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德育工作要从身边做起
“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欢乐所取代,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
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在军训期间,和学生顶着烈日,共同进退,短短四天的共同生活,很快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他们入校后的第一次运动会,和同学们一起写标语、做小旗,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虽然嗓子哑了、晒脱皮了,但师生情感加深了,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新集体的凝聚力。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需要有创新
在我们日常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依赖于说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缺乏内心的感触,也就缺乏内心的共鸣,收效甚微。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实例,在一堂课上,教师想告诉学生“要学会帮助别人”。于是她推来一把轮椅,请每位学生轮流坐上轮椅在校园内和走廊上行进,学生无不体会到平日轻而易举的动作这时变得艰难了,原本还十分好奇的学生在体会过一次当“残疾人”的经历后;无不感到身为残疾人的不易。教师切勿多语,学生无不感到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对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当教师问道:“当你遇到困难时,你需要的是别人的帮助;那么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该怎么办?”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要帮助别人。”在这堂课上,教师并未对学生讲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无助时的痛苦。这样的体验式教育是否比简单的说教更管用?或许我们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的内容需要“真”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http://chsgez.10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长文集/xz23.htm.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方法探究
目前,中职院校生源每况愈下,多数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学习都是退而求其次,很少有人主动要求进入中职院校学习。但是,中职院校的存在本身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最为不同的一点是,普通高中的学生面临的是高考升学的任务,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毕业即将进入社会。虽然年龄相差无几,但中职院校的学生要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担负着更多的就业压力与心理负担。
中职学校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校接受新知识时也会感到吃力与无所适从。学生入校之前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而在入校之后很多学生的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或许从德育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弱点并加以改正,从而更好地接受技能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校风
校风是一所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稳定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中职学校虽然有校训,但是实际上,校风却与校训相距甚远。对学生进行德育,仅仅靠一两句口号式的标语显然是不够的。优良校风的形成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整个学校从上到下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的领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向学生传达一种正能量。科·达勒维耶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中职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长辈们的言谈举止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最大动力,因为价值观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良好的校风形成了,学校自然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优良校风肯定也会一代代传下去,影响更多的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强化道德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但是目前的道德现状却不容乐观。中职院校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基本上不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学校领导对道德素质教育这个环节不够重视;其次,教育形式不够新颖,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再次,课程设置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既然能够抓住问题的来源,就应该有的放矢,从源头开始改革,那么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就能迈上一大步。道德素质教育不能求急、求快,更不能追求作秀式的道德素质教育,需要有细水长流的耐心,心怀对社会的责任感,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在道德素质教育的策略上,笔者认为应当把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用传统知识教育学生,对学生展开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时代精神来感召学生,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也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对学生进行德育,需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在入校之前大多数成绩不佳,把成绩作为考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的现实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严重。那么,对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播种理想、确立信念的黄金时期,也是规划未来、设计人生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表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在适应当前社会特点的基础上,把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育途径的广泛性结合起来。这就是让我们把理论变成实践,并结合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更多地采用引导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的基础上的。学生毕业之后马上走向工作岗位,如果在学校没有经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那么就有可能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在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上,笔者建议是以常规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纪律教育,抓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方法
班主任工作似乎是永远也谈不尽的话题,特别是在目前我们卫校生源整体素质严重滑坡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工作,就显得特别繁琐的和杂碎,整天忙得似乎就像个没头苍蝇。但是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项看起来细杂无奇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呢?为什么我们非要把自己首先定位在可怜、庸碌的角色上呢?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源的素质,那我们就学着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学着来享受工作,学着来欣赏她们,让她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下面我就把我的一些体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齐来享受班主任工作的“心灵鸡汤”。
一、是要给班集体定好基调:
这次带班,虽然说有上次带班积累的一些经验, 但是这次面对的绝大多数90后的学生,我心里还是有不少顾虑的,所以在带新班之前,我还是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班主任教育理论,试图从中寻找出适合于当前卫校学生特点的更好的管理方法。其中一个暗示理论引起了我的注意。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我下定决心就从这个暗示理论入手来带这个新班。
大家都知道,接手一个新的班集体,第一个学期的管理很重要,给学生定什么样的基调对于班级发展来说更重要。所谓基调,在这里我理解为就是一个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为了把这个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我的学生,我特别重视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次主题班会。这既是班主任在全体学生间的首次正真亮相,也是班级工作能否开好头的关键所在,更是关系到整个班集体将来是否能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第一节主题班会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新生报到之时,就有意识地观察每个同学在报到当时的表现,着力于选拔第一批班干部;详细认真地翻看了每个学生档案;通过学生的书面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明确了解了学生对我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了幻灯片。)。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于2008年10月16日召开了主题为“我是一只鹰”的主题班会,就班团干部、小组长、舍长组成及分工,班级入学以来的表现,班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班级的文化建设展开了讨论,通过本次班会,给新集体定了基调,我们的班级有了新的名字――“鹰之共和国”。让同学们意识到班级里每个人都是一只鹰,而不是一只麻雀,既然是一只鹰,就要搏击长空,就要做到最好。这个基调就确立了整个班集体在卫校3年的奋斗目标。
二、是要树立良好的班风,
一个班集体要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良好的班风是最重要的保障,那么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呢、班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老师紧盯着是不行的,养成教育最重要, 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就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一)德育工作常抓不懈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三番五次给她们灌输她们卫校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要掌握一技之长。不断强化她们的这种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她们来卫校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1.强化团队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是我为我们班的选定的班歌,也是作为强化学生团队精神的切入点。同学们入校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就是广播操比赛了,因为有“鹰”这个既定目标,同学们训练时付出了很多努力,都盼望着我们班能取得第一名,但是事与愿违,我们班只获得了第三名,看着同学们脸上的不悦,我意识到这是开展团队精神教育的最好时机,于是广播操结束后,我有针对性的召开了“树立良好班风,从我做起(从广播操比赛说起)”的主题班会。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详细地给同学们分析了在广播操比赛中我们的优势和不足,优势是人多力量大,口号响亮,队伍整齐,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和谐因素,观看比赛中的纪律还有比赛后宣布成绩后同学们的沉寂,没有发自真心地为第一名鼓掌等等,没有取得第一名,说明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这并不是坏事情,这为我们明年的广播操比赛确定了新的目标。借此机会我给学生进行抗挫教育。我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同学们也慢慢从沮丧的情绪中调整过来,我能感觉得到同学们对我的分析还是比较信服的,果真如此,二年级的广播操比赛前,同学练习得更加自觉和刻苦,都憋着一股劲儿,完全没有因为是二年级而有所松懈,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同学们捧上第一名奖状回到教室的时候,我看到有的同学哭了。因为这是大家齐心协力通过努力获得的成绩,取得的成功,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分析完广播操比赛后,就势展开,我们是集体,要树立良好的班风,人人有责。切入主题,给大家讲班风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整齐的着装、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活跃的课堂气氛、安静有序的自习环境、整洁的教室宿舍……确定了我们班的班风是“赤诚、奉献、勤奋、踏实、创新、奋进”要求同学们要胸怀大志,理想永存;脚踏实地,一步一层;锐意进取,刻苦勤奋;鞭策自身,激励他人。同时经营班级文化,营造精神家园,为下一阶段班级的工作(具体通过班级知识竞赛、班徽设计、跳绳比赛,班内文艺联欢)做了安排。
住了一个学期宿舍后,班干部选出来后,发现宿舍之间风气差别很大,班干部分配也不均匀,为了更加优化班干部资源,便于管理,同时也及早让学生有危机感和强化团队精神。在第一学期末放假的时候,我对宿舍进行了调整。首先由同学们投票选出6个宿舍的舍长,抽签选定宿舍;然后舍长和同学们自由组合,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有的同学在一起住了一个学期了舍不得分开,有的是和同学闹了口角,巴不得分开;还有的同学可能哪个宿舍长也不愿意组合她。有4个同学就没有舍长愿意要,在我面前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这个时候我一一了解各自的情况,帮助这些同学分析,帮助她们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同时通过做班干部和舍长的工作,给她们安排了宿舍,宿舍调整后放假了,可以说有一些同学是带着阵痛回家的。假期中,有时在QQ上碰到同学们,有不少同学提到了换宿舍的问题,有的同学还是接受不了,我把目的和初衷给他们耐心的讲解。经过一个假期的降温和相互沟通,开学时同学们都搬到了自己新分配的宿舍。后来通过和同学们了解,同学们也说经过这个换宿舍,第一同学们知道了要珍惜这份同窗之情,同学之间出现摩擦时,要待人宽,责己严。同学们认识到了要珍惜拥有;第二在班级里,最普遍、最敏感的是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同学们,走到一起来是一种缘分,不容易啊。全体同学要学会一种大度,学会拥有一种胸怀,这次调宿舍给一些同学敲响了警钟,住在一个宿舍,就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要相互理解。第三要有团队精神,一个宿舍就是一个集体,要团结,要使同学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我把这个事件叫做“宿舍风波”,因为这个过程操作起来有不少困难,幸好同学们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加深同学们之间的了解,比如,题目都是各科老师讲课的重点,题目由各小组长出,内容大家都知道,参加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利用好每节班会,开展如知识竞赛、感恩教育、安全教育、成人教育、抗震救灾教育等等。每个假期都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如给父母洗脚谈感受,节假日给老师亲人发一条祝福短信,假期给老师写一封信等等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选拔、培养班干部,实行班干部、小组长、舍长竞聘制
老师任命的班干部、小组长和舍长工作一个学期后,采用学生自荐的基础上,同学们无记名选的方法,选举出同学们信任的好干部。由于现在的学生来校前当过干部的少之又少,所以选的班干部不论是自我约束方面还是组织领导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要想让她们尽快的成长起来,就需要老师信任她们,给他们完全的支持,充分的理解,无私的帮助,让他们有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也才会发现问题,老师及时给与指点和帮助,做好军师,这样才能促使班干部早日成长起来。班级事务由学生自己管理,班干部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和小组长舍长团结协作。 班主任要加强对各级干部以身作则方面的督导,教育她们要学会管理的艺术,学会忍让,遇到难题,老师一定要做好这些班级管理者的后盾,在矛盾化解之后,及时予以指点,指出她们处理事情的可取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我对班干部一般是一年级重培养,二年级彻底放手。
班级的大小事情,各级干部先拿出意见,不管是否成熟,我尽可能不一棒子打死,即便不能采用,也要做好疏导工作。 让班干部既能放开手脚做工作,又能全盘来考虑问题。
(三)制定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
班干部确定以后,着手制定班级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文明公约、宿舍责任书、德育评比细则等等,为班级实行制度管人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些制度的出台都是经过班干部起草,同学充分讨论后形成的制度。制度一旦形成,大家必须遵照执行。
为了有效的杜绝作弊,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次考试前的动员班会课上,我就以 “做诚信人,办诚信事---杜绝作弊,从我做起”召开了主题班会,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在我打印的纸张上签字为证,然后把大家签好字的纸张贴在班级公告栏的醒目位置,即便这样,还是有一些同学养成的习惯难以一下子改掉这个坏毛病,每场考完试,我都及时和监考老师和同学们了解情况,发现苗头,不管是否形成事实,只要落实有作弊的迹象,都让当事人亲自把诚信表上自己的名字擦掉,这就意味着她在诚信的路上和大家有了差距,确实有两名同学擦掉了名字,通过这两个同学教育了打消了所有动这个歪脑筋的学生,良好的考风也由此形成,制度约束人制度管理人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关键。
(四)激励惩罚机制畅通
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风,奖罚一定要分明。班级公约上明确细化了奖罚的条款。采用学校班级量化的方法,每学期对班级的各个小组和宿舍进行量化,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宿舍进行团体表彰,对优秀班干部,优秀组长和优秀舍长进行个人表彰,为了给普通同学有机会获奖,还设立了优秀同学奖,标准如下:(1)学习成绩班级排名的前一半。(2)本学期任何违纪现象。(3)没有请假现象(包括签条出校门)。处罚机制明确,一个月由相关的班干部对所有违纪现象进行汇总,公示无异议后交由班长在当月德育考评里扣除相应的分值。
(五)“班级日记”“班干部日记”构造沟通平台
班里60多名学生,老师不可能说了解每一个同学,为了增加沟通。入学伊始,就采用了“班级日记”和“班干部日记”这个沟通平台 ,班级日记由学生按学号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切身感受,班干部日记由班干部轮流记录当天的出勤、课程和班内的当天的情况,这两个日记本有专人负责,每周五收回来由交给我,从中我可以发现好多信息,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适时的对日记中同学们出现的思想波动尽可能用鼓励性语言加以点评。这两条主线为班级的信息化管理搭建了很到的沟通平台。
(六)加强“宝贝”的管理
要说我们班没有淘气的同学,那是假的,只是我一直称呼这些同学为我们班的“宝贝”。在班会课上,我直言不讳地告诉全体同学,我非常感谢这些同学,因为是他们锻炼了我的忍耐力和韧性,我不怕你淘气,就怕你不懂事。我们班就一个男生,是我们班的缺宝儿,认识他的老师们都知道,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用彬彬有礼来形容实在不为过。我原本打算好好重用这个缺宝儿,想观察一段时间后委以重任,谁知他经不住考察,三天就露出本来面目。以前光知道他是八中上了一年后来的卫校,上开课了才发现他自我约束能力非常差,断不了就不出早操,要不就是经常无故不上课,迟到早退,不穿校服更是常事,一点儿也没有组织性纪律性,根本不知道请假是怎么回事,可以这样说,班内只要有违纪的现象,总少不了他,我多次找他谈话,每次他态度都非常非常好,你还没有说什么他马上保证以后再也不会犯了,信誓旦旦,可是保证归保证,该犯还照犯不误,还有就是说谎,每次逃课他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那真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张口即来。后来经过详细的走访和调查,从同学们口中我得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他是八中因为打架被开除的。别看他文质彬彬的,却是个打架的高手,经过和家里沟通,才知道家里各种办法(打,骂)都使用过了,家长也束手无策。那段时间搞得我头好大,光害怕他出去惹个什么乱子出来。再一次找他谈话的时候,我了解到他是为了他的妈妈才从护士班转到助产班的,顶着重重世俗的压力,我称赞他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同时也毫不隐晦的点明,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的卫校我心知肚明,只不过不想点破,想给他一个机会改正。当时我能看得出他很惊讶,我接着告诉他我会为他保守秘密,我相信他能做到最好,千万不能再破罐子破摔了……那次谈话,我看到他若有所思,自始自终没有像以前一样再保证什么,但是从此以后,他开始出早操了,开始穿校服了,迟到旷课违纪的次数大大减少,我在班会课上及时表扬了他,以后我安排体育委员每天上早操都用电话督促他起床,隔三差五我也通过电话亲自叫他起床,每周找他谈话,有一丁点儿进步就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特别是班里的事情也有意识地安排他去完成,比如说:“感恩母亲主题班会时,让他来担任主持, 还特别邀请他的妈妈来见证他的成功等等。渐渐的,他变了,真的变了,他基本上没有违纪现象了,学习也明显进步了,有事情也知道请假了,说实话,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即便他偶尔犯些小错误,我也是旁敲侧击的善意点明:“你要是想找老师聊天,可以直接来,老师随时欢迎,不用通过这种方式……”一年的付出终于没有白费,上二年级以来,他基本上没有再让我费过心,还开始热心于班级事务,比如说元旦文艺汇演,护士礼仪大赛,他跑前跑后,忙里忙外,不仅自己积极参与,还主动为同学们准备道具,真正成了我班不可缺少的一宝。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德育;德育方法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其一,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其他问题的冲击。从2000年开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带来的德育教育新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校每年需要就业的应届学生人数使得就业率掺杂了“水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匹配等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而应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其二,高校改革过程中德育教育萌生新问题。虽然高校扩招规模加大,但是也不能只顾数量而不保质量,所以,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的学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各高校均加大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例如,学校的德育教育思想、德育工作者的环境、德育工作受教育的主题及德育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使得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二)高校德育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商品、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频繁流动,而且导致各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等在世界范围内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再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深入发展,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日用品到高科技,西方各种无形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国,致使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们的德育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我国国情的变化。我国已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上来,但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规范和约束,进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条件。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违反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也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这些无疑对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产生了消极影响。对于高校德育来说,不能回避党风及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因为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对学校小环境中的德育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理论灌输法的运用。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些思想不可能在青少年学生的头脑里自发产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需要通过传统的理论灌输法,让青少年学生去认知、学习并接受新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疏导教育法的运用。疏导教育法主要是指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既不堵塞言路,又善于疏通和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开内心的疑问,主动向德育教师寻求解决方法。剖析自己出现的问题,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变。第三,典型教育法的运用。典型选择准确与否关乎典型作用的推广和发挥效果。德育教育要努力找到时代需求与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宣传典型,引导大学生学先进、当先进,最终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四,激励教育法的运用。激励教育法的目的是发挥青年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己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并通过内化的方法让自己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表扬、奖励、评比、示范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激励教育法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五,自我教育法的运用。自我教育法指学生在教师的客观指导下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该方法是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因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完善自己。当学生能从自己的内心真正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加以吸收时,这种良好的行为就会变成持久的习惯,并转化成良好的品质。
三、结语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教育本身的功能,很多学校忽略了教育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所以,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秦正修.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困惑及新思路[J].焦作大学学报,2006(4):92-94.
[3]徐金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