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教育

家长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长教育

家长教育范文第1篇

一、对家长工作的再认识

家长工作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对于每个班主任来说都有足够的认识。之所以谈再认识,是因为在当前新的社会环境下,家长参入学生的管理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

1.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值发生了变化。已从过去单纯的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过去,家长见到老师询问的第一句话多是孩子最近的学习成绩;而现在,家长遇到老师询问的内容则比较广泛,如涉及到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兴趣爱好、发展趋向等。

2. 家长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过去见到老师,“希望老师对孩子严格管教,甚至在校不听话就打”。现在则希望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要合法。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教育学生的言行不能像过去简单粗暴,而应合乎教育法规。

3. 学校召开家长会也由以往的教师说家长听,变为教师家长双向互动。以前开家长会一般是班主任的独角戏,家长希望知道的只是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今由于家长素质的普遍提高,不少家长与班主任交流时提出很多关于教育学生的一些可行措施。在会上,家长、教师双方交流和学习,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这样的家长会班主任、家长更容易捕捉到怎样才能教育管理好学生的最佳教育契机。

4.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预示着班主任工作中心一些做法也要相应做一些调整。目前社会的急速变革,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比如现在跟学生讲艰苦朴素、讲我们小时候的事,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这就说明环境变了,我们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二、家长工作的内容

(一)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行之有效的家长工作一定源于深入调查基础之上。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要搞好家长工作的调查研究,就要做好二方面工作:一是分析学生,二是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

1. 分析学生。分析学生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动向,要在学生身上找问题。有些问题比较浅,一看便知。有些问题就隐藏比较深,近期还没有表现,但却有爆发的可能。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到的欣赏多一些,普遍有着很强的优越感,往往这类学生心理抗挫能力十分脆弱,一旦心理防线被突破,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我们全面的了解学生心里动向,不仅要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心里动向,更要了解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心里动向。找到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就要分析其症结所在。要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一定要考虑家庭因素,这就为我们的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提供了一个方向。

2. 学生的家庭情况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首要了解家长的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物质刺激型以及科学民主型。其次还要了解家长本人的受教育情况、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深层次问题,以便做家长工作时有的放矢。

(2)家庭生活环境。这类因素有家庭成员的构成、经济情况,成员的教育情况等。例如曾经有个辍学的学生,其放弃学习的首要原因并不是厌学而是姐姐辍学。如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辍学的原因有许多不是经济困难,而是家庭对学生的管理不够,因此这方面原因也是不容小觑的。

(二)开好两个会

开好“两会”是做好家长工作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两会即:主题班会、家长会。

1. 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要有三个步骤:班会前的准备、召开班会、班会后的贯彻实施。

(1)班会前的准备,是班会成功的前提条件。准备应注意以下几点:班会主题、班会时间、以及班会内容相关材料等等。同时参与人员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可以邀请辅导员老师、家长代表、优秀毕业生等作为嘉宾。

(2)召开班会的过程顺利与否是班会成功的关键。首先,选取1至2名班委作为主持人,好的主持人是会议成功的重要保障。其次,根据已有材料让同学思考、交流看法,每小组同学都要发言,进行辩证,最后形成班会决议。如召开主题班会“关爱父母,从现在做起”时,首先围绕“妈妈,让我以身挡死神”(情感读本2002.8)这篇文章展开。文章讲述的是母女俩以生命相依托,在母亲查明患重病的关键时刻,处于临近高考的女儿杨蓉毅然决定:休学再捐肝,以自己弱小的身体为母亲挡住死神,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情感生命之歌。随后班主任作为特邀也讲述了与母亲的情感动人故事。由此各组互相交流,去挖掘激发在自身的动人故事每组选取典型实例进行发言。第二次,由主持人所有的同学的发言,并倡议每人写下感恩父母的话,献给父母表达敬意。最后,班委会选取同学们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将学生的情感、思想汇聚一处,达到预期效果。

(3)班会的贯彻实施。在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后,就是落实会议精神的重要阶段。依上述班会为例,班委会将班会的决议张贴上墙以警醒同学,另一方面班委会应制订相应的考核机制、选定评比小组,并根据决议制定的行动细则提醒同学们的行为。比如,每天回家为父母做了什么事?态度如何?语言又如何?同时班委会还应制定评分表,让家长给孩子的表现打分,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在家应怎样做,为后面的家长会做铺垫。

2. 家长会。开家长会一般也分三步实施,即家长会前的准备、召开家长会、落实家长会。

(1)家长会的前期准备。第一,提前通知会议时间和会议内容。目前多数家庭是双职工家庭,家长的时间比较紧张,为能让家长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与会时间和有关会议内容必须要提前告知家长。第二,参会嘉宾的选定。不定期地邀请学校领导参与家长会,介绍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发展历史,以及他们对教育更具有前瞻性的见解。

(2)家长会的过程。首先是请校有关领导讲话,目的是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学校,进而为学校的教育出谋划策。其次是班主任详细介绍教育情况:执教理念即运用双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恩师长;班级管理方法即素质教育、主动引导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渗透一定的挫折教育。最后是让每位家长写下对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自己教子心得,这些都是促进班主任工作改进、提高的好做法。例如,家长反映了学生身体生理上的问题,班主任就要在学生的某些活动给予特别照顾。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因此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3)落实家长会。家长会是帮助班主任了解每一位家长的最好方式,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怎样管理好孩子,并且会后可以让他们承载着某项教育活动去实施。比如,顽皮的孩子不听家长话,那是因为他们沟通不够;经常撒谎的学生有,可能是家长对待孩子也不够真诚;单亲的孩子比较孤僻,那是爱的缺失。凡此种种,班主任需随时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让家长时时刻刻参与到教育孩子中去。

(三)家校活动保持常态化的互动状态

这项活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请个别家长到学校来,二是教师要主动到学生家中去。

1. 经常性的请家长到学校来。一、学校组织一些家长参与的活动,让他们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加。如:心理辅导、各种亲子互动节目、共同听课、共同观看展览、各类比赛等。设计时要考虑这项活动对于学生和家长有一定的启发触动,不搞花架子,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孩子的特点。例如,可以让后进生和家长同桌听课,中间可以穿插有趣互动,减少该项活动的严肃性。凡此种种,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和家长直面问题,通过交流找到有效地解决办法。

家长教育范文第2篇

一、请家长次数宁缺毋滥

教育孩子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则处于辅助地位。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原则,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对于所谓的“双差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多用鼓励的方法促使其进步,而不要动辄就请家长,尤其是频繁地请同一位学生的家长来学校。

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又忙于生意无暇顾及。虽然老师经常对他进行课外辅导,但收效甚微。于是,老师请来家长,向其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请家长协助。家长答应了,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学生的成绩仍然没有进步,老师又请家长,这次家长是请了几次才来。这位家长一见到老师,劈头就问:“孩子来上学,你是老师,三番五次地找我们干什么?我自己要是能教育好孩子,还要老师干什么?”弄得老师很尴尬。当然,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但如果老师多发挥些主动性,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或者是变请家长为上门家访,岂不是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交谈时不卑不亢,互相尊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长的思想状况和身份地位也日渐复杂。他们既有国家干部、老板富豪,也有平民百姓和草根,但无论其地位、身份如何,在老师面前,他们都只是学生家长而已。老师在家长面前,也只是其孩子的老师。因此,老师与家长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诚心诚意地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生李某的父亲是某单位的领导,一天李某与同学玩耍时,不慎将同学的手臂造成骨折。班主任在处理此事时,将李某的父亲请到了学校,与其商量为受伤的学生治疗的问题。与李某父亲同来的还有一位同事,到办公室就介绍说:“这是我们单位李科长。”班主任老师微笑着说:“家长的职务我早就了解了,不过今天我请的是李某的家长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老师巧妙的回答,把自己置身于同家长平等的地位上。随后,他有理有据的同家长谈话,恰当地解决了问题,也赢得了家长的敬意。

三、讲究“请”的方法,注意谈话效果

请家长来学校,不要只是在学生有问题时才请,在学生取得成绩或受到表彰奖励时也可请家长来学校,来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既鼓励了学生,使家长看到了学校老师教育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使家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关心孩子,努力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家长教育范文第3篇

1.重视家长的普遍性而忽视其个别差异性。

2.重视静态联系而忽视动态的交流。

3.重视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却很少建构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

以上几点也充分体现很多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及其家长还是没有适当的平台进行家园互动、家长之间的互动,而这些家庭恰恰是迫切需要教育帮助的群体。正因如此,我尝试采用家园共育有效新模式——家长沙龙,是能有效补充上述不足的一种策略,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能成为家园共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长沙龙的模式

家长沙龙活动是家园共育的一种活动形式,以主题问题进行争论与交流、比较和衡量、选择与实践为内容,家长、专家畅所欲言达到某种共识、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先成立家长沙龙,来促进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最终达到共育幼儿。

1.能根据家长所需,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以往的家长会,我都会有设置一个专题讨论环节,而设置这个专题我是没有根据家长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制定,所以当我抛出某个问题时,家长是不太感兴趣的,很拘谨,很被动。但由于我邀请了本班心理咨询师周晓青家长为本次活动主持人开展第一次家长沙龙会,这位专家家长马上根据家长的需要,设计家长调查问卷,还设置了意见环节,让家长畅所欲言,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开展家长沙龙会之前的前期工作明显有了很大的收效,不但让老师从问卷中了解了很多,同时能针对家长的兴趣点和需要设定家长沙龙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成功的家园活动建立了最初的平台。

2.能及时回应家长育儿困惑,提高实效性。目前幼教行业我们在家园共育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通常都会普遍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往往做到了开头,却没有做到坚持性和固定性,自然家园共育就没有起到有效性与实效性。而近年我们开展了家长沙龙活动至今已坚持二年了,并受到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肯定,其中最受家长认可的是家长们很踊跃反映他们的育儿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心理咨询师周晓青专家主持人及时做出回应,并将整个活动信息内容以及文字进行整理,发送到幼儿园的社会网站上与大家共享,让没能抽空出席的家长也能从网站上了解,学习;参加的家长也将自己的感受、收获写出来与家长们共享,真正体现家长沙龙会的实效性与意义。

3.家长沙龙会让家长真正参与进来,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组织家园教育活动时,我们都对组织家园教育活动深有体会,通常我们教师为主导,家长很被动,其实想深一层,原因就是整个活动没有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其中,没有让家长们树立主人翁意识。要让家长有自主的意识,让家长们充分了解到自身在家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自己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性,而且还要让家长身临其境,参与到其中的组织和策划中。如组织本次的家长沙龙中,从组织、策划、实施和最后的总结收获环节都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让家长参与到其中,成为主导。家长们讨论,集思广益,并且进行发言。准备所需要的物品。在交流反馈时,我们也是将主持棒交到了家长手中,由有教育经验的家长,是专家的家长,从自己的教育角度与其他家长交流,互相交流,互补所长。

4.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家长更乐于参加。在一次与家长聊天中,获知家长有这样的抱怨:我们家长很忙,难得抽时间接小孩,顺便想问问班主任,关于我孩子在园的情况,但总是见老师太忙了,也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对孩子的了解我们作为家长通常只能在家园通知栏、飞信、校园网上获知,所以对班上要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不太清楚,对孩子在园的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对于家长这样的抱怨,当时给我第一个反应是:难怪我们每一次布置的亲子作业,都会让家长产生完成“任务”的心理,这不利于家园共育的开展。针对以上家长抱怨,于是我们将每一次的家长沙龙会主题和计划都会张贴出去,让家长进行了解,同时按照计划一步步实行,真正落实到位。并且在征求家长意见后,采取了资料的收集、家长教育经验的共享、小组讨论、记录分享、互相陈述观点、家长发言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围绕我们的主题开展,让家长看到了一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

5.家园共育,让家长真正有所收获。如果家园共育的活动,对家长没有触动,对幼儿的教育没有引起反思和改进,那我们的家园共育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最终的宗旨。如何让家长在家园共育中有所收获,如何让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达成一致,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家长沙龙中,由专家家长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在活动的总结部分可分为家长发言和专家发言的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家长们都表示有所收获,并且将这些经验和收获记录下来,展示在校园网站上。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向家长发放了意见表、反馈表,家长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家长沙龙”真的让他们有所收获。

6.家园共育能适时适当地开展。家长们有十分繁忙的工作,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如果家园共育过多,家长们会产生倦怠,这也大大打击了家长们进行家园共育的兴趣。教师最好对于家园共育的工作有个整体的规划和计划,这样会避免问题的出现。如我们开展的家长沙龙活动集中是一个月开展一次,并且严格控制活动的时间,把握好活动的度。

二、以我班展开的家长沙龙活动为例:

【开展家长沙龙会方案】

邀请心理咨询师:周晓青

设计2010年学期学年度家长调查问卷

《“家长养育问题的调查问卷”回馈表》

在本学期“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开展之前,为了能更全面、深入的对本班家长的需求有所了解,特设此调查表,希望能借此有个客观的反馈,更好的指导本班开展相关的心理沙龙活动。

调查问卷发放时间:2011年3月14日

调查问卷回收时间:2011年3月15日、16日

中一班共有学生39人,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0份,其中男生15份,女生15份。本次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如下:

第2题,关于孩子主要的抚养人:

第3题,亲子关系:

第4题,养育问题矛盾集中的地方:

第5题,家长最关心的养育问题:

注:情绪管理是大家普遍最关注的话题,其次是行为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6题,从沙龙活动中收获:

此外,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家长们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多为报刊、网络和朋友,其次是书籍和电视。沙龙活动的开展时间则希望两周一次和每月一次的家长,几乎各占一半。对于活动的形式则各有所好。

建议:

1.本学期的沙龙活动对象,依旧针对本班学生的父母开展。

2.活动主题:如何化解养育中的重重矛盾;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做个守时的宝宝——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交朋友——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主题的开展,将注重把理论知识、个案分析和操作方法有机的结合,不仅带给大家启发性的思考,同时给予实践性的建议,让家长们获取阶梯型的帮助。

3.活动时间:每月一次。

4.活动形式:以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为主。

5.沙龙会进行的方式:主持人昕一妈妈开始主题——提出案例——家长提出问题或说感受——以咨询师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咨询——孩子与家长的对话——总结。

【家长论坛】

《眼泪也需要释放!——感动于“揭开孩子情绪的神秘面纱”》

在解读孩子情绪的背后,妈妈解读自已了吗?进行疏导的时侯,妈妈负面性质的东西抛离了吗?面对孩子,妈妈你的表达、你的表情准备好了吗?是的,眼泪有时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当你无助时、当你压抑时,为什么不让自已这一刻也是个小小孩,找一个自我觉得安全的肩膀或地方,痛痛快快的把那埋藏着多少忧虑、紧张、委屈的眼泪挥洒出来,或许这就是最直接最容易的自我释放!

“你现在什么感觉?”“说不上来,很无措”。

“妈妈,我害怕,该怎么办?”“没关系的,妈妈不会批评你。”“但是我还是怕。”“妈妈现在也找不到方法,我们慢慢用时间来解决”“那要到什么时侯呢?”妈妈的手指在不安地转着,低着头,“该怎么办,该如何是好?”。就是这一瞬间,这一画面,仿佛看到了小孩的疑问得不到答案而无助,那份惊恐,多想让你依靠,那行眼泪多想为你擦拭,多想拥抱着你说:“孩子,没关系的,我们可以一起去面对它,虽然妈妈也会有不懂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尝试去找方法解决它,别怕。”不觉间,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在为着孩子而流泪,一个小小的身体,所产生的紧张、焦虑,要如何去承受?在为大人而流泪,所产生的愧疚、彷徨,我为之焦急,多想这一刻你抬起头挺起胸,不为什么,就为了第一个成为孩子信心的支柱!

妈妈,孩子坚强的后盾,当你焦虑的时侯,我给你安抚;当你无措的时侯,我会尝试和你一起寻求一个解决的方法共同进退;当你彷徨的时侯,我愿做一个倾听者给你鼓励。在你心中早已建立起来的安全避风港显得是那么的可靠、温暖。给一个拥抱,“孩子,别怕,有妈妈在”。就算再大的困难,在你心里或许都可以不是大问题,因为有着妈妈的支持和信心。

《努力弥合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差别》

有幸获选参加中一班的“家长心理沙龙”,受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如何化解养育中的重重矛盾”。首先,大家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家庭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引发的一些矛盾,主要是夫妻之间以及两辈之间在育儿理念、方法上的不同导致的矛盾。自由发言结束后,昕一妈妈采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方法,分析了这些矛盾的根源:大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大人们都希望自己在育儿方面拥有话语权,并希望看到控制权产生的结果——孩子亲近我、听从我。但是,大人之间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不统一,以及对控制权的争夺,可能会导致两个后果:孩子要么无所适从,不知谁对谁错,不知道听谁的才好;要么左右逢迎,区别对待,钻大人的空子,牵着大人的鼻子走。

昕一妈妈以自己的职业敏锐,触及了一个普通人不太注意的领域——潜意识,仿佛用柳叶刀突然划开人的痛处,让人亲眼目睹疼痛的根源,从而产生疗救的决心,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我相信有些家庭在养育中的重重矛盾,的确是源自大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仍有另一面不容忽视:假如这些矛盾并非出自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呢?

其实,即使因养育孩子而产生矛盾,我们仍要看到矛盾背后的共性:我们都很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好。出于这一点,我们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育儿理念能不能在现实中得到贯彻,特别担心亲人的错误育儿理念和方法教坏了孩子。因此,日常生活中其它的矛盾,我们都能忍受,都愿意作出让步,但在育儿方面,却可能会半步都不肯让,这也许无关控制权的问题(因为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会忍让),而真的是切实担心孩子的未来。

因性格气质、生活阅历、文化教育、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几乎没有哪两个人在育儿理念和方法上会完全达成一致,夫妻之间尚且不同,两辈人之间就差别更大。即使我们约定在孩子面前不要因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不同而冲突,但在实际做法上的差别,已经足以让孩子迷惑。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弥合这些差别,争取采取一致的口径和行动。即使不能在多数细节上达成一致,也要首先在大的方向上达成一致。

在这方面,我非常感谢我太太作出的努力。我妈妈在育儿方面比较传统而严格,而我太太和我则比较现代而自由。为了弥合这些差别,太太主要有这么两招:

首先,在其它方面争取我妈妈的好感,把自己当成是家婆的亲生女儿,工作再累也要帮着做家务,平时有事无事都跟我妈妈拉家常聊天,天南海北地说各种奇闻趣事,我妈妈生病时更是尽心尽力,因此,婆媳关系还是挺不错的,这就为在育儿方面争取老人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愉快聊天、心情舒畅时,拿一些育儿方面的案例来讨论,包括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父母养育方面的感受、她哥哥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冲突、亲戚朋友养儿育女的成败得失、书上网上看到的一些典型案例等,在讨论这些案例时,伺机灌输一些现代的育儿理念,解答老人的一些困惑。某个案例一时没有一致看法并不要紧,以后另找其它案例来谈。

我太太这样坚持做了好几年,成效还是不错的,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婆媳间仍会有差别,但在育儿理念的大方向上,我们全家是比较一致的。我也看出我妈妈帮我哥哥带小孩与帮我带骏骏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打电话回老家时偶尔还劝我哥采用我们现在的方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愿意在弥合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差别上作出努力,相信会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爱、释放、互助、理解——沙龙会有感》

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没有束缚、没有芥蒂,见面的一句“你好!”中一班今年的第一次家长沙龙会在充满温馨的电脑课室拉开了序幕。和以往有所不同,主持人昕一妈妈采用了“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的论坛方式,与会的每一个家长都参与了进来。每一位爱心满满的爸爸或妈妈都围绕着“家庭不同成员之间育儿矛盾”的话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是自己的爱人一方面是养育自己的长辈,在面对相同的一个孩子时却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但有时又是战争的导火索。就是这样一个像精灵一样的产物,我们所有的人想去爱,去保护。可是谁的方法是对的,又该怎样去面对问题。每一个家长都在释放着矛盾和无奈的情结。昕一妈妈用心理学的专业眼光解读了不同角色面对孩子时的不同心理诉求。其实,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我们都没有找到一扇可以兼顾所有的大门,我们的内心有防备,有不解,有怨言,更有委屈。面对家人的种种,也让自己不再那么累,我们要学会放松。因为不管怎样没有一个人会希望我们的孩子受伤害,而孩子针对不同人的不同表现也并不是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只是一种面对情境时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不能强加给孩子善恶美丑,但我们完全可以引导或是一起探讨,这样的结果对孩子是终身的而不是暂时的。因为引导和探讨的过程,孩子的意念变为了主动,他们能更深刻的理解问题找到答案,也因此他们会牢牢记住,会试着去分析问题。

在家长的心里,孩子是无助的。而在家长沙龙会上,我却感到家长的无助。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其实在老人的眼里又何尝不是孩子?所以我们不是“胜斗士”。我们也需要用孩子单纯的世界解救自己,用互助的心情和孩子一起成长。理解万岁!

再次感谢中一班的沈老师、陶老师、邹阿姨给孩子创造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感谢热心的昕一妈妈带来的精彩心理探寻沙龙会。感谢紫娟妈妈为沙龙会带来的美食,感谢每一位家长真诚的分享,谢谢这一切爱的传递!谢谢女儿,因为你我可以成为最幸福的妈妈!

大班级家长沙龙活动问卷调查反馈表

在本学期“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大一班壮昕一妈妈进行了一次全体大班家长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根据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来确定本学期的沙龙主题及主要内容。下面是昕一妈妈对全体大班家长的问卷调查进行全面分析,情况如下:

2011年上学期学年度大级家长调查问卷

广州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各位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伴随着孩子升入大班,家长也将面临一些新的养育及阶段性问题。为了本学期的“家长心理沙龙”活动能够带给各位更切合实际的帮助与支持,我们特设计此调查表。恳请您能认真阅读,并协助完成下列相关问题,谢谢!

1.孩子的年龄___,性别是:A.男B.女

2.孩子是否独生子女:A.是B.不是

3.此阶段,您最关心的话题是:

A.父母和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准备 B.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C.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D.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E.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新环境F.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G.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H.其他

4.学习方面:

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B.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课堂纪律的行为养成E.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F.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G.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H.是否需要提前教写字、算术I.其他

5.自我管理能力:

A.做事主动,不拖拉B.记得老师交代的事情C.学会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D.不挑食E.有良好的作息习惯F.其他

6.情绪自控能力:

A.能有效表达情绪B.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C.有挫折承受力D.其他

7.社会交往能力:

A.能体会他人的感受B.能延迟满足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D.培养团队意识E.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F.其他

8.性教育方面,您主要的困惑是(可多选):

A.是否该谈及B.如何给出合适的回答C.孩子从没问过D.其他

9.请简要评述一下您的孩子:

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我们将妥善保管好相关资料!谢谢!

一、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3份,其中大一班共40份,男生19份,女生21份;大二班共33份,其中男生9份,女生24份。

二、问卷分析:

1.第3题和第8题为多选题。【根据每个选项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呈现家长集中关心的话题。】

第3题:此阶段,您最关心的话题是:

A.父母和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准备B.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C.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D.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E.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新环境F.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G.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H.其他

结果显示:大一班关注话题:B、F、C;大二班关注话题:B、C、F。

第8题:性教育方面,您主要的困惑是:

A.是否该谈及B.如何给出合适的回答C.孩子从没问过D.其他

结果显示:大一班关注话题:B;大二班关注话题:B。

2.第4、5、6、7题为排序题。【根据每道题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下表仅列出了最重要的前2项。】

第4题:学习方面

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B.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课堂纪律的行为养成E.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F.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G.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 H.是否需要提前教写字、算术

第5题:自我管理能力:

A.做事主动,不拖拉B.记得老师交代的事情C.学会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D.不挑食E.有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6题:情绪自控能力:

A.能有效表达情绪B.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C.有挫折承受力

第7题:社会交往能力:

A.能体会他人的感受B.能延迟满足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D.培养团队意识E.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结果显示:第4题:学习方面大一班最关注A、C;大二班最关注A、E。第5题:自我管理能力大一班最关注:A、B、C;大二班最关注:A、E。第6题:情绪自控能力大一班最关注:C、B;大二班最关注:C、A。第7题:社会交往能力大一班最关注:C、E;大二班最关注:C、A。

结果分析:两个班的家长最集中关注点非常一致,即:学习方面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自我管理能力A:做事主动,不拖拉;情绪自控能力C:有挫折承受力;社会交往能力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第二关注的重点则不太一样。

三、本学期的主题家长沙龙会计划如下:

1.时间安排:每月一次,一学期共4次。

2.沙龙主讲:大一班家长壮昕一妈妈(周晓青)、原广东中大职业培训学院心理咨询项目主任、广东中大管理咨询学院特聘心理讲师、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特殊教育部特聘心理咨询师、广州臻和心理教育咨询机构创办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3.主题安排:①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②自我打造绅士和淑女——孩子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③小猫钓鱼(心理版)——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④和卵子的悄悄话——孩子性教育的启蒙。

【家长论坛】

《害怕挫折的孩子》

还记得《狮子王》里的辛巴吗?那个被爸爸高高举起,宣称“你就是森林之王”的小狮子。爸爸极大的满足辛巴正常的自恋,使得它内心充满了自尊和自信。但是,现实而残酷的动物世界,在它目睹并经历了弱肉强食之后,才终于得以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森林之王。我们往往会抱怨:“现在的独生子女,真的是缺乏挫折锻炼,一点儿事都经历不起,将来可怎么办呀?”殊不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随着自身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希望能证明自己“的确了不起”;一方面又因生理的不成熟而被阻碍着,现实中充满了挫败感。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增加他们的挫折教育,而是通过和孩子玩耍或竞技,教会他们学会根据实际调整目标,使得目标既能够满足孩子的好胜心,又不至于太容易达到。从而减轻孩子在挫折中产生的自卑感,真正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的人。

《宝宝不听话》

从宝宝开始第一次说“不”,到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我想说:“恭喜你,你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得到发展。”一个能说“不”的孩子,表明他正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在用一个否定的方式尝试着证明自己和别人的与众不同。独立的个体理应有独特的思考,“不听话”那就请先问声:“为什么呢?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个人认为,鼓励孩子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相比于培养一个只会服从,屈从权威的孩子而言,其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为什么孩子不爱叫人》

一、对方不是孩子喜欢的对象;二、孩子当时正被负性情绪所包围,无法再顾及其他;三、此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难以体会对方的感受,反倒更关注自我的内心体验;四、同样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难道不管吗?非也。孩子不叫,爸爸妈妈主动叫。教育的力量重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嘛。

《面对不回应父母的孩子》

假设呼唤孩子十声,对方也毫不理会,父母被激起的绝对是一种被漠视的愤怒感!声调的提升却无法换来孩子的回应。抱歉——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上。走过去,握住他的手臂,让四目对视,一字一句地告诉他:“亲爱的,我现在有话对你说,请听好了……听清楚了吗?请复述一遍。”让孩子在投入的玩耍中转移注意力,有效的方法便是强行插入,阻断原本的行为。时刻注意调频,步调一致才拥有了沟通的前提。

【家长的疑惑】

晓文妈妈的疑惑:一下午接小朋友放学,走到转弯处,听见一小学生男孩和妈妈的对话,男孩:妈妈,我要买玩具。妈妈:为什么?男孩:不是说我表现乖就可以买玩具的吗?妈妈有点严厉的语气接着说:为什么乖就得买玩具呢?那岂不是天天都得买?然后男孩渴望的眼神露出了无奈和不开心。或许在我们很多的家庭教育中,可能会用物质的奖与惩去处理这个表现的好与不好。甚至到了小学中学,大人也许会说:如果你考了100分,我就买什么给你,我就带你去哪儿玩等。有时姐弟也会问:如果我们做得好,会有什么奖励呢?做妈的会反问:你觉得需要什么奖励呢?为什么要奖励?他们或许会回答:因为我做得很棒吖。“哦,是哟,这次是表现得有进步,但我觉得不一定要奖励的吧?”“现在要买东西奖励的话妈妈可能会没那么多的钱哦”“那等妈妈你赚了钱之后就奖励我们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按照小朋友后来的表达有时会是一个玩具、一个零食)好不好?”“好吧”。孩子的这个要求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换成一个小惊喜又或许是我压根就不答应有奖励的承诺。这样适合吗?如果说小孩表现好了就给奖励,这会只是迎合家长的要求而做吗?那会是表面的一种乖现象吗?我们工作的时侯,如果上司说:你完成了这个任务,公司将会给你一个奖励,这个奖励或许是升职、或许是加薪、又或许是分红,那作为员工可能会拼命地去完成。当然这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竞争所需的局面,但在小孩的教育当中,奖励教育是一定要的还是偶尔要的?满足孩子?鼓励孩子?还是其他?

【专家的解答】

壮昕一妈妈的解答:关于你谈及的话题,我个人有几点想法,想与你一同探讨。首先,从孩子的角度而言,为什么那个男生会提出“妈妈,我要买玩具”这个要求呢?无论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孩子行为的形成势必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或许父母在过往的教育中就曾这样暗示或直接许诺过孩子。“如果你认真做作业”;“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没有被老师批评”;“如果你乖乖睡午觉”……当家长希望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能被实现的时候,往往采取的做法是简单而直接的——满足(或剥夺)孩子的兴趣或需求。所以,以上所有的要求势必都将带着一个预设的结果:如果你认真做作业,妈妈就带(或不带)你去吃麦当劳;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没有被老师批评,你晚上就可以(或不可以)看动画片;如果你乖乖睡午觉,爸爸就给你买(或不买)个玩具。

孩子正是在这种方式下寻求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当物质的回馈成为评价孩子自身价值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在孩子形成自我价值、自我认可的过程中,家长做的回应是否恰当呢?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评价标准呢?

其次,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正是成人不经意的总是采用这种行为奖惩的方法,渐渐的引导,并强化了孩子形成这一思维定势,即“表现好就该有奖励”。孩子认为这些“理所当然”的要求,反过来却令家长感到“意外”。“这孩子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斤斤计较的?不能再这样纵容孩子了”……家长习惯将这些行为上升为道德问题,而不愿再去探究其形成的背景与原因。我们不愿承认这是自己无意识教育的失误,而本能的将责任归咎于孩子对物质的贪婪和过分要求。

最后,你提到的“那会是表面的一种乖的现象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每个人都有追求进步,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方面,人们需要社会规范来约束自身,好比一个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正是个体逐步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兼顾的是孩子真实个性成长的需求。倘若孩子循规蹈矩、乖巧伶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父母、老师开心,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以讨好、迎合来保全关系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虚假自体的行为表现,也是将来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家长教育范文第4篇

本学期,班里的一个男孩子早晨经常迟到,我找到这个孩子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在与孩

子很难沟通的情况下,我给家长打了电话,说明孩子经常迟到,影响了班级的成绩,希望家长能够让孩子早晨提前出来,不要迟到。家长一方面表示早晨堵车很厉害,另一方面也表示尽量克服困难。

没想到的是,在和家长沟通后,这个孩子连续4天又迟到了。当学校值周广播总结上周的成绩时,因为这个孩子连续迟到,我们班被扣了4分,结果那一周的成绩我们班为不合格。听到这个成绩,学生们都非常生气,尤其是因为这个孩子的连续迟到造成的扣分,使学生们更加愤怒。广播刚刚结束,全班学生都纷纷指责这个学生,但是这个孩子不但不羞愧,反而笑嘻嘻地看着大家,好像在故意气大家。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教育孩子必须要从“教育”家长开始,也就是要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于是,我和年级的其他老师进行了一番商量,大家一致认为,既然家长对老师的提醒置若罔闻,我们就从另外的渠道想办法,借助学生的是非感和荣誉感来提醒和教育家长。

于是,我找来班级的中队长,让她代表全班同学给这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把同学的意见反映出来,并对家长提出要求。当天晚上,中队长按照我的要求给那个孩子的家里打了电话。这样做的效果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这个孩子一直没有迟到。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看来这个方法还是很有作用的。

没想到,刚过了几天,这个孩子又开始迟到。这一次,我把孩子迟到的原因彻底调查了一下,发现问题还是在家长身上。原来,孩子的爸爸因为怕孩子早晨吃不饱,要求孩子把早饭吃完再走,而又不适当提前一点准备好早餐。也就是说,家长明明知道孩子会迟到,但是因为当时没吃完早饭,所以就把是否迟到放在了一边,无形之中无视学校的纪律,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孩子经常迟到,以及对遵守纪律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关键原因在于家长的认识和影响。

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的问题一定会从家长的身上找到原因。孩子出现的问题,有的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有的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是屡次迟到、在和家长沟通之后还没有成效,就一定是家长的态度和认识上出现问题。由此让我感到,现在做班主任工作,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在关键问题上和家长达成一致,“教育”家长先行,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成效。

现在的家长和以前的家长有很大的不同,总是认为孩子的身心愉快比纪律和规章制度更重要,自己孩子的利益高于一切,对学校和班级的一些纪律不屑一顾;对教师的提醒和教育行为几乎不怎么在意。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和家长积极进行沟通,让其理解并尊重学校所进行的一些必要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现实中集体的舆论力量,来“教育”家长。从第二个方面来讲,这种所谓的教育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从真正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考虑,可能教师的工作会更好做一些。

三、教育感悟

家长教育范文第5篇

编者按:很多次采访过程中,还有糖友交流座谈会上,遇到了不少焦急的糖孩妈妈。妈妈们面对孩子那么年幼就确诊糖尿病,感到特别焦急和慌忙无助。笔者就这样的情况和一些有经验的妈妈进行了交流,还特约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师王彦玲大夫给大家提了几点生活建议,希望每位糖孩的妈妈都坦然起来。

一位糖孩妈妈这样告诉记者

“我每天都过得不好,看着孩子,想着她以后要每天注射胰岛素。如果去学校以后,同学们歧视她怎么办?有消息说大学不录取患有糖尿病的学生,以后升大学都是问题了。还有,将来成家呢?”

“有时候,想起这些我就特别难受。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很健康,为什么孩子患上这个病了呢?我和孩子的爸爸也经常为了这个闹不开心。我们不愿意让小孩现在就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可是,我常常不知不觉就流下眼泪来。”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我们家小孩患病,每次我们都是带她去另外远一些的区医院看病,订阅的糖尿病杂志也是直接去杂志社取,怕杂志邮寄到家里来被别人知道了。每天紧张兮兮的生活着……”

糖孩妈妈的焦急心态

小孩患病了,很多家长特别焦急。比如,担心小孩上大学受阻;小孩到了适婚年龄后,又担心孩子的恋爱会因病情受影响找不着对象;有些家庭还会因为这些苦恼的事情,气氛不好,大家不开心,生活得很辛苦。

患有糖尿病,的确在生活上有很多的限制:饮食和运动上,要注意的事项也多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乐观一点生活,并且倡导孩子正确面对这个事实,心态显得尤其重要。但是,要如何做到呢?让大家来听听心理师的专业分析。

敢于正视难题和接受事实

心理师王彦玲大夫认为,与其担心以后不可预测的事,不如正视现在,把握现在,从现在开始做起,为将来做一些准备工作。

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要正确面对孩子患的糖尿病这件事。

首先,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的难题,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孩子确诊糖尿病是一个难题,但是,他(她)的人生将来很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家长在这一点上,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引导孩子乐观积极的面对困难。孩子患糖尿病了,要努力克服在控制血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相信有办法解决一切困难。

其次,作为家长,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医学知识。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并发症”。家长要多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预防孩子过早患并发症。要教孩子预防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避免发生低血糖现象等。

不能溺爱孩子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从小就患有糖尿病,会情不自禁地从别的各方面补偿孩子,让孩子生活得更加好一些。

心理师王彦玲大夫认为,关心孩子可以,但是不能太溺爱孩子。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让孩子“有本事”,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心。

患有糖尿病的孩子,其他方面都跟普通孩子是一样的,需要从小开始,正确培养和教育。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患糖尿病的孩子将来完全可以选择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从小培养孩子将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

心理师王彦玲大夫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很重要。

患有糖尿病的小孩不仅要认识自己的病,要懂得自己护理好自己。还一定要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防止自卑心理的产生,也不应该怨恨或者偏激。良好的人格对于个人将来的命运走向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