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媒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瞄准“网民主体”的观众选择
军事题材美剧的观众群体以青年人居多,且多数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事业单位白领或高校学生等,他们通常掌握一定的美国军事文化背景,且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够对军事题材美剧产生较强的被吸引力和接受力。近几年,尽管使用互联网已不再是企事业单位白领和高校学生的特权,字幕组的出现也降低了观看美剧的门槛,但是观看美剧最集中的人群依然是这个群体。根据艾瑞网调查,优酷平台美剧频道PC端观看群体中:25-35岁的群体占整体比例的54.1%,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52.7%,而月收入5000元人群占比接近40%。移动端人群的高端属性更为明显,3项调查的数据分别是:65.3%,62.4%,44.3%。可以看出,相对集中的高学历、高收入年青人依然是军事题材美剧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当前这类观众群体依然是国内网民中相对比较集中,且有影响力的主流群体。他们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主流力量,通过军事题材美剧对美军形成的印象,能够在大多数人中间产生示范、引领作用,会影响更多的人通过美剧去了解美国军事文化,认识美军。可以说,正是这种受众群体与网民主流人群的相互重叠,才保证了军事题材美剧在互联网传播中不断攀升的收视率。这点从优酷2013年新季开播的美剧播放量就可以窥见,《神盾局特工》首播当日过500万,破优酷美剧首播史上的最好成绩,2010年优酷全年的美剧播放量为8400万,到2013年9月便突破1.6亿。这其中,主流受众群体的有效选择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同为军事题材电视剧,为什么国内受众对美剧宣传内容的认同度高于国产剧?除了精良制作、明星效应、时尚包装等之外,应该看到,受众的有效选择和施加影响也是关键。特别是相对文化层次较高的主流网民群体,他们对于电视剧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有着更为深入的理性思考和个人判断,肤浅的剧情或简单的观点表达都很难吸引他们。而美剧复杂曲折而又看似合理的情节设置,以及巧妙寓意于事的表现手法,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以美剧《秘密行动组》为例,其中有一集是总统候选人遭到袭击,行动组奉命营救。当小组成员到达时,行动组成员说:“先生,您的周围有人背叛您,我们是来救您的。”总统候选人问:“你忠于美利坚吗?”小组成员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先生。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天性,而且我引以为骄傲。”编剧通过营救过程的层层推进,一句看似口号的台词自然而然地从主角嘴里说出来,观众并不会觉得突兀,反而会觉得这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优秀军人应该具有的品质,不知不觉就认同了编剧传递的美军形象。对于国内军事题材电视剧而言,近几年也推出了像《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贴近时代特点,备受好评的作品。但从整体来看,依然缺乏巧妙的叙事能力,往往具有浓厚的宣传味道。我们应借鉴美剧的传播特点,尽量贴近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在制播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观众产生逆反、抵触,甚至恶搞的情绪。
二、融入“多元形式”的策略运用
军事题材美剧在互联网上的有效传播与其灵活多变且富有成果的传播策略是分不开的。比如,在美剧《国土安全》的宣传中对社交媒体和名人效应的巧妙利用。奥巴马曾说,有两部剧是他“宁愿不看体育比赛也非看不可的”,其中一部就是《国土安全》。凭借媒体的渲染和精良的剧情,该剧第一季在第64届艾美奖大放异彩,独揽5项大奖。截至目前,此剧在搜狐视频和优酷的播放量分别达到6146万和3891万(三季累计),可谓如日中天。当然,我们要看到,军事题材美剧借助互联网的对外输出并不仅仅为谋取商业利益,它与美国军事战略文化紧密关联,是服务于美军军事形象塑造和军事利益获取的重要工具。尽管从策略技巧的运用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国内军事题材电视剧引以为戒。比如美国HBO曾经播出过一部关于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救治伤员的纪录片,本意是为表现美军高超的战时卫生勤务保障能力和对伤病员的人本主义关怀,但事与愿违,过于写实、血腥的受伤镜头令很多观众感觉不适,在美国国内激起强烈的反战情绪,这部片子也被紧急叫停。总之,对于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而言,在互联网高速传播的今天,我们应该迅速转变思路,扭转以往瞄准电视和电视观众的视角,全面占领互联网强有力的传播平台,贴近网民收视习惯和网络传播规律,运用全新的播放模式和策略技巧,使国产军事题材剧能够真正产生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我国军事文化的有效宣传和军队形象的良好塑造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黎瀚怿孙亦祥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重创新,轻传承,结构失衡。文化载体的创新引发了文化权力结构的改变,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言:网络社会的第一特点就是分散权力。网络文化的权力结构扁平化,大众媒介不再是少数人的地盘。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精英文化特性,网络对文化传播形态的影响彻底改变了这一点,网络传播拒绝等级与秩序,赋予了公众最大的话语自,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确立了文化消费者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文化交流变成了快餐式的盛会。网络社会的文化生产成为初级产品的大生产,缺少精英的聚会,创建文化品牌的基础就会缺失,打造传统文化世界品牌也只能是梦想。
虚实失据,文化心态浮躁。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地缘性的禁锢,形成了数字化、虚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文化生态。网络的文化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将人置于虚拟情景下的精神生活过程,网络生存具有虚拟与现实的双重性。一个错误的观点是虚拟世界的产品不会影响现实社会,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实与虚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由虚拟的人物角色,虚拟的城市社区和虚拟的财富建构的虚拟的网络社会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最直接的挑战,网络拟态下的社会伦理、人文关系形成的偏振视域扭曲了现实物质文明的客观社会性,社会传统文化的聚合力在虚拟与现实的钟摆效应中逐步消失,由此引发的网民本体意识迷失,形成了弱质的文化心理智能。网络激愤的情绪宣泄与文化深沉的本质格格不入,文化的生产流于表浅的形式,肤浅的产品显然难以承续文化的庄重,试想,文化大气象的浮躁怎么能够孕育文化品牌的血脉呢。
商业文化盛行,主体文化精神迷失。工商文明高速推进,主体文化的商业色彩日渐浓厚,网络社会市民文化兴起,功利价值盛行,注定了现实文化缺乏深远的道德追求。品牌文化的生产是一种思想自由和行动严谨的精神洗礼,而网络的商业性决定了它必须迎合市民的口味,网络社会市民呼啸聚集,没有行动的一致目标,更加缺乏文化的理想。所谓的网络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的时空关系,个人的意志不断被强化,重商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兴起,追求经济利益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成为主导价值观念,如今文化精神越深刻,越难以流行,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品牌经营
全球网络传播体系的逐步扩张给中国的文化经营提出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网络拥有技术创新和媒介整合的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理应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为培植文化品牌提供良好的条件。强国的文化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大气象,要有强势的文化品牌及更高的精神追求。美国大片的自由主义思潮,日本动漫的人文精神,包括最近流行的韩剧,无不承载着一个强盛民族的精神冀望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通过文化品牌战略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空间拓展扫除了障碍,不仅如此,文化产品的推广拓宽了市场渠道,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精神性与物质性二位一体,强势的渗透力岂能小觑,其影响的深度、远度当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翼。
首先,打造文化品牌须坚守民族的文化理想。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作为政治、军事、经济之外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在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时,一方面要大胆开放文化市场,积极交流,勇于吸纳,同时必须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网络传播下的文化的经营充满挑战,但也是重要的机遇,网络媒体在全球文化传播和国家软力量竞争中的地位特殊,制定网络传播的长远战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使网络媒体成为先进文化最为直接的创造者和文化安全的维护者,促进政治清明,引导民众乐观生活,逐步提升全民的文明素养。
其次,做强媒介品牌,为文化品牌成长构建战略支点。媒介与文化相互依存,中国的网络媒体要树立全球意识,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视野严格管理和积极引导传媒文化的方向,坚持文化市场的改革,从大局出发,以我为主,稳步推动。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媒体的整合优势,将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展开文化营销,把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做强媒介品牌,我国的网络媒体才有可能掌握全球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否则,让国外媒体为我国受众进行议程设置,我国的文化市场就会陷入被动混乱的局面。
第三,文化载体创新。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技术手段和包装样式等方面已经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但网络媒体仍大量使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的传统传播技术与思想,独立创新的东西并不多,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传媒,理应在传播理念上大胆创新,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新技术文化的特点,整合各媒体的优势,发挥合力效应。近年来,流媒体、动漫、博客(微博)、网游和论坛等技术成为网络媒体的新时尚,遗憾的是这些技术目前仍只停留在商业和娱乐领域,其文化含量不高。反观国外的情况,新媒体技术被赋予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意义,在意识形态的传播领域被广泛使用,这也说明我国的文化主管部门和网络媒体的经营者对网络的文化战略价值认识不足。
【关键词】网络媒体;著作权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这一新媒体形式在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是信息的汇聚点,internet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为了实现更多人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就必然要承载大量的信息内容。而现在大多数的网站都是免费的,所以公众能够很容易的就阅读到别人的作品,甚至可以随意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复制与转载。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种免费的资源是一种便利,但是对于著作人来说,他们的著作权益则受到了严重的侵害。由于网络信息大量迅速传播和免费下载等特性,作者著作权受侵害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形式,网络传媒在有关著作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关于网络传媒,作者著作权益的保障问题应值得关注。
一、网络传媒中著作权易受侵害的原因
网络传媒相比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提供信息的便捷形式,传统媒体信息都有各自的特定渠道和特定时间,而网络媒体在网上的信息可以时刻搜到并获取。公众如果想复制传统媒体的信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精力,相对来说较麻烦。但是对于网络媒体复制和转载几乎是弹指之间的事情,非常简易方便。再加上网络是一个相对虚拟的空间,匿名发表言论的现象很普遍。所以网络中出现了大肆的转载并且不加注作品来源的现象,甚至出现篡改作品、据为己有的恶劣行为。
另网络资源的免费下载已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一种习惯,从传统媒体中获得信息很多是需要付费的,但是网络媒体则有很多同样内容的免费下载。这是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一大冲击,而对于受众来说,零成本的获取他人劳动成果是一个很诱人的。在没有相应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公民当然会大量传阅和引用他人的作品。
最后,网络信息平台的庞大混杂和敏感,使得著作人对自己的作品控制能力大大削弱。作品一旦被投入网络,就会迅速被传阅和转载。由于网络的全球性和全时性,一条信息可能在瞬间就会普及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著作人根本无法控制所有的阅读者,更不能控制自己的作品。所以就出现了作品一旦进入网络,就会“任人宰割”的无奈现象。于此同时,多重的转载也为终端读者找寻作品的初始来源造成了很大困难。虽然法律明文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可以在网上进行转载和传播,但是很多人表示自己想支付却已经找寻不到作品的初始著作人。这种著作者和受益者之间的阻断,更增大了作者著作权益被侵害的可能。
二、著作权保护与网络传媒事业发展之间的权衡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著作权的被侵害是建立在网络传媒的优势上的。很多人认为著作权毕竟是个人的权益,而发表精良作品的公众毕竟占少数,大多数的公民还都是“受益者”。网络传媒使得公众更容易更方便的获取大量信息,这的确是有利于知识文化的传播,也是网络传媒事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但是从长远利益上看,著作权的侵害绝非只是个人利益损害那么简单。如果网络长期大量转载复制著作人的作品,而丧失了对著作人的激励机制,那会大大降低著作人的创作热情。作者苦心专研的成果,一经网络的传播就“石沉大海”,很少有人会知道这是他的杰作。著作者付出大量的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甚至很有可能劳动成果被别人窃取,他们自然会失去创作的信心和兴趣。另外,网络上的随意转载使作品失去了权威性和专属性,专家也失去了研究的意义。这就阻碍了高质量高水平的经典作品的问世,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是一大损失,而任何不有利于文明发展的运营机构都是不能支撑长久的。
著作权的侵害除了对作者再创作的热情有所削减外,对作者已有的作品的价值也有了一定的冲击。网络公信力的降低是网络传媒的一大弊端,大量没有来源的作品使得公民对网上的信息失去了信心。本来是一部很有研究价值的作品,经过网络的转载疯传甚至篡改而在公众心中大大贬值。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流失,更简介导致了网络媒介趋于肤浅化,阻碍网络传媒的进一步发展。
故从长远利益讲,著作权的维护不但不会冲击到网络事业的发展,相反还会为网络事业提高核心质量,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当然保护著作权也不能过于极端,否则就会把文化禁闭在小范围内而得不到传播。我们应该权衡好两个方面,在保证著作权一定的权威性的同时,也要确保文化信息能够顺利的传播,这才是最为理想的效果。
三、如何保护网络传媒中的著作权
谈及网络传媒中著作权的保护,笔者综合一定的文献整理与考察,认为应该从法律法规和网络技术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网络传媒中关于著作人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几近于空白。国际上对于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推出什么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法规。只是适当的对著作权有所扩展,从原来的作品、表演等层面扩展到计算机、数字层面,算是和网络有了一定的关系。
而我国也没有专门的著作权保护法,不过在《著作权法》中有提到网络这一词语,如第四十八条规定第一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这里有提到信息网络,但是纵观这个法律,网络传媒方面的规定是被弱化的。
如此看来,我们在网络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很欠缺,这给司法部门执法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公民们也没有了一定的遵守准则。所以,制定明确的网络传媒方面的著作权保护法成为当务之急。
除了法律上的加强,我们也可以从技术上挖掘解决的办法。控制作品的大量复制就要从传播的最顶端开始,著作人要使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络当中就会和特定的网站签订合约,收取一定的报酬。接下来传播的责任落在了各个网站,如果作者想把自己作品的全部内容展现,那网站可以直接贴出作品。如果作者只想透露作品的简要,那网站只需把作品简要和搜索到原作品的具体发放地址贴出来。
广告是网络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很多网站要的是点击量,他们一般都会采取免费下载的方式获取点击量,从这里开始就出现了有序传播的缺口。所以网站可以适度采取收费的形式来控制信息的大量流失,所得收入由网站和著作人共同拥有。现在付费的网站已经日渐增多,而我们通常下载学术论文都要付费其实就是这种运营方式的初始模型。
另外,除了和著作人直接签订合约的网站外网络上还有很多盗版网站,公众还是可以从这些网站免费淘取信息。针对盗版网站,大型搜索引擎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应尽量把正版网站提到靠前的位子,使盗版网站不能周转而自生自灭。最后,还需要相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网络上的盗版网站进行监察和清除。
四、结语
网络媒体著作权问题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互联网的便捷性、开放性与匿名性增大了其著作权被侵犯的可能性。我们应从法律与技术两个主要方面突破,在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提升网络技术实现,并逐步实施收费制度。公民著作权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这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公众应发挥自觉性,抵制盗版,坚决不剽窃他人的作品。如此三管齐下,方有利于在保护网络媒体中著作人著作权。
但是,我们在倡导保护著作权的同时也不要过于绝对化,过分强调著作权只能限制信息与知识的流通与传播,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非常不利。这就需要传媒从业者在信息共享与著作权保护之间把握好一个平衡,如何既能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达到有效的信息共享,又能保护好作者的著作权,是网络传媒急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超.评一起网络著作权纠纷[J].电子知识产权,2000,07.
[2] 陈日新.浅谈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M].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05.
(一)广告传媒的定义与特性
媒体简单地说,即是通讯延伸的载体和工具,凡是能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就可称为媒体。在商业广告中所称的媒体,指的是能够承载商业广告的信息载体。商业媒体通常具有付费性,可控制性,大众性。付费性即媒体的一个主要特性为商业性,即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的特性。但是,媒体的功能和特性不是盈利,而是对大众的影响力;媒体的可控制性即商业广告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行为的本质在于以较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回馈。既然是投资行为,那么在投资上就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以求达到预期的回馈然后以回馈检视投资的正确性。同时,在投资的本质和检视的需要下,商业广告必须具有可评估性;大众性,即现代工业的大量生产,导致行销地域的再扩大,因而使为行销服务的媒体也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而商业广告谈的媒体也是大众媒体。
(二)传媒的分类
第一类传媒
利用手势、旗语、烽火,等直接简捷直观的互动方法接受彼此的信息的方式是传统的原始的传媒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直观快速,但受自然界条件的局限性较大,如天气、光线、自然障碍物等。
第二类传媒
包括信件、绘画,文字、符号、印刷品、和摄影作品等。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中,信息的接受者要靠视觉感官接受信息,信息的发出者则开始使用一定的传播设施和工具。
第三类传媒
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受者,都必须借助传播设施。这类传媒包括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手机通讯,等等。大众传媒视之为普通大众所使用的传媒。
第四类传媒
互联网传媒,之所以单独的将互联网传媒列为第四类传媒是因为它的传媒方式和信息载体是有别于第三传媒的,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性,但只要接触过网络传媒的人都知道,网络传媒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是其它媒介所不及的,它既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又可以第一时间在任何地点使用,其便捷性是有目共睹的。它也正是未来传媒的主发展平台。
(三)广告传媒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丰富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越来越多的作用。我们通过广告迅速的获知产品的信息;企业和产品也通过广告很好的宣传自己,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希望通过广告进行最优化的消费,而对于广告的传播者,则是希望以最有效地广告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然而,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媒体无疑是影响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即使完善的战略规划和杰出的广告创意,如果缺乏理想的媒体选择和组合,广告传播的效果也必定大打折扣。尤其是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对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进行研究。在选择媒体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1,广告与媒体的目标一致性。广告的产品要针对一定的目标消费群,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意识到,他们不可能为这一市场的全体客户服务,而只能选择特定的目标受众,进行最有效地市场细分,展开相关的目标营销才能获胜。选择了目标受众,还要选择好的与目标受众相一致的媒体,这是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如,球衣、球鞋的目标是那些热爱球类运动并参与运动的人为消费群,这类产品的广告应投放在体育杂志报纸、体育节目和体育场馆等媒体,他们的目标受众是一致的,媒体的受众群体与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倘若是一致的,那便是最有效地广告传播。虽然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消费者的购买,然而使更多的人知道产品是广告的最基本作用。然而要达到这一一致性,首先是产品的定位要准确,其次要对市场做细致的调研发现市场中的潜在消费群并了解其特点和诉求,最后要对广告策划进行卓尔有效的执行,没有这一执行,这一一致性也终将会偏离。
2,产品的同质化和消费者的异质化。如今,产品日益丰富,企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显现,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本质差异在缩小,同样是去头屑洗发水,不同品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好的绝对优势,只是外包装不同或者是价格不同等等。而与此同时,任何的媒体都不可能有绝对数量受众的优势。媒体从大众传播变成小众传播已变成现在的趋势。今天,社会的阶级分化日益严重,所以现在广告媒体的针对性要强。这就要求企业对消费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对消费者偏爱喜欢的媒体加以判断,选择待定消费群的小众媒体,以便达到“击中靶心”的效果。
3,媒体的综合运用效果区别于各媒体的简单相加。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够使传播效果扩大,但这一选择并不是一味根据媒体传播受众量大小而定,这其中要善于对将要选择的媒体进行有效地组合,即在一定时间段内运用两种以上的不同媒体,或是同一媒体运用两种以上的不同形式,不同时间等。媒体组合应该有助于扩大媒体的受众总量,有助于对广告进行重复,有助于广告的相互补充。如,汽车广告可以在电视上宣传形象,然后在汽车杂志上详细介绍产品特性和相关数据指标以进行补充更为适宜,而不是忽略汽车消费群属于小众的高消费群的特点一味追求报纸的受众面而广泛的使用报纸。当然,报纸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只是媒体组合选择在与各媒体间的协同配合并与产品特性和消费群特性紧密结合。这就如同一个团队内,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人才合作就能发挥的效率最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屈指算来,时至今日,传媒频道共邀请近50多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做客传媒沙龙,品牌栏目“传媒视线”推出66期深度报道,频道的专业性权威性凝聚了一大批网友,日访问人数上万人,页面访问量也一路飙升。2004年10月推出的传媒视线第10期“55度春秋版面中追寻传媒足印”还获得人民日报当月好新闻一等奖。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如此出色的成绩表现,如此辉煌的发展前景,无不得益于传媒频道的准确定位、对原创品牌的悉心耕耘以及在频道经营与合作领域的全方位拓展。
定位:大气魄 大传媒
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以及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之一,每天24小时滚动新闻。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网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等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 “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
任何一个权威的大众新闻网站,都不可能无视其自身所属的传媒业的发展。而人民网所具有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成为传媒频道得以创建的动因和成长的营养源泉。传媒频道根据传媒业的特殊性,以及母站人民网在传媒业中的领军地位,将频道准确定位为 “大气魄,大传媒”。
“大气魄”:传媒频道将像母站一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上善若水的气度,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有独特精到的视角。作为人民网40多个频道大家庭中的一员,传媒频道将以博大的胸怀和对传媒行业的全方位关注,肩负起传媒业发展的领跑重任。
“大传媒”:传媒频道的服务意识、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时时处处体现“大传媒”的理念。在服务意识上,传媒频道努力做到紧紧把握传媒业发展脉搏,与传媒业同脉跳动;聚焦传媒领域,快速准确传递各种传媒信息;在传播科学理念的同时,揭示传媒发展方向,记录中国传媒前进的足迹。
在服务对象上,“大传媒”理念既涵盖着服务于大众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期刊、杂志、网络,还涵盖着服务于企业内部的传媒以及大大小小与传媒业相关的公司、行业;传媒频道不局限于仅仅服务编辑、记者、广告、经营、管理等传媒从业人员,还将传媒科研教育人士、传媒专业学子等囊括其中。
在服务范围上,传媒频道不仅将迅捷准确地传递提供传媒资讯、提供深度专题等作为服务的基本内容,还将“为传媒业办事,帮传媒业所需,解传媒人所难”作为服务的目标,将互联、沟通、开拓传媒界内界外,延伸传媒业内涵,盘活媒体功能作为频道努力的方向。
亮点:三大品牌 悉心打造
众所周知,原创、整合与互动是互联网站的生命线。传媒频道在经营的众多栏目中,重点打造三大品牌――注重原创报道的传媒视线、注重观点整合的媒介批评、注重网络互动的传媒沙龙。
传媒视线 :用独到的见解吸引你的目光
这是一个注重内容原创的主打栏目,旨在对传媒业新近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全新梳理、诠释和解读。通过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将问题的实质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过滤出来,再通过编辑思想的串联,形成有一定深度和影响力的原创报道。从2004年7月23日推出第一期《韬光养晦奋斗不懈 邹韬奋的非常“生活”》,到2005年的5月17日,传媒视线已经推出了整整 63期报道,期期都堪称精品。这其中既有对传媒产业的关注(如《中国传媒产业:敢问路在何方》),也有对广电节目的思考(如《节目是与非 性谈话节目何去何从》、《怎么了?》);既有对传媒人才的呼唤(如《传媒人才 让我如何看清你》、《广电人才瓶颈,如何打破?》),也有对传媒业新兴事物的全面介绍(如《“拇指经济”奇迹 还能再现吗?》、《网络电视引发“三国演义”》)。传媒视线栏目以文章的深度、厚度和原创性吸引了大批忠实的网友,同时还成为其他媒体,包括报纸期刊等竞相转载的对象。
媒介批评:助推学术批评新风尚
传媒业是一个成长中的朝阳产业,各种矛盾问题,各种新事物,各种争议、观点、质疑必然充斥其中。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协调这些来自媒体内部或外部“不协调的声音”?媒介批评栏目的设立,就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通过青年学子对权威的质疑,通过批评与反批评的冲击,为促进传媒发展提供一个观点交汇的平台,营造宽松和谐的舆论监督环境,进而推动传媒学术批评新风尚的形成。
该栏目既注重不同观点的提供,也注重相关观点的整合。当一个新闻事件成为公众日渐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时,媒介批评栏目会整合关于该新闻事件的多方观点,并为网友提供自由发表评论的空间,以期受众对该事件有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和认知。例如已经制作了《透视“高露洁事件” 背后的媒体两难困境》、《“说情风”袭来,媒体如何挡得住》、《名记者为企业树碑立传 能真实客观吗?》等等。
传媒沙龙 :构建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
加强互动交流,沟通情感与思想,为传媒人士开辟网上精神家园,这是传媒频道的第三大任务。2004年7月2日,网络互动平台――传媒沙龙在人民网传媒频道正式开坛。从开坛到现在,传媒沙龙一直秉承高品位、权威性、影响力的宗旨,不定期邀请嘉宾纵论行业发展全景、评析热点焦点话题。目前已有近50位嘉宾做客沙龙,其中不乏传媒业的资深专家学者、各大报社的总编社长、各大媒体的从业人士等。嘉宾与网友通过发贴,产生了一次又一次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流、知识的互动,同时还沟通了网友与嘉宾之间的思想与情感。
特色:经营与合作 开拓新领域
传媒业的发展步伐越迈越快,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媒频道依托人民网的权威影响力,积极参与举办各种学术讨论会议、加强与专业期刊报纸院校的合作,并适时推出有关征文活动,多方位地拓展了频道经营服务的新领域,成为不同于其他专业频道的特色之一。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传媒频道?怎样才能在传媒业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主办各种传媒学术会议不失为一个广交朋友,扩大影响的好办法。至今,频道已经参与主办或作为网络支持的会议有:中国传媒投资年会、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会、中国第四届网络媒体论坛、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等。通过精彩亮相,传媒频道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频道实质性的飞跃。
优秀的新闻传播类期刊和传媒院校,成为传媒频道合作的首选目标。将二者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既可提升合作媒体、院校的知名度、扩大业界影响,还可丰富传媒频道的专业稿件来源。迄今为止,已有多家媒体和院校与传媒频道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传媒期刊秀”栏目,网友可以及时浏览合作专业期刊的最新内容。
此外,举办各类征文活动也是传媒频道扩大影响,拓展服务领域的主要举措。在第五届中国记者节期间,推出了“我是记者・我身边的记者”征文活动;目前正在进行的征文活动还有“新闻背后的故事”、“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两类,前者针对传媒从业人员的酸甜苦辣,后者面向在校学子。这些征文活动不仅扩大了原创稿源,而且凝聚了频道人气。
传媒频道始终以受众为根,以服务传媒业传媒人为本。除了在栏目设置、版块分类、页面色彩等细微处体现人性关怀,还专门推出“传媒十日行旬刊”,设置精读、精妙、精英、精品、精辟、精确六个栏目,每隔十天摘选期间传媒业发生的精彩之事、学术性文章中的精妙片断、传媒人对问题的精辟见解、与传媒业发展有关的数字、精品案例分析、精英人士等内容。通过编辑的分类、梳理、精选、再编辑,为网友提供电子版的旬刊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