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酿酒文化论文

酿酒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酿酒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酿酒文化论文

酿酒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76-03

人类酿造、饮用葡萄酒至今已经有了数千乃至近万年的历史。葡萄酒文化所涉及的对象侧重于葡萄酒的社会属性,即葡萄酒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狭义而言,葡萄酒文化主要指葡萄酒的品尝、饮用的礼仪与风俗;而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则涉及到葡萄酒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传播,几千年来不断进步的葡萄栽培管理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生产和贸易的法律、法规,品饮礼仪与佐餐搭配,以及艺术家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歌、音乐和影视作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1]。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传播与演变,葡萄酒文化如今已经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葡萄酒文化并非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我国也有着数千年的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和饮用的历史,我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也曾经辉煌灿烂一时[2,3]。为了满足我国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门课程,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理解,更推进了葡萄酒文化在我国的良性传播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3,4]。

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专业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学校招考的热门专业。多年来,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丰富广大在校生的文化学习与生活,我校已经开设了一系列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已经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葡萄酒重要产出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圈”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扩大,国外优质、廉价葡萄酒的大量进口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葡萄酒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为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极大的机遇,更有诸多的挑战,专业人才相关知识结构的调整与补充就是其中之一[4]。为了充实学生的葡萄酒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葡萄酒专业英语,自2012年起我们积极与国外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开展教学合作,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进行了探索,至今已经有了三年的授课实践与积累,总结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期为我国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阔思路,积累经验。

一、课程定位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构设框架,将来将面向学院路共同体所有本科生)进行授课,主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向学生介绍葡萄酒文化的相关基本知识,向学生展示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及其在现今社会不可替代的影响。对于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该课也是对专业课知识的补充。课程涉及葡萄酒数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和演化、酿酒葡萄的栽培与世界上重要的葡萄种植区、葡萄酒的品尝、葡萄酒的基本酿造原理、葡萄酒的储藏和酒窖文化,、葡萄酒与食品的搭配、葡萄酒与健康等葡萄酒相关知识的方方面面。

课程重点在于以全英文授课,结合中外葡萄酒文化的比较,传播葡萄酒文化,扩展学生对葡萄酒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对葡萄酒领域英语的了解和学习。

二、教学纲要的制定

针对文化而言,葡萄酒文化可以包括葡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品种文化、酿造文化、品尝文化、保健文化、收藏文化、餐饮文化、文学艺术等,蔚为大观[5]。如何归纳和总结,将极其广泛、复杂的授课内容高度整合,便于“非专业”学生甚至是“零基础”学生的体会和学习,成为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为此,结合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专家针对本项目的建议,吸取精华,避免冗赘,制定了该课程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期让学生用全英文的视角了解世界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及其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渊源。课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按照总体概括到一般技术详述的顺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全部授课共分八个章节,共计16学时。章节名称和基本授课内容如下:

章节1 葡萄酒的历史(History of Wine,2学时):介绍葡萄与葡萄酒的起源,葡萄酒在古希腊、埃及、罗马和中国的传播,在中世纪的中东和欧洲的历史,以及葡萄酒向新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章节2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Wine in Western Culture and Society,2学时):介绍西方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葡萄酒角色,葡萄酒在宗教和古老传说中的地位,以及葡萄酒与当今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诗歌、小说、绘画和影视等。章节3 当今世界的主要葡萄酒产区(Major Wine Regions in the World Today,2学时):介绍当今世界葡萄酒主要产区及其特点,包括旧世界(欧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和新世界(美国、加拿大、智利、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章节4 葡萄酒的品尝(Wine Tast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品尝的操作方法和专业术语,包括对颜色、香气和味道的感官品尝和描述;此外介绍葡萄酒品尝的一些相关知识,如品尝温度、品尝时机和品尝环境等。章节5 葡萄酒的酿造(General Winemaking,2学时):介绍从酿酒葡萄栽培和采摘到葡萄酒酿造和灌装基本生产工艺,同时对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一些特种葡萄酒(如冰酒、贵腐酒、波特酒等)生产工艺的异同进行简要的介绍;章节6 酒窖文化和葡萄酒旅游(Cellar Culture and Wine Tourism,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收藏,酒窖在葡萄酒陈酿中的重要作用,展示葡萄酒旅游在西方葡萄酒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章节7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Wine and Food Match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一般物理特性,以及不同葡萄酒与食物搭配的一般性原则,通过示例介绍不同国家特色菜肴与葡萄酒的典型性搭配。章节8 葡萄酒与健康(Wine and Health,2学时):介绍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包括抗氧化、抗自由基、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癌症等;同时强调过量饮酒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

三、适宜教学方法的选择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方面采用全英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和葡萄酒领域扎实的专业背景;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倾向于文化、科学普及而非专业深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6]。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在课程开设前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授课经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进行授课示范。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以英语授课,需要教师能够灵活调整授课语言,当学生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或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时,教师需要“换个说法”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换以中文解释,走中英文教学的路子。这种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但避免了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克服困难之后理解得也更深入,收获也更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照本宣科”,强调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部分,播放与葡萄酒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寻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葡萄酒的品尝部分,现场让学生实际参与葡萄酒的品尝练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葡萄酒的酿造部分,通过多媒体软件和视频演示葡萄酒酿造的整个流程和关键工艺,方便学生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的选择

相比而言,《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授课比一般文化类选修课的学习难度大许多,简单以卷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选择了弹性考核方式,意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教学互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的自我学习。具体考核办法如下:平时课堂表现占该课程成绩的50%,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即课堂的问题回答、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情况,强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课程论文占该课程成绩的50%,要求学生积极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经验,用英文撰写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论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关心的话题,例如过去有学生撰写的论文题目有《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rrival of the Vitis vinifera grapevine and subsequent winemaking in China(欧亚种葡萄到达中国及随后葡萄酒酿造的早期历史)》、《Comparison of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wine in western and Chinese society today(当今西方和中国社会中葡萄酒角色和地位的比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发掘、理解和整理能力。同时以英语为课程论文撰写语言,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学习、使用专业英语的基本能力。

五、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为配合课堂教学,我们归纳整理了《葡萄酒文化》全英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套。课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葡萄酒文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课件,补充学习课堂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此外,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为部分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学习通道。

此外,基于《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纲要的制定,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站教学建设(http:///article/Index/index?id=8),从课程介绍、授课内容、教师介绍、课件演示、公告通知和参考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制作了大量与葡萄酒文化有关的读物、绘画、影视作品的目录,选择性摘引了一些撰写质量较高的网络媒体文章,在保证传播正确知识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开阔思路。今后,我们将在课程习题、网上教学、疑难解答、意见反馈、网络文摘等方面对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方便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学生意见的反馈与总结

针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效果,对学生进行了三年次的回访调查,完成了学生对课程反馈意见的调查报告。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课程总体评价较好,76.5%的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方式接受并认可,认为外教授课内容新颖、综合了大量外国材料,但部分专业性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起来需要预先补充相关知识。86.5%的学生可以理解外教授课内容,能够与其交流,感觉课堂互动丰富、有趣味,学习兴趣较高。学生认为最有效的互动环节是师生互动,占学生总数的62%;其次是课堂注释(21.5%)与多媒体教学(16.5%)。95%的学生对品酒环节评价很好,认为该环节非常有必要且自己的收获颇多,希望增加品酒环节的课程比重。学生对课件总体质量(82%)感觉满意,认为较为充分地介绍了外国葡萄酒文化,开拓了国际视野。学生认为收获最多的分别为:了解了西方葡萄酒文化、扩展了国际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英语、掌握了葡萄酒品评等实用技术。过半学生(56.5%)期望其他文化类选修课可以借鉴此授课模式,主要问题还是在于部分专业词汇学习理解难度较大。

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很难找到葡萄酒文化的书籍或教材,期待结合我国的葡萄酒文化现状进行编写。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内容较多,部分问题得不到更深入的学习,建议延长总课时,增加授课次数,方便学生消化吸收。一些学生,特别是非葡萄酒专业学生期望能够准备专业英语词汇表,以备课前预习使用,增进学习效果。

七、研究总结和启示

葡萄酒文化涉及到葡萄酒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我国葡萄酒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受到了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正确、有效地推广葡萄酒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知识的扩展和提高,也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市场。面对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在高校开展《葡萄酒文化》教学,特别是全英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探索只是课程建设的初级起步阶段,随着葡萄酒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渗入,无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也成为今后该领域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柴菊华,侍朋宝,高海生,等.《葡萄酒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效果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4-96.

[2]王仕佐,黄平.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J].酿酒科技,2009,(11):136-143.

[3]孔维宝,高校《酿酒科学与酒文化》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酿酒科技,2013,(1):58-61.

[4]陶永胜,杨和财,兰圆圆.基于国际化视角探索我国葡萄酒专业教育应对策略[J].中国酿造,2012,(9):190-192.

酿酒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 研究傣族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意义 景颇族村寨生产关系研究 景颇族女子服饰文化研究 维吾尔族、彝族、白族、傣族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研究 景颇族舞蹈的种类 景颇族的食文化 景颇族贺新居食俗 景颇族的酒文化 景颇族的民间音乐 南京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景颇族传统居住空间景观价值探寻 景颇族酿酒工艺与酒文化 景颇族舞蹈文化的形成与类别 景颇族与目脑纵歌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学初中年级英语课堂教师使用英语情况调查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德宏州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组织与开展现状的研究 北京地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研究(应用版),2010(1):85-92.

[3]钟志贤,王佑镁,黄琰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65-69.

[4]蔡学佳.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郭晓英.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4):34-38.

[6]吉学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2(5):693-697.

[7]曹志梅,廉清.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情报,2007(11):195-198.

[8]周建忠,申涤尘,徐玲.吉林省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教育研究,2009(5):103-110.

[9]陈丽婷,许益成.基于有效教学的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57-58.

[10]张霞,刘志兰,杨劲松.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5):70-72.

[11]唐前军,张平.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研及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8):53-56.

酿酒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白酒,酒文化,酒容器,材料



目前中国的白酒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品牌众多,品质上高度同质化, 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给各白酒品牌带来了很多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各品牌在广告、包装、赠品、价格等方面费尽心机,尤其是包装设计,在白酒生产销售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播,如何争取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都要靠包装,可以说包装已经成为与对手竞争的一种利器。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探讨在当代社会状况下,白酒的包装容器材料应如何选择才能给酒增光添彩,达到销售的目的。



1 中国的白酒文化历史



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斗酒诗百篇;王维送友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从古至今,在人们日常的接风洗尘与送别壮行的各种宴席中,总是离不开酒,似乎没有酒,就没有一种浓郁热烈的氛围。所以,一直有“无酒不成席”之说。



白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我国的酒文化,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汉代以后更是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酒文化指的是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文化现象的总和。既有酒的自身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例如水井坊,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坊”,始于元朝,为历史上最古老的白酒作坊,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水井坊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高档白酒的典范,从众多高档白酒中独树一帜,不仅仅因为它卓越、无与伦比的“色、香、味、格”,更主要是因为水井坊酒所蕴涵的典雅文化与高雅品位。



2 白酒定位与包装材料的选择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每一种酒都有它特定的文化、精神象征,面对消费者的各种不同需求,酒包装也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通过包装把酒的文化、主题、定位表现出来,酒容器的材料选择是关键。酒包装是商品,不是纯艺术品,它具有文化内涵,是艺术的载体。



材料对于包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表现商品设计主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材料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例如,纱、丝缎这样比较轻软的面料,体现着女性柔美的特质,金属材料则体现着男性的刚强。包装的材料多不胜数,只有挑选出合适的材料,才能设计出符合商品特性和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的包装。要提高商品的销售量,这就需要充分把握商品本身的特性和所针对的消费群体,以及选择恰当的包装材料进行辅助设计。



酒的包装容器的首要功能是保护功能,保护酒不渗漏、不挥发、不受污染、不易变质。常见的酒容器材料主要有陶器、瓷器、玻璃、塑料等,辅助材料有纸、布、塑料、皮等。



(1)、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古朴之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永玉先生设计的第一代酒鬼酒包装,采用形似捆口麻袋的紫砂陶瓷瓶包装。酒鬼酒产于湖南吉首,属于混合香型白酒,复活湘西民族传统工艺,采用两次复合发酵,精心酿造而得。其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吸收了大曲酒中的酱香工艺,将大曲酒的酿造技术精华有机融合到小曲酒的生产当中,这种独特的工艺创新,丰满、浓郁的芳香,可以说是独创了中国白酒五大型之外的第六大香型,“浓中带酱,酱不露头”的“湘酒鬼香型”,“馥郁香型第一酒”,举世无双。酒鬼酒把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与现代酿酒工艺和现代文化有机融合。“酒鬼”本来是一个极普通、毫无褒扬意味的,甚至在老百姓口中多少还有点戏谑意味的词汇,但是“酒鬼”却是在很多都市人精神之中的一种向往极点。因为“鬼”代表着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诉求着一种自然洒脱的人生境界,昭示着一种人与自然融合的生命状态。湘酒与鬼有着历史的传说。酒鬼酒用古朴的紫砂陶瓷包装,古朴中凸显大方,平淡中更见珍奇,让消费者一看就对来自神秘地方的好酒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这种看起来大俗大雅,至俗则至雅的极土的包装是酒鬼酒文化体现。大俗大雅的酒鬼酒从湘西大山走向繁华都市,酒鬼酒瓶展现了一种平易近人的情感,与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共鸣,这个设计也让酒鬼酒在市场销售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瓷器,脱胎于陶器,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产生纹理。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瓶釉色可人,高贵典雅。我国国宴上使用的茅台酒包装采用了黄色的瓷瓶,瓷瓶上有龟裂的纹理。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拥有悠久的历史。瓷器包装体现了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的地位。



(3)、玻璃,是在3000多年前,由欧洲腓尼基人偶然发明的。它是一种透明、强度及硬度颇高,不透气,容易制作形状、着色的物料。玻璃分不同的档次,制造工艺不一样,成本因为制造工艺的不同有很大的变化,在酒的包装中,使用玻璃瓶为最多。普通玻璃质感较差,色泽不高,成本也低。用高档玻璃制作出来的玻璃瓶透明晶莹、华丽高档,有水晶的质感,属于一种时尚的材料。



白酒“洋河蓝色经典”的包装就是采用玻璃材料的。它的包装有三种: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它的产品文化是:蓝色是开放的象征,是时尚的标志,是现代的感觉,是品位的表现;天之高为蓝,海之深为蓝,梦之遥为蓝,这是对洋河蓝色文化的一种演绎,体现了人们对宽广、博怀的追求。它的产品诉求是:“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高远的是天空,最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目标群体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成功人士招待用酒,同时兼顾高档礼品酒市场。它的包装采用了蓝色的高档透明玻璃瓶,体现了天蓝、海蓝的晶莹剔透,把宽广、梦幻的感觉表现出来,演绎了“洋河蓝色经典”的文化,符合目标人群的心理诉求。



(4)、青铜器,是由青铜制成的各种器具,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青铜器有古朴典雅、威严、凝重、尊贵的艺术特点。青铜器容器作为酒包装材料,容易被腐蚀,使酒变质,一般只作为容器的辅助材料。



许燎原先生的水井坊世纪典藏包装,在材料上沿用了该产品“中国白酒第一坊”的营销策略,内用磨砂玻璃,外面选择了青铜合金材料包囊镶嵌,直接将中国磅礴的青铜文明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的青铜文化历史久远且做工精美,选择该材料来表现的水井坊酒的时候,就是将人们对青铜的特殊情怀转移到了酒的品质上来,让消费者对水井坊产生了一种信任感,引起了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变化,达到了商品促销的目的。这款包装充分反映出了水井坊深厚的文化底蕴。



(5)、葫芦,竹筒属于自然材料,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但作为酒容器,对酒的保存效果不好,在一些旅游地区也有用葫芦和竹筒来包装当地的酒,用来体现乡土风情。



(6)、塑料,是现代出现的材料,优点是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它的缺点是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无法被自然分解。用塑料制作的瓶、袋包装酒不能体现酒的档次,一般用于包装低廉的酒。



酒瓶的辅助材料对酒文化体现有也很大的帮助,所以瓶贴,瓶盖材料的选择也不能忽视。



3、结束语



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的物理和心理属性,每一款酒也有它的文化诉求,只有选择合适的材料才能给酒的包装增光添彩,达到销售的目的。



当然在考虑如何让材料为我们的包装增光添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材料的环保问题。在人类意识逐渐提高的现代,环保已经是社会各个方面都会涉及的问题,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多利用人们对包装材料的感觉特征来辅助商品销售和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 1 ]林丽,胡绍中 白酒包装之瓶体设计研究[J ]. 包装工程, 2006

酿酒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无形资产,强大而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对内能使本地居民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则有利于提高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影响旅游者的决策,为旅游产品的销售提供坚实后盾。因此,旅游地必须整合旅游资源,塑造与传播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

从广义上看,旅游形象的感知主体除了旅游者以外,还包括本地居民和形象策划师。本文仅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形象的感知规律进行探讨,以期提出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因此,本文所指的旅游形象是从旅游者的角度认识的,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接待地区总体旅游服务的看法或评价。

一、旅游形象的分类

科学划分旅游形象的类别是研究旅游形象感知规律的前提,现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类别的旅游形象(见表1)。

二、旅游形象的感知规律

(一)旅游形象具有阶段性规律

一次旅游行为的全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旅游前、实地旅游、旅游后。

首先,旅游者会进行资讯搜集,或通过记忆、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然后依据所获得的旅游地的间接感知形象进行评价,做出决策。显然,间接感知形象被区分为:本底旅游形象、决策感知形象。

其次,旅游者通过实地旅游获得旅游地形象,完成旅游形象的消费过程。实地感知形象也可区分为:地理景观感知形象、社会人文感知形象。

旅游者回到居住地后,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回想和评价其旅游经历,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并将感受沉淀为记忆,充实其本底感知形象或传达给周围的人,从而影响本人是否重游此地或他人未来的旅游决策。

(二)距离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但信息会产生修正作用

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存在不同的位置关系,这会导致他们对同一旅游地产生认知和理解上的差异。一般说来,人们对居住地及其附近的认知水平较高、较全面,对越远的地方认知水平越低,甚至会发生认知扭曲。这体现了人们理性认知地理空间的规律:距离衰减规律,即距离的增长导致人们的认知链加长,认知阻碍增大,理性认知水平降低。这是距离产生的负作用。

但对旅游者而言,还存在着对环境的“幻象认知”。正是因为距离遥远,人们对它的理性认知水平就低,但对其想象的“幻象认知”却大大提高了,即“距离产生美”,这服从距离递增规律。因此就不难解释有些人不去游览那些近旁的很著名的景点,却喜欢求远。这是距离产生的正作用。

距离的正负作用关键在于旅游者如何评价旅游的状态,是经常性的,较近的旅行、度假,即居于生存状态的旅游,还是偶然的,探索性的旅游。前者服从距离衰减规律,后者服从距离递增规律。一般来说,存在一个转折点,在此点以内,人们从生存状态去认知环境,在此点以外,人们从探索状态去认知环境。

但还应注意的是,旅游地的认知形象是以所获得的信息为前提的,因此,有时不论旅游地与客源地相距多远,由于其信息传播的高密度,会大大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反而比那些较近距离的旅游地更易被认知,这就是信息对距离的修正,使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空间认知产生信息递增规律。

(三)形成旅游决策感知形象的信息渠道因空间距离不同

旅游者与旅游地的距离不同,会影响他收集旅游信息的途径,特别是在旅游决策阶段,差异比较显著(见表2)。一般来说,平日交流和报刊阅读是当地居民了解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外地远程旅游者多倾向于对目的地的本底感知形象,以及居住地的旅行机构的信息。

(四)旅游形象认知具有替代效应

旅游者在对旅游地的形象认知中,首要的认知是空间位置。位置不仅具有空间关系的意义,还有对旅游地形象的指示意义。旅游地与所处地域构成的等级层次形成了一个认知链,旅游者正是依据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规律自上而下的认知旅游地形象的。认知链上地域的层级关系使旅游地形象离不开地理文脉,这构成“背景律”(对某一地域的认知受该地的地理文脉形象的影响),从而产生旅游地形象认知的背景替代(或文脉替代)。从被认知地域与相邻的同级别地域的关系来看,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又符合“接近律”或“相似律”,即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导致的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相似性,容易被旅游者认知为同一形象,产生旅游地形象认知中的接近替代或相似替代。

三、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南部,是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市政府根据本市历史发展、城市文化等因素,将其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国酒城园林泸州”,但“酒香还怕巷子深”,需加强旅游形象的宣传与行销,推广城市吸引点和利益,才能促使本市旅游业发展。根据上述传播规律,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大众传播策略与商业广告与行销策略结合

1、大众传播策略是指由各种传播机构向数量众多而又广泛散布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阶层的受众传播与目的地相关的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科技等各方面信息和其他精神产品。它虽没有明确的旅游信息,但可长期地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本底感知形象。从广义上讲,任何人都是潜在的旅游者,所以,平时应通过各种渠道,传递泸州的本底感知形象信息,这些做法在短期可能效果不明显,但可提高城市知名度,对泸州旅游的长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主要渠道有:(1)新闻发生地。让泸州的正面新闻尽可能多地上各类传播媒体,以吸引大众的关注,间接宣传泸州旅游形象。(2)文学作品描述地或故事发生地。可邀请知名作家为泸州撰写以泸州为故事发生地,以泸州地域文化为背景的文章或书籍,邀请知名的旅行作家为泸州写游记。(3)电影或电视的地点影像信息。泸州的尧坝古镇、佛宝古镇已作为《狂》、《大鸿米店》、《世纪人生》等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地,这对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作用很大,以后可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邀请剧组来泸州拍片。

2、明确的受众,即泸州旅游产品的目标市场,包括有休闲度假愿望而又有闲暇时间的中产阶级;闲暇无事,储蓄丰厚的老人;大中小学的师生。针对明确的受众,应采用含有明确的旅游信息的商业广告与行销策略,如:(1)形象广告。形象广告以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最好,泸州可将秀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权威的、覆盖面广的电视上做广告。也可邀请有影响的旅游刊物的专栏记者开辟专栏等。(2)人员促销。与旅行机构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使他们热心于向游客推介泸州。此外,在重要的城市和必要的时候,还可派长驻营销人员或促销机构。(3)举办大型节事活动。节事活动影响范围广、联动效应大,可视为城市旅游形象的一个动态载体,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有巨大作用。可举办会展、文化节、博览会等大型节事活动、通过活动期间高强度、多方位、大规模的宣传引起广泛关注,使更多更广的人通过各种媒介或实地游览对泸州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在短期内强化城市形象。(4)网络媒介。网络媒介没有时空上的限制,还能降低促销成本,是很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泸州利用网络进行旅游推广的方式有:设立城市旅游网页,全面介绍泸州吃、住、游等情况;编发电子刊物进行宣传;进行网上调查;制作泸州旅游景点的三维动画,让网上用户进行虚拟旅游等。

(二)既要注重互补和协同,利用背景替代,又要防止雷同,突出差异化与独特性,避免接近替代

在大众心目中,四川南部与贵州北部是我国酒产业最为悠久与发达的地区,泸州市即位于此区域内。因此,泸州市在制定旅游市场细分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背景区域的发展态势和目标,与其他城市呼应和协调,形成互补和协同的关系。同一区域的各城市应确立优势互补的旅游市场细分策略,共同推出一种区位形象,由此产生的背景替代,能指示旅游者更好认知区域内各城市,也包括泸州的旅游形象。

但在区域内各城市共同协作,营造一种区位旅游吸引力的同时,必须注重防止雷同,突出城市旅游形象的差异化与独特性。泸州是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并兼有酱香型的郎酒。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今仍在使用的1573 国宝窖池群,是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泸州老窖酿酒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已建立了园林式的酒工业园区。因此,应重点打造与宣传酒工业科普旅游和酒文化历史旅游,以区别于同一区域的其他城市,避免接近替代。

同时,虽然川、黔、渝接壤区“金三角”从自然景观看具有一定的雷同性,但泸州佛宝有川南民居古镇、傩戏和岩居,傩戏俗称“跳大神”,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岩居是巴人古老生活方式的再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罕见,从民俗人文景观看具有一定的奇特性。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与宣传时中应将重点放在自然景观的原生态与人文景观的原生态的融合上,使旅游者更多地从泸州方向进入景区。

(三)加强旅游地软硬件设施建设,使旅游者的让渡价值最大化,产生正面的实地感知形象,形成口碑效应

根据市场营销理论,顾客将从他们认为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企业购买商品。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因此,要使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就应增加总顾客价值或减少总顾客成本。旅游地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加强旅游地软硬件设施建设。

对泸州而言,首先应优化、提升旅游地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金三角”,要加强交通建设,加强宾馆、酒店的接待能力,完善移动通讯与互联网建设。

城市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旅游城市整体视觉景观的美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因素之一,会使旅游者获得形象利益,增加顾客价值。因此应重视挖掘、设计、美化城市的空间形态、道路网络结构、绿色空间体系以及车站、广场等城市“窗口”的视觉景观形象,而这是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城市的规划、布局、建设都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视觉景观形象。当前,泸州在城市视觉景观设计与美化方面,应注重第一印象区与最后印象区的建设,完善车站、机场的形象建设,主要公路入口处统一设计旅游标语和动态宣传板,将现代旅游规划设计手法与地方性景观特色相结合,重点规划与管理中心广场、步行街、滨江路等光环效应区,维护好国窖窖池等地标区。只要这些地点具备良好的形象,旅游者就会认为整个泸州市都具有良好的形象。

旅游地市民的文化素质、好客度、生活方式、语言服饰、行为活动等要素构成了旅游地的软件形象,与风景一样被旅游者作为欣赏(观赏)的对象。泸州作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闯红绿灯、排队意识差、过分劝酒等行为。应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意识,纠正不文明行为,使旅游者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作为关联度较大的行业,旅游企业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民航、车船、饭店、旅游购物商场、旅行社、景区等,他们提供旅游服务,销售旅游商品,是旅游形象传播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有动力成为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重要推动者。旅游企业直接与旅游者接触,作为窗口单位,是旅游者形成旅游地认知度的最主要因素。企业行为是城市行为的指示器,因此,旅游企业应加强员工素质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研发力度,提供适合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形成正面的实地感知形象,并通过口碑媒介促使潜在旅游者形成正面的本底感知形象与决策感知形象,最终导致旅游购买行为的产生。

总之,当前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由服务竞争转到品牌竞争,由景点个体间的竞争转到旅游形象的竞争,可见整合旅游资源,塑造与传播旅游形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高起点的、长期的规划,由政府主导进行,并由一个专门机构,如旅游局或文化部门、广电部门负责,广泛利用各种传播渠道与营销手段,实现旅游品牌经营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茂华.泸州经济[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吕鹏.基于CI战略的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胡斌,胡炎,朱海森.长沙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03(4).

酿酒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巴斯德式童年

1855年,爱迪生8岁,只上了三个月学的他因为在乡村小学太过捣蛋而被老师撵回了家,结局是平凡的爱迪生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证明了当初那个老师的做法是多么愚蠢。这段“爱氏教育”也被无数启蒙教材奉为经典。事实上,在那之前的20多年,巴斯德同学的遭遇大致与这个相当。9岁的他在阿尔波瓦中学附属小学念书时,由于“不务正业”,大部分时间都在鼓捣一些说不出名字的玩意儿,被班主任判为“个子最小、最羞怯、最不见得有出息的学生”。这回引爆巴斯德小宇宙的是他老爸――鞣皮匠老巴斯德同志,他以“我儿子拥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难得的持久和耐心”作赌――当然我们知道最终那个班主任变成了“最羞怯”的人。

巴斯德同学早年其实是学美术的,至今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旧居中都还悬挂着他亲自执笔为他父亲和夫人做的画像,颇显艺术天分。直到19岁巴斯德才放弃绘画,一心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并一举成为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喜欢“瞎鼓捣”的Geek事实上都是有成为科学巨人的潜质的。你还没有成为巨人,只是因为还没遇到那个能引爆你小宇宙的人。

鹅颈烧瓶中的真理

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不净的衣物会滋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滋生蚊子,肮脏的垃圾会滋生虫蚁,粪便和腐臭的尸体会滋生蝇蛆。总之,生物可以从它们所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如果孙悟空都能从石缝里蹦出来,上述言论当然看起来十分“可信”。

但一根筋的巴斯德同志却不这么认为,他主张“腐败物质中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1861年,已是巴黎高师科研主任的他设计了一套独特鹅颈烧瓶实验(又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实验结果令“自然发生说”的支持者大跌眼镜――原来人有人他妈,妖有妖他妈,微生物也有菌他妈,并不能直接从石头里蹦出来,微生物科学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鹅颈烧瓶实验也让巴斯德为其后发明的一种有效的灭菌方法――巴氏灭菌法做了大量功课。

从酿酒师到微生物学家

一瓶1970年的葡萄干红,那绝对是滔香四溢,色彩诱人,美女顾盼如云。最不济都要万儿八千呢!不过若搁在140多年前,估计只剩下酸臭扑鼻,乞丐都要退避三舍。现在咱知道坏蛋是乳酸杆菌,它在酒中疯狂繁殖让其最终变味。诸位喜闻乐见的酸奶其实就是正确引导乳酸杆菌为人民服务的成果。

但在当时,法兰西最有名的啤酒酸了只能倒掉,那时候还没人发明“啤儿酸爽”呢。1865年,巴斯德接手了这个拯救法兰西啤酒业的任务。他在显微镜中找到了这个呈棍状的家伙,为了揪出它,采用了各种酷刑,最终在6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30分钟,成功逼其投降。此法到目前仍在使用,学名“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又称低温灭菌法,操作要领为: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C持续30分钟或到72℃持续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据称光这一项“保鲜”业务就为法国赚到了50亿法郎的利润,足够支付法国因为普法战争失败而应向普鲁士缴纳的战争赔款。

而真正让巴斯德成为“微生物学家”的其实是关于酵母菌的发现。这发生在“巴氏灭菌”的前夕。当时巴斯德被委任为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并迷上了酒精――当然不是酗酒,而是纯粹的研究。当地一家酒精制造工厂听说后,登门拜访了这位年轻的院长,寒暄一通,表达了希望巴斯德同志能帮他们调教―下发酵过程的愿望。小巴院长欣然领命,并从工厂里带回了用于发酵的原材料甜菜根汁和部分发酵中的液体。

在这些材料中他找到了可发育为酵母菌的“种子”――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并发现酵母菌通过吃原料中的“糖”,就能“排泄”出酒精和二氧化碳,只要控制这种微小细菌的生活条件,就可以让它们源源不断地输出酒精。1857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这一成果让酿酒业从此找到了自信,法国的酒文化就此发迹。

客串兽医

毋庸置疑,巴斯德同志没学过医,不过由于对法兰西啤酒的贡献,名声远播。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没多久,养蚕社团的成员也来找他,说咱家的蚕病得不轻,一只只部抬着头,伸出右脚像猫爪似的要抓人,身上长满棕黑的斑,死的快差不多了,全国算下了损失怕是有1亿法郎了。蚕生病不去找兽医,来找化学家这怎么看都有点扯蛋吧?但当时的农业部长一看这损失,不得了,非传奇色彩的巴斯德上不可了。于是怂恿巴斯德的老师去说服他,以下是两人的部分对话(未经考证演义版)。

师:小巴啊,昨晚同部长吃饭,部长说今年咱蚕死的厉害,丝绸业怕是要挂了,压力大啊。你看能不能过去给他们看看?

巴:这个……老板,给蚕看病咱不专业啊?师:这不是更妙嘛?这年头有几个砖家是专业的?

巴:能容我考虑下么?

师:小巴啊,这可是为国分忧的时候啊,如果这一票干好了,那就是流芳千古,以后啥都不缺,即便砸了也没好大关系,这口锅也轮不到你背的。

巴:呃……那我尽力吧。

就这样,巴斯德同志去了蚕业灾区阿莱,随身只带了一台显微镜作为道具。

不过到实地一看这些濒死的蚕样,晕!巴斯德还确实不晓得怎么回事,只好采用了发明“巴氏灭菌法”一样的研究办法,带了些桑叶和各种病态的蚕回家,放在显微镜下看。

这人要出名,神仙都拦不住,不想被巴斯德这一看还真看出点名堂。他发现了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就是它感染丝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不过蚕不能放在蒸笼中蒸,杀不死那就休怪我绝你的种了!巴斯德让蚕农把所有被感染的蚕、蚕卵、病蛾及被污染了的食物全部毁掉,用健康的丝蚕从头做起,并给蚕架全部消毒。就这么个最简单的办法,又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想必当时的报纸头版少不了“农业部长慧眼识才,巴斯德拯救法兰西养蚕业”的报道。这一客串最终让巴斯德同志从此进入了病理学和医学界的领地。

臣服牲畜流行病

经过了病蚕的这一折腾,巴斯德同志对医学病毒史兴趣陡增,他认为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1880年,法国农村迎来了可怕的鸡霍乱,俗称鸡瘟。家庭饲养的鸡 一旦染上鸡霍乱就会成批死亡。有时,人们看到鸡奇才还在四处觅食,过一会儿却忽然两腿发抖,倒地挣扎几下便去见上帝了:有的农妇晚上在关鸡窝时还庆幸鸡都活蹦乱跳的,但第二天就都死光了。巴斯德希望借此来证实自己的理论。

他从培养纯粹的鸡霍乱细菌作为突破口,断定鸡肠是鸡霍乱病菌最适合的繁殖环境,传染的媒介则是鸡的粪便,但霍乱病菌似乎完全不理会他的这些苦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用陈旧的霍乱菌培养液给健康的鸡接种,这几只鸡奇迹般地在霍乱中生存。经过研究,巴斯德发现病菌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毒性会被消弱,将低毒性病菌接种进健康鸡身上,鸡尽管也可能会生病,但不会死,并且自身似乎还会对这种病菌产生抗体,即便再接触这类高活性病毒也不会感染,现在我们知道这东西就是疫苗。

197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用牛痘接种法消灭了天花,但他这种方法只适合天花一种病毒,而巴斯德的氧化减毒疫苗制作方法却能预防多种疾病,通用性更强,并在之后的抗炭疽疫苗中得到验证。现在很多流行病的疫苗也是采用这种理论建立的,只是氧化减毒的方式不同。巴斯德的这一发明不光延长了牲畜的寿命,也最终延长了人类自身的寿命。

犬口夺生

1881年,巴斯德找了三个伙伴一起研究狂犬病,这种病虽然不常发生,但一旦染上必挂无疑。而巴斯德同志此时也年近六旬。据称,为了得到狂犬病毒样本,巴斯德曾蹲在一只患病的疯狗身边,将碗伸至病狗的嘴边以获取其唾液。老一辈医学家的精神确实令我们汗颜啊,啥也不说了,膜拜一个先!

他们最终在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了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25~800纳米,形状像一颗子弹似的棒状病毒),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兔脊髓一起取出,悬挂在干燥、消毒过的小屋内,使之自然干燥14天减毒,然后把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了原始巴斯德狂犬病疫苗。将这种疫苗注射人健康狗体内后,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还获得了免疫力!

嗯,动物实验成功,接下来就是临床人体试验了。不过有谁愿意玩命让疯狗啃上两口?说到这里,必须要再一次膜拜这位微生物届的神人了――巴斯德竟然准备拿自己做实验,“为民请命”似乎都难以表述他这种行为,以至于他的那些学生实在看不下去了,纷纷愿意做老师的替身。

最终机会来了,1885年7月6日,九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梅斯特也成为史上第一个犬口逃生的人。这位叫梅斯特的小孩长大后还成了巴斯德研究院的看门人。1940年,当法国被德国占领时,64岁的梅斯特因为拒绝法西斯军人强迫他打开巴斯德的陵墓而自杀,感恩之心溢于言表,让人感动。1888年,为表彰巴斯德的杰出贡献,法国政府出钱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并在这里渡过了其生命的最后七年。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搬进巴斯德研究所后的第七年,也就是1895年,巴斯德去世了,这位在病床上还在关心科研事业的前辈享年73岁。巴黎有一个先贤祠,雨果、居里夫妇都安葬在那里。但巴斯德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死后仍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与自己的同事们在起。人们尊重他的意愿,把他葬在故居的地下室里。

回顾巴斯德同志的一生,看到的全是繁盛:25岁获得博士学位,26岁成为第戎大学教授r他发明的巴氏灭菌法、疫苗研制法所获利润富可敌国,而他只接受了一栋国家赠送的研究所,并用它开展科研。他不是卫生系统中的人,却拯救了和延长了无数人的生命。他是 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世界人民的人。

巴斯德同志简历

1822年,生于法国多勒

1839年-1842年在贝桑松皇家学院学习

1843年-1846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845年获硕士学位,1847年获博士学位

1848年-1849年任第戎大学物理学教授

1849年-1854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理学院化学教授

1854年-1857年任里尔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化学教授

1857年-1867年任巴黎高师主管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主任

1862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63年-1867年兼任巴黎美术学校教授

1867年-1874年任巴黎大学化学教授

186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67年-1888年任高等师范学校生理化学实验室主任

1882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887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永久秘书

1888年-1895年任巴斯德研究所所长

1892年巴黎大学为庆祝巴斯德70寿辰举行了盛大的国际性庆典

1895年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洛德

巴斯德语录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

――1839年,年仅16岁的巴斯德只身来到巴黎,进人高师预备班听课。第二年,他按照自己的愿望,到贝桑松公学学习,预备投考高师的功课。他在贝桑松一边读书,一边当助理教员,用大量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这是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勉励妹妹的一段话,也成为其关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1847年,巴斯德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事化学研究,发现酒石酸盐晶体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有隐蔽的不对称性,一些结晶是另一些结晶的镜像,正如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他的研究对立体化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后来,人们发现,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才能得到分离的这两种结晶,而巴斯德完全出于偶然就取得了成功,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制备出大的不对称结晶来。在获悉此种言论后,巴斯德说出了上述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