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范文第1篇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做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更高尚,使现代人拥有乐观开朗、善于沟通的心胸,有悲天悯人、恻隐同情的情怀,有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超脱,有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品格。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态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主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人文素养不直接体现为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华中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认为:“人文素养是对看不见的事物想像与感受的能力、对精神财富的储存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细的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与对文化基本价值的守护能力。”胡教授的观点,全面、准确地界定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王利芬说得更简洁,她说:“跟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打交道,你付出的心理成本会小许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会构成一种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水准提升的一个基石。”

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取向。

按照著名学者周国平的观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周国平说:“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哪三样呢?就是生命、头脑和灵魂。”展开来说,人文精神就表现为三个尊重: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尊重灵魂的价值。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尊重头脑是科学精神,尊重灵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自己负责;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为此创造一个相宜的环境。

人文教育范文第2篇

诚然,我们语文教育有其自己鲜明的人文性特征的,它一方面是语文内在的教育,因为它是人类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再看它的另一方面又是人文教育。语文知识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教育、个性教育、人格教育、思维教育等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别人、珍视生命、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其人文素质,发展其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一、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在语文活动课中的因材施教余地更大。它可以让广大的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学习语文的活动,有特长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找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标志,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找到自己在班上的位置,让他们对学生更有信心。通过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也全面地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诗歌朗诵、办报、刊物、演课本剧、采访、调查等均可。在《画蛇添足》《秃鹰之死》等文章教学时,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中锻炼了全面的语文能力。

二、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在上帝面前。”当这样的语言回荡在耳边时,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简・爱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她的人格美强烈的震撼着我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的美。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言,受到文学的熏陶,以养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客观的教材,让学生感受伟人的人格美。如鲁迅在危难之际仍关系进步青年阿累;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痴迷。顽强的意志、不慕虚荣、甘于宁静、淡泊名利的品格;凡・高为艺术倾注的狂热激情、忘我追求等一系列事迹。

三、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制差异;医学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

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教育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医学与人类生命健康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在医学中的价值[1]。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逐渐被重视,学科教育和师资队伍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我国仍然无法针对在校医学生设定统一的人文教育大纲和人文教育目标,其根源是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制并存的问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目前现存三、五、六、七、八年等五种学制[2],其中三年制医学类教育还存在专科和中专两种学历培养层次差异[3]。医学教育学制差异的表象背后是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各地区对医学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但居民对医疗带来的健康需求以及与医疗相关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因素却不存在明显差异,更不会因医护人员接受教育层次差异而存在职业道德差异。

一、医学教育的学制差异与社会需求

不同层次学制的医学教育相对应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与此对应的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人力资源承载的差异。人对生命健康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但地区经济对医药卫生事业投入和居民的医药需求支付能力却存在较大差别,这种社会经济支付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区域的卫生人力资源承载。通过对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和承载力把握,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层次差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存在。医学教育本应当是精英式的教育,在招生、培养和社会定位上都应当是遵从于精英化的职业目标[4]。现实的人才需求的层次差异是不同层次医学教育并存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社会对不同层次医学毕业生执业能力存有差异的包容性,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执业能力却不存在差异化要求。因此,即使在差异化、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有着几近相似的培养目的———具有人文关怀能力的医生。相近的目的,不同的学制和教育理念,这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应正视学制差异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因而,针对不同学制下医学生选择合适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二、教育者对学生培养目标心理定位的影响

培养目标是教育者对培养对象的心理定位最为直观的体现,也是制定相应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核心依据。不同学制医学教育之间最为表象的差异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这种定位是社会对医学高等教育要求的具体化实现。如协和八年制临床医学培养目标是“具有满足21世纪医学科技竞争和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足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同期的厦门医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从事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执业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在总体目标的差异性影响下,医学教育呈现的状态是专科层次为“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长学制则是“本科强化型”课程体系,缺乏结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将影响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短学制医学教育中尤为明显。教育者对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心理定位也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在长学制高层次医学生培养中教育者会强化人文教育,而短学制低层次医学生培养中教育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人文教育。众多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示出:长学制的医学生培养目标中包含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系统的临床知识”,短学制则仅仅包含执业能力的要求,未涉及到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学制差异下教育者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要求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源动力。

三、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认知的影响

培养目标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心理定位的外化体现,医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也影响着医学人文教育。学制不同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认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呈现的趋势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并非完全相对应。根据文献数据分析,短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素质认知水平整体偏低,学生对医学的认知流于职业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等外在形式,对医学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本质认识存在严重不足[5];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整体上医学的本质和医生的职业道德认同程度较高,超过三分之二医学生选择学医的价值取向是因医学本身的社会价值,而非外在动因[6];长学制的医学专业学生对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则低于五年制本科、高于短学制专科学生,呈现居中的态势,对自我职业道德的倾向性选择中,近半数的选择呈现的是多元化趋势[7]。相较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所呈现的结果差别,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得出短学制的医学生对专业认同更倾向于作为社会生存的技能,未能将医学视为与生命休戚相关的学科;五年制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社会接受度高,更容易将专业作为人生的理想和事业发展的基石,自我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较高;长学制医学生的自主思想较重,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更在意自我的发展和成就,自我职业道德认识水平居中。不同学制的差异化职业道德自我认知需要在教育中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教育培养方式。

四、修业年限差异对课程设置体系的影响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医学生在校修业实践中实践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0%,部分长学制占比高达50%。医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安排通常包含有基础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课程。四种课程体系构建成为医学教育的主体部分,但学制不同,四种课程体系所占比重和学时数量存在明显差异。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如前文所述,是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为目标。学制的长短并未对毕业生是否能从事临床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学校教育承担的基础任务是相同的。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课程有着统一的要求,各个层次的医学教育变化的依据主要为根据理论课修业年限和临床实践教学年限的时间分配而施行具体的课程体系和难易程度规划。总的来说,中短学制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时间分配一般为12个月或以下,长学制的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通常在24-42个月不等。短学制医学教育受修业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课程配置仅仅是满足专业教育基本要求,部分院校根据自身能力开设医学人文类选修课程[8];五年制的本科教育在基础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初步实现有方向性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教育模式[9];长学制则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培养计划,以及依靠师资力量增加或增设部分相关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其中综合类院校中,可供医学生选择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更为丰富。学制差异与教育层次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主动学习积极性的落差,让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五、学制差异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思考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价值教育的核心所在,是教育医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施展自身高超医技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推动医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的必由路径。基于不同学制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为:

1.医学人文教育在不同学制下的变化并无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三年制到八年制的各种层次医学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但是这种重视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呈现出较为粗放的以课程多少和课程深度衡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固然课程多少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标志之一,却不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医学人文教育应当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观,关于治病救人的信念和正确认识医学与人的价值观。虽然随着学制的增长,课程体系也变得更为充实,但仍未有效的将医学人文教育定义为一种价值教育。

2.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并未与投入呈现出正相关。学制差异带来的不仅仅是医学专业技术的能力差异,同时也存在医学价值教育的不足和对如何做好医生的方法论的学习不足。长学制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高投入低产出的效果也是目前医学人文教育应当深入思考的。医学作为与人类生命休戚相关的科学,其从业人员也应当具有善待生命的仁爱之心。这要求现代医生培养体系中要训练学生的不仅是临床的技能,还包含有如何做好医生的价值观念。短学制医学教育中存在学生先天认识不足和后天培养投入有限的问题,不仅是依靠人文教育投入增多就可以实现效果转变的,而应当从最基本的价值教育方法中去改变。长学制医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反映出单纯依靠投入不能解决问题,对医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更需要观念的改变。

3.医学人文教育需要观念思路、课程体系与学生情况相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务人员的重要途径,有着工业社会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标准,是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产业化之后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不同学制的存在是高等医学教育向社会经济发展不足的妥协,高等医学教育却并未因为这种妥协而降低对健康服务的追求。任何层次的医学教育在宏观上都为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学习训练体系,力求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成为造福一方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即无论何种学制医学教育都应将人文价值作为教育的目标,这是不同学制之间医学人文教育的共性,而特性在于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应采取区别的方式方法达到培养目标。医学人文教育在不同学制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并不具有现实可复制性,推进人文教育是实现基于医学人文价值和生命健康追求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在不同学制中应当借鉴的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核心精神,各个层次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当结合学生的特性推进人文教育。

作者:叶子辉 蔡胜 单位:杭州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足立智孝.美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历史与理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8-13.

[2]陶骏贤,施长春.我国医学教育学制与培养方式现状及改革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33-35.

[3]季晓辉,王锦帆.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1):39-42.

[4]曾益新.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3):1-3.

[5]吕广石.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10-13.

[6]薛蕾.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7]郭佳,赵欣,万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11):1357-1361.

人文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重要性

20世纪末,语文教育经受了一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在众多的批评中,人文教育的缺乏成为一大“罪状”,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流失成为社会各界对现行教育的一大忧虑。

这种忧虑不无道理。直面语文教育现实,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是最大的问题。这种模式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了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重视将一切语文知识加以解构和量化,却忽略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忽略其他人文和艺术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与语文学科的互补性。这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学向“机械化”转向,从而导致语文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缺乏,同时催发语文应试训练的泛滥,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它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的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心路历程、生存状态,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安全、发展与命运等。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是相反,教会他们以斗的眼光、恨的情感。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的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把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打通。

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似乎并不是一种人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悲哀。中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有理解的能力,欣赏的兴趣,或者说有比较高雅的语言文学情趣,让他们对语言作品的感受并不是仅仅限于情节,不仅仅是猎奇,要让他们能够欣赏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人物性格,进而欣赏其中的思想。

二、语文教育应重视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同时应该是文学审美教育。国外一些国家语文教学,小学1~3年级语言教育是没有教材的,他们的老师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欣赏能力的童话、报道等材料,根本没有语法分析、默写生词的说法,学校的语言老师要求他们的,就是在这些作品当中,学会欣赏文学的美,有语言感受力。我认为: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可以借鉴海外的语言教学经验。语文教育不应该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如何写介绍信、报告,如何写作文的教育学科,而是应该注重文学性教育理念的学科。作文,不应该是格式化的八股文,应该是学生文学艺术感受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产生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的体现。

现在,写作能力训练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比重太过,我们不应该过多的灌输给学生如何写公文、新闻,如何写记叙文、如何写说明文等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放在高等教育中去解决,公文怎么写可以放在大学文秘专业教,新闻怎么写可以放在大学新闻系教。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这些职能性的或技能性的要求剥离出去,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成一种基础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不要逼着学生去写作。所以,我们现在要降低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把阅读能力放在首位,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教会了学生写那些八股的作文,却没有教会学生真正的用自己的脑子读文字作品,一个中学生如果他连鲁迅的小说都看不懂、读不顺,能写作文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语文教会中学生的应该是文学欣赏力,应该让他们学会读――阅读理解能力。

三、语文教育应与情感教育相连

我相信一个学生的真正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只能来自两方面:阅读量的积累;思想观念的成型与个性化。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围绕这两方面做文章,而不是舍本求末。

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教育在知识性、科学性教育的挤压下,面临危险的生存境遇。在这个知识化、经济化发展迅猛的时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越来越处于从属的地位,人文学科也渐趋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评判权,人文科学本身的“情感和价值”的教育功能也就随之弱化。这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爱情如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实则上就是为当前的教育补充进去“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值得欣慰。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写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晒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定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人文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人文;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推广与普及,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被一线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与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以下,笔者就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展开初步分析与研究。

一、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支撑一个民族战胜困难与挫折,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的最主要的情感动力,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素材,语文教师必须对其予以足够的肯定、重视与合理的利用。例如,在教学《我爱祖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依次播放我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身姿以及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以此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热情。再如,在教学《王二小》时,教师则可以向学生讲解战争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英勇抗敌、守卫家园的革命壮举,以此让学生懂得: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都是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佳契机。

二、渗透集体主义与合作精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