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总量失业;结构性失业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①。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5.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
1.政府应加强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机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3.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2012年2月8日国务院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注释:
①资料来源:教育部对历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率的统计及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董兆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个体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8(01).
[2]张小英.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王魏芳.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8(10).
[4]张干军.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现代企业,2011(2).
[5]李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及应对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残疾大学生就业形势能力提升途径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今我国大学生存在缺乏对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学生自身能力的下降导致我国近年来就业率的不断下降,有一部分学生的“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面对就业缺乏自身主动性,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些都导致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国部分高校内的残疾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严峻,残疾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双重压力。
二、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其就业的成败,因此积极探索和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件有利于残疾群体发展和大学生群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同时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也是我国高校进步的表现。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出现就业率偏低的情况,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使招收残疾学生的高校更有信心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因此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于国家,于社会,于学校,于残疾人都具有益处的行动。
三、残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一)学校扩招导致我国学校出现供过于求的现状
自从我国实施扩招以来每年高校招生人数一直创历史新高,扩招的后果导致我国每年毕业的人数也将会增多,这样就会出现人才的饱和情况。残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其就业状况也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二)人岗匹配程度低致有岗无人能满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培养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在很多专业性强的方面方向依然做的不到位,在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上依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最终出现了每年有大量的人才涌进市场但是这些残疾大学生却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
(三)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眼高手低”的情况
很多残疾大学生对社会整体情况认识有限,加之其作为残疾人中的知识精英,与生活实际情况相比其对于岗位、工作环境、薪资水平期望较高,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立即实现就业。
(四)就业能力不足是目前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很多残疾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恰是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要想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核心。
四.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残疾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
1.学校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让残疾学生认清现如今的就业形势,降低残疾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帮助残疾学生改变“眼高手低”的心态。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导残疾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正视当今就业形势,确定适合本身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鼓励残疾学生体验基层
学校要积极配合国家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基层中去接受锻炼,树立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观念,在基层中不断历练自己,实现人生的升华。如有条件,残疾大学生也可以利用相应的机会走出去看一看,储备自身的经历和阅历。
(二)加强残疾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残疾大学生自身的“软实力”
1.扩宽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渠道。残疾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校专业课知识之外可以通过参加学校活动扩宽综合知识面,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学习,做好知识与文化的储备。
2.发挥学校的实践平台作用,学校鼓励残疾学生主动争取班委、学生会的职位,在这些活动中历练不仅可以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团体协作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完善社会实践教育。高校在实际行动中要切实体现出实践对于残疾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学校要积极建设实践活动基地,鼓励残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勤工俭学等活动。
(三)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硬实力”
1.改革教学课程,提高残疾学生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于残疾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形势为参考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引进职业人才作为指导老师,强化残疾学生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在开展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技能训练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学活,提高残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积极与对口企业签订协议,双方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残疾大学生在实习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自豪感的提升。
3.鼓励残疾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学校每学期通过举行竞赛的形式提高残疾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竞赛中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五.结束语
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政府在残疾大学生就业中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要更多的给予关注与机会,学校要调整教育方针,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就业编辑部.2004年中国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7):4.
\[2\]住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论文摘要:伴随高等学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者分析了许三多精神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向许三多学习什么,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也就会更易找到工作。
Key words: The spirit of Xu Sanduo; The situation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Connection
Abstract: With more students being enrolled in college,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 increases year after year. Besides, the financial crisis happens in 2008. Both cause that it is harder for college graduate to find a job. Through analyzing the spirit of Xu Sanduo and the situation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experts point out w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Xu Sanduo for the sake of improving our competing ability and get a job easier.
《士兵突击》感动了很多人,许三多精神也感动了很多人,他耐的寂寞,甘于平淡,大寂寞后的生命启示。许三多被许多人评论为中国版的“阿甘”,因为他们有很大的共同点。简单,执着。他们生活简单,思想也很简单,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生命中碰到很多人给予帮助,然后用力抓住每一次机会,看做救命稻草,认真完成看似无意义的事,坚持到底。“当初看似抓住救命稻草,到最后其实抓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这个高连长对许三多的评价,其实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存在这种精神,努力做好能做的,少些杂念,多些执着。
相信自己的明天会更美好。【1】
一、什么是许三多精神
许三多精神是甘于平淡,耐于寂寞,忍辱负重,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少些杂念,多些执着。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抛弃,是相信,是包容;不放弃,是坚持,是笃定。他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出实践。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二、当代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下面两图为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量和就业率的对比图
【2】
通过以上图示可以明显地看出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量逐年增加,然而每年的就业率却是逐年下降。2009年当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以上,加上前几年的累计未就业的毕业生将近480万,所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将更加严峻,加上经济面的影响,2009年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困难时期。
三、许三多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联系
在一些人看来,许三多够“傻”,一次腹部绕杠竟然玩命般的做了333个,他说,
“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你”;许三多“笨”。老兵不干的,他抢着争着干;
许三多“缺心眼”,他说,“记住一个人的好,总比记住一个人的坏好。”可是,就靠
着这股傻劲,乡下孩子许三多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列兵渐渐成长为尖兵。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意志消沉、萌生退意;而有的则像许三多一样坚忍不拔、踏实肯干、 真诚待人,同样起点的毕业生因为面对挫折的作为不同,最后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同许三多身上这些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正是不少毕业生所欠缺的,也是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大学毕业生要回归一些本原的东西,所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们以往花了不少心思,要学会像一些面试技巧、人际关系等求职技能 ,以为如此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实际上,一个毕业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来自有真才实学、道德素养、面临困难时的意志品质如何。眼下一些大学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不愿屈就,甚至有业不就,许三多身上那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今天好好把握”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如果每个大学生都心存许三多的这份心,何愁找不到工作。在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大学生不在简单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应该是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要提高自己能了,多学学许三多精神,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时应该学习许三多的哪些精神
(一)坚持梦想
在人生中每一个能通往安逸的岔路口,他坚持告诉自己,我的目标是电影。5岁的时候,《少林寺》的热播点燃了王宝强的梦想火焰;8岁王宝强启程去少林寺习武;1999年王宝强来到了北京参加了北漂大军,一蹲就是两年。在人生中每一个通往安逸的岔路口,他坚持告诉自己,你的目标是电影。坚持梦想,这就是王宝强走向职业成功的第一把“钥匙”。
(二)真诚待人
在上某电视台的一档读书栏目时,王宝强被问到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你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机遇,这是运气。但你后来迅速地接了《天下无贼》、《士兵突击》和《集结号》这么多大片,这显然不是运气。王宝强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明白,他的好朋友赵毅替他回答:“他待人真诚,让人很有安全感,相处起来特别舒服。一般剧组散伙,大家就不再记得谁了。但王宝强不一样,他总让人惦记,即使没有片子,大家聚一起,也常说,哎,这个孩子干嘛去了。你做人做到这样,机会就走不了了。”这就是职业成功的第二把“钥匙”——真诚的力量比能力更大。
(三)定位准确
第一和第二可能是天壤之别,但只要你愿意,你永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第二是哪座?许多人就不知道了,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就比珠峰矮了200多米。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叫做……?阿姆斯特朗。第二个是谁?许多人就不知道了,叫奥尔德林,就比阿姆斯特朗晚了19分钟。【3】但是影响力却相差很大。命运的机遇,让王宝强遇到了《盲井》,在这个片子里面的那种老实木讷、本色而质朴的角色,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他一定是这种角色的第一。手握钥匙好开门,要做的,只是用行动去开启成功之门。握好自己的第三把“钥匙”,去奋斗去拼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人―人”系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宏观经济走势趋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出现了较困难的就业局面。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首先应认清、分析好当前的形势,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调整思路。开拓创新,方能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分析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通过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学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截至去年9月1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还未能如期就业,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2008年的就业大军,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尽管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良好,但毕竟受寒风侵袭亦难独善其身,企业用人非但不能增加,还有大幅萎缩的趋势,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供给的绝对量大于需求的绝对量,直接导致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
第二,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涉及到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在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时候,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等信息不能及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同台竞争和大量积压:二是学校尚未能根本转变办学理念,只顾教书,对就业问题未引起高度重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需要多少、分布地区和行业知之甚少,学生得不到完全充分的就业信息;三是社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信息不充分,提前的很少,要么集中招聘,要么临时搭台,致使大量就业合同集中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无法形成完整、明晰的信息流,使政府的决策、学校的教学、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技能准备无法一致起来,出现就业梗阻也是必然的。
第三,培养产品目标定位的偏差。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催生了全民教育时代的来临。然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得以彻底转变,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未来预期没有变。这一观念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产品)仍然坚守精英教育模式下的观念。这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重新定位,即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合格技术人员。笔者认为,不管是什么专业、哪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你是公务员也好,是教师也好,是公司职员也好,都是合格的技术人员,只是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再不正视这一点,仍然会出现许多毕业生由于身份意识障碍而出现无法就业。
第四,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之间的背离和不对称,一是学科的刚性约束与自主设置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决于其有社会影响的专业,尤其是与社会需求高度相关的专业,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刚性特征十分明显,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专业老化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按照国家公布的高等教育招生专业进行招生,而有的专业已是明显的边际专业,社会需求有限,培养的学生必然出现过剩;二是学科的趋同与同类型人才培养数量的激增,导致相同专业学生供给过剩;三是高校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彻底从传统的灌输教学转变为开放性、启发式教学,真正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消除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的背离,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第五,高等教育产品积压的累积效应,产品积压形成的累积效应将产生以下结果:一是缩减存量的压力很大;二是制度设计难度加大,需要两头兼顾;三是对在校生产生就业压力,出现就业焦虑:四是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若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家庭就会失去送子女上大学的热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五是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步伐的放缓,既然有如此众多的人可供选择,就不再急于求成,对劳动力价格的谈判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如此一来,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出现新一轮的就业困难。
二、高校学生就业“人一人”系统概念的提出
在学校管理中有“人―物”系统,也有“人―人”系统,但主要是“人―人”系统。所谓“人―人”系统,就是用系统观点对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人―人”系统积极状态形成的规律。在学校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工配合教育、教学工作和发挥领导干部作用的一种综合效果。在此,我们借鉴学校管理心理学中“人―人”系统的观念,提出培养高校学生就业的“人―人”系统积极状态培养。
(一)高校学生就业的“人―人”系统构成及动态分析,由图1可见,“人―人”系统是由个体、群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它们之间分别组成有层次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图1)
1、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指环境对人的要求和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例如,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学校由应试模式转为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领导、教职工为了适应社会这一外界环境的要求,采取改革措施,改变学校当前的教学状况。而广大学生,则应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逐步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发展趋向,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2、人际活动的互动关系。是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关系。例如,老师在参加学生班会活动、教研组备课活动、党小组学生活动、领导集体决策活动以及家长学校授课等群体性活动中,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甚至社会团体有关人员发生交往关系。人际活动的互动无形之中就编织成了一种信息资源“大网”,通过它可以高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个体生理、心理发展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是指学校中每个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学习专业文化课的同时,能够与老师形成默契的配合。同学能够更大的调动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听课效率极高,收获颇大,而老师则也会心
情愉快,上课的行为显得比较灵活而准确。反之,若老师与学生没有应有的默契,则会出现上课秩序混乱,则会因老师的情绪烦躁影响教学行为,如言语表达混乱、挂图不及时等情况出现。学生也会失去对课程的兴趣,继而会对专业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开放性、社会性。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由于高校是个开放系统,学校中的人际作用不仅在校内进行,而且在校外进行。随着学校组织开放性的增强,校内外人员的相互作用的程度也明显提高,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同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观念及方式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加强对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开放性的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的社会性,是指高校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如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毕业生包分配到现如今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引导,自谋职业,学生的价值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应当积极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扶计划”等鼓励就业措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发挥“人―人”系统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校学生就业“人―人”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概括、发现高校及高校成员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应当充分发挥好、应用好这些特点,调动起“人―人”系统中一切积极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
(一)以社会需求为信号,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已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了,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就必须了解社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要尽早地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此情况下,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很少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步入大学的校门开始,以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二)以学生成才为根本,鼓励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他们要依靠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谋求谋生的岗位,因此大学生既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同时也要能够驾驭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在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有所学专业的背景,同时又会因与社会的互动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适时地给大学生进行一下专业指导、就业辅导,甚至是就业机会的提供,对大学生良好择业观的形成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具备的心态各不相同,针对他们的心态特点,大一可进行本专业的专业教育,使其明了专业的基本情况,大二进行社会就业形势的教育,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可进行就业技巧的教育,大四则是就业政策、就业心理的培训。因材施教,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分类指导的原则。可分为优势群体、劣势群体、困难群体,等等。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力争让就业指导工作既具整体性,又具个体性。
(三)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保证,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始至终都生活在集体当中,集体中成员的言行对每一个成员的影响都很大。一个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挫折。他可能收到来自集体的鼓励,也可能从集体中一无所获。一个健康的集体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而这一切都要从学校的根本抓起,那就是教风、学风。有了良好的教风、学风,集体的作用就会增强,成员也会从中受益,他们会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而感到自豪,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就有了保证。前已述及,良好的身心会让自己的行动更果敢、更准确,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自然,更能够赢得机会。
【关键词】新常态 大学生就业 供需矛盾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政府提出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发展新常态阶段。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首先要从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新常态,而要理解新常态及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则需要正本清源。新常态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在就业领域,也存在就业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46.6%,还有持续上升趋势。新常态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呈现出递增趋势,长期来看,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也会持续增加,成为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突出特点。
(二)创新和创业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关键因素。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融资难、审批手续繁琐等长期困扰创业者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创业者有了更为宽松的创新和创业环境,这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巨大的作用。
(三)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主要的失业类型表现为供需不平衡的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社会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大量岗位空缺,大学生也不能适应新兴岗位的就业要求,导致大学生失业率的上升。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
(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分析
1.毕业生流向与地区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正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的时机,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应聘大学生最看重的学术素质标准中,表达及演讲能力占比最高,约占56.85%。其次是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外语水平,这反映了目前企业更需要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人员。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们越发的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校培养模式多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沟通和交流中存有一定障碍。
3.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过快。过快的大学扩招,使市场出现了高校人才供应大于需求的现象。最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2014年的高校毕业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更是达到了749万,加上历年来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近千万。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而毕业生的增长远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竞争一个职位,得到了工作的就解决了个人需求,而竞争失败的又去竞争其他岗位,总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失业人数久居高峰。
(二)大学生自身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多扎堆选择朝阳产业。毕业生简历扎堆在IT、环保、能源、信息产业等朝阳产业,传统医药、制造、加工行业遇冷。从百度指数2013年12月毕业生搜索最热门公司来看,TOP20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两大行业,然后就是IT、信息、电子等行业。人才自我追求导致朝阳产业就业人数严重过剩,而传统产业面临人才枯竭,存在较大用人缺口。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合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3.信息不足导致求职渠道较窄。在我们进行的求职渠道选择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选择“招聘会”这种形式,只有很少的人期望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求职,求职渠道的选择上比较狭窄,这显然是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极不相称的。诚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各种虚假信息,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大部分正规网站及其他媒体上的信息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大学生求职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开发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高校层面
1.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自己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是一个人未来择业的目标,也是个人发展的理想,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对于择业的盲目性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作出具体的计划。另外学校应该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和人才市场动态通过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介出去,加强宣传,以便于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作出适当调整。
2.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专业调整应着眼于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继续加强外语,国际业务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其次,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需要充分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相结合,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
3.与社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企业实训。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就业的主要困难。因而在大学期间学校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并将实训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考量的主要标准,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就业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个人定位。积极的心态造就积极的人生,一个人的就业心态对其成功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自信带来成功,自卑招致失败。学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合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积极乐观地面对就业,从容地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层面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以及课余时间,加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行有针对性地能力提升。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2.对自我能力素质有明确的定位。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能力素质有明确的认识,结合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放宽就业区域和行业范围,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避免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主动承担艰苦的工作,加强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放宽就业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4.树立从等待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的就业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勇敢的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努力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努力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另外,大学生还要正确对待自主创业的成功和失败,要树立信心,争取成功。
参考文献
[1]白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3.5.
[2]胡莹月.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
[3]王颖.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
[4]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
[5]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6]赖雷雨.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山东青年,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