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爱心;教育;榜样;日常活动
一、教师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教育孩子充满爱心,教师应以身传教,首先自己要有一颗爱心,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一点小小的善举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班的王寒小朋友,父母起早摸黑忙着做生意,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她的头发常乱蓬蓬,指甲黑乎乎的,穿着里长外短,再加上性格较内向,所以孩子们不大愿意找她玩,我发现她很孤独,虽然竭力鼓励小朋友和王寒一起玩,但收效甚微。有一回,无意中竟听到:“我们叫李倩也别和她玩,她身上很难闻。”我的心随之一震。于是,我找家长谈心,王寒妈妈答应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照顾好孩子,有时我也帮王寒梳梳头发、剪指甲、主动问早,亲切地拉拉她的手,抚摸一下她的头,和她一起跳舞做游戏等等。渐渐地,王寒开朗了,也漂亮了,孩子们看到我和王寒那么亲昵,很乐意找她做朋友了。真可谓,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件事感受很深,那是去年的秋天,天气渐渐转冷,班里有几位孩子不幸感冒了,午睡时咳嗽声不断,我听在耳里,疼在心里,悄悄出去买了润喉糖,让他们含在嘴里,轻轻地拍拍他们。过了一个月左右,我也有点感冒,上课时憋不住咳了几声,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杨艳、佳佳拿了润喉糖直往我嘴里塞,用“小大人”似的口气对我说:“刘老师,别咽下去,多吃几粒喉咙就不痒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我只是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而孩子们却给了我如此宝贵的真情,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爱心的世界。
二、利用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许多幼儿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像歌剧《小熊请客》,故事《七色花》《小狐狸的鬼主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等,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譬如故事《七色花》,大意是“一位小女孩珍妮得到了七色花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念着咒语一朵朵地扔出去,但最后一朵思量再三扔出,看到威嘉能站起来和她一起玩,心里非常高兴。”我让孩子们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萌发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假若你也有七色花中一片花瓣,你想用它做什么事呢?”孩子们的爱心让我感动,有的说:“假若我有一片神奇的花瓣,我要让所有的盲人都能看见东西。”有的说,“……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生活快乐。”有的说:“我要造一架最新式的飞机带全班小朋友和老师们到天上去玩。”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那么这种爱的情感,是否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
三、把爱心教育贯穿在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教室里经常椅子倒了没人扶,玩具撒了没人捡,通过一些自编的小故事,把玩具、桌椅等物品编在故事中,利用它们的对话,表现出它们对孩子的不满。通过这个活动,有的孩子能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积木,有的能自觉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椅子,有的看到别人摔倒了会立刻去搀扶他,有的小朋友来园时有点不高兴,其余小朋友会安慰他、陪他玩……经过一段时间爱心教育,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去关心、帮助别人,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爱心。
四、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相关链接:
瑞士:带孩子调情两不误
在苏黎士,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夫妇穿着体面协调,满面春风,两人带着两个小孩,一个能走,一个躺在婴儿车里。夫妻两人边带孩子边谈笑调情,他们真的是在调情。多么美妙的画面。瑞士的小孩情绪稳定,看起来也比较幸福。
德国:拥抱妈妈的仪式
德国男人每天进门、出门时会带着孩子一起拥抱妈妈,说一句辛苦了。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氛围始终比教育本身更重要,一个生活在充满关爱环境里的小孩,还担心什么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所谓情商,不是教来的,是耳濡目染的。
新西兰:赞美妈妈是必修课
新西兰父亲会在孩子面前经常赞美妈妈:“妈妈今天的衣服好漂亮,去花园里采一枝花给妈妈戴上”;吃到妈妈弄的蛋饼时,会对孩子说:“妈妈做的菜真好吃,妈妈辛苦了。明天让妈妈多睡一会儿,爸爸带着你做鸡蛋饼,跟妈妈比一比,好不好?”
指责
你的几种“恶劣”态度:
总习惯在孩子面前指责孩子他妈。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女人不擅长理家,叫什么女人?”“总是唠叨,烦不烦?”“汤太咸了,你不知道试啊。”“看看小敏他妈,每天都笑眯眯的,你的脾气怎么这么暴?”“家里乱成这样”……总之,随时随地都听到你说孩子他妈一无是处。
这样会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1妈妈总做不好事情,妈妈太差劲了。
2家里总是埋怨声,我尽管把耳朵闭起来,只当没听到。
那么,下一次,你指责孩子不对时,就是一样的效果。他的耳朵已经闭起来了。这是不是太可怕的事?
反对
教育孩子时,你总是站在孩子他妈的对立面。
妈妈让孩子把桌面收拾整齐了再做作业,你在一边插嘴:“先把作业做完再收拾也来得及的。”妈妈批评孩子不该去买零食,乱花钱,你在一边说:“几块钱的小事,值得这样吗?”孩子他妈批评孩子时,你听着不顺耳,小声在边上“煽风点火“:“有其母必有其子,平时你自己都不注意。”“我说了吧,平时你就不能那么惯着他。”本是针对孩子的事,你转嫁到孩子他妈身上了。这不,一场吵架又开始了,火势大有蔓延之势,你难以想象对方的愤怒。
这种环境下,孩子教育得好吗?
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1你们意见不统一,我到底听谁的?下次我是不是还按自己的来?
2你们吵去吧,关我啥事?
3你们毫无方法,只是一对失败的父母。
无话可说
你们夫妻关系相当淡漠,你很少有话跟孩子他妈说,一开口说话就是孩子的学习。你经常在家用鼻音回复孩子他妈,吝啬吐一个字,金口难开。
你对待孩子他妈的冷漠态度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家庭的一点点细枝末节都会影响着他的身心成长。你误以为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无话可说无乐趣可言,平淡加平庸,好像两个人除了孩子,就没有任何有趣鲜活的话题,这就是你给孩子的错觉。
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1原来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大人们都好无趣。
2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太快乐,也不会太阳光。
3他长大后不会懂得交流和相处。
不体贴
你从来不懂得照顾女人,比如偶尔给她削好苹果递过去,让她早点睡,让孩子给妈妈倒水。你从来都是忽略的。你认为都是成年人了,谁该照顾谁呢?但这在孩子眼里是不一样的。他看到的画面在他脑子里过滤的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
你温柔地对待孩子他妈,在孩子眼里,女人就该受到呵护的,男人就该关心呵护女人。如果你家是男孩,他长大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女人;如果你家是女孩,她长大以后会有一颗温暖的心,知道寻找男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男人用钱和花言巧语骗走。不要认为这不重要,这些太重要了。你的一杯水,一个眼神,一句关心的“怒吼”:“快吃药!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少了你,怎么行?”这样的体贴,家里的气场能不好?孩子能不懂事听话?从小懂得关爱?
学会善待孩子他妈:
1你不经常做饭,但每周至少一次亲自下厨为妻儿露一手,炒上两三个他们爱吃的菜。请记得给妻子夹菜。
2记得偶尔在孩子面前拥抱你的爱人,亲密的关系不要怕被孩子看到。中国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压抑,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3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记得单独沟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关键词: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习惯;技能;责任心
每个孩子都是为这个社会生的,他必须要经历“社会化”进程:学习―道德规矩、生活本领、文化知识、人际交往等等。他的导师很多,主要有三个:父母及家人,老师,社会。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导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最大心愿。可是,现在怎么那么多不听话、表现不好的孩子呢?我们做父母的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呐!爱子心切,胜过一切。宁可自己受冷挨饿也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宁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孩子的一切。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却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人见人夸。聪明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教育孩子只做四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是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定性定位恰当不恰当,分三个层面来表述。
首先,父母不能只当“法官”,更要学做“律师”。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随意简单地做出这不是那才对的判决。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就是呵护孩子春芽般脆弱的自尊,维护孩子似乎不起眼的权利,成为他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站在他的位置上,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为唯一宗旨,不赌气更不打骂挖苦。
其次,父母不只当“裁判”,更要做好“拉拉队”。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这位稚嫩的运动员只能自己去努力去面对一切挑战。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去当“裁判”,而更多的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给孩子多一些“赞美”和表扬,培养他乐观积极地人生态势。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不假。因为人天生就爱听“好话”,况且,恰当地赞美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夸奖、肯定,更是一种荣誉和荣耀,还是最有效的激励、鼓舞和鞭策。“赞美犹如阳光”般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勇跃的自信心,调动他们上进的积极主动性。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拉拉队”的巨大力量还在于,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坚韧向上的顽强意志、不拔的毅力和敢想敢为的精神及魄力。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意志对人来讲,比天资聪明更重要得多。因为,一切创造与发明和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孩子遇事胆怯、退缩首先就是缺乏斗志和勇气。
第三,不只做“教练”,更要做好“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对孩子是最有权威性的。父母的评价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孩子身上的优点和进步,更要反映出孩子的不足、缺点,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和认知度,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利用“时间疗法”的“等一等”效应是很有用的。时间是“万金油”,是“万能溶剂”。比如我们被别人误解了,先不管他,过段时间他就明白了醒悟了。若当时就去辩解,很多情况下是越摸越黑,适得其反。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做父母的“停一停”“歇一歇”“等一等”,十有八九就有更好地解决方向了。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好习惯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就是最棒的能力,再也没有什么比良好习惯地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孩子的一切都要从习惯的培养开始。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探索、掌握生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大的能力。方法和技巧体现的是孩子的思维、实践及创新能力,它的功效可以与科学技术这种生产力相提并论!时间地安排和利用是父母首先要教给孩子掌握的方法技巧。谁把握住了时间的脉搏,谁就最有可能成功。
第四件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明辨是非的 能力。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家庭、集体、社会等)共同的行为规范,以及对他所承担和应尽的任务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它主要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责任认识、责任感和负责行为。责任心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一些发达国家里,父母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这样做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孩子的意志。而我们的情况是,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里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私任性,懒惰而无能,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稍微遇到些风雨就经受不住,更谈不上自理自立,也不知责任感为何物。事实上,孩子做事没能力没有责任心,主要原因是父母过分溺爱、过分照顾,剥夺了孩子担当责任和历练的机会。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还要有耐心,也不要害怕苦了孩子,决不能事事包办代替。我们既要培养孩子的智力,更要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辨别是非等。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前进,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教育孩子更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得一刻不停地给力。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最高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
父亲说,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孩子并没有按照他设计好的路线走,不仅学业不优秀,还多次想要自杀。孩子说,父亲的爱实在太沉重,沉重得让他无法呼吸,他像一只失去翅膀的小鸟,永远也达不到父亲的要求,所以只能一死了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容易犯急功近利的错误,当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考了一百分,而自己的孩子只考了70分时,就失望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当看到别人家的小孩七岁就能弹钢琴,而自己的孩子连口琴都不会时,就失望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艺术细胞;当看到别的孩子聪明伶俐,而自己的孩子笨拙木讷时,就失望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前途……
可以说,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凡脱俗,而现实却往往不遂人愿,有的孩子成绩很差,有的孩子反应迟钝,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于是父母渐渐失去了耐心,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孩子身上,要么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要么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有的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给孩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结果,父母越想“快”,孩子越是不给力,父母越对孩子失望,孩子越是“恨铁不成钢”。
抗压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输不起,是现代孩子的通病。如果您的孩子,属于“不能赢就不玩”的不妥协型,也就是坚持度高,非赢不可的幼儿,父母千万别再煽风点火、顺势要求“好,还要更好”,更不能让孩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更需要有一些输的惨痛经验,才能体会“赢”是怎么回事。
若您家孩子属于既期待又害怕受伤害的怕输型,坚持度低的幼儿,父母则应多鼓励,最好的办法是先把标准降低一些,在遇到困难时,要温和地坚持,鼓励孩子完成任务,循序渐进,一旦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们会更愿意做出努力,并渐渐体会不轻言放弃的美好感受。
步骤二:给予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父母总认为让年幼的孩子经历挫折还太早,因此,当孩子遭遇挫败时,父母先心疼不已,他们要么为孩子的挫败找理由,要么尽力帮孩子弥补或过分哄骗,并小心呵护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败。这样做,不能让孩子了解到真正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也不能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及成功,而这些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给予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让他跌倒了能够再爬起来,在成功时,也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步骤三: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定义
孩子输不起,或不能面对失败结果的反应,也许出自于成人对失败、成功所赋予的定义。成功是否一定要赢过别人才算呢?
父母要将成功的含义,以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成功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非把别人打败。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赏,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失败可能仅仅是未能达成预设的目标,但是,失败有时会让我们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