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正确引导。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相对处于劣势,但不等于不具有聪明才及能力,许多学生具有课业以外的才华或特殊能力,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价值。教师在中职学生的学习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去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著名作家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要把“爱学生”作为教育实施的先导,实行情感渗透,实施情感教学,加强情感培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要求我们做到把对学生的关爱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的每一个角落与环节,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而爱心的第一步是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要以炽热的、高尚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感化、关心、激励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恢复自信心,从而引导他们从理智升华到情感、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做到教学相长。在这一点上,经常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所误导而被忽视。往往被教育者被当作“驯化”的对象,教育者高高在上,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与人格,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叛逆及消极的情绪。真正的人格平等,需要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养成平视的良好心理,需要一些自命为“高贵”的人群懂得爱人、尊重人.以傲视平民为耻.因为傲视平民而受到谴责。我们要摒弃这种“劳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与人格,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尽量做到不当众批评,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
二、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
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加大的现实,如何探索一套切实可行教学方式及方法,是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责。大多数中职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要多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信息等众多的媒体信息综合一身,通过大屏幕真实地展示教学过程,让学生更直接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轻松,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三、专业设置要兼顾职业属性与教育属性
中职教育不单是付授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我充实能力和发展潜力。在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方面,新开设的专业要兼顾职业属性与教育属性,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要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更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社交、谈吐、适应社会变化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调查显示,学生在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的概率高达30%,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甚至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他们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构成了他们在创业之时的知识体系。所以,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应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先进的经验,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传授从事合格的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并获得必要的职业经验。学生毕业后如果短期内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甚至是自己创业。
四、总结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有效 衔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①国内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进行20多年,取得一些进展,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效、衔接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②
“衔接”的概念,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本文所指的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医学临床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③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知识不适应高职的要求。我省中职护理专业虽只招参加中考的应届学生,但由于招生录取分数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即使想上高职,也无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4、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计划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形式衔接,实际效果脱节④。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 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2、教学计划重复,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够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努力推行“双证制”,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即中职教育要求的护理学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高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应定位于中级以上。⑤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为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如中职护理专业删减了化学、物理、政治课程,增加了语文、英语的深度,提升学生素质同时利于备考高职。在高职课程设置上用“因材施教、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⑥如把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整合到一起,即:《特殊职业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资队伍的衔接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医院的“护士、护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教育模式的衔接
开展多种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⑦⑧
5、其他方面的衔接
加强实习实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调整学制,把中职原来的“2+1”变为“1.5+1+0.5”,利于资格证书考试的复习准备,也利于中职升高职的考前准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和希望。⑨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职业技能的衔接,真正做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邢晖 有效探索中高职衔接“入口”和“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0,12,17。
[2]董学荣 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重点科研规划课题,2010,10。
[3]王武林 单松龄 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4]杨黎明 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培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理论框架模型研究[J].职教论坛,2006,4。
[5]侯银海 谈职业院校模具预备技师人才的培养模式[J].河南职业技术学报,2009,3。
[6]银清华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3。
[7]余祖光译 学会做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1.校企合作双方认识角度不同
我国的中职教育大多实行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通过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来达到培养目的。但是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学校想要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想要通过校企合作为自己培养一些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在实际意义上,对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校企合作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更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
机制是模式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机制才能够保证模式的健康发展。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机制的构建还很不完善。校企合作实质上并不是只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政府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用于工业生产中,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抓紧转型。很多中职学校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如今的校企合作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就业以及教学问题,但是企业却显得积极性不高。这种校企合作的不协调情况,极大地影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二、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能够使用的调控方式越发多样,行政、法律、经济等都能够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社会上对于中职教育的扭曲认识,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与纠正: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中职院校的宣传,在社会观念上以“学力”取代“学历”。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与支持政策,为校企合作增加新的动力,特别是对企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2.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关键
企业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力,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是企业和学校二者实现“共赢”的方式之一,但是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以及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为培养更多的企业“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学校教师普遍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所以对于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有着一定的帮助。
3.学校应该为校企合作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专业性、应用性,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社会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感受到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长期与企业保持沟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学校相应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及方式,让企业能够感受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学校要经常请企业负责人或者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实际涉及内容、近几年企业的发展方向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真实了解到自己感兴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于确定自身将来的学习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够单一的制定学生实训内容,以免出现计划与实际的脱节。学校和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共同构建一个“校企合作”负责小组,通过实时沟通协商与研究,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的关键措施。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们处于青春期,不仅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还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的德育教育,这就呼唤了当今中职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为止,中职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些许问题,广大中职教育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来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切实改善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中等职业中学德育教育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但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德育教育内容不够具体,从小到大,学生们一直都被教育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革命忠于党、遵纪守法……这些大理论已经司空见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的教育。中职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如此,第二个问题便是课堂德育教育不够完善,中职学校目前开设了德育课,但其上课内容主要是依托于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和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联系不强,从而使得德育教育显得空泛,难以引以学生的共鸣,进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德育教育与学习上的懈怠。此外,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在各个方面能力都不足,因此其思想道德素质继续提高,这也加重了中职德育教育进行的难度。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渗入德育教育的措施
1.针对中职生专业特点,渗入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是要走向社会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的,这一就业方向的确定决定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针对于不同的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操守。比如医护专业,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德素质、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健康的个人形象等等。因此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其教育内容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有所区别。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比如社会实践、情境教学、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这些职业特点,在体验中形成职业中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到真正有助于今后工作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中职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和氛围
中职学校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的德育教学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真正做到环境育人。学校内部可以通过校刊、黑板报、图书馆、校训等校园文化载体来体现德育精神。同时中职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单位,也要尽量争取学校周围社会层面的支持,加强学校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治理。使学生处在一个和谐文明的大环境中。其次,中职学校也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鼓励德育教师开发出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使学生学习贴近身边生活的德育知识。同时学校平时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道德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在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使得德育教育渗入在中职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3.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
在德育教育中德育教师是较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优秀的德育教师会带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校的整体德育水平,而较差的德育教师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校风。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养与锻炼,为广大德育教师创建一个学习交流的校内互动平台,同时也可以放眼校外,建立校外教师交流平台,以此来促进德育教师的经验交流和德育教学研究。德育教师也应当意识到自己肩负重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多涉略教学法的知识来优化德育课堂,也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和学生的课堂反馈,课下多做反思和总结。德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思想积极向上,才能教育出新世纪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模式改革
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转型变化,要迅速地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步伐,国家鼓励社会不同领域改革适应,向现代化社会前进。职业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树立以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新观念、改革体制、创新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视过程管理与考核,突出服务意识,建立灵活的教育管理制度,科学、规范、高效地实施教育管理。”的现代职教理念。简言之,现代职教要实现与市场机制同步,就必须改革传统意识和系统,建立新的“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现代职教理念。目前,中职教育在改革的浪潮中,正承受着转型变化的冲击和创新变革的压力。虽然,教改在职教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要突破长期积淀的传统体制、系统和习惯是十分困难的。时代在前进,中职教育要与时俱进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就必须针对市场机制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和追求。“职业技术层级教育模式”(简称:职层模式)是笔者作为中职教育者,面对中职变革的探讨思索,引为中职教育模式教改的参考。
一、职层模式的概念及方式
(一)概念:依据职业系统初、中、高的技术层级所需文化、技术、技能要求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方式:
1、形式:
学制形式:采用弹性学年形式。
教学形式:以学期为教学段,每段完成一个职业技术层级需要的教育目标。
学籍形式:以学分制管理学籍。
2、内容:
专业内容:以职业技术层级的要求为标准,学习职业层级必备的专业知识。
技能内容:以职业岗位层级的要求为准,学习岗位层级必需的专业技能。
文化内容:以职业岗位层级工作职能为准,学习与层级相应的文化基础。
3、配置: 教学时间分配:0.5:1:1:0.5(以三年学分制为例)
第一学期:以职业系统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标准教学。
第二学期:以初级工共同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第三学期:以初级工不同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第四学期:以中级工共同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第五学期:以中级工不同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为标准教学。
第六学期:以中级工到企业定岗实践或轮岗实践。
4、组成: 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技能、选修课、岗位实习。
5、考核:
(1)、每学年总学分:50—80;每学期总学分:25—40;
(2)、三年学分制总学分≥170学分;总学时≥2800学时;
(3)、职业技术层级合格认定,以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为准。
二、职层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职层模式的依据
1、职业依据:国家职业分类规定,每一类职业系统中都设有不同的技术层级岗位。比如电类职业系统设有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五个技术层级,每个层级都规定有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的要求,这就为职层模式提供了培养的标准,职业学校就可以依据职业技术层级标准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培养出目的明确、标准统一、学用对应、名符其实的职业技术劳动者。
2、心理依据:人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对社会认知的心理指导着人的行为能力。依据心理学说的层级理论,人在不同的环境生活,就有着不同的需要和追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正是青春萌动时期,朦胧中期许着自己像成人一样独立自主。为此,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就想马上接触专业工作的学习,摆脱厌倦的基础知识学习情绪。但是,专业知识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支持。采用职层模式,抓住职业要求的教育特点,明确职业技术层级的定位目标,一方面解决知识学习的承接,一方面又满足学生职业技术学习的追求,从心理上保证职业向往的热情,不好高骛远,使专业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职业教育成效。
(二)职层模式的职业发展
1、职业纵向发展:国家职业设置归类,都有其职业系统,系统又由不同的职能工种环节构成。比如电类系统就是由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职能工种环节构成。职业教育总是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普及技术到专业技术,逐步完成职业系统综合的知识,达到职业技术层级所要求的能力。为此,可以说职业系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劳动者发展的江河,职业技术源远流长、浩瀚深邃、学无止境。
2、职业横向发展:职业系统构成的有效运动,既有技术的支持,还有管理保障。技术包含生产设备的选择、使用、监测和维修,每一项内容都要有相应的专业工作人员来执行;管理包含系统的配套、协调、经营和考核,每一项内容也需要懂专业的人员来操作。为此,可以说职业系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劳动者发展的大树,职能岗位枝繁叶茂、各有其能、相辅相成。
(三)职层模式与市场机制的契合
1、市场需求:社会市场对职业劳动者的需求规格是不统一的,因为,任何企业的岗位人员不可能都在同一平台上,必须是职业技术层级的组合,才能有效的运转。为此,如果职业学校能为市场提供多规格的职业劳动者,谁就可以最大范围的适应市场、占有和赢取市场。与社会市场需求规格的契合,反过来使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教学的灵活多样化。职业层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能有效地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品质和声誉。
2、市场波动:市场需求是随社会生产变化波动的,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波动,壮大学校规模,就应象电力网络一样形成动态的储备能力。完成初级职业教育,市场需要就可进入市场就业,市场疲软又可回到职业学校进一步深造。由此,劳动者有选择学习和工作的自由,不感到约束和压力,学习自主,追求迫切,也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管理。同时,职业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动态的生源储蓄。而现实是进入职业学校,必须完成学业才能就业。如果遇上市场波动、疲软,毕业就失业,学习者感到学而无用的失落和叹息,职业学校对市场波动没有一点可以抗衡的能力,学生和家长的抱怨声使职业学校声誉严重受损,甚至危及到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四)职层模式与中职发展的配合
1、灵活教育机制:采用职层模式,分段完成职业技术层级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职教改革,实现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构成现代化的动态职业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期许和追求,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要求,从而激励、鞭策学生在职业选择学习上,懂得学习是终身的,培育起浓厚地学习习惯和兴趣。由此,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机制必须灵活机动,才能与市场发展同步。采用职层模式就能灵活教育机制,就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突破传统模式: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在有限地学习时间范围内得到职业工作必需的知识及能力。传统职业教育“三段式”虽然保障了知识的系统性,但掩盖了学习者求职的心理需要,磨损了职业向往的热情和兴趣。采用职层模式以职业技术层级的要求组织安排教育教学,适时的补充职业需要的基础知识,使学习者进入职业学校就感受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熏陶,听得到、看得到、触及得到职业要求的气息,从心理上产生了学习的好奇,由此而浓厚职业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也就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三段式”模式,形成生机盈然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环境。
3、调动学生追求:职层模式使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明确职业技术层级的概念和定位目标,同时也理解职业的选择和职业技术层级的追求。因为,初中毕业的学生,正是青想的岁月,对于进入职业学校是建立独立人格的第一次选择,对职业的认识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或无意识的从众选择。通过职层模式学习,迫使学习者对职业作出理性的认识和选择,并确定自身能力的职业技术层级追求,避免了学习的盲目和好高骛远。内在意识的觉悟,就会产生行为的动力,使学习者对职业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和兴趣,从而也就浓厚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
4、提高办学规模:采用职层模式,基础是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三年制的弹性时间在六年之内,并且要取得毕业证书必须在本校完成60%以上的学分,必修课和限选课必须占80%以上,才能算完成职业教育的学业。由于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的动态性,即使只读了一学年就离校就业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感受到学历的限制和社会生活经济的压力,就会产生回归读书的心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的机制,使学习者产生回到原学校完成学业,不进其他学校从头开始的心理,使学校在册学生规模相应增大,形成动态的储备生源,从而提高学校办学规模和资源利用率。
综前论述,职层模式的探讨,注重的是职业学习者和市场职业技术层级的对应,以此实现破解“三段式”的传统职教模式,指出传统的学年制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弹性学制模式的条件,采用职层模式的优势和可行性,由此涉及模式的管理内容在此没有赘述,待后再作相应探讨阐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