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书记在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却在别国的土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牲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几年,日本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提出呼呈,为确保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如投入不足以及我国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等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业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育。它与传统的教育不同,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学内容的侧重点和教学方法上。实行创新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是落实现代教学理念的需要,是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先分析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然后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创新教育在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针对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创新教育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进行探讨。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指的是在能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创造潜能和意识的教育。从这个含义中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单纯的获取和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也就是说,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换句话说,传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文化继承人,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文化开拓者。打个比喻来说传统教育好比把学生当成“储存器”,而创新教育更像是把学生当成“炼金炉”。传统教育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学生得到的现存知识的多少;而创新教育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则是看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的创新、继承和发扬的水平和能力。第二,两者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自然也会有差别,从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于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而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则是关注前人的研究和思维的方式方法。第三,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传统教育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法是灌输式或者说是填鸭式,创新教育的常用的教育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注重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传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背得越多越好的死循环;创新教育则可以有助于受教育者活学活用,学用结合。
二创新教育的意义
实行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意义重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十三五”的规划目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实行创新教育对于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落实现代教学理念的需要。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成倍激增,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知识飞速更新。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记住已有的知识,必须有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其它实际能力。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三是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创造欲是人类的原始欲求,是人类本性和本质力量最鲜明的表现。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为了使自己成为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今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求知欲和创造欲就更加强烈。而这种欲望的开发、诱导和升华,最佳手段就是创新教育。
三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可以知道,要全面实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教学中有效实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调整培养目标
做到在教学良好的运用创新教育就必须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这首先需要落实的就是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调整应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整。第一是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之外,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了学习动机是否正确积极、个人兴趣是否广泛浓厚、意志力是否坚定、是否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以及是否有积极探索、乐于思考、独立自主和创新进取的意识。从思想政治方面谈论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要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能走出依赖、狭隘、思维固化、人云亦云的思想误区,实现承继知识、发散思维、加强创新能力的目的。第二是在知识学习方面,创新教育应强调将掌握好事物的基本概念、内在规律有效转化为能动系统,简单的说就是要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第三是能力培养方面,创新教育除了要培以养操作能力为目标之外,更要注意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包括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充实教学内容
创新教育在教学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充实和改善。真正的创新教育是在保证好常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意识、思想、思维等方面的内容的学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等,同时还有学生对于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前途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停留在意识形态方面,但是他们引导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性活动,树立是否需要创新的思想。二是对学生的个人情感、意志力、兴趣、气质、性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育。这看起来似乎和创新并无关系,但是这些方面的内容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或者适合创新。三是关于感觉、知觉、想象、记忆力、理解力及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内容关系到创新活动的执行,也就是探讨如何进行创新的,因此对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建立教学民主
所谓教学民主是在老师教学中建立一种与学生平等、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让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心智。而在教学中注重民主,建立民主教学正契合了创新教育的目的。心理学上认为,创新的事物是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研究出来的,创新的方法也产生于自由和民主的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欲望也是在自由和民主环境中得到实现。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保持师生的配合与互动,有利于进行更好的进行创新教育。
(四)加强思维训练
这里说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也叫做求异思维,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是要求能探索出更多的、不同的答案,它是创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发散性的思维就很难实现创新。要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多提问,老师应该善于针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提问,用发散性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能主动的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跳出既有的、常规的思维模式,从而得到新的观点、结论,新的观点不一定一开始就正确,但是经过多次检验、修改和多角度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第三,多采用启发性强、能触类旁通的作业或习题进行课程检验。
(五)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方面来源于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教学,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教学方法作为参考。(1)批判性教学法批判是认识事物的解剖刀,这里说的批判是说对事物、观点、知识的分析和审查,并非简单的否定。批判性教学法是借助“批判”的外衣,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继承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事物和新的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2)特性分析教学法所谓特性分析教学法就是说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并深入分析,进而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并对事物产生新的构想。(3)演练教学法演练教学法其实也可以说是实践教学,就是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模拟、实践。可以通过演练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创新探索。(4)智力激励教学法智力激励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头脑风暴教学法、讨论法等等。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过程,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李晚晴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建勋.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5(7):55-55.
一、物理创新教育,首先要物理教育创新
物理学本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没有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就不会有物理学研究的进步。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反驳,就没有人类对力学的进一步探究。同样,没有我们对物理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物理创新教育。
1.物理教育观念的创新。在物理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把我们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自主教学,把上课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没有创新,我们就不会有进步。教育观念的创新,首先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的要有创新意识。
2.物理教育内容的创新。在物理课本上,我们除了有新课程内容,还有科学世界、STS、小实验、小制作等。在以前的教学中,可能我们重点讲解的事新课程内容,而对其它会置之不理。但是,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及好奇心会越来越广。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教育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学习和补充把学生的学习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教育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创新。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教学者推崇,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发展,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应运用实验的作用,第一?课,我们都会做一些小实验,如将一烧瓶中盛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倒过来淋上冷水,水有沸腾了;在冰柜中取出的冰棍向下冒白气等。这些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智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因;一个好的环境,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诱因。教育环境,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环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并且让学生能大胆的质疑,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针,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创新教育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要激励学生提出在学校看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如看见亮着的灯,思考为什么会发光;看见流出的自来水,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压强等。这些在增进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家庭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学校。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它成绩并不理想,但就是喜欢摆弄各种电器。又一次在家中,他居然拆开了家里的电视,慢慢地欣赏起内部电路。这时,他的父亲下班回家,看见了拆开的电视后,不但没有发火,反而鼓励他说知道电视是怎样放出的图像吗?然后和他一起研究。并鼓励他认真学习,在书中会学到更多的电器知识。在他的努力和家长的激励中,该生成绩突飞猛进,高中毕业后居然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在大学期间还有多项电学方面的小发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就不会有那么强的创新意识。
3.社会环境对创新教育的作用。在我们的周围,自然科学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认真抓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那么可以让学生能认识物理,认识科学。与此同时,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知识能进行一些尝试。发挥物理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特点。将创新教育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
三、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执行者
中学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使语言知识变成语言技能,并逐步发展成为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创新教育。
就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英语,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顾虑少,乐于开口,教师很容易引导他们投入课堂里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学习效果也很好。到了初三,由于年龄增大,越发拘谨,学生的踊跃发言的气氛逐渐消失。到了高中,这种现象会变得更加严重。学生只读读,写写,能应付升学考试就行了。因此,应试教育一直占优势,素质教育也就无法有出头之日,更别提创新了。
我们应该全面分析在英语教学里的听说读写各自的特点和互相的关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创新教育。
信息时代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点,而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努力探索适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实践中摸索出“开放,合作,发展”的教学新模式:创设开放性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条件,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和展示才华的机会;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在交流争辩中构建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个性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创新研究的内容。A:学科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开发,网站建设与应用等的研究。B: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网上资源库,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造提供活动场所和可靠资源。C:制作有创意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设计出有创意的脚本,并制作成交互性强,适应性广的电子课件资源,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第二,实现创新教育的操作原则。A: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教育教学法改革实施方案的先决条件,教学选用的资源必须是科学的,教学资源的分类,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课程教材的构建都必须遵循资源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法的内在规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协调发展的过程。B发展性原则:学科信息资料的积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都必须有量和质的发展,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发展为条件。C主体性原则:要以人为本,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D开放性原则:开放的活动环境,可选择的多种网络途径,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条件,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
第三,创新教育的流程。A趣味引入,明确目标。在创新教育中,引入课题的方法有很多。如:谈话引入,讲故事引入,课文表演引入,猜谜语引入,相关的图片引入,观看VCD引入等。在教学八年级第二单元比较级时用的句型是:A方+is/am/are+比较级+than+B方。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该课的教学内容,展示了我做好的课件:长裤,外套,帽子,露西,汤姆,李蕾,风衣和每件衣服的价格。在播放的时候,同学们犹如在逛街,整个思想放松了,信心百倍的开始讨论衣服的大小,长短,价格的高低,谁穿上比较酷。进而掌握了单词handsome, cool, long, short.并且联系到以前学过的单词tall, short ,expensive,.句子造得特别好。彼此之间的对话更是出乎意料的流畅。B创设情境,主体参与。创设情境主要是先通过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接着用语言描述情境,再由表演体会情境,最后是生活展现情境。而在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中,则是先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尝试求知,准备质疑,然后分组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看法,最后是全班汇集看法,深入讨论,理解新的知识。如,在教第二单元第一话题shopping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繁华的商业街道背景,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品满琳的步行街,同学们在这个充满现实气氛的模拟环境中各显神通,从讨论某样商品的价格到其样式,从其品质的优良与否到其使用的价值,兴趣盎然地进行买卖。从而掌握了九个重点句子。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How much is it?What size do you want?….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01-02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主流。高层次人才竞争已是国家竞争的根本。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在不断做出调整。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大融合大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也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理念,加快研究生的培养从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转变,将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
一、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总的来说就是具有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开拓精神并且知识面广、道德水平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强,而拔尖创新型人才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想品德这一项。此外,拔尖创新人才要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对于学习新知识要非常渴望,知识面的扩宽能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拔尖创新型人才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创新活动,要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保持高昂的创造激情;最后,拔尖创新人才要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并要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研究都是严谨的,只有具备严谨的态度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事物。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时展的需要。首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人才和科技逐渐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主体。高校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带动科技生产、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力量,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学校和就业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
2.推动教育变革。各大高校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够推动教育变革,对构建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部门要求各级学校必须落实的工作,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项创新活动转变传统的培养方法,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飞跃,必须转变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并在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上开拓新的道路,这些都对我国教育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很多国家之所以在科技上和综合国力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该国是创新型国家,注重创新发明,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都能与时俱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能够促进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又可以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动力。两者互为补充,能够相互促进。因此,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就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快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使我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三、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高校研究生的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很多高校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养,教学也缺乏层次性,总是以一概全,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依旧沿袭传统式的教学套路,教师在讲台上教授,没有生动的例子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课堂氛围非常低沉。并且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形式化,理论性的知识讲授过多,易和实践脱轨。
2.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很多教师将全部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通过各种教育宣传、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真正能在实践中落实的能力非常少,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是辅助,重要的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3.很多高校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成学业成绩,完成导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因此导师培养重点就放在了课题完成的质量上,对学生严加管理,规定学生按时到实验室上下班,不能迟到、不能搞小动作等,目的是规范学生行为,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和培养状态。学生在这种严格的环境下很难大胆、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创新思维得以限制。
4.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少不了教育部门的支持以及政府的支持,但是很多地方高校都不能有效地和教育部门一起商讨创新培养的策略。开展教学培养需要引进科研设备、人才,并要花费很多的资金,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学校独自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并且对教育部下发的制度和政策都不了解,盲目培养收获甚微。
四、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夯实理论基础。(1)对研究生课程采取课程组的形式,由课程组长负责组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教学及改革工作。同时建立课程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并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2)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构建一流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力争将跨文化背景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通过专题讲座、外语授课等多种形式,促进研究生培养和国际接轨。
2.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1)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完善权责机制。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度考核制,硕导、博导不再是终身制,而要根据前一年的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分配招生指标,配置教育资源。(2)实行所有博士论文严格的校外双盲审,针对盲审论文回审意见,建立盲审论文信息表以及盲审专家信息表,对论文盲审评审意见进行分类统计,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建立基础数据库。同时为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高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积极组织申报省优博论文和全国优博论文。(3)积极支持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组织知名导师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学生进行讲座,组织学院研究生内部交流讨论,鼓励高水平研究生将最新研究成果投稿于国际顶尖杂志。
3.形成面向学术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培养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培养是近年来新兴的培养方法。这种培养方式的特征是文理兼容、理工融合,实现了文科与理科的充分结合,通过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推进这种培养方法的落实和实施,鼓励和引导教师多使用这种培养方式,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挖掘交叉性、综合性、专题性的前沿课题,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持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形成面向学术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培养模式。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加大“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支持力度,同时扩大资助面,不仅支持博士生,还支持优秀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出国交流。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次高水平国际会议并有录用学术论文的目标;鼓励博士生开展六个月以内的短期出国交流。积极鼓励导师自愿与外国高水平老师的团队科研合作,鼓励导师将研究生送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或科研合作。
5.建立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坚决贯彻执行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培育在某一专业领域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职业质素良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培养和训练,扩大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校内外轮转实践,针对应用型项目开展研究,探索实行系统一管理,校内外导师集体指导的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活动。
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深入探讨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有效措施,通过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培养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创业人才。表现了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是时代所需,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殷朝晖.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1,(4).
[2]朱学义,董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6(3).
[3]张海峰,黄爱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学习动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4]骆一,徐宏凯,吴娟,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初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
[5]移峥峰,周述章,李丹,等.江苏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