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问题学生是教育管理中的特殊群体,本文从定位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源头、问题学生的转化三个方面分析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以能重新唤起问题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引导促使其回归健康。

【关键词】问题学生 教育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把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称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在高校、初高中都存在,对于问题学生,教师不仅不能弃之不管,还要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健康成长[1-2]。为班级的正常教学工作的实施酝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师的价值、履行教师的职责。

1.定位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是指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存在问题的学生,对问题学生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个人对自身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的重新认识,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2.分析问题的源头

可以通过观察、谈话、采访等方式找出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包括在这种行为出现之前或之后的前因后果,以及问题出现的时间、地点、问题指向等。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出引发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及时捕捉他们的心理活动,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3.正确引导-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3.1 多接触、及时给予表扬。作为教师应多与学生们接触,认真专注地听他们对某种事情的看法,并尊重他们的观点,以获得他们的信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得到问题学生的信任;另外,对问题学生给与鼓舞与帮助,使他们各面有所信心;同时要善于捕捉他们们的优点让问题学生找到归属感。另一方面,对问题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帮助,使问题学生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检讨行为上的不当。

3.2 及时与家长联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及家长对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肯定比教师了解的更多,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一方面可以具体了解孩子在家的具体作息时间,和在家里的学习状况。一方面辅导员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告诉他们,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找到比较成功的教育策略,另外家长也因此可以及时给辅导员提供有关孩子表现的信息,这样就可以使家长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的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时间的工程,教对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讲究谈话的艺术。切不可采取讽刺挖苦、辱骂训斥、体罚等侮辱人格的方法教育他们。在教育中,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让问题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1)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家庭教育理念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家长往往对幼儿有着过高的期望,把幼儿教育与一味与与识字、算数、学习外语等知识文化学习等同起来,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品德、意志、兴趣等的关注。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动手能力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幼儿不能很好地进行力所能及的自我照顾。而在幼儿园对幼儿教育中,往往更加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品德、兴趣的培养,而对文化知识的教学往往比较宽松一些,家庭教育理念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的不同,往往使得幼儿教育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当中。

(2)幼儿园对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符合幼儿的成长

由于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太高,幼儿园为了从一定程度上去迎合一些家长的意愿,从而在对幼儿课程设置时,不顾幼儿年龄特点,从而给幼儿教授一些不适合幼儿年龄段应该去学习的知识,再加上幼儿园为了赢得良好的家长口碑,扩大招生,往往更加注重了对幼儿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幼儿的性格的培养与智力的开发。因此,这也使得很多幼儿园不能摆脱幼儿园语文、数学的怪圈,在幼儿教育中重知识而轻情感。另外,对于课堂的设置不能很好地与幼儿的生活环境相结合,不能很好地实现在真实环境中加强对学习的接触与体验,幼儿教育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幼儿的成长本性。

(3)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合作欠佳

尽管对幼儿教育中,我们提出了家园合作,但是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往往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与合作存在的很大的形式化,交流并不深入,家园合作并不能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合作形式过于简单形式化。

二、加强幼儿教育发展的措施

(1)加强对幼儿家长思想上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要加强对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于孩子的发展与成长,不能只是单纯地局限在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性格、兴趣、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更加全面的健康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加强对幼儿耐挫力、意志力的培养。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智商与情商对人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非智力的情商因素,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影响更大。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对幼儿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培养,更好地促进幼儿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加强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课程的设置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加强对幼儿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课堂的设置时,要结合幼儿年龄段的特征还进行设置,加强对特色幼儿教育资源的构建。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加强对每一个幼儿的观察,从而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根据孩子的不同对孩子提出相应的要求。老师要深入对幼儿兴趣的了解,顺从幼儿自身的意志,从而使得幼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另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设置时,要从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从而增加幼儿熟悉感,使得幼儿可以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去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在对教育课程的设置时,要加强对生活化、整体化原则的遵守。

(3)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增设教学环节,更不是用心理教育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将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切忌疏忽儿童的心理反应,忽视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游戏本身就具有训练幼儿各种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功能,如果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当中,那么将如虎添翼。当然,并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4)不断增强家园合作的有效性

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一、校长对学校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什么

有人或许认为校长对学校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争取更多的资金,能够兴建现代化的教学楼,购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给教师发放更多的奖金。毫无疑问,这些也都是需要的,但我认为校长对学校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将这种制度转化为学校文化。在学校里,最有权威的应该是学校制度而不是校长。作为校长,最大的责任是建立制度、维护制度,为制度服务、为制度效力。务必记住:良好的学校管理既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每个师生的言行,又必须有正面的激励措施来弘扬人性善的一面。

二、校长要不要兼课

这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规模比较小的学校,校长不妨兼一些课;如果规模较大的学校,校长就可以不兼课。从职责特点的角度说,校长是可以不兼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校长的主要工作是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等;二是现实情况使校长要经常开会和协调处理学校内部各部门关系等问题,如果校长兼课,必然会经常找教师调课,这样就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受害的是学生。虽然校长可以不兼课,但是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当然,当校长不是很忙的时候不妨上一些示范课、研究课等。

三、教师真正的成长是什么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是指“专业”的成长,更是指“精神”的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引领教师弄清楚这么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为什么而教,如何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方法、途径和策略等都源自这几个最基本的问题。

四、究竟该如何看待教育均衡

有人认为“教育均衡”就是通过资金投入使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等配备差不多,通过校长和教师轮岗使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的水平差不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教育均衡”的看法还不够全面:因为现实不可能做到这样,也没有必要做到这样!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教育均衡”的真正内涵: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条件不一样,他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学校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要实现不同学生最大化的、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均衡”的最高境界是将学校办得都不一样,都是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从而实现满足学生充分发展的需求,不同学生都能获得基于自身潜能的健康发展。

五、如何看待教师队伍“阴盛阳衰”

有人担心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会不利于男子汉的培养,我认为没有必要:首先,至少目前还没有比较可信的调研报告证明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不利于男子汉的培养,相关这方面的一些文章或论文更多的只是一种推测。其次,有人说如今的男孩“女性化”倾向比较严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今的女孩“男性化”倾向也比较严重。我们担忧前一种情况的产生,难道就不担忧后一种情况的产生?此外,教育讲究的是耐心和细心,所以相对而言,女性的温柔、耐心、细心等特点确实比男性更适合当教师。有人调查发现: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较高的学校,学生的成绩会更好,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比较好。最后,男生在学校接触更多的是同学,在如今的学生当中则是呈现“阳盛阴衰”的状况。

六、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学习方法,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如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智慧。所以,教师最终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智慧。

七、如何看待“减负”

尽管“减负”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大多数教师也自认为已经做到了为学生“减负”,例如:按规定严格控制了作业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甚至从不让学生带书写作业回家完成……但是,尽管如此,似乎学生和家长仍觉得负担很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过去认为不布置家庭作业,减轻学生书包重量,推迟上午上课的时间等,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减负”并不能仅仅以是否有布置家庭作业,是否减轻了学生书包重量,是否推迟了上午上课时间来衡量,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说到底,只有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才是真正地做到了“减负”。也就是说,当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就是布置少量的作业,学生也感到负担很重;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就是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重。因此我们说,学习兴趣是“减负”的一剂良药。

八、如何看待“精细化管理”

如今确实很多学校提倡“精细化管理”,并将其作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法宝。其实,“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从企业引进的,但企业管理毕竟与学校管理有不同之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它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它需要精打细算的管理。在学校过于追求“精细化管理”,会束缚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说有的学校因为过于追求“精细化管理”,将学生在校行走的路线都规定好了,结果有一位学生因为上厕所回教室没有按照规定的路线走而被罚站……你觉得这种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妥当吗?是否走味了呢?

九、学生的评价是否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唯—标准

一般地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只有“事实判断”评价权,至于有没有“价值判断”评价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呢?其一,这是许多调查证实的结果。其二,教师的很多教学意图不一定要告诉学生,而学生也不一定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其三,也是最关键的,即有的学生或评价能力不高,或评价的价值观不正确,或评价带有情绪化色彩。如果将学生的评价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难免会损害课堂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十、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

有人认为不宜反对“应试教育”,因为学生需要应试能力。其实.反对“应试教育”不等于学生不需要应试能力,而是反对学生用笨的方法获得所谓的“应试能力”。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大的阻力之一恰恰是我们教师本身。现在在讲台上的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对应试教育的所有做法驾轻就熟,他们对学生所采取的做法,就是当年他们老师对他们的做法。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正因为如此,这些教师不仅不愿意纠正自己的做法,甚至还要去强化其做法,并当成“经验”到处宣扬。

所以,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否定自己。时下,我们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培养”了一批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他们愿意否定自己吗?

十一、是“亲其师,信其道”,还是“信其道,亲其师”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对学生好,学生也就会对教师好,自然也就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然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增强了,他们判断教师好不好的最主要标准是教师是否有丰富的学识。丰富的学识是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征服学生的最有力武器。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不完全有道理。求知的学生,从来不会因为和善亲切、美丽潇洒就原谅教师的浅薄无能,越是高年级、高水平的学生越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才是师生关系中最高的境界;而只有“信其道”,才有助于“亲其师”。

十二、哪个教育阶段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

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教育问题 对策

一、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1)“留守儿童”的界定及产生背景

叶敬忠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扶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还有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的上限界定为16周岁,即16周岁以下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孩子均为“留守儿童”。

诚然,留守儿童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一般认为,留守儿童产生是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矛盾产物。在我国现代化的加快促使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大多数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只好将其留在农村,于是便产生了教育学领域的“留守儿童”。

(2)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及规模

从多项研究成果来看,留守儿童大多聚集在劳动力输出规模较大的省份,以四川省为首,还包括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浙江等省份。其中由于广东、江苏等省内劳动力流动较大,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的具体规模,各项研究成果之间略有差异。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3)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分析

根据儿童的监护状况,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儿童单独留守家庭。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父母流动外出后,年龄较大的儿童独自生活;其二是父母流动外出后,家中儿童虽独自留守,但由居住临近的亲属邻居提供帮助。b.“单亲”留守家庭。即留守儿童仅和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c.隔代留守家庭。即留守儿童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同生活。d.其它监护家庭。即留守儿童由其它亲属或非亲属监护人代为监护。

(4)留守儿童受教育结构分析

由留守儿童的年龄特征可以看出,他们接受教育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涉及部分大龄留守儿童的高中教育。从研究结果来看,学龄前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小,而且长期得不到父母亲情的呵护,早期教育严重确实。大部分留守儿童能够较为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在此阶段主要面临学业和心理健康的挑战。大龄留守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较小,大部分随父母外出务工。

二、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列举及成因分析

(1) 家庭教育长期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早期教育缺位。在农村,55%的0~5岁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的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亲情教育缺乏。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造成留守儿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情感体验。

行为教育架空。留守儿童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再加上隔代监护或他人监护的缺陷,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拉帮结派,小偷小摸,抽烟、酗酒等,更有甚者破坏社会治安,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 学校教育问题重重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也是能够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的最佳机构,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样会加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性。学校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校体系的不完整。近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农村得到普及,但由于教育经费等原因,许多原有的村级中小学被合并,而且学前教育在农村普遍较弱,这样由于农村学校体系的不完整性给留守儿童就近接受教育带来挑战。

学业成绩方面。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或呈下降趋势,仅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较好或呈上升趋势。我想学业成绩的好坏直接和父母的学习监管程度有关,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在学业上得不到父母较好的监管,因此往往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导致较为拙劣的学业成绩。而部分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由于增加了同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他们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更愿意寻求老师或同伴的帮助,由此弥补了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进行直接辅导的缺陷,其学习成绩往往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道德发展方面。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家庭的道德教育,往往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较为缺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成为学校不得不直面的严峻挑战。而在我国农村学校,往往更看重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应试、升学压力较大,甚至无暇从事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根本无法从学校得到弥补。由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社会甄别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很有可能接收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并在这些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产生行为偏差,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人格养成方面。心理学诸多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父母及家庭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或暂时处于“亲子离散”状态,加之伴随外出务工出现的父母离异状况,常常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社会焦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发展走向畸形。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任务。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学校是使人成人的地方。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问题。目前,建立寄宿制学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寄宿制学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我国中西部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寄宿制学校数量有限,设施较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其次,即使建立寄宿制学校的地区,由于管理不力,只管不教,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心理等问题的不到解决,寄宿制学校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3) 社会教育任重道远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社会教育往往被忽略,具体表现为:

留守儿童社会活动方式单调。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活动设施,因此对倡导留守儿童参加有益社会活动造成限制。

农村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赌博、游手好闲等社会环境往往深刻影响留守儿童,使他们放弃学业,整天在外游荡,甚至参与赌博、盗窃等不良社会活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1)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

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或暂时跟父母分离,主要跟祖辈、亲戚生活,有的甚至独自生活,因此的不到较好的监护。目前,有些地区针对留守儿童实施“家长制”、“托管家庭”等制度,即由留守儿童祖辈、亲戚之外的其他人或家庭来代为行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祖辈、亲戚的观念以及其他监护人的精力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仍然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因此,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 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

其他监护人往往很难满足留守儿童在亲情上的需要,父母和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往往会让孩子赶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更容易使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以及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起其努力学习的动力,促使其健康成长。许多地区在当地政府和通信行业的合作下为留守儿童可开设了“亲情电话”以方便亲子交流,还有少数留守儿童得到部分企业的资助,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城和父母团聚。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好地预防留守问题儿童的产生。

(3)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龄前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即使接受学前教育,由于师资、经费等限制,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强化学前教育师资建设,优化学前教育环境,提升留守学龄前儿童入园率,无疑成为解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举措。

(4)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

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升学的工具,还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仍有代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要提升寄宿制学校的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寓教于管,配备生活老师,加强与学生沟通,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寄宿制学校感到家一般的温暖。

(6) 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减少对留守儿童不良的社会影响

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监管,更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缺少公共活动场所及文化设施,更没有少年宫等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而麻将馆、电子游戏室、录像播放厅、网吧等在许多农村却有着很高的普及率。缺乏父母监管的儿童经常出入这些场所,受到不良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农村开设了“社区亲情活动室”、“俱乐部”、“图书室”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但由于受经费、人员等限制,往往在规模、效果上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另外,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也是可取和有益的。

四、 评价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势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目前面临着城乡体制、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将暂时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会相应得到解决,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杨照 著 《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吴康宁 著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江荷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9年第一期

[4] 王章华、黄丽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问题与思考,09年第一期

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82-01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我国有近2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8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教育成难题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

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他们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空虚、自卑、胆怯等。有的甚至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什么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

(一)教育环境欠佳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避风港,但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的教育者由父母变成了祖辈或者是其他亲戚。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上年纪大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太多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他们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更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更多帮助。

(三)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差异,导致城乡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社会资源朝着优势群体倾斜,教育上也是如此。国家对于城市教育的投资明显多于农村,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着相对比较艰难的教育环境。在有些地区,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三、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分两条主线入手:一是改善制度环境,让他们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二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一)加强制度建设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全民义务教育制度。政府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等,解决城市学校目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同时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关爱,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加强情感交流

另外,父母应该加强同子女之间的联系,改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平时多进行电话或是写信的沟通,关注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状况,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并且经常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之间的互相配合,努力做到:家庭固本、学校留心、社会防根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环境,对于社会各界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