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狐假虎威续编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导入“设境置悬”,激发阅读兴趣,“走近”文本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生动的“开课”,能创设美妙的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能使学生主体有种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较快地进入角色,“走近”文本。
1.在配乐朗读中“走近”文本
动听的音乐,美妙的声音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再现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二泉映月》委婉连绵,抑扬顿挫,催人奋进。课文再现了盲人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知道了这首音乐的创作背景,沉浸在乐曲旋律中的学生带着一种感动,一份投入,很快地进入了角色。
2.在夸张板画中“走近”文本
形象的夸张板画配上恰当、合适的悬念设置,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直觉,而且能激发探究阅读的欲望。《狼和小羊》一文,开课以狼和小羊形象、直观、夸张的两幅板画的出示,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凶恶的狼和温和的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的问题中“急不可耐”地“走近”了文本世界――初读。
3.在影像资料中,“走近”文本
有些课文,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所限,要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借助影像资料,这一困难便会迎刃而解。《海天骄子》一课导入时,教者播放《新闻联播》“海天骄子――柏耀平”影像资料片段,学生很快建立了相关军事知识储备。
二、精读“以读攻读”,读中感悟,读中建构
阅读时,学生在多向、多元的对话中建构知识,形成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对话,它的基础和核心只能是读,只能是学生自己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建构。
1.读而诵,在读诵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诗教学应重视朗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诗句意境优美,充满童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增加古诗文积淀,感悟古诗的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
2.读、做交替,在读做中加深理解
朗读的同时借助身体语言,辅助适当的动作,在做中体验,在读中加深理解,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狐假虎威》一文中的“窜”“扑”“跟”“带”“扯”等体现老虎凶狠,狐狸狡猾的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做一做,利用形象直观的动作来体会,而后再引导他们读一读。这样在读与做的互补交替中,丰富体验,加深理解。
3.读而思,在“对话”中增加积淀
阅读课堂不仅要书声琅琅,更要静思默想。不仅要读更要“阅”,用眼看,用心想,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世界,理解、揣摩。《二泉映月》语言优美、含蓄、隽永,真挚感人。精读时我引导学生带着“他在二泉边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问题静心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
三、“结课”耐人寻味,“曲终”而情未了
所谓“结课”,是指一节课的结尾。“结课”是否“出彩”、恰当,也是一门艺术。阅读课堂应重视课的结尾艺术,好的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曲终”而“情未了”。
1.评头论足,升华认识,深化主旨
课的结尾,引导学生从文中走出来,评评文中的任务,谈谈读后的感受,能升华认识,深化主旨。《狐假虎威》一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结课时引导学生评评狐狸和老虎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课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结课”环节中设置的问题,紧扣文本,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了学生思维火花与文本整体的撞击和融合,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全面、深刻的方向发展。在“跳出文本”的同时,提高了认识。
2.延伸课外,开阔视野,丰富阅读
从课内走向课外,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望月》一课,文中出现多句描写月亮的语句。结课时,我让学生一方面查阅古诗补全文中出现的诗的前两句或后两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分类积累所学的有关山的、水的、季节的诗,丰富古诗的“内存”。
3.循文练笔,在续写中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狐假虎威》两文结课,我留下一个回味性的假设――“如果小骆驼与小红马再次相遇”“狐狸和老虎再次碰到”,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同学们想象一下,课后续编一个故事。这种循文练笔的实践,充分利用了“课例”,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需谨慎
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选择成语故事的时候尤其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是否能理解这个故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幼儿对于有关动作类成语和动物类成语比较感兴趣,而历史类成语故事相对要弱一些。
2、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不同年龄幼儿的故事爱好倾向也不同。幼儿对故事的爱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较弱。在选择成语故事时,应该考虑成语故事不宜过长,而且要生动有趣,以此来吸引幼儿,培养幼儿对成语的兴趣。所以应为幼儿选择篇幅短小的动物成语故事或是动作类可以表演的成语,如:东躲、捧腹大笑、摇头晃脑等。
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对故事理解能力也相对要强一些,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让幼儿明白一些道理的成语故事,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磨杵成针、黔驴技穷等。
二、活动目标适合幼儿
我在制定成语故事看图讲述的目标时,更注重以下两点:1、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倾听是幼儿感知个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才能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制定下一步目标。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看图讲述是具有一定灵活性的语言活动,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看图讲述中,幼儿可以积累一定的词汇,欣赏优美的句子。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为提高我班幼儿看图讲述能力,我制定以下3个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排序,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倾听同伴讲述,并尝试用自己已有词汇,补充、丰富故事内容。3、初步了解成语寓意“不要只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的危险”,培养幼儿对成语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要激起兴趣
色彩鲜艳的物体能激起幼儿的视觉,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在选择图片时往往选择一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清晰、情节有趣的单幅图片或多幅情节简单的图片供幼儿阅读讲述。每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会被图片所吸引,激起了讲述的欲望,甚至百看不厌。例: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活动中,我准备了4幅画:第一幅是蝉在树上,第二幅是螳螂在蝉的身后,第三幅是黄雀在螳螂的身后,第四幅是一个“?”,前三幅画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故事内容,而第四幅画的出现则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不禁提出疑问:这个“?”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需要包含两部分:故事内容+成语道理,我班幼儿在成语故事中往往只讲述故事内容,而忘记还有成语道理,以此在最后的“?”就是提醒幼儿不要忘了加上成语的道理,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成语故事。
四、活动过程要引导幼儿多观察、多表达
在成语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采用教师讲,幼儿听的方式,有的会在结尾处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创编,如:《黔驴技穷》中,为让幼儿知道学习多种本领的重要性,教师会提问:“如果你是驴,遇到这只老虎你会怎么办?”幼儿虽然能有机会讲述,但机会很少,只有个别幼儿能参与,而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复述故事内容,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相对简单,对于理解画面内容,会对画面的内容用恰当的扩句和缩句来合理表述的能力并没有的提高作用。
而通过观察图片,幼儿进行表述,能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幼儿会发现每个人对于图片的想象都是不一样的,虽然最后的道理相同,但故事情节却可以有不同的版本,这样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就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五、活动延伸不能忘
对于大班幼儿,不仅要启发他们想象图片上反映的情节,还要以图片为线索,想象出画面外的情节。不过,同样的图片内容,有的幼儿讲述起来形象、生动,有的却呆板、枯燥,这与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表达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教师平时要重视幼儿的词汇学习和积累,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多种看、听、讲的机会和场合让幼儿学习、积累,应用词汇、训练表达能力。
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将图片、图书放在阅读区,供幼儿随时翻阅讲述;为幼儿创设表演区,提供与成语故事内容相匹配的手偶或其他道具,让幼儿在演一演中增加兴趣,不断锻炼;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画纸、画笔等用具,让幼儿在画一画中再次感受成语故事,也为幼儿讲述活动提供用具。
一、角色扮演,加深理解程度
角色扮演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提出,当时指的是进行心理康复治理的一种诊疗方法,经过后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现在角色扮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在教学领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角色,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学生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文学作品形式,其中蕴含了颇多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通话寓言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加深知识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到《狐狸与乌鸦》这篇寓言时,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道具,在课堂让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角色进行扮演。由于小学生本身喜欢游戏,教师采用这种游戏化的角色扮演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诚实,不能利用甜言蜜语来骗取钱财,谎言总有被拆穿的时候;而站在乌鸦的角度,使学生懂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做事之前要深思熟虑,对于他人的赞美,要提高警惕性。
二、编写童话,提高创造力
童话是儿童较为喜欢的一种文学阅读作品,童话往往是按照儿童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来组织语言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与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反映出一种生活现状,使学生明辨清善恶美丑,抑恶扬善[2]。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期,思维较为活跃。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改写、续编。
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学生从小就会接触到一些童话故事,例如《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等》,这些童话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而且蕴含了儿童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续写,使学生的美好梦想在自己的笔下得以实现。“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吸引人”。由于学生小学生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因而会带着极高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童话创作与编写活动中。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完《去年的树》这篇作品后,教师就可以提问道“如果你是文章中的那个小鸟,你会如何做?”,进而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续写,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想象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创作、编写童话故事的前提是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另外,由于受到小学生年龄、知识结构和认知程度等方面的束缚,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逻辑性还不够合理,因而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的表达更加准确、完整,使创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内外结合,推动文学作品教学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偿,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课内、外文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当学习到《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从不同的作品中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人生哲理,并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探讨,使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上通过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引入,不仅扩充了学生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同时从课外作品中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千姿百态,从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真谛。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童话故事表演比赛等,从而推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发展,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审美情趣与思维逻辑。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入课外文学作品,扩充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凌雪.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06(01):21-22.
[2]徐学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探析[J].成才之路,2013,12(15):13-14.
[3]徐礼邦.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J].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2013,08(02):15-16.
【关键词】图文并重 动手动脑 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调要学生多读,忽视引导学生们寻找好的读书的方法,忽视读书形式的变化,忽视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也是不可能达到预定的效果的。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低年级阅读教学。
一、图文并重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年目标中指出:阅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低年级的课文插图特点是:与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吻合,注重情境的创设;插图图形精美,富有儿童情趣;插图是与课文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使插图成为理解内容的契机或突破口。如《做什么事最快乐》,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课文中的插图,然后让学生说说小青蛙是怎样请教别人的?由于这些插图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学生描绘得非常生动,而且极富想象力,紧接着要求学生读课文,讲讲课文中幸福具体所指,学生回答得很到位,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再研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重要信息就有了两次深刻的体验,精美的图片能激起学生兴奋灶,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对幸福有了初步的认知!这说明,在低年级展开阅读教学,就要图文并举,这才符合低年级年龄段的阅读特点。
二、带着问题读书
俗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话就是教训那些做事不专心的人的,用在教学中,也就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用心阅读,做到心到口到手到,如《一去二三里》,我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认识事物,然后问道:①你能用“三”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吗?②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③看老师写一遍,再看屏幕上电脑老师写一遍,学生开动了脑筋,学习效果很不错。再如《骑牛比赛》一课,我以读代讲,在读书中感悟,在诵读中思考,反复诵读,学生终于知道了高超的技术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的,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学到真本领,就要不怕吃苦,要经得起摔打。
三、动手动脑相结合
1.画画代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符合语文科的特殊地位的。如《小池塘》,我让学生认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要求他们也画一个五彩的小池塘,结果同学们不仅画得好,而且很有创意,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就显露出来了。
2.表演代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不能仅局限于阅读,要运用多种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即兴表演,这样,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是他们整体的语文素质。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基本上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具象,化难为易,必将事半功倍。如《狐假虎威》,我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读课文,接着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学生表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表演时,要注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量设计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比如《春笋》,在深读课文后,让学生各自表演读,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当读到“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时,孩子们个个用头顶、用手掀,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充分演绎了春笋蓬勃的生命力。读到“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时,学生们站起来,接着踮起脚,然后高举双臂,极像节节向上的春笋。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能起重要作用。
四、养成朗诵习惯
实验证明,低年级年龄段是一个人的黄金记忆阶段,我们若能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背诵一些优美诗词,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我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选择一些精短的诗词,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把“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教学中,或让学生看板书读诵;或借助情景画面(多媒体)读诵;或举行读诵比赛;或教师示范读诵,我还让学生进行讨论,看哪种方式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背诵,学生找到合适的诵读方法,我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背下那些诗文,学生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背了下来,背诵的内容,不仅有课内的,更有课外的,一举两得。
五、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的基础,写是阅读的深化和巩固,良好的读写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我在我教的班级里,要求学生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学生在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小池塘》 一课,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进行仿说练习:( )倒映在池塘里,像( )。然后要求学生把话写下来。
六、读说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读是积累,说是演练,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最后的命运,学生的思维就像挣脱了缰绳的野马,他们想象奇特而绚丽多彩,一开口就滔滔不绝,有的说,小羊那么温柔善良,不应该被狼吃掉,狼不讲道理,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肯定被羊妈妈救走了;有的说,后来,狼被猎人打死了!学生的回答很有思想,在他们的心里,好人有好报,坏人没好下场。再如《柳树醒了》,我也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阅读、表达、情操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总之,我认为,要教改,首先就要解放语文教师的思想,解开学生的桎梏,立足课堂和教材,向多方拓展延伸;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做到少教多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