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情分析

我校是大部分排位生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但本届初三学生的行为规范比较好,大部分有学习动力,如果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和思维的引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本节课计划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错误事例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和归纳,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试题情景,正确判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并主动从化学方程式中寻找有关物质的质量关系。

②初步学会用规范的格式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不涉及过量计算),并进行有关数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感受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化学变化中存在“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而化学方程式中包含了“质”和“量”的变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寻找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质量比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是由于“质”的变化引起的,而“质”的变化又始终是在“量”的守恒中进行的。体会“变”与“不变”的矛盾和统一,增进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进一步丰富物质的变化观。

②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2、难点:帮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10月1日,搭载我国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的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成功。

1.请写出“氢燃料”中,氢气作为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说出该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引导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如何利用量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创设情境】完全燃烧100千克的液氢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氧?

【点拨、提问】

*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00kg氢气需要多少千克的氧气?

*怎样找到氢气和氧气之间的量的关系呢?(引导学生可以从方程式中找中找关系)

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回答方程式所提供的意义。

关注黑板上书写的化学方程式“量”方面的涵义,思考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量关系。

巩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用具体的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为什么从化学方程式中能够找到两者量的关系?

【提示】通过以上环节我们知道:

1、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2、只要知道一个已知量,就可根据有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来求出未知量。这一比例关系,就是我们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提问】

那么,作为一道化学计算,要有一定的解题步骤(格式),刚才的问题,如何完整地表达解题过程呢?

【教师板书】

完整的解题格式。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讲出化学计算题中的设答的量纲与物理、化学学科的区别。

【练习】工业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得到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CO2),如果要制取5.6t

CaO,需要煅烧CaCO3的质量是多少?

生成CO2的质量是多少?

【PPT展示】

展示部分学生练习。

展示一些学生错误的示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进行纠正。

【总结】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三要领①步骤要完整三关键:①准确写方程式

②格式要规范

②方程式要配平

③得数要准确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

1、“设”--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找”—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数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反馈练习】课本103页第3题。

【课堂总结】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

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所用原料很多是不纯的,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这将在第八单元学习。

回忆,并回答

思考、并根据提示计算回答

【阅读与书写】

学生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

【汇报】展示学生的完整的书写格式,并进行评价、指正。

【观看】

学生练习

观看

讨论、回答

自己归纳出化学方程式计算

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书写正确、配好平;

2、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3、列比例式和求解要正确。

每一个问题的讲解都强调已知量是什么,待求的量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

使学生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明确知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实际就是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进行的。

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通过自学的方式规范根据化学方

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

巩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思路和表达格式

通过组织学生指错、纠错、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关系。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1、“设”--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数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

‘’答’’---简明写出答案。

课后作业

课本103页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

1.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思考

教学中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复习和利用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组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第一个目标,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中“质”和“量”的关系有很深刻的印象,很熟练就能从化学方程式中找到计算的关系量。说明这种突出学科本质,教授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我们每位老师在以后的其它内容教学中也应该有这种意识。

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对比方式,自主构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知识结构,能很好地体现自主学习的观点,大部分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能通过这种方法掌握解题的步骤与格式,达成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中没有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很好达成。

2.关于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的反思

(1)本节课开始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景,可引发学习兴趣,同时,在例题和练习中对题目的有针对性选择(教学说明已介绍),既降低了新内容的难度,避开了学生最薄弱的计算能力的环节,又突出了学科的本质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应灵活地对教材内容整合、重组,这样能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2)本节课虽然是技能课,但在教授“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方法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采用问题组的形式帮助学生去逐步构建知识,这等同于“概念课中要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观点一样重要,通过本节课的实践也证实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此,以后我们在不同类型课的教学中,也应该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课堂生成性研究。

(3)根据技能课的课型特征,应该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本节课虽然有做到这点,但由于引入和新课教授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听课的同行也普遍反应这点),对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情况不能及时反馈,从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发现,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须再增加一个课时去巩固练习。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精神,策略研究,把握中考方向。加强毕业班工作领导,狠抓毕业班的备考工作,认真落实学校对毕业班工作提出的各项具体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强化教学研究抓质量,计划思想教育挖潜力,深化责任意识讲协作,力争实现优秀生有突破、中等生有提高、薄弱生有进步的分层目标,确保2016年中考能取得胜利,确保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

二、期望目标

力争2016年中考成绩更进一步:实现优秀生有突破(A+人数:语文25,数学28,英语30,物理16,化学18,政史20,总分25)、中等生有提高(B+、B等人数占50%)、薄弱生有进步(B等以下人数20%以下)。

三、领导小组

成立中考领导小组:

组长:李刚校长

副组长:朱伟兵 朱懋平

组员:九年级全体教师及各科组长。领导小组成员负责中考科目,力争加强领导、指导,确保中考科目协调均衡发展。

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成效——适时反思——稳步提高。

具体有如下:

①制定中考备考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②对中考各项备考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和考核。

③组织中考备考工作培训和考纲学习。

④组织月考、模拟考以及每次考试的质量分析。

⑤抓常规教学管理。对备、讲、辅、批、考常规环节定期检查,一月一小结。 ⑥抓集体备课的落实。

⑦抓备考视导督查。对学科教学加强视导,务求实效,增强教学针对性。 ⑧抓思想教育,保稳定良好的迎考心态;

⑨抓学校部门配合,保紧密联系,齐抓共管。

四、教学计划

(一)授课计划

新授课完成时间:2015年9月——2016年3月

中考总复习时间;2016年4月——2016年6月中考前

(二)复习计划

采用三轮复习法:夯实基础——专题训练——综合检测。

l.第一轮复习(2016.3下旬-2016.4):夯实基础,教学时间约6周。

复习内容:全面系统复习,要求以课本为本,分单元、章节,依据课程标准、考纲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单元章节、考点过关训练,夯实基础,扎实培养基本技能。

复习方法: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连前指的是上次不过关的知识),层层夯实,步步为营。

2.第二轮复习(2016.5月):专题训练,教学时间约4周。

复习内容:巩固基础,依靠《考试大纲》、教辅资料中的《中考总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强化分块综合和专项知识训练,突破重点、难点,突出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检查堵漏知识盲点。加强训练,强化优秀学生薄弱科目的训练。

复习方法:可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即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3.第三轮复习(2016.6——中考前): 综合检测,提高,教学时间约3周。 复习内容:注重综合、模拟、适应性、规范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同时,还注意对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点拨,指导学生回归课本。复习方法:综合检测,查漏补缺,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三)检测安排

1.检测安排:2016年3月前,每月均安排阶段考。 2016年3月起至中考前,精心组织模拟考(分别在每一轮总复习后)并积极参加模拟。

2.精心做好每次检测工作,要求:

①深入研究考纲,广泛收集中考资料,精心编制月考试题。

②考前周密安排,严格监考,形成良好考风,促进学风。

③每次考试后及时有效地进行质量分析,及时反馈并对下阶段复习提出新的改进意见。

五、工作措施

(一)工作思路

明确目标,优化过程,科学有序,勇创佳绩。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九年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形成中考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强化过程管理,真抓实干。

2.强化考纲学习研讨,加强中考信息搜集整理。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学科新课程标准精神和内涵,深入研究考纲和近三年中考试题,准确把握中考改革趋势,认真分析和研究中考趋势,题型的变化,明确复习方向和重点,研讨新形势下中考复习策略,制定好各学科毕业班教研计划,提出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中考复习方案。同时多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兄弟学校联系,搜集整理有效信息,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中考备考。

3.加强学科研讨。要发挥教务处、教科室、科组及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并在各备课组进行专项研讨,重点研讨中考试题、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效率,制订周密的教学与复习计划,精心组织教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避免滥发资料,上课满堂灌的现象;强化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跟踪听评课,学科组会诊,在整改中提高,使课堂教学更适应考试改革要求,使中考的核心工作“提高学科的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到实处。

4.抓学风班风建设。抓班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加强班级管理,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一起加强学生思想的教育工作。年级组分层次召开学生学习加温鼓劲会,学生家长会,通过各方力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促进和改变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班主任具体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稳定学生的思想,确保学生有稳定、良好的复习迎考心态;二是优秀生的培养;三是抓竞争机制的形成;四是学法指导;五是心理疏导,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保持平衡的心态;六抓家校配合,做到家校齐抓共管。

2.第三次年级组教师大会,分析研究教与学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落实措施要求。

3.了解师生教与学的情况。

4.各科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2015年12月:

1.对优秀生开设提高讲座开始启动。

2016年1月:

l.期末复习动员。

2.期末考试及学期结束工作。

3.年级教学的再次专题研讨。

4.各科期考质量分析。

2016年3月:

l.各学科制定总复习计划。

2.年级组教师会,统一进度和计划。

3.年级组学生再动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信心。

4、组织九年级教师考纲学习及中考备考工作培训。

2016年4月:

l.认真组织好本校模拟考试及质量分析。

2.各学科开设复习指导讲座。

3、召开优秀生工作会议,提要求,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九年级师生誓师大会,鼓动师生士气。

2016年5月:

l.调整复习计划,实施第二轮复习。

2.增强与各兄弟学校毕业班工作交流活动。

3.全面复习及相关研究。

4.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测试及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及英语口语测试。

5、做好填报中考志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

6.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稳定学生情绪。

2016年6月:

l.全面复习,强化训练,练考点、讲重点、破难点,提高优秀率。

2.考前答题、考试技能指导,以适应考试环境。

3.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68-01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复杂性等特点,让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感觉很吃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强化数学意识,提升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的策略,以案例的具体性、步骤性、思维性等特点,将抽象的知识、规律、方法、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案例中,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一、引入分析案例,激发创新思维

分析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概念、理论、方法与规律,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引入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分析中理清思路,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并分析得出更为完善的知识与规律。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强化数学思维与能力,笔者引入“杨辉三角”这一分析案例,鼓励学生拓展整式的相关知识。结合“杨辉三角”这一案例,学生将杨辉三角的一部分画出来,展开研究与分析,了解到杨辉三角第n行是(a+b)n展开式的系数,n行中的第i个数是斜行i-1中前n-1个数之和,第n行n个数之和为2n-1,还有其他很多规律,并且杨辉三角与斐波拉契数列有很紧密的关系。通过结合多媒体辅助课件,引导学生交流分析,探索数学的奥秘,激发其创新思维。

二、引入研究案例,强化合作交流

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方案是数学学习中较常用的两种方式,针对某一课题或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与探索,发现它涉及哪些知识与方法,并查阅资料、理清思路、研究分析和总结归纳,在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研究性案例的引入,一般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与初中数学知识紧密相连,鼓励学生研究理论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相关知识以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应用,了解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关知识,引入了研究性课题“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鼓励学生结合等腰三角形知识,展开研究分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画图、交流合作,运用辩证性思维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工具,得出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等边对等角相关规律,边与角的对等和不等关系可以互换。

三、引入探索案例,挖掘学生潜力

探索与发现是获得知识、学习方法的关键途径,没有自主探索过程,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更不可能具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入探索案例,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与技术,进一步探索分析,运用数学方法与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规律,发现数学奥秘。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相关知识时,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三角形与多边形相关知识,教师以“多变形内角和探究”为主题,展开问题探索过程。师问:结合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四边形可以分割成2个三角形,梯形可以分割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那么多边形是否也可以分割呢?由此,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展开探索分析,动手画图、建模,结合已有知识,了解到多边形可以划分为(n-2)个三角形,由此,学生得出其内角和为180(n-2)度。这样,教师结合探索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完善了学生的能力。

四、引入实践案例,提升应用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应用,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完善各方面的能力。引入实践案例,将数学与生活应用实例相结合,进一步鼓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奥秘和规律。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时,教师引入实践案例,借助多媒体展示世界上美轮美奂的一些图案,并引导学生欣赏和交流这些图案中图形旋转、中心对称、轴对称的相关运用。之后展开学生自主设计图案的实践活动,以公益图案、奥运会图案、学校标志图案等为主题,展开图案设计的自主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努力推进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考核范围:全体教职工。

三、考核领导小组和考核时间:

每一学年或每学期以教育局规定时间进行考核。本考核为一学年计分,若以月考核作相应折算。

考核领导小组:

组 长:杨在初

副 组 长:孙金和、杨永华、王席陶。

成 员: 杨子镔、许卫、程大俊、年级组长、魏玉仲、杨清华、梁安生、武斌。

四、考核分配原则

1、坚持“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绩效工资以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没有岗位绩效考核结果,就不能参与绩效工资分配发放。

2、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的全过程公开,切实做到公平、公正。

3、坚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五、绩效考核内容及量化计分办法

考核共计100分,其中师德10分,出勤10分、工作量30分、教育教学过程20分、教育教学业绩30分。

(一)师德(10分)。政治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端正,职业道德高尚。

1、理论学习(2分)

①积极认真参加集体(教研组学习、学校政治业务学习、校外学习)学习,主动自学自悟,记好记全学习笔记。学习期间无迟到、早退、缺席,并认真做好笔记者得满分。

②无故缺席一次扣0.2分。

③早退、迟到一次扣0.1分。

④笔记不全者视情况扣0.2分。

2、职业道德(8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达到者得满分。有如下情况者扣分或加分:

①言行违背规范,打架、污辱他人人格等现象,每次扣1分。

②有乱收费、乱订资料情况,每人次扣1分。

③因工作不当,引发家长告状,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每人次扣2分。

④学期内受党政纪处分和治安处罚者扣5分。

⑤教师穿着仪表、举止不文明者发现一次扣0.1分。诸如:穿奇装异服,穿拖鞋、背心、超短裙、短裤进教室,染指甲,在教室内吸烟,坐课桌,随地吐痰,扔杂物,说话粗野等不文明行为。

⑥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服从合理的工作安排,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师德得分为0。

⑦把学生赶出课堂,每人次扣0.1分。体罚或变相体罚(如殴打、漫骂学生等),每人次扣0.3分。留惩罚性作业,每人次扣0.1分。

⑧教师为人师表,行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积极影响,加0.2分。

⑨不分份内份外,积极主动关心学校各项工作,完成其他临时性任务,维护学校声誉,为集体做出贡献的教师,酌情加节0.2分以上。

⑩学生测评合格率在90%以上者得1分,不合格一票扣0.01分。

(二)、出勤(10分)。忠于职守,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完成任务好。遵守工作纪律,服从工作安排,顾全大局,有责任心,愉快接受临时性工作,积极参加义务活动。

1、工作纪律(5分)

①一学年病事假在八天内不扣分。在八天以外,病假3天扣0.5分、事假1天扣0.5分、旷工1天扣3分,出勤的10分扣完为止,不计负分。不假离校以旷工计。

②本人结婚婚期7天内不扣分,产假90天内不扣分,本人的直系亲属婚丧在5天内不扣分。公派学习、公假不扣分(学历函授学习、外出培训等)。

③本学期未承担任何教育教学工作的不享受绩效补贴。a、本学期累计旷工达20个工作日、病事假累计超过3个月以上的;b、脱产学习的;c、解除聘用合同的;d、停发工资的;e、借调在教育系统之外的。

2、工作态度(5分)

①违反工作纪律,如课内时间闲谈、玩电脑游戏等,发现一次扣0.1分。

②强调个人原因,不完成学校工作,工作被动,推推动动,应付差事,每次扣1分。

③上班时擅自离岗,每次扣0.2分。

④擅自调课每次扣0.1分,上课迟到,每次扣0.1分,上课时间无故接听手机扣0.1分,中途脱堂,每次扣0.1分。

⑤全勤:按学期考核,若无事假、病假与迟到等缺勤的算全勤,加3分。

(三)教育教学工作量(30分)

1、教师课时数

(1)与教学内容有关的

①课时折算办法

a、学科教学科时数

单班语文、数学、英语=1.2,单班物理、化学=1.15,九年级单班政治、历史、四五年级英语=1.1,单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1.05,单班体育、音乐、美术、微机、小学思品、科学及地方课程=1.0,跨年级的学科只一次性另加1.0课时。

b、教学自习课时

自习课=0.8。

c、教学辅导课时数

所有学科辅导=0.6。

d、在学期进行中,因教学任务需要,临时安排接(代)课时,所接(代)课与任课若为两门主课,所接(代)课的 =1.5,所接(代)课与任课若为一个头的主课,所接(代)课的 =1.4,所接(代)课与任课若为两个头的主副课,所接(代)课的 =1.35,所接(代)课与任课若为两个头的副副课,所接(代)课的 =1.3,自习课=1.1, 学科辅导=0.9。

②教师课时数

以一周每位教师课时总量与①中权重计算出每位教师的周课时数。

(2)与授课班级内学生人数有关的

(班级人数/学校班平均人数-1)÷2+1

(3)与学段有关的

①一、二、三,=0.85

②四、五年级,=0.9

③六年级, 七、八年级,=0.95

④九年级=1.0

(4)其中(1)、(2)、(3)的相应的权重的积为教师课时总数。其中副校级另加平均工作量的2/3,主任、会计另加平均工作量的3/5,主任、出纳另加平均工作量的1/2,幼儿教师以平均工作量计入,后勤人员由考核委员会评定工作量。

2、教师工作量学年得分

教师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量÷教师学年度人均教育教学工作量×30分。

(四)教育教学过程(20分)。岗位专业知识及基本功扎实、过硬,工作中具有不断创新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现代化教学或办公手段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对学校、班级、学科工作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具有教改实践、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的能力。

1、教育教学常规工作

①不按时限制订工作计划,或虽制订但任务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具体,无创见,进度不合理,扣0.5分。

②不重视工作中的信息反馈,个人实践资料积累不及时,期末无一定价值的总结或报告,期末查无记录,扣0.5分。

③不积极参加各项教科研活动,每缺1次扣0.1分。

④认真备课,教案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超前备课,教学目标明确,有实现目标的教学过程,有教学反思和强化训练题及板书设计;有创意不照搬教师用书。由教导处对每次检查的教案评出abcd四等级,每次b等级扣0.1分,c等级扣0.2分,d等级扣0.3分。

⑤无学生平时成绩记录(建立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活动记录不齐全,经检查有一项扣0.5分。

⑥对学生要求不严,学生作业缺交严重,且书面脏乱、潦草,任课教师无改进措施,批改不合要求。由教导处对每次检查的教案评出abcd四等级,每次b等级扣0.1分,c等级扣0.2分,d等级扣0.3分。

⑦所任课堂学生纪律差,教师维持无效,以致逐渐形成乱堂,每发现一次扣0.1分。

⑧教导处等的常规检查送检不及时,每次扣0.2分,缺检每次扣0.5分。

⑨教师学期累计听课少不于15节,每少1节扣0.2分;教研活动无故缺席1次扣0.1分。

⑩监考: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期间,不离开考场,不随意走动,监考时宽严适度,学生不能出现,否则扣2分;阅卷:按要求阅卷,保质保量地批阅试卷,不能出现人为抬高得分或压低得分。否则扣2分。

2、公开课或校考评小组采用推门进课堂方式对教师听评课,一次或多次听评取平均分。由教科室学期结束时对教师的上课情况确定abcd四等级,b等扣1分,c等扣2分,d等扣4分。

(1)教学过程

①以新课标为依据,吃透课本内涵。

②课堂内容适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适宜。

③讲课思路清晰,节奏适当。

④鼓励独创的教学风格,鼓励创新思维的培养。

⑤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⑥鼓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

(2)教学方法:

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② 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生动、活泼,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

(3)教师基本功:

①衣着得体、教态自然、有亲和力。

②语言规范、标准,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能处理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问题。

④板书工整合理,规范科学。

3、未及时完成学校各处室交办工作一次扣1分。

(五)教育教学业绩(30分)。育人成效明显,学生综合学业水平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实现自我积累。

1、教育教学质量(20分)

(1)学校设立三级教学成绩质量指标。

(2)教学成绩以期末统考为考核对象,以期中考试为参考。达到一级指标积分20分(a率6分,b率6分,c率6分,全b率2分),视为教学成果显著;达到二级指标,积分18分(a率5分,b率6分,c率5分阶段,全b率2分),视为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三级指标,积分16分(a率4.5分,b率5分,c率4.5分,全b率2分),视为教学效果一般;教学成绩低于三级指标,积分10分(a率3分,b率3分,c率3分,全b率1分),视为教学效果较差。a率:一年级和二年级为总分的92%,三、四为总分的85%,五为总分的82%,六、七、八、九年级为总分的76%;b率:一年级和二年级为总分的75%,三、四、五为总分的65%,六、七、八、九年级为总分的60%;c率:一年级和二年级为总分的60%,三、四、五为总分的50%,六、七、八、九年级为总分的40%。

注:①、若教办有统一进行成绩分析或教育局对有些年级进行成绩分析时,以此数据为准进行考核。

②、若中途接班以接班的基础为基数,根据升降酌情加减分。

(3)任教两科或两科以上得分综合取平均值。

(4)凡未参加学业期末质量检测的学科,视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完成情况、活动开展等由考评委综合评定等级。a等:18分;b等:16分;c等:12分;d等:10分。

2、教育教研成果(10分)

①所教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好。由考评委定出abcd四个等级,b等计8分,c等计6分,d等计3分。

②评为优质课、说课、优秀教案、教学案例、评选的获奖论文、课件及科技作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获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模范班主任、等加分区、县、市、省、国家各为1、2、3、4、5分。

③班主任、教研组长工作责任心强,工作及时到位,成绩突出者加2分。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假设环节;教学规范;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等为主要过程的“科学探究”被倡导为教与学的重要方式之_。但是,在探究教学实践中,师生往往更加关注于证据的收集、解释和结论的,比较忽视“提出假设”环节;而且许多问题可以提出多种假设,教师却只满足于提出一个假设;可能是由于逻辑上的疏忽,也可能出于只把假设及其验证作为形式“过一过”而已,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假设”对实施探究过程的重要价值;有些教师甚至完全忽略了假设环节。本文根据笔者对一些“探究教学过程”的课堂观察,讨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阐述对“假设”环节的教学策略设计思考。

1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不重视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常常忽略“提出假设”环节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通过一、两个称重实验就得出结论。由于缺少假设,也没有上位思考,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称重,只能在教师指挥下盲目地学习。

再如:有位老师在鲁科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课时做出这样的小结:

实验探究:聆听-思考-观察-记录-分析、交流-推断

活动探究:聆听-思考-观察-记录-分析、交流-推断

看不到假设在实验探究和活动探究中的作用,也看不到真正的探究。

1.2不重视区分科学假设与随意假设

教学片断一:

师: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你认为有几种假设?

生1:不变;

生2:增加;

生3:减少。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跟进任何“追问”(例如假设中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根据什么经验进行假设的?等等)

教学片断二:

在学生学习了“金属和酸、和盐反应的两条化学性质”后,教师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探究金属Cu和Ag的活动性。

提供试剂:铜片、银片、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师:请先提出假设。

生1:Cu>Ag

生2:Ag>Cu……

上述学生提出的“假设”涵盖了各种可能情况,后续的实验方案也不是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假设,利用已学知识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这里的“假设”是一种不需要依据、未经深入思考、随便提出、没有意义的猜测,显然不是科学假设,而是一个徒有的形式。

1.3应用不当、虚假的“假设”

教学片断三:

师:我有一个朋友,前段时间经常头疼、失眠、心情烦躁。许多医学专家都治不好他的病。后来我得知他在原来那颗金牙的旁边又镶了颗不锈钢假牙时,就猜到了病因。同学们在高一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能不能也分析—下他头疼的原因?有什么方法解决呢?

[讨论后回答]口中有两颗不同金属的假牙与口腔唾液中电解质形成了原电池……长时间刺激神经,会导致人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症。所以应该将两颗假牙换成同一种材料,消除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嘲。这位教师竟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许多医学专家都治不好的病!显然,这是虚假的。试问:虚假的情景、虚假的“假设”能发挥假设应有的教育功能吗?

1.4不知道怎样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假设,缺少对假说形成的正确方法的指导

教学片断四:

师:请同学们自己观察铅笔芯,对石墨的物理性质做出猜想。

师: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你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师:提不出假设?你们使劲儿猜……怎么猜都行!

“因为不知道,所以要假设”或者“因为要有假设这个步骤”——这些就是学生对“假设意义”的认知现状。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提出假设,常常是学生的认知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不重视假设的提出依据,没有引导学生弄清“应根据什么而提出假设”,教师对“假设”的依据、“假设”的目的,“假设”对后续探究活动设计或观测的关系等等都关注不多。

1.5不知道怎样使假设转变成可靠的结论

教学片断五:

教师把许多水分子比例模型放在一只大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分水……以此说明“分到只剩一个水分子时不能再分了”。

用宏观的分子模型来代替真实的分子进行实证,这是彻头彻尾的伪实验,根本不是实证,而是“虚证”、“假证”。这样做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会给学生造成“可以不实事求是”的消极影响,是绝对不应该的。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科学性质的认识程度,比其拥有科学知识的多少更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假设”的意义本质,明确“假设”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假设在探究教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探究教学是科学课程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解释论证、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其中的假设在一定程度上犹如科学探究中的假说,是科学课程中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

科学家通常在经验事实无法解释或者缺乏直接、有力的经验事实,以及现有的理论或假说不能完美地解释经验事实,或者不能解释新的经验事实时提出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性作出的假定性推测和说明。科学假说不是毫无根据的、随意的猜想与虚构,无根据的猜测与假设不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具有有据性、假定性、试探性、可检验性和可修正性,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有利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由此,探究教学中的假设应该具有下列特点:

(1)假设应该以科学事实或科学原理为依据,不能随意猜想与虚构。

(2)假设需要实证,为了实证假设,需要由假设做适当的演绎推理,得到可以直接验证的新假设,并据此设计验证实验。

(3)假设常常还需要做理论的论证,使结论具有逻辑可靠性,特别是当实证实验不能充分证明结论时,必须用可靠的理论进行论证。

通过假说——验证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怕挫折的精神和随时纠正错误的态度。

3 “提出假设”环节的教学策略

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假设环节匆匆带过,缺少认真的思考和讨论”等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为“假设”环节建立教学规范,并思考了有关的教学策略。

3.1利用背景知识或经验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假设

案例1质量守恒定律(上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化学)

①呈现水分解的微观图示。

②学生动手模拟微观过程。(提供教具,4个小橡皮泥球和2个大橡皮泥球)

③学生解说微观图示。

④学生回答问题: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是否变化。

⑤学生从微观本质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⑥学生推理后,产生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应该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图,动手模拟图示等多种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的经历中,在“拆拆、合合、讲讲”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感悟到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具有此理论知识后,学生能够由此演绎推理出“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的假设。此“质量守恒”的假设提出过程中,学生依据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活动经验,是符合逻辑的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应该相等”的假设,而不是随意的猜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这种“有证据的猜测”的习惯。这种以活动为基础,有一定的逻辑推理的假设,容易促使学生进入奥苏贝尔所称的“有意义的学习”状态。

案例2金属活动性(上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化学)

在探究铜、铁的活动性顺序时,教师不是直接呈现演示实验“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而是通过下列过程引发学生的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在学“金属和酸反应”时,经过“铁比氢活泼,氢比铜活泼”的推理后,得出“铁比铜活泼”的结论。借助“氢”的桥梁作用能比较出铁、铜金属的活动性。那么能否不借助桥梁,进行直接比较呢?

已有经验:“铁比氢活泼”是因为铁把氢元素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氢比铜活泼”是铜不能把氢元素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

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用游离态铁和铜的一种化合物或者游离态铜和铁的一种化合物反应。

初步假设: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应是有单质铜产生。

在此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仅看到了学生的合理猜想,而且实验求证环节成为学生兴趣盎然且感到有意义的活动,进而引出深层次的学习结果。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而又驱动他们超越经验的“提出假设”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智力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学生自己判断从什么地方开始进行探究,并做出预言,有利于学生形成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获得对科学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许是学生最有价值的一种体验。

3.2提供事实材料,引导学生形成假设

案例3金属活动性(上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化学)

呈现资料:

PPT呈现不同金属制成的物品在经历了时代变迁后,或者“五光十色”或者“锈迹斑斑”等的图片;

PPT呈现不同金属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不同年限等资料。

请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提出某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通过这些生活材料的展示,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现象和事实,学生在思考中,会对材料中的现象或事实提出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是提出一个推测性的答案。后续的探究活动就容易在此“有意义”的气氛中推进。

3.3创设活动情境或实验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假设

案例4 “什么是科学”(选自“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

活动设计:游戏“纸桥”

探究目的:“纸桥的载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材料:木块2块、铅画纸5张(长约26cm,宽约9cm)、打印纸2张(长约26cm,宽约9cm)、载重物若干(如小包装饼干或橡皮)、刻度尺1把(20cm)。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纸桥”游戏

教学环节二:发现问题——纸张的哪些因素影响纸桥的承载能力

学生在利用材料组装不同“纸桥”游戏中充分活动,学生发现现象:在不同的纸桥上承载的饼干数不同;产生问题:纸桥的承载能力和什么有关?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遇到不同的活动结果时,能自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依据对各自活动材料的分析,提出了厚度、硬度、折叠方式、材质、拱形度等变量及其对纸桥承载能力影响关系的假说。

案例5二氧化碳的性质(上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化学)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1:将碳酸饮料振荡,气体导入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2:碳酸饮料振荡,气体导入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到溶液变红。

实验3:将试管中的液体倒出一半进行加热,观察现象。

生:有气泡。

师:气泡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

师:为什么是二氧化碳?

生:加热了,气体溶解度减小,二氧化碳跑出来了。

师:为什么二氧化碳跑掉之后就恢复到原来的紫色了呢?“谁”使石蕊变红了?

生1:水。

生2:二氧化碳。

师:还有没有?

生3:还有碳酸。

师:我们可以先排除一个。

生4:水。

师:为什么?

生4:水是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