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舞蹈种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蒙古舞;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博舞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二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三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
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
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多以单人、双人、四人的形式表演。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
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四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侠义;日本;武士道
在中国,武侠小说以明清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让人耳熟能详,又由清末民初时的《江湖奇侠转》开始了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在今天以金庸,古龙等港台作家的作品最为著名。就以金庸为例,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是最具特色和代表。再说明清时的《水浒传》中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李逵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义气,鲁智深除暴安良的豪情:《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君主之义在于爱民,臣下之义在于忠君,朋友之义在于一诺千金、知恩图报,兄弟之义在于生死与共。又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善良狭义,不畏权贵,一心在百姓身上,忠君爱国,为保大宋抵抗金、蒙的袭击;再从《鹿鼎记》这部武侠小说中的特别主人公韦小宝是一个既没学问又无武艺的一个生长在妓院的小混混但是他不拘小节讲的是“好兄弟讲道义”的侠义精神。
在日本,19世纪初,江户文坛曾出现改编《水浒传》热。作家曲亭马琴想写出一部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武侠小说相媲美的规模巨大的长篇小说――《八犬传》,“八犬”指的是姓中有犬子的八个武士,描写他们的相识相离,又团圆主要为了宣扬武士道精神,从这之后武士道小说热了起来,如三岛的《假面告白》、《忧国》、《英灵之声》,吉川写了近20年的《宫本武藏》和现在一直流行的《德川家康》。三岛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爱国者,他痛恨民主,民主对他来说好比轻弱的女性,他痛恨和平,宪法,崇拜天皇,他渴望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化,他在《英灵之声》一书中流露出对天皇的内心情感,宗崇武士道精神。为表示对天皇的绝对效忠,他于1970年25日在日本自卫队东部军总部的露台上切腹自杀。他的作品《丰饶之海》中描写一个少年剑道高手的理想就是为了天皇而刨腹自杀。《宫本武藏》主人公为人极其残忍,他最擅长用偷袭的方法进攻仇家,一旦得手之后就把敌人全家杀的鸡犬不留,连新生的婴儿也不放过,这样的人物在中国肯定要落得声名狼籍,遗臭万年的下场,但在日本,崇拜他的人却数不胜数,因为他代表武士道精神中的“忍”。《德川家康》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家康自杀死亡,其中日本武士的残忍无道比比皆是。
我们发现中国的武侠小说多是“忠义”,“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尽心竭力。其中“义”的比重最多,《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为了一个“义”字;为了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是为了一个“义”字,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身取义,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事该做的。中国的无暇是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为行为准则的。他们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除恶,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侠士与社会、民众的利益密不可分的,侠士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始终维护着自身的这种社会性,这种侠义精神普遍存于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叶隐》讲的醉倒的是“当一个被迫在生与死之间进行抉择时要毫不犹豫的选择死亡”勉励他的读者为天皇献出生命。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人不留情不在乎的精神――武士道精神,日本人这种精神达到了痴迷状态,日本人爱樱花,并不是因为它的样貌美丽,而是因其在凋零时毫不留恋枝头无谓死亡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神风敢死队的自杀飞机起飞时,女中学生在机场挥舞樱花送行,自杀是武士的表现,对于残杀他国人民的行为视为勇敢忠心,像樱花一样美丽。日本人喜欢鲤鱼,并非像我国“鲤鱼跳龙门”的理念而是因为鲤鱼在被捕时挣扎最烈,最后又能坦然的被刀所戳,这代表着倔强的武士道精神,在男孩节中每个有男孩子的家都要为其悬挂鲤鱼旗,以此教育儿童要离开恩爱仁义,战斗到底。
金庸先生说:侠无处不在“文人骚客中有儒侠,凡夫走卒中有游侠”,一切是善恶终有报分明的正义观。而在日本文化中武士道只能在五十中体现,最次也是政府职员。这是因为武侠是民众的传统文化,而在日本武士道是统治者的理论基础。与中华武侠的朦胧与内敛不同,日本的武士道文化脉络显得分外清晰,条理分明。
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产物,它吸收的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都系不是真滴,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理想境界是死亡,为天皇战死沙场或自杀才是理想归宿。用武士道去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灌输“大和魂”的思想。《假面的告白 》《英灵之声》就是代表。
金庸先生说过,侠不是官界而是江湖.侠客不会为了试身手而战,武士道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实力而去杀人。武士道是服务于统治者的,在统治者的眼里他是效忠天皇,满足统治阶级的征服欲望,以杀人为荣,胜之不武。武士道传统直接导致了军国主义的政治。《宫本武藏》使其代表。
狭义是以民为本,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真增的为天下苍生着想,不屈服于任何武力与政权。我认为我国今天的“以人为本”就是“侠义”的延续。
中国经历了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与“独尊儒术”这样就使“侠义”有了道德的约束和底线,是一种被儒家文化压制的自由主义思想。但日本不具备,它的历史中从来都是大封建势力不计方法的获取最大的利益,武士道是一种被利用作为国家对外侵略的精神动力。就这样几世纪的演化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崇拜。
中国追求“仁义”治国,日本追求“人弘一宇”的世界,从中日武类小说中看,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类型一:小股海盗
活动范围:一般在内海甚至海岸线附近出没,通常由4到10人组成,喜欢冒充执法人员。常用作案方法:用小型快艇尾随,并使用钩子(“飞虎爪”)等装置爬上船只,然后实施抢劫。危害程度:大部分海盗案件都属于此类,一般只以抢劫货船财物为目标。
他们其实绝大部分不过就是沿海的渔民。他们平常打鱼,有时候看到途经的商船走得比较慢就会一哄而上。他们无非就是一条小舢板,配上一台雅马哈的大功率发动机,朝大轮船“轰轰轰”地冲过去,冲上去了就抢点现金,冲不上去就拉倒,即所谓“Hit&Run”(打了就跑)。
类型二:有组织犯罪团伙
活动范围:不详。常用作案手法:这些海盗在行动前一般都有详细计划,拥有熟练的驾船者、牢固的基地、先进的武装(如AK一47冲锋枪)和来自可靠渠道的情报。危害程度:这类海盗数目不多,但一旦出动就会造成巨大危害,为巨额利润不惜采用杀人灭口、烧船灭迹等残忍手段。
类型三:属于分离主义者或的海盗
活动范围:主要出现在阿拉伯水域、斯里兰卡海域、印尼苏门答腊岛北方靠近亚齐附近海域、菲律宾南部海域。常用作案手法:将全体船员杀害后,将船只开到隐秘地点,重新油漆,更换名字,注册后变成所谓的“幽灵船”,连同货物一起卖出;或用来走私人口和贩卖。危害程度:这是最凶残的海盗,他们在海盗总体中占的比例很小,但危害性最大。
恶招一:行动有计划。过程有指挥
海盗上船抢劫前,均事先摸清被劫船舶的船上设备、航线、船员人数等全面资料,再进行抢劫;得手后马上与总部联系,按指令将船改换颜色、旗号、船舶证;并将船开往指定地点,与指定的接头者进行交易,整个过程很有计划性。
恶招二:卧底套情报,劫船有内应
海盗似乎非常了解船只的航行时间和船上货物构成。事实上,很多海盗团伙在作案时,通常先派一名同伙作为船员卧底到目标船上,一旦目标船行驶到附近海域,卧底船员就会用电话通知海盗组织该船的位置及航行路线、人员装备等情报,为海盗劫船做内应。海盗也利用雷达确定轮船方位,通过无线电与内部人员取得联系,使用摩托快艇和自动武器进行攻击,如果失败也很容易逃跑,混入当地数百艘小船之中。
恶招三:伪装成警察。夜里才查船
许多海盗抢劫案发生在夜里。海盗劫船时,往往使用高速摩托艇,将其伪装成海上巡逻艇;自己则通常伪装成海上检查的警察。一般海盗从船只后部发起攻击,用钩爪抓住大船后,再爬上被盗船只。根据调查,近85%遇害者在海盗攻击前毫无觉察,直至他们上船后才发觉。
由于晚上大部分船员多已熟睡,只有两三名船员在值班,因此,海盗在此时发起攻击往往很容易得手。特别是在海盗有武器而船员手无寸铁的情况下,海盗能轻而易举控制整艘船只,进入船舱后,将船员捆绑住,然后从船长处取出保险箱钥匙,将船洗劫一空后逃之夭夭,前后只要10分钟左右。
恶招四:头目逼每个手下都杀人
有的海盗头子为了让手下人死心塌地跟随他,故意安排每个海盗都参与杀人。因此,被劫船只上的水手有的被开枪打死,有的被重物击死。而海盗们最普遍的做法,是把水手们装进袋子乱棍打死,最后把船上的人扔进鲨鱼出没的大海。
由于目前国际上在公海尚无专业的海上巡逻机构。因此在突遇海盗劫船时,船员们往往惊恐万分,既无处寻求救助,又没有武器对付匪徒,只好满足海盗的任何要求,并企求神灵保佑。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舞蹈;特点分类
幼儿教育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是培养幼儿的广泛兴趣爱好和健康的行为心理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将从这一时间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当的进行音乐、舞蹈训练将对幼儿一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潜质的培养起到关键的基础作用。
这时的幼儿就像一页白纸,在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任何信息和提示信号都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思维习惯。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朗诵等艺术潜能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这对幼儿一生的艺术情操和艺术修养也起到关键的启发导向作用。
由于这一阶段是幼儿智力发育关键时期,他们对身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更善于用学习和模仿来理解探知事物,通过学习和模仿来提高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在模仿中潜移默化的丰富完善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生活习惯。
针对幼儿这一时期的教育特点,认真开展好针对幼儿的音乐、舞蹈、美术、诗词朗诵、演讲口才、表演能力等内容的学习训练,是一项耐心细致的重要工作。下面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幼儿舞蹈教学的类型与特点分享给大家,以便大家共同提高幼儿舞蹈教学效果。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类型
幼儿舞蹈教学类型可以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型舞蹈两大类。按照舞蹈表演形式来划分,一般又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形式:简单的律动舞蹈、集体舞蹈、歌伴舞(载歌载舞)、即兴舞蹈、音乐游戏。
(一)律动舞蹈。律动舞蹈是一种本能的对音乐节奏的反应,当幼儿听着喜欢的音乐节奏时会自发的产生身体舞蹈动作。尤其是当幼儿听到了喜欢的音乐曲目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身体也会情不自禁的跟随着音乐节奏变化手舞足蹈起来。这时候幼儿在潜意识中将音乐的节奏与自己的朴素情感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相互适应,自发统一的情感动作。
科学的培养和挖掘幼儿的这种律动特点,进一步进行引导训练,就形成了幼儿舞蹈基础的潜质。幼儿通过模仿可以将几个简单的动作结合起来,再配合音乐节奏将这些动作合成一串基本的舞蹈动作,这就是舞蹈创作的源头。舞蹈教学中将这种自发的律动舞蹈意识加以引导挖掘,就能培养出幼儿的舞蹈兴趣和爱好。
(二)集体舞。集体舞是一种必须由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的舞蹈形式,在舞蹈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舞蹈整体中的一部分,每个舞蹈动作都是整个舞蹈节目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每个参与表演的小朋友都必须在固定的队形里、固定的舞台位置上做着规定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上必须整齐划一、舞蹈节奏上必须协调一致,音乐节奏上必须共同配合协调,整齐划一的共同创作出一种舞蹈节目的整体美感。
集体舞相对于单人舞来说,集体舞蹈的难度更大一些,要求也更高一些,每个参加舞蹈的小朋友都需要一定的舞蹈基础和对音乐舞蹈内容的理解能力。在集体舞蹈排练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舞蹈训练,不断重复的配合练习,熟练的掌握音乐节奏旋律,细致的把握每个舞蹈动作,才能达到集体合作表演的效果。
通过集体舞蹈节目,可以培养小朋友的集体协调能力、团结互助精神、整体配合意识。通过舞蹈动作共同体验音乐情绪,共同实现舞蹈表达效果。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集体舞蹈动作要求简单易学,节奏感强,动作简单统一,能体现出幼儿的天真烂漫的精神面貌。
(三)载歌载舞。载歌载舞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以“歌唱”和“念白”为主,辅助以舞蹈动作的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方式更多的表现在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表演中,也被民族音乐和舞台表演节目中普遍采用。
在幼儿儿歌演唱形式中,演唱是一种很生动的节目表演方式。歌曲演唱者通过配合简单的舞蹈形象动作、结合表情姿态、整合节奏动作等一系列动作要求,进一步表现舞蹈的内容和音乐内涵,来向观众传递共鸣信息。这种边唱、边念、边表演的形式,在幼儿舞蹈中也被广泛的采用。载歌载舞的节目中,舞蹈动作一般都会贯穿于整个节目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
(四)即兴舞。即兴舞是指舞蹈者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配合音乐自编自演的一种即兴表演方式。这种舞蹈表演形式在幼儿最初的舞蹈行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空间,积极的参与舞蹈动作的设计,和老师一起配合编排出适合自己的舞蹈节目。
好的即兴舞表演需要舞蹈者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能够熟练地运用舞蹈基本动作,能够准确理解歌曲的表达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理解的歌曲内容,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即兴舞对大多数幼儿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必须通过学习训练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和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即兴表演。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的编排一些简单的儿歌动作,让幼儿在舞台上即兴发挥表演。比如:数鸭子、拍手歌、数星星等这些生动欢快的儿歌节目,都是进行即兴舞蹈的很好题材。
(五)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学习内容之一,几乎每一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游戏内容,都是在游戏的伴随影响下快乐成长。我们幼儿时期常做的游戏有“木头人”“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等,都是一边唱着儿歌、一边游戏,这些游戏丰富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音乐游戏是幼儿进行音乐、舞蹈学习的很好途径,幼儿喜欢在歌曲的伴奏下,按照音乐的内容、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游戏玩耍。这些游戏往往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和动作要求,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气氛中、在有趣多变的动作造型中、在欢快的游戏气氛中体验着音乐的美感和游戏的愉悦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美有趣的音乐游戏,才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们对音乐舞蹈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童年的生活内容。
二、幼儿舞蹈的基本特点
幼儿舞蹈除了具有一般的舞蹈艺术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鲜明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幼儿舞蹈的“活泼”“天真”“夸张”“有趣”的特质。在幼儿舞蹈的结构编排中,动作整齐简单,动作活泼有趣,是表演效果期望的目的。所以幼儿舞蹈具有“短”“浅”“童趣”的基本特点。笔者通过长期教学观察,简单总结幼儿的舞蹈特点如下:
(一)幼儿舞蹈的直观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编排的幼儿舞蹈,具有表达简单直观的特点,因为幼儿只能通过具体的形体动作来表达生活情绪。比如:表达伤心的情绪就会用“揉眼睛、摇头晃脑”的动作,表达瞌睡了就会“打哈欠”或双手和臂做“枕头”,表达高兴的心情时就会选择蹦蹦跳跳。他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那些抽象的舞蹈动作不属于这个年龄特点,所以幼儿舞蹈具有鲜明直观的动作特点。
(二)幼儿舞蹈的模仿性。幼儿处于大脑发育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积极的、兴趣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身边的事物。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乐此不疲。
幼儿的舞蹈动作编排也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动作细节,把它形象化的融入舞蹈表演中。比如:模仿小鸟飞翔、青蛙跳跃、企鹅行走、马儿奔跑等动作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三)幼儿舞蹈的幻想性。幼儿舞蹈具有丰富的幻想性,因为幼儿的生活经历很少,他们对出现在视野里的每一个事物充满了幻想和想象。这些想象往往超脱了现实生活内容,形成了一种充满了童趣的幻想画面。在这一时期,幼儿喜欢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喜欢看科幻画册。在他们的舞蹈动作中,也同样充满了幻想色彩。我们根据幼儿的这些合理的想象,编排出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舞蹈动作,就能塑造出鲜明的幼儿舞蹈特点。
关键词:体育舞蹈专业;芭蕾基训课;重要性;共性
一、体育舞蹈专业中芭蕾基训课的重要性分析
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也要保证肢体艺术得到优化。在舞蹈动作中,演员要借助自身的基本肢体控制以及舞姿给予观众美的享受,不仅仅是舞蹈动作的连接,也是舞者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舞蹈动作中,芭蕾舞蹈动作需要的元素除了舞台表现力和舞蹈感觉,还需要演员具备非常坚实的舞蹈基础,能游刃有余的施展舞蹈动作,再一次证实了芭蕾基训项目的重要价值。
(一)能实现基本能力素质的提升训练
在芭蕾舞训练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借助基训过程提升学生的基本柔韧度,确保肌肉的速度和力量能得到有效的优化。在建立柔韧训练项目时,主要是对练习人员的肩部、腰部、腿部、背部以及脚背部进行集中的关节训练,确保舞者的舞蹈能力得到有效优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舞者的柔韧性和稳定性能在基训过程中得到有效实现,并且能促进力量速度的平衡,确保舞蹈芭蕾动作对舞者的专业化引导价值。
(二)能实现基本技术技巧的提升训练
对于芭蕾舞者来说,最基本的基训项目就是要保证有效的旋转和跳跃,这对于舞者的训练是全方位的,也能提高舞者手脚之间的平衡。其一,在旋转过程中,主要是训练芭蕾舞者主力腿的直立能力,也是实现舞者各个身体部位控制能力的主要路径,能促进舞者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综合管理。其二,主要是跳跃训练,能有效提高舞者背部以及腰部的肌肉能力,满足舞者对于整体灵活度和爆发力的需求。另外,在进行双腿练习的过程中,也能着重提升芭蕾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实现整体训练项目的效果优化。
(三)能实现舞蹈表现力和感觉的提升训练
对于芭蕾舞演员而言,要保证整场表演的视觉效果,演员的舞台表现力非常重要。仔细回溯芭蕾舞的发源地,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在法国形成了兴盛之态,而后逐渐成为贵族以及王权家族为了彰显威望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期,对于芭蕾舞的要求也更加规范,需要对芭蕾的基本脚位和手位等操作技术进行集中规范,相关术语也一直延续下来。也就是说,在芭蕾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基本动作的规范性,就要强化基训的实效性,才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舞蹈表现力和舞台感觉。
二、有关体育舞蹈和芭蕾基训的共性研究
在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方面,于学生而言,通过基本功训练课来辅导其不断提升体育舞蹈学习质量十分重要。在芭蕾基训训练的作用下,使得学生对于身体肌肉和关节的控制能力得以增强,使其力量、技巧以及柔韧度等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一)体育舞蹈下肢训练
在体育舞蹈当中,所有动作都需要根据其特定力量完成。其中,体育舞蹈当中的腿部力量十分重要,因为绝大多数动作都需要由腿作为支撑或者是发力完成,这与芭蕾动作表现的形式是不谋而合的。
在体育舞蹈当中,通常女生都需要穿高跟舞鞋来展开训练及表演,所以,脚面始终处于的状态,因而,演员与学习者脚背好坏关乎整个动作视觉上的效果。另外,脚和地面感觉把握十分重要,而对于舞者而言,脚尖就是其腿部延长的部分。以伦巴基本步库克拉恰为例,需要在跨步转动的作用下,使动力腿向旁边快速移动重心,而反面腿通过脚尖实现延伸,随后,绷脚尖推地应当伴随跨步的转动轨迹尽快收回。整个动作的发力方式都是从下至上,而在重心移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脚背绷紧实现出脚与收回的动作,使得动作更为细腻。与此同时,脚尖绷紧状态下的出脚与收脚的情况下,腿部肌肉也同样需要作出收紧运动。若脚下绷紧不到位,个人的感觉就是“散”,让人觉得表演者腿短,在末梢神经与腿部动作连接方面效果不理想。在芭蕾基训当中,对于 的训练,全部动作的训练核心就是擦地练习,对于这种做法的学习与掌握能够对其他动作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体育舞蹈上肢训练
对于体育舞蹈动作而言,大部分都是上身直立,而动作运动的轨迹则需要以胯部运动为中心进行。基本架形与站姿对于体育舞蹈初学者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架形指的就是芭蕾七位手,而手型所指代的就是体育舞蹈中的手型。通过胳膊肘、肩膀以及大臂来实现平行端起,确保后背的直立与伸展。对于芭蕾基训课而言,站姿十分重要,需要对直立身体形态进行塑造。而这种基本体态训练对于体育舞蹈的学习十分关键,必须要通过静止状态的训练,在做出动作的时候始终要保证上身直立状态。究其原因,较之下身腿部及跨部动律,体育舞蹈上身手臂的动作幅度不大,因而一定要确保上身平稳,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展现跨部和上身相互对抗的韵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多种舞种学习过程中,芭蕾集训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其中,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对人的肢体美进行训练,确保能够满足专业需求,充分体现舞蹈作品以及舞蹈本身的内涵。文章将芭蕾美学的基本原则作为训练的重点内容,将基本能力素质训练作为重要基础,根据芭蕾科学性展开学习,熟练掌握动作的要领,通过动作充分发挥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