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研修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演好每堂课。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她们的主动性。改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想学习,要学习。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师德表现
“德中为师身正为范”,我牢牢地记在心中!教师不光是教书更是教人!看一老师的水平先看那老师的师德!在教学的过程我加强了自己的师德和修养!
1、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关心国内大事。
2、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下午认真辅导,不缺勤。
3、服从安排,人际关系非常融洽。
4、积极主动关心学生成绩及生活各方面。
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新的课标,明晰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每节课的课程标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怎样教物理,成了广大教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注重每节课的备课情况。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中教学水平。
3、注重每节课的课堂效果。我深深体会到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4、注重每节课的课后反思。一堂课上的好,不代表下节课就一定好!好的课堂是经过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改进的结果!课后我常常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本节课的优点所在,为自己将来的教学生涯多添一砖一瓦!
5、注重每节课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过量也不少量,争取做到给学生最少的作业让学生取得最好的效果,作业及时批改及讲解并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6、注重坚持校内校外听课。注意学习本学校各老师的教学经验,汲取他们的优点;注意常听校外其他物理老师的课堂,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学校举行的两次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五、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这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年级领导及本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总是能够与同事精诚团结,共同应对各种问题。正是这些使得我所承担的工作得以顺利、圆满完成。现将我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以供日后开展工作提供经验。
校本研修本身就是一门崭新的科研活动,只能逐步探索才能走向成熟,为了提高对生物校本研修的认识,探索研修方法和知道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生物组对本学科的校本研修进行思考,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动,具有科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思路汇报如下:
(一)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我们的生物校本研修力争真正做到,以解决我校生物更为薄弱学科为主要出发点,我们生物组通过分析我校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使生物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良性发展。
生物“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在学期初,就要让各年级组确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整册教材内容的一半。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教师们共同认为在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从未研究过或是目前教材中的生物综合实践内容等。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
(二)研修专题草拟
教学中抓学生学习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研修重点。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其基本结构如下:
1.课前列出问题,提出预习目标
2.课前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列出的问题
3.课内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4.课内变式训练,提高能力
5.课内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6.课后完成练习,比较课前解决问题能力
7.阶段总结,研究解决上述教学困惑。
二、课题研究方面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20xx年十月份确立了这一年的研究专题《如何做好生物课程的初高中衔接》,并且在20xx年六月份完成了专题的研究。专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生物快节奏、大容量的学习,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进度慢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所以我建议学生可以从四个方面解决课程的衔接问题:一、做好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如细胞的结构;动物的重要系统;技能方面,如显微镜使用、实验技能和分析等。二、适应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过渡。高中生教学进度、难度、深度、密度都较大,要依靠自己解决较多的疑难问题。三、解决“作业难”问题。高中生的作业,往往要在理解基础上,用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多个知识点,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较强的图文信息转换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推理应用及综合能力,较好的思维深度、灵活度和广度。四、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生学习方法较多的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高中生要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和独立思考,学习方式要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向“探究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养成快速记笔记、边观察边思考等习惯,改变“平时不重视,考前背提纲”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利用概念图和知识结构图来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关键词】同伴互助;师徒结对;园本研修;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
所谓的同伴互助是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是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是园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以下是我在与同伴合作中的成长过程:
一、 “新、老”师徒结对互助――新教师成长的快车道
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园长分配让我跟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搭班。第一年的任教中,我遭遇了很多彷徨。(1)在幼儿管理照顾中的彷徨。刚入幼儿园,我被安排在托班,起初我认为凭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和良好的亲和力肯定可以胜任,但是现实给我沉重的打击:刚入园的托班孩子,他们就像我这个新手一样,有着许多的不适应。自己是否能胜任这群孩子,当我犹豫不决时,老教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彷徨心理,告诉我对于托班的孩子,一定要细心、耐心,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要将孩子当作宝藏,随时发掘他们的闪光处;对孩子的喜爱有时要放在心里,要树立一定的威信,这样才可以更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只要你细心用心地去观察每一位孩子,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2)在教育教学中的彷徨。刚带班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想法特别多,所以每次备课我总是积极调动自己的智慧细胞,想出各种有趣的游戏或者是新颖的开场等等,可事与愿违,这样实施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当时真的很郁闷,后来我索性就照搬老教师的模式,心想这样应该可以了吧,事实证明我又错了,于是对于怎样备课?怎样进行教学活动,让我措手不及。幸好老教师及时指点了我,她的指导让我明白教学活动的安排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以及教材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一味求形式的变化。同时针对我在执教中出现的问题,老教师会经常细心地与我探讨,每一次的活动,我们都会经历从“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行动――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常常一个活动会进行多次教研。对于一课多研的活动,促进了新老教师共同成长。(3)家园工作中的彷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家长们更信任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与老教师探讨问题,这让我觉得自己被家长忽略了。于是在老教师与家长交流之后,我会主动去询问她家长有怎样的困惑,然后将自己的看法说给她听,老教师总是耐心地倾听,然后针对我的回答指出我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将自己的处理方式说出来和我一起探讨。
二、“新、新”师徒结对互助――年轻老师共同成长的互动力
在独立带班一年后,由于幼儿园制度的调整,园长又让我这名刚走出新教师之路的年轻老师去带一名新教师。这给我的工作又带来了一次挑战。在与新教师的合作之中,我们双方彼此都成长了。
新教师刚来我班上时,在她身上印现出了我当初作为新教师的身影。我知道新教师刚参加工作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每次出现问题,都会对新教师心里产生一定的阻碍。所以当她因第一次面对调皮的孩子束手无策而哭泣,第一次因开课失败而弃奈,第一次出现与家长沟通不知道说什么时,我主动地与她一起分享了我当初做新教师时的一些相同情况。让她知道其实每一个新老师都是从措手不及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经常会聚在一起面对面地进行心理疏通,当班级管理常规出现问题时,我们会一起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商讨各种方案赋予实践,一套套的方案,一次次的实践中,让我们体会到制定合理的班级常规的重要性。当面对个性超强的孩子时,我们又会彼此想出各种点子,如何来对付个性特异的孩子。当要上公开课时,我们又会奔头去找出各种教案,然后一起分析,针对班级孩子情况,针对老师的性格特征,选出一堂适合孩子也适合老师的好活动。当面对孩子们出现两面性,即在我主班时,孩子们会比较遵守班级常规,而当新老师主班时,孩子们会比较调皮,经常违反班级常规,于是我们又一起进行了反思,彼此沟通分析了我们两人带班的情况,分析反思后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其次,新教师对于一日生活的教育环节惯穿得不够细致,每次结束了上一个环节后,就没有交代清楚下一环节要干什么,所以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孩子们在新教师面前表现得凌乱,不遵守规矩的情况。
3、 “教师群体智慧”――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精神支柱
教师的集体智慧是促进园本教研开展的精神支持,也是园本研修的不竭动力。与平行组及课题组老师在一起,我们经常会有针对性开展一些研讨活动,针对某一个问题,大家彼此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时我们在随机地闲聊中也会讨论到一个共同话题,大家互相进行智慧碰撞会产生很多的火花,彼此可以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教师之间的集体智慧,会让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少走很多弯路,尤其是在讨论集体备课,上公开课及个性超强孩子的困惑问题时,经过大家的讨论,会把问题更简单化的解决了。这种在幼儿园中不特定的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互相观摩、共同合作等方式,在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或实践上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互动模式,它既体现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如:园本教研)的活动反思交流、集体备课、研讨课后的评课等,也常常体现于教师们在各种场合中的即兴的就某个教育问题而展开的讨论和交流。教师们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常常会从别人那里学来许多优秀的实践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常常会在此过程中生成许多新的观念,冒出许多有创意的见解。这种发生在教师间的随处可见的同伴互助,既有利于优秀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和传播,又有利于教师群体观念、知识的更新,还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的共同难题,是幼儿园同伴互助的又一极好形式。
参考文献:
赵庭标,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在33年的教师生涯中,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评比优质课一等奖、南京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第三届优秀青年教师、江宁区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等荣誉称号。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并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多篇论文在《上海教科研》《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动力,既需要外部动力,更需要内部动力,外部动力需要激发和推动,而内部动力则在于生长和创造。李嘉诚用打破鸡蛋作比:用外部力量、外部方式来打破,鸡蛋成了一种食物;反之,用内部力量、内部方式来打破,鸡蛋则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因此,教师的发展能否走向优秀、走向卓越,关键取决于内部动力的强弱,只有真正激发起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他们才会走向专业成长的高地。
我校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办学以来,学校坚持“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成功”的办学目标,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并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采取多种举措,让更多的教师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价值引领,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景
当前,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等等,整个社会出现了普遍的浮躁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对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片面认识,导致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想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务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发展;骄傲自满、唯我独尊的狂妄思想导致一些教师不会发展;科研神秘论,认为教科研高不可攀,导致一些教师不敢发展,针对以上现象,学校从多个层面全方位引领教师的发展。
(一)目标引领――增强发展的针对性
2008年,学校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科室的力量,最大限度助推教师成长。同时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集聚了学校15名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以及各学科的顶尖高手,肩负起教师发展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重任。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发展状况,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了《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调查表》,发给每一位教师填写,引导教师从现有称号、发展目标、所获荣誉、课题、论文、讲座、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主编或参编教材、发表专著、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制定出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发展中心根据调查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详细了解每位教师达成目标欠缺的条件,把握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量体裁衣,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与各部门一起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相应的帮助,为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增强教师自我成长针对性。
(二)同伴引领――破除发展的神秘感
当提及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青年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时,当说起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时,有的教师便会不禁感叹“那些老师真是了不起,望尘莫及啊!”这一方面表达了对优秀教师的赞叹,一方面则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自卑或渴求。而事实上,这些头衔和成绩是不是真的遥不可及呢?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敢于发展,学校做了很多事情:周智宁校长是我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个特级教师,朱翠华、陆冬群老师年纪轻轻但先后荣获全国优质课评比特等奖……让他们在不同场合以讲座、沙龙等形式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和成功的做法、经验教训,加上教师每天能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亲眼看得到、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回报,神秘感自然而然消除。同时,这些优秀教师身上的积极进取的拼劲,坚持不懈的毅力等可贵品质是教师发展的必备素质,他们的榜样示范将感染、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拼搏奋进。
(三)精神引领――营造发展的好环境
自2012年起,学校每年评选年度“素养人物”,宣传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业绩突出,在学生、家长、同行中有较高威信和美誉度的教师们的感人事迹,让这些教师成为东外人的精神标杆和行动楷模。东外年度“素养人物”的评选,不仅是对当选人取得成绩的肯定,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坚定发展的信念、不断追求卓越,同时,还可以从精神层面感召更多的教师朝着更高师德、更高业务水平、更高素养迈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争当东外“素养名片”的良好氛围。
二、主题研讨,搭建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
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社会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使得一些学校往往只在抓学科成绩上下功夫,这也导致很多教师只顾抓学生的成绩,只关心教材、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分追求考试成绩的局面,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学生无法全面发展,也无法个性化发展。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素养教育,指导学校的日常工作。素养教育是我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坚守教育理想,更是基于校本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和理论发展,推动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为了深化素养教育,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2013年11月“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局面。在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中,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师个人均有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则认真做好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题等工作,抓实“个人课题”过程研究,积极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通过讲座、网站、个人课题、沙龙研讨等形式推广与转化优秀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2015年7月,该课题顺利结题。
在“素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成立了若干个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如成立素养课堂研究团队,有上课老师和指导老师组成,他们志趣相投,一同研究素养课堂的特征,素养课堂的结构、关键元素以及学习力;学校多次开展各种层面的研讨、观摩、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成为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学校创办了《素养教育》杂志,刊登教师研究的成果,引导教师参与到素养教育的学习研究中来。在“素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教育行为得到修正,教育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在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名优教师评比中,我校教师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成绩,为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团队研修,增添教师自主发展的功力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个东外人心里。是的,个人再聪慧但只有一个思想,如果带着自己的思想成果去与团队共同体交流分享,就能实现思想的叠加和增值,就能得到丰厚的智慧资源。
以我校初中政治组为例,该组2012年和2015年两次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先后涌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骨干7名,南京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3名,11名教师先后在区级以上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组内多人次开设市区级公开课、讲座;多名教师论文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课题研究硕果累累:5个省、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历年中考成绩稳居全区第一,全市前列。取得这些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品质的团队研修。
初中政治组教师认真落实集体备课、推门听课、同课异构制度,通过相互学习、同台竞技的方式实现共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听评课制度,为了将听评课活动落到实处,该组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听什么样的课?上课教师应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而非“表演课”。二是怎么听?听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事先了解一下谁讲课,讲什么课,什么内容,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自己讲这节课,应该怎样处理教材,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不仅要记录教学过程要点,也应写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析,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听课教师要善于进行比较和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取他人有益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与授课教师做好交流。三是如何评?首先,授课教师要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然后,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此外,该组也在尝试运用一些专业的听评课技术进行课例研究。
另外,该组教师经常坐在一起,或轻松进行茶话会,或进行教学座谈反思会,或开展青年教师沙龙,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不仅有观点的交流,更有思维的碰撞。在平常的教学中,他们还利用QQ群相互解疑释难已是每天的必修课,将好的资源上传到群共享,互通有无,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每逢好课评比,全组教师在备课环节总是群策群力,汇聚全组的智慧和力量,为上课的老师提供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并经常利用下班时间、晚自习、休息日的时间来磨课。在赛课时,总是组成强大的“亲友团”,让赛课教师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这种扎实的日常研修成就了教研组的蓬勃发展和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而这种团队研修,则是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的常态化工作。
四、多样选择,成就教师自主发展的高地
(一)分层选择,让教师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一谈到教师发展,很多学校往往把眼光盯在青年教师身上,纷纷成立青年教师发展班,促进教师成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一些教师在评上高级教师后,就认为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再加上职业的倦怠,发展的意愿明显消退。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层次,成立了带头人发展班、骨干教师发展班和青年教师发展班,要求学员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推动了教师发展的持续化、终身化。具体来说,青年教师发展班学员都是还没有获得区级称号的教师,教学工作时间短,主要以成为区骨干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发展班学员则基本上是区骨干教师,或在区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的教师,或是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他们则以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或是市优秀青年教师为目标;带头人发展班则基本上由区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或国家、省、市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老师组成,他们需要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冲击,争取成为市学科带头人,冲击特级教师。
学校根据不同类别教师群体的成长特点及发展诉求,采取了个性化的指导,增强教师发展的实效性。如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班,学校主要开展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的培训,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发展班,学校开展了如何成为名师的主题研讨活动,引领骨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带头人发展班,则开展“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主题活动,请区内外特级教师、专家进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品味,丰富他们的教学教研成果,为成长为省市名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确有成效。
(二)个性选择,使教师的自主发展各具特色
不同的教师,基础和水平不一,潜能和发展方向不同,学校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让每个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菜单式”师徒结对,自主组合发展
师徒结对是很多学校采取的常规性工作,基本上是以教学为主开展师徒结对工作,而且存在学校行政命令的倾向,出现了拉郎配的现象,影响了教师参与师徒结对的积极性。我校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思维,开展了“菜单式”师徒结对。我们知道,每个教师的优势与不足是不一样的,对此,我们大胆改变学校、学科内的传统师徒结对做法,倡导跨学校、跨学科的师徒结对,倡导多方面、多角度的师徒结对,分教学师徒、科研师徒、班主任师徒三大门类。可以是一师多徒;也可以是一徒多师,既可以在本学科内拜师,还可以跨学科收徒,一名教师既可以是师傅,也可以当徒弟,两名教师之间可以互为师徒……这样就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在东外的校园,随时随处可听到“师傅”这样的称呼,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师傅的引领下快速成长。
2.彰显个人特点,追求个性发展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加上学术委员会的鉴定,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优势,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有意识地扬己之长,彰显个性。
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平台,除师徒结对外、还有讲座、培训、沙龙、开设公开课等,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参与,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增强了发展的实效性。如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比较感兴趣,可以多听听这方面的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会和沙龙,请市区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如果教师上课很给力,课堂教学控制力强,深受学生喜爱,可以多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有省市区乃至于国家级公开课、展示课机会时积极申报、锻炼自己;如果教师对班主任工作颇有心得,擅长抓学生的学习,可以开展沙龙研讨、技能竞赛等相互切磋……
此外,不同的教师还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校的张荣老师热爱写作,致力于做一名作家老师,她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积极写作,其35万字的长篇小说《民国往事》出版发行,这是她公开出版的第二部小说。物理教师陈刚热衷于科技竞赛,学校专门让他任教综合实践学科,并担任科技辅导员,他悉心认真辅导学生、带领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成果丰硕。他一直想在学校建立一个比特实验室,目前,在学校的支持下,该实验室即将建成。吕庆丰老师自进入学校以来,每年担任高中班主任,乐在其中,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信赖、学校放心的优秀班主任。
此外,对于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愿望,学校各部门会想方设法创设条件,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完成。
一是教学的趋同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到许多学校听课,假如是随机而不是精心准备过的,那么走进同教材教师的课堂,你会发现,除了教学内容的一致——教材无法选择,不同班级的学生使用的讲义、练习是相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都完全一致,甚至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大同小异。笔者经常去一些初中,主事的校长希望我多听一些语文教师的课,有时甚至提出将同一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全部听一遍,然后跟大家交流。我总是问,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些什么不同吗?校长始而一愣,接着便是会心一笑。他知道,那样做,是浪费时间。
二是教师的教学个性越来越弱化。由上述教学现状推论,长此以往,必然带来教师自身特点、特长、优势、风格和个性的衰减和失落。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常思考、有思想、说真话、出实招的教师将越来越少,更别说出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探索、积累、反思、提升、凝练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教学个性和风格的教师了。
三是教师的实践自信越来越低。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和其他原因,如应试教育的比拼,几乎没有教师可以是常胜将军,时刻都有滑铁卢在等候。再如专家学者的所谓“引领”,由于从来都是高屋建瓴,都是“绝对正确”,且满口概念、术语,没有人敢与之“交流”,因而对于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教材等,很少有一线教师敢评头论足,似乎只有“学习领会”“照章办理”的份,即使有好的带班经验,有比较成功的专业学科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有个人成长和发展好的规划,似乎都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半步。课改之后的教师几乎尊严无存,每有学者、领导到场,只有洗耳恭听,惟命是从,哪有自己的独立存在、独立思想?这种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更为普遍和严重。
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会有怎样的教育结果和后果呢?我们总是说,学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而这一能力和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和精神又从何而来?主要应该是源自生命个体的个性,有人说,个性就是创造性。那么学生的个性又从何而来?有人说是学校、教师的培养。确实,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我认为,要想拯救现实中国的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找回中国教师的实践个性和自信。
二、“备课”而“集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还是执行的“走偏”?
过去的十年间,一些可怕的现象逐渐形成:基础教育中愈演愈烈的应试状态,学校、家长、社会各怀心思;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和“生本”等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严重误区;伴随“应试”和课改的某些理念衍生出一些不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策略,等等。
集体备课制度严格说来,是应“课改”而生的。课改的核心内容在言及教师专业发展时,提出校本教研的理念,而且把“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视为校本教研的三要素。这显然是十分正确的。就学校而言,教学研究的关键是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则是“备课”。既然课改提出“同伴互助”是教学研究的要素,那么,将传统的主要靠个体劳动实现的“备课”活动提升为“集体”活动,顺理成章、一举多得,这便是体现课改精神的创新决策了。
各自独立备课,备课之后“集体”研讨,然后根据“集体”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同性的教学设计或者教案、教学案,所有的同教材的教师带着步调一致的教案上课。这是现实“集体备课制度”的主流形态。这一思路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生态是契合的。从管理而言,一类行政、一条思路、一个目标、一种模式管制所有的学校;从课程而言,一种标准、一种课程方案、一种教材(尽管有版本的区别,实际是大同小异)适用所有学校的所有教学;既然如此,用一种教学案来教学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班级和学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其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实施教学,这尤其给新教师带来了便捷,省去了许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可以提升应试的整体水平。瞄准标准和大纲、整齐划一的方案,至少可以确保普通教师、普通班级、普通学生不至于总是在“贫困线”下折腾和徘徊,这样的“填低”方式自然可以带来应试水平和学业分数的稳定上升,所以我们总是听到因为这种制度推行而制造的一个个“应试”奇迹和神话,也体现了一种教学的基本均衡。对于那些普通后进学生而言,这样一种“填低”的定位,给他们带来了发展和跟上的可能。所以,很多专家在研究了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过程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样的制度,十分适合那些教师水平、生源质量比较一般的学校。这一点我完全赞同。
然而“集体备课”这一提法本身是有缺陷的,这一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对这一制度予以改造是现实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什么是备课?就教育的现实而言,一种标准、一种教材甚至一种评价的教育教学格局暂时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正是因为有我们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教师个体对于教育、对于教学、对于课程标准的独到理解,以及对于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和运用,对于教学路径的独特探寻,才有了我们对于许多个“一种”的突破,有了满足学生学业进步、个性发展的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教学,从而避免了一种教学思路一路前行的缺陷。试想如果千军万马通过一条独木桥,那么学校不就是学生的加工厂了吗?而正在逐渐演变的“集体备课”似乎正有把原本生龙活虎的教学编排成流水线的趋势。我以为,备课是教师教学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教师在独立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依据班级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的状况,融入自己对于本学科及其教学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教学爱好和个性,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教学思路和过程,安排教学重点和方法。可见,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设计教学到学生作业的评讲)应该是一项最具独立性和最富有创造精神的劳动,备课天然就应该是一个教师的个体活动和创作,是课堂教学实施或“演出”的脚本。
备课是全部教育领域中似乎唯一可以让教师个体独立施展拳脚的空间,假如这一阵地“失守”,被集体化、同质化和标准化,学校和课堂就完全可以被电脑、视频、网络取代。如此教育便不成其为教育,人的生长必然异变为物的生产。
在学校“集体备课”的现实中,部分学校的操作已经大大“走调”“变味”。理想和理论设计中的“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各自修改加工完善原先的设计”和“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形成共同的教学案”两种模式,逐渐演化为“组长分工—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共享”的分工合作模式。
演化后的模式出现了问题,一是只有分工和共享,淡化甚至取消了“研讨”这样的集体活动,这样就无法在同一种设计中取长补短。二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备课的工作量大为减轻,但备课的机会便也失去了。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或者学校校长经常咨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搞教研,做培训,怎么仍然看不到教师发展的大成效呢?我说:“如果连教师上课的脚本都不需要自己设计,教师自绝了发展之路,你这‘外因’再怎么折腾也是瞎子点灯。”
而这样的“拿来”“共享”的所谓集体备课的“成果”,用于教学实施又会如何呢?绝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是他人基于他人的理解和他人班级学生而做出的,又怎么能够适合自己和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呢?所谓的因材施教,所谓的个别化、差别化教学,当然是纸上谈兵了。
三、重建备课新概念:个体永远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体
当前,对于备课、集体备课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或者说对于现实备课形式和方式的升级换代便成了十分急迫的事情。
第一,从理念层面,准确认识和理解校本研修要素中的“同伴互助”概念。
教师借助“同伴”的智慧,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这在教育教学的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但教师必须坚守的一点是自己要有自己的理解、主张和方案,如果总是以“无我”之身,静待“他人”之助,坐享其成,那就有悖基本的教学规范和教学之德了。
如此说来,“互助”应该是教师间建立在独立和创造基础上的“有限”的帮助和优势互补,而不应该是“分工协作”,更不是换工和代替。我以为,就教学领域而论,任何过于夸大“集体”的作用和价值的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从制度设计层面而言,“升级”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旗帜鲜明地弘扬独立备课的教学管理主张。
备课应该是教学主体的个体行为。教师一要彻底摒弃同学科同一教学内容所有教师和所有班级教学方案“统一化”的做法。二要完善备课流程,独立研读教材,自己应设计教学方案第一稿;集体研讨,各人交流自己的教学思路,评说他人的教学设计,明确各人设计的优劣;梳理集体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人的长处,吸纳合理建议,对教案初稿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当然,这样操作,比现实的备课制度要辛苦不少,但与融入了集体智慧后的教学方案的层次提升和实施效果比,与集思广益之后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比,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第三,从思维方式和品质而言,变一味“求同”为努力“求异”,敢于质疑、批判、创新,追求百家争鸣的教研新格局。
我们曾经有过以一人之思想代替亿万人思想的荒诞经历。课改之后,专家垄断教学理念、一线教师“唯其马首是瞻”竟也成为一道风景。其实作为新事物的课程改革,从理念到操作方案,从课程标准到教材,从教学管理到教学实践,有很多可以讨论和反思之处,但我们敢于就此发声的教育人太少太少,由此衍生出“备课”的“集体化”,教学方案的“同质化”乃至“统一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我们要调整思维习惯和方式,唤醒教师的好奇心,变一元为多元,让求异与求同共生,古人说“我手写我心”,今人说“我的地盘我做主”。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跟别人不一样的话。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敢于特立独行。
第四,从教研方法层面而言,倡导“同课异构”“同文异论”等设计及教学研究的新思路。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中一种“方法论个人主义”理论,重视个体行为和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承认优秀教师的典型意义和价值,并且鼓励这类教师大胆展示自己带有鲜明个性的创意,或在教材文本解读的层面,或在教学设计的层面,或在课堂教学操作和实践的层面。展示之后,“当事人”与所有的活动参与者,在组织者或者专家的组织、引领、指导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在“百家争鸣”之后,达成“百花齐放”,和而不同,。在很多有影响力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这种“异构”的形式广受欢迎,我以为应该使之成为今天“集体备课”的主要“构思”。如此,可以逐渐复苏教师的个体思维和独立精神,可以激发教学团队的生机和活力,而这种“正能量”对学校、教研组、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其价值和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五,从教师精神层面,重树实践自信和经验自信,应成为第一要事。
以上很多问题的解决——从机制、制度到策略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自觉才能实现。但是教师的自信严重缺失恰恰是现实教育中最为严重的问题。课改之后,课改专家的话语权威虽让课改核心理念的推广深入人心,但其气势也让一线的实践者自惭形秽、难找其北。被专家和领导始终挂在嘴上、常喊不衰的“反思”,令很多教师不仅有审美疲劳的厌烦,还有被动应对之后生长出来的自卑。而集体备课之后“一体”“一统”的教学方案,又让教师原本不强的个性不断衰减继而消失殆尽。
一、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苦练内功,勤于思考。
一名出色的学校领导,必须具备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扎实的专业技能、娴熟的学校管理方式方法、为教育事业孜孜以求的坚定信念。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修炼,才能够在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前提下,才能够把学校领导好、发展好,做的有效、做出特色。一年来,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广泛学习,提高自身的品味和素养。如通过参加上海市特级校长李海棠校长培训基地学习、到上海市实验学校、杭州市第二中学、上海市育才中学、陕西省西安中学等学校参观考察、听取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课程改革:传统经验与现念整合》的报告、山东聊城杜郎口镇中学校长崔其升的《校长的课堂建设力——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报告、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校长素质与学校品牌建设》的报告、上海市首届“十佳”青年校长郑杰的《学校发展与发展学校》的报告、于漪老师的专题报告会、学习《现代学校管理变革》(郭景扬著)、《校本管理》(胡惠闵著)等专著,苦练内功,并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把所见所闻、心得感悟进行思考、提炼,先后完成了《弘扬精神打造教育品牌--中学教育发展特色研究》、《以基地为依托不断提升自我》、《高尚的品质是校长的最重要素质》等专题研究的文章,并有《课堂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一文在《上海教育科研》(年第11期)上发表。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传承发展、充实提高)
无论是今年上半年在中学工作,还是本学期来到北海中学工作,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工作环境。每一所学校,无论其现在的发展水平、现状如何,都有着其自身发展的历史,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也即特殊的发展轨迹。一所学校所以发展到今天的这种状态,都是从过去一步一步走来、形成的,都是特殊的。来到了新的学校,要想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对这所学校的过去、发展的历史有清楚的了解,做到了如指掌。
基于这种思考,今年8月底我来到北海中学以后,就下定决心,采取三种方式对北海中学进行广泛、深入的了解:一是看,包括看学校的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看领导的工作方式、师生的行为举止、看学校的文书档案、师生的作品成果,看课堂、看学校的各项活动;二是听,采取参加学校各种会议、讨论、交流活动或个别访谈方式,听取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对学校的介绍、想法或建议、愿望,三是想,即把通过上述渠道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汇总、归类,形成理性的思考、规律性的认识,为下一步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铺垫。
有幸的是,来到北海中学以后,我有机会参加了两项涉及到学校全局的重要工作:一项是为迎接普陀区教育督导室来校督导,撰写《上海市北海中学发展性督导自评报告》;另一项是:进行年新一轮《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的申报,并设计制作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风采展示网站。这两项我来到学校之后就立刻全身心投入的重要工作,使我有充分的机会和条件接触到学校的各种文件、档案、制度规划、总结反思,使我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各方面情况,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两项工作一直进行到11月中旬。
第一:北海中学的发展历史,“两个轮子一起转”。
尤其了解到,学校自1965年创建以来,有许多骄人的成绩:首批“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多次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上海市加强初中教育先进学校”,是“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中学生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新一轮“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学校经历了“学校主动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学生主动发展”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基于网络的“有效管理”和“教育科研”两项办学经验,向全市推广。学校合唱队在市、区颇有影响,曾获得“年中国城市童声合唱比赛”金奖,多次获得“上海市布谷鸟音乐节合唱比赛”一等奖,等等。
第二:“让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依靠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认真踏实,自觉规范,探索进取”的教风、“刻苦、奋发、主动、创造”的学风。
现在,学校把“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健康成长”作为办学理念。这种理念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第三:学校领导、老师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我来说,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受教育局党工委的任命,上半年我在中学工作;下半年来到北海中学担任校长助理,学校安排我分管德育和科研工作,并负责初一年级管理工作。学校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矢志从教、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具有良好师德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和团结、奉献、开拓、进取、务实、高效、廉洁的领导班子,有现代管理意识和水平,学校向心力和凝聚力强。
虽然迄今为止我对学校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是我总觉得,学校一定还有很多我没有了解到的东西,即使是我已经知道的,也很有可能仅仅是表面,我还必须在这方面用比较多的精力。
三、学生自主发展是德育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发挥众议,群策群力)
来北海之前我就听说,这是一所十分规范的学校。来了之后,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学校曾多次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加强初中教育先进学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等等。从德育工作的角度来说,现在学校的起点很高。那么,在现在已经很高的起点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具适切性和发展性?如何使德育工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贯彻“让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等等,这些都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代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以人为本”,强调把学生作为人的本体的发展,因此,深度开发学生潜能,积极搭建学生主动探求、实践体验的平台,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懈追求。
基于这种考虑,本学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1、完善以“五以”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工作目标体系。“五以”即:
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旨。通过自主管理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广泛的交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管理活动成为育人活动。
以学生为主人。所有自主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成才需要。
以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离不开教师指导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教师的管理在自主管理体系中更多的体现为方式、方法的指导,从传统的保姆型、警察型转变为顾问型。教师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启发、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逐步达到“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以学校为主导。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应该是在学校整体改革框架下的学校管理模式探索。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理应得到学校中心课题的有力的支持,并努力实现目标一致,学校还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来实现校内外全员管理,整体育人。
以活动为主线。学生的经验大多数来自主体体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交往,自我实现,精神调剂的需要。如进行“温馨教室”设计大赛、金秋歌会、学生运动会、足球联赛,本月还要进行跳踢比赛、拔河比赛、新年音乐会大型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以更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2、进行岗位锻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行年级组长学生助理制。年级组长学生助理协助年级组长开展年级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年级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参与年级家长委员会的管理工作、参与对学生考评等工作。
进行学生大队委员改选,发挥大队干部参与大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干部进行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活动,突出学生地位和自主管理能力。
3、开展行为规范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以“让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艺术、科学等系列德育活动,增强学生艺术修养与行为规范教育密切结合。本学期开展的主题教育主要有:庆祝教师节尊师爱师主题活动、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血脉亲两岸情,涉台教育主题活动、重阳节敬老爱老主题活动、“祖国与我同行,阳光体育主题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歌声伴我快成长北海中学金秋歌会”等。如学校体育工作,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用、责任共担、荣誉共得”的体教结合工作原则,构建了以“健康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校本体魄健康系列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荣获“年普陀区涉台教育月活动先进集体”奖。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依据“促健康发展,育人文精神”的办学理念,把课外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按照“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原则,充分利用学校业已形成的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服务基地”三大板块横向交织、层次递进的校外教育基地网络,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提高学生是社会适应能力。
5、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全员育人的教育网络。
成立了新一届社区教育理事会。充分挖掘、利用社区优质教育资源,本学期成立了以街道、警署、居委会等单位为主的新一届社区教育理事会,以期达到校内外资源共享的目的,发挥其在学生教育中的协调、保障、指导作用。
对我来说,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受教育局党工委的任命,上半年我在中学工作;下半年来到北海中学担任校长助理,学校安排我分管德育和科研工作,并负责初一年级管理工作。成立了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各年级组建立了“年级组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参与管理与监督实施作用。学校还利用“公告栏”、“告家长书”、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沟通等形式,听取家长与社区群众的意见,形成教育合力。
开展家长满意率调查和社区满意率调查。我们树立起家长即顾客的观点。从大规模调查中获取有价信息,并以此作为学校改进工作,改善办学的重要参考。
6、加强育德队伍建设,提升学校育德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我校十分重视以班主任、团队干部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并以德育队伍的专业化为主题,积极构建完善的学校德育保障体系。主要举措有:
通过完善专业引领下的德育校本研修制度,提高德育队伍培训的实效性。本学期主要通过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和中队辅导员专业能力培训两个层面,增强了德育队伍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通过实行班主任带教制度,以老带新,促进年轻班主任的健康成长。
通过采用班主任“精彩一刻”演讲的方式,为班主任搭建展现智慧的舞台。
通过“北海中学教育网志(Blog)”网络交流平台的应用,促进育德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创建合作团队,营造同伴互助、成果共享的和谐氛围。
7、完善德育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随着学校教育的新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要求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制定出新的规章制度,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修订以及正在修订的的规章制度有:《北海中学升旗仪式细则》、《北海中学大队辅导员工作职责》、《北海中学中队辅导员工作职责》、《北海中学班主任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北海中学教室财产保管制度》。相关制度的修订,更好地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规范化。
四、立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旋律。
“向科研要质量”是北海中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功经验。把科研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独具北海特色的、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模式,是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一大创造。,同时也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仅在-2007年三年间,学校教师荣获论文奖多达26项,还有《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等多项上海市和国家级课题。学校在科研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下一步学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更好地运用科研手段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如何使科研成为学校教师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并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把科研与聚焦课堂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及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使学习、思考、行动成为全校教师的习惯性动作、使“让每一位师生健康成长”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基于上述的思考,从教师的成长起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问题的探讨入手,拉开了本学期教育科研的大幕。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自本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我们计划与全校的每一位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了解教师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进行了单独的交流,探讨了包括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心理辅导、课外活动、学生自主发展、同学交往与同伴互助、家校沟通、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大量富有价值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的继续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现代教育的理论和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学习,向学校领导和老师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2、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机制研究,加强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成长关系的研究,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