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化学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其实化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科研成果、食品安全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可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教学是一门艺术,从高一起化学就应该进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产生好感,发觉化学的神奇、奥妙。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有了兴趣,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能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任务并不繁重,完全有时间去围绕教材,联系生活中的趣事、时事、新科技,精心构思,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让一些准备考文科和将来不想选修化学的学生感受到化学无穷的魅力,而不是畏惧、憎恶,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一、新奇独特的引入,别开生面。
最好的引课方式就是一上来就抓住学生求知的眼球,设计与新课有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好奇和困惑。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这样四平八稳地进入课堂:强调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如必修1“物质的量”这一部分,很多高一学生在这里就怕上了化学。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和笔者交流时就说,到了高二都没搞明白摩尔是怎么回事。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说明它如何重要,贯穿高中化学始终,是计算的核心,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高中化学,一开始就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畏惧,结果适得其反。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带着几瓶道具走进教室,立即引来学生猜测和好奇的目光。展示物品:一盒粉笔,一大烧杯的玻璃球,一瓶小药丸,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每种物质的个数?学生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总结出对一些较小的物品往往采用“集合体”的方法,将小的集合成大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标准,但对于小药丸都觉得太小了,用常用的数数、称量的方法都不方便。笔者再提问:如果是比小药丸还小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如何去计数呢?引导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微粒要用新的方法,学生欣然准备好接受这种新方法“物质的量”,它的有用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重新设计实验使其直观,浅显易懂。
前段时间,听了南京大学刘霞教授的一次关于教育的讲座,一个互动的环节让笔者记忆犹新:刘霞教授让大家和她一样举起右手,嘴里说:请拍下巴。让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大部分人拍向了脑门。为什么呢?原来刘教授自己拍向脑门,大家跟着去做了。这就启发我们:看到比听到印象更深刻,更容易接受。基础再不好的学生也是热爱探究的,要给予他们发现的机会,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感受智慧的力量,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高一化学课本彩图比较多,一些实验都有明显的现象图,甚至比我们在实验室做的现象还逼真。有些老师认为本来高一化学课时就少,有了课本这么明显完美的彩图,就不需要做实验了,于是就把分组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有的甚至是以讲代做。这样一种赶进度、完全包办的课堂无任何热情,没有激发兴趣,学生觉得压抑、麻木甚至厌烦,对化学的态度很冷淡,化学课毫无活力可言。
一些知识,讲得再多,也不能代替亲身体验。学生每每遇到实验,都是眼睛一亮,流露出想要探索的欲望。这是因为他们的好动性被长期压抑在教室里。有些实验,教师重新设计,分解成简单易操作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比讲很多遍效果要好很多。笔者始终坚信让学生自己参与探索求得答案的课才是最有效的。如必修1“SO2的漂白性”的知识,课本上是收集一试管SO2,倒扣在水槽中,证明SO2易溶于水,然后用SO2的水溶液漂白品红。笔者在操作时发现实验不易成功,可能是由于SO2暴露于空气中,使水溶液浓度不大,漂白效果不太好。而且SO2有毒,没有尾气处理。笔者改进了方法,将该演示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先搭好SO2的制备装置,再和品红、KMnO4溶液分别用导管连接,最后连一个尾气处理。这样学生易操作,又安全,实验现象很明显,学生还发现了品红、KMnO4褪色原理不同,产生好奇心,想要探索答案。
三、巧妙设计有效衔接,丰富内容。
高一化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初三学的化学知识太简单了,与高一的要求严重脱节。有些知识在初中根本不做要求,升入高中,如果不注意铺垫、设计衔接,学生会感到很吃力,自然无兴趣去探索。高一化学在必修1第一章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对于学生的新知识“萃取”,教材设计跳跃过大。笔者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这样设计:首先将CCl4和水混合于试管当中,学生立刻发现互不相容,分层。再设计问题:如何把两者分离开来呢?学生展开讨论,发现已学的过滤、蒸发等方法不适用。讨论结果:(1)慢慢地直接倒出上层的液体。笔者让学生自己操作了一下,方法不可取。(2)试管下能开一个小口就好了,直接放出下层液体。有学生反驳说不行,不好控制,上层的也会放出来。这时笔者拿出分液漏斗,学生立即明白这种仪器的妙处:从下口放出下层液体,而且有活塞控制。有了“分液”的有效衔接,“萃取”就能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发挥语言的魅力,别出心裁。
化学课为什么就一定要严谨,使用刻板枯燥的专业语言呢?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发挥语言的魅力,将化学性质、反应原理用口语化、时尚化的语言加以描绘,使学生听来既亲切,又容易理解,使课堂紧张气氛变轻松,让学生愉悦地掌握知识,在快乐中学,在学中得到快乐。
如对于高一学生很陌生的定义“萃取”课本是这样定义的:“利用物质在互不相容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概念过长,话里套话,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这样形容两个关键:(1)萃取剂与原溶剂“水火不容”;(2)溶质“见异思迁”、感情转移的原因是溶解得更好。
再如“强电解质”这样描述:“强电解质如HCl溶于水后H+与Cl-就分手了,两人完全自由,不存在情侣组合HCl分子;离子键阳离子为男方,阴离子为女方。电子就是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氮气性质很淡定,因为有三键。”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语言,学生爱听,有深刻印象,对我们的概念自然留下印象。
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他们说那是对语言的一种欣赏。用优美的语言形容化学用语也未尝不可。如《硅》这一章,笔者将大标题“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换成“文化底蕴、青春活力、充满潜力的元素——硅”。
为活跃气氛,扮演角色也是一种方法。如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正误判断,让学生扮演医生,各种题目为病人,让他们去诊断谁有“病”,“病灶”在哪里,学生很愿意去做。一些隐含条件易被忽略,而被一些学生找出错误,笔者及时表扬:“真是名医啊,这种疑难杂症都被你看好了。”学生信心倍增,做题更加仔细了。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老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关键词: 高一化学有效教学学习兴趣基础能力科学与人文融洽
整个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总体格局是:高一重在基础关,高二抓好素质关,高三严把提高关。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高一化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兴趣,指导科学学法,抓好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入门,注重能力培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了发展的主体。笔者就如何实施高一化学有效教学谈几点探索与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与高一新生的交谈中,发现一部分学生虽在初三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然而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却不高,而且或多或少对化学产生畏惧、甚至是恐惧的心理。他们认为化学物品既不环保的,又有污染,而且带有腐蚀性。因此在实验室里就会经常出现学生做实验时缩手缩脚的情景。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第一负责人王祖浩教授指出,高中化学第一节课,教师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作用巨大,对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的学科,而不要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例如:对化肥的认识,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使用化肥,可以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地提高,然后教师向学生阐述如何合理使用化肥,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化肥并非有害物质,并非污染物,而是对人类影响重大的有用产品。多举一些此类化学有益的例子,可以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思维来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思维的独立性与创新性精神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
二、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学法
有效学习是高中课改的主要任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教会他们怎么学化学。教学实践表明,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瓶颈之一,是学习观念和方法上的落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墨守成规,总是按照初中已形成的学习方法,把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原封不动地照搬到高中化学学习中来。然而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多而深,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不能奏效,结果使得成绩急剧下降。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这也是新高考方案的重要指向。联想、总结、对比是思考的主要方式。
何谓联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各方面知识和事物的本质联系起来,同时扩大到同一类事物的过程就是联想。例如:在教学制取氯化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联想:(1)从制气的装置上可以联想到制取氯气、氧气、氢气,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制气装置的一般规律。(2)观察反应物,并联想到其它氯化物和其它高沸点酸可做替代物。这样的联想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设计出可以联想的知识点。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归纳联结。因此,笔者认为在平时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广泛联想,深刻思考,在进行课堂小结、单元复习和综合练习的过程中强化训练指导。例如:卤族元素以氯为代表,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卤族元素的相关知识点联结起来。
内容零散、知识点多是高中化学特征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总结来抓住知识的重点,掌握学习的规律。学生一旦学会总结,而且善于总结,他们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不断渗透上述思维方法的指导,持之以恒,就能使学生养成抽象思维的习惯,并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抓好基础重视能力培养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学生在化学模块学习中的学分,一要看其考勤情况;二要看其在终结性的考核中的成绩和过程性评价中获得的成绩。
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高中化学教学的最终评价还是决定于高考。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发展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然而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难度越来越大,都有“解题难”和“没思路”的苦衷,这表明学生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构建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心理素质的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其也是一种能力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从高一就做起,运用于平时教学之中,循序渐进。具体的做法是:
1.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认真做好“讲、练、评”结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编练习题和测试题,而且要分出练习的层次,注意从多种层面多种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
2.冲破思维定势的桎梏,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教师可通过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变形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灵活变换信息的能力,锻炼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通过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法”,将一道题演变为若干题,这样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教会学生解题技巧。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会解题,更要教会学生巧解题。例如化学计算,可以使用关系式法、差量法、估算法、平均值法、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讨论法等几种技能技巧。
四、有效教学的精神动力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高一化学教学中需要认真探讨与解决的问题。化学教育要实现科学人文价值,应处理好这样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求真、求实、求善的良好品质。如教师可以介绍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及其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真正让学生懂得化学理论推断、实验证明的严谨性,结论的准确性,体验和感悟到“求真、求实”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感受到人性中“善”的一面。
2.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介绍“燃烧学说”史料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具有科学严密实验设计、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拉瓦锡;有无法打破陈旧观念而留下终生的遗憾的舍勒、普利斯特里;还有陷入“无人喝彩”深深寂寞的罗蒙诺索夫;更有人们对自然奥秘艰苦卓绝并锲而不舍的追求。所有这些都将激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实践,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以化学史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教学《钠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侯德榜制碱法等事例,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
4.充分体现化学的美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商。缤纷的实验现象、精美的结构模型,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欣赏、享受和感悟之中,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这是教师应该遵循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认知框架。教师应有机地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和对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百含.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
从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认真做好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过渡
1、把握好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3、做好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化学(3至7班共5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兼106班付班主任,兼高一化学备课组组长,化学科组长。现在就高一化学备课组和科组建设中,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由詹海东和杨健敏老师、孔毅英老师组成。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海东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健敏老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五、以老带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杨健敏老师是刚毕业的老师,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帮带”对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虚心请教老教师。杨健敏老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老师的课。杨健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海东老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习、实验专项练习、基本计算专项练习、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习等。杨健敏和陈银珠老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老师和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
关镜青老师的论文,在《中学化学》中发表;叶月丽等四位老师的论文,参加了南海区优秀论文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