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一)《周易》“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

从宇宙自然现象到社会人事现象,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朱熹说:“天地间无往非阴阳。”因此,有人认为《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周易》认为,阴阳是一对可以解释一切现象的最高哲学范畴,阴阳变化规律是统帅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如学校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就是阴阳关系。但《周易》又认为,阴阳是两种相反相生、相辅相成的力量,而不是两种彼此均等或相同的力量:阳大阴小,阳先阴后,这也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出生早,学生出生晚;教师年龄大,学生年龄小。在强调阴阳不可分离的同时,《周易》又“确定阳为主导,阴为基础。在主导和基础中更强调前者”[3],这也与当下流行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吻合。《周易》还认为:阴阳可以概括整个宇宙两大类型的气化。阳,是指的阳气化,而为“轻清之气上浮于天”,以成万有之“能”。阴,是指阴气化,而为“重浊之气下坠于地”,以成万有之“质”。阳之所以成“能”,是由于阳的性质是挥发的、向外的、进展的,亦即天道左旋。阴之所以成“质”,是由于阴的性质是凝聚的、向内的、收敛的,即地道右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其行为方式是外化的;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其行为方式是内化的。内化主要是通过接收和接受,但这种接收和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能动的。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与《周易》关于“阴阳”的理念如出一辙,也与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奥苏贝尔“同化———接受”的教学理念殊途同归。奥苏贝尔反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的进行应该是通过接受,而不是像布鲁纳所说的那样来“发现”。教师应把有组织有顺序的结论性材料提供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接受最有用的材料。奥苏贝尔按照学习的实现方式和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四类。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

(二)《周易》“阴阳和谐”理念的美学意蕴与师生关系

《周易》在“阴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阴阳和谐”的理念。《周易•易传•系辞上》:“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并认为“阴阳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不仅表现在天地自然的现象上,还表现在社会人事的现象上。乾卦《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文言》:“与天地合(和)其德,与日月合(和)其明,与四时合(和)其序,与鬼神合(和)其吉凶。”如何达到或实现“阴阳和谐”呢?《周易》认为:“交”、“感”、“应”、“通”是达到“阴阳和谐”的具体途径。《泰卦•象辞》曰:“天地交,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咸卦•卦辞》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悦。”《恒卦•卦辞》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周易•易传•说卦》曰:“山泽通气,雷风相薄。”《周易•易传•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交”是交媾、交融、交流之意,“感”是感染、感化、感动之意,“应”是照应、呼应之意,“通”是相通、交通之意。但“交”、“感”、“应”、“通”不仅是生理物质意义上的交互作用,也是心理精神上的交互作用。“交”、“感”、“应”、“通”是存在于宇宙万物的生命中的一种普遍的交互作用,正是由于这种作用,宇宙万物的生命才能得以兴旺发达,才能互相关联并构成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如果不能“交”、“感”、“应”、“通”,就不能达到阴阳和谐。《否卦•彖辞》:“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归妹•彖辞》:“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易传•系辞下》:“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攻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用“阴阳和谐”的美学理念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为阳,学生为阴。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进行情感交流,才能实现“阴阳和谐”,做到师生相互理解,和谐相处。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并针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做到教书育人。

二、“言象意统一”的美学理念与教学活动

(一)“言象意统一”的美学理念

1.“言象意统一”理念的哲学内涵孔子最早看到了言和意的关系,他说:“词达而已矣。”意谓言辞能表达意思就够了,不必追求辞藻的华丽。庄子首倡言不尽意论。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对言和意的论述,是从对“道”的论述中推衍出来的。在庄子看来,语言文字表达了一定的意,但意是随从“道”的。“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儒家注意到了言意统一的一面,道家却注意到了言意分离的一面,即言意不统一的一面。儒道两家只注意到“言意”的关系,而忽略了“象”也能达意的功能。《易经》却注意到了“言象意”三者统一的关系。《易传》在对《易经》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解释中,提出了言象意统一的理论。《易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1]59在《系辞》看来,既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那么圣人之意从何而见呢?于是圣人设立卦象以尽情意,也就是说,“象”是可以尽意的。《易传•系辞》所讲的“象”,是对现实事物的模拟和象征。“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著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就是说,卦象是从模拟现实事物而来的,又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如乾为天、坤为地等。《易传•系辞》又说:“见乃谓之象。”这说明“象”是具体可感的。而且,言象意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统一的。《易传•系辞》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其辞寡,躁人其辞多,诬陷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2.“言象意统一”理念的美学意蕴哲学上的言象意理论,对我国秦汉以后的文化,包括诗歌、散文、绘画等的创作和美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言象意统一的哲学概念逐渐嬗变为美学理念。魏晋之际,第一个受言象意理论影响而畅谈文学创作的是陆机。陆机在《文赋》的小序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开宗明义,说明他的《文赋》主要是研究言与意、意与物(象)之间的关系。所谓“意不称物”,是说构思之意,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物象;所谓“文不逮意”,是说用语言写出之文,与构思之意有距离。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言象意关系的论述更加深入。刘勰指出:“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辞不逮意的现象呢?刘勰解释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构思中的意想活跃得多,而语言是实在的物质材料,很不容易见巧,特别是那些细微的意义,曲折的情致,更难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他说:“至于思表纤致,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论述言象意关系时提出了“假象见意”;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代诗人梅圣俞在论述言象意关系时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二)“言象意统一”的美学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首先凭借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启发学生智力。教师缺乏语言的基本功是胜任不了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的。但仅凭语言来进行教学也是不够的,其效果也是不理想的。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除了准确使用语言之外,还需要手势、身体和表情等“象”的配合。1.教师的语言表意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重要的。教师一旦建构起良好的教育影响,就面临着如何把这种影响作用于学生的任务,这就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语言表述有困难或不善言辞的人是不适宜当教师的。教师的语言表意是通过口头语言和板书协调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这就对教师的口头语言提出了美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在思维上要严谨缜密,逻辑规范;在语感上流畅自如,清晰平稳;在语气上高低强弱恰当,轻重缓急适宜;在情感上抑扬顿挫有致。教师的板书作用于学生的视觉,需要恰到好处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语言,做到布局美观、字体美感。这样,教师教学口语和板书的配合做到相得益彰,教育教学就会进入佳境。如果教师的教学口头语言在思维上逻辑混乱,语言表述就会颠三倒四,学生听课就会糊里糊涂。如果教师的教学口语在语感上滞涩不畅,在语气和情感上平板单调,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就会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如果教师的板书乱七八糟,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资质失去尊重,对其教学也会失去信心。口语和板书是教育教学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但仅有口语和板书的教育教学是不够的,甚至是乏味的。因为在教育教学信息的沟通中,有时对一些新的或精微的知识却言不尽意,需要语言之外其他手段的配合,才能尽善尽美。《周易•易传•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为了证明言不尽意,庄子虚构了“轮扁语斤”的故事,用这个虚构故事说明,轮扁虽然掌握了斫轮的技术,但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所以它无法传授技艺给儿子,儿子也无法接受他的技术,语言根本不能表达意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难以表达的言外之意,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此,语言的局限性需要动作体态的弥补。2.教师的体态动作表意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除了口语与板书之外,还有体态动作。教师的体态动作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辅助教学口头语言的行为,如表情、手势、姿态等。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特尔的《举止形态学》专门研究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体态动作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教师的体态动作作为信息的载体,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有心理学家认为:体态动作所显示的意义要比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有的心理学家还对此列出了一个公式:一个信息的传递=语言45%+表情55%。教师的体态动作作用于学生的视觉,这就对教师的体态动作提出了美学要求。因为体态动作具有直观性和辅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举手投足在学生眼里都会有一定的意义,都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举手投足得当,就会给学生美感,给教育教学带来正影响;如果教师的举手投足不得当,就会使学生反感,给教育教学带来负影响。教育美学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面部表情要和颜悦色,平易近人。面部表情包括眼、眉、口、鼻和脸部肌肉的变化。眼睛是心灵之窗,炯炯有神的目光,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自信;微笑的面孔会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若教师目光困惑茫然,则表现教师对工作心不在焉,得过且过;生硬的面孔会使学生敬而远之。教育美学要求教师课堂的体态动作要得体适宜,自然大方。手势的伸展挥舞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更形象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头部和身体的摆动有助于表现教师的气质风度。若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相应的手势和身体、头部的配合,即使语言表述得天花乱坠,也会感到美中不足。体态动作具有模糊性,若无语言配合,就会模棱两可。教学口头语言与体态动作各有片面性,和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两者相辅相成,则尽善尽美。

(三)“言象意统一”的美学理念符合现代心理学规律

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物教学;方法;探索

最近几年,国家着力进行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当前中职教育现状发现中职教育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问题。中职学生都是不能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本身不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如果在中职教育中教师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而不顾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那么更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形势下,中职学校的生物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保证中职学生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及时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教学不应只重视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将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学建设要与当前市场需求相适应。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有着较强的教育针对性与专业性,应该利用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将传授给学生丰富的技能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当前市场需求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要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笔者调查了学生对生物课的看法,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课的学习,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利用各种策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性,重视开展思想教育。如讲解生物学的发展史,讲一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等,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激素等。

三、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能与普通中学相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生认为生物老师讲课速度较快,学生不能理解。因此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特点,适当放缓讲解速度,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才能进行深入学习。如果学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实践学习与动手训练中就能解决各种问题,如果学生不具备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生物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多媒体可以播放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种课件,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景,因此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针对市场需求科学设计实验

实验课在生物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学好生物课就需认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发展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因此做好生物实验实训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职学校要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设计实验实训内容时,要结合实验实训的开展顺序进行,逐步减少理论验证、基础知识方面的实验,大量增加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实用性的实验,保证实验与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方向相一致,才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总之,中职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所以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好生物的重要性,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发展创设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引进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才能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参考文献:

[1]姚虹.浅谈提高中职生物教学成效的方法[J].新校园(中旬).2016(04)

[2]杨慧娟.浅议人文关怀下的生物教育生活化[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6)

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施教育的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要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否则,学校形成特色无疑为一纸空谈,其形成特色的过程也将失去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进程。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理论素养是艺术教育形成特色的根本所在。。首先,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艺术专业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和全体艺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换句话说,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与档次。因此,学校应该特别重视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从而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形成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加强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拜师会,以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的快速成长;同时,艺术教师开设并打造的“精品课程”、艺术教研室“名师梯队”的建设等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通过全面规划、强势推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最终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其次,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特色的形成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激发全体教师在艺术特色教育中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才有可能实现“点面结合、凸显特色”的格局。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形式了解全校教师特长状况;其次通过组建教师艺术团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艺术技能与素养;最后通过建立艺术特长教师人才库,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开展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

2、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

任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必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才有可能培养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否则学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在规划与设计艺术特色项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操作与实践的可行性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掌握艺术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自觉养成终身学习艺术的良好习惯。

3、艺术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为了进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性化,追求优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学生成人成才。我校自起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激励·赏识教育活动。一年多以来,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逐步规范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优化育人环境,创设激励性学校文化。

近年来,学校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人力,在楼道、办公室、教室、宿舍、餐厅等活动场所的墙壁悬挂张贴含有激励、勤奋、理想、诚信、责任、自信等方面的名人名言300余幅,不断美化环境、绿化校园。如今,校园内古柳成群、绿树成荫,花香飘溢;中外名人画像及名言警句分布在各教室上,时时润香全体师生。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创办法制专栏、卫生专栏、安全专栏、班级量化评分栏、德育学习专栏;利用表彰栏每学期进行学习标兵、优干、三好学生的图片展览;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精心构建“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心理健康素质标准。一年多来,我校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努力探索了一点新方法,取得了一点好成绩。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每周一下午第八节课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学校政教处要求老师们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形成完备的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要认真写出反思与体会。此外,还在平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为了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我们还精心构建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室设在科教楼二楼,每天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坐堂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自设立一年多来,现已接受600多名学生的咨询。令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带着烦恼、焦虑、困惑而来的学生,离开时如释重负,充满快乐。与此同时,我们还注重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团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我们大胆尝试用团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立三级教育潜质生档案,实行德育导向激励政策。

我们潜质生的教育转化看作是强化“激励·赏识”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学校早在就实行“三级潜质生教育”制度,分校级教育生、级组教育生、班级教育生。分别由政教处和团委、级组长、班主任负责教育工作,重点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自信心;帮助学生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以及帮助学生告别不良习惯。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潜质生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潜质生的闪光点,大力表扬潜质生的优点。并定期召开教育生会议,做好跟踪调查及教育。

活动实施二年多来,大批的潜质生得到了成功的转化,有的甚至成为了优等生。学校的整体校风与学风都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高考大捷与年高考、学考的双丰收就是很好的佐证。特别是等20余名在入校成绩低于356分的情况下,通过激励赏识教育,无论是自信心与成绩都有明显改观,在今年的高考中均考上本二以上的高等院校。

四、设立“知心书屋激励教育专柜”,大力宣扬读书之风。

学校先后投入近10万元为学生添置一些有关激励教育和励志教育方面的书籍供他们借阅,此举不仅为广大师生积极营造“莲香入户听书声”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为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与载体。同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阅读《赏识你的学生》等赏识教育专着,进一步感受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师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进一步领悟赏识教育的思想和精髓。

五是抓好系列爱校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我校的爱校教育根据新邵八中校史较长、传统校风正,走出的人才多的特点,我校又着重抓了三件事:一是宣讲学校历史、办学成绩和发展前景。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引导和激励全校学生“学做真人”,做到文明、活泼、好学、向上,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二是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如等,他们在我校读书时,就是一个发奋向上、品学兼优、体魄健壮的出类拔萃的好学生。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倍感亲切,受到鼓舞,得到启发,激励学生在该校学习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发奋进取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设立校级“阳光看台”,表彰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结合每期期中、期末总结评比表彰一批思想上进、热爱学校、自觉执行《中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遵守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产,学习认真、刻苦、勤思,成绩优良以及积极锻炼身体等好人好事。这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到学习有榜样,行动有方向。总之,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浓郁氛围,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真正落到实处。

七、组织各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担任班级中的一个职务。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己责任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特别是高203班在赏识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转化后进生方面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我校赏识教育基地班。

八、改革教学理念,实施激励性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又是实施激励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学校将激励赏识教育的思想与原则体现在常规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具体做法是,一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运用启发式、诱导、鼓励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路,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让他们自己写、让他们自己讲,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三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四是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和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五是课堂教学及作业批改中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九、继续丰富学校活动,提高校园生活质量,营造赏识教育之园。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一年来,我们一方面努力净化、美化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优雅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学校活动,“寓教于乐、寓赏识教育于学生的活动之中”。

1.以升国旗仪式、晨会、主题班会为平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节约、诚信、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以每年的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为契机,通过演讲赛、艺术表演、制心卡与感恩卡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感恩、奉献等方面的教育;

2、创新机制,确保创新成果的巩固。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诸如举行高一新生入学教育、全校范围内倡导禁止使用手机以及“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活动”、建立帮扶小组等多种极具特色的教育形式,既配合了学校的激励赏识总体工作,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3.积极开展“慈孝文化”教育进课堂。学校以《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弟子规》、《孝德格言》等教材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诵读和大讨论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孝老人,感恩人,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认真开展体卫艺、科技等第二课堂活动。校田径队训练,一学期从未间断;各种竞赛活动认真组织,积极参加。石慧敏、张驰、刘雅辉、刘媛、岳文丽、蒋登等10同学在全国中小学“希望之星”和《创新杯》文学作品大赛中分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李黎、彭晶晶、何哲、何丹等同学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高三年级组国家级二等奖;何雅蓉同学在“我的祖国”读书征文活动中夺得国家级二等奖;钟豪祥、何哲同学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获省级三等奖。此外,何丹同学的科技发明创造荣获省级三等奖;孙三喜、刘鹏同学则在第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我校跆拳道代表队在省第11届全运会夺得2金3铜的优异成绩。

5.为了加强赏识教育的合力,家长学校活动形成多样,不断创新,注重实效;为了赢得上级部门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我校宣传组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网等平台,围绕学校赏识教育这一主题,及时宣传报道我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本学期共发稿三十四篇,全面生动宣传了我校的各项工作,在全社会及师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十、对激励·赏识教育的几点感想

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中英对比

教育维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关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几乎每个国家也都积极的推行着各种各样教育改革,而中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欣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教育,怎样使中国的学生在世界范围内更有竞争力。《吕氏春秋》曾提到“善学者,假人之长补其短。”在与别国的比较中,总是能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领悟,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和英国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的差异,从中进一步探索改善中国教育不足的有效方法。

一、 中英教育理念的对比

英国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虽然它仍保留着王室,大量的中世纪的教堂,和无数有着上百年悠久历史的建筑;然而,除去这些形式上的传统,人们独立、自由的思想主导着整个社会。特别是在成为欧盟成员国以来,英国人文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这一特点在教育上促使英国的许多高等学府摒弃欧洲传统大学循规蹈矩的教育思想,博众国所长,善于接受挑战和质疑,注重从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和探究精神等,特别是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在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中倾向于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基础的“知识体系”。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与继承。在英国,学生毕业后带走的是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持续探究的兴趣;在中国,学生毕业后带走的沉甸甸的知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在,知识容量的扩张和更新都以无法比拟的速度进行着,有些知识当我们学到的那一刻开始可能就在被淘汰,带着这样的知识走入社会,如何会有竞争力,如何保证个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呢?与之相反,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敏捷的思维方式和无限的创造的力是永远都被社会所需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学生更需要的是大胆想象的空间,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通过对多家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好多高薪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都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人,因为他们懂得用功和专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然而这些公司的领导阶层大部分是西方人,因为他们更善于思考,想象和创新。当他们大胆的提出设想时,下面有能力的技术人员,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生产和制造……难怪总是有许多的留学生戏谑的说,国内老师教授的“牢固的基础知识”把我们都变成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有位学者曾说过,中国教育通常是“学多悟少”,而英美国家的教育通常是“学少悟多”。“高分低能”曾经是我们毕业生的代名词,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更有人说“中国教育‘毁’人不倦”。其实这背后深藏着对教学理念转变的迫切需求,基本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世界发展的需求,而“激发式”“交互讨论式”的有助于构建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模式的教学是我们应该倡导的。

二、中英教学模式的对比

教学理念的最佳实践场所便是课堂,通常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决定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英国的课堂节奏比较缓慢,气氛很轻松。英国的老师们力求构建愉快的学习氛围和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忙起来,并有所收获,这样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也可以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普利茅斯的皮特・(Peter Stockton),从事以英语为第二外语学习的研究近十年,说“通常人的关注力在10分钟左右就开始呈下降趋势,因此,每隔10分钟左右要为学生安排一些话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英国剑桥地区学院的暑期培训中,英国特色的课堂令人颇有感触。老师在介绍剑桥时,直接把剑桥的地图按照地区形状剪开,让中国学生玩了把拼图游戏。虽然方法简单,但效果确实不凡,用短短的一堂课把外国人都变成了本地通。几乎每位老师,在课前都会问同样的问题“关于这个主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最想把什么知识带回中国?”老师会根据学生们的需要出发,设计课堂内容以及教学,这样自然就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教学目的。

英国的社会实践课程安排十分值得借鉴。每天上午在教室里上课,而下午安排社会实践课程,学生会跟老师一起坐公交车“逛”剑桥。英国的三大银行,邮局,歌剧院,中世纪的教堂,酒吧,著名的三一学院,国王学院,徐志摩的“康桥”,伦敦的大本钟,伦敦眼,塔桥,白金汉宫的换岗等等,这些不在是书本上一页页枯燥的文字和单调的图片,它们就“活生生”的站在眼前,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亲眼目睹,亲感震撼。这样的课程安排如何能不让学生充满期待,兴趣盎然,回味无穷呢?

英国教育真正注重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天赋;提倡课堂上的自由辩论,即使是对传统思想的质疑和批评。知识的教授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思辨的手段。

三、中英教学手段的对比

网络在英国高等学校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WiFi(无线网络)几乎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甚至是在公交车,地铁站和城际火车上,学生都可以随时用Twitter, E-mail, MSN等各种软件与教授进行沟通和交流。大多数高等教育学府和继续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启用网络教学软件,多于90%的英国院校使用在线学习系统让学生们得以下载讲座笔记、上交作业和进行小组讨论。

调查显示,在线学习系统使学生可以下载近九成的学习资料,并让87%的学生可以有效安排时间自学。有64%的学生表示他们会在网上交作业和接收老师的反馈点评。

中国的远程网络教育虽然开展了有十多个年头,不过在实用性,传播广度,以及社会认可程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的不少高校虽然都实现了脱离单一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上课方式,也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在网络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方面明显做的不够。特别是在网络教育的监督和评估模块,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记录学生参加网络学习的情况;设计网络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实现互相监督;对网络学习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估并纳入学分等方式,真正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并给予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在当今几乎人人手机时刻不离手的时代,网络与教学的结合明显已成为必然趋势。

作为授课的一线教师们以及教育改革的制定者,应该适当减少社会实践脱节的,与生活无关的 “陈述性的知识”;应该多给学生留些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多给学生机会去推理、论证;多锻炼学生的思维;多给学生机会实践;同时,教师们本身更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方法,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运用各种新型的网络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的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的探究学习的兴趣,以适应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与世界接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大学校长论教育[C],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

[2]〔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 冰,董晓航,邓海平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

[3]王清风,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