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国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2011-2014年战略目标;2011-2012年度计划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20-04

英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关键之一在于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和完善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英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可以追溯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英国高等教育体制从“二元制”向“一元制”的转变,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构历经变革,最后至1997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QAA)成立,担负起向英国高校提供质量保障服务的重要责任。自成立以来,从初期的“延续工作”到2002年改革后的“院校审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实现了新的跨越与发展,为英国高等教育标准的维护和质量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1]

QAA一向都很重视战略规划工作,自2002年进行改革以来,已先后制定了《2003-2005年战略规划》及《2006-2011年战略规划》,且这两项规划都已顺利完成。为了指导新一阶段的质量保障工作,QAA于2011年9月了《2011-2014年战略规划》,其中确立了新时期的四大战略目标,并据此制定了《2011-2012年度计划》,部署了9个工作重点,以此来规划、指导新一年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进而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制定依据:

2011-2014年战略目标的内容[2]

为了指导新一阶段的工作,QAA于2011年9月23日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2011-2014年战略规划》,其中确立了新时期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四大战略目标:

(一)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得到他们的尊重

学生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参与者,是所有质量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学生的权益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对于QAA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划指出,QAA应努力工作以尽可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教育体验,并应为那些旨在满足学生各种期望的高校提供支持。此外,QAA要在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方面与学生建立清晰、畅通的沟通机制,并把他们当作工作伙伴。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及多样化需求,QAA应及时做出回应,充分保障他们的权益。

(二)在国际化及国内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捍卫高等教育标准

捍卫英国高等教育的标准是QAA的重要使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不管遇到何种挑战,QAA都应做到这一点。因此,规划要求,作为一个独立的、受信任的组织机构,QAA应捍卫高等教育标准,以赋予学生、雇主及更广泛的公众一种信心――英国的高等教育资格证书具有被普遍认可的价值。在国际化及国内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QAA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改革英国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使之保持有效性和适应性。据此,QAA要对各种全国性的问题做出回应,如规避风险,支持差异化和促进增长等。总之,不管是在英国国内还是在国外就读,QAA应保障每一位为取得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而努力的人的权益。

(三)推动英国高等教育取得进步

质量保障可看作是一种措施,其最终的目的是使英国的高等教育取得进步,作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组织机构,QAA应积极、全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规划指出,QAA的评估报告要对其调查结果进行清楚的、权威的解释。同时,QAA要对做得好的方面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出判断,并广泛传达这一信息,以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特别是,QAA应保持和更好发挥其作为“高等教育标准、质量和发展方面独立专家”的作用,这是整个高等教育界对它的评价,更是它的职责和努力的方向。因此,QAA应更广泛地提供服务,公开分享专业知识,并鼓励争论和积极的变革,以此建立良好声誉。此外,QAA还要对公众的投诉迅速展开调查,并期望大学和学院依据其调查结果采取行动。

(四)增进公众对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的理解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他们是决定QAA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规划要求,QAA应以公众可以理解的方式来介绍和讨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标准。QAA的出版物应向不同的读者(包括学生、未来的学生以及对此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相关帮助。QAA应积极努力在判断大学和学院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上取得进展。此外,QAA要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引导政策发展,并促进公开讨论的开展。

二、九个工作重点[3]

为了更好地开展具体工作,更好地实现目标,以《2011-2014年战略规划》制定的战略目标为依据,QAA于2011年9月27日了《2011-2012年度计划》,确立了新一年度的9个工作重点,每个工作重点都有具体的战略目标指向、工作项目、工作评价指标,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

(一)工作重点一

此工作重点针对1、3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继续进行具有权威性的评估,并且逐步采用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院校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的评估方法。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在英格兰和北爱尔兰实行新的院校审查方法;②在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实施评估项目;③确保各院校的行动计划得以实施,使它们能够根据得以确认的关注点和建议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④基于存在的协同有效性和通用性,考虑不同评估方法之间的集合范围,以开发评估英格兰高等继续教育的新方法,并安排合作性的评估,包括跨国高等教育等;⑤在全英范围内,指导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实施教育监管评估项目。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评估项目在预算内按时完成;②院校机构和评估者对评估进行积极评价;③各个院校的行动计划按时完成;④学生、院校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支持新的评估方法;⑤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评估活动中来。

(二)工作重点二

此工作重点针对1、2、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积极参与到国内或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为学生、院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推动苏格兰的质量评估工作并适时参与效果评价;②考虑威尔士高等教育管理评估的具体内容;③广泛而有效地与公务员、智囊团及公共事务领域的其他参与者进行交谈,且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包括开发质量保证中应对风险的方法等;④确保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欧洲所深刻理解,以求更广泛的国际发展。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在全英范围内,QAA继续发挥质量保障工作中心的作用;②QAA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且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取向相适应;③QAA有效地参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公开探讨;④英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做法在国际上得到肯定。

(三)工作重点三

此工作重点针对1、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以一种对学生、院校机构、其他利益相关者及更多公众有价值的方式来传达QAA的工作。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通过各种媒体QAA的出版物和通讯,从而提供有用的公共信息,以兑现QAA对公众的承诺;②以可理解的方式公布所有关键的通讯信息,特别是评估报告;③开发和维持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公众对QAA总结、出版物和通讯的需求增加;②公众对提供有用信息的出版物和通讯给予积极的反馈;③在学生及他们的顾问中间增强QAA的作用意识。

(四)工作重点四

此工作重点针对1、3、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编写和实施“新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代码(2011年)”,增强在制定和维护标准方面的框架作用,提高质量,从而改善英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开发和推广英国质量代码;②确保英国质量代码与评估方法相整合从而与欧洲的发展相一致;③在英国质量代码中开发公共信息的部分。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为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提供机会;②确保高等教育院校机构和评估者在评估过程中使用英国质量代码;③对英国质量代码后续的开发及评价工作及时做出回应。

(五)工作重点五

此工作重点针对2、3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增强QAA提供可靠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帮助高等院校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出版、宣传和推广总结性的、评估性的和主题明确的报告,以增强提供可靠资源和服务的能力;②继续增加主题项目和出版物。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对QAA所提供的服务、出版物及各种资料的需求不断增长;②QAA的努力在实践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其他证明。

(六)工作重点六

此工作重点针对1、3、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对公众关心的任何有关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解决。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根据已的程序安排、时间表及有关标准进行有关询问及调查研究;②就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报告,最后整理到年度报告中。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在预算内按时完成有关调查;②按时调查报告且要能够应对各种质疑;③对于学生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要有更强的意识。

(七)工作重点七

此工作重点针对1、2、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检查QAA所提供的服务范围是否足够支持当今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格局――继续教育学院和私立教育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扩展作用。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需求随时检查QAA的“学位授予资格与大学头衔”条件标准(Degree-Awarding Powers and University Title Criteria),详细审查标准应用情况并向政府提出建议;②不断更新QAA高等教育准入认可方案的管理和财务状况,包括准入认可机构审查和授权工作的安排;③必要时检查组织管理和捐献工作;④确保QAA拥有适当的结构和系统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⑤在全英范围内对私立高等教育开展教育监管工作。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②管理工作的不断进行,“学位授予资格与大学头衔”条件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准入方案的持续更新。

(八)工作重点八

此工作重点针对2、4项战略目标,工作内容是积极加强、扩展QAA的外部关系,在国内外寻找有影响力的并认可QAA在质量保障方面所作承诺的合作伙伴。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评估与目前国内外合作伙伴合作的有效性;②开展或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及所参与的一些国际战略和活动;③增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协同增效效应。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邀请QAA参加共同活动的组织数量和范围的增长;②与利益相关者合作战略及最新的国际战略的实施;③作为英国、欧洲甚至全世界质量保障的关键组织,QAA得到广泛认可。

(九)工作重点九

此工作重点旨在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巩固所有的工作,以实现QAA的组织目标。工作内容是管理QAA的资源,充分拓展资金收入的来源渠道,以保证其能够提供持续性的全面服务,尽可能地实现资金的价值。具体工作项目包括:①实行QAA“绩效管理制度”和“单一平等计划”;②完成过程反思与组织变革计划,为雇员成功实现转变提供支持;③完善QAA信息管理系统以支持新的评估方法的应用,公共信息的提供及最佳实践经验的共享;④采取适当的方式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包括在全英范围内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实施教育监管等;⑤根据财务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QAA资源管理方式。该工作重点的评价指标有:①QAA更好地实现了资金的价值;②第三方收入来源得到扩展;③通过外部审计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三、评价与思考

战略规划始终是QAA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相继完成《2003-2005年战略规划》及《2006-2011年战略规划》之后,QAA又制定了新的《2011-2014年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对于指导阶段性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其把握方向的行动指南。《2011-2014年战略规划》与先前的规划相比内容较少但简洁明了,体现了QAA更加注重战略规划的实效性及实际指导意义。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这一阶段所有工作所要实现的预期成果。《2011-2014年战略规划》中制定了四个战略目标,从学生、高等院校、社会公众、国内、国际等角度阐明了其要实现的目标。与2006-2011年的战略规划确立的九大战略目标相比,在具体内容上,2011-2014年战略目标更加简练、注重相关内容的整合与提炼;在目标角度上,总体上同样是学生、高等院校、社会公众、国内、国际等方面;在改革与发展趋势上,可以体现出更加注重学生的权益、更加注重强调QAA在推动英国高等教育进步上的作用,更加注重应对国际化的挑战等趋势。[4]

战略规划只是阶段性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还要体现在年度计划上。依据《2011-2014年战略规划》中提出的4项战略目标,QAA制定了《2011-2012年度计划》,计划确立了2011-2012年度的九个工作重点,涉及评估及评估方法、优质服务、工作信息传达、标准制定与维护、提供服务的能力、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服务、寻找合作伙伴扩展外部关系、确保资金支持等方面。涉及内容广,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方方面面提供支持,是QAA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每一项工作重点都有具体的工作项目计划,将工作进行分解、细化,便于工作的实际开展,这是QAA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项工作重点都有具体的评价指标,这是判断工作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是QAA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一项工作重点都有具体的战略目标指向,即开展这项工作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QAA工作顺利开展的方向指南。工作重点确定的依据是战略目标,工作的开展又有具体的目标指向,一方面,战略目标对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工作顺利开展又可以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而推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依然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评估的主要工作,没有第三方的介入。评估工作的形式化、低效化等问题更是受到了质疑。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方面我国与英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体制差别较大,但英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重保障机制建设、重战略规划、重基于战略目标的工作计划等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俞佳君.英国QAA的建立与发展――兼论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J].煤炭高等教育,2008(11).

[2]QAA. Strategy 2011-14[EB/OL]. (2011-9-23)[2011-11-18]. 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Strategy2011-14.pdf.

高等教育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168

国内刊号:31-104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范文第3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各个产业的投资额度逐渐扩大,导致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上的投入更加地捉襟见肘。而从高等教育的供给方来看,由于大学无法得到国家划拨的足额经费,科研难以取得进展,师资力量流失,导致生源外流。更有甚者,学校因为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而对学生滥收费,又进一步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从需求方来看,由于高校收费越来越高,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消费者收入并未同步增长,造成普通家庭的负担过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与普及,其成本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成本的不断上升,也引起家长们的质疑。因此,研究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

教育应该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但高等教育与一般的准公共物品相比较而言,又是有所区别的,一方面,高等教育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可以使其职业和社会地位得以改善,教育的价值主要为受教育者本人或家庭所获得;另一方面,对政府来说,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素质而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可以为国家带来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所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可以给个人带来利益,而且还能为社会带来利益。鉴于个人获得教育服务对于国家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而不获得教育服务对于国家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它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因此,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成本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伴随着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我国在1982年开始高等教育补偿方式的变革,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应用于现实,确定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政府、个人和社会。

(一)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

区分教育产品的提供和生产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国内外经验和历史经验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远远大于人们对其支付能力所能够承受的程度。在这方面政府有许多方式,如可以使用公共资金购买来自私人部门的教育服务。但各国的情况是多种多样,许多国家都实行混合教育体系,即同时存在着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借鉴国外的经验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应该考虑以下两方面:

1、继续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发展教育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首先,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保证高等教育的供给水平。从经济学的观点上看,教育属于一种对个人和社会有益处的准公共产品,因此不能够像一般商品一样,完全由市场来提供,需要政府和市场双边来提供,并且以政府提供为主。因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提供市场所不能够提供的,或者是市场供给不足的公共产品。而教育是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事业。如果完全靠市场来提供,那么全社会的教育供给将低于对社会利益最大的供给水平。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教育服务,教育应该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其次,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如果教育完全市场化就意味着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学费,学生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教育服务,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将会减少甚至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因为现在高等学校的年平均成本在10000元以上,即使按成本收费,贫困阶层的子女也无法负担如此高的学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客观事实,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才有可能避免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教育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国家的税收来源。

第三,政府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能有效地保障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来看,例如日本,表面上国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远较私立大学低,但日本著名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国立大学,许多重要科研设施也集中在国立大学。

2、推动私立学校的发展,扩大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选择权

教育既然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那么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它也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来源于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积累的规律又依赖于一个国家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的私人产品属性日益突出,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工作。高等教育与此相类似,随着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越来越显著,其私有产品的一面就非常明显了。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顺从这一变化,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时,着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过了持续高速增长的20年。但是,增长的方式是粗放型的。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五大制度改革,增强了人们由于谨慎预期而导致的储蓄倾向。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教育支出是在当前中国独生子女情况下人们储蓄的主要目的。因此,发展私立学校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家庭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并通过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第三,我国市场经济在很多方面都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惟独教育方面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数量,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升学竞争激烈。为此也应引入民办教育参与竞争,采取多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使教育“市场”达到供求平衡。

第四,民办高教具有能直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的社会功能。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学校都为数甚多,日本、泰国、菲律宾与美国等国家都是如此。例如泰国,因政府财力有限,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积极鼓励民间投资高等教育,目前私立高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国立大学,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教育作为传播与创造知识的主要形式,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在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步伐"。

(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

高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广受欢迎的,而公共收入显然短缺,对这些短缺的公共收入又存在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这些都意味着成本分担将是今后的一个目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受益日益多元化,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就必须由受益各方分担。为体现经济公平原则,就应该根据高等教育受益各方获取收益的大小来分担教育成本。只有实现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合理分担与补偿成本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1、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分担者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政府对它的投资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收益。据统计,从1900年到1959年的60年间,美国对投资效果所作的比较是:物质资本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增加了3.5倍,而教育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增加了17.5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国家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从国外教育投入来看,各国政府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1995年3月,泰国政府根据"私立教育投资援助计划",为私立高校设立了400亿泰铢(17亿多美元)的发展基金和奖学金贷款。在澳洲,尽管允许私人或企业投资教育,但是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仍然是联邦和各州政府。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费一半以上来源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州政府。我国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是按照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来分配的,也是根据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来分配的。中央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分配给中央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以及对落后地区进行专项补助拨款。省级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分配给省级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少量的中小学。省级以下政府的教育经费主要分配给他们举办的中小学。

2、受教育者个人分担

受教育者个人应该是高等教育成本的重要补偿者。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私人性质,个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进自身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其未来的预期收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国民收入日益向个人倾斜,为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提供了可行性。另外,据中国教育收益率调查统计数据情况看,1996年城市劳动力劳动报酬的收入水平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程度呈正比例变化。基本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年平均劳动报酬收入越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给劳动者带来的收入优势更加明显。不仅如此,高等教育还能使受教育者得到某些非经济利益。例如:他们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会直接或间接受益等等。这就说明了高等教育具有投资性质,能够为受教育者个人带来较高的未来收益。因此,从权益与义务对等这一公平的角度看,受教育者个人应该补偿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根据国外经验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个人负担的教育成本比重将逐渐增加,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中古时代的中央官学和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同属于高等教育,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太学、国子监和书院为主的中古中国官学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方面各有特色,本文试图分析中古时代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面貌,以求为中西方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形成发展的不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中央官学 中世纪大学 中西高等教育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而言,世界史被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上古、中古、近现代,上古是指古代社会的奴隶时代,中古是古代社会发展的封建时代,近现代是资本主义发展至今的时代。中古世纪的世界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创造的文明成果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为一个更高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条件,也深深影响了近代乃至今天的社会生活。近代社会以前的古代世界,交通闭塞,信息不便,中西方社会联系不多,相互之间比较封闭,中西方各自在一条平行线上独立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

中古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其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上,中西方不可同日而语,本文拟以中西方中古世纪的高等教育为角度,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中央官办高等教育与西方中世纪产生的大学为中心在其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从源起看中西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泛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便进入了中古封建时代,比西方早近700年,高等教育的发源也比西方来得早,最早的学校大约出现在夏代后期,据古籍记载,夏商时期不仅出现了学校,还有了小学和名为上庠、东序、右学的大学之分,[1]当然此之大学非今日之大学或中世纪大学,它只能算是一种高等教育。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鲁国的稗下学官,汉代有中央太学,隋唐中央开设国子监,宋明清以后出现高等书院,中国中古时期的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下面就其形成原因做一简要概括。

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时代,封建统治者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控制极其严峻,封建社会产出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成了封建政治的附庸。自秦始皇焚书坑儒,禁私学,以吏为师,到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明清的文字狱,统治者对社会的思想控制可见一斑。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便是在统治者高度的思想控制下产生的,作用莫过于迎合封建政统的需要,为巩固集权统治培养封建官吏人才,以此奴役人民。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是统治者主观建成的,是皇权的一部分,这个原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鲜有改变,从而也使得漫长的封建时代得以长期延续。

与此相反,西方的高等教育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长成的,是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原因逐步演变成形的,成果就是中世纪的大学,也是今天大学的前身。相对来说,西方没有古代中国这么森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政权统治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君主和教权,这种多元的统治结构必然导致权力的分散,夹在其缝隙中的劳动人民就有了呼吸的可能。西方的高等教育是在皇权与教权的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中世纪以前的教育一直为教会把持,虽然那时的教会提倡禁欲,比较蒙昧,但是教会是中世纪前期唯一的文化组织,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经院哲学也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想,所创立的教堂和修道院以及修道院学校或多或少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积累了知识基础和办学借鉴的模式。

“10-11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农业开始出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与农业有关的副业也日益发达,同时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在欧洲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市民阶层重新兴起,”[2]12世纪的西欧成了城市的世界,集起了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城市不仅成了商业中心,也成了知识中心。一方面城市需要大量受过训的管理者、律师、文书、医生和牧师,教区学校就不再能满足城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要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高等学校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城市中,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自发组织起来,形成各种类似于行会的社团组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行会组织相应地产生了,这样一个以知识为主体的行会组织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教会和世俗王权,这三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社会主体演绎了中世纪社会发展的全貌。城市、行会既要忠实于王国,又要忠实于作为整体的基督教世界,从而赋予中世纪大学独特的性质,这是中国古代的太学、国子监不能达到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是官办的,而西方的大学则是市民推动形成的;中国古代的官办高等教育是人为的主动的,西方的高等教育则是时展的产物,是自然的客观的。

二、从存在特点比较中西高等教育

基于封建统治者的文化高压和思想控制,本着为国家培养后备官僚的目的,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在人才培养对象和主体、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极为单一。最早的太学,其授学对象是封建士大夫或皇亲国戚的子弟,学而优则仕,且官俸待遇优厚,普通老百姓被排除在仕门之外;在太学授课的老师即为博士与博士弟子,他们都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太学是被直接置于中央行政机构管理之下的,皇权绝对控制了学校;博士们空有才学,却只能依靠接受统治者的俸禄为生,缺乏一定的经济独立:太学在社会活动中难以有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应有的作用。

太学的授课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有汉初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到后来的“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3]即四书五经。在汉代,不同的儒经传本,不同研究者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只有那些适合统治者统治需要的经学研究才能得到政府的提倡并在太学传授。中国古代有一个道德准则即尊师重道,要求学生遵循经典所言,听从圣人之言,服从老师所言。这虽然有利于维持学术稳定和思想统一,但这种做法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使教育失去了生命力。

古代官学的教学方法以说经、互相问难、讨论经义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儒家思想范围,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和衡量是非的一切准绳,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儒学经典的钻研与记背,学生只要将各类儒家经典烂熟于胸,就可以进入官僚阶层。过度的思想专制不容许任何的质疑,中国学术是没有怀疑精神的,而怀疑是所有学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中国数千年学术进展的缓慢也是必然的。

如果说中国古代官办教育是封闭的,单一的;那么中世纪大学就是开放的,自由的。首先中世纪大学对所有人都开放,谁都可以自由进入任何一所大学求学,且学校会保障个人的人身财产权利,[4]由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求学者,而且学生还可以自由地从一所学校转到另外一所学校,教师也可以在多所不同的学校授学。中世纪的西欧,文化传承统一使用拉丁语,且整个西欧同在基督教文化统治下,各国之间没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西欧的各个大学不仅统一使用拉丁语,而且各个大学授课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区别。中世纪大学分为四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5]文学院的主要课程是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和普利士兴的文法等。“法学院课程分为民法和寺院法,民法主要是罗马法,寺院法的教材是《古氏法令》(Decretum Grotiani),医学院主要研究加伦、希波格拉底和阿威森纳等人的著作。神学院的课程和教材是彼得的《意见》和阿奎纳的《神学大全》以及《圣经》。”[6]相比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教授儒家经典,西欧中世纪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涉及到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而中国官办教育明显缺乏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精神。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背诵、辩论为主。亚里士多德时代,逻辑便成为正式的教育内容。中世纪的时候,形式逻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认识论体系,教会希望用形式逻辑消除社会对上帝的怀疑,辩证法便被看成是通往上帝真理的门径,经院哲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勒戈夫认为“经院哲学把模仿的法则同理性的法则结合在一起,把权威的规定同科学的论证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神学还立足在理性的基础上,从而变成了科学——这是本世纪(中世纪——笔者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大进步”。可见逻辑学和辨证法的教学在中世纪大学占有的重要地位。

三、总结

从人才培养对象和主体、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可以对比出古代官办高等教育与中世纪大学的不同特点。官办高等教育授课主体和对象局限在统治者内部,是少数人的教育,是封闭的;其课程内容极为单一,不能激发创造思维和理性光辉;其教学方法极为死板,没有质疑和辩证的眼光,是片面的教育,此可谓解释为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能产生在中国土壤上的原因。西方中世纪大学独立于官府自治,不为任何世俗权力而折腰,有自由的学术精神,是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平等的,此美好的传统是中世纪大学留给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仍是现代人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

古代中华文明虽世界领先,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特别完善,但中古时代中国类似于高等教育的太学、国子监、书院等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关系甚远,可以说中国古代无大学。可中世纪大学则是西方大学的滥觞,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不同归宿跟它们存在之初形成的原因、特点和目的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陕西: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3.

[2]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文化背景[J].现代大学教育,2005(5):34-38.

[3]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299.

[4]周婕.试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征和历史地位[N].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5):96-100.

高等教育范文第5篇

一、确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努力做好四个统筹

我省在研究贯彻落实国家、省纲要,进行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时,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考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求,充分考虑江苏教育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社会普遍关心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把高等教育作为牵引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主要目标,把提高质量水平和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努力做好“四个统筹”。首先,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关系。发挥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有效衔接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各级教育的改革发展。其次,统筹协调政府和社会各方,建立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定期会商机制,寻求各部门的政策支持。第三,统筹协调区域教育改革。将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置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局中进行考量,在省内积极推动大学联盟,省外积极倡导并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努力做到同类、同层次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第四,统筹协调高教内部各项改革。我们设计了10个子项目作为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制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主要方面同时推进改革。

二、试点先行,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

我省确立了建设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目标任务,印发试验区建设方案,召开全省教育改革工作会和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成立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遴选确定试点高校,参与试点的学校占全省高校的1/3。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与高教综合改革形成互动效应。分解了改革的重点任务,逐项落实责任部门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