学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对于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探讨就是这一影响的体现。
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按职业伦理学要求进行日常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编辑职业走上符合伦理原则的良性发展轨道,并促进医学编辑职业与国际接轨,是医学期刊编辑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正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医学编辑的道德问题
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是医学编辑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其与职业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形成了对照。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现今社会,对于职业伦理的要求较之职业道德,将更为迫切和必要,因为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相比更加全面和具有操作性。在以往的认识中,我们都认为医学编辑工作的职业性质与业务操作是两个认识范畴,在由此产生的医学编辑职业道德规范中,奉献美德是编辑专业特点所要求的工作态度和道德境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是如果我们把奉献美德这种主观评价当做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来强调的话,恰恰忽略了编辑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应强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观念。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不能游离于其职业性质,由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编辑职业行为的因素很多,比如说选稿、定稿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单是从稿件、工作本身而来的,单从奉献这个角度从职业道德上评价其伦理是非,既有失公正也脱离实际,同时对医学编辑的职业化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被我们认识,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单从职业道德这个主观层面上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职业伦理存在的必要性恰恰在于着力解决职业领域内的伦理失范和价值混乱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编辑职业的特殊性质,在编辑职业道德上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才是首要的。时下医学编辑职业面对的道德困惑很难回避,针对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指责明显增多,这一问题引起我们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反思,强调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编辑职业道德和以职业伦理为准则的操守观念,有助于增强编辑人员自我制约的能力[2],促进医学编辑、作者、相关医学专业领域的人员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编辑的职业道德。
2.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医学期刊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
职业伦理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提出要求,是它的基本定位。把从业者视为按照职业来加以区分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在此定位基础上对其权利与义务作出规定,这样来说,职业伦理其实就是角色伦理。作为角色伦理的职业伦理,必然要求明确依照职业来区分的每个社会角色的“名分”所在。“名分”可以看做是“名”与“分”的统一。医学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其实就是对这种“名分”的明确。对于医学编辑而言,名是医学编辑行业和岗位,分是医学编辑的职责和义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名分就是要求医学编辑须恪守医学编辑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确定医学编辑的角色伦理是医学编辑工作者确定自己工作定位,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将编辑人员的操守和自律意识,上升到职业伦理的层面,使它形成一种明确的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才会决定其道德实践的效果[3]。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的医学编辑真正职业化,真正把医学编辑工作作为一种有法可依、有德可依、有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需要遵守的职业,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其职业及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其工作及其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超级秘书网
3.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和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
一般认为,编辑工作是一种技术行为,然而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医学编辑的职业行为已不能单纯考虑技术的问题,这是对医学编辑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从医学编辑从事的组稿约稿、选稿定稿、审稿复审等各个日常行为中已经体现出对于伦理学的一种需求,针对医学编辑人员日常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有论者[4]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种需求的重要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种需求要求医学编辑的日常工作行为既是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的统一,又是医学道德和编辑专业道德的统一,这种素养的要求是医学编辑职业化及其职业精神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框架下使医学编辑职业行为进一步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并不单纯是指操作规范那么简单,它取决于以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原则立场和独立思考精神等等为内容的职业核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通过对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对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认知,还有利于医学编辑的素质培养。编者的编辑过程在期刊操作中至关重要[5],医学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对于整个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会使编辑人员产生一种能维护其职业尊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体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正是职业伦理存在和构建的意义所在,更是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赵一鸣.医学伦理学与期刊审稿和编辑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68-70.
[2]林君雄.编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J].中国编辑,2007,6(1):26-29.
[3]陈阳凤,梅莉.中国编辑职业化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0,16(5):29-30.
随着学者对黄职业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越加广泛,在对黄炎培这一块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目的;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三是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四是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五是对“农村教育论”的研究;六是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探讨和研究。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黄仁贤教授对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黄炎培从职业教育的倡导到创办,至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职业指导,并且第一次把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在其数十年间的职业教育理论探讨和教学教育实践中,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武汉大学张建华教授从黄炎培的职业道德观着手,认为包括“敬业乐群”、“劳工圣神”、“完善人格和爱国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职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思想对我们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叶凤刚教授认为,在21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黄炎培是最早注意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经历了由“分区立系”到“划区施教”、综合改进,再到“先富后教”、“富教合一”三个阶段的演变。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庄缇缇的硕士论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具体内容、思想特点、及其启示做出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就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而言,除以上六点外,还提出了黄炎培的人性化教育制度这一内容。
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在注重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把目光转向把其职业教育思想与、张謇、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例如,王彪认为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而他的学生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这也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在职业教育思想上有着密切联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实践上,他们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淑丽对黄炎培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她认为两人在相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具体从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三个方面来计较二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在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张晓明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马斌也对黄炎培与张謇、陶行知等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方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三者提出了各具个性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此外,姜建、马万明对张謇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该文章主要从两者职业教育思想起源、职业教育实践形式、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原则进行比较,认为张謇的职业教育思想先于黄炎培,并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在职教实践形式方面,两者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但张謇更加注重校企合作,而黄炎培更加偏重职业指导;在职教内容方面,该文在张謇“事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的教育理念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在职业教育原则方面,作者认为两者都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但从具体实践上看,黄炎培职教对象更为广泛。
三、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如下趋势,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经费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继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性。而作为其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
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良现象。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三,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四,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四有一忠”素质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有纪律,一忠指忠于企业)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进教学方式,变单纯授课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
针对“90后”中职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长期以来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词,自尊心饱受伤害、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状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应广泛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自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职教论坛,2011(10):9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某职业高校曾通过问卷与访谈结合的调查方法对企业的人才职业素质期望进行深入调研,对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后发现:①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总体状态令人担忧,择业观和价值观趋向于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②只有建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才具备被提拔的前提条件;③“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是高职毕业生亟待提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基本职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它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必须适应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行业利益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就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在敬业精神方面,奉献意识明显弱化,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而且普遍存在“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2008年我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实习就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这些毕业生到服装厂实习不到一个月就纷纷离职,离职的原因是工作条件过于艰苦、对实习工资不满意,还有的因没有责任心和不遵守纪律遭公司辞退,而因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在团队协作方面,现在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团队意识,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此外,制作虚假简历和虚假成绩单的现象十分普遍,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建设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和崇拜,也刺激和诱发了大学生唯利是图、损人利已,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思想。
2.教育产业化趋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部分地方学校把多招学生、扩大办学规模看成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学校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教育质量,无形之中冲淡了职业道德教育。
3.教师素质制约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其实是一本活教材,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中专、中职合并而成的,原有师资的素质和水平、教学观念和能力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难以取得教育实效。
4.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据调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观念理解不全面、不深入,这就给他们日后在职业岗位上的种种道德缺失行为留下了隐患。
上述原因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致使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评价偏低,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呼吁:“学生找工作时需要上的第一课就是职业道德课。”
四、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要形成较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学院各部门应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对在校学生进行多方位、多渠道、多方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加快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其次,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职业指导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式应该选取典型案例加强理论的论证,这样才会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再次,要设置情景,加强有关心理素质的训练;最后,要多和企业联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各方面的情况,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3.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管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规范教育入手,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常规管理和专项整治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努力学习、知荣辱、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管理,把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就业岗位状况的需要,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丽芳,张晓明.大学毕业生职场素质社会评价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