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找孩子 反叛 沟通 表扬 量化分 互学小组

去年四月份的一个中午,我和往常一样在午休后匆匆赶到学校,准备开始下午的工作,上了教学楼,就碰到我班学生李强的妈妈急匆匆地来找孩子。

原来,李强中学放学回家后,他爸爸检查他的作业,看到作业错误连篇,写得乱七八糟,就大发雷霆,李强不但不认错,还和爸爸犟嘴,他爸爸就操起棍子打了他一顿,李强一气之下从家里跑了出来。他父母找了一中午了,直到现在还没找到孩子。

李强是我接这届四年级时分到我班的学生,这个学生十分调皮,作业爱偷懒,书写潦草,他的父母下岗后工作收入都不稳定,尤其是他爸爸脾气很坏,经常为李强犯错而大打出手。这次……唉,想到这儿我不禁更担心了。最后我们在XX厂的运动场找到了李强。

第二天一早,李强的父母把他亲自送到了学校。那天上午我和李强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长谈,交流了对孩子的教育心得,告诉他们一定要尊重孩子,并让他们保证今后一定耐心教育孩子。

下午放学后,我把李强叫到办公室,并没有说昨天他逃学的事,而是告诉他,他上星期在值日时积极,按时到校扫地,而且主动承担最脏的活,大家都要求老师在班上表扬他,听了我的话他先是一愣,然后有些羞涩地低下了头,说:“其实也没啥。”我忙说:“你还挺谦虚。劳动积极肯干,还不图表扬,真是好孩子。”他瞪大眼睛说:“老师,你说我是好孩子。”我说:“是啊!”他眼里有了泪花,我又说:“好好努力吧!今天,我就要在班里公布‘班级日常量化分’评比标准,老师希望你能拿高分。”

以往的“日常量化分”评比标准,多以各方面表现突出为评分依据,这样要想得分就必须在某方面做得优秀才行。新的“日常量化分”评比标准向中等生、学障生倾斜,以学生每天的最基本行为做标准,每天学生按时交来作业,按时值日,上课无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加标准分一分,反之则扣一分。

我宣布了量化评比标准后,发现了李强的变化。他的作业每天按时交来,值日更认真了,上课也不和别人说话了,一周以后他得到了一颗星。评比过后,我趁热打铁,在班会上号召同学们开展“我来帮帮你”的互学互助活动,组成互学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我特意把李强安排在做事十分认真的张青她们组,并让张青每天向我汇报李强的情况,对于组长汇报他的情况,我也总在班上挑好的方面表扬。

渐渐地,李强变了。上学期李强无一次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他上课听讲专心,没有一次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学期末以量化第一的成绩荣获本班“红星少年”的称号。

对策:

家长双双下岗,生存压力大,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孩子又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使问题越堆越多,最终只会爆发。面对李强被父亲暴打,最终离家出走、逃学,这样的事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真诚和家长沟通,使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的误区

教育学生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在家庭中,家长只有摆正心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不过分要求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而和李强家长的真诚沟通,教给他们和孩子正确沟通的方式,使他们走了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二、鼓励学生,发现其“闪光点”,使其树立信心,排除自卑心理

学障生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训斥及打骂,进取上进的心理失去平衡,消极对待学习。我主动找李强谈话,并且不提他逃学的事,而是表扬其优点,使他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然后对他提出要求,激励其不甘落后。

三、针对学障生特点,改进班级管理办法

针对李强这类学障生,制定出他们稍做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日常量化评分”标准,使他们在班级内有了受表扬、得奖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唤醒了自尊意识,使他们产生了要求进步的内动力。

四、在班级中创设互帮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使学障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学障生通常有被排除在群体之外的自卑感,总感到和班集体主流不能融合,通过在班级内组成互帮互助小组,而使学障生心理上产生回归感,感受到同学友爱之情的同时,也从心理上不再排斥班级对他的管理,以及同学、老师对他提出的要求,使他更快融入集体,健康成长。

点评:

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教师教育案例小故事【一】

在人们眼中,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默默燃烧的蜡烛,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这些赞美之辞,对平凡普通的我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初为人师的我,顶着这样的压力走上讲台,心中不时冒出一个大大的疑问:我能教给我的学生什么,我该教给我的学生什么?于是,我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的第一批学生们。可是,当我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时,我发现,下面的学生多数是眼神涣散的。他们的心,并没能与我产生共鸣。是我出现了问题,还是他们?新的疑问又出现了。是他和她,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解决了我心中的疑团,让我走出工作的迷雾,认清前行的方向。

一、他,是我工作第一年的一个学生。他的语文成绩并不出色,但是他的字写得漂亮,我常常在课堂上表扬他。有一次,他在周记中向我表达感谢之意,说因为我的表扬使他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并且开始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读完周记,我讶然。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番表扬,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某一天晚上,我去他们班下晚自习,他趴在桌子上睡觉。第一节下课后,我把他从教室里叫了出来,询问他睡觉的原因。一开始,他什么话也不愿意说,一脸倔强地站着。 “老师叫你出来,是关心你,不是要指责你。一直以来,你给老师的印象很好,今天晚上会趴在桌子上睡觉,肯定是有原因的。老师知道你有心事,如果不方便说,你可以写在周记里和我交流下看法。有事情应该说出来,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任它烂在肚子里。”说完这番话,我就让他回教室去了。隔天的语文课上,他把周记交到了我手上。在周记里,他向我敞开了心扉,诉说了晚自习睡觉的原因。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他母亲把他和哥哥一手带大的。他在周记里写道:‘“老师,自从懂事以来,为了不让我妈操心,我一直努力做个乖孩子。可是昨天,我却让我妈伤心了。因为她要我去看望生重病的爸爸,我不愿意去。老师,我想您应该明白,我不是故意让妈妈伤心,我只是没办法去看他--那个我一出生就把我抛弃的所谓的父亲······” 看完周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庆幸,庆幸自己昨天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批评他,要是那样做了,该在他年轻脆弱的心灵里埋下怎样危险的种子?同时,我也意识到,这是他人生中关键的一个时刻,如何引导他,才能帮助他顺利跨过这个坎呢?在他的那篇周记下,我回了这样几行字:“俗话说父母不嫌儿女丑,儿女不嫌父母穷。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父母的态度。你的父亲也许不是天底下最好的父亲,但我相信你会愿意做个让你妈妈感到幸福和骄傲的儿子。去看看他吧,这是你们第一次见面,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当他看望父亲回来的那一天,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他一度哽咽,停了很久才对我说出这样一句话:“谢谢你,老师,因为你,我弥补了许多以来存在心中的一个遗憾。” 这是我和我的学生的第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以“周记”为媒介,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我领悟到一名语文老师的成就感,并不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唾沫横飞,不是自我才华的展示,而是真诚地关心学生,是帮助学生走出人生的困惑。感谢他,让我悟到为人师表的第一个朴素真理。

二、 她,是我工作第三年的一个学生,我的语文科代表。个子小小的她,长着一双慧黠的眼睛。她极具写作才华,写起文章来行云流水,但是性格孤傲,不够合群。在我的语文课上,她的作文经常被我拿来当范文,但每次我念她的文章时,总会响起不知从哪个角落里传来的嘘声。次数多了,她也受不了了。有一次她跑来和我说:“老师,以后不要再念我的文章了,他们都不喜欢我。”话刚说完,眼泪也跟着流下来了。我从没见过她哭,也没料到性格要强的她会哭。安抚了一番后,我对她说:“不要难过,他们也许不太喜欢你的性格,但同学们私底下都很喜欢你的文章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不喜欢你呢?” “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们背后都说我太高傲,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老师,您应该了解,我不是故意这样的,我只是不知道和他们说些什么。” “呵呵,不用担心。老师有办法。” 隔天的语文课上,刚好上的是马丁路德金的《我的梦想》,在最后的活动环节里,我让她上台即兴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她第一次敞开心扉,向同学们展示她内心真实的感受:“同学们,我今天要和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孤独女孩的心声······她不善言辞,不太懂得和别人交流,是写作,让她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人生的快乐······她从来不曾拒绝别人温暖的眼神,只是她还不懂得如何伸出自己的友谊之手······” 演讲还没结束,同学们便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自此以后,她渐渐地融入班集体,不仅得到同学们的喜爱,更成为我的一个得力帮手。这是我和我的学生的第二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领悟到一名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灌输给学生多少的知识,而是你能教给他们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如何引导他们融入生活,寻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感谢她,是她让我明白了为了师表的又一朴素真理。 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的教育生涯也还在继续。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的工作成绩也许不是最出色,但是,在这个即将迈入第七个年头的秋天里,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那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教师教育案例小故事【二】

闲来午后,一杯茶,一台笔记本,窝在松软的沙发里,懒散着看看网文,突然一句话触动了我心里的那根弦:"说话到惹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鲁迅"

引线一:班上有好多孩子特别乖巧,上课总是按照我的要求坐得非常端正,我特别喜欢,总是在心里洋洋得意地想,我多厉害呀,真不像个新教师,多会管孩子啊,他们都那么听我的话,安安静静地坐着,课堂纪律好极了。有时候都想对我自己说:"棒棒棒,我真棒!"那天,我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讲解着一个题目,心想我讲解得这么细致,说得这么详细,孩子们眼瞪得大大地看着我,听得这么认真,一定是都懂了,于是我问:"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道题目完整地说一说?"然后我点了一个我觉得坐得最端正的孩子来回答问题。被我点名回答问题的孩子,第一反应是惊讶,然后瞬间脸憋得红扑扑的。我看着他着急地说:"快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呀!"在我的催促下,他憋了很久,最后居然冒出了一句:"老师,我明明没有举手呀!"一句话说得我愣了神……

引线二:校长声情并茂地向我描述着:"在一年级课堂中,所有的孩子都应该表现出‘三小’: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小手直举。"

引线三:工作了快半个月的时候,跟我搭班的李老师一句话把埋头批作业的我拉了出来:"班上的孩子你都认识了吗?我说一个孩子的名字,你肯定不知道长什么样。"对自己记忆力还挺有信心的我,当时立刻挺起了胸脯,坐正了满脸自信地等待李老师说出那个孩子的名字。"张××。"听到名字后,我蒙了两秒钟,立刻打开脑袋里的搜索引擎,想要搜索出有关这个孩子的存在,过了半分钟后,我甚至怀疑地问李老师:"这是我们班的孩子吗?"李老师只是笑着看着我,仿佛脸上写着一句话:"嘿嘿,我就知道你不知道!"窘得满脸通红的我立即就开始翻看姓名册,真的有这孩子!居然有这样一个孩子坐在我的课堂上半个月了我都不知道!

引线四:上课时,我开始偷偷观察这个开学半个月了才突然出现在我视野里的小女生。她总是默默坐在那,要么低头写字,要么抬头听讲,表情也不是很丰富,连笑都是抿着嘴巴,绝不露出牙齿。如果不是李老师的"友情提示",我真的不会关注到这孩子。后来,经过我慢慢观察,发现这样的孩子班上还有好多:梁××、曹××、胡××、朱××、朱××、胡××、钱××……

定义:"默默"宝贝指做事默默地,上课默默地,写作业默默地,下课后也喜欢默默地自己玩,或者小声和同学说话的例子。

反思一:对于性格比较开朗的我来说,我真的是很容易关注那些调皮捣蛋能让我大发火的孩子,或者发言积极总是乐于思考,迫切地举着小手希望发言的孩子。而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从不举手,上课时候似乎在看着我,看着黑板,但是他们的小脑袋里到底想些什么,天不知地不知我不知,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孩子,我真的没有从一开始就关注过。

Change my mind(我的改变):我开始计划慢慢地改变这些"默默"宝贝,让他们不再默默下去,落实到实处就是:每节课都要喊这些"默默"宝贝发言,不管他举不举手,我要知道这些孩子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有没有思考问题。才开始即使他们很紧张,回答的不是很流利,我也尽量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下课我尽量多和这些孩子待在一起,从生活上关心"默默"们,和他们聊聊天,使得他们对我没那么大芥蒂,愿意和我分享自己的小心情。

Change their mind(孩子的改变):一开始大多数"默默"们,不能完整回答我的问题。甚至有的孩子一直憋红了脸,一个字都没挤出来。但是,小孩子是多么会看大人脸色,"默默"们也不例外。一个多星期后,"默默"中一部分开始主动举手发言了,少部分能完整地回答我的问题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我感觉"默默"宝贝走路的时候后背都挺得比以前直了。一个多月过去了,效果更明显,孩子们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

犹记得那天,南京开始降温了,我下班时,发现我们班一个一直没什么改变的"默默"宝贝站在教室门口蹦蹦跳跳的。我便走向她,蹲下问她:"怎么还没走,家长没来接吗?"她低着头,眼睛看着自己的鞋尖,低声说:"是的,妈妈让我在教室等。"我便帮她把衣服弄紧,提醒她天气冷,进教室去等家长。她点点头,转身后,又突然回头看了我一眼,随后快步走进教室了。第二天,我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后,这个孩子直直地举起她的手,这应该是她第一次把手举这么高,熟悉这个孩子的教师都知道她特别内向,胆子特别小,说话声音也细细的,看见人喜欢低着头,但是这次她高高地举起了手,眼睛直直地看着我,我毫不犹豫地把机会给了她。记得那次她回答的语言不是很完整,但是声音清脆脆的,我很真诚地表扬了她,她坐下时笑得很开心。那次后几乎每节课她都会举手,大眼睛直直地看着我,让我怎能不喜爱!

隐形炸弹:"叮叮叮……"正在备课,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老师,您好,我是×××的妈妈,我想跟您商量一件事。最近我家孩子回家后总是闷闷不乐,我仔细询问,他告诉我,以后上数学课,他再也不想举手了!"我一头雾水:"怎么回事啊,您慢慢说,孩子上课举手特别积极,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的啊,我很喜欢他呢!""孩子说他上课总是举手,可是好多次了,老师总是不喊他发言。他问我,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他以后上课再也不想举手了……"挂了电话,我本来因为"默默"宝贝的改变,而变得明朗的心,一下子又愁云惨淡了起来,一颗不定时的隐形炸弹在教室里引爆了。第二天我重点关注班上那些以前特别爱发言的小朋友,确实发现他们开始不爱举手了。我心急如焚,花了好几天,挨着找突然不爱举手的孩子谈了心,告诉他们:"举手是告诉老师,你做好发言的准备了,有积极思考过老师的提问了,但是不是每次举手就一定要站起来发言?"孩子似懂非懂,但是也能理解我:"一节数学课时间短,不能总是让我独享数学课的快乐,要多多分享机会给别人。"有如此贴心的孩子,我怎么能不快乐?

反思二:有的时候觉得的确省心,如果班上多了很多吵吵闹闹的淘气包,我肯定会抓狂的。但是同时,我也开始反思"默默"宝贝们少了很多孩童的烂漫。七八岁的孩童,正是淘气的年纪,正是满肚子好奇心到处问为什么的年纪,虽然上课需要规矩,需要孩子们能学会倾听,但是我更希望看到孩子的个性,看到他们想要把自己的小想法迫不及待地告诉我,看到他们也可以下课就大声欢笑,上课就积极做和课堂有关的事情……念及鲁迅先生说的这么一句话:"说话到惹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我倒不是希望孩子们一个个变成话唠,变成捣蛋鬼,但是被关注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吧。即使很努力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家人的鼓励,但是由于什么事都不爱说,什么时候都不爱举手发言表现自己,乃至最后测试的时候也是成绩平平,却还是不敢多问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这样的"默默"宝贝,让我如何放心,学习也很难有太大进步。

期待:这上班的短暂却漫长的几个月,让我真的感觉无比充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是花期有长短。有的种子很早就发芽了,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有的种子却迟迟没有开花。但是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开出花,我的孩子里一定有能长出参天大树的种子,他发芽迟,也迟迟不开花,但是他却是能扎根于泥土最久最深的种子。这就是我们校长常说的教师必须拥有的"花苞心态".

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为习惯;关爱;理解;责任;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12-02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送走一个毕业班后,学校又安排我教四年级语文。当时,全班有42人,班主任是我,对班上的情况,我还不是很了解。只知道那个班成绩不是很好,还有一大堆成绩特别差的孩子。我当时想,成绩差不要紧,只要我多花点功夫,成绩一定会提高的。可就在我踌躇满志,正式上课第一周后,意外出现了,以后的经历更是让我久久难以忘记。

初识

“老师,我的钱不见了!”我一看,只见一个身体瘦小的女生在向我告状。原来她身上的10元钱在午休时突然不见了,而这10元钱是家长给她买学习用具的。面对这件事情,我决定调查一下。于是我赶紧到了教室,仔细询问了一些情况,初步断定是我班的孙毅同学所为。我把孙毅叫到办公室,问他为啥要拿别人的东西,他说他没钱买零食吃,看见别人在吃零食,他也想吃,于是他就拿了别人的钱。听他这么说,我也没过多的去责备他,只是告诉他:作为一个好学生,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然后叫他把钱还给了别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较量

又是一天早晨,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学校。一个家长模样的人走到我面前,说:“你是孙毅的老师吧,昨天,孙毅在放学回家的车上,把我的手机偷了,你们老师是怎么教育学生的?居然敢摸包。”我一听这位家长的指责,脸霎时红了,热血直往脑门上冒。我压抑了很久的怒火终于喷发了。我快步走向教室,走到孙毅面前,这一次,我不询问了,也不讲理了,直接把他从位置上拉了起来,他双手和脚死死地抓住和绞住桌子,但我还是粗暴地又把他拖到了办公室,以屡教不改的“罪名”,通知家长领回去家教!

后来,孙毅的爸爸来了。经过我们的交流,才知道这个问题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原来,孙毅很小时,他的母亲就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爸爸,而爸爸也在外打工,疏于对他的照顾和管理,造成了他不爱学习,成绩差以及他的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

谈心

听了孙毅父亲的讲诉,我知道了孙毅是一个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可能在他的内心,极其希望家长的关心,希望妈妈能回家关爱他,照顾他。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与孙毅同学来一次谈心。从这次谈心中我知道了一些他犯错的原因:

一、孙毅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很少回家,他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在这方面他需要父母之爱,可他没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得到,造成了他性格上的“倔”以及一些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

二、从一年级起到现在的四年级,孙毅就常常坐在教室的最后面。也许是这个原因,虽然换了好几位语文老师(包括我),但每次的语文课老师们都很少去注意他。比如这几年来,极少让他起来读课文、回答问题等,所以,他很想让老师们去关注他。

三、开学不久,他就向我告了一个状,班上一位同学把他的玩具弄坏了,没有赔,向我讨公道。情况确实如此,我也记了起来,可当时我听了他的告状却满不在乎,认为是件小事,没有引起注意及时解决好。何况,我在刚开学不久又在课堂上缴了他好几次玩具。这些在我看来的是小事,对他造成的伤害却是多么大!难怪他那么地不服我,处处与我作对,这其实是我一手造成的呀!与孙毅的谈话结束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反思

结合这些事情,我对自己的教育观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一、要真正去花功夫了解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不好的;听话的调皮的;普通的特殊的都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二、真正去多关爱每一位学生。作为教师,要把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落到实处。他们毕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在学校,老师除了应直接的帮助外,你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温情的手势,也许都将会给学生们的心灵上留下莫大的安慰。特别现在农村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除了隔代教育给他们带来的不良习惯,关键还是缺少父母之爱,使他们的性格发生了偏执。那作为老师,更应多多关爱他们!

三、真正去理解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眼里认为某个学生的想法或作法是不对的,而学生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在这时老师除了正当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内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并尽量包容。在此时,我们教师更要少暴力,特别是语言暴力,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要恰当运用严师与朋友的身份,而不是命令与绝对的服从。

四、要真正加强我们自己的责任心。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面面俱到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又想一想,也许老师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一次不负责任地随便处理学生当中你认为的一件小事,都将会给你的学生心灵上留下一次又一次的阴影,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的思想和行为。若这样的话,我们老师的神圣和威严何在?良心何在?又怎能再去管、教育学生?

五、老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与老师配合,共同来教育与管理学生,而不是在一边单干,这样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转变

现在,我改变了对孙毅的看法,对他不再单单以说服教育为主了,而是运用多种方法从心灵到行为进行了大量的教育,还给他父母做思想工作,让其远在外地的妈妈回家照顾他,使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我也经常关注他,调整他的座位,经常抽他回答问题,有了进步时时鼓励他,还发动同学帮助他,使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我的辛苦没有白费,孙毅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上课捣乱的现象逐渐减少了,在最近的期中考试中,他能提笔做语文试卷了。我惊奇的发现,他居然做对了十几分的读拼音写汉字和组词,成绩进步了。班上也再没有同学告他偷东西了,他也变得干净整洁,活泼开朗了。他进步了,一个迷失的心灵正慢慢地回来了。

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当下,学校教育管理案例中时常会出现由于组织结构功能与考核评价的匹配性导致的矛盾,使管理者不得不对管理理念、制度进行反思与重建。以下是我在管理工作中曾经出现的一个案例。

    一、问题的产生

    2007年暑期,学校考核工作小组按常规进行了期末考核工作。之后,我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将考核结果与对每个教师的日常工作印象进行了比对,并相互交流了意见,试图据此了解考核的公正性并找出教师群体内存在的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问题。比对中我们发现,九年级级部的x老师和y老师整体考核成绩离同级部其他教师有一定差距。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交流中班子成员一直认为x老师专业素养较高,有思想,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有着上示范课、优质课的经验,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区内的教学能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正确的认识并能够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打好广博的基础。y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有思想,有着典型的情感式班级管理风格,她的班级班风好,学风好,孩子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师都喜欢给她班上课。从考核结果看,x老师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成绩居级部中游,学校组织的论文比赛、班级作文大赛、体育比赛及一些早操、晨检、路队常规管理等活动参与度不够,辅导和组织得分较少。Y老师学科教学成绩名列级部前茅,但也是学校常规管理活动参与少,得分少。因此导致两位教师得分较低的情况。

    二、问题的解决

    根据上述情况,学校领导班子对级部其他成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和考核小组成员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了解,以求全面客观地掌握实际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又对其本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以求了解她们的思想认识,据此查找问题的根源。

    通过上述细致的调研工作,学校发现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考核评价内容体系存在权重失衡情况。表现在对教育教学本质性工作和内涵性工作方面关注度不够,致使常规工作分值累积数在整体权重中比例偏大,占了几乎40%。这是考核理念没有跟上教育教学理念的问题,其结果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势必将教师工作引向琐碎的常规工作,而忽视了教书育人的本质性工作。这在教学管理中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着重量化的现象。对模糊的难以量化和隐性的部分关注不够。如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作出的不容易评价的基础工作(包括大量阅读、系列养成活动),许多做在当下而在儿童的未来方能呈现的教育工作,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等。这也是考核理念与教育理念不相匹配而导致的偏误。其结果是将老师的教书育人引向急功近利,这也是违背教育精神的。

    3、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对考核评价标准,尽管学校通过了在教代会上的审议,但从这次考核看,学校没有充分掌握这一部分教师的看法和思想。这是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失误。

    4、学校组织管理中存在重个人贡献忽视团队效能的问题。导致少数教师游离于群体之外,按自我个性随心办事,个体情绪和性格特性影响整体工作。

    分析清了问题所在,学校在第二学年的工作中,通过教代会广泛征求意见,重新调整了考核内容和方法体系。新的考核方案体现了对教师隐性的本质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定性评价并赋分;对各部分的权重予以重新调整,把主要指标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对教代会的征求意见和提案制度进行了重新完善;对组织机构职能与考核进行了匹配性调整。实行了级部整体捆绑性考核评价,充分发挥集体的凝聚力量和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这些制度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了管理者与广大教师的互动水平,提高了团队合作水平,发挥了考核评价的目的性、调节性、导向性、反馈性功能,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

    三、反思与评述

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贫困生;案例分析;贫困生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1-01

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近年来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的加大,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得到了资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同时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依赖、急功近利、感恩诚信缺失等问题。因此,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逐渐受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

1.案例

案例一:王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仅靠父母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她比较内向,生活态度较乐观,能够与同寝室同学相处融洽,虽本人有认真学习的意向,但成绩不佳。可能是由于其在家中排行较小,在家中受到宠爱,因此对自身的要求不太严格。但她却过于要强,争强好胜,在评定奖学金时,尽管不符合标准,还是以家庭困难为由,表示自己要得到此类奖学金的愿望,思想工作较难做通。

通过与班长、寝室同学、本人谈话和家长电话沟通,以及对她日常行为的观察,发现她的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尽管在家中受到宠爱,但也能为家中着想,希望早日成为家中的支柱。该生有较强的上进心,决心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报答父母。但同时,过于急功近利的性格也让她在个人利益方面不懂得谦让,一旦遇到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就会表露出利益必争的极端心理。

针对这一问题,辅导员没有采取一味的说教,而是与该生经常聊天,讨论学业,帮助她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时常督促检查其学习进度,并帮助她联系合适的家教和校内勤工助学,使她在经济上脱贫。此外,为了调整她的心态,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宣扬在班集体内部,同学之间应有团结、平和、谦让的精神,让她事先查找资料、用心准备、在会上发言、会后与之交流。平日与她沟通时,有意无意的讲道理、举实例,逐渐感觉到她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大二学年中两次拿到奖学金,并在接下来评比国家助学金时,能够谦让其他家庭困难的同学。

案例二:杨同学,在报到时,就上交了贫困证明,他父母双双下岗,全家人仅靠每个月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计,尽管父母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但每年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让这个家庭难以承受。但奇怪的是,在每学期班里做经济困难生的民意调查时,没有同学认为他家庭困难。深入调查原因,他虽然家庭困难,但父母对其的需求向来是有求必应,养成了虚荣心强、自私的性格。在寝室与同学攀比吃穿,第一学期发放的助学金购买了MP4,在同学中影响非常不好。

对此,辅导员通过多次与其谈话,加强人生观教育。引导他把眼光放远,心胸拓宽。多为他人着想。同时,与其父母沟通,希望他们能够适当地更改对该生的教育模式,培养子女诚实、开朗、感恩的优良性格。通过学校家长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逐渐使该同学在内心深处受到触动,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教育方法

2.1 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如班会、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另外,通过谈话,内容可以涉及人生、学习等方面,潜移默化中给予其思想上的触动和熏陶。

2.2 联合、发动班级普通同学、班级干部,关怀贫困生心灵。重视心灵的帮助,使其心灵能够独立自强、健康成长。

2.3 学业上的指导和勤工助学相结合。注重学习,加强专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同时重视勤工助学的积极意义,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养成学生独立的经济观念。

2.4 建立公正、透明的评比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奖、助学金能够真正发放到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手中。建立监督体制,将学生的得到的奖学金使用情况归档,促进学生学业、诚信、感恩等方面素质的提高。

3.常见问题

3.1 自卑心理较强。部分贫困生因家乡属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条件也相对薄弱,学生们从小自立要强,与周围同学差异不大;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家来自不同地区,面对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观念、人际交往等,他们多数不能适应,自尊转变为自卑,甚至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正是此类异常的顾虑和担忧干扰了他们全面客观看待自己优势和所拥有的条件的能力,往往因为一点小事,或者是误会而不满意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他们不愿表白自己的心理,或者将自己的真实心理隐藏起来既不善交际也不愿同周围人交流,长期形成心理压抑。

3.2 自立自强,但心理负担较重。贫困学生因受家庭环境等影响,大多吃苦耐劳,待人诚实,做事踏实,勤劳朴素。但他们的心理负担较重,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学习,还要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开支,每当新学年开始时他们都很担忧难以交齐的学杂费和平时的生活费。这些担心都会不断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长时期处于紧张状态。

3.3 关注学习成绩,常忽略交际能力的锻炼。贫困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能考上大学进城里念书实属不易。所以他们更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但他们往往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性格相对内向,交际能力薄弱,与周围同学交流甚至应聘工作时处于被动状态。

4.辅导员工作启示

4.1 贫困生只是因某些学生家里经济相对拮据而产生的特殊称谓,故是否是"贫困生"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学习成绩等并无本质联系,只是有少数学生相对内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而存在自闭、自卑的心理。

4.2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生的家庭同尤绱恕S械氖且蛭家乡位于相对落后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有的家庭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而遭到临时变故;有的家庭则是因为亲人生病等情况而入不敷出……因而面对不同的学生首先要认真了解其家庭背景,这样才能更深切的走入学生内心,学生也会愿意向老师倾诉他们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