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课本

初中语文课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课本

初中语文课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注释;古今字; 通假字

一、古今字与通假字不能混淆

上古汉字数量较少,后来由于词义引申、假借等原因,逐渐形成一字表多义的现象,为了减少文字“兼职”过多而带来的词义表达混乱现象,便另造新字来记录一个多义字中的某一义项。这样就出现了古今不同的两个字形记录同一个词的情况,即古今字,原字为古字,后造字为今字。

通假则是另一种文字现象。一个词本来有专门用来记录它的字,但是在书写时却不使用它,而是临时借用了另外一个与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替代它,这就形成了通假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言诗词注释中,有意区分了古今字与通假字两种不同的用字现象,表现形式为,用“×通×”表示通假字和借字的关系,用“×同×”表示通用字关系,而用“×,古×字”表示古字和今字的关系。但在很多时候,中学教材对古今字与通假字没有明确区分,多以“A通B”的形式出注。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调查对象,举例说明其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现象,以期对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初中语文课本中通假字与古今字举例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ang[1])通“僵” (清・沈复《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e4) 通“悦” (《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 ”(ru3) 通“汝” (同上)

七年级(下册)

4、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木兰诗)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e1)通”耶” (宋 ・ 司马光 《孙权劝学》)

6、满坐寂然 “坐” 通“座” (清 ・ 林嗣环 《口技》)

八年级(上册)

7、矜寡孤独 “矜”(guan1)通“鳏” (同上)

8、荡胸生层云 “曾”(ceng2)通“层” (唐 ・ 杜甫《望岳》)

9、略无阙处 “阙”通“缺” (北魏・ 郦道元《山峡》)

八年级(下册)

10、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i1) 通“披” (同上)

12、百废具兴 “具”通“俱” (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九年级(上册)

13、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zhe2)通“谪”(西汉 ・ 司马迁《陈涉世家》)

14、为天下唱 “唱”通“倡” (同上)

15、固以怪之矣 “矣”通“已” (同上)

16、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 (同上)

九年级(下册)

17、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 (春秋战国・《公输》)

18、子墨子距之 “距”通“拒” (同上)

19、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 (同上)

20、公输盘诎 “诎”通“屈” (同上)

2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 (春秋战国 ・ 孟子 ・《鱼我所欲也》)

三、古今字、通假字误注的现象举例

1、坐通座

“坐”,在《古汉语词典》里的:

(1)古人铺席于地,臀部放在脚后跟上,相当于今天的“跪”,在《战国策魏策四》里有“先生坐”。

(2)座位。引文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因而,“坐”与“座”是古今字而非通假字。

2、支通肢

《说文解字》中,“支”的本义是手拿着竹子,并去其枝叶。本义当为“持”即现在的“支持”互文同义。后来意义引申到手里拿着竹木一类的枝条,在“支”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意符“木”;同样,表示身体的一部分,在“支”上加了一个意符“肉”(月)旁。因此,“支”与“肢”也是由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而非教材所说的通假字。

3、诎通屈

“诎” 弯曲。《 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屈” 弯曲。《司马相如传下》“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诎”与“屈” 不是意义上毫无联系的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4、辟通避

《说文》:“辟,法也。”“辟”的本义是刑、刑法。《管子君臣上》:“论法 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辟”字在古代除了本义刑法以外,还承担了许 多其他意义,后来都分别写成不同的字。“辟”还有“避免、躲避”之义,《左传宣公二年》: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个义项后来写作“避”;“辟”有开辟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 “欲辟土地,茬中国而抚四夷。”后来写作“门辟”(现简化 为 “辟”); “辟”有“比如, 打比方”之义, 后写作“譬”; 有“邪僻、 不正” 之义,后写作“僻”。从“避”、“门辟”、“譬”、“僻”这几个字与“辟” 所继承的单个义项来看,它们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

四、结语

六册初中语文课本中,一共有61处注释用“×通×”表示为通假字,有2处用“×同×”表示通用字关系,只有1处用“×,古×”表示古今字关系,而其中有18处将古今字关系误注为通假字关系。误注比例庞大,不仅不利于教师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小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注释:

[1]拼音后面的数字1、2、3、4分别代表普通话四声,下同。

参考文献:

[1]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 [M]华夏出版社, 2003.1.

[2] 语文 一至六册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M]商务印书馆 2004版.

初中语文课本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意义与价值。名著的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名著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实践的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并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设计成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一个亮点,“名著推荐与阅读”学习板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平台。

一、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共推荐了六本名著。这六本名著分别分布在每册教材里,从名著里节选出来的章节被安排在所在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内容与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相适应,有着一定的联系,该板块中设置了“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语文学科的内容,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性。从考查范围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所列的6本书。七上:《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七下:《西游记》(吴承恩);八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浒传》(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鲁迅)。“名著推荐与阅读”在教材里的分布情况是单元的新意设计,体现了教材设计的弹性。它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自己熟读名著,教师自身“真阅读”名著,做学生阅读名著的榜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为他们规划“阅读之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都阅读过名著,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为导读课做出充分准备,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和师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但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这一板块的设计也大都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荐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数都很多,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其次,考查要点比较多。由于内容丰富,名著名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倾向等知识点更是千头万绪。第三,学生重视程度低。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名著。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也就不太重视了。第四,学生不善于阅读,教师和家长指导缺失。

二、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教师肢解性地讲析,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这种“少、慢、差、费”现象又导致学生阅读品位低、阅读能力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使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被作为独立的板块列入语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长,内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点,语文课本也只能节选具代表性的章节,这对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教W无疑是一大挑战,更何况名著导读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理论做指导。

首先,学生因素。初中生学习时间较紧迫,学习任务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过长,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不如通俗时髦的作品读起来快捷顺口。而且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不善于阅读,他们不明白阅读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影响,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其次,学校因素。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是很重视,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点章节,重练习,没有让学生很好读原著。所以,对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响深远的丰富内涵没有真正体会。加上学校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缺少教育经费的投入,藏书甚少,更无法完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阅读。

第三,教师因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学校条件影响,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是从“考试”功利主义出发,重视名著的重点章节和练习的训练,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读原著,去体会名著丰富内涵和价值。

三、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对策

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试题形式越来越多变,内容越来越具体。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教学的对策。

1. 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阅读教学中,当讲到精彩之处时,教师可卖个关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寻找答案。教师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简介、引人入胜的故事目录、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视作品与动画、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写作背景等手段,唤起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将学生引入对名著的阅读中。

2. 课外时间是关键,课内时间是保障。影响名著阅读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就在课外读书时间的落实。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名著阅读之所以不能顺利开展,时间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阅读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协调好各学科间的关系,切实保障阅读时间。平时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让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学科为语文学科让路。名著阅读时间选定在“周末”和寒暑假,这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轻松而又充分阅读。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各班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两至三部为宜。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而养不成良好习惯,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假期阅读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好假期读书笔记。落实好课内进行名著阅读读书时间。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

3. l挥中考指挥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引起家长与教师共同对阅读名著的重视。如近几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可见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很大。所以,语文教师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好,在中考中会得心应手,考出好成绩。

4. 教师有效指导阅读。初中的名著阅读小说是重头戏,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么如何上好小说呢?首先要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其次,小说的三要素的把握对于阅读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分析情节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一章节后试着概括,可以按照“开端、发展、、结局”,各用一句话概括。再次,小说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一部作品对于学生的启示是很多的,学生的思维在初中是比较活跃的,当教师批改学生的读后感时,就会发现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5. 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阅读名著通常在课后进行,在家庭中开展。因此,教师需要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启迪智慧。

6. 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坚持力是有限的,阅读需要时间来检验,要帮助学生养成平时阅读的习惯,所以在家由家长监督,在校由教师实行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本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插图 教学 运用

一、利用插图预习课文

大部分插图是课文中关键内容的再现,往往插图一现,全文就豁然开朗。教师可让学生先观赏插图来预习课文内容。有些记叙文课文如《老山界》、《最后一课》等,通过欣赏插图,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了。有些课文,特别是说明文所解说的事物,或复杂,或闻所未闻,而课文插图可起到示意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边读课文边看插图。如《苏州园林》身处农村没有去过苏州,更别说游览苏州的园林了,而如在预习时结合课本前面彩色插图,就可以明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些游记和写景散文,课文中有些配了景点图,学生就可以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先欣赏一番美景了。

二、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也就充分利用了课前的彩色插图。由于我们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对紫藤萝花比较陌生。讲该课的那天,我没有急忙叫同学们翻读课文,而是翻到课前的插图《紫藤萝》,并要求仔细观察,看看紫藤萝花整体形态有何特征?花穗有何特征?花朵有何特征?同学们对我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仔细地观察图画,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我抽了几位中等成绩的同学回答提问,结果都回答得很准确。紧接着继续追问:“面对这盛开的紫藤萝花,你有何感慨呢?”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该课。这样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来印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化难为易。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同样作为与课文相关的插图,它也包含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生活体验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高渡浓缩,精辟的理解或延伸,也有的是对课文某一片断精心的描绘,也有的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直观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旨意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幼时记趣》一文时,就把课文右边的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课文中写道:“又留蚊于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在该段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鹤唳云端”的图景,而我们的画家将这段抽象的语言文学用自己的画笔,将文中意象采用放大,夸张的手法,与文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了对接,直观地凸现了童真、童趣的纯朴美好。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段落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四、利用插图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欣赏插图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这些插图,作出自己的评价,而给插图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大语文”教育者张国生就极力推崇这一方法,他在上“荷”专题中的《爱莲说》这篇课文时,展示了不同形态的荷花图,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给图取名或配以诗文。学生兴致极高,根据不同莲的特点,分别取名“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给图命名,用文字来诠释图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利用插图练习写作

看图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因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课文中插图,可以练习写作。

如:我在教完《天净沙・秋思》一曲后,布置了看图认文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该插图――《古道西风瘦马》,并按要求作文: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的任何文体均可;③文中要有细致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④要写明作者正往什么地方走去。

这幅画与该曲对接得很准确,很仔细。画中明确了原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同时还描绘了元曲中所没有的内容――远山和人物的肖像。更富有创意的是这幅图画在远山的山垭上,有一轮圆圆的落日,那落日的余辉又给老树、昏鸦等涂上了一抹金黄的颜色,使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因而,这幅图画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很大,适合学生看图作文。

这次作文很成功。在我收来的作文中,有对画面进行语言描绘的,也有对画面意旨进行剖析的,也有对人物心理进行穿透的,也有对断肠人去向乃致命运进行想象的,可谓精彩纷呈,趣味横生。

利用插图练习写作,将写作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六、利用插图进行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课文中,很多插图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意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

初中语文课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文课;课本剧

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谁知课后,发现一个在剧中扮演大臣的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在今天《皇帝的新装》课本剧中我扮演了一个大臣,我当时的心情虽然很兴奋,但因为角色的需要,我必需表现得既惊慌又恐惧,在回答皇帝问话时还要表现出极力掩饰后的故作镇定,我真正当了一回演员,感觉真棒!”看来,学生通过自己对角色的诠释,对文本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灵感: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模仿力强,极富表演潜质,何不尝试将某些适合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呢?

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表演,也是一次与文本的面对面对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这句话道出了文学作品的鉴赏规律,即不管你愿不愿意,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总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情感经历对作品加以再创造。

一、课本剧――开启学生兴趣大门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适合演课本剧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晏子使楚》《变色龙》《孔乙己》《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面对冰冷的文本,学生有时会觉得晦涩难懂,特别是刚接触到的文言文,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而编演课本剧的方式却可以消除这种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时,由于它的主题十分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三个不同时期的祥林嫂,把文中干巴巴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如初到鲁镇的祥林嫂――衣着整洁,头发光亮,脸色有些许红润,眼睛灵活有神;改嫁受打击又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衣衫仍整齐,但脸色发青,眼神痴呆,表情木讷,逢人便说:“如果我的阿毛还活着……”最后,精神彻底崩溃,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衣衫褴褛,头发干枯零乱,脸色枯黄,如同木乃伊似的她拄着拐杖,提着破篮,里面放着一只空碗,切切地说:“人死后真有灵魂吗?”同时,在三位祥林嫂出场的同时,让一个学生以旁白的形式道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三个截然不同的祥林嫂的形象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定的冲击,然后教者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导致祥林嫂由一个健壮、红润的妇女变成一具类似骷髅的活物的原因。那么,祥林嫂由人变成“鬼”的悲剧内涵就昭然若揭了。课本剧这种直观、生动的情境创设法,既能给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又能使抽象的意念变得明白易懂。

二、课本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时,需要通力合作,需要自己对文本的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不仅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情境,而且是一种融各种能力、综合培训于其中的佳境。如在编排《智取生辰纲》时,八位梁山好汉正是凭着精诚团结、各司其职的精神,才最终用智谋麻翻了精明过人的青面兽杨志,获取生辰纲的。学生在表演时就要注意到卖酒的白胜、饶酒喝的刘唐、假意兜半瓢喝实则下蒙汗药的吴用和其余帮腔撺掇的好汉之间的密切配合,领会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表演更默契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课本剧――让语文课立体化

课本剧是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让学生去再度创作和创造性表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舞台上,使语文课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1.动脑、动口、动耳、动手

在排练课本剧时,需要先对改编的文本认真琢磨,仔细推敲。课本剧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主要以道白、对话和表演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可以说,它改变了以往的题海战术,全方位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读、写、说、演等多种能力。

2.课内课外教室网络

课本剧的排演不拘泥于课本,不局限于教室,而是让学生走向网络、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走近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3.默契配合、共同提高

从改编剧本到准备服装、道具、设计场景,以及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都需要学生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互助和合作。学生喜欢课本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体参与、分工协作,课本剧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龙套演员,或是作为道具布景的学生,都要和台上整体的环境氛围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文学作品教学情境创设之课堂剧初探[J].中国学术研究,2007(3).

[2]黄爱华.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初中语文课本范文第5篇

第一,发挥好教师的编导作用

1、课堂氛围的编导。“安全感”和“自由感”是一切创新思维产生的最佳土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立体激活状态,能大胆质疑问难、联想想象,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而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有足够的口头鼓励、足够的音乐、足够的形象供他们体验,有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的时间供他们应用,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从各种渠道得到满足。

2、课堂程序的编导。尽管在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现在,强烈要求学生参与课堂程序设计,但是每一节语文课的效率高低,绝大部分还是取决于教师课堂程序的安排。张弛相依、紧凑高效的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多而又思维运转快;反之,拖沓疲软、散漫自由的课堂上,学生思维则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效率也极其低下。这里便存在一个“收”、“放”的尺度,为此,教案栏目和教学内容,尤其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的设计便至关重要。首先是对课堂内容的定向、立标、筛选、设计和组合;其次,一堂课,教师的活动有哪些,放手让学生活动的内容有哪些,而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又有哪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思维如何得到体现和发挥等,都应在教学程序中得到显示。

3、教学模式的编导。无模式的语文教学,很可能还处于教学的幼稚阶段;而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的语文教学,也可能是在呆板地演练一套机械的程序,这也许就是有些老师模仿钱梦龙、魏书生等教学大家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大凡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第二,发挥好教师的疏导作用

1、兴趣方面的疏导。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快乐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有句很有名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加以疏导,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2、学法方面的疏导。语文学习是知情结合的过程,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时,有时思考与探索会进入思而不解或视而不透的境地,如果此时教师再无限制地追问和等待,反而会挫伤他们探究的热情;假如教师能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将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或在一些深奥的地方及时给学生指点一下,也许只要三言两语,却能使学生顿时领悟豁然开朗的快乐,那么再接再厉之情会突奔而起,学生的智慧也自然会在碰撞中不断发出璀璨的火花,从而促其思考,学会学习,尽快过渡到“不复需教”的阶段。教师经常这样及时疏导、点拔,使之“开窍”, 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3、心理方面的疏导。作为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学生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可以是对学习的兴趣、爱好、意向或愿望,也可以是学生对于未来的一种理想。所有这些因素都能使学生趋向于学习,并对学习具有敏锐的感应性。当今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诠释已不足以准确恰当地概括教师的职业特征。学生不仅需要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营养,更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极大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1、“质疑问难式”诱导。提问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活跃情绪、深化理解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提问方案,会把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维僵局中诱引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启发式的诱导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疑式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迫使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去寻求问题根源所在;阶梯式提问则相当于学生爬山时,我们先架好一座梯子,使其思路始终沿着一定的轨迹步步升华;而扩展式提问又可由一个问题生发开去,开阔思路,扩展知识,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诸如此类的问题设置,可以诱导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得以迅速展开。

2、“手段开放式”诱导。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到训练,更多的还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作文,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在打破僵化的语文训练形式方面,魏书生是一个革命者,他有一整套语文训练的手段及语文教学管理的途径。在他的“计划系统”中,有“每人每天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三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和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7件事”,把看似抽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魏书生的“计划系统”是他和学生民主协商的结果,能否照搬照用要看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不过,训练手段的多元化应是中学语文教师探索的方向,这也正是郭思乐教授创立并积极推广的生本教育课堂理念的体现,我们“很可能需要些非常规的理念、非常规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