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舆情专报

网络舆情专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舆情专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舆情专报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篇文章针对网络舆情档案的价值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网络舆情档案的形成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管理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提高对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重视度、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档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舆情档案建设管理的业务培训力度以及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考核体系等等,以期能够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档案管理 档案价值

一、网络舆情档案的形成

纵观我国各个区域的网络舆情监管现状来看,网络舆情档案大致是通过政府督查室、网络办公室、民生服务热线办公室以及各个归口部门的工作中所获得的。其中,网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对网络环境展开全天候的监管,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来划分档案内容,针对内含重要信息的资料需要将其送至政府督查室,再经由主要领导批示后,根据批示内容来形成督查通报,责令相关单位按照通报内容来进行落实。针对普通问题而言,在处理完成后要形成舆情专报,待领导单位查阅完毕后,将专报收归为档案。对于民生建议类的舆情,则要转交给有关部门来由专人进行网上答复。

除此之外,民生服务热线要针对公开电话、网络信箱、政府信箱、网络在线问政等多条诉求区渠道中所反映上来的意见与建议来进行处理,连同地方上的协调部门来共同督办,同时根据事件的重要登记来形成舆情专报档案。

二、网络舆情档案的重要价值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需要将管理重点锁定在网络舆情的公关处理上,从根本上加大对解决网络舆情问题的重视程度,杜绝在网络舆情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进而将网络舆情档案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

(一)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舆情档案是机关档案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领导决策制定的主要参考依据。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得到领导批示的舆情档案进行归档处理,并根据档案内容来做好分类装订,以便在日后有重要经营决策制定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拿出一手资料,大幅提高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二)为矛盾化解提供支持力量

在信息时代中,互联网成为了反映社会热点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而言,网络媒体经常会曝光一些诸如拆迁补偿不合理、区域干部私收贿赂、环境污染以及交通不畅通等民生问题。这些现象虽然很多都经过了多次的报道与解决,但仍然无法达到群众满意,如果没有之前的处理意见作为参考,很容易在制定新决策时出现重复处理现象,这不仅无法帮助社会民众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形成更大的社会安全隐患。为此,通过加大对网络舆情档案的价值管理,则能够妥善的化解这一矛盾。

三、加强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对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重视度

各个地方上的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起统一化的协调机制来专门处理网络舆情,同时还要指定牵头单位来对相关的网络舆情档案来进行归档处理。各个单位管理者也要结合自身的经营与发展现状来构建出完善的档案工作网络,从岗位中选拔1-2名优秀员工来作为小组组长,将网络舆情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交给管理小组来全权处理,确保网络舆情档案的规定时间与移交时间。

(二)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档案的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将网络舆情档案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让档案管理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个地方上的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档案法》中的相关制度来着手改进,一方面要加大对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单位内的库房达到“九防”标准,同时还要配备好档案保管室、档案橱柜、防火设备以及除湿设备等,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制度,将档案移交手续落实到位,结合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设计网络舆情档案的借阅手续,避免档案乱借乱发现象的出现,杜绝档案信息的分散与流失。

(三)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舆情档案建设管理的业务培训力度

单位管理者要加大对网络舆情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传授给他们最新的档案归档整理规则与系统录入方法,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关于网络舆情的知识培训,着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具备独自处理档案收集、档案归档等工作,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威胁到档案信息的安全隐患排除在外。

(四)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档案管理的考核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各个地方上的相关单位要将网络舆情档案纳入到自身年度文书档案系统的录入范畴之中,同时还要将网络舆情档案的收集与归档情况作为内部员工的年度考核重点,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加大考核与监管力度。针对那些表现优秀且工作完成到位的部门予以奖励,针对那些工作出现纰漏且积极性不高的单位或个人则要下发整改责任书,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喜林,付立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情报,2014(5)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第2篇

网站为何夹在中间受气

网络问政的形式有多种,但都是基于民生类互动栏目发展而来。目前,地方网站各种民生类栏目层出不穷,但做得特别出色的并不多见。以咸宁新闻网为例,咸宁新闻网自成立以来,着力打造“社情民意”民生类互动栏目,以社情民意推动网络问政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反映民声民情的渠道,为市委、市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科学施政提供参考。该栏目又分为投诉、求助、举报、反馈、建议、咨询、跟进、问政等若干个子栏目。在咸宁新闻网众多自办的栏目中,这个栏目既是咸宁新闻网网民交流最为活跃的一个平台,也是老百姓网上反映诉求最为积极的一个窗口。

然而,这个栏目自开办起来,就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网站夹在中间受气的现状。网民大量诉求得不到答复,指责网站的平台形同虚设;部门没有精力或不愿解决网民诉求,抱怨网站不该添乱。且来看一组数字。

截止4月底,咸宁论坛社情民意栏目网民共发主题帖15900多个,话题涉及教育、环保、住房、出行、城管、城建、就业等。其中投诉帖为1200多个,占7.6%;建议帖610个,占3.8%;举报帖为609个,占3.8%;问政帖512个,占3.2%;求助帖497个,占3.1%。而真正得到部门回应的答复帖990多个,仅占6.2%。从相关部门的回复来看,市规划部门、市人社部门、市交通部门回复率占前三位,回复率为60%左右,县市区以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前三位,回复率仅为30%左右。大部分的市直部门和一部分县市区回复率为零。

是不是网民的诉求太难回复,从而导致部门无所适从呢?非也。其实网民的诉求很简单,也很容易回复。如:城区限鞭禁鞭为什么屡禁不止;XX中学利用学生周末时间收补课费;XX居民小区变垃圾场,数十天无人问等等,他们希望有一个部门出来给一个答复,这样的话题,部门只需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解决了,可遗憾的是,绝大多部门对这些诉求无动于衷,甚至有些麻木不仁。

三方互动环节不够通畅

究其原因,网民、网站和部门三方互动环节不畅是主要原因。

网民作为问政的首发者,他们的诉求一旦在网络上发出来后,面临着网站和部门的后续跟进问题。

地方网站由于受人手限制,平台开发出来后,基本上只派一到两个人进行技术维护,而对大量网民的诉求,认为是部门的事情,与网站无关,有的网站还将网民的诉求向涉事部门转交一下,有的基本上让其睡觉,造成平台大量诉求积压,从而导致一些涉事单位不知情、不知道。

部门对这些网民的诉求的处理方式,也是令网民不满意的原因。综合起来,在对待网民的诉求上,涉及到的一些部门和地方采取的做法有三,一是不理,不少部门或负责人几乎从不上网,涉及自身的帖子也是爱理不理,甚至高高在上,自认为网上反映的问题不值得回复,懒得回应网民的诉求。二是删帖,这是大多数部门或地方的做法,他们一旦发现问题,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马上找人、找关系删帖。这种做法看似问题解决了,但很容易酝酿更大的风暴。如前几年出现的某县局长打人事件、XX牧业围堵事件、某乡冒领财政资金补贴事件等,尽管没有酿成全国性的大事件,但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三是沟通,网民上网反映诉求,至少有一部分是因为经过正常渠道反映得不到结果的,这样只好通过互联网来反映,开明的部门领导就会及时找到发帖者进行沟通,寻求理解,化解问题,从而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面对诉求网站应对取向

新闻网站是当地党和政府在互联网宣传上的喉舌,这几年,咸宁新闻网在承担大量的外宣任务的同时,网站还就如何做好稳定网民队伍,解决网民诉求,回应网民呼声做了大量化解矛盾的“份外”工作。

一是开展报网互动活动。咸宁论坛自成立以来,积极与《咸宁日报》和《香城都市报》等传统媒体一道开展报网互动活动。如每周参加报社选题会,并在两报开辟《咸宁网事》专版,每周一期,文章从社情民意等网站的民生类栏目挑选,如《城区公共泳池卫生吗?》、《咸宁火车站该管管了》、《崇阳出租车市场亟待规范》等话题,采取在两报刊登和记者跟踪采访的形式,促使了问题的解决和落实。

二是实行专报形式。对一些敏感话题,以《舆情专递》和《咸宁日报内参》的形式向市领导和涉及的单位进行通报,管控风险,从而防止大的舆情暴发。

三是培养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评论员是咸宁新闻网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的有生力量,是网络安全、社会稳定的镇定剂,起到了一个减压阀的作用,咸宁新闻网网评员的文章多次受到省网管办的肯定和表彰。

面对网民,部门应放下身段

咸宁新闻网毕竟是媒体,不可能代替涉事部门来回答网民的诉求,最终还得要有相关部门参与进来与网民开展互动活动。通过这几年舆情出现的特点,一些部门开始认识到舆情的重要性,他们在应对网络涉及自身的问题时,基本上能够做到及时跟网站和网民沟通,但在处理方法上还有待完善。为此,笔者认为,部门在如何解决网络诉求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部门和地方领导要高度重视舆情,必须落实一名专职信息员,由信息员对本地本部门的舆情实行全方位监控,凡涉及本部门的帖子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回复、应对,对重大的舆情要及时汇报,要在舆情处理的最佳时间采取对策,将舆情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二是打造阳光政府。信息不对称是网民产生诉求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央及省市文件,各地各部门要将能公开的信息及时通过当地主流网站公开出来,特别在入学、就业、计生、大病医保等民生问题上要尊重百姓的知情权。

三是完善网上服务功能,要利用互联网方便百姓办事,能在网上办理的绝不到现场办理,能少跑路的绝不多跑路,能一次办完的绝不跑第二次、第三次等,把方便百姓办事落实到看得见的互联网上。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第3篇

近两年来,我区先后两次被评为“广州市平安建设先进区”,综治科被授予“广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社会稳控与安保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平安建设先进集体”、“番禺区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番禺区广州某某某赛突出贡献集体”等称号;牵头组织实施的“构建三条防线提升满意率,平安番禺建设全省再领先” 、“建立综治舆情分析中心,推进平安番禺创建工作”等工作成果被评为、全区机关优秀工作成果,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我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经验先后被新华社、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法制日报》、《日报》、《广州日报》、省委《十一运社会稳控与安保工作简报》、省委政法委《广东政法简报》、《广东综治简报》、市委《信息专报》、《督查专报》、《广州信息》、《安保督查指导工作简报》等推广,其中市、区领导8次做出重要批示。1日,中央综治工作检查督导组对我区的综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区“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月综治科被授予“番禺区优秀科室”荣誉称号,科室2名同志被评为“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1名同志被评为“番禺区青年岗位能手”。

一、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平安建设

区委政法委综治科制定了规范的青年文明号岗位达标创优标准,以“心系平安”为宗旨,不断强化科室内部管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研究综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探索新思路,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此带动平安番禺建设。一是制度创新。紧紧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的有利契机,在组织对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制约性、障碍性问题及破解方法开展深入调研和前期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动综治工作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制定出台了一整套涵盖工作运行、决策运行和责任运行的《番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查究及一票否决权制实施办法》等七个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框架。首次将辖区非公有制企业纳入领导责任查究及一票否决权制实施范畴,推行企业法人综治责任制。其经验做法被《广东综治简报》、《广州日报》、《半岛都市报》、市委《信息专报》等市级以上媒体推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某某某给予肯定性批示,二是观念创新。把各部门综治工作情况及党政领导抓综治工作的实绩纳入综合指标考核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责任落实、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建议区委区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成绩特别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建议优先提拔使用;对发生问题的,视情节轻重建议给予严肃处理。内共对平安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231个先进集体、129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11个单位予以责令限期整改,对33个单位予以黄牌警告暨一票否决警示,对11个单位予以一票否决。三是管理创新。设立了分析中心,在全区范围内初步建成纵向贯通、横向互联、自下而上、反应灵敏、快速传递的综治舆情汇集分析网络,及时对社会治安形势进行评估、预警和研判,确保及时、有力地打击犯罪,保障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对进一步深化平安番禺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华社《高管专供》、省委《社会稳控与安保工作简报》、市委《信息专报》、等市级以上媒体进行了推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某某某、副市长某某某给予肯定性批示。

二、强化质量意识,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以提高科室工作效率推进全区综治工作。区委政法委综治科不断探索完善为综治部门履行职责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番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工作规则》、《番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等制度,实现基层综治组织机构设置、队伍管理、工作制度、办事程序、基础设施“五规范”。 目前,12个街道综治办、90%以上的社区、40%以上的企业初步达到了综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我区在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二是以强化科室绩效管理塑造良好机关形象。注意加强科室品牌建设(“心系平安”),把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纳入科室日常管理工作中,塑造积极向上、清廉奉公、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机关形象。综治科连续5年被评为“平安番禺建设先进基层单位”,受到区委、区政府的表彰;被评为番禺区机关先进科室。三是以推进科室争先创优维护青少年权益。积极开展争创“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配合团区委组织番禺区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开展暑期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集中行动,集中开展暑期网吧集中整治、图书音像制品整顿、规范暑期劳务市场、打击青少年犯罪、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行动,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同团委、教体、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调整充实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科学管理机制,创新群防群治工作模式,会同区公安分局、团区委、区志愿者协会成立广州市志愿者协会治安志愿者番禺分会,发动志愿者在社会治安巡逻、社区安全防范、法律宣传、单位内部保卫、交通安全、防火安全、治安信息收集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

三、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开拓进取

一是圆满完成会议组织筹备工作。参与完成迎接中央、省、市等领导督查、检查工作8次,参与筹备全区维护社会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会议11次,其中圆满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平安番禺建设工作大会。二是组织开展严打整治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保稳定、促和谐”、“畅通公用保民生”、“保全运迎国庆”、学校周边秩序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年内共开展专项整治行动51次,排查发现的18起突出治安隐患,全部限期整改完毕。三是草拟各类文件材料。起草各类领导讲话、情况报告、工作汇报、建议意见等260多个、草拟综治委(办)文件86个、编发《番禺综治简报》16期、编发《综治综治工作动态》14期、编发《番禺区国庆节和大运会会安保工作动态》32期,有效地为领导决策起好参谋作用。

四、强化学习意识,完善综合素质

学习是综治部门整体工作创新出成效的有效推动力。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落实区委“百千万”大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共形成调研文章12篇,为领导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决策资讯支持。所形成的调研文章,被《广州信息》、《广州综治简报》、《政法工作研究》、《学习与实践—番禺区践行科学发展观典型案例选编》、《新番禺》等刊发。二是创新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每名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通过专家教授讲课、经验材料评析、综治案例研讨等形式,使科内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为科室工作“无缝隙”衔接奠定了基础。科室有1名同志被评为“广州市中青年法学法律人才”,系番禺区和广州市政法委系统唯一入选者。三是加大信息宣传。根据《区委政法委信息宣传工作办法》,加强工作调度,强化工作机制,及时上报反映番禺特色的工作和突出成绩的信息。全年,在各级媒体发表宣传稿件80余篇,其中市级以上媒体采用40余篇,一项做法被新华社在全国推广、三项做法被省委政法委在全省推广;6篇综治论文、分析分获广州市一、二、三等奖。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第4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管网络建设

我区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和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调整充实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切实加强领导,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一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意见》、《区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区重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关文件;明确职责,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区食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各部门的协作配合。二是健全机构。在各镇(街道)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各社区、村配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三是经费保障。加强食品安全经费保障力度,2013年我区财政预算内投入食品安全专项工作经费60.27万元,为我区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

二、强化监督管理,落实食品安全监测机制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及风险监测体系。结合我区特点,制定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预警,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此外,针对近年来各地出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豆芽菜、含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问题产品(塑化剂)等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我区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全区主要食品抽检计划并落实监管部门抽检工作。同时,认真办理有关食品安全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今年来共办理区人大建议3件、政协提案1件。二是推进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系统追溯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肉类以及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在市区某肉制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可追溯应急演练,从而提高我区食品监管人员、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三是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摸排调查工作,加强对企业诚信信息的管理、记录,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每季度对大型商场、超市食品经营主体开展信用公开评价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情况,此外,邀请部分企业代表单位签订《商贸企业诚信承诺书》,营造良好商业氛围,有效的引导了辖区企业有序经营,规范了市场秩序。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我区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的通知》(明政办[2011]182号)文件精神,建立我区食品安全奖励机制,依托“12315”平台,积极拓宽社会监督有效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及时受理、处理申诉、举报,积极排除、解决消费纠纷,认真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今年以来,“12315”共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44件,立案查处2件,罚没0.9168万元。

三、层层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食品安全宣传月、宣传周以及食品安全道德领域突出思想教育和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四进”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创造良好氛围。

1.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四进”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围绕“食品安全,健康成长”的主题,开展中小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抵制假冒伪劣”主题征文比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进学校等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安全、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强化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和周边餐馆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意识;二是开展食品安全进企业活动。围绕“持续推动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加快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工程”这一主线,农业部门开展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等现场咨询活动;质监部门开展企业观摩检查、“实验室开放日”、建设食品示范工程、“六好”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动员会等活动,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三是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活动。农业部门结合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六周年等活动,采取会议培训、设点咨询、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活动。在农业155网开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专栏,定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知识、信息。四是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各镇、街道发挥村(居)委会宣传栏和黑板报的作用,把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菜、蛋、奶、酒、饮料等食品做为宣传样例,对社区居民进行依法维权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居民食品安全科学消费水平和鉴别、抵制问题食品的能力。今年年来,共发放《食品安全法》相关资料、宣传单等4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出动宣传车20多台次。

2.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组织开展全区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班,重点对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及监督管理职能部门职责及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以及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进行讲解,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知识教育。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经营者培训。区工商、质监、卫生等成员部门根据职责,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行业内食品安全讲座和培训班。工商部门组织向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共悬挂宣传横幅8条,印发宣传资料3000份;质监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培训班4次、悬挂标语横幅5条,组织市区组织市区232家次食品生产企业、五类前店后厂经营单位及各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共250余人次,宣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督促开展自查自纠、加强管理。卫生部门结合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和监管人员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和企业标准备案培训、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和量化分级培训,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共发放宣传文件3000份,通过短信平台向辖区所有餐饮业主及各类公共场所业主发送短信6000条;各镇(街道)分别在各自辖区内组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使科学规范生产、依法诚信经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不断强化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信息通报,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一是加强信息通报和。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对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信息的通报,不定期的向市食安办、报纸、新闻媒体报送食品安全信息,二是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舆情监管体系和舆情队伍作用,组织专人上网浏览小鱼网、今日网论坛等市内各大网上交流区,对食品安全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测,发现问题或隐患立即上报。如11月15日我区得知“闽牛乳业”网上有关投诉情况,立即形成网络舆情专报,并联系网站和消费者,对投诉情况开展调查分析。质监局直属分局立即介入调查,对闽牛乳业进行监督抽检,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调查中发现是早晨未送完的牛奶未及时放回冷藏保鲜,下午继续配送,造成牛奶变质。我区对该投诉处理结果及时反馈,企业相关人员当面向其道歉,最后取得了消费者的原谅,并主动要求网站删除其的相关帖子,此外,督促企业吸取教训,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日常管理,采取有效整改防控措施,确保产品质量,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突出重点整顿,狠抓专项整治

今年以来,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与职能监管部门专项执法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地沟油”整治、禽类屠宰、农药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农村食品市场、“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八闽出击”等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加强节假日期间和重点时段的食品安全监管。抓好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世客会等重大节庆食品市场安全监管。组织工商、物价、质监、卫生、农业等执法部门,加强对各大市场和超市如综合市场、综合市场、列西农贸市场、高岩市场及列东百货、好多多超市、万福隆超市等食品销售网点的巡查力度,以禽肉、调味品、儿童食品、茶叶、水发产品、蜜饯、酱菜等食品为重点,重点查处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浸泡水产品、掺杂使假、销售农药残留超标等违法行为。

2.开展禽类屠宰专项整治。我区针对市区人大再跟踪检查发现的问题,抓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一是迅速召开会议,成立由农业、工商、卫生、质监、城管办、城监大队、宣传部、各镇(街道)等各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小组,研究部署,明确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多次组织农业、卫生、工商、三产、城监、街道等部门,深入列西新村3排的禽类宰杀点、牡丹路早市和北路临时占道市场等地进行突击检查,规范其脱鸭毛宰杀加工行为,对市场上禽畜产品等食品来源进行追索,保障上市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农业、卫生、工商、质监、城管办、城监大队等部门以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为依托,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4家禽类屠宰点,15个早市点和满园春夜市和列西五四路夜市2个夜市大排档开展每日巡查,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443人次,巡查食品加工小作坊、流动摊点、临时早市、夜市大排档等1843家,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

3.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一是深挖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和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各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非法添加很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以及对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企业使用和销售含有不符合法规标准的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进行全面检查。二是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流通行为。督促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生产许可条件,规范食品添加剂标签和说明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共抽检产品、原料及所用食品添加剂8批次;三是提高防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加强对农产品种养殖环节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督促餐饮企业落实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保管制度。

4.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一是以生猪、肉牛、肉羊为重点,全面强化饲料、养殖等环节监管,依法从严惩治“瘦肉精”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加强宣传。发放、张贴《区农业局畜禽健康安全养殖致畜禽养殖业主的公开信》、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宣传资料43份,召集规模畜禽饲养场业主、村级防疫员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102人次,与各畜禽规模养殖场签订《畜禽健康安全养殖承诺书》74份;三是加大对生猪养殖场的执法力度,加强档案管理,定期不定期检查药房和饲料仓库,对中、大猪实行生猪尿样快检,尿样快检呈阳性,立即抽样送检,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2013年出动执法人员78人次,检查养殖场26场(次),现场快检“瘦肉精”52头份,抽检兽药样品3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5.开展“地沟油”整治、餐厨废弃物管理和食用油综合治理。农业部门加强了以餐厨废弃物为原料加工的畜禽、水产饲料产品的监管,重点对养殖场、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质监部门加强对以畜禽肉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疑似问题原料和产品进行抽检。今年我区2家企业与有资质废弃物处置机构签订处置协议,检查相关生产企业31家次,签订食用油质量安全承诺书7份。工商部门开展了流通环节经营食用油的监管,出动执法人员60余人次,检查超市、食杂店、农贸市场等300余家次;卫生部门监督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餐厨废弃物管理,对餐饮单位的食用油进行食品安全抽检,共抽检10家单位的食用煎炸油,对抽检不合格的2家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处罚金额共4000元。

六、强化措施,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管。

我区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治理,加大监管力度。一是抓源头,重点加强标准化基地管理。农业部门以开展查处无证无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活动为抓手,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监控,开展了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整治、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畜禽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从生产、流通、销售全方位监管。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89人次,检测蔬菜样品240个,稻谷样品10个,水果样品10个,样品合格率达100%,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及生猪基地,抽检猪肉、牛肉、鸡肉等农产品149批次,检查鱼苗养殖场1个,鳗鱼养殖场2个,对1家养鳗场经营主体变更未备案情况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源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区出口鳗鱼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级出口鳗鱼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组验收。二是抓生产加工,重点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质监部门采取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全面检查、组织约谈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强化乳制品监管,引导企业强化原料管理和处置,对生鲜乳、原料乳粉、成品、含乳食品开展风险监测267批次;深入开展瓶桶装饮用水专项整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全面检查区3家饮用水企业,抽检饮用水32批次。此外,紧盯热点焦点,对“两超一非”、羊乳制品、食用明胶和其他胶类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变性淀粉、香肠肠衣、“地沟油”、食品用塑料包装制品、酒类打假、打击治理走私冻品、“土笋冻”明胶使用情况排查、超许可范围生产食品和违法标识标注行为等开展专项检查,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09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3家次,下发整改通知书8份,整改完成率100%,立案查处食品相关违法案件4起,处罚2.5万元,受理投诉举报3起,办结率100%,年审QS证14家。三是抓流通,重点加强索证索票制度。工商部门强化行政指导,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食品“索证索票”、“跟踪溯源”、“巡查监管”三项功能有机结合。同时,做好批超对接和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示范点建设工作工作,现已有14家超市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面执行进货查验制度,5家超市为今年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示范点创建单位;此外,整合资源,依托快速检测平台,加强食品流通监管,做到每周有巡查,月巡查达到10户100个品种批次。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食品经营者经营行为,提升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今年以来,我区已累计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1932本,立案查处各类食品案件45件。四是抓消费,重点加强餐饮业卫生管理。卫生部门开展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了鲜肉和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一次性筷子专项整治,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监管专项整治,农村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此外,结合开展文明餐桌创建、监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加强对创建等级工作,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今年来,共出动监督员、协管员1329人次,检查餐饮单位4742户次,对辖区612家餐饮单位监测餐具消毒效果5439份,合格率为81%,下达监督意见书89份,限期整改45家,落实整改36家。张贴餐饮服务单位单位卫生监督公示牌70张。在餐饮单位中发放公共用品消毒记录本600本,对300家单位的生熟砧板进行贴标识区分;共受理餐饮服务许可340件,办理餐饮服务临时许可证39件,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培训7000余人;对3家餐饮、食堂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共罚款金额9600元。

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监督治理工作开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监管相对薄弱,工作量大面宽,监管力量不足,存在监管空白点,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部分食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和风险防控不到位;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食杂店点多面广,卫生条件差,仍有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彻底解决难度较大;农村个别小食杂店索证、索票、进出台账等制度的落实与规范还有较大差距;食品安全专项经费,特别是检查经费和专项协调经费仍投入不足,离省上要求检测经费50万元,专项协调经费10万元的差距还很大。

八、明年工作打算

根据省、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我区实际,下阶段我区的食品安全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新突破:

1.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要实现新突破。一是要严把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提升食品企业素质。二是要加强对无证无照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的规范引导,加强整治、引导和服务,督促和帮助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三是要全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四是要继续抓好以肉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2.食品专项整治要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食品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抓好肉、蔬菜、奶制品、水产品、饮料、酒等重点品种和城乡集贸市场,机关学校食堂,医院周边、学校周边和旅游景点周边等公共场所的食品摊点等重点部位,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商品的不法行为。加大对地下生产加工黑窝点和假劣食品的打击力度,保持食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增加打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制售假劣食品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增强对违法分子的震慑力。

3.食品安全监管要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联合执法抽检,进一步提高排查隐患的能力,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二是要不断完善风险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和样本量,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继续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及监管部门建设,落实基层食品安全责任,推进基层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延伸监管网络,完善区、街道(镇)、村(居)全覆盖立体式监管。

网络舆情专报范文第5篇

为进一步落实省市“应急体系规范建设年”活动要求,切实把握应急管理的内在规律特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和系统化建设,切实做好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以建立健全我市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有效运行机制、体制为目标,贯彻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方针,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大力推进我市应急体系规范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

二、主要内容和目标

各镇、各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围绕以下内容和目标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

(一)进一步规范应急领导和指挥机制。市应急委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全市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为应急委的工作机构,市政府办公室是应急委的办事机构,应急办承担市应急委的日常工作。市政府成立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中心),市长任市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各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同时按分工分别在相应专项应急指挥部兼任总指挥。应急办综合协调全市各级各部门(包括安监、防汛防旱、公安消防、森林防火、水上搜救中心、环保等专项应急指挥部),按照其法定职责明确在应急管理体系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分工,落实应急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指挥场所。各级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第一责任人,各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各镇、各街道、各专项应急指挥部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保持机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二)进一步规范应急值守机制。严格应急值守制度,进一步规范应急值守信息记录、值班台账、岗位要求等,确保应急值守工作规范有效运行。各镇、各街道、各专项应急指挥部要进一步健全领导带班、机关工作人员值守的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实行主副班或双人双岗制度,配足配强值班人员和装备,提高值班人员的综合素质。各镇、各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将每月的应急值班名单在上月底提前报市应急办备案,市应急办要对值班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三)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信息报送机制。建立应急信息十分钟报告制度。各镇(街道)、公安110、卫生120、消防119、12345和安监、环保、气象、海事等各有关部门信息平台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十分钟(最迟不超过半小时)内,同时直报市各条线分管领导和市应急办,市应急办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10分钟之内报两办主任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应急办负责对上级政府信息报送工作的扎口,其他各有关部门按审定的统一口径分别报上级主管部门,各条线部门向上报告信息必须经市分管领导同意。建立健全应急办和12345、网络舆情、110、119、120、安监、环保、气象、海事等部门信息平台的信息互通会商机制,定期(每季度)研究会商预警信息,对全市公共安全趋势作出分析和评估。

(四)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各镇、各街道、各学校、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经营单位、各国有企业预案制定率要保持100%。建立应急预案响应、启动、执行、终止台账记录制度,对预案执行全程跟踪,保证应急预案执行的严肃性,提高预案的执行力。市每年组织1-2次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综合性演练活动。各镇、各街道、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应急演练,要及时将应急演练计划和规模较大的演练方案、脚本及演练的评估情况报告市应急办。要针对演练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不断增强其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做到职责明晰、简明易行、一目了然,明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该由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实践经验,抓紧对现有预案全部进行修订完善,并将修订完善后的预案报市应急办审核后重新。

(五)进一步规范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去年应急物资普查建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配备合理、储备适量、管理有序、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要结合自身实际及时补充和更新应急物资数据库,做到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准确,质量可靠,数量充足。对已确定的社会应急物资储备数量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关键时刻可以拿得出,用得上。

(六)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应急办、各镇(街道)和各应急专项指挥部参加的应急联席会议制度,对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处置工作定期(半年)研究。要“重心下移,重点前移”,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早解决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1)第一时间预警事件。充分发挥12345、网络舆情、110、119、120和安监、环保、气象、海事等部门信息平台的作用,与应急办形成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发现和预警突发公共事件。(2)第一时间报告情况。接到突发事件预警或报警后,事发地镇(街道)和各部门信息平台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十分钟内,最迟不超过半小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应急办,如遇特殊情况来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必须通过电话口头报告后及时以《专报信息》形式报送文字材料。(3)第一时间汇报领导。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市应急办要立即对收到信息进行梳理汇总,按标准对突发事件分级分类,达到一般以上级别的,在10分钟内向市党政主要领导或其他相关市领导报告,同时通知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4)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并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向上级请示调整响应级别。(5)第一时间控制局势。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镇(街道)和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预案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及时开展人身救援、组织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等先期处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态发生。(6)第一时间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应急办和有关专项应急指挥部要在第一时间组织协调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专家进行现场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

(七)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分析评估机制。各镇、各街道、各专项应急指挥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分析报告工作,分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往年同期比较情况、发展趋势,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各镇、各街道每半年分析评估一次,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每季度分析评估一次,年底形成年度分析评估报告,定期及时报送市应急办。

(八)进一步规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机制。根据《江苏省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和《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试行)》要求,确保年底前完成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挂牌,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装备、制度“五落实”。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保安员、医务人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的经验人员的作用,加快建设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结合具体实际,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专业应急队伍,重点加强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卫生应急、水上搜救、公共事业保障、森林消防、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以及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建设。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年内建立应急专家库,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做好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工作,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调查评估。

(九)进一步规范应急宣传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普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要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深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教育部门要开设有关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的课程;有关部门要在各种招考和资格认证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内容;新闻媒体应无偿开展应急知识公益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公众整体参与度,进一步宣传普及公共安全知识、灾害知识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广泛提高市民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

(十)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强化督查,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主体责任,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分工协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负责,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严格情况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通过适当的形式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在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三、考评办法

为了检验活动开展的效果,市政府办公室将对各镇、各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考核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江阴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江阴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文件为依据。考核对象是:各镇、各街道,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名单附后)。

考核办法采用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由市应急办组织实施。日常考核主要考核信息报送工作,以《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信息报告工作并进行量化考核的通知》为依据;年度考核由市应急办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考核组,采取统一组织、分组互查、现场抽查、量化打分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评分细则附后)。考核成绩由市应急办负责汇总,考核结果分别纳入年度镇(街道)机关工作综合考核和市级机关工作目标绩效考核。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将活动内容传达到基层各单位和有关人员,各有关负责人要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措施和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