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德;人格;师爱;问题生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可见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是教育之魂。可以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为魂”概括其内涵。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骛。人们总以一种功利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而教师没有。“师德”这个涵养了我们情操品格的道德修养,让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静心凝神耕耘在三尺讲台,用粉笔写下真理擦去功利,用师爱肥沃着期待开花结果的桃李之园。回顾自己三十年的教育生涯,教室六十平米、讲台三尺、墨绿如洗的黑板一块、办公桌一张,空间如此的有限,但我引领着学生时而游戏在数字的揭秘中,时而游弋在数理海洋里,时而奋笔尽智在赛场上……享受着教学相长、师生同乐的无限情趣;更收获着那时时围在那张办公桌前,师生的侃侃相谈中,桃李们开花结果的喜悦;也演绎了三十年前志愿上写下的“师范”两字意蕴深厚的内在,并将它融入血脉用三十年的光阴践行着“师:桃李之师,范:德之典范”。

一、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的确,要想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教师就必须先拥有完善的自我。无论教师自觉不自觉,或说情愿不情愿,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意志,会影响学生;教师的日常言行,甚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和效仿。更何况少年儿童的模仿性又强,此所谓"润物细无声",这便是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小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小学阶段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教师的品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就尤为重要。所以,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完善尽美的人格教化、默化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学生会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乐其道,那么教育会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效果。这德之典范付诸教育实践,增强了我们教育工作的使命感,让教师的生命多了份神圣。使命和生命同行,护航着学生顺利地成长,成长为身心健康之人,成为建设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正是对我们教师人格魅力的诠释。

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经师和人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模范人物。”古人也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即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他们都在强调着人师在道德、言行上的模范、榜样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石 。

二、用爱来感化教育学生

教师,是一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它的平凡是一生只用一支粉笔做道具,一遍一遍演绎着相同的故事,它的神圣是不但在讲清辨明创造世界的人、事、理,还在培养出能创造世界未来的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命感,让身为教师的我们,力行着歌德的话――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爱与责任融入我们教师的血液,成了我们教师的天性,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浸透着这爱与责任的教育。也许大家都与我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精心备好课,激情满怀讲授时,却有搅扰教学思路的应和声。当我们忘我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却发现个性执拗的依然我行我素。有时唐突的言语和鲁莽的表现,欠理性和沉稳的行为……令你应接不暇。事实上,凡此种种只要我们用宽容、理解、尊重、关爱的心态去对待,你会发现,这正是他们成长中渴望被关注、被关心、被呵护的表现。他们渴望着你关注的视线,企盼着你关爱的神情,在意你关怀的言语。只是他们这独特的方式有点另类罢了。如若身为教师的你忽略了表象背后的本质,纵然你有高深的学识,耀眼的才华,在他们心中你也被锁定为一个大大的叉。而化解这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你的爱心,找到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找准切入时机,对症下药、诲人不倦、正确引导,那么上述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症结会随着我们细致入微、和风细雨的工作而春风化雨般解开。

师爱,师德之魂。它是正能量的积极的爱,是智慧的爱。师爱会让我们的工作--为世界未来培育出能创造的人才--如虎添翼。

三、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准人生的方向

师德教育范文第2篇

以人为本是师德教育的根本归属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人,使他们的个体体力、个体脑力得到全面的、和谐的、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中的教育对象是人,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一个人的潜能,还在于试图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使他们变得更有头脑,更有意志力,更有教养,更有亲和力,更有情趣,更懂得生命的无奈与崇高,更能理解、尊重与珍惜生命,更能悲悯、宽容,更能善待人、自然和事;更热爱生活,更善于创造生活,总之,就是想让人变得更像人。因此,每一位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当作对等的生命存在,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仅仅是你的教育对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神圣的灵光圈中走出来,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充当“代圣人言”的角色。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地尊重学生,才有可能与学生对话,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蹲下来同孩子说话”。同时,以人为本就意味着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就意味着把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关怀。

这恰恰是在社会的浮躁心态之下,对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所开出的一剂良方。我们的很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在社会、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评判机制的双重挤压下,不惜挥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加班加点,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甚至在“恨铁不成钢”的传统心态下,无所不用其极,忽视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的存在,导致了学生的畸形发展,甚至主体人格的失落。湖北的那位13岁考上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沉痛地说,恨不得一刀把兼有教师与父亲双重身份的启蒙者捅了,因为在教育的高压之下,他没有了自己宝贵的童年啊!我们的所谓“神童”在跨入高校的大门之后,因为不适应生存环境,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而被退回,甚至引发人生悲剧的事还少吗?最近,郑州17岁的中学生弑母,合肥17岁的中学生将同学毁容,北京育英中学高三学生裸身跳楼等,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极大地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让人们在沉痛之余深刻地反思。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职业的教育者,我们的教师不应更深刻地反思吗?当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遏制,甚至是摧残的时候,在学生的心目之中我们还有何师德可言!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把学生当作独立的、平等的生命个体去对待,还要我们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他们和谐、融洽地相处,自由、平等地对话,以礼相待,坦诚相见,给他们一片驰骋想象的天空、释放心灵的热土、施展才华的舞台。给每一个孩子以生存、发展的空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这是教育的归宿,也是师德教育的根本归宿。

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根本内涵

为人师表,是全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共同期待,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一个教师只有真正地做到了为人师表,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得到学生的由衷敬仰,一个具有高尚的师德的人,才可能成为为人师表的人。但为人师表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包含了许多具体特质的系统工程。教师是以传授知识、传承文明为职业的,教师的劳动过程是掌握了一定的文化技能的人与正在掌握文化技能的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师劳动的基本手段是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人的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已不仅仅停留于作坊式的你传我受,而必须倾注教师的全部知识、智慧、才能、情感、意志。教师的一切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都将对学生的学业、德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准则,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道德魅力与精神风貌,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师德是由教育活动中的利益关系,以及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因此,一个为人师表的人首先必须是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的人,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评判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而不被任何世俗的功利和目的所沾染。以其无私,所以无畏,以其无私无畏,才能放旷豁达,挥洒自如,以思想的澄明,向学生灌注精神的甘露,进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衰乐,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以感觉体验感觉,从而碰撞出心灵之火、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一个为人师表的人,还必须是知识渊博的人,它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吐纳天地古今的热情,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持续发展,还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民主、客观、公正的教学态度,遵循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遵循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不过度要求学生,给他们造成无法忍受的精神压力,而是为他们创设宽松、愉悦、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创新能力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启迪者,彻底打破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在创造中享受成功的欢乐。一个为人师表的人,也必须是一个廉洁自律的人,他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任凭生活如何风云变幻,牢固地守卫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立身行事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坐标,让传统美德的血脉,现代文明的精华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一片片辐射开去。

制度建设是师德教育的根本保证

师德教育范文第3篇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典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亲其师,信其道。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可以看到教师的道德素养要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重要,老师道德品行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几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在教学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人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教育的学生品学兼优,堪称学校全体学生的楷模,这足见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对教师的教育影响深远,师德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品端行正,学高技长,表率作用。

一、品端身正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哪怕是很不起眼的行为,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影响着他们的素养。例如,老师看到教室的地上有一张废纸片,弯腰将废纸捡起来放进垃圾筐里,很快就有学生模仿着做,甚至会在校园以外的地方有这样的行为。这就足以说明老师的品行的示范作用对教育学生的重要性。老师是教育更多人走向文明的群体,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培养良好的,社会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二、学高技长

“学高为师。”作为老师要有很强的业务素质,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让学生折服,能采纳别人的教学建议,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是以自己高超的技艺为前提的,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解说的过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学生崇拜自己的老师,当然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亲近自己尊重的老师,信奉老师传授的道业,以这样的态度学习,一定教有所学,学有所成。

三、表率作用

老师应当时刻有“身先士卒”的意识,工作学习上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态度要认真执著,一丝不苟,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学习目标。在纪律要求上要严于律己,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违规、不抵触,不搞特殊化。用自己良好的态度、端正的作风影响、教育每一位学生。

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光荣的,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我们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师德教育范文第4篇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样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教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师德教育范文第5篇

我认为,教育之爱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的延伸,即“向上提升”和“向下落实”。所谓“向上提升”,就是提升到民主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应该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有的老师真诚的爱心却往往充满专制的色彩,我就听过一位打学生的老师说:“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当然、侵占学生自习课、罚学生抄作业,等现象则不是个别。就以不按时下课为例,这样的教师肯定是爱学生,巴不得多给学生讲点知识,但这种爱,确实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因此,师爱必须注入民主的内容。换句话说,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人。说到民主,人们往往想到民主是一个国家管理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国家政体。其实,民主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态度,什么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呢?充满爱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讲究平等、倡导宽容、善于妥协……这都是民主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就是一个充满民主情怀的人。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的爱心,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民主的爱,而不是专制的爱。

所谓“向下落实”,就是爱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也可以说叫教育智慧。如果爱心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当然是对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或者说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面对具体的学生,没有哪个教师敢说他会比这孩子父母更爱这个孩子,也就是说最爱这个孩子的人应该是他的父母而不是教师,可是爱孩子的父母却不等于就懂得教育,他们还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因为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如果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用的。我们一些专家往往大谈“爱能够产生教育的奇迹”,说什么面对一个后进生,爱就能使他变成优秀学生,等等。我做了20多年的班主任,以我的经历,还有我所见到的周围的教师的实践,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教育决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我们现在谈“师德”,往往把“爱心”简单化,其实,“有爱”不等于“会爱”,而“会爱”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我还想说,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规定和强迫的。一个老师如果爱学生,当然会令他的教育效果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但我们不能强迫每一个老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学生。比如我,本期开始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对我刚刚接触的学生,我现在就没有那种发自肺腑的爱,因为爱的建立需要时间。同样,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后进生,我们有些老师无论如何爱不起来,这也不能勉强。还有,有老师把教育当作职业当作谋生的饭碗,因而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说,作为教师,可以也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底线。爱是内在情感,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举个例子,你可以不背生病的学生上医院,也可以不给贫困学生以经济资助,但当学生向你问好时你应该回礼,当学生走进办公室时你应该说声“请坐”。前者是爱心的驱使,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一定要做到,但后者则是师生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我承认我爱学生,但这种爱是我个人的事情,如果有老师不爱学生,但他很尊重学生,并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样的老师不算最优秀,但也无可厚非。教师就是一门职业,按职业规范操作,就很好了。至于少数教师要做到呕心沥血、忘我爱生,那当然应该鼓励,应该作为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来宣传,但不应该强迫每一个老师必须做到。

说到爱,我还想到有的人老把爱同严格要求对立起来。这是误解。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有人老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我就想不通,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为什么有人怕说惩罚呢?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混为一谈了。我坚决反对体罚,但同样坚决反对取消教育惩罚!我们查一查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谈到“惩罚”时,该书把“批评”都作为最轻微的惩罚方式。这说明教育惩罚是不可缺少的。应该说,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的方式,更是教师的权利!

有学者谈到教育公正问题,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教育公正更多的是实质公正。”学校教育不是没有程序公正,比如考试的公正,那绝对应该一视同仁。但教育之爱或者说教育的尊重,有时更多的是表现于实质的公正。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都很重要,也应该严格执行,但有时候对不同的学生的一视同仁恰恰是不公正的。对一名后进生和一名优秀学生,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其个性和具体的情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班上的“弱势学生”(后进生、贫困生、性格自卑的学生等等)我们给与更多的关爱,倾注更多的心血,这决不是不公正,而是对他们的一种关爱却失的补偿。正如教师节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没有设立节日的行业的不公平。因此,我一方面强调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教师),但同样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有时候还得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