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外包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这种举措,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从总体上提升竞争优势,但是,也给公司治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公司自身的规模、性质、财务状况等作出外包的决策。
外包是现代企业建立起应变性组织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组织的再造和管理战略的实施和拓展。从西方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一是部分外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二是全部外包。企业不设内部审计机构,与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服务机构签约,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由其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三是审计管理咨询,主要是指请咨询机构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等。四是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并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内审外包已很普遍,根据美国内部审计协会统计结果表明:内部审计外包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且服务优质高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细分和服务不断完善,经济全球一体化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内部审计外包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外部审计人员工作时,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企业其他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使之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委托事项进行审计,并严格地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要求实施审计,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二)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审计技巧,而我国目前的内审人员队伍还不能满足这些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外部审计组织拥有大批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领域多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注册会计师作为外部审计主体,服务对象分布在各行各业,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同时,外部审计组织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会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审计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三)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一是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将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企业保留较少的内部审计人员,从而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二是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面临的新环境,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包,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三是降低雇佣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将会拓宽外部审计的市场,从而也会加剧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竞争,最终将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规模经济的实现,使同样审计成本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提高或同样内部审计质量的审计成本降低,减轻了经济负担。
(四)分配资源更具灵活性
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这一点是内部审计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的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五)降低审计风险
由于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等的限制,某些内审业务光靠内审人员是没有能力完成的。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部分审计业务除了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外,还可以采用内审外包的做法,以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论从实质上或是形式上都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为企业节约财务开支、降低雇佣成本,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稳定审计质量。如果内置增加的成本大于外包成本,且审计质量不如外包,那么,内部审计外包应是不错的选择。
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外部化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主要包括:
(一)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
内部审计职能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一部分,也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政策,了解企业文化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特点,可能提供更好的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活动。而外部咨询人事只能凭借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服务,他们可能会把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一种程序化的工作,不会像内部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降低为管理层服务的忠诚度。
(二)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难免让员工产生外部人控制内部人的感觉,工作积极性下降,这样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缺少了为企业未来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的平台。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审计安全性与法律方面的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新生事物,外包主体和外包合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去规范,外包服务的安全问题让人担忧。由于外包减少了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控,外包合作者掌握了大量的外包主体的信息和机密,使外包主体陷入被动,如果外露可能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丧失主动性和前瞻性
内部审计外包后,外包人员一般只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尽量削减审计计划,减少审计工作量,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且外包人员不熟悉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对公司内部治理效率的提高,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高层管理者和信息委员会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也可能使信息外泄,影响公司治理有效性。此外,外包人员可能消极工作,缺乏忠诚度,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内部审计仍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外包的趋势,可以精简内审机构,通过采用合作内审的办法,实现内部审计的外包。
三、内部审计外包关键环节的把握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在审计外包的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企业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外部审计师是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来抢他们饭碗的,消除担忧,增加信任感,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来弥补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的弊端。
(二)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
制定内部审计指导性规范,使内部审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分析,考虑是否开展外包以及外包的内容;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可以考虑采用作为部分内审职能外包、审计管理咨询以及合作内审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成本效益作出决策。企业应该设置内审部门,配备熟悉企业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注册会计师或者其他的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可以采用“作为内部审计补充”的形式,借助注册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企业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等方面可以采用“审计管理咨询”的形式。对于那些内部审计业务很少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聘到高水平的审计师,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当然,更多企业可选择合作内审。在此形式下,企业保留较少的内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获得许多内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和知识技能,为企业节约了培训费用。内审人员能够利用外审人员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审工作,并就审计方式、审计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内部审计人员还可把握审计建议的可行性,确保审计工作结果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更具针对性。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都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来决定。但是成本将不再是企业管理层作出决定的唯一依据,审计服务的有效性,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要做好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控制
开展内部审计外包可以节约企业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但同时也要警惕其伴随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着重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机构选择、合同审查、监督控制等方面做好控制工作,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同时审计外包双方应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和信息,以保证外包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外包的风险。
研究内部审计外包是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更好地治理公司。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财务状况等作出外包的决策。内部审计将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战略,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内部审计外包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12-19.
[2] 付贞杰.内部审计外包之辨析[J].山东审计,2003(9):23-24.
[3] 王妍玲.内部审计外包的有关问题探析[J].商业研究,2005(10):26-28.
[4] 孙燕东,曾晖,毕颜杰.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浅探[J].黑龙江财会,2003(3):40.
[5] 毕华书,马莉.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审计资源配置的思考[J].绿色财会,2006(10):27-28.
[6] 赵恒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内部审计外包[J].企业经济,2005(10):180-181.
[7] 高子宏.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新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35-38.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EVA
引言
当今,企业最大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目标,企业的各项作业必须具有其价值,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才能为企业带来增值效果。增值型内部审计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标,使自身目标与公司治理的目标保持一致。
在经济增加值(EVA)的视角下,增值内部审计一方面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咨询服务,改善工作绩效,进而使得企业价值的增加;另一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提高审计效率,最小化审计成本,从而间接为企业带来增值。
虽然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能为极大的促进企业价值增值,但目前我国对于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较少,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1.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简介
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进行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不仅是要对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估,更需要将评估的结果反馈给机构,以帮助其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EVA与增值型内部审计具有思想的同源性,且内部审计部门能为EVA绩效考核提供充足的信息和专业的人才,使得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运用变成可能。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能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中评价,鉴证和建议,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股东的长期利益。
通过对EVA的计算公式进行分解,企业可以从以下方式来实现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增强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增值;加强内部控制,减少价值损失;改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增值;降低审计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2.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还不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机构设置不合理,权威性和独立性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将直接影响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只有在不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前提下合理设置的内部审计部门,才能使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工作,提供权威高效的保证与咨询服务,最终帮助企业达到增加价值的目标。而我国的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模式不合理,其领导体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增值型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问题没有处理权,在企业组织内没有话语权。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限制了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发挥价值增值的作用。
2.2增值功能未受重视,增值效果不明显
与传统内部审计监督与复核的功能不同,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是通过咨询和确认服务来达到其增值目标,但当前我国企业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查错防弊的阶段,大多数审计部门只是在耗用企业的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与其价值增值的目标相违背①。另外,目前对于增值效果并没有统一标准进行评价,无法有效地衡量以EVA为核心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我国的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尚处于摸索阶段,很多企业对于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不清,使得其增值功能的实现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3.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实现
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最新的内部审计理念,通过对企业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领域提供咨询服务,最终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但在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背景,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过程并未充分发挥其增值作用,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所以,对于我国企业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证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得到实现。目前,我国有关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应当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工作程序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等内容,使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实际运用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内部审计。其次,在我国,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开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中提及。在法律上明确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不仅有利于增值功能的发挥,而且可以使大家尽快接受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对传统观念上内部审计的定位。另外,要为了保证以EVA为核心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需要在法律上明确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组织的地位。
3.2 提高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
要使得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发展,首先要使得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充分意识到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为企业带来的增值作用。首先,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使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先充分认识到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开展并发挥其作用。同时,要增值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管理当局的配合。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不再将管理当局视为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而是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客户”。通过向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咨询、建议来实现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此外,在提高对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应积极向企业中的各个阶层推广增值型内部审计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这一认识,使得今后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3.3 拓展内部审计的增值领域
IIA关于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表明了最新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即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实现价值增值。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为企业提供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各个领域全方面的保证和咨询服务。因此,要开展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内部审计的局限,将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拓展至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这样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才能发挥其作用,更好的为增加企业价值服务。目前我国企业中大多数开展的是进行事后监督的内部审计,要使得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效开展,达到为企业增值的作用,需要改变其审计方式,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的动态审计,对于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减少企业损失,同时能提高运营效率,更好的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服务。
3.4 建立适合国情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机构模式
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增值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设置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的两个关键性因素,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并充分考虑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应当独立于财务、业务部门进行单独设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要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相适应。
对于规模较大、建立了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之下,同时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下常设的专门委员会,在企业组织中具有应有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其成员由董事长、非执行董事、审计执行官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占大多数②。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汇报能完全独立于管理当局,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这种模式下,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等方面提供保证与咨询服务,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增值的作用与实现企业目标。另外,对于规模较小、不具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能力的企业,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考虑,可以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也就是采取在国外很普遍的内部审计外包的方式③。内部审计外包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基础之上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能够灵活的分配企业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规避审计风险。
3.5 培养复合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将影响内部审计目标能否成功实现。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和审计领域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内部审计、会计等基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中,首先应培养出综合能力素质高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才能使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发挥其增值功效。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配置。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回和多元化的服务决定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上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所要求的整体素质。第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内部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相应提高,以便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的工作。另外,对于参加并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国际内审师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只有不断提高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才能使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为企业增值的效果。
4.结语
内部审计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其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防弊兴利,到如今的价值增值,实现了与公司治理目标的一致,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在当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必将在未来得到极大的推广。目前,我国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增值作用的发挥。
本文从价值增值的角度针对目前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积极拓展内部审计的增值领域,建立适合国情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培养复合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员。
由于内部审计实务经验的缺乏,提出的建议难免会缺乏全面性。希望以后能够对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促进其在我国的全面发展,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和实现企业的目标。(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121042115)
参考文献:
[1]詹一萍.《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D]. [硕士学位论文].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2012
[2]邹娟.《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31):43-44
[3]李亮亮.《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问题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2012
[4]刘玉艳.《基于EVA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66-67
[5]刘娟.《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探索》[J].现代商业,2012(27):197-199
注解:
①邹娟.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31):42
论文摘要: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是以最小的审计成本为目的,通过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内部控制手段。由于审计的成本控制涉及到资金、人力和时间三方面的成本,三者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因此成本控制方面难免会出现问题,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本文以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本构成为分析对象,站在整个学校成本管理的角度上进行审计成本的分析,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一、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问题
1.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
高校总成本要求每项成本都不能够单独核算,内部审计成本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控制的时候要纳入总成本进行综合核算。然而,审计成本预算与总成本预算间关系理顺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缺乏对内部审计预算目标的准确定位,上交的审计报告也没有清晰的成本预算思路,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财政体系改革的具体要求;(2)高校的成本预算执行审计停留于传统层面,审计人员必须以大量的繁琐的工作细节为基础,才能够反映审计的具体问题,然而,依靠传统的审计模式,所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关于成本预算方面,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无法形成预算的的有效指导和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3)随着高校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审计的成本预算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但相关的审计人员和预算人员对于预算成本控制的重点不明确,也没有根据改革的需求及时调整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导致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到位,审计成本预算管理的质量大打折扣,风险隐患严重。
2.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一方面是成本核算在高校财务体系中尚未全面展开,而财务的预算管理又是粗狂型的管理,学校各单位部门缺乏成本控制理念,只是简单地将成本和效益挂钩,再加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对成本的节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够重视,资金、人力和时间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高校内部审计方面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够主动去思考成本控制的问题,就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情况分析,考核方面缺少具体的指标,一年下来,审计部门所审计的项目无法触及审计效率、效果和成本等方面,薪资没有与审计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挂钩,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审计人员主动出击的积极性,从客观上看,极有可能增加审计的成本。第三方面是高校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低,审计项目的成本支出无法降低。
3.审计的程序问题
高校审计资源必须予以整合,方可解决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没有进行审计项目工作量和资源的准确测算,任务与时间不同步,导致资源闲置的问题严重,而审计力量组织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也使得项目的审计不透彻,往往投入的审计成本不能够发挥效用,无法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二是审计的方式落后,繁琐的审计程度将使得审计程序教条,审计成本也高,譬如逐笔审查会计凭证,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工设计业不能够充分运用分析性的符合审查手段。
二、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方法
1.加强内部审计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
高校加强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就要对审计进行科学编制。第一,是选择性地安排审计的项目,一般要选择涉及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审计;第二,尽量避免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项目,而要选择那些具有宣传效果,对那些能够提高学校各项工作效率的项目进行审计。第三,在进行审计成本预算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配合学校提出有效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另外要避免财务部门独揽审计的局面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总成本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平行控制分项的管理成本,即成本控制由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配合进行。最后是将项目的外包成本纳入学校的总审计成本,降低财务部门控制审计成本的难度,同时提高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给成本的定额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很多复杂的审计项目,往往在年初就进行预算,并且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随意追加或者追减预算金额,结果很多预算方案都流于形式。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节约奖励的制度,尤其是对于那些特殊的审计项目,笔者建议采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审计行为的高效运作。另外,内部审计由于受到业绩量化问题的牵肘,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业绩评定困难重重。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利用各种综合业绩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考核,譬如平衡积分卡,另一方面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之后,将考核结果和个人薪酬作为激励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人员的激励方式,从而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
3.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
审计成本的高低与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该在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明确审计计划的目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审计力量,并将力量与审计的对象结合起来,形成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二是要根据审计方面的目标,并结合计划安排所要突出的重点,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三是科学设置内部的机构,利用调配审计的有生力量,引导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总体优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审计成本控制主要存在预算方面、意识方面和程序方面的问题,要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要从物质的层面上进行管理,还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二是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效率;三是要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使得高校的内部审计成本控制工作能够以优质、高效的面貌贯彻审计工作,成为每个审计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达到降低学校总体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宏.高校内部审计成本管理与控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
[2]李玉芳.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与绩效提高[j].审计与理财,2008.
论文摘要:该文从进步医院基建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就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审计与基建资金张罗与治理、本钱核算、工程造价、收进核算、账务处理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审计设计,为医院基建财务治理的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清楚的审计思路和方法。
医院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对于降低医院本钱,进步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基建程序,维护医院利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医院大都采用外部审计来保证审计的效果,但是基于内部审计外包中的审计合谋风险和进步医院治理水平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可以通过全过程的参与基建项目,来评价和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搞好医院建设,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投资,维护医院的正当权益。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和治理审计的融合,风险治理、内部控制、效益审查和评价贯串于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下面主要从评价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治理的具体内容来谈如何作好基建项目财务治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1.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审计
基建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医院基建财务治理的一个主要方面,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防范工程项目治理中的差错与舞弊,进步资金的使用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定期对基建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和评价,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题目和薄弱环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的加以纠正和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1不相容职务的混岗现象。其不相容岗位主要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的支付;竣工的决算与竣工的审计。
1.2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经办人对于越权审批的工程项目业务,有权拒尽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分报告。
1.3决策责任制度是否健全,赏罚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单位是否有工程、技术、财会等部分的相关职员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的评审意见;单位是否对工程项目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并有完整书面记录。
1.4概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真实,是否按规定对概预算进行审核。
1.5工程款、材料设备款及其他用度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
1.6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实施决算审计。
2.基建项目财务治理内部审计
2.1审查建设资金的张罗与治理,进步资金的使用效益。
2.1.1在资金的张罗方面:包括审查资金的来源是否合规、完整、落实;审查筹资方式的公道性、正当性、效益性;检查筹资数额的公道性、分析所筹资金的偿还能力。
2.1.2在资金的治理方面,首先是审查资金是否按照建设计划及时到位,是否与工程用款进度同步,有无超前融资闲置资金增加本钱,有无产生缺口影响工程进展。第二审查资金的治理是否合规。查明有无转移、侵占、挪用资金或造成资金流失,有无银行开户过多,造成资金治理分散。
2.1.3审查资金的拨付。第一,开工预支款的支付:1.凭证是否齐全。支付申请书,履约保函、开工预支款保函,以及经监理签字的开工预支款支付证书;2.是否有工程部分的审核意见;3.财会职员对施工承包商申请支付的金额是否与招标文件核对,核定应付款金额,并报部分负责人签署支付意见。在核定应支付金额时,若银行保证金额与合同规定的支付金额不一致时,超过合同规定金额的,按合同规定金额支付,不足合同规定金额的,按照开工预支款保函金额支付。财会职员付款、进账。第二,工程进度款支付。工程进度款是指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向承包商逐笔支付的款项。由工程部分、会计部分及监理部分共同保障实施,层层把关。1.凭证是否齐全。施工承包商提出支付申请,经监理部分审核的工程进度报表,包括申请支付理由、申请支付金额、工程进度报告等,同时要附上现场签证等相关证实材料;2.医院基建部分的审核意见;3.会计部分应根据技术负责人核定的已完工工程量及合同总价款、合同变更金额、累计已付款金额以及工程合同中的其他规定等,核定本次应付进度款金额;4.单位负责人签署支付意见,严格控制“超付”。第三,工程结算款支付:结算款是指工程竣工后,双方对工程总价进行结算所确认的工程款,对已付工程款与结算款的差额部分,建设单位应予支付。支付时应审核:是否有医院内部审计部分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工程结算的审计报告,单位主管领导是否按审计结果核定的最后结算额。
2.2审查建设本钱的核算与治理,加强控制治理,堵塞漏洞。
2.2.1审查建设总本钱回集与分配程序是否恰当与合规。查明本钱核算范围是否与批准概算相符,列支的依据与手续是否合规;查明有无混淆本钱项目界限,混淆与其他项目的本钱界限,混淆各部分分项工程本钱界限,混淆资本和收益性支出界限;查明有无虚增和虚减投资完成额,有无擅自挪用预备用度,有无虚增支出,账外设账。如进行票据事前审计,将违规违纪题目消灭在萌状态;加强材料治理审计;搞好设备耗费审计。
2.2.2审查建安投资中工程款的支付、甲供料划转、价差结算与结算范围调整是否合规与公道。
2.2.3审查设备投资中货款及运杂费、采保费支付是否合规与公道、是否按设计要求。
2.2.4审查待摊投资与其他投资中建管费、培训费、征迁费、设计费、大件运输费等用度支出是否合规与公道。查明共同用度分摊是否公道、资本化时间与范围是否恰当,有无将各项非税收进挂账支用、不冲减相应的建设本钱。审查勘察、设计、监理、征迁等工作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其收费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2.5审查其他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核算是否恰当、完整和合规。
审查活动债权是否真实和完整,有无隐瞒、转移或者挪用资金,形成呆账损失,对于大额或账龄较长活动债权,要抽样函证是否真实;审查活动债务是否真实完整,有无虚列债务,将资金挂账直接支用,抽样函证大额或账龄超长活动债务是否真实。
2.2.6审查财务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
2.3以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为重点,减少支出,避免浪费。
2.3.1审计工程量。工程量是编制预算、决算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整个建设项目取费的基础。审计重点是注重设计要求,定期勘察现场,核对施工记录,审核虚报重报多计题目。如单层木门油漆工程量计算应该为洞口面积,而有的施工单位按照木门正反两面面积计算就错了,工程量大了两倍。所以实际勘察现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开展工程定额使用审计。主要是审核定额套用是否符合现行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的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与定额不相同做法的项目越来越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职员应该重点审计施工单位有无高套定额或重套定额的现象,定额换算是否公道正确,补充定额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如有的该套用修缮定额的却套用装饰定额或新建定额,有的该套用某一部分项目工程单价的却高套另一单价。
工程取费是否按照施工企业的性质,级别,建设项目的种别标准来确定。
2.3.3材料价格的审计,审计材料价格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际材料价格与预算定额发生价差进行调整。不仅应从资料、图纸、账目上进行审计,还应从施工现场、材料市场进行审核和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
2.4审查基建净收进的清算。
审查基建净收进是否合规、完整和真实,有无隐瞒或转移收进,有无扩大其他基建开支范围;审查各项基建净收进留成、上缴、冲销或核销是否合规。
2.5账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
2.5.1检查“工程物资”科目,有无盲目采购的情况,有无违规多付的情况,是否按合同的规定扣除了质量保证期间的保证金,对于完工后的剩余工程物资的盘赢、盘亏、报废、毁损等是否作了正确的财务处理。
2.5.2检查“在建工程”科目累计发生额的真实性、正当性和公道性。是否包括了概算外的其他项目,据以付款的原始凭证是否进行了审批,是否正当,齐全;是否按合同进行付款;是否将不应属于在建工程的用度记进其中。
以上笔者对于基建项目财务治理内部审计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具体的阐述,但是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效果,还应该从进步内审职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工程方面的知识,参与建设项目的全程治理,从而进步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医院的正当权益。
一、内部审计概念的演变
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它是经营管理实行分权制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公司治理的需要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随着企业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服务对象、审计内容和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以来,对内部审计的概念进行了七次定义,每次定义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发展为确认、控制、咨询和治理,渗透到了组织运营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内部审计的内容由财务审计到经营审计,再到治理审计,关注企业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理念由消极防弊到积极兴利再到价值增值,为企业创造价值。内部审计概念演变体现了内部审计理论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不断挖掘。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新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实施,内部审计概念得到革命性的发展,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次定义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增加了咨询服务功能
把内部审计设计成主动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活动,其关注的关键问题是控制、风险管理与治理,强调要通过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
(二)明确了内部审计着力点
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延伸到包括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明确了内部审计职能有效发挥的着力点是“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
(三)升华了内部审计的目标
将内部审计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通过清晰地陈述内部审计旨在增值与改善组织运营,强调了内部审计对组织的重要贡献,即“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念
国家审计署石爱中(2007)副审计长提出内部审计的理念主要包括:重监督,也重服务;重结果,也重过程;重事后,更重事中、事前;重财务,也重业务和管理;重合规,更重3E(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重审查,也重建议;重当前,也重战略性和长远性;重静态,更重动态;重内部控制,也重风险管理;重独立行为,也重互动①。
王光远教授(2007)提出了根植于受托责任和内部控制的现代内部审计理念,他认为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执业秘诀;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确认者、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内部审计是治理主体可依赖的、极具价值的资源;确认和咨询是内部审计的两大服务领域;内部审计是企业变革人;内部审计高度重视客观性;建立健全以控制和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是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内部审计可以实现价值增值。
亚洲内部审计师协会联合会主席陈华也提出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念。他认为:内部审计产生于经济危机中,每次经济危机都给内部审计带来机遇和挑战;确认和咨询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两大服务领域,组织应根据不同环境,相继形成不同比例的服务组合;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方法论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其两大属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应当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变革传统的内部审计角色;内部审计师应当做好企业的系统工程师,内部控制师,风险评估师以及信息人。
龙罡(2008)在其《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一文中将内部审计的十大理念表述为:内部审计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是一项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活动,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需要规范化、标准化,但更需要企业特色;内部审计要实现“有为就有位,有位更有为”的良性循环;时代的呼唤,使内部审计从幕后走向前台;“防范胜于查处,审计寓于服务”,内部审计要担当“公司顾问”和“经济良医”;内部审计要学会发挥“营销”作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孤军作战”到联手管理,提倡借脑运作,采取参与合作的工作方式;内部审计人员应学习哲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现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价值增值、管理+效益和免疫系统。
(一)价值增值
在内部审计第七次定义中,第一次提出了“增加价值”这一目标,这表明内部审计进入价值增值阶段,价值增值成为引领内部审计前进的方向。
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包括组织增值和自身增值。组织增值体现在两方面,内部审计一方面通过咨询、建议、服务和书面报告等形式传递各种信息,帮助组织实现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对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以确保组织的控制对防止价值遭到损失,帮助组织减少损失。内部审计的自身增值则建立在组织增值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发挥自身作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从而实现自身的增值。
(二)管理+效益
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管理+效益”。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同时内部审计要以事前和事中审计为主。相对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而言,内部审计的发展空间是最大的,领域是最广的。
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企业改进决策、提高经营能力和完善企业管理。实行管理审计,就是对管理的再管理,对监督的再监督,是从宏观上对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目的是堵塞管理漏洞,规避企业风险,改变组织运营状况,确保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效益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取得审计证据,对照选定标准,以评价、衡量和鉴证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所体现经济效益的优劣,促进改善经营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三)免疫系统
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②在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2008)上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是一个新的观念,也是一个新的理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审计免疫系统论利用仿生学原理,提出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也应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三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是指通过审计,能够不断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的违法违纪问题;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经历了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到现在的风险管理审计、公司治理审计,其视野不再仅仅停留在财务审计上了。内部审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几乎涵盖了公司治理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经营审计、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等方面,一些新兴的审计学科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目前内部审计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前沿问题:战略审计、治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IT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
(一)战略审计
企业战略是企业一切行动的指南,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而现代企业管理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的性质、模式、运行和发展,因此,内部审计越来越多的将战略审计作为重点。
战略审计是一种具有公司整体观的管理审计,可以提供对于公司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Wheelen,T.L.Hunger,J.D.1987)。战略审计应能覆盖战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全过程,因此,企业的战略审计内容应当包括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审计、战略行为表现审计、战略条件审计和战略态势审计。
(二)治理审计
大量的财务欺诈舞弊案例促使人们追寻更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的定位也从“属于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上升到了治理的高度。治理审计是指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独立、客观地对本组织公司治理环境、状况进行监督、评价和咨询,提出改善公司治理的意见或建议的行为。
内部审计是“透视公司的窗口”,是公司治理的“守门员”,是组织极具价值的资源(王光远,2007)。可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内部审计应该是内部治理审计,其主要工作任务是绩效评估,即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绩效评估,这种工作最终体现为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张伟,2004)。
(三)风险管理审计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及管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审计方式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移,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功能。
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是对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阶段和风险评估阶段进行审查和评价,并给予相关建议及解决方案。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恰当的确认,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时应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
(四)IT审计
IT审计是独立于信息系统本身、信息系统相关开发、使用人员的第三方――IT审计师采用客观的标准对信息系统的策划、开发、使用维护等相关活动和产物进行完整的、有效的检查和评估。IT审计内容包括:业务计划审计、业务开发审计、业务执行审计和业务维护审计。
IT审计最早出现在IT应用比较深入的金融业,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IT审计的目标是协助企业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其责任,以达成企业的信息技术管理目标。组织的信息技术管理目标是保证企业的信息技术战略,充分反映该企业的业务战略目标,提高企业所依赖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及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效果与效率,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的相关要求。
(五)计算机辅助审计
IT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内部经营和外部主体联络的方式――重新定义合作的界限(Elliott,1994),例如,电子数据交换(EDP)、财务电子数据交换(FEDI)等使组织能够共享信息并提高经营效率。IT的发展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计算机辅助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来执行和完成某些审计程序和任务的一种新兴审计技术。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各种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及技术(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ools and Techniques,简称CAATTs,即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电算化工具和技术)。CAATTs最初支持制度基础法(system-based approach)审计,该方法使用复杂的、嵌入式的技术和并行模拟对控制进行测试。CAATTs包括各种软件工具,也包括更先进的技术,如可以进行连续审计的数字(digital agents)、嵌入式审计模块和神经网络。数字甚至可以向客户进行销售验证,并通过电子邮件向审计人员发送确认函(Searcy和Woodroof,2003)。
(六)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目的是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和有效性,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在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审计效率、节约外部审计资源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得以实施。内控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指标的设计应当围绕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及运行的有效性这两方面进行。
四、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普华永道2007年“内部审计2012”及“内部审计2012――亚太地区补充篇”两份调研报告,调研结果表明:五大密切相关的趋势推动着内部审计由控制导向向以风险为中心转移,它们分别是:全球化、内部审计角色的不断改变、风险管理的变化、审计人才的短缺、技术改进。未来所适用的内审模式将以风险管理为中心来促进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
安永2008年对全球35个国家的348家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了调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是:更加关注风险管理;更加关注企业战略;更加关注公司治理;更加关注人力资源;更加关注控制活动。这五点基本能够反映现阶段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亚洲内部审计师协会联合会(ACIIA)2009年发表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是:内部审计职能从监督、评价到确认与咨询;内部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增加显性价值到改进管理、完善内控、预防错弊而增加隐性价值;内部审计重点从多种审计类型并存到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技术从传统手工作业和经验判断到风险分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著名学者Andrew D. Bailey, Jr.在《内部审计思想》(2006)一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咨询与确认并存;合作外包将日益受到青睐;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治理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服务于多个利益相关者是未来内部审计的出发点;传统审计和现代审计共存是未来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格局。
IIA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理查德・钱伯斯(2008)认为未来内部审计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财务审计、价值增值、效益与管理、责任与控制、内部审计外部化、合作内部审计模式。
秦荣生(2009)在其《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一文中指出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是:拓展风险管理新领域;深入介入内部控制;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人员职责的更新。
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推进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
随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从强调控制逐渐向关注风险管理。过去的内部控制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普遍使用的审计方法,它使审计人员容易将审计重点偏向于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而忽视了组织本身的目标。KPMG的一项针对高级主管及内部审计经理的调查显示: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监测政策和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已经过时,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采取面向未来的、风险导向的思路来衡量企业成长并提高股东价值。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置的一个职能部门,理应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从组织目标的角度来评估与应对风险,为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或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咨询与保证服务,从而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二)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IIA 规定的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包括:对公司运营与公司项目进行评价,以确保与公司治理的目标保持一致;开展有益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咨询业务。内部审计应该以公司的治理活动为评价对象,如风险管理评估、内部控制评价等,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做出贡献。
内部审计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改进以应对今天的挑战,满足公司治理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高管层等的需要,通过深入到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调整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内部审计作为辅助公司治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它需要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为组织提出好的建议,供企业最高管理层参考,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三)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
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中已经明确指出,要通过确认和咨询两种形式来实现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现代内部审计的确认是对传统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拓展和延伸。IIA对确认服务的定义是:通过检查相关证据,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确认服务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系统安全审计、遵循性审计等等。咨询职能是从传统内部审计向管理层提供建议延伸而来的,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咨询活动主要是向管理层提供建议或提供客户服务等活动,具体包括提供管理建议、职工培训和流程设计等。
(四)采用现代科学的审计技术与方法
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目前,国外现代内部审计大多采取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紧紧围绕风险防范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进行风险测定,对重要业务或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较大缺陷的机构进行重点、深入的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使用更有效的审计方法,提高证据采集的独立性和分析处理的可靠性,增加审计时效性。应当注意的是,在引进现代科学的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
(五)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内部审计人员配置缺乏复合性,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其知识及技术技能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培训的质量;二是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五、企业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
(一)企业内部审计定位被错位
1.“助手”还是“参谋”。1999年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新增了咨询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针对组织所遇到的来自内外各方的挑战,通过向管理当局提供诸如经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咨询服务,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从处于从属地位的“助手”转变为注重参与的“参谋”。
2.“警察”还是“医生”。免疫系统这个理念反映了内部审计的重心从“治”到“防”的转变,“警察”和“医生”也反映了传统的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定位的区别,这就需要内部审计的重心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移。
3.“监督”还是“服务”。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中已经明确指出,要通过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两种形式,为组织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现代内部审计的确认职能和咨询职能是对传统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内部审计的定位要从单一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存”转变。
(二)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被强调
传统的观点认为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造成了独立性被过分关注或强调。IIA认为,客观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不影响恰当地评价、判断和决策的精神状态;而独立性则是指不存在威胁客观性的重大利益冲突。也就是说,客观性与确认或咨询服务的评价、判断和决策活动的质量有关,而独立性与确认或咨询服务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在环境(即利益冲突)确定的情况下应当更多的关注客观性,提高内部审计服务的质量,将客观性视为审计的灵魂。
(三)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被拓宽
为了更好地对受托方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管理约束,内部审计的职能也需要不断拓展。受托经济责任的拓展是内部审计职能拓展的动力,表现为内部审计具体服务范围和内容的多样化发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已经囊括了战略审计、治理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合同审计、比价审计、IT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风险管理审计等。内部审计的范围被拓宽,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找到内部审计的重点。
(四)企业内部审计要求被提高
1993年,IIA“一个称职内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余项公认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归纳起来,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逻辑推理、沟通、审计、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统计抽样等。
随着内审人员逐渐向更高的咨询和评价角色拓展,内审人员必须掌握与经济、金融、信息技术等相关联的各项知识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2010年连续三年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内部审计能力与需求进行调查,得出结论:
2008年的调查结果为一般技术知识能力(25项)普遍偏低,除了税收法规(适用于相关区域/国家)以外,其他各项能力得分均低于3分(5分制)。
2009年的调查结果为一般技术知识能力(32项)普遍偏低,得分均低于3分(5分制)。
2010年的调查结果为一般技术知识能力(32项)普遍偏低,得分均低于3分(5分制),能力水平最高的是“COSO内部控制框架”(2.9分)。
调查结果显示,连续三年的能力水平总体表现差强人意,从2008年到2010年依次为:2.38、2.22、2.22,知识技能得分普遍偏低。该调查对受访者评估的知识领域多达32项,这也说明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过高。
六、企业内部审计的再思考
(一)内部审计的定位:相对独立的经济监督
内部审计机构应由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共同领导,实行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监督职能。需要强调的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能过分地被强调,否则会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形成对立。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的导向:以风险导向为主的混合导向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主要的审计类型是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融于一体的综合审计。风险作为核心理念,在整个内部审计中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这种综合审计体现在十分关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风险的发现和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此外,任何一种审计模式都有其他审计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应当允许多种审计模式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以风险导向为主的混合导向审计。
(三)内部审计的职能:三大职能
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是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但随着内部审计所处的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责不仅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防弊,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进行调查分析,为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建议。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由内向外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咨询职能是从传统内部审计向管理层提供建议延伸而来的,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因此,除了监督和评价这两项传统职能,还应当包括咨询职能。
(四)内部审计的范围: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全面审计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被拓宽,审计范围已经渗透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文化整合、决策执行等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内部审计并非无所不能,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业务活动、管理需要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寻求内部审计的重点。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300条“工作范围”中对此做出了界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必须包括对该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及其完成所指定职责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的检查和评价。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应当突破“查错防弊”的使命,内部审计的范围应当包括: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
(五)内部审计的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
由于计算机审计工具的智能化发展,现代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常用的计算机审计工具和技术有:嵌入式审计模块(EAMs)――实现对交易处理等被审计事项的持续监控;通用审计软件(Generalized Audit Software,简称 GAS)――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基本的审计任务,尤其擅于测试计算机中存在的数据和信息;除此之外还有电子表格分析技术、数据提取技术和自动化工作底稿等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内审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秦荣生.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J].当代财经,2009(10):110-115.
[2] 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24-30.
[3] 龙罡.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2):73-74.
[4] [美]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5]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J].财会月刊,2003(2):3-5.
[6] 毕旭云.内部审计职能拓展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孙立.治理型内部审计相关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