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下乡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围绕贫困家庭劳动力精准识别、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贫帮扶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注重落实,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进度。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630人次,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93场次,开展现场招聘、网上招聘、送岗位下乡村等活动63场,促进3.4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并逐步分别兑现求职创业补贴、单程交通补贴1023.098万元,按季及时更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24万余条,更新率达95%以上,逐年加大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现已达1514个。以上目标任务每年均超额完成。
(二)特色经验做法
一是突出宣传“广泛性”,建好平台推动政策普及。在全县46个乡镇、52个社区、170个辐射能力强的重点村建立人社基层服务平台291个,详细采集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情况,适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实现贫困劳动力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收录贫困劳动力4.1857万人。依托各类基层平台,广泛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设立醒目宣传牌210余块,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点对点”宣传发放资料90000余份,结合“大走访”、“走基层”、“挂牌督战”等活动,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宣讲就业扶贫政策7300余次,推动就业扶贫政策普及全覆盖。
二是突出培训“精准性”,因人施训提高就业技能。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现状,部门帮扶责任人和镇村联动,紧盯重点对象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其参加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覆盖面。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意向,科学编制培训目录,务实开发柠檬种植、农村电商、竹器编织、居家保洁等实用工种,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不断精准培训方式,组建由专家、教师、技术人员为主的培训团队,广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在班级制教学基础上,探索师带徒教学、以工代训等多种培训方式,联动推进县农广校实用型培训、县职教中心定单式培训、县就业局转移型培训和“农民夜校”补充式培训、驻村农技员点对点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性。目前,累计开展就业扶贫专班培训34期,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1630人次,拨付培训资金142.12万元,1427人成功实现就业,培训后就业率达87.5%。
三是突出转移“引导性”,政企联动扩大转移规模。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契机,与成都武侯区、重庆大足区等地深入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建立落实输出用工地、用工企业、劳务公司“三方合作”机制,推进岗位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共用、现场招聘共促,有序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搭建转移平台,提供岗位信息,免费职业介绍,扎实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鞋服产业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分区域、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目前累计举办扶贫专题招聘会93场,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吸引23万人次入场应聘,2.53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四是突出就业“灵活性”,主体带动拓展吸纳空间。突出发挥返乡创业带动灵活就业作用,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培训基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返乡创业培训20余期,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4217万元、返乡创业补贴67万元,带动23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依托柠檬、蔬菜等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5.4万余人次,特别是鸳大镇薛燕平创立五凤农民创业园,引进种植、养殖类企业1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00余人次。突出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牵引作用,引导鸿星尔克、季茜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贫困劳动力务工优先机制,务实开发、及时工作岗位,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开发扶贫车间12个、扶贫基地4个,吸纳就业4900余人次,兑现奖补资金48.5万元。突出发挥农村公益性岗位在灵活就业中的兜底作用,因地制宜开发清扫保洁、道路养护、治安巡防、社保协管和留守老人、儿童看护等岗位。目前,按贫困村不低于5个、非贫困村至少1名的标准,已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发放岗位补贴资金1430余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村社对就业扶贫政策知晓度不高,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专合社、种养殖大户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政策落实较差。县就业局已印制有关宣传资料,并在扶贫督战过程中,张贴海报1400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向镇村两级干部、部分专合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宣传解读就业扶贫政策。
二是乡镇、村社“一库五名单”数据更新不及时,部分村资料存放错乱,归档不及时,存在遗失等情况;针对这类问题,县就业部门已统一制定并下发相关表册,现部分乡镇进行了数据更新,但个别乡镇、村社存在重视度不够,整改推进滞后。
三是公益性岗位管理不规范。县在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时,各乡镇村社在理解文件时发生偏差,造成多数村社申请的岗位与贫困劳动力实际从事的岗位不相符合;部分村社公益性岗位人员考勤考核资料中存在逻辑关系、时间节点问题;县就业局已把统一模版发给各乡镇、驻村工作队,对问题现场指导整改,目前乡镇村社已基本整改到位。
二、2020年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全年完成贫困家庭技能培训407人,完成目标任务300人的122.1%;组织召开就业扶贫线上线下招聘会34场次,完成目标任务12场次的283.3%;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活动12场次,完成目标任务12场次的100%;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4148人,完成目标任务10800人的316.2%;所有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至少达到5个,非贫困村至少达到1个。
(二)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细化落实现有就业扶贫政策,积极贯彻落实企业吸纳就业、有组织劳务输出、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贫“十五条措施”。出台《关于申报非贫困村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通知》(安人社发〔2020〕20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有关补贴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1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及疫情期间有关补贴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8号)、《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暨农村贫困劳动力信息登记更新工作的实施方案》(安就业发〔2020〕11号)、《关于申报就业扶贫及疫情期间吸纳就业和县外务工及求职补贴资金资料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21号)、《关于申报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的通知》(安就业发〔2020〕32号)政策文件,争取各项资金1383.5万元。细化措施,强化政策资金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就业扶贫政策落地落实。依托各类基层平台,广泛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设立醒目宣传牌210余块,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点对点”宣传发放资料90000余份,结合“大走访”、“走基层”、“挂牌督战”等活动,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宣讲就业扶贫政策7300余次,推动就业扶贫政策普及全覆盖。
二是动态更新完善“一库五名单”。依托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及时更新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贫困家庭劳动力信息。在全县46个乡镇、52个社区、170个辐射能力强的重点村建立人社基层服务平台291个,详细采集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情况,适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实现贫困劳动力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收录贫困劳动力4.1857万人。按季度及时更新“一库五名单”,完成信息更新40674条,更新率为97%,为精准就业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现状,部门帮扶责任人和镇村联动,紧盯重点对象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其参加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覆盖面。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培训意向,科学编制培训目录,务实开发柠檬种植、农村电商、竹器编织、居家保洁等实用工种,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不断精准培训方式,组建由专家、教师、技术人员为主的培训团队,广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在班级制教学基础上,探索师带徒教学、以工代训等多种培训方式,联动推进县农广校实用型培训、县职教中心定单式培训、县就业局转移型培训和“农民夜校”补充式培训、驻村农技员点对点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性。目前,累计开展就业扶贫专班培训12期,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343人次,结合劳务品牌培训64人,共计培训407人次,发放培训期间生活补贴7.9390万元,拨付培训资金29.0555万元,326人成功实现就业,培训后就业率达80.1%。
四是大力促进转移就业。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契机,与成都武侯区、重庆大足区等地深入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建立落实输出用工地、用工企业、劳务公司“三方合作”机制,推进岗位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共用、现场招聘共促,有序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搭建转移平台,提供岗位信息,免费职业介绍,扎实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鞋服产业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分区域、分行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目前累计举办扶贫专题招聘会34场,提供就业岗位11.3181万个,就业招聘信息15万余条,开展职业指导1.6万余人次,吸引23万人次入场应聘,1.1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与秀洲、嘉兴、台洲、嘉善、昆山等地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实施“返岗春风行动”,通过“点对点包车护送”等方式,组织输送2.2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到广东、江苏、浙江、重庆、成都等地就业,发放求职补贴和单程交通补贴1023.098万元。
五是扎实推进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等市场主体充分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突出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牵引作用,引导鸿星尔克、季茜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贫困劳动力务工优先机制,务实开发、及时工作岗位,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开发扶贫车间12个、扶贫基地4个,吸纳就业4900余人次,兑现奖补资金27.2万元。
六是扶持返乡下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贯彻落实《市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五条措施》,进一步强化要求保障、财政支持、融资信贷、创业服务等方面政策支撑。突出发挥返乡创业带动灵活就业作用,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培训基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返乡创业培训20余期,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4217万元、返乡创业补贴67万元,带动23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
七是务实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就业。发挥农村公益性岗位在灵活就业中的兜底作用,因地制宜开发清扫保洁、道路养护、治安巡防、社保协管和留守老人、儿童看护等岗位。目前,按贫困村不低于5个、非贫困村至少1名的标准,已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发放岗位补贴资金373.34余万元(未计算第四季度)。
八是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回头看”。对全县已退出的贫困村和已脱贫的贫困户,继续实施就业扶贫政策扶持,实行“脱贫不脱政策”,通过稳定就业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在2020年1月8日至12日县接受脱贫攻坚省际交叉考核过程反馈的问题中涉及“培训对象不精准”问题。针对问题,全面查找问题根源,对以往参训的各类人员再次进行排查,所有数据与残联、扶贫办、社保、工商等相关部门数据进行对比,清理疑点信息,并一一核实整改。共清查发现18名一级、二级残疾人员参加不适合的项目进行培训,已于3月26日对其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对所涉资金进行退回。
按照《关于报送2018年上半年扶贫领域作风治理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现将农商行扶贫领域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农商行按照政府、监管部门的有关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各项措施,全力推进金融扶贫工作,扎实开展了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工作。
2018年上半年,农商行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金融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印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两个文件,从思想认识不深入、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管理使用不规范等方面确定了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内容,并成立了由董事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推进。基层支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建立档案,实行单独管理,总行对基层支行开展的工作进展进行调度。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 2018年,农商行继续与当地扶贫办深化合作,继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其注入资金,截止6月末,全行已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4笔,金额10.8万元。上半年发放3笔,金额9.8万元。
2. 开展贴心帮扶工作,农商行于5月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包保的快大茂镇下龙头村,到贫困户家中帮助打扫庭院,送去热水壶等生活用品,并将之前已经收集整理好的衣物交给贫困户手中,包保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广、落实。
3. 召开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会议,在今年5月,农商行总行组织召开了由基层副行长、农贷会计、优秀信贷员参加的工作会议,对总行下发的《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并讲解近期上级部门下发的有关扶贫工作的通知内容,使参会人员在思想上进一步对金融扶贫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落实好有关扶贫工作政策。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 目前全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2户、贫困人口1066人,且多数是超龄、患重大疾病、没有经营项目、无偿还能力的老人单身群体,要实现精准扶贫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着实存在困难。
2. 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在到未收回出现风险时,财政局缴存的风险补偿金非100%补偿,需由银行承担一定的风险比例,影响了金融机构投放扶贫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二)政策建议
1. 强化扶贫先扶志、智意识,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充分重视,突出政府主导,银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形成脱贫攻坚形成合力,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进来,发挥各自的能源效应。
2.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以外出考察、经验引进、项目帮扶等,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推广农业项目,提高扶贫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对贫困人口的带动作用。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农商行将在上级部门、监管部门领导下,深入开展金融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
1.调度开展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情况,以下乡督导方式保证此项工作推进,并根据实施步骤合理安排各项工作进度,做好总结及相关上报工作。
2. 开展全国扶贫日宣传活动,在扶贫日当天继续在营业网点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工作,努力传播国家惠民、利民的扶贫政策。
3. 深入开展包保帮扶工作,组织资金为包保村的贫困户购买鸡雏,发展小规模产业项目,增加贫困户农民收入。
4. 深化与扶贫办的合作,对具有经营项目、讲诚信,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帮助实现生产发展,争取早日脱贫。
为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目标,我院深入贯彻中央、省、州、市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十五部委文件要求,结合市卫生计生局2016—2020年健康扶贫工程及行业扶贫实施方案与元堡镇扶贫工作实际,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实施好健康扶贫工程,一年来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明确分工
院领导对健康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召开院委会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党支书记、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院委会成员和科主任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院长覃艳同志主管健康扶贫工作及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
二、认真动员,提高认识,全员参与
召开健康扶贫工作动员会,全院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工作是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干部作风、服务基层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具体实践。全体干部职工决心以实际行动完成扶贫工作任务。
三、完善工作制度、严明工作纪律
制定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全体工作人员工作作风严谨,无违纪违章行为,为完成健康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工作完成情况
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一)签约服务:
2018年已进行了全名签约,贫困人口签约率100%,附:《2018年元堡乡签约服务统计表》
(二) 贫困人口健康体检:
1.进村全面体检:我院从8月20日启动健康扶贫体检,截止11月6日共到了26个村,为1127人做了体检,体检项目成人包括常规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B超,儿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血常规和B超。
2.进校学生体检:我院从12月5日开始进入元堡乡各小学及中学为贫困学生进行健康扶贫体检,截止12月16日共为554名贫困学生做了体检,体检项目包括常规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B超。
3.因各种原因部分贫困人口没能参加我们卫生院提的全面体检,在2018年度里由各村医还为794名贫困人口提供了一般体格检查。
2018年度,我乡贫困人口外出1408人,我院及各村卫生室共为2475名贫困人口做了健康体检,体检率64%。为在家及2018年里曾经在家的全部贫困户均建了健康档案,贫困人口建档率100%。
附:《2018年元堡乡健康扶贫体检登记表》
(三)健康教育
制定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新增了群发微信短信健康教育内容, 1~12月共更新宣传栏175次;发放健康教育折页21568份,发放健康教育处方26358张;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共20种340天;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人数共17459人;开展咨询活动10次,参加人次数2906人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活动152次,参加人次数4465人次。健康小屋工作继续有序开展。继续巩固完善了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宣传展板、宣传单和影像播放等多种形式,对广大群众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四) 慢性病管理:
我乡贫困人口高血压患者管理567人,规范管理555人,糖尿病患者78人,规范管理73人,结核病患者8人,规范管理8人,精神病患者90人,规范管理87人,未规范管理的均为外出人员。
(五) 贫困人口医疗救治:
1.2018年本院贫困人口住院总人次约2620余人次,住院总金额约608.2万余元,统筹支出金额约525.8万余元,大病保险报销4394元,健康扶贫支出金额约68万余元,医院救助金额约4002元(政策内救助金额4002元,民政救助约13.9万余元。
第二次补偿已到位,所有救治信息平台均录入完整。
2.门诊特殊慢病申报:2018年底由尖刀班及村卫生室摸底并搜集资料,卫生院初筛并整理资料,已为本辖区121名贫困户特殊慢性病患者申报门诊费用报销待遇,2019年3月医保局将公示申报成功者名单。附《元堡乡卫生院初审登记表》
(六)村卫生室建设
2018年我乡拟建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截止年底6个已完成,1个正在进行。参加州级骨干培训3期,共3人。全体村医参加市级培训一次。
五、存在的问题
1、居民健康意识不强,对扶贫体检认识不够,不配合,不愿接受服务,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2、管理不够,积极性不高,村医工作强度大,资料完善难按时,上级考核排名不够理想。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及整改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加强规范管理。在巩固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模与数量的基础上,加大质量控制力度,注重服务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学习培训指导
培训工作常态化,每月10日定期培训与下乡及对资料的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公共卫生科人员学习常态化,请进送出等学习相结合,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推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百姓健康意识,把工作做得更细致和完善,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基础,力争让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五)切实落实问题的整改。
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按照清单逐一销号整改到位,确保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版权所有!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版权所有!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一、林业产业基本情况
县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温和的气候,境内适宜多种经济林木生长,是核桃、苹果的最适生态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核桃就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面积和产量的发展有增无减,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
在全县经济林果中,现有核桃资源集中分布于除热打乡以外的7乡2镇,2016年全县核桃产量近300吨,产值300余万元,2017年全县产量200多吨,核桃价格下滑,产值,100多万元,2018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近400吨,产值400多万元,其中以正斗乡的发展规模最大,主要分布于定曲河沿岸,现有挂果核桃5000多亩,2019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近300吨,由于近年来核桃市场不景气,鲜果在本县内销量好,干果滞销多,产值200多万元。
我县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依托林业产业强县建设、新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后续产业建设项目以及造林补贴试点建设项目等建设资金,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在省、州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
二、2020年林业产业推进基本情况
1、基地完成情况
2020年由于没有产业建设计划任务,完成往年度核桃基地补植补栽1000亩,发放核桃、光核桃苗木近万株。
2、林农培训情况
为充分发挥林草科技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优势和作用,按照“立足县情、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广技术、培养人才、致富林农”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林农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民,以“科技在手、科技扶智、产业增收”为重点,以贫困地区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为载体,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精准扶贫,使林业科技成为林农脱贫的强大动力。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活动总体安排、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结合本县实际,切实抓好林农培训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根据《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0年林农培训的通知》中的目标任务,制定了林业产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围绕核桃种类识别;优树选择;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育苗技术;栽培管理;改良土壤;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简便操作方法和基本理论与实用技术;林政资源管理、林业法律法规、林果业产业有关政策;林果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和营销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传授与讲解。
2020年结合“林业扶贫建设”、“送科技下乡”及“科技万里行”专家服务团来开展技术指导的契机,对核桃种源鉴别、嫁接、后期管护,林政资源管理、林业法律法规,天然林资源保护、造林,食用林产品安全及鉴别等知识进行了培训,上半年共完成3乡1镇技术培训4期,培训林农2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
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我县农民专合组织的逐渐成熟,对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林下养殖、销售价格保障、市场风险降低及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是连接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专合组织的发展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实现了“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四、森林生态旅游工作
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众多的雪山、海子,有原始的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成群的牛羊和迷人的高原风光。这些资源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点。处于四个世界级景区——云南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理塘格聂神山、巴塘措普湖的中心地带,是连接四大景区的枢纽。尽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和丰富的机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但是,没有一个a级旅游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接待能力差,因此至今尚未能成为高端旅游目的地。每年所接待的游客中,大部分都是过境游客,生态旅游资源潜力亟待开发和挖掘。
五、林产品加工情况
县域内工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全县过去林副产品加工规模较小、加工方式简单,仅限于对林产品进行简单包装销售,年产值仅在百万元左右。随着产业片区的发展形成规模产出,将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生产规模,采取合作、引资等辅助方式,在镇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县万亩果园区),目前已完成一期种植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将重点投入农产品加工和观光农业设施建设,在县委政府和州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县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松茸、牛肝菌、羊肚菌等野生食用菌的开发研究,从而进一步达到各类菌类的精、深加工和藏香露有机苹果醋加工的企业,年加工松茸干片18000余斤,销售总产值160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当地贫困户的增收。
六、采取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思路明确
我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抢抓机遇,不断加大培育开发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我县努力强化科技意识,把科技作为加快林果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器”,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加速了林果产业化的步伐。主动与省农、林科院攀亲结缘,聘请专家到指导,依靠农、林科院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将大批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到林果业上,提高了林果业的科技含量。我县注重发挥本地技术人才的作用。一是通过对林农的大力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技术骨干和技术明白人。二是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服务。通过以上措施,各工程点的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实现了林果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
七、下步打算
1、围绕发展目标,进一步抓好林业产业建设,加强下半年对林果基地的后期管护工作,加强新技术推广运用,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化服务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组建专门技术服务队伍,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组建一套工作班子,建立健全组织实施体系,切实加强领导。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鼓励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发展,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