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通史知识结构,做到贯通古今;二是要有中外历史知识结构,做到熟练把握;三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其次,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每节课的得失,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我校易仁欣老师上课时,时而气定神闲,时而诙谐自然。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听者耳目一新。再次,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声、光、图等技术手段,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课本、黑板、粉笔加教师口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指导者,师生应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予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重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第一,要善设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去追根究底。第二,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第三,提问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入点。提问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提问要把握好难易度。历史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又可即,恰到好处,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我校向和平老师在讲“英国君主立体”时所设置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恰如其分地把女王和首相的职能、特点引入情境教学,让学生去讨论质疑,从而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实现民主化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如我校语文老师艾超鹏在示范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语言富有磁性,给所有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听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扣人心弦的语言,烘托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4.结合教材内容积极探究。
探究活动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符合青少年好奇爱动的特点,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从而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因此,通过探究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动脑,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有效办法。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赶走学生的睡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我校曹永清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研读、材料解读等形式,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满足了心理需求,又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应破除教师中心论,“以学论教”,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现在课堂上教师主张“老师少讲,学生多讲”,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灵活、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上,要尽量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以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付诸行动的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开拓其思维范围;多肯定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6.多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读图识史” 教学模式
如何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能够成为思想交融、心灵共鸣的“磁场”,一直是历史教育教学专家和我们一线教师们的追寻。中学时期,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他们的求知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同时,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开始形成阶段,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来相当执着,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事往往敷衍应付。因此,历史插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就带着文字永远也不可能具有的优势“登台”了,一下子就把“观众”牢牢的吸引住。
鉴于对教材中插图的区分,笔者所谓的“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指的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辅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选择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历史地图、图片或图表来进行,并且是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认为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是当前历史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并以自己粗浅的见识来谈谈对这一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一、掌握正确历史插图读法,科学分析。
历史地图、图片、图表因其特征和表现的内涵不同,阅读时有不同的要求。开展“读图识史”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法,学会科学分析,把握好阅读的层次和要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历史地图,它是在空间的维度上直观地展示人类历史活动及其所处环境,其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
历史图片,在教材插图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它包含的范围很广,有历史人物图、历史实物图、历史场景图和历史漫画等,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客观等特点。对历史图片阅读要注意两个层次的把握,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捕捉图片所体现的直接、表面的历史信息,其次要挖掘图片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全面把握插图所体现的丰富历史信息。
历史图表,它的特点是以原始数据或统计对比的方式反映某一时期现象。表格中的数字可以说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说它死,是因为它是发生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历史事物的客观反映,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地点、特定条件相联系,是不能被人随意更改的;说它活,这些数字与历史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反映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时,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数据变化的轨迹,即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再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所体现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从而来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精选典型。
“读图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图”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什么样的“图”那就至关重要。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典型的插图,要具有代表性的,从中能反映较全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教师进行能力培养设计的。选择的“图”在于精不在于多,一节课精讲几张就够了。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说:“收集历史材料要竭泽而渔,尽其所有;再建历史形象则要选择典型,突出特征。”第二,要能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心理学来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他们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原因,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所以选取的“图”除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能满足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思维发展的需要,这恰恰是学生读图识史能力中最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三、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突出有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时下每一位老师的追求,如何在这大背景下使教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键要科学设计好教学环节。设计时注意与教材内容搭配与协调:(1)以图激趣,导入新课。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图像的信息接受要比语言文字的接受时间快,据实验证实:一般而言,人类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钟,通过线条描绘需要15秒钟,通过图像只需要9~12秒钟。以图来导入,极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华师大版九年级上12课用世界地图来导入,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一眼就能饱览世界各地的文明,也知道那时的文明是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以一个设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分散走向整体的?”就引入到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学生去探究新课的内容。(2)图说重点,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往往会碰到这样,教师讲的很费力,学生还是一知不解,特别是新课程专题式的教学体例,这种现象是更多了,所以借助鲜活的历史地图、图表、图片,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知,就可以破难求易,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奇效。
总之可见,以图为载体、以图来驱动教学,这是“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任俊琴老师所说:“读图,看似浮浅、退化,但事实上没有什么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所以“读图识史”教学模式重视对图的研究和教学,其意义深远。随着现今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读图识史”教学模式是一种颇为可取的历史学科有效教学途径,既适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在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突破要点、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应对新评价体系等都有独到的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多提倡,多运用,改变 “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图”开展历史教学,重视加强“读图识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图说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英文名称:Reference Teaching To Middle School Histor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2198
国内刊号:61-1036/G4
邮发代号:52-2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高师;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80—02
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存在着专业和功能上的内在一致关系,从以下三个不同层面可以得到验证:
一、在中学历史教师看来,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规格的学科教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一是中学(初中)历史课程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的任务和目的是向全体学生进行历史基本知识教育,而高师历史教学则是对已经接受基本历史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更加系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学科理论教育。简单讲就是,高师历史教学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大区别。二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内容浅而少。所谓浅,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受施教对象、教材体例和授课时数等限制,一般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表层,仅传递历史的主干信息及来龙去脉。所谓少,是指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较高师历史教学要少得多,不仅整体内容少,而且单元内容也少。三是中学历史教学面临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考试需要,因此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四是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可以发现和培养历史学习型人才,但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型人才。而高师历史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及其对学生志趣、知识、智能、技能等测试和培植,可以直接或间接“孵化”出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初级专门型人才。
二、在高师历史教师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虽属同类学科教学,但二者在培养目标、教育规格、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学科层次等方面迥然有别
一是就培养目标而言,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高师重在培养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不同层级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科学术研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偏向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及广延性,强调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思维生成。二是就教育规格来讲,高师教育属高等教育。正因如此,它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及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理论水准,又要依循学科教育教学原理及其规制的运作程式,凸显本学科高等教育的知识内涵和教育价值,还要与高师其他学科如公共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相衔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学科在高师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三是就教学任务来讲,高师历史教学除讲授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要开设和讲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专业知识的视域也比中学历史教学宽得多,广得多。总之,无论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高师都比中学庞大得多,复杂得多。四是就教学方式方法来讲,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法,辅之以活动教学法。无论何种方法与模式,都是为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受制于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点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中招考试,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水平。所以,素质教育背景下创建和使用的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被老方法、老模式所替代,没有也难以发挥其有助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作用,结果使新课程教学改革陷入“穿新鞋走老路”或“新瓶装旧酒”的窠臼,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而高师历史教学虽然也存在诸多类似于中学教学的弊端,但因高师历史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不同于中学,加之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同,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个性化和灵活性,一般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式,而且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学习年级的递升和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引导式、自主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还要辅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进行教学实习等,对学生实施岗前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五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细节及要求上,高师与中学也有明显的差别。总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是隶属于同一学科的目标、层级、任务、性质等异同并存的两种独立的教学体系,或者说是建筑于历史学科道路两端、高低大小、类型功能等各不相同的两座学科教育教学“城堡”,尽管一条学科大道纵贯其间,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绝非因“同类项”而能够简单合并或前后颠倒,而是“输出(中学)-接纳(高师)-加工(高师)-再输出(高师)-再接纳(中学)”,类似于来料加工或合同定购的教育契约关系。是否接纳、接纳多少、按什么模式加工、照什么流程生产、凭什么标准检验,其主动权不在中学,而是取决于高师学科教育培养目标及见诸于之上的师资队伍状况与院系包括学校在内的软硬设施建设等整体条件。当然,社会对历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师的历史学科教学。但整体来讲,在高师学科再教育过程中,没有也很少考虑中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这就造成了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脱节或两层皮现象。
三、在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包括历史研究专家和历史教育专家)看来,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从纵向角度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属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旨在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知识及其内在规律,都以人类过往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承载这些活动信息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一句话,都是讲授人类过去发生的事,并通过揭示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追问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给人以思想文化上的浸润和心灵智慧上的启迪。二是从横向看,中学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是同一社会背景和时空条件下分属不同教育类别、承担不同教育任务的独立的学科教育过程,都按照国家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与要求,实施各自的课程和教学计划,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程序和评价标准,彼此封闭运行,自成一体,共同构成国民教育体系中网络状的独立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三是从纵横交织或大教育观看,高师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广泛性的直接表现就是,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大多由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承担,同时中学历史教材、教参及辅教学资料的编撰、修订、勘误,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都离不开高师院校的参与和审核。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在学科知识的选择、体系的厘定、内容的设置等方面,无不受高师历史教学研究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历史教学是高师历史教学在不同层级教育过程中的浓缩与折射。正因如此,高师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具体讲就是,二者在学科教学上是层次有别、本体一致、引领跟进、相容相汇的“闭合回路”。尽管学科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专业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层次性,但高师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理应且有必要同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上保持密切沟通。这是学科教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科教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冯长运主编.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习动机;现状;建议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learning motivation
【Abstract】Since long ago, our country 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great challenges, learning the history of motivation level low status has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itself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ased on the psychology of motivation theory, to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otivation in prac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history; learning motivation; present situation; suggestions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有关教育与心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中学历史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长期以来却被当作所谓的“副科”来看待,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足够的冬季,严重地阻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成为了我国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的一项艰巨任务。
1 心理学对动机和学习动机的认识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推动或引起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地讲,动机就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它是用来说明个体为什么要从事某种活动,而不是用来说明某种活动本身是什么或怎样进行的的一个概念。[1](P60-61)根据动机是来源于个体自身还是外部环境,又可以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种类型:所谓的外部动机是指由外界要求与外力作用而诱发出来的行为动机,例如,中国古代就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说法;而所谓的外部动机则指行为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即行为是由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的,有如某人对某事感兴趣,对从事某项活动感到快乐,等等。[2](P444)无论是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者既相互促进,又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制约。
而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3](P217)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地影响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它对于推动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学校学习》一书中将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即所谓学习驱力大致分为以下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1)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源自于源自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自我提高内驱力又称为“自我-增强内驱力”,它反映的是个体由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可以使学生将学习的行为指向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在未来学术哈职业方面的成就和地位。(3)附属内驱力亦称亲和内驱力,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等的赞扬而表现出来的将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P220)
针对奥苏伯尔的上述理论,我国的一些历史教育理论工作者指出,这三种内驱力与历史学习的关系是不同的。首先,所谓的认知内驱力对于中学教学的所有学科差别不大,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兴趣的关系比较密切;其次,关于自我提高内驱力,他们普遍认为,由于中学教学学业评价制度的限制,历史学科显然会弱于其他一些在学业评价中有更高权重的“主科”;再次,由于附属内驱力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越到高年级,其发挥的作用越小,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都会明显下降。[4](P30)
2 中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现状和建议
目前我国历史教育的现状是“学生对于历史学习兴趣低下,缺乏驱力”。[4](P31)例如,在许多学校中,历史课堂学习的时间被所谓的“主科”所挤压,在历史课堂上看其他“主科”教科书或做“主科”作业的情况十分地普遍,更不用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历史知识了。而且,对于此种现象,许多的历史教师也采取了消极对待的态度,他们或通过讲述奇闻轶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只求草草了事,得过且过。如果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这种现状持续下去,那么,必然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它不但会导致历史课堂评价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降低,而且,更严重的是,它势必将造成“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和与历史学科相关的能力降低,最终势必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4](P31)
由上可见,如何提高广大中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动机水平成为了当今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课题。笔者主张,改变以外部的动机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的教学方法,转而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来鼓励学习历史。其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学科素质。虽然目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是,这“也为教师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框架之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提供了一个舞台”。[4](P37)如果教师能够在通过丰富的史实和精彩的表述为学生再现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能够通过提出一些有思考力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并且,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会摆脱枯燥乏味的色彩,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水平。
2.2 应该更新和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视觉形象,而且可以提供逼真的声音效果,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体验和感悟历史的真谛;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教师专业化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引入研究性的教学模式,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起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动机。
2.3 应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在一种和谐的教室氛围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不会因为在学业上的挫折而感到自卑和害怕受到惩罚,因此,具有一种较高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由于“历史学科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在学生学业评估方面权重不高甚至于没有权重”,加之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开放的”特征,[4](P40)所以,历史教师在营造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他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成功的激励,以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综上所述,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提上去了,才能真正的促进历史学科本身的发展,这是历史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M]. 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2.
[2] 张积家编著. 普通心理学[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