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组织承诺; 工作/生活平衡策略; 弹性工作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随着人才竞争水平和量级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管理者开始重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的发展,但作为现代企业的员工,要想达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繁荣的双赢局面,不仅要应对来自工作的竞争与压力,还要应对来自生活的矛盾与冲突。如何采取策略使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增加组织承诺,是现代企业留住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研究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和组织承诺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使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和组织承诺形成关联的中介变量,探寻增加组织承诺的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对促进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工作/生活平衡和组织承诺的涵义
Marks 和MacDermid(1996)最早将工作/生活平衡定义为个体对不同生活角色的定位,是一种混合角色,他们认为个体能够并且应该具有平衡不同角色的能力,即个体能够在多重角色中找到一个平衡点[1]。Duxbury和Higgins则把工作/生活平衡定义为“来自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种均衡状态” [2]。 Jeffrey认为,工作/生活平衡主要包括:时间平衡——在工作和生活上投入的时间量相同;心理包含平衡——在工作和生活角色中投入的心理包含程度相同;满意平衡——关于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相同。Kirchmeyer认为工作/生活平衡是一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处于满意状态,这要求具有诸如精力、时间等的个人资源,并且能够将之进行很好的分配”[3]。总之,工作/生活平衡是以最小的角色冲突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达到满意的状态。
组织承诺是组织成员对其所在组织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于反映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目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关于组织承诺涵义的阐述是加拿大学者奥伦和梅耶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体现员工和组织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隐含了员工对于是否继续留在该组织的决定”。
二、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工作/生活平衡计划)
工作/生活平衡策略是企业组织开展的帮助员工认识和正确处理生活同工作间的关系,调和职业和生活之间的矛盾,缓解由于工作/生活关系失衡而给员工造成压力的计划和活动。一般来说,主要有4种策略:
(1) 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代替统一、固定上下班时间和地点的制度。设计和实施适应员工个人和生活需要的弹性工作制,是工作/生活平衡策略中最有效、最实际的一种方法。
(2) 员工帮助策略,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的专业咨询、指导和培训,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3) 组织支持策略,是企业为了减少工作-家庭冲突而采取的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协助帮助员工克服困难、顺利完成生活和家庭职责的措施,如针对孩子和老人的托管福利计划等。
(4) “家庭日”活动,通过安排参观或联谊等机会促进家庭对员工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以加强企业与员工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体现企业关爱员工、关爱家庭的宗旨。
三、组织承诺和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关联
大部分探讨组织承诺和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关联的研究,均注重通过具体的商业案例,证实企业通过采取一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减少了工作/生活之间的冲突,提升了组织承诺,但具体是什么策略直接影响组织承诺,或者策略是通过何种中介变量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而增加组织承诺,过去的研究仍旧不清晰或者没有涉及。本文将通过对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探讨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和组织承诺的关联,探寻增加组织承诺的工作/生活平衡策略。
(一) 个人层面上工作/生活平衡策略与组织承诺的关联
1. 减少工作/生活冲突
众多研究未能证实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在减少工作/生活冲突与组织承诺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联系,但证实了通过这些策略平衡员工工作/生活冲突的某些方面和提高组织承诺之间有相关[4]。其中,弹性工作制给予员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使员工拥有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自主权,可以灵活地选择具体的工作时间、方式和地点,为员工照顾家庭需要提供时间保障,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爱护,极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组织承诺[5]。组织支持策略通过帮助员工获取第三方机构的协助,减轻或分担员工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需要,如提供相关的资金补贴,建立日托设施等,促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增强组织承诺[6]。
2. 增加工作满意度
大量研究证实,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正相关。当员工认为工作/生活平衡策略是组织提供的福利,体现了组织对员工的关心时,就会加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把工作当作是自己的责任,用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回报组织,增强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但是这种相关性在员工性别上产生了区别,研究表明,女性对组织提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与组织承诺正相关,而男性则只有使用过这些策略的员工才表现出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使用这些策略少的男员工与组织承诺负相关。其中,弹性工作制使员工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增加了工作满意度[7]。员工帮助和组织支持策略帮助员工分担照顾父母和孩子的责任,从心理上减少个人对冲突的体验,提升了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和心理契约,降低了离职率[8]。
3. 组织文化支持使用工作/生活平衡策略
组织文化不支持工作/生活平衡策略,会使50%的员工不知晓组织提供这些策略,即使员工知道组织提供这些策略,也怕这些策略会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而放弃使用,从而导致低的组织承诺[9]。有些员工认为,长时间工作是组织衡量员工工作能力的标准,这些策略的使用会影响到同事和上级对自己的绩效评估,错失职务晋升和加薪的机会,因此他们宁愿向组织请假也不愿使用这些策略,会使相关策略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而组织文化支持使用这些策略,会减少员工对于这些策略使用负面影响的担心,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心理承诺,从而提升组织承诺[10]。
(二)组织层面上组织承诺与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关联
1. 增强招聘吸引力
组织提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作为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将吸引到更多的应聘者,满足组织现在和未来的劳动力需求,减少员工的离职率,增强组织承诺。研究表明,在招聘过程中,应聘者更倾向选择提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组织。弹性工作制将吸引工作/生活冲突高的员工,员工帮助策略将吸引工作/生活冲突低的员工。组织支持策略则被员工作为一种制度保障,即使雇用的员工不使用它也希望组织能够提供[11]。使用组织支持策略和参与家庭日活动的员工将对组织有更高的心理承诺和更低的离职率[12]。
2. 提高组织绩效
通过组织绩效的提高,促进组织的发展,更易使组织认识到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增加对员工身心健康的投资,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Shepard等人通过收集美国36家制药公司11年的资料发现,弹性工作制的使用增加了企业约10%的生产率[13]。Blum等人对美国527个公司的研究表明,组织提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与组织的销售利润和绩效呈正相关[14]。Winter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弹性工作制将提高组织的生产率和绩效,并且使用弹性工作制的员工将更加努力地工作,减少因履行家庭责任而产生的旷工。有些员工为了获取家庭工作/生活平衡策略,自愿增加工作时间或减少工作报酬,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和生产率。在对财富500强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将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制度化的组织,更符合社会的期望,更易获取政府和投资者的财政支持,更是提高生产率、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有效福利。另外,高承诺的工作系统也能促进组织采取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和服务水平与员工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14]。
【关键词】振荡 平衡 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161-01
一、振荡电路
振荡电路[1]是指能连续地发生振幅一定、频率一定的信号的电路。通常由放大电路、选频网络和正反馈网络组成。
二、正弦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
一个振荡电路要实现振荡,要具备以下两个振荡条件:起振条件和平衡条件,而平衡条件又包括相位平衡条件和振幅平衡条件。
由于教材[2]中对振荡条件的解析都是用公式来说明,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公式的含义,更有不少学生对各个振荡条件概念不太理解,更不用说为什么要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形成振荡了。下面笔者通过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形象、简单地进行说明。
三、起振条件
要使一个原来没有任何信号的电路,产生一种幅度和周期都均衡的振荡,这个从无到有的振荡过程,首先必须要起振。就好像生活中,我们荡秋千的时候想秋千荡起来,就要通过外力慢慢荡起来,且振荡幅度慢慢变大,而这相当于振荡电路中由零信号到信号的幅度慢慢变大的起振过程。由于信号是不断变大的,所以放大了再反馈之后的信号也要比之前的信号幅度大,这就是下面公式所表示的起振条件的含义:
AF>1(公式1)
公式1中,F为反馈系数,A为放大倍数。
四、平衡条件
一个振荡电路在起振过程中当信号幅度到达一定值,要想电路保持这样的幅度和周期持续振荡就要满足两个平衡条件:相位平衡条件和幅度平衡条件。
1.相位平衡条件
所有的电路都消耗电能,从能量守恒定律看来,要想一个振荡电路一直保持振荡而没任何外加电量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振荡电路要实现持续振荡就需要不断放大供给以补充电路的损耗。就好像荡秋千,由于支点的摩擦和空气阻力,秋千要想保持摆动而不至于停下来,也需要一个外力不断推动才能实现。但这个外力的施加也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不是随意加个外力就可以的。外力的施加方向必须与秋千运动方向一致,这样才能使秋千保持摆动,反之会使秋千停止。外力作用的周期不固定,可以在秋千每荡一次加一次外力,也可以隔一次或几次再加一次外力,但外力施加间隔必须要一致才能使秋千保持一定频率摆动。这就相当于振荡电路的正反馈信号[3]作用到原信号上必须相位相同,使原信号加强且补给的周期也不固定,可以每个信号周期补给一次也可以隔几次,但是反馈信号作用的间隔要保持一定,才能产生一定频率的震荡信号。这就是振荡电路相位平衡条件,即
φA+φF=2nπ(n=0,1,2,…)(公式2)
其中,φA是放大电路的移相,φF是反馈网络的移相。
2.幅度平衡条件
从荡秋千这个生活实例中,我们知道要想让秋千保持一定的幅度和一定的频率摆动,除了要外加一个力来补充因阻力造成的衰减,而且外力必须与摆动方向一致起到加强作用。此外,还要求所加的外力的大小也要一定,若外力过小则无法克服阻力作用,秋千摆动会越来越弱,反之若外力过大则会使秋千幅度越摆越大,都无法使得秋千保持一定幅度和频率摆动。只有当外力的大小刚好能克服阻力作用,补充阻力造成的动能损失才能实现等幅摆动。
振荡电路中要产生一定幅度和周期振荡的信号,也要满足这样一个条件,就是正反馈信号使得原信号加强的量应该刚好等于电路损耗的量,这样振荡电路中的振荡信号才能维持等幅等频率振荡。这就是振荡电路的振幅平衡条件:
AF>1(公式3)
公式3中,F为反馈系数,A为放大倍数。
综述以上分析,振荡电路中的起振条件就是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幅度和频率的信号的过程,而相位平衡条件是起到维持震荡信号频率的作用,振幅平衡条件则是起到保持振荡信号幅度不变的作用。只要满足了这三个振荡条件,那么振荡电路就能产生振荡。
五、结束语
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使得对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的理解更形象、更简单。
参考文献
1 黄颂恩.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平衡器以及进行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玻璃珠数×刻度数=右边的玻璃珠数×刻度数”这一规律。
2.发现当“左边的玻璃珠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玻璃珠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发现并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平衡规律的寻求与抽象。
教具、学具:课件、米尺、玻璃珠、塑料袋(为了使实验精确,在塑料袋上用细线拴一个挂环,细线的粗细跟米尺上刻度线的粗细相当)、小组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影响平衡的重要因素
出示课件:
师: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
生:认识。
师:无论是天平秤还是跷跷板,他们都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生:平衡的现象。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平衡”(板书)。那么,平衡与什么有关系?
生1: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
生2:平衡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
师:平衡与质量有关系。那么质量是不是决定平衡的唯一条件呢?我们来看大屏幕(如图)。图中大人和小孩的质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有没有办法使跷跷板平衡?
生1:可以让那个大人向里面挪一点。
生2:也可以让那个小孩往外面挪一点。
师:哪里是里面?哪里是外面?
生:里面就是离中心点近一点,外面就是离中心点远一点。
师:说得好,里面就是靠近中心点(教师指出图中跷跷板的支点),外面就是离开中心点远一点。同学们刚才说可以挪大人,还可以挪小孩。同学们认真看图,究竟挪大人还是挪小孩更合乎情理呢?
生:只可以把大人往里面挪,如果大人不动,小孩再往外挪,有掉下去的危险。
师:那么大人往里面挪就能够使跷跷板平衡,说明平衡还与什么有关?
生:平衡还与物体到中心点的距离有关系。
〔评点:简短的开课,迅速把学生的视角引入生活,用一双数学眼睛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平衡”现象,体验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为后面突破教学重点作了铺垫。〕
师:由此可见,决定平衡的条件除了与质量有关,还与物品到中心点的距离有关。板书:
二、进行实验,探索特殊和任意条件下的平衡规律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每组有一根米尺,20个质量相等的玻璃珠,1根玻璃线,两个塑料袋。先要制作一个简易的平衡器,利用这个平衡器才能进行下面的学习。
活动一:制作简易平衡器
师:利用米尺和玻璃线制作一个简易的平衡器。(2分钟)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生:50厘米处是米尺的中心点,把玻璃线拴在米尺50厘米的刻度上平衡器就制作成了。
师:对!50厘米处就是这个平衡器的中心点,把玻璃线提起来看看平衡了吗?(学生提起后回答:“平衡了”。)
〔点评:平衡器的制作这一环节非常精妙,教师依据学生实际,修订了教材的制作材料及方法,所用材料简单,制作方法简便,为后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并降低了难度。学生再进行下面实验操作的活动可谓水到渠成。〕
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平衡器,通过悬挂玻璃珠数来探究平衡到底与质量和距离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刻度数表示距离,用玻璃珠数表示质量。(板书:玻璃珠数 刻度数)
师: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先统一刻度。从中心点开始,它的左右两边各数5厘米是第一个刻度,10厘米是第二个刻度,以此类推。同学们统一并熟悉一下刻度。(一分钟左右)
活动二:探索在特殊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一,全班齐读:“活动二:特殊条件。”
实验报告单一:
(小组合作活动:小组长安排协调,记录员负责填实验报告单,两位同学操作,全体参与。活动时间6分钟。)
活动结束,全班汇报,教师用课件出示汇报结果,重点让学生观察报告单,突出:“你有什么发现?”即真正发现、理解上表中所表述的“规律”。
活动三:探索在任意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师:(课件出示 实验报告单二)如果在米尺中心点左边刻度4上放3颗珠子,右边挂塑料袋的刻度距中心的距离与左边刻度4距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怎样放玻璃珠才能保持平衡?齐读一遍下表中“活动三:任意条件。”
实验报告单二:
(要求小组合作实验,时间7分钟,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师:观察实验报告单,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左边固定,右边刻度数越大珠子数就越小,珠子数越大刻度数就越小。
生2:我发现左边刻度和玻璃珠数固定,左边刻度数与珠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刻度数与珠子数的乘积。
生3:我还发现左边的乘积一定,右边刻度数和玻璃珠数成反比例。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左边都是4×3=12,右边:1×12=12 2×6=12 3×4=12。由此得到:左边的刻度数×玻璃珠数=右边的刻度数×玻璃珠数
右边的乘积一定,右边刻度数和玻璃珠数成反比例。
师:(举起教具――简易平衡器)如果在左边刻度4上挂3颗玻璃珠,右边可以在刻度( )上对应挂()颗玻璃珠,才能使米尺平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4×3=1×12 4×3=2×6 4×3=3×4)左边都是4×3,乘积都是12,右边的乘积也都是12,这道练习让我们联想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个知识?
生:反比例的知识。
师:对!当米尺一端刻度数和玻璃珠数乘积一定时,另一端玻璃珠数变小,刻度数就(变大);当米尺一端刻度数和玻璃珠数乘积一定时,另一端玻璃珠数变大,刻度数就(变小)。反之,刻度数变小,玻璃珠数就(变大)。所以当米尺一端刻度数和玻璃珠数乘积一定时,另一端玻璃珠数和刻度数就成(反比例关系)。
〔点评:通过“平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加深体验,自主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平衡的本质认识。课件设计有独创性,起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可谓独具匠心。〕
三、巩固练习,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师:让我们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幼儿园的小东和小红玩跷跷板,小东体重20千克,小红体重15千克。如果小东坐在离跷跷板支点3米处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小红应坐在离支点几米处?
生:根据20×3=60,60÷15=4,小东坐在离跷跷板支点3米处,小红应坐在离支点4米处,才能使跷跷板两边平衡。
2.幼儿园的小明和小丽坐在画有刻度的跷跷板上玩耍,小明体重20千克,小丽体重10千克。如何让跷跷板两边平衡?
生1:如果体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1上,那么,体重10千克的小丽就要坐在刻度2上。如果体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2上,那么,体重10千克的小丽就要坐在刻度4上……
生2:如果体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5上,那么,体重10千克的小丽就要坐在刻度10上。
生3:如果体重10千克的小丽就要坐在刻度1上,那么,体重20千克的小明就要坐在刻度0.5上。
生4:如果体重10千克的小丽坐在刻度9上,那么,体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4.5上……
四、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更多更有趣的“平衡”实验和思考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的难度也在加大,刚才在米尺的左右两边只是各挂了一个塑料袋,如果在米尺的左右两边挂多个塑料袋,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课外完成。)
活动四:
出示课件
【规律:左边玻璃珠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等于右边玻璃珠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
〔点评: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实验、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联系学习过的反比例知识,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平衡”与反比例关系的本质认识,巧妙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平衡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如果不信,你可试着用一只脚站一分钟,你就体会到需要不断地调整姿势才能保持住身体的平衡。实际上,在地球上维持人体的平衡,也像读书一样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芭蕾舞演员为了保持舞蹈中身体的平衡,经过了长期艰苦的学习过程,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平衡的技巧,才能跳出优美的舞蹈。对于一般人来说,好像不必要进行这种学习,就可以在地球上生活得很好。其实,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对保持身体平衡的技巧也有一个逐渐累积经验的过程,只是没有感觉到而已。
但是,到了太空,所有的人都会深刻地体会到维持人体的平衡是多么不容易,要很好地保持平衡,就要进行学习和实践,掌握太空中平衡的技巧。在这个无上无下、几乎没有重力的环境里,航天员都像仙人一样在座舱里飘来飘去,稍一用力人就会飘起了。航天员不能像在地面时那样行走,必须学会用手指的轻轻动作来控制自己的身体,手指在舱壁上轻轻一点,人就会飘出去,用力稍大,人就会飘到座舱另一头的舱壁上。如果别的航天员轻轻地推你一下,你就会飞过整个机舱。在太空睡觉时,如果不将自己固定在睡床上,睡着时的一个深呼吸将会将你推到别处。这种情况下,要像在地球上那样保持平衡是一件很难做的事。
保持身体的平衡是人进行正常的生活和运动必要的条件, 当你保持平衡的时候,你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获得信息:肌肉里的本体感受传感器、内耳的前庭系统和眼睛,这三个部分的信息都与重力有关,它们将你身体在空间的位置、身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和状态等信息传入脑,通过脑的整合,控制眼球的运动和肌肉的收缩,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和定向。
控制人体平衡和定向的司令部是脑,脑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处理所有的信息的。计算机程序员称它为智能子程序,但是它胜过任何一个计算机的运算规则,比它们要复杂得多!脑中的这个模型可以对传入的信息进行解释,并产生反应,告诉身体中与平衡和运动有关的系统应该如何行动。脑是我们学习和适应新事物和环境的工具。在地球上,人长期生活在重力条件下,生活和训练所逐步形成的一些感觉-运动信息储存在脑内,建立了适应重力环境的平衡-运动模型。在地球上,当我们进行平衡动作或学会一种新的平衡动作时,这个模型就发挥作用了,它可以迅速、自动地完成绝大部分人体的平衡动作而不感到困难。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也可以通过训练,形成各种复杂的感觉-运动子模型,使人可以进行体操、跳芭蕾舞这样复杂的平衡动作。
在地球上,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要保持平衡和进行一般的运动或操作是不成问题的。对于航天员来说,他们通过各种各样复杂的训练,脑中的平衡-运动模型要比一般人更复杂,有更多的通路可以使人适应不同环境的要求。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平衡-运动模型是在有重力的地球上建立的,它只能告诉航天员在正常重力情况下,应该如何控制他们的身体和进行操作。在太空中,这个模型不仅发挥不出作用,而且成为航天员适应新环境的障碍,他们必须重新建造一个新的、适应失重环境的模型。这是因为航天中重力消失,与重力有关的肌肉、前庭器官、触觉及内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都减少了,他们不仅改变了脑中原来的平衡-运动模式,使航天员在太空中不知道应该如何维持他的姿势和平衡,而且干扰了航天员进行平衡和运动。例如,人在地面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直立状态的,人在直立时肌肉、肌腱和前庭感受器受重力的作用,将他们得到的信息传入脑,在脑中已经形成一个很巩固的、与重力有关的维持人体直立的模式。因此,人在地面要维持站立姿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太空,这些与重力有关感受器提供的信息发生改变,脑中原来控制直立姿势的模式不仅不起作用了,而且总是发出错误的命令,让航天员还是按照地球上的调节身体的方式来站立,结果使航天员很难维持住站立姿势。在太空,如果航天员不用力来控制自己的话,他的姿态就像子宫里的胎儿一样,四肢蜷曲着。用力稍大一点,人就会飞出去或在座舱中旋转起来。
为了了解失重对航天员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科学家在太空曾经做过一个“脚放下”的实验:让航天员将自己的脚放到身下一个指定的位置上。这个在地面很容易完成的动作,在太空却成了难题,航天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脚,经过多次训练,才能将脚准确放到指定的位置上。因此,在失重飞行初期,航天员在运动或作业时常常出现用力过度,肌肉工作不协调,不能辨别方向,能量消耗过高,肌紧张度过高等现象,从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航天员生活在失重环境下,体内的感受器逐渐将失重环境下感受到的信息传到脑,脑接受了这些新的信息,修改原来脑中的平衡-运动模型,建立新的、适应失重环境的模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航天员最初进入太空所出现的平衡-运动障碍逐渐消失了,能够在太空自由地行走和工作了。但当航天员返回地面时,脑中新建立的适应失重环境的模式必须再转回到重力模式,否则就无法在地球上很好地生活。航天医学研究人员发现航天员在太空飞行后返回地面时,虽然还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但比飞行前困难得多。美国宇航局的神经科学家比尔・帕劳斯凯解释说这是由于他们的脑不知道应该如何解释他们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
航天员在进入太空和返回地面时所出现的脑中平衡-运动模式的转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当脑遇到像太空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时,人的脑必须进行一些工作,它必须确定这是否是一个稳定的环境,是否值得为这种环境建立一个模型。如果认为需要的话,它将通过逐渐输入新信息的方法建立一个适应这种环境的新模型。
在脑中建立新的模型,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令人不快的感觉。脑首先要学会如何去解释新环境下的传入信息,要确定建立一个怎样的新模型,要不断地接受感受器的传入信息来修改原来的模型,要判别何时从一种模型转换成另一种模型。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当脑犹豫应该采用哪种模型的时候,它会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来解释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而引起航天员身体的不适。例如,在飞行初期,有98%的航天员出现周围物体移动、身体悬吊在空中、倒飞、头朝下、头离开身体等错觉,50%航天员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下降等症状。
这40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就像社会的变化那样天翻地覆。当社会时移世易之后,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我想,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码不可能一生都健康,心理医生也不会例外。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和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1997年,我在香港丢过一次护照,历尽麻烦才得以回到北京。护照的丢失意味着身份的失去,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我每次在国外的时候都会梦见自己的护照又丢了,然后一身冷汗醒过来,才知道是虚惊一场。直到今天,我出国前整理行装时,首先考虑的是穿什么样的衣服可以保证护照的安全,然后再考虑其他。可以这么说,香港的那次护照丢失,让我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只要置身异地,就会出现焦虑,害怕护照再次丢失的焦虑,这是对自己可能再次失去身份的恐惧。
我从事的工作是讲故事,用《巴黎圣母院》里吉普赛人的说法,我就是那种将别人的故事告诉别人,然后再向别人要钱的人。3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当时男生和女生之间是不说话的,虽然非常想说话,可是不敢说,就是爱慕对方,也只能偷偷地用眼睛看看而已。也有胆大的男生悄悄给女生写纸条,而且还不敢写上明确示爱的句子。接到纸条的女生立刻明白那小子想干什么,女生普遍的反应是紧张和害怕,假如纸条一旦曝光,女生就会深感羞愧,好像她自己做错了什么。
30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学生谈情说爱早已在心理上合法化,在舆论上公开化。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从_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这30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在这个光荣的数据后面,却是一个让人不安的数据,人均年收入始终在世界的90多位到100位之间。
这两项应该是平衡的经济指标,在今天的中国竟然如此地不平衡。当上海、北京、广州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摩天大厦此起彼伏,商店、超市和饭店里人声鼎沸时,在西部的贫穷落后地区仍然是―片萧条景象。按照联合国一天收入只有一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的贫穷人口在一亿以上。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心理诉求的不平衡,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两个同龄的中国孩子,就是梦想都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这是令人震惊的。对这个西北女孩来说,她想得到一双普通的白球鞋,也许和那个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飞机一样遥远。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平衡了。
我在《兄弟》后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我知道自己在《兄弟》里写下了巨大的差距,上部“”时代和下部今天时代的差距,这是历史的差距;还有李光头和宋钢的差距,这是现实的差距。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40年就经历了欧洲400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就像前面说到的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这两个生活在同样时代里的孩子,他们梦想之间的差距,让人恍惚觉得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欧洲,另一个生活在400年前的欧洲。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今天和过去相比较是这样,今天和今天相比较仍然是这样。
30年前,我刚刚从事讲故事的职业时,读到过易卜生的一段话,他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