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自我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今大学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二)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三)管理的封闭性。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二、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学生骨干人员,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的磨练,增长其才干,培养其能力,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端正动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三)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主动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难尽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应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探析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屈善孝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3-15。
[2]浅议如何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任自然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15。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社会中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都非常高。不仅是学历首先达标,而且综合素质也要优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质一样都不能缺少。近几年随着各大学扩招,大学生的数量犹如雨后春笋般急速生长起来,但是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和质量的增长同步,导致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不敢恭维现在大学生的能力。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他们的自我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从广义角度理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价值观、时间、心理、身体、行为和信息等),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从而趋向于自我完善。[2]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现状大学生呢
(一)没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
在告别高中的“炼狱”生活之后,他们认为大学就是他们快乐的天堂!人一旦从束缚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他们就会全身心的放松。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他们对大学充满了好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妙梦想。但是,刚被“解放”出来的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真正方向。首先,对于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没有真正的目标。随着大学的扩招毕业的大学生日益渐增,就业却是越来越困难。他们有的把责任推到专业不好、就业不公平、等等这些客观的条件上,却很少想到自己究竟为将来做了多少准备。现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没有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所以,他们在进行自我管理时就不会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安排。
(二)时间观念不强,安排不合理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会对时间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安排,时间观念非常强。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时间观念不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没有对时间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睡眠、饮食不规律一天昏昏沉沉的。有的为了谈恋爱,没有心思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他们都忘却了自己上大学的根本是什么。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还危害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极其缺乏。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低
在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相比高中要小的多,60分将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长远的规划盲目考证,学习没有计划性。导致他们就业无头绪,学习无动力等现象。由于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所以学习效率不是很高。明确目标可以使他们更有学习的动力,更有针对性,有助于将来能够适应就业市场。
(四)心理承受能力低,心理问题难以调适
80、90后的少男少女这一代大多数都是在温室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什么事都是父母替他们考虑。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完善,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非常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据2010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 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 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在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压力大、情感问题和一些困难时,迷茫,堕落,不愿面对现实,情绪低落,抑郁等一些不良情绪。面对这些他们感觉自己无法承受,所以他们有时候会做出让人惋惜的事情。
三、导致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做事风格都会对孩子们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事事都已经替他们考虑好安排好了。所以,孩子们根本就不用去考虑学习以外的事情。这样从小到大他们形成了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协作精神;软弱心态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观念模糊等。这些个性特征导致部分学生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在学习上吃苦精神差,在集体活动中协作意识差,在困境中心理承受能力差, 办事没效率,遇事慌张,时间观念不强,自我约束力低等。长此以往他们就严重的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二)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
传统教育以服从教育为主,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为了升学率老师进行连续“填鸭式”教学,学生就紧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潜力,没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独立人格的教育,学习者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
现在教育中只注重智力开发,缺乏情感教育,受传统观念束缚,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但是在人的心理构成要素知、情、意三者中,情感或情绪处于核心地位。
情商是一个人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标尺。长期忽视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学生缺乏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3]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除了外界因素以外,他们自身对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对于将来的自我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所以就比较迷茫。自我约束力低,没有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首先,高校应明确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被动管理的对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学生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地决定他的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战。”大学老师更应该讲究平等,顾忌他们的感受试着走进学生的心里,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怎样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实践是考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方法,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走入社会的最好形式。[4] 在实践中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正确的去认识自己,减少他们的惰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一方面能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实践的磨炼中得以确立、巩固、升华和提高,另一方面,既能把从课本上与课堂里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以社会实践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又有利于大学生把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使其向着政治素质优、专业素质高、动手创新能力强、肯于吃苦锻炼和勇于社会实践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方向发展。
再次,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参见校园集体活动和组织。和谐的校园往往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管理和科学的组织,大学是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和洋溢自我风格的重要舞台。那么学校中的团体组织就是学生展现自我的最好机会。在组织中他们有学生代表,通过代表发表意见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大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在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就没理由不遵从,他们将成为学校规章制度的守护神,也提高了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王永利. 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 学工视窗,2010,11.
[2]吴迪、谢志远、王晶. 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关键词】加强 大学生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65-02
大学生自我管理,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从而趋向于自我完善。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1)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教学管理依赖性强。学生进入大学后,环境相对于以前发生了很大转变,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反而使大学生变得茫然和不知所措。很多学生早已习惯“保姆式”和“填鸭式”教学,不能适应弹性学制,欠缺制定学习目标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弱化了班级的功能,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往往导致无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2)时代背景直接导致学生生活观过多物欲化,心理素质较差,心理问题难以调适。受市场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学生学校生活很大程度上的物欲化,导致学生价值观严重偏向。当前大学生主要出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非常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难以独立处理学校的同学、师生关系。就目前本人所带的学生来说,学习困难生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家庭物质生活的富足促使学生危机意识较弱,缺乏斗志;另外一大类则主要是社会上逐年上升的离婚等家庭原因对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难以走出家庭的阴影,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整体规划。从与学生的谈话聊天中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选择是出于家庭的安排,缺乏根本动力和目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对自己当前所学专业无所谓没有兴趣和信心。
2.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原因
(1)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环境,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80后和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对这些独生子女给予了过多的保护和关怀,大学生的一切,从生活、升学、就业等都由父母包办解决,从小时候开始,大学生们就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他们不知道自己要管理自己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2)学校管理制度没有给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空间和条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目前依然实行严格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大学辅导员和小学初中的班主任承担一样的任务,扮演相同的角色,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严格的管理,剥夺了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机会,导致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3)大学生自己没有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受应试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等教育,而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不完善,甚至尚未起步,学生没有系统的和科学的进行自我管理的知识教育,不知道自己要管理自己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对自己进行管理。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1.高等教育扩招要求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学生规模的扩大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首先,大学生的素质差距在拉大。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意味着高等教育门槛的降低,招生分数线的降低,大学生入学分数差距的拉大。学生分数的高低虽然不能直接代表大学生素质水平,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势必造成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无论是为了缩小知识水平差距,还是为了提高道德素质,大学生都要发挥自主意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此同时,扩招使每个大学生占有的教师资源相对减少了。国际大学师生比的标准是1∶14,由于我国连年的高等教育扩招,我国的师生比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这给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大学的管理人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大学管理人员的增加比例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长比例。一些学校的辅导员与所管理教育学生的比例达到1∶400甚至是1∶600,导致辅导员任务加重,无法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及时给予心理问题的疏导等。这就要求大学生无论是从学习方面还是纪律方面都要增强自觉性,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2.学分制的实行要求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当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管理,这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行学分制后,高校的管理工作也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实行学分制后,由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大,参差的选课,分散的上课,班级成员在时间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分散性、流动性,势必造成班集体观念的淡化。原有的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体系将变得松散,思想教育和集体活动的组织比较困难,借助班级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将面临挑战。所以,在学分制实行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要求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计划生育自1978年实行以来,到现在已经有32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对象的绝对主体。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课题。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和在家庭地位的特殊性,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也逐渐显示出其特殊性。独生子女拥有了过多的家庭关怀,经历了过少的困难和挫折,其生活独立性差,没有社会责任感,自律力也差。有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不会料理基本生活,做事情不够耐心,遇到困难便想求助他人或转移逃避,甚至敷衍了事,难以有恒心做下去。这也就要求大学管理者有必要放开对大学生的管制,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立、自律的能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其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最主要的管理形式是学生会、其他的社团组织和一些非正式团体组织。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进行自我管理。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方面、学习方面、纪律和卫生方面、社团活动方面等。
1.思想政治方面的管理
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管理,需要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大学里的党团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平台。从入学初的党团教育,到党员的逐步培养,以及利用校园文化开展各类学习、讨论及竞赛活动等来实现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管理。
2.学习方面的管理
学习管理是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包括:确定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在不同的阶段设定学习的目标,根据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反思、评估与总结,并学会独立寻找研究课题及进行相关研究。
3.纪律、卫生方面的管理
纪律是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保障,干净、卫生的环境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高校都很重视这两方面的建设。学校方面的力量是比较小的,纪律和卫生的遵守和保持主要靠的是广大学生。纪律的遵守和卫生的保持要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的管理和责任心的管理着手。
4.社团活动方面的管理
大学里有很多社团组织,这些社团性质各不相同,有供大学生娱乐的,有供大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还有一些其它的正式团体等等。大学生参加社团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利用资源和机会的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1.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从外力来约束和监督大学生的,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对其理解和支持。如果没有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大学生在行为举止上就会对规章制度和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在没有外力教育和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就有可能失控。因此,只有给学生一定的自我管理空间,在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导致学习或生活上受挫时予以及时的引导,使之通过自己的自觉和自愿,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
2.学校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准绳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固然重要,但是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也不可或缺,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保障。我们要通过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学习,让同学们熟悉“游戏规则”,并以生动的案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不遵守“游戏规则”则将面临出局的严重性。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奖励制度的激励作用,因为对高素质的人来说,激励远比惩罚见效得多。在提倡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今天,学习成绩已不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计量器,所以,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制定多方面的标准。
3.下移管理重心,健全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保障。
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是抓大放小,将管理重心下移,放权于学生干部这一层级。学生工作者要抓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就需要从繁杂琐碎的任务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干部一定的权限。
参考文献
1 吴 迪、谢志远、王 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2 杨文杰.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3 刘 林.对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9)
4 谭艳芳.论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中国成人教育,2009(2)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14-02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下,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各个高校开始逐步推行学分制度,早在20世纪初,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因此,只有激发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才是高校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成为了各个高校探讨的重点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1.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自我认识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及特点的感知和了解,即主体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学习生活现状,寻找自身优势,发现自身劣势,从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扬长避短。一个人只有客观、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约束自己和激励自己,才能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定位,从而合理地进行自我管理。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是存在问题的。
2.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目标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导、激励、调控、制约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就已经完成了任务,以后就不用努力学习了,不知道将来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只是在大学里随波逐流,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不会为学习制定计划,就算有目标,也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掌握专业知识、考试不挂科或者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上,只有在考试来临或者需要考证的前期,才会强迫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3.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受到百般呵护,父母凡事都包办、替代。小到生活细节,大到读书。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工作,专门陪读。不少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家长在宿舍里忙东忙西打扫卫生,而学生在边上袖手旁观。诸如此类,致使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退化。上了大学后,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又过分依赖老师,他们已经习惯由别人帮助处理问题,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完全没有了自我管理的意识。
4.缺乏自控能力。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强,希望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渴望独立,但又缺乏自控能力,在学习上,逃课、迟到和早退现象频频发生,上课时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总是不由自主地的玩手机“开小差”;在生活上,上大学后,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支配权,时常没有节制地花费,铺张浪费,缺乏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尽管有人对自己是有目标的,也对自己进行了计划,但一旦到了要实施计划的时候就不断地推迟,总想着明天再做,时间一长,就没有什么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自控能力的缺乏导致各种目标都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过于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技能型的教育和实用型职业的教育,忽略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却是很忽视的。甚至,学校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培养,更没有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方面的锻炼和教育。尤其是进入大学后,课程任务相对减轻,上课时间明显减少,同学们拥有了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许多人感觉到突然没有了压力,也没有人对自己进行约束,生活和学习的安排,全部要靠自己,顿时感觉无所适从,没有了目标。
2.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首要群体,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家长只是单一性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名次,事事为子女代劳,使他们缺乏自我管理的机会。溺爱子女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对父母的依赖,进入大学离开父母后,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就会认为自己很没用,怎么努力都不行,时间一长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只想一切都顺其自然,也就不愿意刻意地去管理自己。另外,严格控制子女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对父母的顺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计划,都是家长为学生安排的,子女的一切事情,家长都要干预和控制。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一味地顺从父母的安排和计划,不会为自己设定什么下一步的目标。
3.除了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原因之外,社会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涌现出各种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冲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价值标准多元化的环境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在价值选择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不少大学生就很难依据自己的认识的经验去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深深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复归的尴尬境地。比如媒体道德舆论导向不明确,在大学生没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之前,媒体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影响;社会舆论导向以名、利、权、财等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歪曲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1.更新和完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和引导体系。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完善自身的地方,学校自我管理教育体系的发展状况将会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促使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步步发展和提高。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班主任的管理、任课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管理中的引导等途径帮助学生客观地认知自己。另外,认知自我的方式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推断自我、通过与社会的要求推断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推断自我。其次,在大一年级学生开展的学业生涯规划大赛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规划的方式,高校要求学生规划学业生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等指导学生获得和增强自我规划的能力。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自我才能使得自己抓住目标而不迷失方向。再次,高校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法来引导学生自我控制,把学生个人人生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家庭的期望目标和社会的要求目标结合起来,实施帮助、指导、引领、提醒、教会、监督等措施,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形式校园社团活动,自己管理社团组织,自己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在活动前进行自我分析、目标设定与活动设计;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组织、过程调整与效果操控;在活动后进行自我评估、活动总结与反思总结等,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更新个体家庭的教育观念。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的子女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因此,父母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子女增强自我管理。首先家庭要为子女创造民主参与的家庭氛围。民主的家庭氛围,使得子女平等地对待家庭事务,有利于锻炼其自我管理。其次,父母在工作、家庭、社会生活中有计划有目标地做事,教会子女自立、自理、自主做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培养和锻炼子女自我管理。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方式。因此,父母自己要学会自我管理,才能影响到子女的自我管理。
3.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学得再好,也只是对知识的一种初步的掌握、认识和理解。只有回到社会现实中进行检验,才能够真正地拥有它。因此需要社会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尤其知道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对专业领域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大学生要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大学生进校之时就要培养和强化自己已经是大学生这种角色意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家长和老师。大学生还应该注重利用多种途径来增加自己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既可以阅读相关书籍,也可以通过和自我管理水平高的学长、老师或相关专家的交流来学习自我管理的经验,还可以通过选修相关的课程来学习自我管理理念和方法。另外,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制定目标,并且在自我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对自我目标付诸实际,要不断地坚持努力,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同时要学会排除周围环境的干扰因素,做到自我控制与约束,即使是需要娱乐,也要适度,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总之,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庭、学校、大学生自己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通过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和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多种举措来提升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为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祖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85-87.
[2]陈小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和途径浅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0,(1):68-71.
[3]胡煜.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石油教育,2010,(5):48-50.
[4]段继红.浅谈当今大学生教育现状及应对办法[J].科教导刊,2012(9):73-74.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24-02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迫切需要各级各类的高质量人才。现阶段的毕业生普遍不能适应社会的各类岗位。他们往往在具体的工作面前束手无策,主要表现为动手能力差、组织管理能力弱及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好,而是与他们在校期间缺乏应有的实践锻炼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自我实践的锻炼,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全面结合起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需要从多种渠道入手。实践表明,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便是其中一项有效的途径,它对促进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满足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
现阶段,全国高校普遍扩建,大学宿舍不断呈现出社区化趋势。学生住宿分散,班级的概念逐渐模糊和淡化,不利于集体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控能力有所下降。同时网络作为一种承载信息的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了空间上的无边界、时间上的无限制、伦理观念上的无约束的环境,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人格向着非常规的方向发展。加之相当部分高校管理模式和思政工作人员的数量及质量问题变化不大,旧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工作发展的新需求。因此,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对适应思政新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3.顺应大学生差异化培养的需求
随着学生在校人数的迅速增加,个体间的差异日益明显,由此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如特困生、心理障碍生、学习困难生等;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家庭背景、民族状况等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由父母包办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化缺陷。升入大学后,他们脱离了各方面的监护,相对开始独立自主地生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机制,对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尽快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4.开发大学生的潜在能力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使自身充分利用环境给予的条件,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能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自主地利用自己所处的环境,调动起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一个良好的利于个体发展的人际环境,使其能够在自身所处的和谐环境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及创造力。所以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个体的潜能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特征
1.自我学习管理被动
高中的学习主要以高考为目的,强调外部管理,强调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采取一些强制性的、约束性的措施,而且大多在高中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和管理下完成,这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中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学习氛围逐渐变得宽松,自我支配时间不断充裕,这样由“硬”变“软”的学习环境,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和方向,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迷茫和无助成为了他们的普遍心态,更为严重的同学会出现厌学行为,影响其成绩,甚至导致休学或者退学。
2.自我生活管理缺失
在传统教育理念、模式和环节的影响下,我们的高中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分数,忽视了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造成部分学生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而且现阶段我国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社会和家庭生活条件变好,许多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过于溺爱,包揽过多,使得大学生养成了完全依赖父母和老师的习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管理自己。这造成了当前大量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和安排一个人的生活,无法独立处理个人的事务,物品、财务一团糟,无法融洽地与室友和同学相处,矛盾、冲突时时出现,甚至会酿成大错。
3.目标战略意识淡薄
人才规划设计是人才成功的关键步骤。大学生入学后,绝大多数人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自我管理目标的展览策划,对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没有深刻的思考。有的大学生以为目标战略意识就是为了求职择业,因而不慌不忙,到毕业时才去考虑,没有及早进行自我职业发展的积极规划;也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缺少充分了解和掌握,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目标战略意识比较模糊;还有大学生由于没有主动去获取资源有限的生涯教育机会而缺乏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被动地被推入到就业大潮中,不能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选择工作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由此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给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造成极大负担。
4.自我资源管理低效
自我资源管理低效表现在两个方面:金钱管理随意和时间安排欠妥。
第一,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远离家乡,享有足够的自由支配生活费的权利。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渐渐提高,如果不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不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盲目、随意地支配金钱,不但会浪费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攀比成风,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金钱和娱乐的诱惑下误入歧途。
第二,大学里自主性学习和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带来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使他们变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造成部分大学生时间管理计划性差,零散时间和课余时间的利用效率不高,缺乏时间压力,每天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不设置目标,没有计划,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情说爱、影视娱乐及聚餐等,时间安排不均衡,在时间的分配上不会权衡轻重缓急。
5.心理健康管理不足
伴随着高校扩招,与日俱增大学生的数量,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多数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生存的焦虑、竞争的压力、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问题,难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不能转移和调节消极情绪,会使其深陷心理困扰的危机中,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途径及策略
1.更新观念
在人才化培养的今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应转化意识、更新观念。以往教育或管理者多以管理与服从的方式同学生们相处,这样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互动性,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逐渐丧失自我管理与规划的意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而,要更新观念,就要先从管理式转变为互动与融合,增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大学生主体意识提升。然而被教育者,即大学生,应从大学之前的高压管理中将自我解放出来,认清自我的定位,确立自我的目标,将叛逆转化为迎合,根据教育与管理者的引导挖掘自身的自我管理意识与潜能。
2.营造氛围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自我管理的宽松与舒适的环境。将学校中每一位同学都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与主体的意识,增强其归属感,逐渐形成一个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环。在此环境中,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到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者应引导或吸引学生注重自我管理中的规则与章程,最终做到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大氛围下产生认同感和自觉维护意识,并能够很好地自觉约束自我。
3.创建平台
创建平台不仅仅是为了整合学生们课余空暇时间,更多的是为了丰富眼界、锻炼能力、提升自我,其中还可以使学生们在平台展现风采的同时,产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并成功地完成一次自我管理与主体意识所纵使的活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校中学生会组织,社团联合会,生活园区管理委员会等等都是为学生准备的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校方应更多地创建这样的平台,也要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积极与充分的发挥其能动性。
4.加强指导
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首先是让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其次让其产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但是在此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者的引导与指导。指导作为中坚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在培养学生产生自我管理意识之后,应该指导他们在进行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自我管理的意识与方式。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他们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校园中各种资源,进行自我管理活动的实践。并在导引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效能,使学生干部的自我行为语言影响其余同学,树立榜样意识。
5.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必须首先发挥学生的自主与自觉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再根据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和其心理活动的特点,将问题归纳为一般到特殊,逐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才能迈出管理体系建立的关键一步。继续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与制度更加离不开每一位领导与老师。教育者们应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并能够将这些问题反馈出来完善该制度,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们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6.开展活动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学习与生活都同等重要。现今,我们愈发觉得:大学,不仅仅是汲取知识的乐土更是大学生塑造人格,培养能力的最佳环境。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在
老师的引导和与同学们的接触以及自我实践中逐渐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因而,在学习之余,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也是十分有益的。自我管理意识必须融合于具体的活动与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管理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运用自我管理的方式去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于帅.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缺失与教育对策[J].华章,2012,(11).
[2]毛锐.浅析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