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阳节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案范文第1篇

1、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时机。利用节日机会,合理把握主题,从而以感情为纽带拉动家校的距离。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品质。

3、提升学校形象,构建和谐社区。

二、活动主题

九九重阳节,敬老我先行

三、活动安排

1、宣传动员

在九月15日全校升旗仪式上,值州教师进行了“ ”的国旗下讲话。号召全校的师生尊老、敬老、为身边的老师做一件事情。

2、资料的收集

各班组织学生收集关于重阳节的相关资料。并在全班交流。

3、社会实践

组织好四年级的学生到永丰敬老院进行慰问。

重阳节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习方式 诊断 纠偏

新课标指出:“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等现象而提出的。

自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同广大教师一样,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英语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充满了乐趣,这是可喜可贺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据我的诊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纠偏。

一、对“自主学习”理解有误

1.“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自主学习是针对“满堂灌”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受。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课堂便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在貌似热闹的问答过程中,教师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寻找“标准答案”。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受益不多,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自”演化成“放羊式”

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老师便叫学生自己看书,至于看什么、怎么看,老师也不作指导、提示及具体要求,更不要说检查、反馈了,就由着学生随意看。而在学生自学的时候,老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典型的“放羊式”教学。与此相反的一种情况是,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这是典型的放任自流,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有名无实。而教师也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之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教师成了“主持人”

现在,如果教师在某堂课上大讲特讲,很容易被扣以“满堂灌”的帽子,批之以未贯彻“新课程理念”,于是,教师大都成了“主持人”,不管是哪种课型,教师只能见缝插针地来上几句,谓之相机点拨。

从现代教育论的角度看,不讲或少讲确实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听课、听报告,真正心仪的,还是那些能说、会说、一语破的能给人以巨大启迪的老师。善说,是一个人全部才华和智慧的最佳外在表现。当然,说什么、怎么说、在何时说是很有讲究的。

例如,在学习7B 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和Integrated skills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问一些有关美国、泰国、英国、俄罗斯的情况、人们的生活习惯,联系国情给学生进行知识背景的介绍,为课文的理解做好铺垫,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了这一引导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课堂教学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真正自主的空间,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远非那么容易解决。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设计教学的方式,才能真正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热闹”地“走过场”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一提“合作学习”,就非得热热闹闹,否则冷冷清清的,似乎难以体现所谓的“合作”。然而,当你走进学生中去看一看,就知道他们在怎样合作:有的借故讲话,有的根本没在听;有的抢着说,而不顾其他人正在发言;课堂上乱哄哄一片,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连对方说什么都听不清,更别提合作了。

更多的情况是“走过场”,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其一,有些老师利用课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很多五颜六色的图片,在课上不断地点击鼠标,学生目不暇接地看着图片,发出“哇”、“真漂亮”等感叹,在整个环节的内容、作用上根本没有考虑;其二,在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有读完的情况下,就开始问:“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等问题。结果学生要么一问三不知,沉默不语;要么胡乱应对,答非所问。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草草收兵;其三,学生未必真正把握课本内容,就急于拓展延伸,或进行研究性学习,大搞创新教育。如此人为加速、拔高,学生却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教师只好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公之于生就告万事大吉;其四,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为了避免冷场,扩大教学容量,往往只是“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或讨论一下”,学生根本来不及进入讨论主题,就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交流看法。没有思索的交流,怎么能算得上真正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只能是停留在课文的表面做些浅显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得不到更多的有益的思索与收获,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小组合作”成为少数人的“表演秀”

一提“自主学习”,正如上面所说,教师便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自己提问,接着小组讨论解疑,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或每人汇报一个问题。而学生方面缺少独立思考,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沉的交流与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往往被忽视,于是课堂成了少数“优生”的“表演秀”。总之,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态,不少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所以,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谨防好学生“一言堂”的现象,多给其他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全体参与、人人发言,个个有收获。

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表达个人见解,当然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样,学生只有进入课文内容,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方能跳出课本,深入理解甚至触类旁通发现有见地的见解,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例如,我在新授牛津英语7A Unit 3 Reading “Halloween”时,在学生充分掌握西方人如何过万圣节后,为使学生能更多地掌握中外各种重要节日是如何过的?以及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和“How do you spend the festival?”学生分成小组,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将如何过这些节日编排成短的情景剧。充分体现了各个节日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在各个节日中人们能享受到的乐趣。有了熟悉各个重要节日的基础,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万圣节在10月31日的晚上,你可知道我们在11月份初刚刚过了一个节日?(那年的重阳节正好刚过)”话音刚落,课堂上像炸开了锅,有的说“中秋节”,有的说“感恩节”,有的说“感恩节不是我们的节日”,我插了一句:“是一个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后来有同学想起是重阳节。紧接着我又提出了问题:“重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在农历的9月初9?重阳节又名什么节?”学生带着我的问题,把重阳节和万圣节进行比较,让他们明白外国的节日固然有趣,但我们自己也有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三、探究学习的泛化

1.“启发”代替“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的探究很少,启发式教学倒是很多。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很琐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提这些问题,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启发学生,但这些问题不但割裂了探讨的意味,而且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实际上,这些问题老师无需启发,学生照样能找到答案。

2.滥用“探究”

另一种情况是,课堂上滥用“探究”,以为任何知识都得探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学生去探究,那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去探究,仅靠听、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那些有关“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才需要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来自主内化。这种无视教学内容、知识特点与认知方式,动辄探究的做法,只能导致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非常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来实现认识的深化。所以,它是学习程序中的最高层次。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切需之切”,“一切乐其业”,在老师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一去领悟,学生做到了自主、主动探究。

让学生自主学习,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少不了教师与学生的紧密合作。自主探究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手段和补充。在教学中,师生合作有利于双方心灵的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发扬。

总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尽可能地实现师生互动,久而久之,就一定会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学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点滴思考.2009.11.

重阳节教案范文第3篇

一、精选“孝心”小故事,发挥课堂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对青少年加强爱心教育必不可少,孝敬父母当然是爱心教育的主题中应有之义,由“老吾老”到“老人之老”以及整个社会,从人伦,到天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黄香温席”、“王郎卧冰”等名人故事是宝贵的孝文化资源,且家喻户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组织老师收集、精选了多篇这样的小故事,利用每周一次的“孝心”教育课及班队会时间向学生讲解。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播放“孝心”故事图象资料,让学生明白“孝”的含义,潜移默化地把“孝”根植于小学生心中。

二、布置“孝心”作业,强化“孝心”培育

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如此,何况人乎?为把“孝心”教育落于实处,我们坚持每周为学生布置“孝心”作业。比如:为父母做一次家务;为父母洗洗脚;父亲节、母亲节为父母献上精心制作的贺卡等。让学生从不理解、不好意思中走出来 ,真正去做,去表达对父母的感谢。许多家长来信反馈:“孝心”作业拉近了父子、母女的感情,使孩子从小接受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必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三、充分利用资源,营造“孝心”教育氛围

班内醒目位置悬挂、竖立以孝心格言或图画为内容的标语牌、展示牌,“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二十四孝”图与社区法制一条街遥相呼应,透射出浓厚的教育氛围,“孝心一片动天下”等孝心格言让树木动容、花儿吐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回报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宣传横幅,让爱心与责任一起飞扬。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每天课间操后的“红领巾广播时间”,老师的孝心教案,学生的孝心日记时时响彻学校上空,形成了浓厚的孝心教育氛围,学生抬头有榜样、低头受感染,身旁有“孝”声,心中植“孝”根,处处徜徉于“孝”的氛围中。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孝心”体验活动

开展孝心教育活动我们更注重知行统一, 相继开展了“两封信”、“我给爸妈洗洗脚”、“今天我当家”、“我给爸妈过生日”等孝心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的孝心体验。

“两封信”活动即学生先给爸妈写一封信,表达对他们的爱,写出平时不愿说出的心里话、悄悄话。然后,爸妈共同给学生写一封信,提出殷切希望。许多家长在收到孩子给自己精心制作的祝福卡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一遍遍地读着孩子的信,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父母看到孩子已经懂事的欣慰与自豪。不久,一封封包含着无限深情和期望的信也来到学生的手中,有的爸妈在信中写道:“你的成长和进步,使我们忘记了辛劳,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你的祝福,使我们想起了自己的节日。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这就是对爸妈的最好回报。”

开展多种形式的孝心献给家庭、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三心三献”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星期日、重阳节、春节等,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开展助老帮困活动。组织学校小记者深入到社区、工厂宣传孝文化, 让孝敬之风走出校园,延伸到家庭、社区,吹向社会,使孝心美德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建立健全了革命烈士陵园、峄山及“三孟”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邹城、爱祖国的感情。定期组织 “走近孟子――感悟儒家文化”、“寻找家乡新变化”等游览学习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孟母“三迁教子”、孟子“立志孝母”等孝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励志学习的信心。

重阳节教案范文第4篇

一、创设诵读情境,激发诵读情感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这几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这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见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仅靠教师的语言,学生很难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有效创设身临其境的画面。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学生仅从诗句表面很难想象诗人描绘的诗情画意,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资源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集中起来,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柔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感,使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很好地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理解诗文的内涵美、韵律美。

二、利用数字资源,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应于抒情诗文。古诗文诵读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使用课程资源中媒体资源上的朗读资源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通过轻柔、舒缓、恬美的语言范读古诗,再配上资源中的音乐与动画,创设一种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己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指名读、齐声诵读和分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采用七巧板拼图,深刻理解古诗文意境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中颇具影响的便是诗词,或气势磅礴,或以言壮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来诗画同源,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带学,借学促美,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将古代语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过学生笔端构画出来,使之想象力得到发展,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以丰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图画意境表现出来。笔者用网络数字资源提供的音频诵读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应用七巧板拼图。如运用七巧板拼图教学“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学生的拼图与数字资源上的动态画面相对照,学生兴趣浓厚,诗意理解深刻。

四、创新诵读方式,推动学校古诗文阅读

我们运用数字资源在课内让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积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赛诗会、诵读表演、古诗文情节剧等开展经典诵读。同时还根据季节的变换,让学生收集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关的诗句,遇到节假日,让学生收集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关的诗句。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古诗文活动方案,如个体活动方案:收集喜欢的古诗文,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立志篇等;集体活动方案:中秋朗诵与“月”有关的诗文内容,对对联,走进

(下转页)

(上接页)

古诗意境等。每年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节”,大力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同时还开展中华书法和绘画活动。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时候背诵古诗,有的学生在玩拍手游戏时背诵,课间活动玩“丢手绢”“切西瓜”等游戏时用古诗配合表演。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激发了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深受学生喜爱。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诵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整合相关的数字资源,建立了“琵琶行专题”学习网站,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学习。学生通过专题网站进行学习,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对《琵琶行》中的经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通过动画模拟视频资源,学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网络中自我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重阳节教案范文第5篇

1、探索——教师成长之路。

期初,教师们立足本园实际,围绕“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教研主题设计主题网络活动,然后由大家一起进行研讨,探索其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逐步地去探索适合学园发展的课程模式,让老师们学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本领,提高老师们探索的能力与激情,促进教师在总结探索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中得到发展。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游戏化和游戏教学化,从而促使教学过程洋溢着探索的活力。

例如,我们组织的园内观摩活动,提倡各科带头人与执教老师互相探讨、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内容、活动形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像大段的角色游戏观摩中,大家着重讨论如何打开班界,促进幼儿的交流,提高活动的效益以及如何向课外延伸、向家庭和社区辐射。

2、创新——为课改注入新的生命力

未来的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要让幼儿教育面对新的挑战,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能不断地“创新”则是能为迎接挑战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学园着重鼓励教师创新。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形式趋于多样化、不拘一格。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在上一个学期开展分组教学、班级特色教学的良好基础上继续开展班级特色教育活动,指导教师探索适合本班特色的教育模式,树立教师的“创造性教育”的思想,通过创造、反思、再创造、再反思的探索过程,培养发展幼儿的个性。

(1)坚持创设班级特色教育活动:每个班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结合时代的步伐等开展具有班级特色、地方的教育活动,促使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发展教师的创造性地设计活动的能力、教育能力和促使幼儿的个性发展。如:大段从艺术领域出发,结合近期泉州开展的“评选泉州十八景”的活动开展了绘画特色教育、手工特色教育等活动,培养了幼儿的抽象能力、审美能力、创造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将社区资源为我所用,与社区产生互动教学。围绕学园的课题《整合社区资源,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合作》,发挥社区资源的潜力服务于教学。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九九重阳节与老年人联欢、在“119”纪念日与消防战士一起搞消防演练,请他们为孩子讲故事,和孩子做游戏,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在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家长的工作之便带幼儿参观建筑馆、电信大厦、麦当劳、超市等,让幼儿走入社会,初步了解社会,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热爱社会的情感。将社会与教育活动互相融合。

(3)提高教师反思、创造、再反思、再创造的能力。在工作中尽量减少老师的文字工作,将时间留给老师对所组织的活动进行反思,总纳活动成与败的原因,通过反思,教师检阅自己、发现自己所存在的不中、促进自己发展,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整改的措施,这样不仅总结了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书写能力。为此,幼儿园将优秀的活动计划活动反思文章归类成集。

(4)敞开园门对外开放,吸收姐妹园的教学经验,提高师生的教学水平。本学期,我园共对外开放了15个以上的活动。并且在每一次开放后与姐妹园的老师们共同探讨,交流教学经验。我们更是毫无保留地介绍我们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如:许园长经常为姐妹园的老师介绍我们园的网络管理方法,得到众老师的称赞。同时,大胆地让老师走出去,到“手拉手”结对子的幼儿园去听课,尝试指导活动,提高骨干教师的指导能力。

3、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为了让老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坚持抓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培训教师必须针对实际差异,因“材”制宜,取长补短,才能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这学期,我们主要采用外部培训与内部培训两种形式相结合,为老师提供广阔的学习环境:外部培训学习重点派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前往,广泛吸收外省、兄弟县市姐妹园的优秀的教育经验,先进的教育方法,超前的教育信念等,并回园进行传答,促使本园的教育能与时俱进。如:本学期分别送老师到北京、福州、厦门等地参观实习。内部培训主要服务于刚毕业1-2年的新教师,根据新教师的近期需要和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内部培训。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指导新教师熟悉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常规,掌握现代化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促使新老师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如:我们为新教师开展了教案的书写、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WINDOWS的排版等内容,有效地提高了老师的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