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政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高职医学院校必须结合我国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调整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如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的办学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校院一体、医教结合”创新复合型、适应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按照社会对基层医学人才的要求,遵循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以培养医学生能力为主线,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1.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职医学生既具有高等院校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因高职医学教育特点而具有特殊性,这必然导致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
(1)高职医学生对高职医学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心理压力较大。
当前,高职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医学生往往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进入学校,普遍存有自我否定心态,认为自己学历低、能力差、就业难。再加上社会普遍对高职医学教育认同度不高,使得高职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高职医学生入校后,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感到无法面对家长,心理压力较大。
(2)高职医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如就业价值取向。据调查,高职医学生存在职业定位理想化程度较高、择业标准现实化、职业选择功利化倾向明显等特征。高职医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无形中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3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对高职医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高职医学教育往往突出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视其思想政治素质,导致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如把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断压缩、课程不断删减,以至于教育内容深度、广度达不到要求。再加上相关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期规划,使得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
(2)医学专业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显缺失。
高职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专业课几乎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足。另外,重说教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也导致一些医学生言行不一,知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社会发展变化对其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就要积极探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2.1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高职医学生建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主流精神世界,塑造完美人格。
(1)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医德为先。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和职业化的重要部分。大量事实表明,树立良好医德风尚,对于促进优质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职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医德教育。
(2)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医学比其他学科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育人为本理念,就是努力使高职医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医学教育。所以说,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理念,致力于促进高职医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摆脱“重技轻人”的弊端,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2.2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教育目标的诠释,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结合医学特点,不断充实、更新教育内容。
(1)重视医学职业观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帮助高职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本的职业观,深化医学职业认知、培养医学职业情感、树立医学职业理想、培育医学职业荣誉感。
(2)重视敬畏生命教育。
可以说,人类医学知识的增长过程是人类理解敬畏生命深刻内涵的过程,医学发展的历史是敬畏生命的人类情感逐渐形成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使高职医学生体悟生命的本质、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不断培养其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
(3)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医学充满着利他性和人文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使高职医学生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努力使其担当医疗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人类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医务活动中,对病人的服务不仅是治病,还要更多地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新的内容、拓宽研究领域。
(5)重视医学史教育。
医学史是通过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史作为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渗透功能。
2.3推进与医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虽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医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要大力推进、创新与医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社会调查、社区医疗、志愿者服务等与医学相关的社会实践形式展开,以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医学生实际需求,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新型教育方式,充分体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书本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此外,要加强医学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基础,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引导医学生学会做人,而且能促使其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建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终使医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4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科学管理
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高职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及高职医学生的特殊性,统筹兼顾,科学管理,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制。
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制定有关方案,努力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关系。
(2)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涵义策略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患者,男,45岁,医生。主因反复便血3年,呕血20余天于2008年3月20日入院。既往有乙肝病史3年,无血吸虫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贫血貌,腹部平坦,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8cm,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入院后化验血常规示三系降低:白细胞1.12×109/L,红细胞3.31×1012/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40×109/L,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凝血指标:PT16.6s,APTT28.4s,肝功能:白蛋白36.2g/L,总胆红素23.4μmol/L,直接胆红素11.5μmol/L,谷丙转氨酶26u/L,谷草转氨酶37u/L,乙肝病毒学指标:HBsAg(+),HBcAb(+),HBeAb(+),HBV-DNA定量正常。胃镜下于食管下端见四条曲张静脉,大部分表面可见血泡样红色征,无活动出血。胃底未见曲张静脉。门脉系统彩超见门静脉约13mm,脾静脉近脾门处约23mm,因脾静脉明显增宽,但胃底静脉曲张不显著,考虑可能存在门静脉、脾静脉血栓、脾静脉受压、炎症粘连等情况,遂行门脉系统MRI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17mm,脾静脉最宽约27mm,胃左静脉明显增宽。拟行脾切除加脾肾分流术,4月6日术中见:肝脏存在较多结节,质韧,色暗红,以测压器测门静脉压力26mmHg,冠状静脉、脾静脉明显扩张,近脾门处可见局部血管肿块,有震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切除脾脏及此肿块后解剖发现为动静脉瘘,再次测门静脉压力为22mmHg。未行分流术。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拔管、伤口拆线,术后1周查血常规:白细胞19.84×109/L,红细胞3.32×1012/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386×109/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测正常。2周后复查胃镜:于食管壁见残余曲张静脉,未见新发曲张静脉。术后病理:淤血性脾肿大,血管壁厚薄不一,有变性,符合脾动静脉瘘管壁。随访3个月,患者无呕血、便血等表现。
讨论:脾动静脉瘘作为肝前因素,致门脉高压症较为少见,合并肝炎者更为少见,自从Weigert[1]第一次报道以来,世界文献已报道约100例[2]。80%见于女性,以经产妇较多见,导致动静脉瘘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因素,先天性原因有脾内和血管瘤损伤,后天性原因有自发性、创伤、医源性因素,如外科手术(脾切除)[3]、穿刺性脾门静脉造影等[4]。这种病人症状、体征早期不明显,常常是出现门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后才被发现。
本例患者术前辅助检查显示脾静脉较门静脉增宽明显,且冠状静脉亦有明显增宽,提示为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原因不明。在文献中[5],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常见于脾静脉血栓形成、胰腺疾病(如胰腺肿瘤、胰腺炎、胰腺囊肿等)致门静脉或脾静脉受压等情况。脾动静脉瘘引起者所占比例较小,本病例无外伤及手术史,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入院后腹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故病因诊断时极易考虑为单纯乙肝后肝硬化致门脉高压症。术中见患者肝脏暗红,有结节状改变,质地韧,脾切除前测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诊断明确,切除脾脏及动静脉瘘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明显(4mmHg),脾静脉、冠状静脉增宽较门静脉明显之现象得到解释,证明门脉高压原因主要为脾动静脉瘘,肝炎引起之肝硬化起次要作用,本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报告存在血管变性,考虑可能为自发性脾动静脉血管壁变性,形成局部动脉瘤,长期发展导致动静脉瘘形成,而且乙型肝炎也起重要作用[6]。
所以,临床出现肝硬化合并区域性门脉高压时,要考虑到动静脉瘘形成,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限制病情进展。在区域性门脉高压病因不明,临床表现解释不清时,可考虑行脾血管造影,如发现造影剂自动脉向静脉分流,则可明确诊断,Falappa等[7]认为门脉高压症合并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行脾动脉血管造影:(1)肝功能相对良好;(2)腹部钝性或锐性创伤史;(3)腹部手术史;(4)多次妊娠妇女;即使没有门脉高压症,如发现腹部杂音者也提示可能存在动静脉瘘,应行血管造影,不幸的是脾动静脉瘘往往在手术中或尸检时才被发现。
术前明确诊断可根据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手术准备更充分,或者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如行脾动静脉瘘栓塞术。本病例已并发严重脾功能亢进,手术切除脾脏已成必然,脾及动静脉瘘切除后门脉压力明显下降,考虑食管静脉曲张会缓解,故未行分流术。患者术后血常规、肝功能、胃镜检查及随访结果均提示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WeigertC.IndieMilzvenegeborsteneAneurysmaeinerMilzarterie.VirchowsArchPathAnat,1886,104:26-30.
2DiLecceF,ViganoP.Splenicartero-venousfistulaandportalhypertension.Acasereportwithreviewoftheliterature.GChir,2006,27(8-9):328-330.
3CruscoF.Post-operativesplenicarteriovenousfistuladetectedwith16-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BrJRadiol,2007,80(957):216-218.
4ChaitA,MarguliesM.Splenicarteriovenousfistulafollowingpercutaneoussplenoportography.Radiology,1966,87:518.
5何天霖,周颖奇.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803-804.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拟通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教材存在自身的体系,高一政治教材,主要讲的是原理。囊括的知识点和内容相当的丰富,与学校安排的课时肯定是不成正比的。就拿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一课来说,教材内容设计为两框,课标把这繁多的内容只安排为两课时。“揭开神秘的面纱”(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占用一课时。每一部分中都演化出很多的问题和内容,如,货币的含义和本质,就需要同学们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这是很费时间的。如,货币的基本职能中,设计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W—W(物物交换)、W—G—W(商品流通),这些都需要花费实践讲解。再如,纸币的内容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两个名词,需要费力耗时的为学生解释后才能理解。繁多的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课时当中,还不能忽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且要达到原理知识的掌握,课时的紧张不利于新课标的贯彻,给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带来了诸多不便。教材体系欠缺,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加补很多的知识。不补充就会使各知识点间欠缺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一现象,我们从教材内容与课后的习题就能比较出来。课本只是讲授最最基础的内容,课后题目难度却是从课本上很难直接找到习题的答案的。
二、如何高效利用高一政治新教材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在知识点获取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摆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才能有效的利用新教材。
2.观念创新带动行动的创新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依靠的就是新的教育观念的支配。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新学生观,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范围。将政治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的统一。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笔者在课前设计5分钟演讲;在课程中,对于难以掌握的理论,笔者安排简短的辩论的形式,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课后,对于重要的原理和思想性很强的知识点,笔者要求学生撰写小的政治论文。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善美镌刻在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