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前的反思就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不同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对课程教授制定一个系统的课程安排。初中地理面对的是13-15岁左右的青少年,刚升入初中对于地理没有多少基础,同时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处于叛逆期,容易情绪波动较大,不能很好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解,对于学习也往往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既要强化学生的基础,又要督促他们多多进行练习,即使基础薄弱,通过多练也能够达到熟能生巧。其次,地理学习更多的是注重应用,而有些教师尚不能做到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增强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在选取教材时应该尽可能贴近生活,并且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其提供能够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地理知识,督促其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地理教学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前为学生制定一个近期目标或者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整个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课前内容设计也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准备素材,辅之以能够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等。整个课前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兼顾教学目的的确立与满足学生求知欲、探索欲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这些问题。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进行学习。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重要积极条件。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仍需要教师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学生经验不足,不能准确定位自主学习的取向,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进行指导,但也不是全盘按照教师严密的规划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与学生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进行探究,抛出思考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出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加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以借鉴相关学术资料。
例如在讲《亚洲》时可以播放《亚洲雄风》,既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又能实现情趣教学。当然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兼顾好学生和后进生,不能顾此失彼,使他们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又所进步。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无尽的求知欲,如何能够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成为教学的重点。对此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口诀记忆法:如将我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省简称用一个简单易记的口诀进行教授,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2)图像对比记忆法:如对于易混图片进行对比记忆,运用空白图进行填充,多画多记,图文结合,突出重点难点。(3)细微观察法:即对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地理现象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通过分析现象成因和规律进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常反思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当然,此反思过程是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妙想要共同解决而不是置之不理,这样才能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作用。
三、初中地理教学后的反思
所谓教学后的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成果进行反思总结,既能直观的感知教学中突出的优点和长处,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和解决办法。这不仅是一个检验过程,也是系统强化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反思、学习内容完成过程的反思、师生互动的反思及课后反思。初中地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如:“上课时自己的状态好吗?学生上课时状态好不好?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知识?这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成效?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包括课上学习反馈和课下学习反馈。不仅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还要注意学生课下的面部表情,加之课堂练习,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除了要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提升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学反思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等价值。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其一,是要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回顾;其二,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从更深的层次、更大的层面,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反思。
一、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方面的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基本上四十五分钟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进来,只是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被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被动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而非一个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效果极其不好。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全面、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仔细思考其中所渗透的先进理念,而后积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
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引起各位教师的注意。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设计或者别的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反思
现实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的反思大多数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譬如,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恰当,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得当,以及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是否到位。这样反思之后,用获得的收获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如果坚持下来,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现在为许多教师所推崇,学生所欢迎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这种“探究式学习”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四、在自身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种相互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符合教师的规范,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民主而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他是优等生,还是差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将自己的爱无私地撒向他们,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的对话、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修炼自己的德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在提倡个性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因此,我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奇思妙想”、质疑不要回避、压制或者冷处理或者搪塞,甚至简单否定。殊不知,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抹杀了个性。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的思想。
五、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
教学方法对于整节课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学反思中应该有这一方面的内容。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固有的、守旧的方式方法,掌握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方式方法可以多变。随着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知识面不断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六、在教学反馈方面的反思
教学过程很重要,然而如何得知学生对课堂的讲解掌握的程度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学反馈。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看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他们的表情是否对哪方面的内容还有疑惑,还没有听懂。总之,我们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练习,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进而全面分析、评估学生对于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育人,传授方法,还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思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要靠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课堂练习以及作业练习。相对于直接的课堂组织教学学习过程,作业练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它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因其涉及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方方面面,故而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以思促教的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等诸多信息的获得,无不源自教师理智而有见地的教学反思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转贴于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 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这怎么能够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主要有:
1.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2.指导者。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
3.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4.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人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教师要从事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激发兴趣,创新教学模式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少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关键词】地理教学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4-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应试教育弊端的显现,反思教育问题之声不断涌现,新课改也应运而生,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反对“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倡导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其进行全面教育[1-2]。特别在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学体系[3]。本文对当前地理教学中生成和预设性教学进行研究,以期为地理教学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理论依据及研究基础
地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后现代教学理论,生命观理论,其中建构主义跟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等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认知能力和获取情感体验的目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该符合学生自身的特质和特殊性,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问题,开发者和创造者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的课程参与者,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初中地理课堂,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地理教师、学生与地理教材等资源的多重交流,从而生成了新的信息,生成了新的课堂教学形态[4]。
研究基础主要包括: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这一阶段学生认识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情感比较丰富,精力充沛,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初中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进入到关键期。从课程上看,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容上以区域地理为主,教材编写新颖,富有开放性[5]。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其特点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关于预设和生成的两个极端―预设的保守化和生成的形式化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希望学生在自己预设好的“套路”中学习,往往却是无用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预设与生成关系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预设与生成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对立的。因此要求教师正视教学二重性及其关系,在教学中通过情境性教学来改变。(2)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并存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二重性也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等方面。(3)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生成与预设是对应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课堂教学中生成是对预设的补充和发展。
地理学科的教学中生成与预设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需要预设来保障,地理学科的教学探究性过程更注重生成,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的结果。实践更能突显初中地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关系,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形成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实施策略
在理解了初中地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概况之后,就要对教学策略进行反思,要处理好预设与生产的关系,就要从影响其因素出发,注重各个环节,为教学的生产开辟新道路。
1.初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实施弹性的预设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教师提高实施弹性的预设的能力主要从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教学内容的弹性预设,教学过程的弹性预设,教学评价的弹性预设,教学环境的有效营造等措施达到这一目的[6]。
2.初中地理教师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信赖,第一就是教师的学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升地理专业知识。初中地理区域性比较强,很多学生不懂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专业热情,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应该做到使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不拘于“一格”努力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具有不断反思的态度。
3.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
初中地理教师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习的自主学习动机,主要从指导学生对学习水平的自我判定,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调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
四、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要是教学就离不开预设和生成,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只要我们始终抓住“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走太多弯路。
参考文献:
[1]叶澜.我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J].教育基础课程,2009,(21):86-90.
[2]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38-40.
[3]杨新,邹今倜.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对策[J].地理教育,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