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兰亭序的作者是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范文第1篇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喜欢看书的人,多半是喜欢文字的人,喜欢文字也就慢慢的恋上文学。一个爱文字的人,会在文字的海洋浩瀚畅行。在散文里,驾一叶兰舟漫游江南,看山玩水,乐不思蜀。在小说里,何曾置身于外,主人忧愁我忧愁,主人欢喜,我雀跃,或喜或悲牵动着一个读者的心。品读诗词,恍如一梦到唐宋,古宅大院,隐约有光,原是小轩窗内,青灯摇曳,一盏清茶,一佳人手捧素书,莺声诵诗沉醉中,悄然不知夜已深。读书阅文,妙不可言,读书,品读了作者的文辞、文章的意义和丰富感情,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洗涤了心灵,丰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读者都有一枝心笔,心中的好笔,他们会分辨好书好文,他们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字,一遍一遍的读,读出感受读出心情读出意境。

书者,书法者。人类发明文字,学会了书写,便有了书法,书法是文字的艺术表现,书法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每种书写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脚踏着古书的记忆,踩着清风去寻那墨香,看那细若游丝、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兰亭序,真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令人陶醉于其中,令人沉迷于其中。你看你看那气势磅礴,变幻莫测,飘渺无定,如蛟龙腾云,似雪慢洒,恣肆浪漫,如此惊世书法,非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也,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刚劲有力堂堂正正,正是颜真卿书法,做人当如楷书,端庄威重,刚烈正直。

不出家门看山水,醉卧窗前游江南,是谁手握朱笔?研磨、蘸墨毫泼墨赋山水。是谁昼夜不眠痴于丹青心,情归山水,醉于蓝天白云。用毛笔蘸水、彩落于宣纸上,古称为丹青,现在称国画,喜欢山水,喜欢那笔下山水风貌,壮丽河山。平铺宣纸,作画者运笔,腕起走笔落墨,如行云流水,轻描点墨知轻重,旋锋勾勒绘图中,浓淡皆有意,细绘山水形,墨香随笔游,画者意境真,水墨神韵浓,点点水墨是睛笔,轻轻泼墨撒深情,一幅诗意山水图,立显眼中,惟妙惟肖,画里溪水潺潺流,山脉连绵青翠重,尚有白云几朵,云雾飘渺,美哉美哉!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范文第2篇

在古代,书法家写字或作文,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书法家与文学家往往是同一个人,而在当代,因为书法逐渐演变成一门“纯艺术”,从文学当中分离出来,便使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了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十年“”造成的,所以,我们面对的是整个民族的内在文化修养都亟待提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书法界确有不少作者只靠抄写的技能而整日参赛获奖入典的人,但也应当看到,另有相当数量的书家是刻苦钻研,勤学善思的,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有这样那样的不成熟之处,但他们才是书法界的骨干力量,代表了书法界的主流。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今日书法界存在的问题。

大凡参赛者书自家诗文,被看做是有“文化水平”,否则就被说成抄书匠,等等。对于个人“文化水平”这一概念,笔者以为,应是指一个人自身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在内的综合知识修养,并非简单指语言文字能力。文化水平高,语言文字表现能力应该强,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即“术业有专攻”的今天,我们不能像古代科举考试那样的诗词能力的高下来作为对一个人取舍的标准。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从事文字创作,他如能较准确清晰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达到要求了,因为他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他所从事的那个学科的专业。对于大多数书家同样如此。如果所有“有文化的”都能“文采风流”,笔下“字字玑珠”,那我们就真不需要诗人和作家了。

在当今社会,书法已失去了实用功能,而作为“纯艺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存在于今天,其文字内容应该也是优秀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表情达意。这样才能使书作与内容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给人们以更高的欣赏价值。而除了那些极少数诗书文兼善的通才,即便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书家,其文词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比优秀的诗人、作家的更好。那么,与其写自己平庸的文字,倒不如写他人的优秀文字。尤其对于那些书法水平确实不错,而文字短时期内还不能达到较高境界的人,是要他们写自己平庸的文词,还是写别人优秀的文词?

社会上有些人说什么书写别人的文词就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态?借别人的酒杯,就不能消自己心中的喜与忧?其实,不在于是谁的文词或酒杯,而在于书家是否真被这些文词深深打动,确能以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给观赏者提供了较高的欣赏价值。真的心中郁闷非酒不可排解之时,何以还顾得是否自家酒杯?如果别人的语言比自家的更具有震撼力,何以不能借用?不是有不少文化修养极高的书家也常借古人的诗文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吗,而也能见到一些浅学之徒故作风雅地书写那些令人难以萃读的自作诗文或词语平仄对不到一起的楹联,两者相较,孰优孰劣,自不待说。其实书写低劣的自作文词和只会抄录几首古诗文以卖弄,在本质上是同样的没有文化,同样的有辱书道的高尚与尊严。

从书法史来看,也未必书自家诗文就一定都好。有多少自作诗能让我们记住,就拿明清来说,我们除了书体面目外,诗文内容记住的概率又有多少呢?倒是那些经典之作,能够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沁园春雪》等等,我们在欣赏学习那些精湛的用笔之道的同时,一定也记住了“少长咸集”,“曲水流觞”的优美文词,记住了“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那些悲壮言语,更记住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同样是书的自家诗文,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看来关键不在于从形式上是否写着自撰诗文,而在于文词本身情感、内容与水平的高下。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范文第3篇

本地近日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请你简要解释下列词句的主要意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竞赛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在一百八十多名参赛者中,这三个词语能全部解答的只有11%,全部不正确的占28%。参赛人数是按语文教师总数的4:1确定的,也就是说,参赛者都是骨干或语文素养最好的。上面的三个词语是不是冷僻深奥呢?不!“上善若水”这个词在中央电视台的“水立方”酒广告中经常出现,而且是黄金时间;“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如今不少中小学也经常使用,有的还作为校训或班训;“天道酬勤”那就更不用说了,以此为书法内容的条幅或匾额随处可见。更令人费解的是,参赛者中有几个是书法爱好者,自己也经常为别人写“天道酬勤”之类的条幅,可他们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也不完全正确。

一个对自己的学科并不敏感的人怎么能称得上专业教师呢?这就好比一个缺乏想象的人怎么可以称为诗人,一个从来不关注植物生长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植物学家。

一、学科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科敏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及相邻学科的某些知识内容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超出一般人的关注程度和兴趣程度,渐渐地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似的敏锐品质。所谓专业,就是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专业教师就是专门从事某一学科教学的人。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的区别在于:专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上要远远超越非专业教师,在知识面(宽度)、知识点(深度)以及对知识的应用(灵活度)等方面都与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1.学科敏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学科敏感与教师专业构成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是充要条件关系,也就是说,必须而且只有对自己的学科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师专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三大支柱:一个是学科专业基础与理论,一个是学科敏感,一个是教学技能和技巧。前二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方法。学科专业基础与理论属于基本框架,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比如汉语言专业,它就是由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写作等具体的科目构成基本框架的。这个框架的搭建,一般都在学生时代完成。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人还会对局部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比如对古代文学中的某一个作家或诗人的作品作深层次的阅读与研究,但一般不会对整个框架重新构建。而学科敏感属于配件性的,起着辅助的作用。尽管如此,它对于专业的发展却意义重大。学科敏感的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至于教学技能,是操作层面上的,带有程序性,眼下研究甚多,这里不再赘述。

2.学科敏感不同于刻苦学习专业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有知识数量上的增减,也有知识性质上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学科知识的变化,它往往不是以直接的、批量的、显性的形态出现的,而总是以间接的、零散的、隐性的形状出现的。正因为这样,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躺在大学期间所学的那一点专业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只有对自己的学科保持高度的敏感,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得以继续发展。生活是非常丰富的,里面充满着各个门类、各个学科的知识,如果我们只关注和研究,势必一事无成。只有选择与自己学科相关的那一部分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才能不断地充实与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使自己的专业得以发展。

二、语文教师应有的八种学科敏感

中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学科敏感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处处留心,用专业眼光来审视社会生活。一般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主要内涵。

1.敏感于生活用字的正确与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在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上还存在着许多不正确、不规范的现象。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维护其严肃性。如果我们平时对语言文字保持高度敏感,一方面自己可以避免使用时的差错,另一方面可以找出一些规律,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在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时,有人拜访先生,曾谈到文字差错时,说,编辑有一双特别的眼睛,他们知道往哪里看。比如一看到“”,就会看“钊”是否写成了“剑”;一看到“夏丏尊”就会看“丏”是否写成了“丐”。语文教师虽然不是编辑,但对语言文字必须有这种敏感,有一双专业的眼睛。

2.敏感于方言俗语的特色与差异

方言俗语是现代汉语言的根。我国是个多方言区国家,虽然普通话与方言在读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语是活跃于民间的一种土语,各地因生活环境与民风民俗不同,都有大量的俗语流传于口头。虽然这些俗语有它的区域局限,也不一定能登大雅之堂,但它鲜活、形象,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掌握当地的方言俗语,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使课堂变得更亲切;二是能够快速搭建起方言与普通话、雅言与俗语之间的桥梁,以加深理解。

3.敏感于商业用语的个性与流变

我国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后,商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人们眼球,大家在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上动足了脑筋,特别是近几年房地产广告,把广告语推到了极致的地步,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广告语言。由于它在众多媒体上长时间的狂轰滥炸,因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比如:香烟有害,连皇冠也不例外;劲酒虽好,可不能贪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钻石广告语);上上下下的享受(三菱电梯);百闻不如一“键”,不“打”不相识(打印机广告);千里“音”缘一线牵(中国电信广告语);“本书作者是百万富翁,未婚,他所希望的对象,就是本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某新书广告语)等。这些广告词,或比喻、或双关、或暗示,形象生动,是语言智慧的高度浓缩,值得我们语文学习者好好地品味与借鉴。如果你比较关注广告,可以发现,广告语言也在渐渐变化。总的趋势是:从直白到含蓄,从粗俗到文雅,情感深了,诗意浓了。许多广告语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范例。这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语文教师不得不关注商业语言。关注它,能够使语文教学与时代走得更近,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更鲜活。

4.敏感于新词新语的理解与运用

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是极其迅捷的,作为载体的语言,其发展同样是快速的,特别是信息时代的翩然而至,语言的诞生与繁衍如雨后春笋,再加上传媒的灵活与多元,又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传播速度与普及广度。以语言教学为己任的语文教师,就应当紧紧跟随这个时代语言发展的脚步,保持高度的敏感,分析、甄别新词新语新句,学习、理解和运用一部分有价值的语言,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只做纯洁祖国语言的守护神,还要做推动祖国语言创新和发展的积极分子。

5.敏感于新版字词典的增删修改

像《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既是供语文学习者查阅的工具书,也是记录语言阶段性发展的珍贵史料,具有研究价值,从中可以洞悉乾坤。字典和词典通常都会相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这修订,既有对条目和义项的修改和调整,也有增加与删除的。增了什么?减了什么?为什么增或减了?这些都有比较研究的价值。像《新华字典》从1953年的第一版到2011年,先后作了11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烙下了时代的印记。《现代汉语词典》从1960年出版试用本到2005年,也先后修订了五次,而且都有较大的增删。像2011年第11次修订的《新华字典》,主要涉及增补字音,增补新义,增删词语,增补人名、地名和姓氏用字,更新附录及改动体例。比如在词语方面,增加了“民生、福祉、和谐、愿景”等这几年使用频率较高、社会各界已经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词语,而被《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使用过的“给力”并没有列入条目。另外,像“学历门、房奴、晒隐私”等网络热词也被《新华字典》作为例词收录。这体现出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每当一本新的语文类工具书修订出版时,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你有没有立即买来,并把它与前一版进行比照?发现有什么差异?你有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修订?如果你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那说明你具有学科敏感。如果你现在还在使用1971年版的《新华字典》或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那只能说明你对于语文学科已经相当迟钝了。汉语字典和词典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工具,这个工具绝对应该是最权威、最先进的。

6.敏感于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可以说,它开遍大街小巷、村村寨寨,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有,在断垣残壁上也有。汉语书法这种艺术,通常是以诗词格言、名人警句为载体,或自勉,或警示,或明志,往往意义深远,它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独特外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屈原《离骚》)、“和风君子德,时雨圣人怀”(古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曹雪芹《红楼梦》)、“海为龙世界,云为鹤故乡”(楹联),诸如此类,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当你看到时,有没有想:它出自哪里?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妙在何处?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其形式的价值有时还大于内容(诗句)的价值,因而,我们还得思考:这是什么字体(草书、行书、金文、篆体)?这种字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布局?为什么不用简化字而用繁体字等。对古今书法家是否有所了解?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吗?认识颜真卿的字体特点吗?清楚赵朴初、舒同、启功的不同风格吗?理解狂草的魅力吗?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与书法艺术有着直接的关联。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书法家,这个要求也许有点高,但应该懂得一点书法艺术,至少应该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内行一点,这个要求不算高吧。在浏览参观名胜古迹的时候,别人看不懂写在门楣或廊柱上的楹联,而你有不少(不要求全部)能大体读出来,并初步理解大致意思,这个要求也许是不算高的。如果你是书法爱好者,经常写写条幅或对联之类,自己所写的那一句的意思总应该清清楚楚吧?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也许给别人写过,但你推敲过这里的每一个字吗?也许没有。只是看人家都是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其实,这里有错。有专家在《咬文嚼字》上撰文,指出“径”应该是“胫”。胫是腿,路要用腿来走;径即路,与前面的路重复,“径”乃“胫”之误也。平时经常看到的,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啊!

7.敏感于新闻作品表达的新样式

新闻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新、奇、快的特点,只有这样,它才能吸引眼球,抢得先机。为此,新闻圈的从业人员动足了脑筋,不断地翻新着花样,尤其是在大小标题的制作上,可谓煞费苦心。经常阅读报刊或许就会发现,最近若干年的新闻标题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那些都市类、生活类的报刊,其新闻报道的标题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一是事实具体。就是标题直接叙述出主要事件,让人一看标题就知道写了什么。二是描述细节。标题不一定是内容的概括,而是直接呈现出事件的细节,把具有刺激性的细节放大,吸引你注意。三是字体粗大。如今有许多报刊,其标题的字号越来越大,有相当的新闻,标题所占的版面往往比正文还要大。有的头版都是标题。四是图文结合,或照片,或插图,让你不想看也得看,而且还得看清。想想也是,报刊的种类越来越多,报纸的版面动辄五六十页,谁会去仔细看呢?题目浏览一番都得花费许多工作时间。读题时代,只有做好标题。我们思考过这种变化没有?《知音》杂志为什么订数那么大?除了内容的可读性外,独特的“知音体”标题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语文教学不是新闻写作,但新闻写作无疑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新闻写作的嬗变中获得一些作文教学上的启示呢?

8.敏感于文学新作的阅读与鉴赏

不管语文的“文”解释成文字、文章、文学或别的什么,反正,语文与文学是高度相关的,而且是年级越高,相关度也越大。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数是纯文学作品。文学是在发展的,当前文学的发展虽然没有像经济的发展那么高速,但内容和形式都有明显变化,由于创作基数的庞大,作品数量与质量也相当可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都在正常评选,优秀作品也不断出现。你读过实的《白鹿原》吗?读过姜戎的《狼图腾》吗?读过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吗?读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吗?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和《目送》吗?你经常在读杂文吗?还有,《读者》杂志总应该偶尔翻翻的吧?如果你是一个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语文教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摇头,那只能让人说遗憾了。笔者认为,不读长篇小说,还可以谅解,没有写作兴趣,也可以谅解,但如果连《读者》中的美文也不读,连最近有什么优秀的新作也不知道,那就有点过了。敏感于文学新作,这是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是要经常拓展和补充课外时文吗?你不关注不阅读当代新作,怎么收集和拓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是要经常评价和鉴赏学生的优秀习作吗?你如果从来不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新作,会不会妨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和鉴赏?青少年正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他们中间,喜爱文学的特别多。现如今,文学爱好者虽然远不如五六十年代,但在中小学生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他们需要鼓励、需要引导。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便是和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共同走过一段充满诗意的青春岁月。假如你对文学一点也不敏感,你用什么姿态走过?似乎可以这样说,一个远离文学新作的语文教师是不大可能成为时尚的被学生喜爱的人。

三、语文教师学科敏感的形成途径

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严重缺乏学科敏感,教语文的没有比别的老师多识几个字,教数学的没比别的老师算得快一些准一些,教科学的也没比别的老师更喜欢实验与探索……没有学科敏感,何谈专业发展?这里面,客观原因也可能存在,有的学校领导,一会儿要你教语文,一会儿又要你教数学,甚至教体育或美术之类的学科,经常变换学科对专业发展当然不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有可能是因你自己学科优势不明显,没有学科特长,学校领导才要你换来换去。同一学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差异,主要不在于专业基础与理论,而在于学科敏感。从学校毕业出来时,大家的专业基础与理论上的差异不会太大,而后来有无学科敏感方面所造成的差距却往往是巨大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在于学科敏感上。

语文教师学科敏感的形成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具体的像工艺流程般的操作步骤,关键在于平时的重视。留意、思考、查阅、积累,这便是最基本的途径。

留意——多长一个心眼。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多观察。语文教师是普通人,但也是学科人。应该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但也应该像专家那样喜爱自己的学科,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学科涵养。

思考——脑筋转个弯儿。思考是最犀利的武器。一旦发现新的问题,就要问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人家在电视上看到“上善若水”,可以不想它的意思,但作为语文教师,你怎么能不想呢?这难道不是语文内容吗?人家看到“天道酬勤”的条幅,可以一看了之,但你是语文教师,必须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是谁说的?只有思考,才能在大脑中留下印迹。

查阅——花点时间验证。如果你不认识、不理解、不明出处,要当即把它记下来,回家百度一下,或者查查工具书。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一些工具书,像《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以及《词源》之类,以便及时查阅验证。

相关期刊更多

文艺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厅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西部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